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延续了“十五”全面高速发展的好势头,无论是行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水平,还是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 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 年的14 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数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 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 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机械产品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 以上,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了较大突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电力装备方面:

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产

60万及10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电设备最大单机容量已由30万千瓦升级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已具备自主生产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的能力,三代核电站装备的成套制造技术正在研发,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已实现批量

生产,5MW海上风电机组已研制成功,我国已进入世界风电设备生产大国行列;1000KV 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士800K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冶金矿山设备方面,可自主提供年产1000 万吨级钢铁企业用常规流程的成套设备年产2000万吨级露天矿、年产60?70万吨级金属矿、年产600万吨级井下煤矿、年处

理400万吨级选煤厂、年处理300万吨级选矿厂、日产4000?100 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厂成套装备。

石化通用设备方面,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已实现国产化;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及多股流低温冷箱已研制成功;6万立方米/时等级大型空分设备已实现国产化并出口,正在研制8.5万立方米/时空分设备;石油钻机已由9000米升级到12000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正在由陆上钻机向海上钻机拓展。

汽车行业:2010 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 万辆和1806万辆,高居世界第一。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售比重已提高到46%,其中自主品牌轿车

的销售比重占31%。

大型施工机械方面:2000吨履带起重机、500 吨全路面起重机、72米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直径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特大型工程机械研制完成。农业机械方面:

除少数高端产品尚需进口外,国产农机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农业的需求。

180 马力大型拖拉机已研制成功,小麦联合收割机已经普及并开始向大喂入量机型发展,3-4 行玉米联合收割机批量供应市场,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技术基本成熟,4 行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研制成功,油菜、牧草和甘蔗收获机械、节水灌溉、秸秆还田和复式作业机具研究也都取得重大进展。

工作母机方面:

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以及为之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进步很快,数控机床自给率达到60%,开发出了五轴联动龙门加工机床、五轴联动叶片加工中心、五轴落地式数控镗铣床、七轴联动重型立式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加工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大型冲压自动生产线;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

靠性明显提高,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 万小时。

大型铸锻件方面:

我国30万、60 万千瓦火电机组高中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60%左右,低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45%,发电机大轴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30%,

掌握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转子制造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100 万千瓦级三代核电设备成套大型锻件已研制成功,压力壳、蒸发器、主管道等具有代表性的关键锻件的技术攻关已相继取得突破。

三、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

在资本结构方面:

已实现多元化,行业内生的发展活力越来越强。国有大型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继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对机械工业的平稳发展功不可没。

在组织结构方面:

企业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观,主要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尤其是汽车、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行业更加突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产销量在全行业中占比已达70%,前十大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已达86%;哈尔滨、东方、上海三大集团产量在发电设备行业占比达到68.7%,华锐、金风、东汽在风电设备产量中的占比也已达70%左右;徐工、中联重科、三一、柳工、龙工、山推已约占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总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在产品结构方面:

新产品产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2010年,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超过2 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新产品产值的40%。重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发展,部分产品的效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在资产结构方面:

“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8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约38%,2010 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1.9 万亿元。

高强度的投资使得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大为提高,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行业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的装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同行先进水平。

四、进出口贸易逆差变顺差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机械产品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2006 年,我国机械工业对外贸易结束建国以来持续数十年的逆差局面,实现历

史性的转折,首次实现外贸顺差。随着我国机械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机械工业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8 年,我国机械工业实现对外贸易顺差477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此后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家为减少过多的贸易顺差而大力鼓励进口先进设备,机械工业对外贸易顺差开始减少。2010 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138 亿美元,比2005 年的2229 亿美元大幅增长231%,同时仍保持了进出口基本平衡,实现了顺差31 亿美元。

在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外贸结构也不断优化。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占比快速提高,一般贸易额在外贸总额中的占比已由2005 年的46.4%提高到2010 年的58.0%;而加工贸易额占比则由2005 年的49.1%降低到2010 年的30.5%。与此同时,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汽车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发展迅速。近年来发电设备的出口量已占到总产量近15%。

除以上成绩外,机械工业在其他方面也都取得明显进步。比如在节能节材方面,“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大幅下降,从2005年的0.65吨标准煤降至2009年的0.425 吨标准煤,降幅达到34.6%,远超国务院所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大中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耗钢量从0.47 吨降至0.38 吨,降幅达18.2%,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间接节能效果明显。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方面,“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两化融合进程加速,研发设计信息化已达到较高水平,骨干企业已普遍使用三维设计C

AE、CAPP、PDM 的覆盖率已经超过半数;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已经达到90%以上;成本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生产计划等信息化应用取得明显效果。

产品开始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我国制造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要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推

动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着力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土地节约使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着力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品牌质量、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世界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四是要着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器材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新材料和智能绿色制造体系。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为尽快走出危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并纷纷加大科技投入,试图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领域保持竞争优势,抢占未来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与此同时,在能源和战略矿产资源价格大幅度振荡,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以节能环保和高科技为核心的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也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追捧的经济发展理念。这些都要求中国制造业既要立足当前,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又要着眼长远,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塑造中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罗百辉指出,中国装备制造业要从“制造强国”转型成为“创造强国”,必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8 年,我国申请国际专利6089件,在工业领域两个表现突出的企业——华为和中信占了其中的2000多项。而这6000 多项国际专利仅相当于美国的九分

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和德国的三分之一。因此,必须有效地推进以企业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局部领域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突破,为产业进入高端领域赢得先机。

2、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目前,我国产品出口以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比很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还十分缺乏。在2009 年世界品牌500 强中,中国内地仅有18 个品牌入选,其中仅8 个是属于制造领域,远低于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3、加快提高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许多工业行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分散在

许多企业中,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4、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2.6%,与美国和日本相比分别低23%和22%。

5、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制造业优化升级支撑不够。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9.3%,分别较美国和韩国低24 和22 个百分点。总体上,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证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是高端制造的核心和关键,具有产业的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都很密集这样一个特点。积极抢占高端的装备制造领域是发达国家谋求工业强国地位的战略重点。应该承认,尽管我国已是一个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是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制造装备,如半导体,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设备、深水海洋和石油装备、百万吨乙烯装置中大型压缩机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高端自动控制系统如飞机导航仪器仪表,高速列车的刹车系统基本上由国外垄断。

因此,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立足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重点工程,优先发展核心关键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加快推进新能源、高档数控机床、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仪器仪表、精准农业机械、航空航天设备、电子专业设备以及重大的节能环保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和本土化。重点支持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促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

目前粗放式制造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多样需求越来越多。

工信部提出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方案中提出 3 年内使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逐步扭转基础零部件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产品技术水平达到21 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一批关键基础零部件,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0%以上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强的基础零部件企业及知名品牌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着重加强工艺装备及

检测能力建设,创建若干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夯实技术创新基础。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第1章前言 1.1 现代完井技术发展现状 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和采油工程而又相对独立的工程,是从钻开油气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至投产的一项系统工程。完井设计水平的高低和完井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油气井生产能否达到预期指标和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决定性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完井均有了较快发展,并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除常规井完井技术日益完善外,其他特殊井完井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水平井完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深井超深井完井、现代智能完井、膨胀管完井等。国内在完井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完井技术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不同储层选择合适的完井方式、水平井完井、欠平衡井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从而影响了油气井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现代完井技术方面的文献,对各种完井技术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 (1)射孔完井技术; (2)割缝衬管完井技术; (3)砾石充填完井技术; (4)膨胀管完井技术; (5)封隔器完井技术; (6)智能完井技术。 2. 调研国内外最新完井技术现状,重点分析国内外现代完井技术现状、最新进展、应用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并对国内完井技术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完井技术的研究方向作初步预测和探讨。

第2章常规完井技术 完井方式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单井而言。虽单井属于同一油藏类型,但是所处构造位置不同,所选定的完井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油藏有气顶、底水,若采用裸眼完成,技术套管则应将气顶封隔住,再钻开油层,而不钻开底水层。若采用射孔完成,则应避射气顶和底水。又如油藏有边水,套管射孔完成时,油田开发要充分利用边水驱动作用,避射开油水过渡带。下面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常规完井方式[1]。 2.1 裸眼完井技术 裸眼完井方式分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复合型完井方式和后期裸眼完井方式三种。 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1)是钻头钻至油层顶界附近后,下套管柱水泥固井。水泥浆上返至预定设计高度后,再从套管中下入直径较小的钻头,钻穿水泥塞,钻开油层至设计井身完井。 复合型完井方式(如图2-2)是指适合于裸眼完井的厚油层,但上部有气顶或顶界邻近又有水层时,可以将技术套管下过油气界面,使其封隔油层的上部,然后裸眼完井,必要时再射开其中的含油段。 后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3)是不更换钻头,直接钻穿油层至设计井深,然后下套管至油层顶界附近,注水泥固井。固井时,为防止水泥浆损害套管鞋以下的油层,通常在油层段垫砂或者换入低失水、高粘度的钻井液,以防水泥浆下沉。 图2-1 先期裸眼完井示意图 1—表层套管 2—生产套管 3—水泥环 4—裸眼井壁 5—油层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国机集团简介

集团概况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国机集团是中国机械工业覆盖面最广、业务链最完善、研发能力最强的大型中央企业集团。旗下聚集了中国机械工业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等领域的核心骨干企业。拥有近50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9家上市公司,140多家海外服务机构,全球员工总数近10万人。连续多年位居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百强榜首、国资委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企业。主要业务包括: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服务领域覆盖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建筑、轻工、汽车、船舶、矿山、冶金、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领域,为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专业化服务,2012年营业收入达2134亿元。 国机集团具有较强的资源集成和运用能力。雄厚的研发实力、广泛的全球营销网络、强大的资金实力和项目融资能力,形成了涵盖设计、研发、制造、工程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完整产业链,具备独特的产业价值和市场竞争优势。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领域,作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国机集团连续多年入选(ENR)“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前50强、“全球200强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前100强,在业内具有广泛的

影响力,在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市场具有重要的市场地位。2009年,国机集团名列(ENR)“全球225家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第28位、“国际工程设计企业200强”第77位。自2004年以来,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建筑500强”排行榜。 2013年7月18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重组后的新集团沿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名称,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业务领域 ●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业务领域 国机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林业机械、地质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最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众多市场领先的优秀品牌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同时拥有在重型机械、电站设备、石化通用、机床工具、汽车工程及环保设备等领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装备和技术。 ●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领域 作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国机集团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建筑施工企业联合会“中国建筑500强”第三位、“中国25家建筑承包商管理进步特别奖”第三位、“中国50家最具竞争力建筑集团”第九位。在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亚洲、非洲、南美、大洋洲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市场具有重要的市场地位。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机械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前进的动力。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机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早期的传统机械;中期的近代机械;发展至今的现代机械。 传统机械 传统机械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然而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青铜器的出现,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 商周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到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体现出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并且这一时期机械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

工艺的转变。这充分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春秋战国之汉代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标志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东汉时期发明的提水翻车得到了改进和推广。同时还发明了高转筒车等灌溉工具。 (春秋时期攻击机械弩) (秦汉时期反盗机械装置—机弩)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与主要政策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 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 1998年3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

程加快。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著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多的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档次低、消耗高、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耗高,有效利用程度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浅析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浅析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欧宇均 海油发展油田建设深圳分公司 【摘要】:机械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结合当前机械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应采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机械工业现状问题对策 机械工业又称机器制造业,它作为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决定着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如何,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一、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 自1986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机械工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并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国内的技术资源,有计划地推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发展本土经济、繁荣国内市场、推动进出口贸易做出了很大贡献。 据统计,目前在全球所有销售或使用的工业产品中,无论是服装还是玩具,无论是家用电器亦或是飞机、轮船,无不带有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标志。这些标志直接反映了我国机械工业的迅猛发展。因为,没有机械工业的发展,以上列举的各类消费产品就失去的最基本的生产工具。 二、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机械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期间虽被意识并加强整改,但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中低端产品超需求生产,高端产品却供不应求;在分布结构上表现为东部和南部地区密集,中西部地区缺乏;在人力资源结构上表现为一般制造加工人员丰裕,而创新、杰出的高科技人才和杰出企业家严重不足;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企业较少,散乱弱的小型企业占主体地位;在形态结构上表现为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过低。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中国虽然是世界机械工业大国,但仍无法摆脱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命运。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无法有效支撑产品升级。加之政府和企业过分关注眼前经济,轻视长远利益;重视工业生产、轻视科学研究;依赖技术引进、轻视学以致用。以上种种不合理的政策理念和思维模式导致对机械工业的本土性研究资金支持少,用于研发的软硬件条件简陋,加之缺乏经验的积累,使得我国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3、机械工业的基础性发展较为落后 与主机产品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等指标对应比较,我国机械工业在基础性零部件、高品质专用材料、智能化数控机床以及其它基础性装备、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等方面发展明显滞后。由于缺乏基础性产品和材料的研发制造,直接导致大量的主机产品过分依赖国外进口,如高速轨道列车、超高压变配电设备等与主机配套所需的大部分高端零部件越来越受制于国外进口,由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国外市场瞅准机会,坐地抬价,不仅大大增加了主机的成本,并且在数量、交货期限等方面也越来越没保证。 4、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受地域广、人口所等因素影响,我国机械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掩盖其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对机械工业发展缺少

中国对外投资现状、作用及发展趋势

中国对外投资现状、作用及发展趋势 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作用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对外投资现状。根据商务部数据,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金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截至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463亿美元。数据显示,,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尤其对美国投资,增长了23.9%,对欧盟的投资增长了1.7倍,大大高于中国对外投资的总体增速。此外,中国对服务业的投资上升明显,服务业增长最快,增速为27.1%,占全部对外投资的比重达64.6%。而对采矿等资源投资同比下降了4.1%,在全部投入中仅占18.8%。下一步中国将重点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鼓励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向沿线国家转移。 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中国境外直接投资预计将达1.25万亿美元,中国似乎正在往全球投资者的角色迅速转变。境外投资帮助更多来自各行业的中国公司进入新市场和获得更具竞争力所需的经验、技术、品牌和人力资本。而中国公司的投资也从选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具备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全球分销网络的发达国家。 (二)我国对外投资特点。一是我国即将成为净资本输出国。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金融类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非金融类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而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97.1亿美元,同比增长0.8%。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同期我国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7.1亿美元,这也是我国双向投资按现有统计口径首次接近平衡。按照目前发展的趋势,中国对外投资增速

中国各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内容摘要:本报告运用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对全国各地区(包括四大区域板块 和各省市区)在推进科学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价、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各地区在经济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更为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 开始逐渐发挥效力,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 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关键词:区域科学,发展,评价 一、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于 2006年开始设计“区域科学发展指数”体系,并根据2005年的数据对各地区 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评价,其具体研究成果参见《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研究》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4月)。根据形势和数据的变化,我们对“区域科 学发展指数”体系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并根据2006年的数据测算了最新的“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即为本报告的研究成果。)的基本内容?? 区域科学发展指数,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全面评价全国各地区一 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一个定量工具。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具体评价内容包括:(1)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状况(经济增长指数);(2)经济增长的环境友 好和资源节约状况(环境友好指数);(3)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状况(协调发展指数);和(4)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变化状况(潜力增进指数),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是对上述四个指数的一个综合。?? 其中经济增长指数具体考察三个方面的内容,即:(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速度高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指数);(2)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难度不同,同时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水 平纳入考察范围,旨在反映增长的难度(人均GDP水平指数);(3)评价经济增长除了考察量的方面以外,还要考察增长质量的方面,即增长的效益状况。 为此,还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经济活动产生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和个人所得 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GDP比重指数)。?? 环境友好指数具体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经济增长消耗了多少能源、水,占用了多少土地,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物耗指数);(2)经济增长排放了多少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即单位GDP的污染排 放(污染指数)。?? 协调发展指数具体考察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各地居民的收入增长是否与 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居民收入和GDP协调指数);(2)各地的就业增长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就业增长指数);(3)各地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等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公共服务支出指数);(4)各地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社会保障指数);(5)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是否相协调,以及国内外在GDP增长中的收益是否相协调(收入分配指数)。?? 潜力增进指数具体考察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科技创新指数);(2)物质资本积累情况(物质资本指数);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o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延续了“十五”全面高速发展的好势头,无论是行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水平,还是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数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 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机械产品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了较大突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电力装备方面: 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产60万及10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电设备最大单机容量已由30万千瓦升级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已具备自主生产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的能力,三代核电站装备的成套制造技术正在研发,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已实现批量生产,5MW海上风电机组已研制成功,我国已进入世界风电设备生产大国行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中国机械发展史

1楼从1840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近代时期,这期间中国的机械工业逐步由手工业作坊式小生产,向使用动力机器的生产方式转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由封建统治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这个时期诞生的机械工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中国最早使用动力的机械厂是外商办的;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机械厂是清政府经营的军火企业;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企业,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的压迫之下。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行权。为了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外商首先在中国建立了船舶修造厂。1845年英国人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的柯拜船舶厂,是中国领土内最早的一家外资机械厂。 185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外商在黄埔经营的船坞船厂增至5、6家。英美商人并纷纷在华东设立船舶修造厂,其中较大的有英商办的上海祥生船厂、耶松船厂和和丰船厂。至19世纪60年代末,外商在广州、上海、厦门、福州等沿海口岸建立的大小船舶修理厂已达22家,雇用的中国工人达九千多人。 外商在中国经营的机械工业除船舶修造厂外,还有铁路车辆修理厂,如1880年英国人在唐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铁路车辆修理厂,1901年德国人在青岛四方村建立的青岛铁路工厂,都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企业。据1908年统计,外资经营的34个主要机器厂中,船舶修造厂28个;铁路车辆工厂3个。这些厂以英商经营的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20世纪初,日本在东北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俄战争后,在南满地区,开办了一批机械工厂。到20年代已有较大的铁路、造船、矿山机器等机械制造厂20多家。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于1906年扩建了接收帝俄的大连铁路工厂、抚顺煤矿机械厂。1907年新建了沙河口铁路工厂。 1908年,川崎造船所扩建了接收帝俄在大连的船坞和工场,设大连分厂,至191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日籍职工2800余人、中国工人1万余人的大型修造船厂,能修造5000吨级轮船。 1919年,美商在上海曾建立专为装配机器的慎昌工厂。美商对中国主要是输出机器设备,长时期占中国进口机器设备总额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办机器厂较少。 清政府设立的军工厂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机械厂。1863年他又派容闳赴美采购机器,筹备建立规模较大的近代机械工业企业。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分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FDI(外国直接投资)在全球迅猛发展并成为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FDI大量涌入我国,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扩大我国的产品市场。为此,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国采取更加合理的对策有效引导对外投资,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摘要:对外直接投资;FDI;全球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迅速地加入了全球贸易的大环境下,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极具活跃的国家。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也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积极“走出去”,打破单方被投资的局面,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此,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发展困境,有利于我国合理的对策有效引导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利用我国企业特殊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更好地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快速发展。 二、目前中国FDI现状描述 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截至2013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57亿美元。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自2003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实现了连续12年的增长,2014年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7.5%。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 1.高速发展,但差距依旧明显。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几年发展迅猛,2014年创下对外直 接投资的历史最高值1231.2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但是与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相比较显示出了极大差距。 2.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广泛,但是投资领域高度集中。这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一大共性。 对外投资行业大多分布在服务也、资源业和制造业。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按三次产业划分,投资流量占比分别为1.3%、25.3%和 73.4%;2014年底三次产业存量占比分别为1%、24%和75%。投资存量规模超过1000 亿美元的行业有4个,依次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上述4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6867.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 77.8%。 3.投资地域高度集中。我国对外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域高度集中。 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2014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占总量的近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1%。显示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地域的高度集中度。 4.对外投资存量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投资的存量规模也不断扩大, 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221.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 3.4%,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 步入全球前10行列。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 番,能源消费翻1 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一 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 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 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 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 人均天然气储量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二 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 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 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2、 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 亿m2建筑中, 99%属于高能耗建筑。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 ~30%。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 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 班级:机械10-2班 学号:3100644240 姓名:赵明明

中国机械发展史 摘要:机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械的发明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一项主要标志,机械技术在整个技术体系中占有基础和核心地位。本文简介了中国古代、近代机械产品发展和现代机械产品发展概况外,主要是总结中国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重点是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史实。 关键字:中国;机械工业;产品发展;技术发展史 Abstract: Machinery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material civilization .Mechanical invention w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major sign of other animals, human mechanical technology in the whole system of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ore status.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ncient Chinese, modern mechanical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modern mechanicalproducts ,main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mechanical industry . The focus is 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istorical facts. Key word: China ;mechanical industry ; product development ; technograph 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在机械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机械的很多方面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机械业发展停滞,同时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的机械发展开始远远超过中国,直到今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国机械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机械发展时期,二是中国近代机械发展时期,三是中国现在机械发展时期。 一、中国传统机械发展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金属冶机械铸技术发明时间 较早,且技术精湛。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朴质雄浑,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 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刃部也较锋利,并有不同刀刃的区分。 中国在28000年前出现弓箭,这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公元前8000~前2800年期间出现了陶轮;农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还有石锄、石铲、石镰、骨镰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质砂子磨削而成的孔。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后出现了无辐条的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殷商和西周时已有相当精致的两轮车;独木舟和筏等水上运输工具早就相继出现。春秋时期铁器和生铁冶铸技术开始出现;黑心可锻铸铁、白心可锻铸铁和锻钢的出现,加速了由铜器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中期以后发明了失蜡铸造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战国时期又有了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愈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策。 [关键词]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加上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以及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都给我们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 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出现的特点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2)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