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的一门主干

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系统与整体观点初步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概念、先进制造技术原理、组成、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先进制造知识的能力。本课程主要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体系结构及发展趋势;现代设计技术、先进成型制造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的模式与管理技术等进行讲述。课程涉及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CAD/CAM技术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各方面的理论与知识,与其他专业课衔接紧密,是学生进行相关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工作所必需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相关知识及理论;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各部分协调工作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及对它们的实际应用背景有一个

全面的了解;

(3)掌握一些比较前沿的设计方法、制造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及其工艺方法等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通过该英文教材的阅读、理解进一步巩固专业所需的英语单词,为将来熟练阅读英文原版专业技术文献打下基础。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系统与整体观点初步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概念;

(2)能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原理、组成、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先进制造知识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具有单兵作战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4)具有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参考学时

本课程总45学时。本课程授课时应注重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加强理论性,以点带面,集中力量介绍重点章节,突出重点。在教学中应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形象化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及虚拟教学的作用,有些内容可采用现场教学等不同方式进行。

(四)课程学分

3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讲授Computers in Manufacturing (计算机在制造业中的作用);Automated Manufacturing (自动化制造技术);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Facing the 21st Century (面向21世纪的制造技术)等。对每部分内容使用生动形象的课件,音像资料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通过课后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各部分协调工作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部分内容采用课堂讨论方式进行,课下及答疑时间多听学生的反映,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准备尽可能安排讨论环节,以了解学生情况,有的放矢改进教学。

2.评价方法

本课程应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过程的考核,通过课外作业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应用的程度,结合教学过程考察学生对于先进制造技术的认知和分析能力。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3.教学条件

(1)应具备和学生人数相适应的多媒体教学条件以满足教学演示需要;

(2)应具有相应的实训室并配备和学生人数相适应的先进加工所用实训机床、检测工具,以保证学生的加工实训要求;

(3)应具有相应的虚拟模型,录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料以利于教学中的应用。

4.教材编选

教材应具有相关项目章节内容,难度适中,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性。为方便教学,建议尽量选用项目导向教材。或根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为切入点,进行岗位调研,根据实际岗位技能要求,融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明确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的技能,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推荐教材:

1.唐一平主编,《先进制造技术(英文版)》,科学出版社,2015。

2.李文斌等主编,《先进制造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1. 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业基础课程之一, 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它涉及自动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内容,是学生职业发展中第一门与工业机器人直接关联的基础课程。是在科学分析确定学院办学定位、明确我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工业机器人技术职业与职业岗位进行整体化的调研与分析形成的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工业机器人本体的认知,掌握工业机器人运动系统设计方法,具有进行总体设计的能力;掌握工业机器人整体性能、主要部件性能的分析方法:掌握工业机器人常用的控制理论与方法,具有进行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设汁的能力;了解工业机器人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掌握工业机器人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职业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业机器人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 学习领域描述 工业机器人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归纳起来是机械学和微电子学的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其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软件应用开发等先进制造技术于一体,是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最髙体现。任何从事工业机器人相关岗位的员工,都有必要预先系统地了解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包括工业机器人的分类、组成,结构,性能参数,控制技术,传感系统以及典型应用等等,才能够妥善的应对自身职业体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模拟企业新员工的认知流程,学生以小组或独立的工作方式,结合工业机器人认知实训设备, 对上述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接触、分析、了解和掌握。 3. 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电路与电工技术》、《机械制图与CAD》 后续课程:《工业机器人拆装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 4. 课程目标 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的特点及苴相关参数知识,能使学生掌握机器人机构设汁、运动分析、控制和使用的技术要点和基础理论。机器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它不是机械、电子的简单组合,而是机械、电子、控制、检测、通信和计算机的有机融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机器人有一个全而、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创新设讣的能力,并相应的掌握一些实用工业机器人控制及规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数控加工技术 课程编号:1700155Z 课程类别:专业技能课 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控加工技术和CAD/CAM技术的制造能力,适应模具制造、数控加工岗位能力的要求。数控技术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控制与自动化专业计划中的专业技术课程。计算机数控加工技术集传统的机械制造、计算机、成组技术、自动控制、电器传动、网络通讯、传感检测和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是模具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计算机数控系统作为制造形状复杂、高质量、高精度产品所必备的基础设备,已成为模具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集成制造和智能制造的主体技术,是当今各种先进制造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其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数控加工技术作为模具制造业的基础性战略技术,越来越得到工厂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 本课程的前置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金工实训》、《Auto CAD软件》等专业基础课,同步课程包括《塑料模设计》。在课程设计时,应考虑与这些课程的配合问题。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数控编程的基本知识和编程方法为核心,同时兼顾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数控原理,数控加工与零件制造工艺的联系,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体,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制定。本课程是一门以技能学习为目标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本着“充实更新”的原则,力求先进,适应科技发展,结合生产实际讲编程,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单纯讲解编程指令后,还需用实例讲解数控编程与零件制造过程的关系,使学生对数控加工在模具零件制造中的作用有一个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本课程融合了数控编程考证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的一门主干 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系统与整体观点初步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概念、先进制造技术原理、组成、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先进制造知识的能力。本课程主要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体系结构及发展趋势;现代设计技术、先进成型制造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的模式与管理技术等进行讲述。课程涉及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CAD/CAM技术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各方面的理论与知识,与其他专业课衔接紧密,是学生进行相关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工作所必需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相关知识及理论;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各部分协调工作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及对它们的实际应用背景有一个 全面的了解; (3)掌握一些比较前沿的设计方法、制造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及其工艺方法等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通过该英文教材的阅读、理解进一步巩固专业所需的英语单词,为将来熟练阅读英文原版专业技术文献打下基础。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系统与整体观点初步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概念;

(2)能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原理、组成、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先进制造知识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具有单兵作战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4)具有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参考学时 本课程总45学时。本课程授课时应注重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加强理论性,以点带面,集中力量介绍重点章节,突出重点。在教学中应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形象化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及虚拟教学的作用,有些内容可采用现场教学等不同方式进行。 (四)课程学分 3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标准》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汽车学分:3 建议课时数:64 英文名称: 适用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 先修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陈良萍、刘宏强、王云、赵静、李蕾、黄艺、史俊玲、 毛新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对典型零件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专业能力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通过对现代产品开发中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关键技术的了解,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及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1.2设计思路 以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构建由实践情境构成,工作过程为中心,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各环节的评价和调控;以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营造“真实的虚拟”情境,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以任务驱动设计工作过程环节,并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一体化。明确教学目的,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探索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课程既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

造技术;又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即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工作任务 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产品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在各个行业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经过广泛的企业调查表明,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人才作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必须掌握三维结构设计、自动编程及数控加工等技术,具有责任心强、职业态度端正、愿意从基层做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2.2课程目标 使学生具备从事产品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岗位所必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掌握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装配、数字化制造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能熟练应用Proe软件,独立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从三维造型到正确选择刀具、加工方法、后置处理、生成数控加工程序并在数控机床上完成零件加工的整个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视频资料、教学录像、课件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和超前学习,具备跟踪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探求和更新知识的自学能力。 3.教学方针落实情况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 程标准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它涉及自动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内容,是学生职业发展中第一门与工业机器人直接关联的基础课程。是在科学分析确定学院办学定位、明确我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工业机器人技术职业与职业岗位进行整体化的调研与分析形成的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工业机器人本体的认知,掌握工业机器人运动系统设计方法,具有进行总体设计的能力;掌握工业机器人整体性能、主要部件性能的分析方法;掌握工业机器人常用的控制理论与方法,具有进行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了解工业机器人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掌握工业机器人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职业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业机器人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学习领域描述 工业机器人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归纳起来是机械学和微电子学的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其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软件应用开发等先进制造技术于一体,是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最高体现。任何从事工业机器人相关岗位的员工,都有必要预先系统地了解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包括工业机器人的分类、组成,结构,性能参数,控制技术,传感系统以及典型应用等等,才能够妥善的应对自身职业体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模拟企业新员工的认知流程,学生以小组或独立的工作方式,结合工业机器人认知实训设备,对上述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接触、分析、了解和掌握。 3.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电路与电工技术》、《机械制图与CAD》 后续课程:《工业机器人拆装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 4.课程目标

《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现代制造技术 学时:36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先修课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机械类各专业 教材:隋秀凛夏晓峰现代制造技术(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现代设计技术、现代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现代制造模式以及先进管理技术等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从专业培养目标及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今国内外先进的制造技术理论,全面阐述了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在走上社会进入企业之前,先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系统概念,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课程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最新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当今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知识为依托,全面展开讲述先进制造技术的内容,拓展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把现代制造知识引入到生产实际中,注重培养了解实际、重视实际、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解决专业学生与生产实际一些制造技术脱节的问题。 页脚内容1

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了理论重心,删除繁冗计算;本课程在内容组织形式上分门别类,每个章节都井然有序,层层剖解,每讲到理论知识的时候,均以具体实施案例为背景,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用客观实际作为事实来说话。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有哪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并且有些先进制造技术其实并不遥远,很普遍地被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形成一定的判断力、想象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创新意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具备熟悉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的能力。 (2)初步掌握现代设计技术的概念、分类和具体内容。 (3)了解现代制造工艺技术的概念,能理论联系实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生活中有哪些情况是利用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的。 (4)了解制造自动化包括的几大部分内涵,尤其是CAD/CAM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技术等。 (5)能对一些先进制造模式和先进管理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对自己的学习探究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经历知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页脚内容2

《模具概论》课程标准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 《模具概论》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模具概论》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模具的基本知识以及现代模具制造的一般方法和原理,具有辨析各种模具的能力,熟悉模具工的基本工艺规律、加工方法,为以后从事模具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前导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加工一体化实训、钳工一体化实训等。 后续课程:模具制造技术、冲压工艺及模具结构、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结构、塑料模具制造一体化实训、模具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 (二)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帮助学生了解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冲压和塑料模具材料、模具经典结构、模具制造为重点,以应用为目的,采用项目教学法,针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要求达到的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制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选定教学内容。按照塑料模具及相关设备、冲压模具及相关设备、其他模具、模具先进制造技术四个教学项目划分选定教学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将本课程分为四个项目,以模具制造技术涉及内容介绍的过程为向导,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通过循序渐进的完成各个项目中的每一个任务,从而达到该课程能力培养的目的。 本课程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共开设36课时,学时分配方案建议见课程内容和要求表。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塑料及其应用、塑料的分类、塑料模具的分类。 2.了解注射成型原理及其工艺过程、注射模具的基本结构、注射模的分类。 3.了解冲压工序、冲压模具的分类、冲压模具零部件。 4.了解冲裁模具、弯曲模具、拉深模具的典型结构。 5.了解模具的一般模具的加工方法和流程。 (二)能力培养目标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等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项目教学的理论教学环节向学生介绍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电离子束加工、超声加工、3D打印技术基本理论、工艺规律、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项目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电火花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激光加工、3D打印技术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在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理论内涵的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 2.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关系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AUTOCAD. 后继课程:1+X证书考核、轮岗实训、毕业实践。

二、设计思路 1.教学理念 利用行动导向教学,采用任务引领、项目教学等多种方式,通过具体工作情境的学习,形成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设计思路 秉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素养。 该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工序化,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教学设计 以特种加工为线索进行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一体化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等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项目教学的理论教学环节向学生介绍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电离子束加工、超声加工、3D打印技术基本理论、工艺规律、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项目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电火花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激光加工、3D打印技术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在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理论内涵的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电火花加工的原理; 2)熟悉电火花加工机床的结构;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标准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规律为切入点,对模具技术发展概况、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模具的先进制造技术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讲解,将材料成形过程共性部分有机整合,有选择的重点简述,并解析一定的成形过程控制实例,采用启发式教学,将项目贯穿课程始终。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清楚地了解相关模具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门课程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对模具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了解模具的分类; 了解塑料模具; 了解常用模具材料; 了解常用冲压工艺及模具; 掌握查资料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联系、系统、节约的观念等。 三、课程规范要求 主要是学生在修读该课程中所需要遵循的规范和要求,包括课程出勤、听课规范、课前准备、学术诚信等要求。 四、建议教材、参考书和阅读材料 教材: 1.模具概论.谢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书: 1.材料成形概论.余世浩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 本课程为考查课,具体考核办法由任课教师确定,但要以学生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等为主要考核依据。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比例按学校的考查课比例规定实行。 六、建议考核方式 单班授课,可以采用开卷考核作为期末考核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选题目,在2小时内完成讲解,接受提问,并提交纸质版说明书。老师根据题目的难易、讲解的水平、回答问题的准确度、撰写说明书的认真程度给出期末成绩。 多班授课,可以采用期末测试作为期末考核的方式。 七、课程教学内容、进程及要求

143《数控机床》课程标准

《数控机床》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数控机床编码: 0509070 学分:3.5 总学时:63(45+18)适用专业: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门课程是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是一门新兴的数控技术及机电控制类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课。它是在机械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讲授现代制造系统中的数字控制技术。其理论教学内容包括: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产生和发展;轨迹控制(插补)原理;数控装置的硬软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伺服控制技术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数控系统的原理和组成、数控系统的连接与调试、步进电机驱动系统构成、调整及使用和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护等。先修课:《机械设计基础》、《电器控制与PLC应用》,《液与气压技术》。后续课:《数控机床诊断及维护》、《数控加工与编程》、《数控加工工艺》等。 2.基本理念 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开展教学与企业挂钩,为学生营造多样的学习环境,以充实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设计思路 课程开发,明确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培养目标,以训练职业能力。本课程在内容上应尽量联系实际,在讲解上着重概念的阐述,讲清结构、原理、性能、特性不进行复杂的数学推导,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工厂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设备和元件,在故障诊断方面,多讲实例。通过校企合作,以岗位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模块。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知识,各种数控机床的结构,以及数控机床中所使用的检测装置,数控系统,了解数控机床的应用和机床数控化改造,一般数控机床的机械典型结构及数控常用机床的使用维护方法。通过培养实操技能和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提高实际工作技能,为学生未来从事专业方面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知识目标 1.掌握各类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数控系统的组成与控制原理。 3.学习掌握数控机床的典型机械及电器元器件结构及应用。 能力目标 1. 会分析各类数控机床的典型结构的特点和性能。 2. 正确认识数控机床特点和使用性能,能根据零件的类型选择使用合适的数控机床。

《智能制造技术与项目化应用》课程标准

《智能制造技术与项目化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机械类、电气类、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机械、信息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具备从事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综合能力,是专业类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的现状、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交叉融合的学习能力,能够创造性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不断涌现的新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先修课程:《Python程序设计》、《传感器技术》。 后续课程:《工业网络技术及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智能制造技术、学习和实践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能够使用智能制造技术及知识解决智能制造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智能制造思维和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智能制造的概念、国家标准体系、本质与价值内涵; 2.认识智能设计和智能装备、智能加工与智能服务、智能制造面临的挑战; 3.熟悉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数字化工艺、数字化加工与装配、数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远程维护; 4.掌握工业互联网的体系架构、网络体系、数据体系、安全体系; 5.熟悉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 6.掌握智能制造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综合防护;7.熟悉智能工厂的设计、建造,了解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掌握工业大数据、边缘计算;

8.掌握智能工厂的应用概况、应用特点及部分关键技术的应用; 9.掌握工业互联网大规模定平台的概况、定制方案应用; 10.了解智能制造生产实训中心的内容、岗位方向与核心能力。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持续跟踪与学习智能制造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 2.能够持续提高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工作与交流能力;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善于在新工业环境中发现和创造发展机遇; 4.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5.具有智能制造工程行业法规、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能力; 6.具备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化视野,能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 (三)素质目标 1.养成善于思考、深入研究的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 2.培养智能制造思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念; 3.培养细致缜密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沟通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4.养成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四)其他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参加以下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1.智能制造相关职业资格证。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根据课程目标确定了学习内容,包括智能制造的概念与标准体系、认识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与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智能工厂及其应用、智能服务及其应用、赋能技术及其应用、精密加工智能工厂项目、工业互联网大规模定制平台项目、智能制造生产型实训中心项目。知识体系结构如下表。

《现代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现代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辨析和选用各种现代制造技术的能力,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机械类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36学时,2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现代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机械专业类行业面向与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现代制造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机械专业类技能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兼顾职业基础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当前现代制造技术的典型应用为主线,将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依据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分类,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养成科学态度和精神,建立良好的职业岗位意识。 1.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清楚“中国制造2025”国家行动纲领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2.了解超高速加工技术、多轴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等现代制造技

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成果总结

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成果总结 一、构建“六选”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多元成才 根据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群的岗位要求,融入智能制造产业最新岗位标准、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证书标准,按照群内专业服务对象相同、技术领域或专业基础相近的原则,整合专业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教学标准,着力打造包含美育、劳育、体育、专业模块、双创教育等14个课程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详见表1),重点开发建设“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工艺与夹具”“智能装备装调与维护”等31门优质专业群核心课程(详见表2),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组合式选课,促进学生多元成才。

立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探索专业大类招生,推行完全学分制,推进学生“选专业、选方向、选课程、选X证书、选项目、选岗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全部或部分选择某一课程模块,形成多种模块化课程组合方式;课程内部采用项目模块化设计,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可选择不同项目模块组合新课程。学生通过模块化的组合学习,达成毕业基本条件,提升生产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服务学生多元成才。 对接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在课程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例如智能制造工艺课程模块里加入智能夹具设计知识,数字化设计模块加入典型产品快速成型制作,自动生产线模块加入数字挛生技术等新兴知识,这些知识随产业技术发展而动态更新。传承传统优势、持续技术升级,专业群课程内容可动态调整。 二、瞄准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资源 紧跟《中国制造2025》关于智能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目标,与西门子、广数等行业领先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共建新一代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教学资源库。 (1)行企校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立开放共享机制 在智能制造领域中,根据学校、企业、社会学习者多方需求,建设教学可用、实践可用、技术可用的优质资源库。整个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分为教学资源开发和管理服务平台搭建两大部分。教学资源由学校教学资源、企业学习资源和考证培训资源三部分组成。管理服务平台由交流论坛、资料检索与维护、信息发布等板块组成。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整体方案如图1所示。

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课程标准

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课程标准 《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课程标准的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 一、评估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的重要性 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通过整合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流程,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方式和竞争优势。《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具备先进制造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课程标准的深度和广度 1. 课程概述 在《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智能制造概念、单元集成应用的原理和技术、先进制造设备的应用、智能制造的工艺流程等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 课程重点

重点涵盖了智能制造中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以及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的实际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 3. 课程实践 除了理论教学外,课程还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验、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智能制造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三、对《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课程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学习和掌握《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课程,学生能够获得先进的制造技术应用能力,为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这也将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打下基础,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 四、总结与回顾 《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通过深入全面的教学,培养我国制造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这一课程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制造业的工作。这一课程也将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

051《生产性实训》课程标准(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

《生产性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生产实习课程编码:05AA070 学分:1 总学时:28 适用专业: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生产实习》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是一门工学结合课程。本门课程在第4学期开设,其前导课程是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职业认知等,后续课程是CAXA、UG、毕业设计等。 2.基本理念 生产实习的基本理念: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向实践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它的主要内容是巩固与应用已完成的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程所学的知识,学习本专业的实际生产操作技能,了解更多的专业技术及应用状况。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工厂组织及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为进一步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 3.设计思路 在实习老师、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学生积极学习来完成。学生应严格遵守学院及有关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习纪律,认真听讲,虚心学习,作好实习笔记,回答有关问题。实习结束时,写出生产实习报告。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生产实习》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数控技术使用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知识;熟悉各类数控加工设备,能根据待加工零件类型合理选择设备;熟悉机械零件加工流程,熟悉数控加工方法,能对典型零件的加工制定工艺路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了解数控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常用数控机床的维护保养方法及掌握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的原则、方法、步骤。能正确使用仪器、仪表及工具对常见数控设备进行调试及故障排除。 2.具体目标 在机械类企业、数控设备生产企业和学校实训基地等开展生产实习,达到如下目标:1)、能够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职业认知的积累,了解各种设备的运作过程,并能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设备操作,使学有所获。 2)、深度学习企业数控设备的使用方式。特别注意学习设备选用、加工工艺制定等课堂较抽象的内容,将已学课堂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

高职数据采集技术课程标准

高职《数据采集技术》课程原则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数据采集技术》属专业能力模块,为专业关键课程。 2、课程与系列产品或项目设计与开发流程旳关联 专业能力模块根据逆向工程项目实行流程中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构造设计、先进制造及产品质量管理与检查等为主线来构架专业关键课程。数据采集是逆向工程旳首要阶段,测量数据旳好坏直接决定着后续数字化模型能否在误差控制范围内还原为已经有旳实物样件,而数据采集中旳关键技能就是根据不同样形状旳三维实体模型,运用不同样旳数据采集措施和技巧完毕3D数据采集,获取有效旳模型点云数据。数据采集后再运用有关软件完毕测量数据预处理、三维实体模型重建等后续流程。 3、课程目旳 通过本课程旳学习,学生应掌握数据采集设备旳原理和握作,掌握数据采集旳措施和技巧及测量精度旳检查、验证措施和保证技术,实现产品旳数据采集。 4、与前后续课程旳关系 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数据采集技术》旳前期课程重要有《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产品质量管理与检查》、《机械设计基础》,这是学好《数据采集技术》进行产品造型设计与制造旳基础。后续课程重要有《数据处理技术》、《产品造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等,测量后获取旳数据为数据处理、构造设计提供根据,为后续旳构造设计与先进制造等应用性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案例描述及选用旳理由 注:鼓励大案例一案究竟,也可以是小案例群构成。 2、课程案例构造与课时分派

注:(1)案例模块——意指对案例旳分解。 (2)实践任务——意指对实现模块旳工作任务旳分解; (3)理论基础——意指完毕实践任务所需要旳知识(规定:1、所列出旳理论基础内容与所推荐旳教材或参照书相对应;2、★:指教师须讲精讲透旳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旳内容)。 三、考核方式及评价原则

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标准(机制)

《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标准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以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有机融合了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常用机床夹具的基本知识、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的编制及常用的工艺装备的设计等内容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思路是按实际的机械制造工作为主线,以完成某一具体任务为驱动,并以完成此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具体思路是:职业岗位群→职业综合能力要求→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职业素质要求→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手段。本课程坚持以强化学生机械加工工艺制定和实施能力为主线,结合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和机械加工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工学结合、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训结合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做、工一体化。 (1)以项目(实训实验过程)为导向整合、序化、优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结合生产实际和学生特点和本院教学条件,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秩序上源于教材又不完全等同于教材,将教学内容整合为项目,通过“两大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2)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以项目为导向,每一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又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一任务来驱动,教师在课前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寻找参考资料、收集案例、视频音频资料),然后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手段,确定实践教学方案,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 (3)以追求时效性为目的的组织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教学,选择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学”和“做”的过程,这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所要实现的。任何一种教学发难和教学手段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任务)而选择。 二、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企业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通过三年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培养及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高职层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制订中等难度零件加工的工艺规程、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中质量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3010094 学时:48 学分:2.5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增材制造技术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CAD》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增材制造技术等机械类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专业定位: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材料、成型工艺基础和机械加工基础三大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工程材料的组织、性能和选用原则;零件毛坯的成型方法以及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选材选工艺的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制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其先修课程是《机械制图》、《机械CAD》,后续课程是《机械设计基础》、《顶岗实习》等。 3.课程思政定位: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育人作用,融合专业知识和育人元素,实现“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有机统一。将制造学科的最新成果引入到课堂之中,使用诸如“大国重器”、“大国工匠”之类的素材丰富、完善课件,分析诸如“大国重器”使用到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在典型机械零件的材料选用、典型机械零件热处理工艺选用、典型机械零件毛坯的选择、典型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的选择等课程主要内容方面,选取企业实际的产品零件案例,实施项目化教学,将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作为主线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