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层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提高旅游地综合吸引力

深层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提高旅游地综合吸引力

深层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提高旅游地综合吸引力
深层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提高旅游地综合吸引力

江南游报/2012年/2月/2日/第014版

观察

深层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提高旅游地综合吸引力

侯海玉

饮食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一。在旅游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研究和探讨如何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食”作为旅游的要素之一,历来为中外游客所关注。旅游者外出旅游,异地的山川、名胜固然是寻觅的主要目标,但富有当地特色的佳肴小吃也无疑会大大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增加旅游的情趣。因此,挖掘饮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弘扬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饮食文化及其特征

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的饮食行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了种种属于本群体的特色,反过来这些特色也成为了特定群体的文化标识。当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人类文化研究对象时,其饮食行为自然也就成为了文化研究基本内容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常将与人类饮食活动相关的诸事项称之为“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有以下诸多特征:

1、区域性

由于地理、环境、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具有相同饮食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共同生息依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地理单元便历史地形成了。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属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由于国土面积、民族组成、文化传统,乃至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相邻国家间饮食文化的差异就十分明显。甚至是在一个国家中,不同地区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也会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2、社会层次性

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便开始了等级结构层次的阶级对抗阶段。各个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均不相同,相应地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上地位的不同。反映在饮食生活上,各个阶级、等级之间,在用料、技艺、排场、风格及基本的消费水平和总体的文化特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公共娱乐性

尽管人类已发明了种种情感交流手段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种种手段之中,利用饮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美酒佳肴总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增进交流和感情的氛围。这就是世界上所有民族无一不把饮食作为节庆娱乐、婚丧嫁娶仪式上的主角的原因。世界各民族无不把“共食”看作是友好的表示。

4、审美性

饮食审美对象是特定人群在特定区域及其地理条件下,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基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的宗教信仰,使用共同的语言,具有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渗透进自然、社会、历史因素而升华形成的饮食审美倾向,其特色往往通过特异的食料、食具、食技、食品、食规、食趣和食典展示出来。

5、传承性

文化与环境的差异,导致在封闭性极强的历史条件下区域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因,即区域内食文化传承关系的牢固保持。这种传承性在区位文化历史顺序的每一个时期

及历史过程的交替阶段表现得极为明显,它们几乎是凝滞的或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不相毗连、尤其是距离遥远的各区域的这种属性便更为鲜明突出。当然,不是事实上的丝毫不变,只是说变化与发展非常微小和缓慢,因而在历史上呈现为一种静态或粘结的表象。

6、交流性

事实上,饮食生活也是动态的,饮食文化是流动的,可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处于内部或外部多元、多渠道、多层面的持续不断的传播、渗透、吸收、整合、流变之中的。饮食文化的交流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各文化区位相互间的互通有无、补益发展,各民族之间食生产、食生活领域的交流互助,不同社会层次间食生活、食习尚、食思想的交互影响等。

二、饮食文化因素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旅游系统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关于旅游系统的组成不同学者有不同论述。为便于阐述饮食文化因素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三体”说,认为旅游系统是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三方面组成。旅游主体是指旅游者,旅游客体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中介是指保证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的机构和手段。饮食文化因素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也从这三个方面论述。

1、对旅游主体的影响

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从产业要素配置的角度看,“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旅游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深度发展。

地方饮食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和共同文化的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它包括饮食风味、方式、礼仪及形成发展等,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同时,地方饮食文化也是一种融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品尝旅游地的风味小吃、特色菜肴、名特产品等,一方面可以增进对地方各类名产美食的了解,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饮食深入了解旅游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等,去想像和追求地方饮食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意味,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2、对旅游客体的影响

旅游者来自各地,带着各自的饮食习惯。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客体就会作出相应的准备。旅游者游览了目的地后,可以说想吃什么口味的菜一般都能吃到。这固然满足了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但是却有更多的弊端,盲目地追求多、杂、全,必然会导致口味的不地道,即破坏了当地真正的饮食吸引力,可以说使旅游资源在无形中被转移和被破坏。

由于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传承性,往往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独有,几乎没有完全模仿和复制的可能,这在竞争中就具有了“垄断地位”,也易于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和形成品牌效应。注重旅游资源和旅游客源地的饮食文化特征,寻求本地饮食资源文化与旅游者背景文化的沟通渠道,开发具有文化特征和特色的饮食产品,是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对旅游中介的影响

饮食文化对旅游中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地餐饮企业的影响。旅游地餐饮企业要在充分展现旅游地饮食文化和满足顾客需要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植根于旅游地饮食文化的土壤,才能使餐饮企业有鲜明的特色,才能使旅游者体验到不同的饮食情趣。餐饮企业要针对各种情况,作出相应的反应。

餐饮产品要随顾客的需要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与时俱进。随着饮食文化交流的增多,餐饮产品在诸如品种类型、刀工成形、烹调方法、滋味类型、色彩、质感等方面都有所改变。餐饮从业者是饮食文化继承者,又是饮食文化的发展者、创造者和最为积极有效的传播者。

三、以饮食文化为目的的旅游发展

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为开辟饮食文化特色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

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饮食特色旅游,更是一种高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模式由以景观旅游为主向休闲游为主转变,饮食文化旅游将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目前,中国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各地风味美食为吸引物的佳肴品尝游

随着中国餐饮业的蓬勃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满足求新、猎奇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为适应人们新的消费需求,中国各地的传统风味菜肴纷纷上市,如杭州挖掘研制了仿宋宴、东坡宴,绍兴研制了西施宴等。这些特色菜肴引起了海内外旅游者极大的兴趣,纷纷前来品尝和旅游。

2、以养生、医疗、保健为吸引物的药膳保健游

中国饮食文化和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向来就很重视“医食同源”、“药膳合一”,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烹成各种美味的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如今的食客注重的是“三养哲学”——营养、保养、修养。他们希望通过旅游强身健体,希望品尝具有医疗保健功效的药膳食品。

3、以感受历史文化的积淀,弘扬饮食文化为吸引物的饮食文化旅游

近年来,大众化成为目前中国旅游餐饮市场的主流。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不仅要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且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中国地方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的故事传说,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边思,使游客乐在其中,这样既弘扬了民族饮食文化,又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事实上,饮食文化旅游,关键不在于饮食和旅游,而在于“文化”,于吃中讲求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

四、加大饮食文化开发力度

民以食为天,数千年来饮食从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渐升华为人类的一项文明享受,甚而散发着艺术的美感。其内涵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旅游餐饮不要只着眼于为旅游者提供基本的饮食需要,而应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建立资源信息系统,并给予准确的评价,分析其吸引力和开发潜力。包括明确饮食文化吸引物的知名度、历史价值、可接受性、开发的可行性、开发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与其他旅游文化资源的关系等。进一步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尽可能杜绝旅游餐饮行业的不正当竞争,维护旅游业的形象。对餐饮企业实行星级管理,使餐饮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开展饮食文化产品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

由于饮食文化旅游属于发展、享受层次的旅游形式,则其研究将更重视生态学、经济学方面的效益。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指导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即繁荣旅游业和餐饮业同时又不会引起“吃的危机”。美食作为现代生活人们追求向往和需求,其带来的丰厚回报,也激发饮食旅游开发的火爆热情,这些都预示着饮食文化旅游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中国饮食走向世界。 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A.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B.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 C.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食文化 1.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 饮食与农业有密切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何谓“农”?班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此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其实,我国古代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注意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渔都得到发展。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蔬菜就已开始种植。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个陶罐中就盛有芥菜、白菜种子。夏、商、周三代畜牧、园艺都有一定规模发展。战国时成书的《管子》常常将五谷(黍、稷、麦、菽、麻)和六畜(猪、牛、羊、马、鸡、狗)、“桑麻”并提。当时粮食、园艺、畜牧收入之比为60:20:20,这还未包括桑麻渔采,可见是多种经营。 在我们自己发展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作物品种,有粮食,也有蔬菜佳果:据统计,仅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食物原料品种就有葡萄、石榴、苜蓿、芝麻、核桃、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莴苣、香菜、芹菜、胡萝卜、扁豆、大葱、金桃、蓖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茴香、巴旦杏、齐墩果等许多种。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粮食作物有:番薯(红苕,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入欧洲、东南亚。1953年,居住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冒着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论文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论文 一、饮食文化旅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 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 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 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 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 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 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菊花脑等十分热销,形成 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 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 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苏东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 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 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 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 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 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 (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 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 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 (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 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菊花、荷花等,在品 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饮食文化 专业:历史学(师范类) 学生姓名:王蕾 学号:2011410779 班级:2011级历史2班

摘要:人类文明,源于饮食,文化史的基石是饮食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必须首先研究人类历史“第一前提”的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具有典型的东方农业文明特色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精深的,当时所确立的以粮食为主,蔬菜次之,辅以一定量的肉类、鱼类的饮食结构,是非常科学而合理的,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极其有利于人体健康。 关键字:饮食文化餐制主食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史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中国原始社会饮食文化的孕育 原始社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孕育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饮食已从生食时期进入到了熟食时代其中,火的发明使用是史前人类结束“饮血茹毛”自然饮食生活的重要标志。张光直先生认为,火的发明使用,是中国饮食史上五次突破中的第一个突破,它虽不是中国饮食史上独特的成就,但是火的使用让直立猿人可以熟食肉类食物,熟食的结果让直立猿人的牙齿和上下颚变小,脸型也跟着改变,相对的脑容量增加,人也变得比较聪明,所以可以说火的发明对于中国饮食史是一项重大的突破。火的利用加速使直立猿人进化成现代人”。 生产经济的发明,是中国饮食史上继火的发明使用之后的又一重大的突破。农业与畜牧业的出现.对中国饮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南北方分别形成了以饭稻羹鱼、食粟餐肉为特色的饮食文化。 此外,陶器和酒的发明,盐、蜜糖、食油等调味品的开始使用,石磨盘与石磨棒、杵臼和研磨器等食物工具的出现,炊事设旃的逐步完善,烹饪技术的产生,等等,表明中国饮食的传统体系早在史前时期就开始孕育了。 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豆腐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它大大丰富了饮食的内容,为植物蛋白的利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富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还要高一档)。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他企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与老百姓对付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一样,因此有人说祭祀不过是人对鬼神的贿赂。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满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又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说的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饮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继承与发展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又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调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概念 旅游资源:能够吸引顾客产生旅游动机,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被利用来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并能产生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 旅游资源评价:基于开发旅游的目的,依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统一的评价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本身进行的评价,从而确定开发的机会与约束。 二、旅游资源评价目的 (1)、确定该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 (2)、为新旅游区的开发计划提供依据 (3)、为已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扩大的依据 (4)、为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资料和判断的标准 (5)、有助于明确旅游地的性质,拟定未来旅游资源结构和开发 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而重要的工作,由于评价的目的、资源的赋存条件、开发导向等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大体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在具体应用时则根据情况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理想。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法使用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者的印象所做的主观评价,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评价的结果主要与评价者的经验与水平有关,因此也叫做经验评价法。 该方法简单易行,对数据资料和精确度要求不高,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结论的非精确性和推理过程的相对不确定性。 定性评价法主要有“三三六”评价法和“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1)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方法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 (2)“六”字“七”标准 六字:指美、古、名、特、奇、用。美是指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为有悠久的历史;名是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的事物;特指特有的、别处没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表示给人新奇之感;用是有应用价值。 七项标准:指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采用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2 定量评价法 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以全面系统的方法,将有关旅游资源的各评价因子予以量化,使其结果具有可比性。 较之定性评价,结果更直观准确。但是定量评价难以动态的反映旅游资源的变化,对一些无法量化的因素难以表达,且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单途径单因子评价法:选用某个评价途径的某个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即为单途径单因子评价法,这种方法一般多见于对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开展专项旅游活动的评价,如登山、滑雪等尤为适用。 比较有影响的旅游要素的单途径单因子有日本洛克计划研究所的地形适宜性评价;乔

西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分析

西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分析 摘要:西藏的饮食传统文化丰富而独特,具有较高的旅游经济开发价值 关键词:饮食文化、经济、旅游、西藏、开发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西藏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名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产品多样而又绿色健康,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西藏是一座文化名城,独特的高海拔自然风景每年都吸引了很多人来此游玩,其中,这里的饮食文化也是别具一格,风味独到。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采用诸如盘中敬餐、手递敬餐、餐巾敬餐、自主餐等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现代在家庭和集体的庆宴上,一般也像汉式餐,摆热菜、冷菜、汤、主食及零食。其中牛羊肉、酥油、糌粑、茶这四种是最常见的食物,每顿并不是特别丰盛但是很实在简单,藏族人民都离不开它们。这里还是佛教胜地,佛教信仰深深烙印在藏族人的骨子里,他们继承了仁爱仁慈之心,关爱生灵又对自身欲望充满不屑,这样,西藏的饮食文化就极其简单。 西藏地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整年的寒冷不利于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主食类的食品比较匮乏,大部分的食品多是肉类和乳品类。当然了既然这里有居民那定会存有抵抗恶劣气候的作物,青稞就是西藏特有的农作物,在艰苦的环境下历经岁月的抗争,坚强的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了为广大牧民提供食物。其中糌粑就是由它制成的便携式食物,制作简单,口味特别,我们可以用手将酥油茶、奶渣搅合在一起,用手抓着糌粑吃,这种看似无厘头的吃法会让初来乍到的游客感到茫然无知不知所措,但是当你真的动手抓着咽入腹中时,特殊的香味便刺激着你的味蕾,忍不住去赞美它。 另外,藏族对牛羊肉特别喜爱,但这不是因为这两种动物的肉是多么的好吃,只是藏族人民在肉食食物方面禁忌颇多,马作为他们的交通工具是禁吃的,许多海鲜类食品也是禁止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对藏族人民的影响多么的深刻。在吃牛羊肉的方式上一般采用风干后再吃,风干肉肉质口感极佳,质地松脆,醇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中国旅游文化讲稿 第七章 饮食文化

第七章旅游饮食文化 学习任务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源流、掌握饮食文化的特征;掌握八大菜系的特点及各地的特色风味;了解中国酒文化的渊源和酒礼,掌握酒的类型;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及茶艺、茶道,掌握中国茶的种类。 第一节饮食文化概述 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一) 饮食文化的含义 中国饮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精\美\情\礼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 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 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河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河南科技学院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河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 所学专业: 导师姓名: 完成时间:

摘要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河南饮食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厚的中原文化底蕴,河南饮食旅游文化资源以豫菜为核心,辅之以各种地方名吃,在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中占重要位臵,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载体。然而目前河南饮食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和经营中不断的去改善。 关键词:河南饮食;豫菜;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Diet tourism culture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 School of Food Science Yang Junwei Abstract Hasing a long history, the Chinese food culture presents a full-bodied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ive national appeal. Food culture of Henan in our country has a long history, the distinct features and rich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Diet tourism cultural resources of Henan are based on Yu (Henan Province) cuisine assisted by various local Characteristics snacks. In henan tourism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tourism provides an important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arrier. However,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al resources in Henan diet also has some problems; we need to constantly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o improve! Key words: Henan diet Yu cuisine tourism culture resources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董芮(12040023)谈起日本的文化,饮食文化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受到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了解日本的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日本的饮食文化。 第一,在食物的选材上。很多学者认为日本式的饮食结构是“稻米加鱼类”。这里我们可以把“稻米”扩大理解为以稻米为主体的谷物和各类蔬果、鱼类,当然也包括了海水和淡水中的各类水产品1。 第二,在食物的烹调过程中。日本人很注重对食材原滋原味的保持。“日本料理有一条原则, 即其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具体而言, “就是止于该材料所具有的滋味的最高点, 禁止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2日本料理的制作过程中很少添加味道较浓重或刺激性的调料,讲究以清淡为主。这与中国式的味道浓重的烹调方法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而且日本人很注重食品的卫生,对卫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日本料理通常是当天吃完,最大限度的保持它的新鲜,而没有中国所谓的“隔夜菜”的说法。 第三,关于食物的盛装和饮食的环境。对于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是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3。食材颜色上的搭配、盛装器皿的样式,整体的造型等等都是一份日本料理在端上餐桌前需要被考虑的因素,即使是起源于其他国家的菜式也会被日本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精美的装饰。精美的摆盘在日本料理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调味,一份摆盘精美的料理常常会让人有种在欣赏画作的感觉。在日本稍有

水准的料理屋及一般的庶民家庭,在餐具上都颇为用心。4在日本人传统的喜好是选用陶瓷器和白木筷,各种器皿的图案和花色都以清新雅致为主。在今天,无论是在偏远的地区还是在繁华的都市,日本料理店的装修也都仍旧保持着简朴素雅的特色。 第四,关于日本的饮食礼仪。首先,日本人在餐桌的座位安排上很注重遵循礼节等级。在用餐前,大家会先说“我开动了”(いただきます),用过餐后会说“我吃好了”(ごちそさまでした)。用餐中,日本人基本不会由主人布菜或是大家互相夹菜,而是与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大家各自吃。而且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物的剩余,在日本,有“一颗饭粒上有七个神明”之说,浪费不但是对神明的亵渎,也是食物的生产者和制作者的劳动的轻视。5虽然日本与中国一样都是使用筷子,但是筷子的摆放方法却不同。中国的筷子相对长一点会竖着放,而日本的筷子相对短一些且必须要横着放。在一些细节上,在日本也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在吃面条类的食物时,要发出声音来表示食物好吃。食物的骨头或残渣也需要放在特定的容器内而不可以扔在桌子上等等。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深远,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两国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礼仪也在不断变化。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对两国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1徐静波,《日本学刊》(《试论日本饮食文化诸特征》),2008年,第五期。 2四条隆彦,《日本料理作法》,小学館,1988年,第82页。 3徐静波,《日本学刊》(《试论日本饮食文化诸特征》),2008年,第五期。 4徐静波,《日本学刊》(《试论日本饮食文化诸特征》),2008年,第五期。 5李想,《群文天地》(《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2011年,第12期。

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

探讨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的开发价值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饮食民俗隶属于生产消费民俗的范畴,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饮食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如今,随着民俗旅游业的兴起,饮食及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很大,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又极为讲究,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 中国饮食民俗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神韵和魅力;中国饮食民俗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文化形态,独具特色;中国饮食民俗是中华文明的标尺,也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体现。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一种旅游资源。 以合肥市最大惠民夜市—“罍(léi)街”为例,罍街以拯救、挖掘安徽老字号餐饮为己任,寻根安徽饮食文化;以发展壮大安徽传统特色餐饮为目标。在资深旅者兼饕客的旅行地图上,罍街已成为必去之处。罍街汇聚了合肥本地、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以及全国各地的特色知名小吃老字号餐饮。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耿福兴、刘鸿盛、同庆楼、庐州烤鸭店等安徽本土的中华老字号,更可以品尝到武汉热干面、上海亿方生煎、台湾美食、香港美食等30多家百余种全国特色小吃,体味各地风俗民情。今年5月6日下午,第四届中国(合肥)餐饮产业大会暨首届民俗餐饮文化旅游节在合肥罍街开幕,这不仅为我们展现出一场饕鬄盛宴,也带我们领略了一次民俗风情。 首先,民俗饮食可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罍街的地方饮食,不乏美味,旅游者对这些美酒佳肴的消费,可满足其口腹之欲,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增加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的积极体验。中国的饮食民俗历史悠久,定能让游客满意。 其二,地方特色饮食可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旅游者外出旅游,是希望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这是旅游者最基本的动机。来到合肥,罍街的地方饮食,在旅游者日常生活中难以得见,即便有人移植而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变异,远不如原产地那么原汁原味,因此,旅游者对这些地方饮食充满新奇之情。加之许多地方饮食知名度颇高,旅游者早知其名,例如合肥的小龙虾、臭鳜鱼、八公山的豆腐等,这无疑会激发人们希望探究竟,以偿夙愿的心情。中国的许多饮食影响深远,被国内外的旅客所熟知。 其三,饮食文化可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

茶与酒文化 一、选择题 1.茶的故乡在(B) A日本B中国C印度D巴西 2. 《茶经》的作者是(A) A陆羽B神农氏C有巢氏D共工氏 3.《茶经》中记载茶的名子除了“茶”以外还称为(ABCD) A槚B蔎C茗D荈 4.茶在我国什么时候成为一种饮品(D)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 5.中国传统认为开门七件事中不包括什么(D) A柴米B油盐C酱醋D茶酒 6.传说中,茶被发现是基于它的哪种功效(B) A贡品B药用C食用D饮用 7.从制茶工艺角度看,红茶区别与其他茶的最主要特征是(A) A深度发酵B萎凋C揉捻、D干燥 8.红茶与绿茶的区别有哪些(ABCD) A制作工艺B茶叶形态C茶汤颜色D饮用口感 9.我国产量最多的茶叶种类是(D) A红茶B黑茶C花茶D绿茶 10.下列选项属于中国的红茶是(A) A祁门红茶B大吉岭红茶C锡兰高地红茶D阿萨姆红茶 11.绿茶具有的特点有(ABCD) A香高B味醇C形美D耐冲泡 12.绿茶制作工艺经过的过程(A) A杀青-揉捻-干燥B发酵-揉捻-干燥C杀青-发酵-干燥D杀青-干燥-压缩 13.从茶叶干燥工艺看绿茶可分为(ABCD) A炒青绿茶B烘青绿茶C蒸青绿茶D晒清绿茶 14.炒青特点:香气清高,滋味浓,收敛性较强,炒制杀青主要包括(ABCD)

A长炒青B圆炒青C细嫩炒青D扁炒青 15.白茶我国特产,属于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精品。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主要的种类有(ABCD)A银针B白牡丹C贡眉D寿眉 16.青茶也称乌龙茶,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属“半发酵”茶。下列哪个省不是乌龙茶主要产地(B) A福建B浙江C广东D台湾 17.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其鲜叶制成青茶质量最佳。铁观音是乌龙茶中之珍品,品质最好的产于(A) A福建安溪县B福建福鼎C福建崇安D福建政和 18.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芽茶和黄大芽茶。黄茶属于部分发酵类,制作方法与绿茶相似,具有绿茶的特点。黄茶与绿茶加工相比,多了一道什么过程,是区别于绿茶的重要标志。(B)A发酵B闷黄C杀青D干燥 19.君山银针是黄茶中的极品,君山银针冲泡有“三起三落”之称,产于(A) A湖南B江苏C江西D安徽 20. 黑茶的加工过程与黄茶大致相似,但其原料多采用粗老的茶叶,发酵时间往往较长,因而制成的茶叶色泽乌黑或呈褐色,故称之为黑。。主要品种有(ABCD) A云南普洱茶(黑茶中的名品)B广西的六堡茶C湖南黑毛茶D湖北老青茶和四川边茶 21.茶叶种类上属于再加工茶是(C) A红茶B青茶C花茶D绿茶 22.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属于(A) A萌芽阶段B现成阶段C盛行阶段D高度发展阶段 23.自<<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可谓“比屋皆饮”,家家饮茶。茶道盛行于(A)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24.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开始于(D) A唐朝末年B宋朝末年C明朝末年D清朝末年 25.名山产名茶一说主要是因为茶树生长的条件需要(ABC)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