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水文地质

贵州水文地质

贵州水文地质
贵州水文地质

贵州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贵州省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始于1958年,由贵州省地质局区调队在开展1:20万区城地质调查的同时进行,编有各调查图幅的“水文地质专报”。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限期,贵州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成都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实习生队,进行了1:20万贵阳幅、安顺幅、息烽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分别著有各图幅区域水文地质测量报告。这一时期的调查,在工作方法和内容方面都较简单和租略。

197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加强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之后,中央军委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国家地质总局统一部署了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贵州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732部队、贵州省地质局

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共同承担。1975年开始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按国际分幅分工开展工作。至1980年,732部队先后完成湄潭、遵义、桐梓、息烽、威宁、瓮安、镇远、沿河、江口、毕节、威宁、威信、正安等12个图幅;734部队完成黎平幅;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贵阳、独山、罗甸、都匀、榕江、剑河、水城、盘县8个图幅。省地质局缩二水文地质工程大队完成安顺、安龙、兴仁3个图幅。贵州与邻省接壤的边角地区有3图幅,分别由相邻省地质局的水文地质大队或参加该省普查工作的解放军部队完成。这是首次全面、系统地完成全省

17."6万平方公里面积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各图幅的普查报告,均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精度符合要求。

至1983年已全部正式出版,供有关部门使用。

通过普查,基本查明了解贵州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进行了划分,时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水化学特征有了较系统的认

识。对地下水资源也进行了概算,同时还指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方向。归纳记述如下:

(一)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贵州的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还与地表水互相转化,互为补给。贵州全省有10公里以上长的河流984条,河网密度按大于10公里长的河流计算,每平方公里河长为

17."1公里,河流年径流总量平均值达1035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588毫米;省外过境客水量

291."7亿立方米,各河流向东、南、北三面呈放射状迂回曲折流出省境。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可分为“集中注入”和“分散渗透”两种。

(二)地下水径流与排泻

贵州地下水径流主要是管流和隙流两种形式。前者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地层中;后者多见于碎屑岩、岩浆者和变质岩分市区。

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径流与地表水径流关系密切,相互转化频繁。管流和隙流两种不同的径流形式,虽然性质各异,但亦常共存于同一个径流场中,互相转换。地下水总的排泄方向。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地下水出口集中排泄;二是以泉出形式分散排泄。地下河排泄,受地表水系控制最明显,在众多的地表河流的两岸均可见到地下河排入河谷中。

(三)地下水类型

1、根据含水层的性质和地下水赋存和径流特点分类有:

岩溶水,裂隙水和孔隙水三大类,其中以岩溶水为主。

(1)岩溶水

岩溶水分布广,水量大,是贵州最主要的地下水类型。岩溶水又分为纯碳酸盐岩溶洞管道水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水。

溶洞管道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中上统、奥陶系下统、石炭系、二叠系下统、三叠系中下统及碳酸盐岩段含水层中,其贮水空间以岩溶管道、溶洞为。此类含水层分布区,特别是石灰岩含水层,岩溶作用极强烈,地下河发育,岩溶大泉、溶洞、落水洞、岩溶洼地、岩溶潭等屡见不鲜。由岩溶管道、洞穴等组成的“集中导水结构”含水丰富,流量大于50升/秒以上的岩溶大泉和地下河全省约有2000多处,合计流量

780598."5升/秒,其中地下河流量最大者达6600升/秒。地下河枯季径流模数4—7升/秒平方公里,钻孔(井)水量为1000-2000吨/日,大者可达5000吨/日左右,此类地下水,水量大,伹分棺极不均匀。

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系敖溪组、花桥组、石炭系岩关组、二叠系吴家坪组、三柱系罗楼组、紫云组等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组合的含水岩组中。此类含水岩组,其贮水空间是以裂隙为主组成的“分散导水结构”。地下水径流方式为隙流。泉水流量1-10升/秒,钻孔(井)水量一般500一1000吨/日。个别水量大者可达2000-3000吨/日,此类地下水水量中等,但其分布比溶洞管道水均匀。

(2)裂隙水

根据裂隙含水层的性质又分为:

碎眉岩裂隙水、变质岩裂隙水和岩浆岩裂隙水。

碎屑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各时代地层的碎屑岩中,其贮水空间主要为构造制裂隙和风化裂隙。此类含水岩层出露泉水虽多,但流量不大,一般均小于5升/秒,钻孔(井)单孔水量几十吨至几百吨/日不等,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1一3升/秒平方公里。变质岩裂隙水,赋存在变余砂岩、千枚岩和板岩等变质岩系中,贮水空间以风化裂隙为主。其富水性取决于风化带厚度和风化裂隙发育程度、植被复盖面积等因素。出露泉水流量一般小于l升/秒,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2—4升/秒平方公里,但清水江上游,年降水量达200—1800毫米,植被覆盖面积很大的地带,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达6一7升/秒平方公里。

岩浆岩裂隙水,赋存在峨嵋山玄武岩、花岗岩和花岗质混合岩类中,其贮水空间为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此类含水层出露泉水流量小于1升/秒,枯季

地下水径流模数l一2升/秒平方公里,据玄武岩钻孔中抽水试验,水量小于100吨/日。

(3)孔隙水

孔隙水零星分相于第四纪和第三纪未胶结的松散岩层的孔隙中。此类含水层厚度甚薄,面积不大,含水性能差,水量小。但某些大型河谷阶地和盆地中局部地段的冲积、洪积层厚度可达数十米,钻孔抽水试验水量为200-300吨/日。

2、根据地下水的水力性质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或承压自流水)两类。

(1)潜水

潜水具有无压自由水面,一般埋藏较浅,分布广,是省内最常见的地下水类型。

(2)承压水

承压水,当含水层被人工(钻孔)揭穿后,由于静水压力传递,水面上升到顶板之上乃至喷出地面,发生自流现象。承压水受地质构造严格控制,主要分布于向斜、背斜或单斜构造中。

向斜承压水,主要分布于向斜轴部地带,省内许多向斜构造都有承压水。例如:

龙里向斜CKl7号钻孔中,岩溶承压水水头高出地面

13."66米,自流量810吨/日;遵义向斜ZKl25号钻孔中砂岩裂隙承压水,水头高于地面20米,自流量500吨/日左右。

背斜承压水,常常富集于背斜倾伏端。例如:

仁怀坛厂中枢背斜中2井,岩溶承压水,水头高于地面75米,自流量1097吨/日;福泉丁家寨背斜ZK22号钻孔中,岩溶承压水,水头高于地面

7."80米,自流量

1431."12吨/日。

单斜承压水,由褶皱或断层引起的单斜岩层分布区亦可能有承压水。例如:

贵阳市三桥至马王庙一带有9个勘探钻孔揭穿承压水含水层以后出现自流现象,水头高出

1."5—

21."1米,自流量最大者(404号钻孔)达

1771."20吨/日。

(四)地下水的水质

贵州的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多为无味、无臭、无色透明、低矿化度(矿化度小于300P.P.M)、微硬(硬度

8."4-

16."8德国度)的眶碳酸钙水,水质良好,仅局部地区因含水层中含有膏盐或硫化矿床而出现硬度高达70-

113."3德国度的硫酸钙型极硬水。

据1000多件较有代表性的水样化学分析资料统计,全省有10几种地下水化学类型。其中:

以重碳酸钙型为主,占总数的

42."5%,重碳酸钙镁型占37%,重碳酸-硫酸钙型占53%,其它类型占15%左右。大量资料表明: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含水层的岩石组分有密切关系,石灰岩地区主要为重碳酸钙型水,白云岩地区多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变质岩和玄武岩地区以重碳酸钠、重碳酸钠一镁型水为主,碎眉岩地区岩性复杂,地下水出现多种化学类型。

近30年来,城市工业迅速发展,人口增加,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地下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一些重要城镇的地下水中,“三氮”(NO

3、"N02和NH4)、汞、砷、氰化物、酚类等有毒、有害成分及细菌,时有检出乃至超标,尤以“三氮”和细菌污染最普遍,局部地段浅层地下水受污染的程度,已达到不可忽视的地步。

(五)地下河系

地下河又称暗河。由数条地下河组成、具有独立的补给、径流及排泄系统并形成完整的流域者,称地下河系。地下河是碳酸盐岩分市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岩溶形态,它属于岩溶水之

一。"地下河发育,分布广泛,是贵州一大特色。全省有1130条地下何,每年平常期总流量达2亿立方米,其中800多条排入长江流域各水系,300多条排人珠江流域各水系。贵州地下河发育的主要特点是:

碳酸盐岩钙镁比值大,发育强度大。地下河发育受地质构造控制,舒缓褶皱区地下河多形成树枝状、网状地下河系,紧密褶皱区多发育单支状地下河。地下河系的平面形态有:

网格状、树枝状、入字状,、根须状、帚状和羽状粹。纵剖面形态有:

大比降(水力坡度大于10‰)型、小比降(水力坡度小于10‰)型和阶梯型。地下河发育长度一般较短,绝大部分小于10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000多条地下河,总计长度约6000余公里,其中:

长度大于50公里者占总条数

0."3%左右,30-50公里者约占

0."7%,10-30公里者约占10%,5-10公里者约占36%,小于5公里者占61%左右。地下河埋藏较浅,绝大部分分布在地面下几十米以内。因此在地下河通过的地区沿途地面上有成线状排列的洼地、落水洞、漏洞、竖井、或地下河天窗等标志。地下河的地质层位依次为:

以石灰岩为主的岩组,地下河最发育;以白云岩为主的岩组,地下河发育程度次之;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地下河长度短,流量小。

不同地貌区,地下河发育也不一样:

1、黔南中低山盆谷区,地下河最发育,以地下河系规模大、数量多、支流密集、

结构复杂为特点。目前所知省内规模最大的地下河系一罗甸沫阳大小井地下河系为例:

大井地下河系,源于贵阳高坡乡,发肖于克渡向斜和雅水向斜西翼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石庆岩、白云岩中。整个地下河系以摆郎河为丰于,由20多条地下河汇集而成,呈树枝状展布于摆郎河两岸,形成暗流和明流结合式的地下河系。主流长85公里,平均比降

8."7‰,最终于沫阳大井流出。出口处为高7米,宽10米的洞口,枯季流量1800升/秒,平常期流12000升/秒。

小井地下河系,源于惠水翁名乡,发育于雅水背斜的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中,由9条地下河呈树枝状展布汇流而成,该地下河系除个别河段出现明流以外,绝大部分力暗流,主流长40公里,平均比降17‰,最终于沫阳小井流出。出中处为一溶洞,洞长1453米,除10—15米处不便通行外,其余洞体高30-50米,宽15-25米,洞壁平整,洞顶多呈自然塌落拱形,洞底为垮塌块石铺盖。地下河沿洞底流出,枯季流量约5000升/秒,平常期流量8000升/秒左右。

大小井地下河系,关系密切,有水力联系,并有许多共同点,但又自成体系。两地下河系出口相距约400米,流域面积共2000平方公里左右,它是坝王河的源头,最终注入蒙江,属珠江水系。

2、黔西南中低丘原区,地下河发育程度和规模仅次于黔南,规模最大者为龙摆尾地下河系。源于晴隆箐口乡,发育于二叠系石灰岩中,由七条地下河呈树枝状展布,汇入碧痕营龙摆尾流出。流域面积326平方公里,主流长39公里,平均比降15‰,据多年长期观测出口流量为19400—17220升/秒。

3、黔西高原中山区,地下河一般较短小,其长度超过20公里者甚少,多呈单支状,很少形成地下河系。规模较大的水城滥坝地下河系,源于水城特区舍嗄一带,发育在大海坝背斜二叠系厚层石灰岩中,由三条分支呈树枝状展布,其中下游河段埋藏较深,约在地表100米以下,基本上属于暗流型,主流长度36公里,平均比降28‰,流域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各支汇合后,于古牛河道流出,其枯季流量达1320升/秒。

4、黔中丘原盆谷区,地下河较发育,但一般径流短,流量小,多为小规模的地下河系。其规模最大的苑口地下河,源于贵阳烂山一带,发育于石炭系厚层石灰岩中,由北、东两支呈“入”字形展布,于安家坑交汇后,径流几公里至惠水县苑口寨流出,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139平方公里。出口处为一溶洞,洞高20米,宽30米,水从洞底乱石堆中涌出,据长期观测,出口流量达990一11300升/秒。注入涟江,属珠江水系。

5、黔北山原中山区,多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间成条带状分布,地下河发育受到一定的限制。该区地下河长旋超过10公里的不多,一般流域面积小,流量不大,形成地下河系者甚少。

6、"黔东低山丘陵区,黔东南主要为非碳酸盐岩层,碳酸盐岩分布零星。

在黔东北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出露区,虽然发育各种岩溶型态,但地下河少而分散,径流短,长度超过5公里的不多见,流量不大。

(六)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

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是指全省各类地下河天然资源的总和。贵州省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从60年代以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省水利科研所、省地矿局等单位,先后进行过多次测算,其结果不尽一致。近几年的最新成果是:

1、1984年省水利水电科研所,采用河川基流分割法计算全省地下河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为

258."7亿立方米/年,占河川径流的

24."8%,其中岩溶水

214."9亿立方米/年,占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的

83."1%,非岩溶水44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

16."9%.按流域分布,长江流域184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

71."1%,珠江流域

74."7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

29."8%。

2、1983年省地矿局,根据全省l:20万水文地质普查的新成果,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计算枯季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为

229."08亿立方米/年,其中岩溶水

167."72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

73."2%,非岩滞水

61."34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

26."78%,按流域分布,长江流域

157."5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69%,珠江流域

73."3亿立方米/年,占总量的31%。

贵州省地下河天然资源总量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的

2."63%,居全国第12位;其中岩溶水占全国岩溶水总量的

8."24%,居全国第6位。

二、专门水文地质

年代前除朱学范、乐森寻分别于1942年和1946年对息烽开展一些初步调查,写有简报外,未见其它报导。50年代初,主要进行矿区水文地质工作,

1958年以后,省地质、城建、煤炭、冶金部门,为解决主要城镇的生活和工业供水问题,先后开展供水水文地质普查和勘探。70年代中期以来,除省地质局

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732部队等对主要城镇和映水农业区,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和打机井开发地下水以外,地矿局其它地质队伍,煤炭厅111队、水源队、冶金系统成都勘察公司、山东泰安打井队等10几个单位亦在主要城镇打机井开发地下水。“六五”期间,省科委组织省地矿局、省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工学院、南京大学等,对贵阳、遵义、安顺、水城、独山、普定岩溶水资源进行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并列为“六五”攻关项目;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在贵阳、遵义、安顺和水城建立了地下水监测站,对地下水动态及污染情况进行长期监测;省地矿局

第一、"第二水文地质队、地质科研所、贵州工学院等几个单位对热矿泉水进行调查研究,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队对贵州地下河分布规律进行专题研究,并编制全省水文地质区划;省地矿局地质研究所对南部岩溶发育规律进行专题研究,等等。通过上述专门性水文地质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水文地质成果,为贵州国民经济建专门性水文地质工作,50

设、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基础资料,获得找矿(水)奖、科技成果奖共16项。并大大拓宽了水文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和社会影响,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对发展水文地质科学作出了贡献。

(一)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

贵州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始于1958年,由建工部勘察院西南分院,首次在贵阳市开展此项工作。此后,地质、煤炭、冶金等系统的专业队伍先后在贵阳、遵义

安顺、水城、凯里、都匀、瓮安、福泉等主要城市和工矿区进行供水勘察和钻井开发地下水。随着城市需水量日益增长,从60年代开始钻第一眼机井开发地下水,到7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和非专业打井队不断增加,至今全省已钻有机井几百眼,合计每日开采量达几十万吨。此外,还开发利用许多泉水和暗河等地下水天然资源,每日开采量亦几十万吨(见下表)。

贵州省主要城市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城市名称

贵阳市

遵义市

安顺市

六盘水市

都匀市

凯里市

兴义市

铜仁市

合计地下开采量(万吨/日)天然露头机井合计

1

1."

1236."

0017."12

2.43

0.79

1

3."89

3.21

2.10

0.68

3

4."

623."13

3.21

1

4."6

3.94

1.70

0.14

3

2."73

主要城市地下水的勘查和开发概况是1、贵阳市

5."56

4.00

2

8."49

7.15

3.80

0.82

6

7."35其中水城特区开采量为

16."15万吨/日备注50年代以来;先有建工部西南综合勘察分院水源四队,在贵阳辖区263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开展1:5万的水文地质测量,施工勘探钻孔12个,其中4个孔作了抽水试验。与之同时,贵州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市辖区976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1:5万水文地质测量.。1958-1960年该队在市区及南郊舒家寨一牛郎关一带,西郊三桥、阳关、野鸭塘一带,开展1:

2."5万水文地质测量,施工勘探钻孔共100个,但大部分钻孔未作抽水试验,勘探工作质量低,勘探成果的利用价值较差;1968-1977年重点在市区168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初勘,开展1:

2."5万水文地质测量,施工勘探钻孔61个,抽水试验64层,基本上查明了市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明地下水年平均天然资源(C级)

20."80万吨/日,可开采资源(B级)

16."50万吨/日,于1982年提交了《贵阳市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初勘报告》。

贵阳市地下水类型有岩溶水,裂隙水和孔隙水三大类,岩溶水分布最广,水量丰富,是主要的地下水类型。贵阳市区,根据其水文地质特点,大体可分为西区和东区两个水文地质单元。西区,水以分水岭为界,南至阿哈寨阻水横断层,东西两侧分别以侏罗系砂页岩、二叠系页岩隔水层为界;东区以贵阳向斜岩溶盐地为主体。

贵阳市利用地下水天然露头(泉、暗何等)有悠久历史。近20多年来,由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人口剧增,城市供水日趋紧张,原有水源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除了开发利用泉水、暗河等天然露头以外,还不断钻井开发深部

地下水。从1966年开始打第一眼机井至70年代中期,全市机井尚不足10眼,总开采量仅3000—4000吨/口。1976年以后,有经济能力的单位,纷纷打自备机井开发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全市已有机井130余眼,总开采水量约6万吨/日。

1990年建成汪家大井供水点,日开釆量8一10万吨,天然露头和机井开采水量合计约25万吨/日。

2,遵义市

自1958年开始,先后有建工部勘察院,贵州地质局102地质大队和

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冶金部成都勘探公司、建工部北京水源六队和西南水源三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732部队等单位为城市生活用水及工矿用水,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作过1:5万的水文地质测量,合计施工勘探钻孔63个。1980年至1982年,贵州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又系统地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在179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l:

l万水文地质测绘,施工勘探钻孔61个,总进尺

1."37万米,抽水试验73层,基本上查明了勘探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明地下水年平均天然资源

11."62万吨/日,可开釆资源(8级)

8."02万吨/日,提交了《遵义市供水水文地质初勘报告》。

大量资料说明:

遵义市地下水有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孔隙水三大类型,其中岩溶水分布最广,水量较丰富,是区内最有供水价值的地下水类型。

50年代前,遵义市无统一供水系统,市局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露头(泉水)作供水水源。50年代始建立以抽取地下河水为主的沙坝,白杨洞自来水厂,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多,70年代以来许多有经济能力的单位,为缓解供水紧张的局面,先后施工了自备机井,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目前市

内已有机井70眼,实际正常使用57眼,开采水量约3万吨/日。还利用地下水天然露头17处,开采水量约

2."50万吨/日。机井和天然露头开采量合计约

5."50万吨/日。

3、安颀市

1958年开始,先后有建工部西南勘察分院、冶金部成都勘察公司、六盘水特区煤田勘察公司水源队等单位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和凿井开发地下水。其中大部分是为解决个别工厂的供水而在小范围内进行勘查和凿井的。1981—1987年,贵州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为安顾市城市供水,进行供水水文地质普查、勘探、开展l:

2."5万水文地质测绘共150平方公里,施工钻孔52个,总进尺9708米,抽水试验31个孔59层,水动态观测45个点,基本查明安顾市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明地下水天然资源

12."39万吨/日,可开采资源

7."9万吨/日,于1988年提交《安顺市供水水文地质初勘报告》。

安顺市地下水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安顺组白云岩(T

1a)溶洞裂隙水。该类地下水分

布广、含水层厚度大、水量丰富;其次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石灰岩(T

1d)溶洞裂隙水。安顺市区无大的地表河流可作为城市供水水源,虹山水库因受污染已不能利用。目前城市供水全部系利用地下水。据不完全统计,市区已有22个单位共开采地下水天然露头18处,每日开采量为7900—16375吨;有27个单位共施工机井50眼,正常使用37眼,每日开釆量达32131—33183吨,全市合计每日开采地下水4—5万吨。

4、水城特区

从1965年起,先后有省地矿局等5个单位在水城盆地进行地下水普查、勘探和打井。该区以石炭系的岩溶管道水为主。据1984年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提交的《水城盆地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研究》报告,盆地地下水可开采资源为

15."99万吨/日。截止1988年已建机井20余眼,开采量约

7."71万吨/日,此外,抽取泉水地下河水量约

8."44万吨/日,总计实际开采量达

16."15万吨/日,目前地下水是该区城市及工矿企业用水的主要水源。

5、凯里市

自1984年以来,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在该市开展供水水文地质普查、勘

探,先后作过1:5万和1:

2."5万的水文地质测量,施工勘探钻孔31个,总进尺共6077米,抽水试验35层,基本查明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其主要含水层为寒武系炉山组、高台组和平井组白云岩,含岩溶裂隙水,局部有承压水,其中8个钻孔(井)发生自流现象,水头高出地面

0."4-

4."99米。目前全市水源基本上是地下水,巳建机井约30眼,但正常使用者不足20眼,实际开采量

1."7万吨/日,此外抽取地下水露头(主要大龙井)约

2."10万吨/日,总计实际开采量约

3."80万吨/日。

6、都匀市

1982年和1988年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先后两次进行1:5万的水文地质普查。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目前全市已有30眼机井开采地下水,正常使用者20多眼,实际开采量约

3."90吨/日,开采地下水露头(泉水)12处,实际开釆量约

3."2吨/日,总计开采地下水达

7."1吨/日。

(二)农业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和地下水开发利用

60年代初以来,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先后在兴义杨四屯,兴仁万屯,独山四方井、基长、下司、马尾、普定马官、平坝夏云、中

八、"遵义南白镇、安顺天龙镇等地;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在遵义深溪水、龙坪、虾子、新场、苟江、平正、山盆、鸭溪、绥阳等地;中国人民解放军732部队在玉屏朱家场等地均开展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和打井。此外,各地、县水利部门开展过地表、地下水资源规划调查,贵州工学院、南京大学、成都地质学院分别在独山、普定进行岩溶水资源研究。上述各项工作成果为贵州省农田供水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大多数农民居住区和田地都很分散以及经济落后等种种原因,采取钻井开采地下水作为农业用水,存在很多团难。有些地区十分干旱缺水,尽管进行了地下水勘查,但开发利用率很低,即或钻机井也难以正常使用。根据3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从当前贵州的实际情况出发,无地表水的地区,应以围泉筑堰、引用地下河水或修建地下水库等方式开发利用地下水为主。目前独山、普定等地,地下河较发育的地区,已建有地下水库数十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全省目前发现的矿泉水绝大多数为热矿水(俗称温泉),冷矿泉虽已有发现,但数量极少,研究程度很低,暂不涉及。

贵州热矿水的调查与评价起步较晚,50年代前除乐森寻、朱学范(

1942、"1946)

对息烽温泉开展一些初步调查,写有简报外,尚未见有其它著述。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在开展全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普查的同时,对温泉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报告中有简略记述。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以建立疗养院和地热能利用为目的,有关单位先后较系统地开展了普查工作。其中:

1971年8月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研究所收集体理全省温泉39处,钻孔热水1处。1972年贵州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对全省温泉进行了初步调查总结,并重点对贵阳市新添寨热水进行了普查,著有《贵州温泉简辑及新添寨地热初步勘探设计》。1980年贵州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编写贵州省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的同时,收集整理贵州温泉64处,热水钻孔两处,探讨了温泉的出露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1981年及

1982年3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先后对贵州息峰温泉进行研究,著《息烽温泉水质分析和成因探讨》及<《息烽温泉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1985年10月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地热组,收集、调查贵州温泉88处,对水化学特征、地温场特征和开发利用进行探讨,著《贵州省温泉研究及开发利用区划报告》。

1985年4月贵州省环保科学研究所对剑河温泉进行水质研究,著《剑河温泉旅游区考察研究》,将该泉定名为含锂、硅酸、硫化氢重碳酸钠泉,水温48℃,天然流量

474."33立方米/日,确认为医疗矿水。

1984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全省范围内系统地开展了饮用天然矿泉水的调查评价,从而初步查清了热矿水的分布与产出规律,获得了丰硕成果。此阶段主要成果有:

1985年8月贵州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对贵州省石矸县境出露的13处热矿泉进行厂调查,著有《石矸县热矿水普查评价报告》,重点评价了城南

热矿泉及吴家湾热矿泉,确认为含氡、硅酸、锶的贡碳酸、硫酸钙镁型水,水质符合饮用、医疗矿水标准,水温分别为45℃和39℃,天然流量

1118."00立方米/日。

1986年5月贵州省地质矿产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对遵义枫香、金沙岩孔热矿泉进行评价,著《遵义枫香、金沙岩孔矿泉水评价报告》,确认枫香为硅酸、锶、溴的重碳酸、硫酸钙镁型水,水温36℃,天然流量

4929."88立方米/日;岩孔为含锶、溴的重碳酸钙镁型水,水温28℃,天然流量

1979."2立方米/日。两者均为饮用天然矿泉水。

同年该队对仁怀县盐津桥、金抄安底热矿泉进行评价,著《仁怀盐津桥、坛场、金沙安底医疗矿泉水评价报告》,认为:

盐津桥为硫化氢、硅酸复合型医疗矿泉,水温48℃,天然流量

345."6立方米/日;安底为含硅酸的重碳酸钙镁型水,水温48'C,流量

1339."2立方米/日。1987年贵州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对开阳热矿水进行评阶,著《开阳县矿泉水普查评价报告》,认为该矿水为含硅酸、锶、锌的重碳酸钙镁型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温40℃,天然流量

401." 76立方米/日。

198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贵阳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收集和结合野外调查、—水质分析等,汇总贵州省热矿泉92处,其中饮用矿泉水25处,总结了区域矿泉水的分布、类型及开发利用前景,著《贵州矿泉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研究》。1988年6月贵州省地质矿产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进行了野外调查、水质取样分析,勘查全省矿泉水94处,其中初步认为水质达饮用矿泉水者5l处,医疗矿泉水36处及5处工业矿水,著《贵州省矿泉水调查报告》。1988年该队先后又对贵州省仁怀茅台、务川官坝、遵义凤凰山矿泉水进行评阶,认为仁怀茅台矿泉(钻孔)为含硅酸、锶的重碳酸钠钙型饮用天然矿泉

水,水温21℃,自流量44立方米/日。提交了《仁怀县茅台饮用矿泉水评价报告》。官坝为含硅酸、锶的重碳酸钙镁型水,提交了《务川县官坝饮用天然矿泉水评价报告》;凤凰山为含锶的重碳酸钙镁型饮用矿泉水,水温18—19℃,自流量

69."55立方米/日,提交了《遵义市凤凰山矿泉水评价报告》。1989年贵州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贵定县金竹坝矿泉水进行评价,认为该泉为含锶、锌的重碳酸钙镁型饮用矿泉水,水温22—23℃,天然流量

220."32立方米/日,提交了《金竹坝矿泉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同年又对息烽饮用矿泉水进行评价,认为该泉为含硅酸、锶的重碳酸钙镁型水,含放射性氡10一11M.E,水温54℃,天然流量1054立方米/日,提交了《息烽饮用矿泉水普查评价报告》。

1988年12月贵州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对贵州省东北部石矸、印江地区的热矿水开展研究,共评价饮用矿泉水3处,天然流量4808立方米/日;医疗矿泉水5处,天然总流量1382立方米/日,著《石矸县饮用矿泉水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报告阐述了热矿泉的形成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布和赋有规律,较系统地应用环境同位素技术,评价了热矿泉水的循环、物质采源、混合比、矿水年龄,探讨了热矿水的成因类型及形成模式。

通过上述工作,对贵州热矿水类型、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等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

1、热矿水类型根据热矿水的用途不同分以下四类:

①工业矿水:

矿化度很高的“古封存水”。可用来提取盐、磷、镍、硼等工业原料者,如赤水县热卤水;

②医疗矿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绪论 (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本课程是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有关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煤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 >>宝贵的资源①理想的供水水源②重要的矿水资源③良好的景观资源 >>敏感的环境因子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状态,使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扰地下水,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图14-1): ①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衰减、沼泽湿地消失、土地沙化、海(咸) 水入侵等; ②过量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 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粘土压密释水释放有害离子、化肥农药的不适当使用、废弃物的无序排 放──地下水恶化、污染; ④地下水位的变动会破坏其与周围岩土构成的统一的力学平衡,而产生某种效应──地面沉降 与地裂缝、岩溶塌陷、地下洞室垮塌或突水、滑坡、岩崩、水库诱发地震、渗透变形。) >>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传输热量和化学组分、侵蚀(化学溶蚀、机械磨蚀和冲蚀)等。 >>重要的信息载体由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同时又是在流动,所以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提供埋藏在地下的许多信息,如找矿、地震预报、地质演变。(3)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略。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着,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 >>水的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研究水的地质循环,对深入了解水的起源、水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乃至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循环特点──速度快、途径短、转化迅速。 内因──固、液、气三相可相互转化。 动力条件──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 形式──蒸发、径流、降水。) (2)试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水文地质工作需求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降水偏少,年总降水量比全球平均降水量少22%; (2)人均水资源量偏低; (3)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丰富,西部贫乏; (4)季节及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5)水质污染比较严重。 合理有效地利用及保护水资源,是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头等大事。 (3)地球上水的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

水文地质勘察

一、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 的科学。其学科包括:普通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 二、水文地质勘察概念:通过各种现代手段、方法,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水量、水质水量、水质的评价,并结合社会经济环境需求对发展趋势作出预报的工作过程。三、水文地质勘察基本任务:(1)查明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状况,包括地下水污染情况;(2)对地下水储藏量(包括可供开采量)、水质状况进行评价与风险预测;(3)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安全利用和安全管理与保护提出具体建议。以上工作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可能说是全部完成任务。四、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内容:根据地下水动态特征发生的变化,可将勘察区分为一般地区与开采地区。(1)一般地区:指地下水动态基本受自然因素控制,包括未开采区和少量开采区,其工作内容包括: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有步骤分阶段的内容。(2)开采地区:指地下水动态主要受人为因素(开采)控制,并出现了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工作内容,一般包括:开采状态调查、补给条件调查、地下水污染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勘探与试验,地下水动态与均衡观测。(3)在对一般地区和开采地区进行针对性的上述工作后,还应该进一步进行参数计算、水量、水质等评价、预测工作,最后编写勘察报告,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的建议。 五、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程序:是指从接受任务、确定工作方案、编制勘察纲要、野外作业、资料整理、提出报告到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等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勘察工作程序可分四个步骤: (1)勘察前组织工作:接受任务-指令性任务、用户委托任务-明确任务要求;划分阶段-普查阶段、初勘阶段、详勘阶段、开采阶段-确定工作量;明确管理范围-院管、队管-全面质量管理;确定负责人-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现场指挥 (2)编写勘察纲要:准备工作-研究任务委托书、熟悉工程有关资料、搜集资料、现场踏勘;编写勘察纲要-文字说明、勘察工作布置图、经费预算;签订勘察合同 (3)外业作业 (4)内业作业 六、在下述情况下勘察阶段可简化或合并:1)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作量不大,或条件较复杂,但仅有一个水源地可选;2)需水量不大;3)根据已有资料,就可以作出水文地质结论和确定水源方案的地区;4)当拟建水源与已建水源有类似的水文地质条件,可据此确定水源方案的地区。 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按照水文地质特征-构造、岩性、地貌、埋藏、补径排、水质、第四纪沉积物分为简单、中等与复杂三个等级。其中(1)简单等级特征为:基岩岩层水平或倾角很缓;构造简单,岩性稳定均一;第四纪沉积物均匀分布;含水层埋藏浅,地下水这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清楚;水质类型单一。(2)中等等级特征为: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明显,岩性岩相不稳定,地貌形态多样;第四纪沉积物分布不均匀;含水层埋藏深浅不一,地下水形成条件复杂,补给和边界不易查清;水质类型复杂。(3)复杂等级特征为: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强烈,构造复杂,地貌形态多且难鉴别;第四纪沉积物分布错综复杂;含水层不稳定,其规模、补给和边界难以判定;水质类型复杂。 八、水文地质勘察工程规模的划分(按需水量大小):1)特大型需水量≥15万方/d;2)大型 5万方≤需水量<15万方/d;3)中型 1万方/d≤需水量<5万方/d;4)小型需水量<1万方/d。 九、水文地质勘察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1)水文资料:河流、湖泊、水库位置;水位、流量、径流量;水质及悬浮物;(2)气象资料:气温、降水量、蒸发量;(3)地形地貌:航、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样本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0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0 ( 一) 交通位置 0 ( 二) 开发概况 (2)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3)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3) ( 一) 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3) ( 二) 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4)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4) 一、自然地理 (4) ( 一) 地形地貌 (4) ( 二) 气象及水文 (5) 二、地质条件 (5) ( 一) 矿区地层 (6) ( 二) 矿区构造 (7) ( 三) 含煤地层 (7) 三、水文地质条件 (9) ( 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9) ( 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4)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 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预测评估) (16)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6)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6) 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 结束语 (19)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 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 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 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 一) 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 整合规模为150Kt/a,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C5 0 0211 5870) , 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 矿区面积0.7941km2, 倾向宽约1.2km( 平均) , 走向长约0.7 km( 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水文地质学资料

第8章 ◆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 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8.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1.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 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 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1)含水系统将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作为所研究的系统。系统的边界是不变的; 流动系统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边界是可变的。 (2)含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流。 (3)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都具有级次性。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构造 ?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主要是:水势场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是含水层的扩大,因此,关于含水层的许多概念均可用于含水系统。 8.4 地下水流动系统 1.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2.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和流程对水质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 在地形复杂,同时出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 地形变化简单,只出现区域流动系统时,主要呈水平分带。 3.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温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水文地质分析框架; 根据渗流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之间的密切内在联系,利用地下水流动系统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将各方面零散的信息综合成一副有序的图景。 第9章 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 地下水动态: 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含水系统)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 2. 地下水均衡: 指某一时段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3.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实质); 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均衡的性质和数量决定了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 动态反映了地下水要素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意义

贵州地质概况word版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 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 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3)变质岩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能力拓展练习 班级: 学号: :

一、阅读以下材料,分别说明A、B两区的气候类型并比较两种气候类型对地下水的影响。 (1)A区处于黄土高原地带,气候变化显著,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9.8℃。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7.2mm,最大年降水量767.4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385.4mm(2004年)。最大年蒸发量2346.4mm,最大冻土深度61cm。全年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2)B区为温带季风区海洋~大陆性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据气象站1959年1月到1998年11月的观测资料: 年平均气温13.5℃,月平均最高气温34.3℃(1957年7月),日最高气温41.6℃(1960年6月21日),月平均最低气温-9.8℃(1963年1月),日最低气温-19.4℃(1964年2月18日),多年来最低平均气温月为1月,平均气温-2℃,平均最高气温月为7月,平均29℃。 年平均降雨量677.17mm,年最大降雨量为1186.0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347.90mm(1988年),日最大降雨量177.1mm(1965年7月9日),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7、8月份。一般春季雨量少,时有春早。年平均蒸发量1728.27mm,年最大蒸发量2228.2mm(1960年),年最低蒸发量1493.0mm(1984年)。春夏两季多东及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8级,平均风速为2.3m/s。历年最大积雪厚度0.15m,最大冻土深度0.3lm。 说明:本题通过实际材料向学生说明气候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 本题主要从降水量、蒸发量等要素说B区比A区降水量丰富,蒸发量小,更有利于地下水形成。 本题中A区实际是山西省潞安矿区,B区实际是山东省济宁矿区。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样本

第六章水文地质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xx区块位于山西断隆以西,鄂尔多斯台坳的东部,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煤田东部边缘广泛出露寒武-奥陶系灰岩,构成了灰岩地下水的补给边界。由东至西从地表第四系至煤系基盘沉积了巨厚的三叠系、二叠系及石炭系地层,均为泥质岩和砂岩相间成层,岩石胶结致密、裂隙少,纵横方向连通性差,影响了含水层的发育及相互间的水力联系,加之降水量少,上部又发育有巨厚的第四系黄土和第三系红土,因此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极为贫乏,致使岩石的含水性从上至下逐渐减弱。中深部、深部山西组、太原组地层含水性极弱,仅在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相适宜的河谷阶地区、基岩风化壳与冲积层潜水及地表水有水力联系地带,岩石富水性较好。区内主要含水层有碳酸盐岩溶、裂隙含水层与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补给、径流条件较好,地下水矿化度较低。 区域地层根据含水介质的特性,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碎屑岩类夹碳酸岩类裂隙含水岩组、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及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四大类,分述如下: 一、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寒武-奥陶系灰岩广泛出露于煤田东部的山区,地表灰岩裂隙发育,易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煤田内部深埋地下,构成了煤系的基盘。寒武系底部页岩普遍发育,具有区域隔水作用,中、上寒武系和奥陶系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不仅裂隙发育,而且还具有岩

溶孔洞和洞穴,空间上岩溶发育具有不均一性,为不均一富水含水层。 奥陶系特别是中奥陶质纯灰岩是区内主要富水岩层。一般泉水流量1.8m3/h以上,如河曲县暗子沟泉,流量为421.2m3/h。在补给区单位涌水量一般为1.00m3/h m,在泻水迳流区钻孔单位涌水量大,如位于黄河河谷中的xx县天桥电站,钻孔单位涌水量达25.2m3/h m,水位标高808.07m,岩溶地下水类型一般为重碳酸或重碳酸、硫酸盐水,矿化度小于1.00g/L。 本区属天桥泉域水文地质单元。裸露区直接接受降水入渗补给。被黄土或石炭~二叠系地层覆盖区,受孔隙水、裂隙水补给,奥陶系灰岩水沿北东部、东部、东南部方向向天桥泉排泄。天桥泉出露于xx县黄河天桥峡谷中,沿黄河在10km范围内排入黄河,总流量8m3/s。 二、碎屑岩夹碳酸岩裂隙含水岩组 由山西组、太原组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太原组夹2~3层石灰岩。砂岩裂隙含水层一般地区单位涌水量小于1m3/h·m,泉水流量小于5m3/h,属弱含水层。太原组灰岩富水性强弱取决于裂隙及岩溶发育程度,它不仅受构造条件限制,而且与埋藏条件密切相关,单位涌水量0.003~3.85m3/h·m。 三、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由三叠系、二叠系一套粒级不同的粗、中、细、粉砂岩及泥岩组成。砂岩之间发育的厚层泥质岩类具有隔水作用,不利于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泉水流量一般小于5m3/h,钻孔单位涌水量多小于1m3/h·m,富水性弱。但在基岩覆盖较薄的河谷区,大气降水入渗条件好,厚层

贵州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新世早期地层(如坪地组)发生了明显的褶曲和断层,地层倾角局部达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积没有变形。林树基将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积发生变形的构造运动称为碧痕运动。从已有资料分析,它大致发生在距今约150~120万年前。是贵州地区晚新生代时期发生最激烈的构造运动,大致与云南的"元谋运动"对比。这场运动开始了贵州地壳大幅度整体性自西向东掀斜隆升的新时期。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侏罗山式褶皱带的特点是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较紧闭的褶皱和较开阔的褶皱相间并列,代表性的构造是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带占据了贵州扬子陆块的大部份,卷入褶皱带的地层从中元古界至中生界。虽褶皱样式多样,但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相间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广大范围内,普遍发育有与褶皱轴(主要是背斜轴)平行的冲断层,与上述褶皱一起构成褶皱-推覆构造。冲断面产状一般较为平缓,有时出现飞来峰或构造窗;有的则形成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冲断岩片。另外,区内另一类重要断层是与上述褶皱和冲断层斜交的走滑(平移)断层,它与前述的冲断层构成复杂的断裂网络。此外,在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的一些大断裂傍侧,还发育了小型拉伸构造-箕状断裂,常表现为半地堑盆地,其中堆积的晚白垩世磨拉石已发生轻微变形,这显然是喜山运动的表现。四川盆地边缘平缓开阔褶皱带:属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涉及范围仅限于我省赤水和习水两市(县)。区内构造变形较微弱,地层产状一般平缓,有的甚至水平,褶皱作用极其缓慢,主要由晚三叠世晚期至晚白垩世陆相碎屑地层组成的褶皱一般开阔,其型式以横弯顶薄者为主,仅有一些规模不大的舒缓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断裂构造亦不发育,仅有一些小型的正断层。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 √ )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 ×)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 √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 )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 ×)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 √) 四、简答题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地质条件的各种描述实例

一、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内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层,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贫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为其排泄的方式之一,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评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在下二叠统茅口组(P1m)灰岩岩溶裂隙中,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区岩溶发育,地下河发育,区内岩溶水量丰富,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0m~50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岩溶裂隙渗流或以地下河的形式流动,向东排入澄江河。 据《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评估区所在区域松散岩类孔隙水大部分覆盖于岩溶水之上,两者水力联系密切,孔隙水水位一般高于岩溶水,因此下渗补给岩溶水是其排泄的方式之一。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降雨入渗补给,此外地表水也是一种普遍的补给来源,通过溶蚀裂隙和落水洞渗入地下补给岩溶水,评估区岩溶水的排泄最终汇入场地东面的澄江河,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简单。 区域上地下水富集程度一般受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和构造裂隙的控制,从地形地貌上看,评估区属岩溶谷地地貌,总体地势平坦,岩溶洼地发育,有利于地下水富集,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浅,与东面的澄江河存在水力联系,澄江河水位升降,影响评估区内地下水位,建设

场地地下水位的波动对场地地基、特别对地势较低洼区段的地基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二、“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西部山坡及平地第四系残、坡积层(Q dl+el)含角砾粉质粘土,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其排泄的方式之一,最终排泄入龙江河,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赋存在下石炭统大塘组(C1d)灰岩裂隙、溶洞中,评估区及周围岩溶弱发育,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编制的《X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及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溶沟、溶槽弱发育,区域泉流量小于10升/秒,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地下水埋藏深度10~50米。 评估区地下水位与北东面龙江河水位一致,受河水水位涨落控制。拟建项目据龙江河较远,地基位置远高于河水位,地下水对场地工程建设影响不大,评估区地形总体为向东倾的单面斜坡,区内无断层经过,从地形地貌上看,不利于地下水富集,建设场地最低标高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和地位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选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阐述其本身的理论,又为后继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等专业课的教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一至九章阐述地下水形成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十至十二章进一步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交替循环等特征,是前一部分理论的应用和深化。十三、十四章介绍地下水的资源特征及其供水意义,并介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环境问题。十五章介绍地下水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72,其中讲授50学时,课程实习12学时,综合课程设计(实习)10学时。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学时分配见下表。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 三、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 四、水文地质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附录: 1、井(孔)标高明细表 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 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 4、抽水试验综合图 5、回灌试验综合图 6、水质分析成果表 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

一、工程概况 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 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 2、测试地下水温度; 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 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 能力; 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 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 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 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 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

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 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 (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 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 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约400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3/h。 2、地质条件 根据勘探资料,场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 ○1耕土:杂色,主要由碎砖,石块及各种残土等组成,结构松散,厚度1.0m。○2粉质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呈星点状分布,局部混有粉细沙颗粒。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厚度7.0m。 ○3粉土:灰色,灰黑色,灰褐色,含沙粒及少量有机质,刀切面略见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可见摇振反应,多与粉质粘土互层分布,湿,一般为中密状态,中压缩性。厚层1.5~3.0米。 ○4中粗砂:黄褐色、浅灰色、石英、长石质,含较多粘性土及少量砾石,局部相变为粗砂,稍湿,中密状态,该层厚度较薄,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层厚0.0~2.0米

金堂县水文地质资料

金堂县水文地质资料 时间:2006-01-16 | 点击数:2484 | 来源:信息中心| 【大中小】【打印】【关闭】 第一节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条件 一、气象、水文特征 (一)气象特征 金堂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湿度大、日照少、无雾期长等特点。年均温17.3°,多年平均降雨量920.5mm,2003年全年降水量500.4mm。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2.1%,12月~2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3%,见表2-2,图2-3。 表2-2 金堂县30年降雨量统计表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降 雨 量 平均值 6.8 10.4 17.3 43.2 72.0 114.4 218.1 190.8 120.3 34.6 13.1 4.4 845.4

最多值 15.9 34.3 36.3 133.4 186.7 298.2 455.4 335.5 296.3 72.9 35.0 11.8 1217.1 最少值 0.9 0.7 3.9 8.9 10.1 22.9 72.9 80.2 31.0 3.8 0.8 0.2 487.9 因此常有冬、春夏、伏旱发生。冬春干旱频率在90%以上,夏旱频率在77.0%,伏旱频率在37%。由于夏旱发生频率较高,直接影响大春作物的播种、出苗、生长,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在地域上降雨量自西北和东南向中部递减,西北部平坝区和龙泉山区及东南部的土桥地区年降雨量在900mm以上,而龙泉山东侧的高板、三溪、金龙等地年降雨量在800mm 左右,形成干热气候区。见图2-4。 根据1980年以来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统计计算,不同保证率降水量是:平水年(P=50%)降水量是854.8mm,偏枯年(P=75%)降水量是764.4mm,枯水年(P=95%)降水量是563.3mm。降雨量较1980年以前有所降低。

水文地质勘察

水文地质勘察 第一章: 1.水文地质调查所采用的技术有五种: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实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室内试验分析。 2.中国的水文地质勘察分为:普查,详查和开采三个阶段。 3.设计书的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收集有关资料,现场踏勘和组织编写的程序进行 4.设计书附图与附件的内容: (1):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 (2):区域水文地质略图 (3):工作布置图。 (4):典型水文地质勘探孔设计图 (5)其他附件 5.设计书审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审查,也可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审查。 第二章: 1.水文地质测绘:为了解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种以地面观察测绘为主的野外工作。 2.测绘填图时所划分单位的最小尺寸,一般规定为2mm. 3.观测线的布置:(1):从主要含水层的补给区向排泄区,即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2):沿能见到更多的井,泉,钻孔等天然和人工地下水露头点及地表水体的方向布置(3):所布置的观测线上应有较多的地质露头 4.要进行1:5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绘,可采用1:2.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外作业的底图。 5岩性特征往往决定了地下水的含水类型 6.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形态分析法,沉积物相关分析法,遥感技术的应用 7.对地下水露头点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是水文地质测绘的核心工作。 8.泉是地下水直接流出地表的天然露头。 9地下水人工露头调查内容包括: (1):调查水井或钻孔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单元,井的深度,结构,形状,孔径,井孔口的高程,井使用的年限和卫生防护 (2):调查水井或钻孔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和厚度 (3):测量水井,水温,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取水样分析 (4):调查井水的用途和提水设备的情况。 (5):对自流井应调查出水自流的深度及位置 (6):进行简易的抽水试验 10.河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可渗透的介质时,当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河水就补给地下水;相反,如果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

贵州省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方法及技术标准

贵州省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方法及技术标准 1、资料收集与整理要求 1.1地质资料 (1)矿井地质勘探精查或详查报告,矿井生产修编地质报告(地质说明书)。 (2)矿井设计说明书。 (3)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构造纲要图,井上下对照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地质剖面图。 (4)采掘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和相关图件。 (5)煤巷地质编录的煤厚变化、断层、褶皱、顶底板岩性变化和构造煤厚度,测井曲线解释、地球物理方法探测的断层、构造煤厚度等。 (6)断层,褶皱,陷落柱,火成岩,顶、底板砂、泥岩分界线、水文地质资料等。按附录B中表B-9、B-13、B-15、B-18等和附录A中表A-1要求填绘。 (7)所有的钻孔柱状图和勘探线剖面图,按附录A中表A-1要求填绘。 (8)三维地震勘探资料。 1. 2瓦斯资料 (1)收集整理建矿以来掘进、回采工作面瓦斯日报表,风量报表,产量报表,采、掘月进尺等资料。按照附录B中表B-1、表B-2、表B-10进行统计,结合瓦斯抽采量计算回采工作面的绝对瓦斯涌出量和相对瓦斯涌出量;掘进工作面的绝对瓦斯涌出量。 (2)瓦斯含量资料:地质勘探钻孔取样测定的瓦斯含量和生产阶段取样测定的瓦斯含量,按照附录B中表B-3进行统计。 (3)瓦斯抽采资料:收集整理地面和井下瓦斯抽采资料,包括所有的瓦斯抽采设计方案和瓦斯抽采台帐,整理预抽瓦斯和采掘过程中边采边抽的瓦斯量,按附录B中表B-10统计,计算瓦斯抽采量。 (4)瓦斯压力测试数据:按附录B中表B-4进行统计。 (5)煤巷掘进测试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参数,如钻屑瓦斯解吸指标Δh2、钻孔最大瓦斯涌出初速度q max、钻孔最大钻屑量S max、瓦斯放散初速度ΔP、煤的坚固性系数f值、瓦斯突出危险综合指标K 值,按照附录B中表B-5、表B-6进行统计。 (6)煤与瓦斯突出点动力现象资料。 统计建矿以来的所有煤与瓦斯突出点动力现象资料,描述发生过程和突出位置地质资料,描述作业工序详细资料,按照附录B中表B-7、表B-8统计。 2、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与瓦斯预测 2.1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运用板块构造、区域地质演化和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研究矿区构造在历次构造运动中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每次构造运动引起的拗陷、隆起造成的风化、剥蚀、沉积作用和挤压、拉张作用对煤层瓦斯保存条件的影响;每次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控制作用;同时,搞清挤压剪切、滑动剪切作用对构造煤形成分布的控制特征。结合大量瓦斯地质资料,分析矿井构造等地质因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从而揭示出矿井瓦斯地质规律。 2.2瓦斯含量、瓦斯压力预测 在厘清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邻近矿井实际的瓦斯地质资料,划分瓦斯地质单元,分析影响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建立瓦斯含量与主控因素的数学模型(主要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预测),预测瓦斯含量分布情况,有条件的矿井则可以建立瓦斯压力预测模型预测瓦斯压力分布情况。 2.3瓦斯涌出量预测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 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 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4.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 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永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 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 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违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 环。 4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蓮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_蒸J 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厂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v) 2.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X ) 3. 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 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V ) 4.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 循环。(X ) 5.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V ) 6. 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V ) 四、简答题 1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 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 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 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 成,转换速度缓慢。 4. 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地表水、 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 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 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 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 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地表 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 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 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 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 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 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第二章岩石 中的空隙与水分 1. 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 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 隙。 3. 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 的体积。 4. 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 隙。 5. 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 比值。 6. 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 7. 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 洞。 8. 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 的那部分水。 9.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 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 .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 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 有地下水面支持。 12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 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 .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 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 .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 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 .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 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16 .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 .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18 .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 .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 用而保持的水。 20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 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 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 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 量。 22 .残留含水量: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蒸 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 23 .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4 .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二、填空 1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 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 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 岩石空隙可分 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 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 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 响孔隙度。 4. 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 化裂隙。 5. 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 水、和岩溶水。 毛细现象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 的。——— 7. 通常以容 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 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 石性质。 8. 岩性 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大小 与多少。 9. 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 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 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三断题 1 .松散岩石中也存在裂隙。(V ) 2. 坚硬岩石中也存在 孔隙。(V ) 3.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形状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X ) 4. 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排列 方式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V ) 5.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分选程度对孔隙度的大小 有影响。(V ) 6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情况对孔隙度的大小没影 响。(X ) 7. 松散岩石中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 (V ) 8.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对孔隙大小没影响。 (X) 9. 裂隙率是裂隙体积与不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X ) 10. 结合水具有抗剪强 度。(V ) 11. 在饱水带 中也存在孔角毛细水。(X ) 12. 在松散的砂层中,一般来说容水度在数值上 与孔隙度相当。(V ) 13. 在连通性较好的含水层中,岩石的空隙越大, 给水度越大。(V ) 14. 松散岩石中,当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 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后,给水度偏小。 (V ) 15. 对于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速 率较大时,给水度的值也大。(X ) 16. 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中,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 成,往往滞后于水位下降,所以给水度与时间有关。 (V ) 17 .松散岩石中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和。 (V ) 18. 松散岩石中,孔隙直径愈小,连通性愈差, 透水性就愈差。(V ) 19. 在松散岩石中,不论孔隙大小如何,孔隙度 对岩石的透水性不起作用。(X ) 20. 饱含水的砂层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 孔隙压力恢复后,砂层仍不能恢复原状。(X ) 21. 粘性土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 力恢复后,粘性土层仍不能恢复原状。(V ) 22. 在一定条件下,含水层的给水度可以是时间 的函数,也可以是一个常数。(V ) 23. 在其它条件相同而只是岩性不同的两个潜水 含水层中.在补给期时,给水度大,水位上升大,给水度 小,水位上升小。(X ) 24. 某一松散 的饱水岩层体积含水量为30%,那 么该岩层的孔隙度为0.3。(V ) 四、简答题 1. 1. 简述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如 何影响?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有:颗粒大小、分选程 度、和颗粒排列方式。 当分选性较好时,颗粒愈大、孔隙也愈大。 当分选性较差时,由于粗大颗粒形成的孔隙被小颗粒 所充填,孔隙大小取决于实际构成孔隙的细小颗粒的 直经。排列方式的影响:立方体排列比四面体排列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