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和溶液.

水和溶液.

水和溶液.
水和溶液.

内容:溶液与水

一、常考点清单

1、水的组成和性质,水对生命和经济的影响

(1)、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

(2)、水的主要性质(物理、化学性质)

(3)、水对生命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组成的特点

(2)、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物质的溶解度

①、溶解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③、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的正确应用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计算式、溶液的配制方法)

4、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常见的晶体

(2)、结晶的两种方法

5、水资源和水污染

(1)、地球上水体的名称及大致比例

(2)、常见水污染的种类、原因及危害

(3)、水的一些净化方法

6、混合物的分离

(1)、分离的主要方法

(2)、粗盐提纯

二、易混点清单

1、对溶液的定义、特征模糊不清

2、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概念上区分不清,对相互转化的条件把握不牢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区别

3、溶解度概念以偏概全,溶解度曲线意义不清

(1)、溶解度的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及溶质质量的判定

(1)、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2)、溶质质量的判定

三、09 -10年中考题

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有80℃时两者的饱和溶液各半烧杯,且烧杯中各含有少量甲和乙固体。先将温度从80℃降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中甲固体质量增加,乙固体质量减少

B.甲、乙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

C.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少

D.甲溶液质量减少,乙溶质质量变大,且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2.2009年2月17日和18日,盐城市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导致全市30万市民吃水困难,盐城市政府要求政府要补习一切代价,加大自来水净化的力度,严惩肇事者,确保具名用水安全。此时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关注,下面讨论有明显错误的是()

A.工业废水造成了对饮用水的污染。

B.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臭味

C.生活污水应该处理后再排放

D.农业上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也能引起水污染

3. 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实验是易溶于水的,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

(1)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①_____②______③______ 三个因素有关;

(2)请你举出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应用例子(要求与上面所列事实不同)④___________。

4.电动自行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中都有为其提供电能的铅蓄电池(又称“电瓶”),它的优点是可以充电循环使用。电瓶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铅(PbO2),负极材料是金属铅(Pb),电瓶内所加的液体是质量分数为36%的浓硫酸,放电(为外界供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PbO2(固)+2H2SO4+Pb=2PbSO4+2H2O

当放电时,反应物反应掉一定量后,就会导致电压下降,不能正常使用,这就必须及时充电。(1)电瓶在放电时____能转化成电能

(2)假如某个电瓶中铅的质量为1800克,内装36%的稀硫酸1200克,当有310.5克铅参加反应时,需消耗稀硫酸中溶质多少克?此时电瓶中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最后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四、练习题

以下1-4题是关于溶解度的计算:

1:依据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其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t1℃时,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若将t2℃时X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 _;若将t1℃时340g 20% X溶液浓缩成40%的溶液,应蒸发__________ g 水。

(3)如图乙所示,20 ℃时向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固体物质A,若Z的饱和溶液中有部分溶质析出,则加入的固体A可能是__________;将Z的饱和溶液换为Y的饱和溶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若观察到Y的饱和溶液中同样有部分溶质析出,则加入的固体物质A可能是__________。

2. A、B、C、D四种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常状况下,A、B为液态,C、

D为固态。A是生命之源和宝贵的自然资源;B是一种饮料的主要成分,又是实验室常用的燃料;C是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有甜味;D常用作干果的干燥剂,遇A后放热,使A成为蒸气。请回答:★★

(1)B的俗名是,C的名称是;

(2)写出D遇A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小明在家中厨房取得一种白色粉末A,到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若A含有氢元素,则A的名称是_______ ,它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

(2) 若A不含氢元素,则A的名称是_____ _ ,它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

(3) 写出 D →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t℃时,把一定质量的固体物质A(不含结晶水)溶于水制得A溶液,现取A溶液m克,并将它分成两等分,一份加原固体物质A,达到饱和时,所加A的质量恰好为此份溶液质量的1/8。另一份t℃下蒸发水分,达到饱和时,溶液减少一半。试求:★★★

(1)、在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克;

(2)、原A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以下5-7题是关于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5. 某学生在10℃时取100克水配制成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又取50克水加入35.4克硝酸钠配成溶液,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发现有晶体析出。试通过计算确定析出的晶体是什么物质(已知10℃时KCl、NaNO3、KNO3和NaCl溶解度分别为31克、80克、20.9克和35.8克)。★★★

6.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产生了兴趣,他确定了“探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1/4,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1)测量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

A: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

B: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

体积。

你认为这两种方法中不合理的是,理由:。

写出与理由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给你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

7. 炎热的夏季,你一定想喝一杯冰水解暑。某冷饮店出售一种特制的冰水,由服务员在水中加入一些雪状的物质,该物质一放入水中立即冒出大量气泡,很快就得到一杯清凉可口的冰水,饮用时有碳酸饮料的口感。★★

(1)请你判断雪状的物质是。

(2

以下8-11题是关于溶液的配制及化学方程式计算:

8. 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空格。★★

[提出假设]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

[确定研究方法] 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刚和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及选用药品分别如图2(a)、(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实验结论] 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你认为的结论正确,请谈谈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

[结论分析] 请从原子的角度,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

[查阅资料] 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准确、缜密的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结论。

[交流表达] 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字)

[结论应用] 环保部门常用I2O5,测定空气中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I2+5X,根据生成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是。

9.“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方程式为。某同学做了该实验后,展开了下列思考与探究:★

(1)催化剂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他做了这样一组实验:每次均用30 mL10%的H2O2溶液,采用不同量MnO2粉末做催化剂,测定各自收集到500 mL氧气所用的时间,结果如下:(其它实验条件均相同)

2

影响的?

(2)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他又做了一组实验:每次均用5 mL10%的H2O2溶液,稀释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记录如下:(实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H2O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若

有,是怎样影响的?

由表中数据还可看出,该反应是个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3)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该反应的速率?请说出你的猜想。

10. 某化学研究小组为探究某化学问题,设计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在A、B、C、

D、E五只小烧瓶中合适的物质(见表格),然后装配成如下图所示的五套装置,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水面上升的高度/mm):★★

(1)如果请你为该探究活动拟标题,你的建议是(写课题名称)。

(2)实验前,如何检验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

(3)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11. 双球洗气管是一种多用途仪器,常用于去除杂质、气体干燥、气体吸收(能防止倒吸)等实验操作。下图是用水吸收下列某气体的情形,试根据下面的附表判断由洗气管左方进入的气体是()。★

(A)Cl2(B)HCl (C)H2S (D)CO2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教案 鲁教版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2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3、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2、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探究课题:净化黄泥水 探究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技能。 提出问题:1、给你一瓶浑浊的黄泥水,你怎样把它净化,使之可以饮用? 2、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吗?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过滤 ;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作用 . (2) 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 肥皂水 来检验, 泡沫丰富的 是软水,泡沫少有浮渣 的是硬水。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 蒸馏或煮沸 的方法。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分析归纳:结合净化黄泥水的活动经验和自来水厂加工自来水的原理,分析下列杂质的去除方法。 交流与反思:(1)以上处理黄泥水的步骤有哪些? (2)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 (3)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①滤纸边缘要(填高于或低于)漏斗边缘,滤纸与漏斗内壁要紧贴,不留气泡。 ②漏斗末端应。 ③液体应沿注入漏斗中,液面要(填高于或低于)滤纸边缘。 知识应用: 1、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 2、在实验室过滤除去废水中的固体杂质,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教学设计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water ionization and pH v alue of solution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掌握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 用所学的电离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pH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对学生进行 科学方法教育。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 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对 上一节电离平衡的具体应用,同时又为接下来学习溶液酸碱性作 必要的准备。一开始,教材根据水有微弱导电性的实验结论,说 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突出了化学研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然后,应用电离平衡理论,用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出水的离子积常

数,使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反映了两个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影响。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材首先指出常温下即便是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然是一个常数,由此进一步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是决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在具体分析了溶液的酸碱性和c(H+)、c(OH-)的关系之后,结合实际说明了引入pH的必要性,这也为后面讨论pH的范围埋下了伏笔。在给出了pH的表达式之后,教材随即介绍了pH 的简单计算,并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最后强调了pH的应用范围。 从教材编排的看,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 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和“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注意的是,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教材将“pH值”改称为“pH”。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准,不可读错。 教法建议 迁移电离平衡理论学习水的电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水也有极弱的导电性,试分析水导电的原因”,以问题引

水与常见的溶液(二)教案

化学科公开课教学设计 开课课题:水与常见的溶液(二) 开课教师:吴柏忠 开课地点:漳平三中 开课班级:九(15 )班 开课时间:2018年4月20日星期五上午第三节

中考要求分析: 根据《考试评价》要求,本专题“考试内容与要求”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水及其净化”,包括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常用净化水的方法(如: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二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的“溶液”,包括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举例说明常见的结晶现象;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考试内容》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获取化学信息的能力,即通过对简单的化学事实的观察,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的能力;二是分析解决(解答)简单化学问题能力,即解释简单的化学现象,推理与判断简单的化学问题,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的能力;三是实验与探究的初步能力,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学生情况分析: “溶液”模块涉及的相关概念多、复杂而且抽象,知识要求的逻辑性、理论性较强,学生需要较高的分析表达和数据推理能力。而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识记水平,不能从整体联系角度深刻理解其概念的意义,没有深刻理解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在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固化概念和公式。特别是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应用往往只当作计算技能来应用,不能理解溶液中各组分之间的总和、比例、变化关系,难以深入领会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概念的本质与意义,造成对知识的理解不深,面对新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不够。 复习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以及溶液加水稀释的简单计算。 3、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知道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以及结晶方法。 4、能利用溶解性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能设计根据已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配制所需的溶液的实验方案。 复习重点难点: 溶液是由溶质、溶剂按一定质量比混合而成的,认识溶液的组成有其一定的思维方式。从微观、定量、模型三个角度来认识溶液的组成,而定量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要溶液理解溶液中各组分之间的总和、变化、比例关系,涉及学科知识、定量推理和数学运算,同时溶解度的应用涉及作图、识图、用图的能力,为此,从定量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教学重难点。 复习教学设想: 溶液是由溶质、溶剂按一定质量比混合而成的。本专题从微观、定量、模型三个角度来研究溶液的组成,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梳理溶液中各组分之间的总和、变化、比例的质量关系,以及溶液状态变化过程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五个物理量的变化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对溶液概念的深刻理解。基于上述的教学理解,本专题引导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溶解现象,从定量视角分析溶解过程,从模型视角分析溶液的定量组成,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作图、识图、用图的能力。 同时作为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内容,要把学科知识与生活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复习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

八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单元检测卷

八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是一个水球,有90%的面积被水覆盖 B.陆地淡水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3/4 C.冰融化为水后,体积变小 D.健康的成年人每天一般约摄水25升水 3.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 (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内陆循环 D.大洋循环 4. 关于水的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C.水分子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5. 下列对水的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水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纯净的水不带甜味 C.水的沸点是100℃ D.通常情况下,-10℃时水呈固态6.一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将圆柱体从盛有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如图已给出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下降高度h 变化关系的实验图象,已知ρ水=×103kg/m3.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圆柱体在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是400Pa B.圆柱体的重力为12N C.圆柱体下降整个过程中所受的浮力为8N D.圆柱体的密度为×103kg/m3 7.水平桌面上的烧杯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轻轻放入一个小球后,从烧杯中溢出100g的水,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g=10N/kg)() A.小球所受浮力等于1N B.水对烧杯的压强一定增大 C.小球的质量可能小于100g D.小球的体积可能等于100cm3 8、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 B.沉下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一定比浮上来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C.浮力大小与受到浮力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D.体积相等的铁球和木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9、三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球放在水槽中,如图所示,其中受到重力最小的是( ) A.甲球B.乙球C.丙D.三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第9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10、体积相同甲、乙、丙三个物体放在同种液体中,静止后如图所示,比较木块所受的浮力大小,应为( ) A、在甲液中浮力最大B.在乙液中浮力最大C.在丙液中浮力最大D.一样大11.很多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由此可知,当船从北大西洋驶入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力以及北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水密度ρ1、ρ2的关系,正确的是(假设船重不变)( ) A、浮力增大,ρ1=ρ2 B、浮力减小,ρl=ρ2 C、浮力不变,ρ1<ρ2 D、浮力不变,ρl>ρ2

八上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学生姓名年级科目 日期时间段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回顾复习第一单元知识,为返校考做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分析教学重点:浮力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物质分离教学难点:浮力溶解度 教学过程1.1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的水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生物体内。占地球总水量96.53%、2.53%的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水的存在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而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_________形式存在;空气中的水主要以_________态存在。自然界的水,随着_____________的改变,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3.水是___________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也离不开水。 4. 海洋水与陆地水通过转化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转化为海洋水和陆地水,植物叶中的水通过转化为大气水。 5.根据以下“水循环示意图”填空。 ⑴图1—2中各字母在水循环 中所代表的环节是: A、, B、, C、, D、, E、, F、。 ⑵上述A、B、C、D、E、F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水循环是地球上各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的系统。通过水循环,使源源不断地向

教学过程 陆地供应 ,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6.下列占陆地淡水水体比例最大的是( )。 A.地下淡水 B.冰川水 C.江河水 D.大气水 7. 在下列四种情况下,水循环不够活跃的是( )。 A.赤道附近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C.印度洋海域 D.地表裸露的沙漠地 区 8. 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 A.水的分布空间 B.水的化学性质 C.水的物理性质 D.水汽含量的多少 9. 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来自于( )。 A.地球 B.太阳 C.雨 D.海洋 10. 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 1.2 水的组成 1.水电解时,阳极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的__________;阴极产生 _________,所以水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2.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试管盛满水,通直流电后,两支试管内___________, 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_________,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 极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___________极生成的气体可燃烧,产生________色的火焰。 3.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是 。 4.根据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是不纯净的 B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C 、水中包含着氢气和氧气 D 、负极产生了10毫升氢气,正极产生20毫升氧气 5.下列叙述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 、“纯天然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 、地球上没有水,就没有人类和所有的动植物 C 、身体健壮的人食用被污染的水,无任何危害 D 、“超纯水”是不含其他任何物质的水 6.电解水实验中,阴极、阳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 A 、1:1 B 、1:2 C 、2:1 D 、1:8 7.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 正确.. 的是( ) A 、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中考专题复习水和溶液

专题 三水和溶液 【考点清单】 考点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 D.+O 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 质量比: F.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 (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 2O ,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H 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最多的金属元素是,最多的元素是。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 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 (2)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的水;软水是的水。 B.鉴别方法:用,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泡沫较多的是 C.硬水软化的方法:(实验室)、(家庭中)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 (3)CuSO4+5H2O=CuSO4·5H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化学反应的实质:。 考点三、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一种元素) 纯净物 (一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

2021年九年级化学 第、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水和溶液教案 鲁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第1、2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水和溶液教案鲁教版 知识点总结: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发光发热,气体生成,沉淀生成等),如木炭变成灰, 葡萄酿成酒 2、镁条燃烧现象:镁条逐渐减少,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氧化镁 3、鉴别碱的指示剂是无色酚酞,现象:酚酞滴入NaOH溶液中变红 4、CuSO4与 NaOH 混合现象:产生蓝色絮状Cu(OH)2沉淀 5、烫伤:立即用水清洗烫伤部位,并涂上烫伤膏; 6、酸、碱烧伤: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灼伤处,若见如眼部,千万不要揉眼睛,应用大量水冲洗, 带上防护眼镜 7、实验台起火如何处理:移开可燃物,用湿纱布或沙子覆盖,或是用灭火器 8、量筒俯视或仰视读数有何变化:会画图解释 9、分子特征: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运动 10、知道植物对水有净化作用 11、过滤操作3点要求: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纸与漏斗内壁要贴紧,不留气泡; 漏斗末端紧贴烧杯内壁;③液体应沿玻璃棒注入漏斗中,液面低于漏斗边缘 12、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干冰);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空气、钢、溶液) 13、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常用过滤(不溶性杂质)、蒸发、蒸馏方法分离混合物

14、 水直流电解:正极:O 2;负极:H 2 ;氧气体积:氢气体积=1:2(为什么) H 2O = H 2↑ + O 2↑ 证明氧气:带火星木条复燃; 15、 H 2 + O 2 = H 2O 氢气燃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壁有水雾生成,手触烧杯发热 16、 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特征: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 分子:由原子构成,如H 20,H 2,O 2 17、 原子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有带正电的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所以原子 核带正电,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整个原子不带电荷,所以: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18、 原子结构示意图(教材45页) 19、 原子序数:原子质子数 20、 相对原子质量:以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他的比值。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X 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2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NaCl 溶液);像这种其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多为水),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NaCl ) 通电 燃烧

水和常用的溶液练习题

1、电解水时与(交流or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极产生____气,与负极相连产生___气,两种气体体积比为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氢气燃烧时,火焰呈______色,如果氢气中混有空气,则点燃后可能会引起________。所以点燃氢气前要。 3、我们可以用________检验硬水和软水,现象是; 日常生活或生产中通常用的方法来降低硬水的硬度。 4、在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5、分离液体中的少量不溶性固体可用法。分离液体中的可溶性固体可用 法。分离可溶性固体和不溶性固体采用的步骤是、、。 6、硬水是含有较多_____、_____离子的水,工业锅炉不能使用硬水是因为硬水煮沸后会产生_______和氢氧化镁沉淀,附着在锅炉内壁,使锅炉受热不匀容易引起爆炸。锅炉爆炸主要属于________(物理、化学)变化。 7、引起水污染的主要问题是:①“___________”,②农业上不合理

使用_____、______,③__________的任意排放。为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水质的___ __、农业上要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要处理后排放。 8、过滤操作的要点可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具体说来是:“一贴”指 “二低”指、 三靠”指、、。 常用的溶液 1.物质以或的形式均匀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2.溶液是指。请你回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等都属于溶液。 3.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等都属于乳化。 4.某些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把氯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5.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食盐溶液等能够导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

专题复习《水和溶液》 复习目标 1、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溶液、悬浊液、乳状液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浓溶液、稀溶液的概 念及相互转化。 4、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读懂溶解度曲线图。复习重难点 重点 水的组成和溶液的性质特征,溶解度曲线图的理解。难点 培养学生复习、综合、分类、读图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复习,同学们对水和溶液的有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知道,天然水都是溶液,可知水和溶液是密不可分的,究竟为什么如此,我们复习完本节课我想大家会知道的。 专题一:水的电解与组成 1、实验现象 (1).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2).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1:2 ,质量比为

8:1 。 (3).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氧气,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为氢气。 2、实验结论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一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方程式: 专题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专题三: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在20℃时,四种氯化钠溶液(此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思考: 1 .第4号溶质质量分数为什么不是% 2.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为什么 [小结] 1.对于同一物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对于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专题四: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专题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意义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见A 本1页) 1.水的分布:从下图中可知,__海洋水__ 是地球上储量最庞大的水体,陆地淡水最多的是__冰川水__。 2.水的循环: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 __ 三态变化__,水循环的外因是地球的引力和__太 3.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如果某地区的__水循环十分活跃__,该地区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4.水与生命: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__水__,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母的含水量高达__98%__左右。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__2.5__升水。 A 练就好基础 基础达标 1.下图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分布,有关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第1题图

A.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海水 B.陆地淡水目前人类都可以大量使用 C.冰川水属于海水 D.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2.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是(A) A.海水B.河水 C.湖水D.地下水 3.占地球上水储量的比例极少,但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却很大的水体种类是(D) A.海洋水B.冰川水 C.湖泊水D.大气水 4.下列水循环过程中,物态变化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是(D) A.海洋上的降水 B.陆地上下雪 C.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江河 D.植物的蒸腾作用 5.下列四个地区中,水循环比较活跃的是(B) A.长江、黄河发源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新疆沙漠地区 D.南极冰川地区 6.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C) A.人工降雨,促进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B.植树种草,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D.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径流的循环 7.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高的是(B) A.人体B.水母 C.黄瓜D.水稻 8.动植物为了适应不同水环境,都有特殊结构和本领,下列不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缺水的环境中引起的是(D) A.白杨树冬天要落叶 B.仙人掌的叶长成刺状 C.沙拐枣的根深深扎入地下 D.芭蕉的叶片很大 9.如图所示为水循环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数字在水循环中所表示的环节: 第9题图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专题复习《水和溶液》 复习目标 1、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溶液、悬浊液、乳状液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浓溶液、稀溶液的 概念及相互转化。 4、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读懂溶解度曲线图。复习重难点 重点 水的组成和溶液的性质特征,溶解度曲线图的理解。难点 培养学生复习、综合、分类、读图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复习,同学们对水和溶液的有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知道,天然水都是溶液,可知水和溶液是密不可分的,究竟为什么如此,我们复习完本节课我想大家会知道的。 专题一:水的电解与组成 1、实验现象 (1).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

(2).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1:2 ,质量比为8:1 。 (3).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氧气,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为 氢气。 2、实验结论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一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方程式: 专题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专题三: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在20℃时,四种氯化钠溶液(此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思考: 1 .第4号溶质质量分数为什么不是28.6% 2.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为什么 [小结] 1.对于同一物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对于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专题四:溶液的相互转化

八年级上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

八年级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其中海洋水是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 2.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在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固态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态的形式存在。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水的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3.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①水循环的类型: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 ②水循环的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f地下径流 ③水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4.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水体更新快慢与水体总量、水循环的活跃程度等因素有关。 5.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显然,它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这个地区的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6.我国江河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个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是北方更加明显。 7.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第2节水的组成 1. 水通直流电 在做水电解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加水的导电性。 2.水分子的构成 实验说明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或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气体),方向:竖直向上。 2.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F浮=G排液=ρ液g v排

水和溶液.

内容:溶液与水 一、常考点清单 1、水的组成和性质,水对生命和经济的影响 (1)、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 (2)、水的主要性质(物理、化学性质) (3)、水对生命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组成的特点 (2)、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物质的溶解度 ①、溶解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③、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的正确应用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计算式、溶液的配制方法) 4、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常见的晶体 (2)、结晶的两种方法 5、水资源和水污染 (1)、地球上水体的名称及大致比例 (2)、常见水污染的种类、原因及危害 (3)、水的一些净化方法 6、混合物的分离 (1)、分离的主要方法 (2)、粗盐提纯 二、易混点清单 1、对溶液的定义、特征模糊不清 2、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概念上区分不清,对相互转化的条件把握不牢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区别 3、溶解度概念以偏概全,溶解度曲线意义不清 (1)、溶解度的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及溶质质量的判定 (1)、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2)、溶质质量的判定 三、09 -10年中考题

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有80℃时两者的饱和溶液各半烧杯,且烧杯中各含有少量甲和乙固体。先将温度从80℃降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中甲固体质量增加,乙固体质量减少 B.甲、乙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 C.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少 D.甲溶液质量减少,乙溶质质量变大,且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2.2009年2月17日和18日,盐城市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导致全市30万市民吃水困难,盐城市政府要求政府要补习一切代价,加大自来水净化的力度,严惩肇事者,确保具名用水安全。此时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关注,下面讨论有明显错误的是() A.工业废水造成了对饮用水的污染。 B.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臭味 C.生活污水应该处理后再排放 D.农业上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也能引起水污染 3. 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实验是易溶于水的,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 (1)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①_____②______③______ 三个因素有关; (2)请你举出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应用例子(要求与上面所列事实不同)④___________。 4.电动自行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中都有为其提供电能的铅蓄电池(又称“电瓶”),它的优点是可以充电循环使用。电瓶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铅(PbO2),负极材料是金属铅(Pb),电瓶内所加的液体是质量分数为36%的浓硫酸,放电(为外界供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PbO2(固)+2H2SO4+Pb=2PbSO4+2H2O 当放电时,反应物反应掉一定量后,就会导致电压下降,不能正常使用,这就必须及时充电。(1)电瓶在放电时____能转化成电能 (2)假如某个电瓶中铅的质量为1800克,内装36%的稀硫酸1200克,当有310.5克铅参加反应时,需消耗稀硫酸中溶质多少克?此时电瓶中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最后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四、练习题 以下1-4题是关于溶解度的计算: 1:依据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其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t1℃时,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若将t2℃时X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 _;若将t1℃时340g 20% X溶液浓缩成40%的溶液,应蒸发__________ g 水。 (3)如图乙所示,20 ℃时向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固体物质A,若Z的饱和溶液中有部分溶质析出,则加入的固体A可能是__________;将Z的饱和溶液换为Y的饱和溶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若观察到Y的饱和溶液中同样有部分溶质析出,则加入的固体物质A可能是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

精品文档 专题复习《水和溶液》 复习目标 1、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溶液、悬浊液、乳状液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浓溶液、稀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4、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读懂溶解度曲线图。 复习重难点 重点 水的组成和溶液的性质特征,溶解度曲线图的理解。 难点 培养学生复习、综合、分类、读图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复习,同学们对水和溶液的有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知道,天然水都是溶液,可知水和溶液是密不可分的,究竟为什么如此,我们复习完本节课我想大家会知道的。 专题一:水的电解与组成 1、实验现象 (1).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

(2).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 ,质量比为8:1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氧气.(3)。氢气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为、实验结论2 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1 氢元素和(个氧原子构成。12(2)一个水分子由个氢原子和 3、化学方程式:专题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专题三: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在20℃时,四种氯化钠溶液(此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思考:28.6%?4 1 .第号溶质质量分数为什么不是.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为什 2 么? ] [小结1.对于同一物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稀溶液不一定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2.对于不同溶质,是不饱和溶液。专题四: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专题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意义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水和水的溶液单元测试卷 答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质量评估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16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就业”,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 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B.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是海洋水 C.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2.如图所示是一个防毒面罩,内部添加了一种物质用来吸附有毒有害物质,下列物质中,适合作为这种添加物质的是( B) A.胆矾 B.活性炭 C.浓硫酸 D.氯化钠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C) A B C D 4.有关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A.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 B.这个微观示意图说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C.这个微观示意图可以解释获得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 D.该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5.下列四个情景中,受到的浮力增大的物体是( D) A.从深水处走向海岸沙滩的游泳者 B.从长江驶入大海的轮船 C.海面下正在下沉的潜水艇 D.在码头装载货物的轮船 6.碳酸饮料(汽水)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如图所示是一瓶喝剩下的汽水,瓶壁上还附有许多气泡,振荡一下,一些气泡就会离开瓶壁,上浮,最后露出 水面消失。下列说法中有科学道理的是( D ) A.打开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是由于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引起的 B.振荡前该饮料是二氧化碳的不饱和溶液 C.瓶壁上气泡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且气泡受到的浮力等于气泡的重力,所以没有上浮

D.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所受的浮力也逐渐变大 7.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是形状不同的铝块、铁块、铜块,浸没在水里时, 受到的浮力相同,由此可知它们的( B) A.质量相同 B.体积相同 C.密度相同 D.重力相同 8.小滨同学看到鸡蛋浮在盐水上面,如图所示,于是,他沿杯壁缓慢加入清水使鸡蛋下沉,在此过程中,鸡蛋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能是( D) A B C D 9.在三只相同的烧杯里装入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不同的液体,把一支装有适量铁砂的平底试管先后放入这三只烧杯中,静止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试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B.甲液体的密度最大 C.丙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最小 D.试管在三种液体中排开液体的重力一样大 10.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配制溶液时只能用水作溶剂 C.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 D.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11.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你认为他们做这个实验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A) A.溶质颗粒大小 B.溶剂的温度 C.溶剂的种类 D.溶剂的质量 12.如图所示,将水分别滴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的两支试 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 C.A、B两只烧杯的溶液中都有固体析出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保持不变 13.如图所示为自来水生产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清水池中的水是溶液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水和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课题:水和溶液 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溶液以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溶质、溶剂; 2. 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3. 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运算; 5.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 认识溶液的特点: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 使学生了解何谓电离以及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3. 使学生感知,溶解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4. 通过举例练习,让学生掌握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5. 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并通过练习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运算。 6. 通过探究使学生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感知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 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通过乳化作用让学生感受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宗旨。 3. 利用定量实验,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用量的准确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专题二:水和溶液第一节:水和溶液 探究活动一:水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通电分解: 探究活动二:水的组成 1、我们知道水是由和组成,得出该结论的实验是,化学方程式是;实验时,我们通过发现电源负极得到的气体是,通过发现正极得到的气体是,二者的体积比是,由于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粒子个数比,因此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所以水的化学式是,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2、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粒子, 不发生变化的是粒子是。 3、现在请你在实验室中探究氢气的有关性质,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要证实“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这属于氢气的(填“物理”或“化学”) 性质,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案,简述该方案的操作方法和有关现象 ; (2)欲点燃氢气,实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在点燃氢气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以防止发生,点燃氢气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色火焰,如果要检验氢气的燃烧产物,应采取的方法是 ,化学方程式是。 (3)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粒子,不发生变化的是粒子是。 探究活动三:水的净化、污染 取一烧杯黄河水,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止一段时间后,不溶性的大颗粒将会沉降下来,然后进行(填操作名称),除去不溶性的小颗粒,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目的是除去水的颜色和气味,此过程属于变化;然后通入氯气(化学式:)进行消毒,此过程属于变化,目的是除去水中的;经过上述处理使之达到饮用水的标准。输入千家万户的水属于(填混合物或纯净物);根据所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量可将水分为硬水和软水,使用硬水会对生活和生产带来麻烦。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区分时是软水,是硬水;为了提高水的纯度并减少或除去水中的,生活中人们采取的方法是,实验室采取的方法是。上述水的净化操作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探究活动四:溶液、热量变化、乳化 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的叫溶液。 2.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 电离:物质溶解在水中或受热熔化后形成自由移动的的过程 酸: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是的化合物碱:电离产生的阴离子都是的化合物 盐:电离产生和的化合物 4、完成表格

化学:3.1《水溶液》教案

第一节 水溶液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 3、通过水的离子积和溶液酸碱性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教学重点]水的离子积,溶液酸碱性和溶液pH 值的关系 [教学难点]水的离子积 [教学过程] [引入]水是不是电解质?研究电解质溶液时往往涉及溶液的酸碱性,而酸碱性与水的电离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水是如何电离的呢?精确的实验证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地电离,生成H 3O + 和OH —: 一、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H 2O + H 2O H 3O + + OH — 简写为:H 2O H + + OH — 实验测定:25℃ [H +]=[OH -]=1710-?mol/L 100℃ [H +] = [OH -] = 16 10-?mol/L 水的电离与其它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异同? 不同点:水是“自身”作用下发生的极微弱的电离。 相同点:均是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 [提问]请学生计算水的浓度,1L 纯水的物质的量是55·6mol ,经实验测得250 C 时,发生电离的水只有1×10-7mol ,二者相比,水的电离部分太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电离前后水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变,可以视为常数,常数乘以常数必然为一个新的常数,用K w 表示,即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2、水的离子积 K w = c (H +)·c (OH —) 由于250C 时,c (H +)= c (OH —)= 1×10-7mol/L 所以250C 时,K w = c (H +)·c (OH —)=1×10-14(定值)(省去单位) [提问]当温度升高时,K w 如何变化?影响K w 的因素是什么?(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 1000C 时,K w = c (H +)·c (OH —)=1×10 -12 3 、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