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 大气课设 内蒙古工业大学

环境工程 大气课设 内蒙古工业大学

环境工程  大气课设 内蒙古工业大学
环境工程  大气课设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绪论

1.1设计内容

燃煤采暖锅炉房烟气脱硫系统设计,设计计算、工艺流程及绘制相关工程图等。

1.2设计原则

1.根据锅炉容量、燃煤煤质(特别是折算硫分)、二氧化硫控制规划和环评要求的脱硫效率、脱硫剂的供应条件、水源情况、脱硫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条件、脱硫废水、废渣排放条件、厂址场地布置条件等因素,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工艺设计按照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进行。

3.处理效果严格按照《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二类区标准执行。

1.3设计依据

《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环境保护设备选用手册》《除尘设备设计》《环保工作者使用手册》《工业锅炉房设计手册》《火电厂烟气湿法脱硫装置吸收塔的设计》《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的设计和运用分析》

二脱硫工艺的选择

2.1脱硫工艺的比较与选择

2.1.1脱硫工艺比较

表一几种脱硫工艺比较

2.1.2烟气脱硫(FGD)工艺经济性能比较

表二几种烟气脱硫(FGD)工艺经济性能比较

工艺流程湿式石灰石-石膏法喷雾干燥法LIFAC法CDSI 法适用煤种含硫量(%) >1.5 1-3 <2 <2 Ca/S 1.1 1.5 2.0 1.5 钙的利用率(%) >90 40-45 35-40 4-45 脱硫成效(%) >90 80-85 70-75 60-70 投资占电厂投资比例(%) 13-19 8-12 3-5 2-4 脱硫费用(元/tSO2脱除) 900-1250 750-1050 600-900 600-800 设备占地面积大中小极小

灰渣状态湿干干干

烟气再热需无需无需无需

2.1.3 脱硫方案的确定

目前, 燃煤企业脱硫技术大体可概括为干法、半干法和湿法, 而技术比较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是湿法石灰石/石膏法, 但是该工艺存在投资运行费用高、易结垢、易腐蚀等问题, 造成设备腐蚀快、维护费用高, 现场应用也受到一定 限制。

“双碱流程”是石灰石-石膏法的一种变形。它是克服了石灰石-石膏法容易结垢后的弱点,提高了SO 2的去去除率。所以本设计采用“钠钙双碱法”。钠钙双碱法是湿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工艺,尤其对中、锅炉烟气脱硫来说,具有脱硫除尘效率高,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等优点,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

2.1.4 钠钙双碱法的脱硫工艺原理

钠钙双碱法———多极喷雾强旋流脱硫除尘工艺的主体部分是洗涤吸收塔。首先迫使烟气以一定的速度切向进入塔体,并使其螺旋下降,而脱硫剂液则以雾化状态同向喷入,并形成多道强劲的环形水雾区域,当锅炉烟气强旋流通过时,就能和水雾充分混合接触,并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大部分硫化物和烟尘在离心力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从筒壁四周流下,经出灰口到沉淀池,灰渣沉淀后清理外运,灰水则循环使用,烟气则进入内筒进一步净化后,经风机进入烟囱排入空中。双减法有如下优点:塔内钠基清液作为吸收液,大大降低了结垢机率;钠基吸收二氧化硫速率高,在较低的液气比下可得到较高的脱硫率,同时还可大大提高石灰的利用率。

2.1.5 钠钙双碱法脱硫机理

1)化学反应原理

该法使用23Na CO 或NaOH 液吸收废气中的SO 2,生成-2-33

HSO SO 、 与2-4SO 再用

CaO 再生,反应方程式如下: 2)脱硫过程

23Na CO 吸收SO 2:

232232Na SO Na S +CO CO O +?↑(1) 23223Na S SO H O 2NaHS O O ++?(2)

其中;式(1)为23Na CO 过量时,溶液吸收SO 2的主反应,式(2)为23Na CO 不足时,溶液吸收SO 2的主反应。

NaOH 吸收SO 2:

22322NaOH SO Na S +H O O +?(3) 232232Na SO SO H O 2NaHS O ++?(4)

其中:式(3)为NaOH 过量时,溶液吸收SO 2的主反应; 式(4)为NaOH 不足时,溶液吸收SO 2的主反应; 3)氧化过程(副反应)

232241

Na SO +O Na S 2O ?

3241

NaHSO +O NaHS 2

O ?

4)再生过程

22CaO H O Ca(OH)+?

32322NaHSO Ca(OH)CaSO +NaOH+H O +?↓ 2323Na SO Ca(OH)NaOH+CaSO +?↓

2.2 设计工艺流程图

图2-2 工艺流程图示意图

工艺流程说明:烟气从燃煤锅炉中出来,通过换热装置切线进入脱硫除尘塔,经强旋流喷雾脱硫除尘后,进入换热装置进行加热升温,然后通过引风机进入烟囱排到空中。处理装置产生的灰水经沉淀后回用,灰渣沉淀后清理外运。当脱硫除尘装置维修时,烟气从换热装置内管直接进入外管,通过风机进入烟囱排到空中。当换热装置维修时,烟气直接进入脱硫除尘装置,处理后通过风机进入烟囱排到空中。

2.3脱硫塔类型选择

目前较常用的吸收塔主要有喷淋塔、填料塔、喷射鼓泡塔和道尔顿型塔四类。喷淋塔是湿法脱硫工艺的主流塔型,而填料塔作为气液两相在塔内连续接触的典型形式。

2.3.1喷淋塔

含尘空气进气口进入除尘箱,因气体突然扩张,流速骤然降低,颗料较粗的粉尘,靠其自重力向下沉降,落入灰斗。细小粉尘通过各种效应被吸附在滤袋外壁,经滤袋过滤后的净化空气,通过文氏管进入上箱体,从出气口排出,被吸附在滤袋外壁的粉尘,随着时间的增长,越积越厚,除尘器阻力逐渐上升,处理的气体量不断减少,为了使除尘器经常保持有效状态,设备阻力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就需要清除吸附在滤袋外面的积灰。

2.3.2填料塔

填料塔内气液两相连续接触,清灰方式作用强度很大,而且其强度和频率都可以调节,所以清灰效果好。

本设计采用喷淋塔。

三设计方案的选择确定及说明

3.1标态下实际烟气量的计算

①计算每小时燃煤量

2570.8×40×103=1.028×108kJ/h

燃烧单位质量煤所需理论空气量:

表三

样煤成分表

重量(g) 摩尔数(mol) 需氧数(mol) C 680 56.67 56.67 H 40 20 10 S 15 0.47 0.47 H 2O 60 3.33 3.33 灰分

150

--

--

以1kg 燃煤燃烧为基础,则由上样煤成分表得 理论需氧量为56.67+10+0.47=67.14mol/kg 煤

假定干空气中氮和氧的摩尔比(体积比)为1:3.78,则1kg 煤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为:67.14×(3.78+1)=320.93mol/kg 煤

即320.93×22.4/1000=7.19 m 3

N

/kg 煤

理论空气量条件下烟气组成(mol )为:

CO 2:56.67 H 2O :20+3.33 SO x :0.47 N 2:67.14×3.78

理论烟气量为

56.67+(20+3.33)+0.47+67.14×3.78=334.26mol/kg 煤

即 334.26×22.4/1000=7.49m 3/kg 煤

空气过剩系数3.1=?时,实际烟气量为

V fg 煤kg m V V N fg /74.9)13.1(49.749.7)1(0a 0

=-+=-?+= (3-1)

3.2烟气中烟尘和SO 2浓度的计算

①烟气含尘浓度

y

mh s

d A C O = (3-2) 式中 mh d ——烟尘的排放因子; y A ——煤中不可燃成分的含量; s O ——实际烟气量。

t

23.6kg 6230%

752200010028.18

==??

C=

3

6m mg/12.46201074.9%15%301/=???

②烟气中SO 2浓度: 263210(mg/m )so S

C V

=? (3-3) 式中 S ——煤中硫的质量分数

V ——标准状态下燃煤产生的实际烟气量,3(m /kg)

362so /30801074

.9%

5.12m mg C =??=

3.3工况流量及去除效率的计算

①工况流量 ''

3

(/)QT Q m h T

= (3-4) 式中 Q ——标准状态下烟气流量,3

(m /h)

'T ——工况下烟气温度,K

T ——标准状态下温度,273K

s m h m Q /81.25/6.92909273)145273(623074.933'=+??=

②除尘效率 1Cs C η=-=%67.959567.012

.4620200

1==-

(3-5) 式中 C ——烟气含尘浓度;

S C ——锅炉烟尘排放标准中的规定值。 ③SO 2去除率 1Cs C η=-

=%78.707078.03080

900

1==-

,式中C 、S C 含义类上。 3.4脱硫塔设计计算

吸收塔是脱硫装置的核心设备,采用集冷却、吸收、除雾于一体的喷淋空塔。脱硫塔由塔筒体、吸收器、除雾器、冲洗系统等组成。 由前面计算得锅炉在标准状况下烟气流量为:Q 0=60680.2m 3/h 145℃时烟气流量为:Q 1=92909.6m 3/h=25.8m 3/s

3.4.1塔径及底面积计算

塔内流速:取 3.0/v m s = Q 1=m r r 65.13

14.38

.25s 2=?=

???=πνν 取1.7m (3-6)

D=2r=3.4m 即塔径为3.4米。底面积S=πr 2=9.07m 2

3.4.2 进出口高度

根据进出口烟气流速及烟气量确定进出口面积。一般希望进气在塔内能分布均匀, 且烟道呈方形, 故宽/高取值较大, 进口宽度占到塔径的80%以上,而高度尺寸则取值较小。这里取宽度m 89.24.385.085.0=?==m D b 。

进出口面积 A=26.838

.25m u Q ==

(3-7) 则进出口高度 m b A h 98.289

.26

.83==

= (3-8) 3.4.3 循环浆液区的高度计算

浆池容量V 1按液气比和浆液在池中停留时间t 1确定, 31160.525260060

6

15360074.915/m L t V G L V fg ==???=

??= (3-9)

液气比取推荐值15L/m 3,t 1 = (4~8) min ,这里取6min 。 选取浆池内径m D D 4.3==',则浆池高度m D V h 80.54

.360

.52442

'11=??==

ππ (3-10) 从液面到烟气进口底边高度2h 经验值为0.8~1.2m ,这里取1m 。

3.4.4 洗涤反应区高度计算

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计算:

①烟气流速3m/s ,接触反应时间经验值为(2. 5~5) s ,因为脱硫率在80%左右, 要求不高,故取2.5s ,则吸收区高度m m h 5.75.234=?= (3-11) ②工程设计中吸收区高度4h 一般指烟气进口水平中心线到喷淋层中心线的距离。 入口烟道到第一层喷淋层的距离一般为2~3.5m ,喷淋层间距一般为1.2~2m ,喷嘴布置分2~6 层,分别取3m,2m 和4层。

则吸收区高度()m m h 6214234=??

?

???-?+= (3-12) 比较①、②所得结果相差不大,而液气比一定时,增加吸收区高度可提高脱硫率,故取m h 5.74=。

3.4.5 除雾区高度计算

除雾器设计为两段,每层除雾器上下各设有冲洗喷嘴。最下层冲洗喷嘴距最上层喷淋层3~3. 5m ;距最上层冲洗喷嘴3. 4~3. 5m ,这里都取3. 5m ,则除雾区高度7m 。

最上层冲洗喷嘴距吸收塔出口的距离为塔直径的50%~100%,这里取80%,故该距离为2m

3.4.6脱硫塔总高度

综上,喷淋塔总高度

m h h h h h h H 56.25275.726.218.5654321=+++++=+++++= (3-13)

3.5 确定位置及管道布置

3.5.1 各装置及管道布置原则

根据锅炉运行情况及锅炉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装置的位置。各装置及管道的布置应力求简单、紧凑,管路短,占地面积小,并使安装操作和检修方便。

3.5.2 管径的确定

d =

(3-14) 式中 Q ——工况条件下管内烟气流量;

V ——烟气流速,一般为15~25m/s 。取V=20m/s 。 mm m d 128028.120

81

.254==??=

π

表四

内径d=1280-2×4=1272mm 将内径d=1272mm 代入公式d = s m d Q V /32.20272.181

.25442

2=??==

ππ (3-15)

3.6 烟囱的设计

3.6.1 烟囱高度的确定

由于没有锅炉总的蒸发量,我们只能按锅炉的燃煤量查表来确定烟囱高度。根据每小时燃煤量6.23t/h 查下表,取烟囱最低允许高度为H=35m 。

表五 锅炉烟囱高度表

锅炉总额定出力(t/h ) <1 1~2 2~6 6~10 10~20 20~35 烟囱最低高度(m )

20

25

30

35

40

45

3.6.2烟囱直径的确定

烟囱出口内径d = (3-16) 式中 Q ——通过烟囱的总烟气量;

W ——烟气流速,因采用机械通风,全负荷运行,所以w 取15。

表六烟囱出口烟气流速

m 5.115

6

.929090188.0d =?

= 烟囱底部直径:12d d i H =+?? (3-17)

m d 9.23502.025.11=??+=

式中 d ——烟囱出口直径,m

H ——烟囱高度,m i ——烟囱锥度,取i=0.02

3.6.3 烟囱的抽力计算

11

0.0345(

)273273y k p

S H B t t =-++ (3-18)

式中 y S ——烟囱的抽力,KPa ;

H ——烟囱高度,m ;

k t ——外界空气温度,C o ,取-20C o ;

p t ——烟囱内烟气平均温度,C o ; B ——当地大气压,a P 。

pa kpa S y 190190.0325.1011452731

)20(2731350345.0==??

?

????+--+?= 3.7系统阻力计算

3.7.1摩擦阻力计算

2

2

L L v P d ρλ?=? (3-19)

式中L ——管道长度,m d ——管道直径,m

ρ——烟气密度,3/m kg

v ——管中气流平均速率

λ——摩擦阻力系数

3n

/875.0145

273273

34.1145273273m kg =+?=+=ρρ取L=10m ,λ=0.02,

Pa L 23.282

32.20875.028.11002.02

=???=?P

3.7.2局部压力损失

2

2v p ρξΔ?= (3-20)

pa 06.182

32.20875.01.022

2

=??=?=?P ρνξ 式中 ξ——异形管件的局部阻力系数可查到 V ——与ξ像对应的断面平均气流速率,20m/s ρ——烟气密度, 3m /kg

弯头:90°弯头,共有5个,则总压为:18.06×5=90.3pa

3.7.3 总阻力损失

估算:设文丘里除尘器阻力小于6500Pa, 锅炉出口前阻力为800Pa,喷淋塔为300 Pa 。则总阻力:pa 53.771830080065003.9023.28=++++=?P 总(3-21)

3.8 风机的计算与选择

3.8.1 选择风机的计算风量

h Q K Q /m 04.1068466.92909)15.01()1(310=?+=+= (3-22) 式中Q ——管道计算的总风量,m 3/h ;

K 1——考虑系统漏风所附加的安全系数,一般管道K 1=0.1;除尘管道取

K 1=0.1~0.15,此处计算取0.15。

3.8.2 选择风机的风压

020(1)/P K P ρρ?=+? 即 pa 91.643634.1/53.7718)5.01(0=?+=?P (3-23) 式中Δp ——系统总压力损失,Pa ;

K 2——考虑管道计算误差及系统漏风等因素所采用的安全系数,一般管道取

K 2=0.1~0.5,此处取0.5。

ρ0——风机性能表中给出的标态的空气密度,对于通风机ρ0=1.2kg/ m 3,对于

引风机ρ0=0.745 kg / m 3;

ρ——运行工况下进入风机时的气体密度,取1.34kg/Nm 3

3.8.3 风机选择

由以上计算,得风机风压6436.91Pa ,风量为106846.04m 3/h 查设计手册,选用两台Y5-47型离心引风机。

四总结

虽然短短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由于时间的紧缺和许多课业的繁忙,并没有做到最好,但是,最起码我们没有放弃,它是我们的骄傲!相信以后我们会以更加积极地态度对待我们的学习、对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激情永远不会结束相反,我们会更加努力,努力的去弥补自己的缺点,发展自己的优点,去充实自己,只有在了解了自己的长短之后,我们会更加珍惜拥有的,更加努力的去完善它,增进它。只有不断的测试自己,挑战自己,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双碱法有在理论上优点有:(1)用NaOH脱硫,循环水基本上是NaOH的水溶液,在循环过程中对水泵、管道、设备均无腐蚀与堵塞现象,便于设备运行与保养;(2)吸收剂的再生和脱硫渣的沉淀发生在塔外,这样避免了塔内堵塞和磨损,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降低了操作费用;同时可以用高效的板式塔或填料塔代替空塔,使系统更紧凑,且可提高脱硫效率;(3)钠基吸收液吸收SO

2速度快,故可用较小的液气比,达到较高的脱硫效率,一般在90%以上;(4)对

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而言,可提高石灰的利用率。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Na

2SO

3

氧化副反应产物Na

2SO

4

较难再生,需不断的补充NaOH或Na

2

CO

3

而增加碱的消耗

量。另外,Na

2SO

4

的存在也将降低石膏的质量。总之,双碱法脱硫技术是国内外

运用的成熟技术,是一种特别适合中小型锅炉烟气脱硫技术,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郝吉明,马广大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3月

[2] 罗辉《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 郑铭《环保设备设计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2001.4

[4] 胡志光,胡满银《火电厂除尘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5] 金国淼《除尘设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6] 原永涛《火力发电厂除尘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0

五谢辞

本课题在选题及进行过程中得到邢老师、曹老师等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老师们多次帮助我分析思路,开拓视角,在我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老师们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踏实坚韧的工作精神,将使我终生受益。再多华丽的言语也显苍白。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邢世录老师耐心的看完了我的设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充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了很多环境工程设计方面的工艺,结合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熟悉了烟气脱硫的计算与设计流程、方法与步骤,尝试了编写了一个简单的设计说明书。

环境工程学B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讲解

大型作业报告 班级:12级机械设计与制造(环保设备) 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30日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 某冶炼厂工艺设备每小时产生3000(3200)Nm 3的含尘烟气,烟气含尘浓度85(90)g/Nm 3,烟气进口温度为250℃,除尘器内平均静压P s = -340 Pa ,试设计一台双筒CLT/A 型旋风除尘器作为除尘系统的第一级除尘设备。 设计参数: 烟气密度:3/293.1Nm kg g =ρ 烟气粘度:26/10849.1m s kg ??=-μ 粉尘密度:3/2160Nm kg p =ρ 旋风除尘器进口粉尘的粒径分布 平均粒径 )(m d p μ 1.5 3.5 5 10 15 22 28 36 44 粒径分布 (%)D ? 3.5 6 15 17 24 16 11 5 2.5

前言 除尘器是控制尘粒污染的有效措施,也是研究应用较早的一项技术。但在尘粒初始量增加,排放量进一步严格的情况下,企业必须重新计划自己的操作条件和排放控制系统,开发或应用更高效的除尘器,以满足现行法规的要求。所以本设计要求完成一台CLT/A型旋风除尘器作为除尘系统的第一级除尘设备的设计。 旋风除尘器是除尘装置的一类。除沉机理是使含尘气流作旋转运动,借助于离心力降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并捕集于器壁,再借助重力作用使尘粒落入灰斗。旋风除尘器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安装和维护管理,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都较低,已广泛用来从气流中分离固体和液体粒子,或从液体中分离固体粒子。在普通操作条件下,作用于粒子上的离心力是重力的5~2500倍,所以旋风除尘器的效率显著高于重力沉降室。在机械式除尘器中,旋风式除尘器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它适用于非黏性及非纤维性粉尘的去除,大多用来去除5μm以上的粒子,并联的多管旋风除尘器装置对3μm的粒子也具有80~85%的除尘效率。因此,它属于中效除尘器,且可用于高温烟气的净化,是应用广泛的一种除尘器,多应用于锅炉烟气除尘、多级除尘及预除尘。 旋风除尘器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旋风除尘器必将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而管式以其显著的优点将会在除尘器的未来发展中显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可从发达国家除尘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证明;另一方面,开发新型除尘装置也是大势所趋。基于我国的特殊国庆,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无论如何,由中小型,低效除尘设备向大型高效除尘设备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其他论文文档]我国环境工程大气污染的危害治理方案

我国环境工程大气污染的危害治理方案 摘要:在我国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发挥环境工程的重要作用,如何控制有害气体污染源,如何提高我们的空气质量,这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然后提出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案,希望能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治理 0前言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始终伴随着大气污染问题,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6年我国多次爆发大规模的雾霾天气,特别是12月份,全国有17个省市区受影响,七分之一的国土被雾霾笼罩。大规模的大气污染问题,给我国的环保工程敲响了警钟,如何改变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如何推动我国环保工程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个环保人艰巨的使命。 1我国的大气污染 1.1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对生态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污染成分包括CO、CO2、SO2、萜烯类碳氢化合物、硫酸盐、亚硫酸盐等,主要的污染物包括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污染源包括风砂、生活燃煤、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会对自然造成严重的伤害。首先是对人身体的伤害,受污染的空气进入到人体,会引发呼吸类疾病,引发慢性中毒或癌变。其次是对地球生物的危害,大气污染会带来极端恶劣天气,如酸雨灾害,污染植被和水源,造成动植物死亡。最后是造成臭氧空洞,臭氧在大气中的减少,会增强紫外线的强度,紫外线会杀伤细胞,很容易引发皮肤癌。 1.2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分别是工业大气污染和生活大气污染。在城市当中,大中型的工业园区是污染的聚集地,如化工厂、钢铁厂、制药厂等,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有毒物质。生活大气污染包括我们平常开车拍排放的尾气,做饭时产生的油烟,冬季供暖时大量的燃煤,这些都是重要的污染源。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大城市对大气污染的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正在向中小城市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城市的汽车数量、工厂数量和房地产开发都在猛烈增长,这给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案 2.1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 当前,大气污染治理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和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计模板

辽宁科技学院 (20 级) 本科课程设计题目: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说明书页,图纸张

课程设计评语

炼钢转炉除尘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摘要 本设计中,主要采用混凝沉淀的方法来处理除尘废水。处理构筑物主要有粗颗粒沉淀池、浓缩池、冷却塔等。该系统可在构筑物中对悬浮物进行高效的去除,使水体温度得到大幅降低。该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且工艺可靠,出水水质好。 本设计经过详细论证工艺,对工艺过程的设备和构筑物进行了参数选择、设计计算和选型。进行了平面布置、高程布置等方面的设计,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循环冷却水继续使用。 关键词:污水处理,浓缩池,混凝沉淀

The Process Design Of Steelmaking Converter Dedust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Abstract In this design,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coagulation deposition to handle dedusting wastewater.Mainly processing structures are Coarse particle settling basin,Concentrated tank, cooling tower, etc。The system can be efficient removal of suspended solids in the structure, make the water temperature reduced greatly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has high efficiency, energy saving, and reliable technology, good effluent water quality Through detailed demonstration of our design process, process equipment, and design of structure parameter selection, calculation and https://www.doczj.com/doc/4214461132.html,yout, vertical layout and other aspects of design,After treatment,sewage may continue to use as cooling water Key words: sewage disposal, thickener,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

最新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对 策 1 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 目前的毕业设计题目通常由指导教师确定,指导教师的水平将严重影响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由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教师为年轻的硕士、博士,参加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且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因此给学生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多为模拟设计,如模拟废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废气处理工艺的设计等。此类题目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但与真题真做差距较大。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多简单套用国家规范、标准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设计方案的确定、工艺参数的选择等都比较随意,未能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选择,导致毕业设计形式雷同,没有特色。指导教师在指导多名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承担较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致使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不足,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毕业设计的指导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程实践经验或科学研究经验,而近年来许多硕士、博士未经过工程实践锻炼和系统的岗前培训,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一线教学岗位,缺少毕业设计的指导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在选题、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不足,影响其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 1.3 学生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第8学期前3周为毕业实习,接下来是为期14周的毕业设计,而这一阶段是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时期。目前,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双向选择,竞争激烈。对于未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说,他们把大量

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就业问题,而导致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同时指导教师也为学生求职着想,放宽对学生的要求,降低毕业设计难度。而对于已确定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说,若将来从事的工作性质与专业相差较远,则认为毕业设计不太重要,进而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另外,有些学生根据多年来无论毕业设计质量高低最后都能通过的现象,想当然地认为“毕业设计不卡人”,从而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消极,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4 毕业设计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2 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应对措施 2.1 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毕业设计题目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保证毕业设计题目质量,在选题方式上,由指导教师“闭门编题”的传统做法逐渐改变为到设计院或相关企业寻找课题,在实践中选择课题[1]。毕业设计题目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满足教学要求,又要切合环境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如某化工厂的废水或废气治理课题、某水泥厂的噪声控制课题、某小区的固体废物治理课题等。同时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全面应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学院通过毕业设计督导组加强对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查工作,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将不允许开题。 2.2 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为了避免学生因求职而对毕业设计质量的不重视,可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为此,我校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总体思想是专业课程前移,在第7学期的前8周仅安排少量专业课程学习,让学生利用第7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把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工

环境工程 大气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煤锅炉烟气电除尘设计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学院专业班 年月日

目录 一、设计说明书 (1) 1.1课程设计题目 (1) 1.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简介 (1) 1.3课程设计的任务 (1) 1.4课程设计目的 (1) 1.5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 1.6 设计原始数据 (2) 1.7设计依据和原则 (3) 1.8工艺流程描述 (3) 二、设计方案 (4) 2.1烟气计算 (4) 2.3除尘效率 (5) 2.4电除尘器电场风速选择及有效断面计算 (5) 2.5静电除尘器简介 (7) 2.6烟囱设计 (7) 2.6.1烟囱高度确定 (7) 2.6.2烟囱出口内径计算 (8) 2.6.3烟囱进口内径 (8) 2.6.4烟囱抽力的计算 (8) 2.7除尘系统阻力损失计算 (10) 2.7.1管径的确定 (10) 2.7.2烟道及风管沿程阻力损失计算 (10) 2.7.3计算从锅炉出口到除尘器进口段阻力损失, (10) 2.7.4除尘器出口到风机段沿程阻力损失计算 (11) 2.7.5风机出口到烟囱段的阻力损失 (12) 2.8 风机的选择与计算 (13) 2.8.1烟气量的计算 (13) 2.8.2风机风压的计算 (13) 2.8.3电动机功率计算 (14) 2.8.4 确定风机型号 (14) 三、总结 (16)

一、设计说明书 1.1课程设计题目 150 t/h燃煤锅炉烟气电除尘系统设计。 1.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简介 (1)大气污染防控制工程设计的内容:包括厂址选择,总体设计,工艺设计等。其中工艺设计包括:生产方式选择、生产工业流程设计,工艺计算(物料及能量平衡),设备工艺计算与造型,设备和管道的配置,并提供工艺设计的条件及对公用工程要求等。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学完基础课程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后,进一步学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相关选修课的知识,联系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际,完成以控制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实践。 1.3课程设计的任务 本次设计得目标是对燃煤锅炉烟气除尘预处理系统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了解燃煤锅炉的排污特性,确定烟尘预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具体包括确定烟尘处理系统的主要管道、除尘器、风机、烟囱等的结构及型号; (2)本次设计是在了解燃煤锅炉排污特性的基础上,设计整个烟尘预处理系统及其辅助设备,其中主要包括根据锅炉烟气参数来进行烟尘吹系统的设计,计算除尘系统设备的尺寸、压力损失,选择风机; (3)还包括烟囱高度、烟囱直径等的计算,确定除尘器、风机及烟囱位置; (4)绘制烟尘处理设施系统平面布置图,高程布置图、除尘设备图等; (5)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1.4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掌握控制单元操作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熟悉查阅技

环境工程学课后答案

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课后答案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 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 第二章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第三章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第五章大气质量与大气污染 第六章颗粒污染物控制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 第八章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 0-1名词解释: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均概括为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况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

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它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了有害影响的现象。 污染物质: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即为污染物质。 公害:由人为原因引起化学污染物滋事而产生的突发事件通常称为公害。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的和改善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0-2 试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一词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即指的是人类的环境。人类与其环境之间是一个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的对立统一体。人类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同时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反过来,污染了的或受损害的环境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 0-3试讨论我国的环境和污染问题 0-4什么是环境工程学?他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怎样? 环境工程学应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舒适地生存与发展的学科。 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脱胎于土木工程、卫生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母系学科,又融入了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

环境工程-CASS课程设计+汇编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一节设计任务和内容 (1) 第二节基本资料 (1) 第二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 (2) 第二节工艺确定 (2) 第三章处理构筑物设计 (3) 第一节格栅间和泵房 (3) 第二节沉砂池 (5) 第三节初沉池 (7) 第四节CASS池 (9) 第六节加氯间 (20) 第七节污泥浓缩池 (20) 第八节污泥脱水间 (21) 第四章污水厂总体布置 (22) 第一节主要构(建)筑物与附属建筑物 (22) 第二节污水厂平面布置 (22) 第三节污水厂高程布置 (22) 第五章总结及参考文献 (22) 第一节设计总结 (22) 第二节参考文献 (23)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设计任务和内容 一、《水处理工程》的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 依据《课程设计任务书》所提出的资料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一个污水处理厂,主要包括完成设计计算书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写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平面、高程布置图、以巩固和深化《水处理工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由理论与实践 结合到技术技能提高的目的; 2. 熟悉国家建设工程的基本设计程序以及与我专业相关的步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基本设计程序包括: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施工----竣工验收(有时视工程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将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合并为扩大初步设计)。 3. 学习《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手册》和相关《设计规范》等工具书的应用; 4. 提高对工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克服轻视工程设计的倾向。 1)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许多创新课题是由应用的需要提出来的,而创新的价值也往往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际应用这一过程中工程设计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一般是离不开工程设计的; 2)一个工程类理论研究的试验装置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 3)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科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在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工程设计能力的要求是较高。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深度 污水处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培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在设计、计算、绘图方面得到锻炼。 针对一座二级处理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要求对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的工艺尺寸进行设计计算,确定活水厂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最后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设计深度一般为初步设计的深度。 第二节基本资料 1.水量为 10000 m3/d;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混合后的水质预计为: BOD 5 = 200 mg/L,SS = 220 mg/L,COD = 400 mg/L,NH 4 +-N= 40 mg/L,TP= 8 mg/L。 2.要求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 标准。即COD<50mg/l,BOD 5<10 mg/l,SS<10 mg/l,NH 4 -N <5 mg/l,TP<0.5mg/L。

大气课设

1概述 .......................................................................................................................................... - 1 - 1.1任务来源........................................................................................................................ - 1 - 1.2设计目的........................................................................................................................ - 1 - 1.3设计依据........................................................................................................................ - 1 - 1.4设计原则........................................................................................................................ - 1 - 1.5气象资料........................................................................................................................ - 1 - 2处理要求及方案的选择........................................................................................................... - 2 - 2.1处理要求........................................................................................................................ - 2 - 2.2 处理方法简介............................................................................................................... - 2 - 2.3处理方法的比较............................................................................................................ - 2 - 2.4处理方法选择................................................................................................................ - 3 - 3工艺流程................................................................................................................................... - 4 - 3. 1 工艺流程图.................................................................................................................. - 4 - 3. 2 工艺流程简介.............................................................................................................. - 4 - 3. 2.1 集气罩............................................................................................................... - 4 - 3.2.2吸收塔................................................................................................................. - 4 - 3.2.3管道..................................................................................................................... - 4 - 3.2.4风机及电机......................................................................................................... - 5 - 4平面布置................................................................................................................................... - 6 - 5参考文献................................................................................................................................... - 6 - 1集气罩的设计........................................................................................................................... - 7 - 1.1集气罩的基本参数的确定............................................................................................ - 7 - 1.2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 - 7 - 1.2.1冬季..................................................................................................................... - 7 - 1.2.2夏季..................................................................................................................... - 8 - 2集气罩压力损失的确定........................................................................................................... - 9 - 3管道设计................................................................................................................................... - 9 - 3.1阻力计算........................................................................................................................ - 9 - 4动力系统选择......................................................................................................................... - 12 - 4.1安全系数修正.............................................................................................................. - 12 - 4.2风机标定工况计算...................................................................................................... - 13 - 4.3动力系统的选择.......................................................................................................... - 13 -

《环境工程学》课程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作业 1.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 、NO 2 、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 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 ,NO2:0.12mg/m 3 ,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 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 mol 643.444 .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 : 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 :ppm 058.0643 .44461012.03 =??- CO : ppm 20.3643 .44281000.43 =??-。 2. CCl 4 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 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 1)CCl 4 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 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 质量是多 少千克? 解:1)ρ(g/m 3N )3 3 4/031.110 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 )3 33 4/1070.610 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 质量为1.031×10×3600×24×10-3 kg=891kg 3.已知重油元素分析结果如下:C :85.5% H :11.3% O :2.0% N :0.2% S :1.0%,试计算:1)燃油1kg 所需理论空气量和产生的理论烟气量; 2)干烟气中SO 2 的浓度和CO 2 的最大浓度; 3)当空气的过剩量为10%时,所需的空气量及产生的烟气量。 解:1kg 燃油含: 重量(g ) 摩尔数(g ) 需氧数(g )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设计课程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1875m3的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二、设计内容 污水流量Q为120000m3/d 进水SS=370 mg/L 出水SS=20 mg/L 三、设计要求 1、设计依据 初次沉淀池设计中应遵守的准则 初次沉淀池设计中应遵循下列一般准则: (1)沉淀池的个数或分格数应不少于2个,并按并联工作考虑。 (2)沉淀池的设计流量应按具体情况决定: ①当污水由泵提升后进入沉淀池时,应按水泵的最大设计出水量计算; ②当污水直接自流入沉淀池时。应按入流管道最大设计流量计算; ③当沉淀池为合流制排水系统服务时,应按降水时的设计流量计算,沉淀时间应不小于30min。 (3)对于生活污水或与之近似的废水,已有较可靠的设计参数可供使用。如表3-1~表3-5。而对于其他废水,理应通过试验求得设计参数方可设计。 一般试验条件比较单纯,没有风力的扰动,也很少受短流和进出

口构造的干扰,为了切合实际,在设计时应将试验得出的负荷值除以l.25~1.75,将试验得出的停留时问乘以1.25~1.75。 (4)初次沉淀池应设置撇除浮渣的设施。 (5)沉淀池的入口和出口均应采取整流措施,以使水流均匀分布,避免短流。 (6)初次沉淀池的污泥。采用机械排泥时可连续或间歇排泥,不用机械排泥时应每日排泥。 (7)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两个或多个泥斗不宜共用一条排泥管。 (8)配水井有消能和向数池均匀分配进水的作用。当进水管有压力时,进水管应由配水井的井壁接入井内,不宜由井底接入。且应将进水管的进口弯头朝向井底。 (9)当每组有两个以上沉淀池时,为使每个池子的进水量均等,应在进口处设置调整流量的设备,如进水闸阀等。 (10)池子的超高至少采用0.3m。 (11)一般沉淀时间不小于1.0h,有效水深多采用2~4m,对辐流式指池边水深。 (12)沉淀池的缓冲层高度,一般采用0.3~0.5m。 (13)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不宜小于60°,圆斗不宜小于55°。 (14)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一般按不小于2d的污泥量计算,采用机械排泥时,可按4h污泥量计算;二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按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毕业设计

3 前言 (1)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2) 1.1 设计目的 (2) 1.2 毕业设计题目 (2) 1.3 设计基础资料 (2) 1.4 设计要求 (2) 1.5 设计成果 (2) 1.6 参考资料 (2) 第二章设计说明书 (3) 2.1工程概况 (3) 2.2除尘系统的组成及除尘方案的原则 (3) 2.3除尘效率概算 (3) 2.4除尘系统方案的选择和确定 (4) 2.5管网布置 (11) 第三章设计计算书 (12) 3.1 管道系统的计算 (12) 3.2 风机、电机的选择 (14) 3.3 烟囱高度的计算 (15) 第四章设计概算书 (16) 4.1一次性投资费 (16) 4.2设备运行费用 (17) 第五章结束语及参考文献 (19) 5.1 结束语 (19) 5.2 参考文献 (19)

前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黄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毕业之际,根据院教研组的安排,我选择了以大气污染控制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某公司堆存铬渣回转窑还原焙烧干法解毒尾气除尘系统设计。 作为工业三废中的废气污染,随工业生产的迅速拓展而急剧膨胀,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所学,以便能为实际工业废气治理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我组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联系了生产及毕业实习的生产实践,制定此次毕业设计。 设计中的每部分应体现出技术的可行性和规范性,此外还要体现出经济上的合理性,即是要从技术、经济两方面综合考虑,使设计项目在有效工作的同时,具有费用节省的特点。 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刘子国给予了悉心指导,同组同学也给予了热心帮助,帮助我完成了本次毕业设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一名未毕业的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设计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王超君

环境工程大气课程设计

大型作业报告 班级 : 12级机械设计与制造(环保设备) 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30日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录 1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燃煤锅炉排烟量、烟尘及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排烟量及浓度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实际需湿空气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产生的烟气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3净化系统除尘方案的分析确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工艺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应用及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旋风除尘器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烟气氨法脱硫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3硫铵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4脱硫方法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4 除尘装置及相关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各装置及管道布置的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4.2除尘器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4.3烟道管径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烟囱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烟囱高度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烟囱直径与抽力的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系统阻力的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风机及电动机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参考书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束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大型作业成绩评定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问题分析与处理办法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问题分析与处理办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政府和相关机构均加大了整治力度。大气污染问题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的质量,并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文章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环境工程;大气污染;分析;处理办法 引言 我国经济在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干扰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作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问题的分析,给出新时期环境工程中治理大气污染的一些办法,希望能有效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果,促进大气质量的改善。 1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特征分析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具有污染范围广、污染物种类多、治理难度大三大特征。首先,由于空气具有较强的扩散特性,就会致使大气污染会围绕污染源产生扩散,进而会对较广范围内的居民产生严重影响。污染范围广特性是造成治理大气污染难度大的重要原因。其次,大气污染中污染物种类相对比较复杂,这是由于排放进大气中的污染物不僅包括工业废气,还包含汽车尾气污染等。最后,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大,体现在对现有污染的处理方面,还体现在相应的污染预防工作中,控制污染源以及预防措施的完善程度和治理力度均是导致治理难度大的原因所在,要引起足够重视。 2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问题探讨 2.1开展环境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存在不少困难 大气污染的防治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这就给大气污染治理增加了难度。要想全面、有效地防治大气污染问题不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而且还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实际工作来落实这些措施,真正通过实际行动来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控制污染源的进一步扩散,切实控制和缩小大气污染范围。 2.2针对大气污染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对环保的重视较晚,国家政府部门对大气污染的治理计划及措施尚不够成熟和完善,相应规定及制度也有所欠缺和漏洞,使得治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环保部门对企业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时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对大气具有严重污染的企业不能得到及时严厉的处罚,从而使这些企业为追逐经济利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传统活性污泥法中核心构筑物设计 院系: 完成时间: 2015 年 7月 5 日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课题名称 传统活性污泥法中核心构筑物设计—初沉池和曝气池 设计条件: 某城区拟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其生活污水, 设计生活污水流量为100000m3/d; 为200mg/L,TP为5 mg/L,SS为250 mg/L,COD为450 mg/L ,进水水质:BOD 5 TN为20 mg/L。 出水水质要求:BOD 为20mg/L,COD为30 mg/L ,TP为1.0 mg/L,SS为20 5 mg/L,TN为5 mg/L。

排放标准:(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设计要求: 设计说明书一份(不少于5000字),内容要求: (1)掌握传统活性污泥法二级污水处理厂主要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及计算机绘图方法,主要包括格栅、污泥泵房、沉砂池、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污泥浓缩池、以及高程的计算. (2)确定曝气池的尺寸,并对供气量进行计算。 (3)绘制曝气池的平面布置图和剖面图。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1 1 张自杰.排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孙力平.污水处理新工艺与设计计算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娄金生编.水污染治理新工艺与设计[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3 4 曾科,卜秋平,陆少鸣.污水处理厂设计与运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高廷耀,顾国维.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张中和.排水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7郑兴灿. 污水生物除磷脱氮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目录 1 引言 (3) 2.工艺选择 2.1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背景及现状 (4) 2.2工艺设计原始资料 (4) 3.设计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