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专利制度中的利益平衡之义

论专利制度中的利益平衡之义

论专利制度中的利益平衡之义
论专利制度中的利益平衡之义

2009年6月

第22卷 第2期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Politics and La w I nstitute f or Ad m inistrat ors

 

 Jun.,2009 

Vol.22 No.2

【民商法研讨】

论专利制度中的利益平衡之义

王忠敏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 专利制度通过其制度设定来最大程度地维持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间的利益平衡。

我国在重新修订日益扩张的专利法时,加强了对社会公共利益、专利权人利益和利益相关人利益平衡的调整,以期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回报。

〔关键词〕 专利制度;利益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专利权人;利益相关人

〔中图分类号〕DF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00(2009)02-0077-03

专利制度通过其制度设定来最大程度地维持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间的利益平衡,这即是专利制度存在的正当性之所在。它一方面对专利权人的利益进行保护,给予其一定期限的垄断权以激励其进行智力创造;另一方面防止由于这种保护超过必要的限度而阻碍智力成果传播、抑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后果。也可以这样认为,专利法提供了确认秘密和鼓励公开两种衡平机制。“其中,鼓励公开的机制是近代国家“创制”的,需经对价才能衡平并实现多赢的衡平机制。”[1]

进入21世纪,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新明确传统专利法的立法原则,即通过对价实现法律上的新衡平。在近代国家创制专利权具有合法性、正当性的条件和理由的基础上,重新修正日益扩张的专利制度,这是现代国家的法定职责,同时,保护各方利益人的利益也是其应有之意。需要明确的是,上述的“国家”是作为中立的规则制定者存在的,是作为狭义的社会公共利益出现的。

一、各利益平衡主体间的利益博弈

(一)国家利益与专利权人的利益

本文的国家利益作为狭义的社会公共利益存在,即限制在一国范围内的社会公共利益,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公共利益。在此种意义之上,我们来观察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与专利权人的利益平衡,也即传统意义上的利益平衡。一般而言,专利权人会认为专利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创新,不鼓励模仿与复制,现有的专利保护距离有效保护他们的权利还存在较大差距。事实上,在一国经济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一味强化保护专利权,就会导致社会进步的成本成倍的增加,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成为专利制度发展的桎梏。国家对专利既要有必要的扶持,也要有一定限度的限制,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任何私权与公共利益之间都不仅有平衡问题,而且有前者服从后者的问题,这也是衡平的底线。

(二)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

这是传统专利法所忽略之处。我们姑且把全球利益作为广义的社会公共利益来对待。发达国家试图利用专利制度控制世界经济的命脉与走向,其专利保护的意义早已超越出知识产权保护自身而演化成为一种经济竞争的手段,而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就要对此展开反控制斗争,这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专利制度异化为谋取市场话语权和支配权的手段时,就已经偏离了它激励创新的初衷。以美国现行的专利制度为例,为保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先地位,一直采用较低的授权标准,若提高专利授权标准,其他国家效仿就会增加美国对专

收稿日期:2009-03-13

基金项目:司法部国家法制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我国知识产权无效程序的诉讼效益研究”(项目编号为:08SF B5014)。作者简介:王忠敏(1983-),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利进行全球布局的难度。进一步说,在维护国家利益这一点上,是不区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欧洲国家与美洲国家的。

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之下,不仅发达国家会利用自身的专利优势控制世界经济,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国自主制定的专利制度维护和发展本国经济,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无视国家层面上的专利利益无限扩张。在一些保障基本人权的专利上,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衡平原则的应有之义。尽管必要的社会公共利益在与国家利益的相互抗衡中充满了坎坷,但是,我们还是欣喜的发现,它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并且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利益会对社会公共利益做出更多的让步。在禽流感肆虐之际,拥有“达菲”专利直至2016年的罗氏公司以生产工艺既复杂又耗时、药品质量要求高等理由,拒绝放弃专利权。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表示,如果禽流感疫情大规模暴发,相关的药品专利法律法规应该“靠边站”,以使其他制药公司可以共同参与特效药的生产制造。[2]在强大的压力下,罗氏公司不得不作出让步,表示将增加产量并欢迎任何有能力的公司与之洽谈变通办法。

2003年8月,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实施“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最后文件。根据这份文件,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因艾滋病、疟疾、肺结核及其它流行疾病而发生公共健康危机时,可在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的情况下,在其内部通过实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生产、使用和销售有关治疗导致公共健康危机疾病的专利药品。另外,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T R I PS协议,如果一种专利药物对于公共健康是必需的,成员国就有权越过他们的专利限制而授予国内公司“强制许可”。但是,我们仍要牢记利益平衡之义。大公司面对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必然选择专利保护手段,这也就必然使得药物价格昂贵。在价值规律之下,这是无可争议的事情。如果一味地寄望于通过国际舆论和行政压力,强制制药巨头以人道目的出发,完全通过损害利润的自我牺牲的方式实现药物的廉价推广,则很不现实,且在某种程度上背离市场经济规则,难以持久。更严重的是,这种压力可能会削减跨国公司研发药物的热情和效率,对药物的研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3]这是市场的自然选择,当然也是专利制度利益平衡原则的选择。

(三)专利权人的利益与利益相关人的利益

在分析此二者利益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利益相关人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并不相同,不能混淆二者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是作为整体存在的某个群体的利益,这个群体可以是某个国家,也可以是某几个国家,更可以是全部国家的集合。利益相关人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并且是一个不确定的主体,从民法角度来看,它与专利权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可以是一个人的利益,也可以是几个人的利益,更可以是几个企业的利益。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专利权人的利益受到非专利权人的侵害,从而使得侵权人成为利益相关人。对专利侵权行为的有效处罚,是加强对专利保护的基本环节。如果对专利侵权行为处罚不力,就不能狠狠打击窃取他人成果、侵犯他人权益的非法活动,对社会也就起不到警戒作用。在现行专利法中对假冒他人专利的罚款规定数额相对于侵权人获得的巨额利益来说可谓九牛一毛,当利益与风险不成正比的时候,侵权人当然就会选择利益。而我国现行刑法的有关条款虽对专利侵权做了相应的刑事处罚规定,但随着专利权犯罪的多样化,集中型的立法模式导致专利权犯罪的规定得不到及时修改,立法的滞后削弱了专利权的保护,难以更严厉的惩罚侵权人,这无形中使利益的平衡向侵权人倾斜。

当然,专利权人利用已获得的低质量的合法专利恶意损害利益相关人的合法利益的案例也并不鲜见。此时的专利权人利用专利制度做掩护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而利益相关人的维权就显得那么步履维艰。以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为例,由于专利无效案件按照行政诉讼来审理,专利无效程序及其后续的一审、二审程序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由此导致专利权的稳定性和利害关系人的行为合法性不能得到及时确认,这不仅影响到利益相关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和对创新成果保护的及时性,也影响到市场交易安全。即使被控侵权人最后赢得诉讼,也会在时间、资金、市场、商誉等方面遭受很大损失,这种规定无疑对利益相关人是极为不利的。幸而我国专利法第三次修改针对此弊端增加了现有技术抗辩条款,在下文的分析中将具体论述。

二、对我国当前专利制度利益平衡的分析

我国专利法第三次修改高度重视了利益衡平的存在,对社会公共利益、专利权人的利益以及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平衡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87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22卷

(一)加强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专利法》第25条第一款中增加了一项,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不授予专利权。修改第22条,增加了现有技术的概念,采用绝对新颖性的标准,将出版公开和非出版公开的标准调为一致。这两条的修改分别从可授权性和授权的条件、资格提高了我国的专利授权标准,以此杜绝大量垃圾专利的产生,节约社会成本,避免不必要的专利诉讼,从而也间接的维护了利益相关人的利益。

(二)加强了对专利权人与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制约平衡

《专利法》第62条规定:“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即现有技术抗辩条款。在原专利法中,被控侵权人的这种抗辩不成立,只能通过无效程序,使涉及的专利权被宣告无效,才能免除其侵犯专利权的责任,这一

规定相对平衡了处于弱势利益相关人的利益。第65条规定法定赔偿的数额的下限从5000元提高到1万元,上线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第63条规定罚款数额从违法所得的3倍以下提高到4倍以下;没有违法所得的,罚款数额从5万元提高到20万元,对专利权人的保护力度明显提高。

我国专利法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希望我国专利制度发展以此为契机,力求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取得最佳的平衡,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利益,早日走上专利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徐 瑄.知识产权正当性———兼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对价

与衡平[J ].中国社会科学,2003,(4).

[2]htt p://finance .dayoo .com /gb /content/2005-11-03/

content_2285280.ht m ,2009-03-02.

[3]钱一关.着眼于抗癌药物的大效益[N ].中国医药报,

2004-12-14.

(责任编辑:张建萍)

The Ana lysis of the Pr i n c i ple of I n terest Ba l ance i n Pa ten t System

WANG Zhong -m in

(L aw S chool,Shandong U niversity,J inan Shandong 250100,Ch ina )

Abstract:The patent syste m maintains the interest balance bet w een the patentee and s ocial public by the design of syste m.The patent syste m was e mended,and the interest balance of s ocial public interest,patentee ’s right and the relative parties were strengthened t o make a good retain in economy and s ociety fields .

Key words:main syste m;interest balance;s ocial public interests;patentee;one related with the interests

9

7第2期 王忠敏:论专利制度中的利益平衡之义

专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专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专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世界专利制度的产生、发展专利制度是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 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b5E2RGbCAP 1. 中世纪欧洲专利制度的萌芽在欧洲封建社会的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和 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开始授予某些商人和能工巧匠在一定时期内 免税或独家经营某种新工艺、新产品的权利。如英国国王在十三、十四世纪曾 以法令形式把这种权利授予外国商人和工匠,对吸收外国先进技术、促进英国 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p1EanqFDPw 2. 现代专利制度的雏形———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法 15 世纪,位于地中 海沿岸的一些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一度成为东西方航海和贸易中心。首先把专 利加以制度化的是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威尼斯共和国。1474 年,该国制定了世界 上第一部专利法。该法规定:任何在本城市制造的前所未有的、新而精巧的机 械装置,一俟完善和能够使用,即应向市政机关登记。在 10 年内没有得到发 明人许可,本城其他人不得制造与该装置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如有任何人制 造,上述发明人有权在本城市任何机关告发。该机关可以命令侵权者赔偿 100 金币,并将该装置立即销毁[4]。上述规定表明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法已经包 含了现代专利法的一些基本因素,为现代专利制度奠定了基础。著名科学家伽 利略曾在威尼斯取得了扬水灌溉机 20 年的专利权。DXDiTa9E3d 3. 现代专利制度的诞生 17 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发展,新技 术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资本家纷纷要求以国家法律形式确认发明的私有财产 地位。于是,英国议会于 1623 年制定了《 垄断法》。该法废除了过去封建特 权制度,同时建立起对真正的发明予以专利保护的制度。垄断法规定:专利只 授予真正的发明人;授予专利的发明必须具有新颖性;专利权人有权在国内垄 断发明物品的制造和使用权;凡违反法律、妨碍贸易及损害国家利益的专利一 律无效;专利权有效期 14 年,等[5]。《 垄断法》 成为现代专利制度诞生 的标志。它包含的一些基本内容及原则规定,为以后各国制定专利法提供了榜 样,对资本主义专利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RTCrpUDGiT 4. 专利制度的发展和走向国际化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英国进一步改善了专 利制度。专利法中开始要求发明人必须充分陈述发明内容并予以公布,以此作 为取得专利的条件。这样,专利制度就以资产阶级合同的形式反映出来了,专 利说明书也出现了[2]。继英国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专利制度, 颁布专利法,美国 1790 年、法国 1791 年、荷兰 1809 年、奥地利 1810

要正确理解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

要正确理解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对知识产权制度缺乏了解,甚至对知识产权制度片面理解的现象:由于中国在知识产权国际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便把中国称为“专利奴”,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过多地保护了发达国家的利益,“知识产权制度是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发达国家在中国是通过“滥用知识产权保护”、“超级知识产权保护”获得巨额利润,因此主张通过“缩短知识产权保护期限”,降低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等方式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这种担忧和顾虑是善意的,但这种观念和理解是片面的,有些担忧也是没有必要的。 第一,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已经成为WTO成员,将在更大深度和广度的范围内融入经济全球化,我们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更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如果说当初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是为了推动改革开放的需要,那么当前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我们的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第二,知识产权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是鼓励和保护创新,但如果权利滥用也容易

形成技术垄断,阻碍创新。而任何一种制度只要利大于弊,都应使其为我们所用,将其利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我们在看到跨国公司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从中获得了利益。那些只求我们受益、跨国公司无利可图的幻想,都是幼稚的一厢情愿。如果我们不完善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不买跨国公司的专利,我们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发展会更慢。当前我们只有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尽快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创造良好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环境。我们既然已经成为了WTO的一员,就必须按照TRIPS 协议的相关规定办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履行承诺、适应国情、完善制度、积极保护”的知识产权工作方针。在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积极遵循国际规则,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我国现实国情,积极主动地参加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并在传统知识保护、遗传资源保护、公共健康和公共利益等方面,积极主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但同时又面临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面临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和看待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在经过近20多年

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_毛克盾

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 毛克盾 (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摘 要:通过对三次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的论述发现,对于专利制度而言,技术与市场的推动作用甚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讲,专利制度必须出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中,而技术的飞速发展才能带来其制度上的进一步革新。技术与市场,就如同飞机的两翼一样,推动着整个专利制度的进步。  关键词:工业革命;专利制度;技术;市场;激励创新  中图分类号:D9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5)06-0069-05 DOI:10.13743/https://www.doczj.com/doc/4218316453.html,ki.issn.1009-8135.2015.06.017 中国古代即有“专利”一词,但其内涵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对利益的垄断独享,这与现代意义上的专利的含义完全不同,依据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对专利的限定,国家将保障著作人及发明人就其著作及发明于特定期限内享有排他权用以促进科学与实用技艺的发展[1]。专利制度的核心内涵是通过保护的手段促进科技的发展,因此,讨论专利制度的发展,当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状况下的专利制度变革史为研究对象。 一、专利法的萌芽与确立 事实上,专利最早源于欧洲各国实行的对相关新技术产品所赋予的特许生产令状。早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国于意大利的城市锡巴里斯就对技术改进和提高授予专有权[2]16——对一种特殊烹调方式授予了有效期达一年的独占权[3]835。中世纪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乃至瑞士都普遍存在着颁布类似的封建特许特权令状的记录[4]177-245,而最典型的莫过于英国。英国早期国内存在大量垄断性的行业工会,其通过行业内部的联合,不允许外国手工业者在其国内经营,这也导致英国的科技水平长期以来都落后于欧洲大陆国家。因此到了公元十三、四世纪,英国皇室为了提升本国的科技实力,就开始以用公示令状的形式来表彰给英国带来新技术的欧洲大陆技师,赋予他们在英国利用该新技术生产的独占经营权①,比如“英王亨利三世于1236年曾授予波尔多市一个市民制作色布15年的垄断权”;[5]1273而英国历史被确认最早的公示令状是公元1331年,英王爱德华三世授予弗兰德斯(Flanders)纺织工人约翰?坎普(John Kempe)在英国拥有纺织、漂洗、染色等相关业务的独占权利[6]141-154。这种由国王颁发的赐予相关工匠在市场中享有特权的“公示令状”(Letters Patent)便是英文中“专利”(Patent)的语词来源。而这也被看做是最早专利制度的源头[7]92-93。在当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英国吸引了大量的拥有新技术的外国商人、织布工人及矿工的到来,加上英国本身在宗教和政治上都要比欧洲大陆国家自由,因此,这些新技术员工很多都留在英国安居创业,最终促使英国从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迅速转化[8]。 ①事实上早期的特许令状主要是以招商引资的形式,表现为开放国内市场给予特定的外国工商业主,但是到了15世纪左右,市场已经不再是吸引新型工商业的灵丹妙药了,因此各国开始普遍采取授予独占经营权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外国新型工商业的加入。本文不严格区分二者。  收稿日期:2015-09-06  作者简介:毛克盾(1983-),湖北利川人,土家族,法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知识产权。  基金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专利制度与新技术发展的适应性研究”(SS14-B-14)阶段性成果

农业产业化与利益平衡机制

农业产业化与利益平衡机制 农业产业化与利益平衡机制 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主要采取“公司农产”、“公司基地农产”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一些地方甚至提出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口号。但是这些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年月,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 蓝田股份因为银行贷款出现危机事实上宣告破产。有人因此发出疑问:“公司十农产”可以富裕农民吗?有的学者担心土地“流转”到那些龙头公司手中之后,如果公司经营不善或者遭遇其他市场风险,谁来保护不能享受任何正式社会保障的农户的利益(仲伟志[])?当然,我们不能用蓝田模式的破产来全盘否定农业产业化本身。龙头企业脆弱,可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蓝田模式行不通,还可以选择其他模式,农业产业化并不是一定要把土地交给龙头企业。我们最关心的是: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是否能够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平衡机制,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据有关部门年公布的统计,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经发展到.万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万多个。各类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总值亿元,销售收入达亿元,利税总额为亿元,带动的农户达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平均每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元(程云[])。但是,这些数据显然被注入了水分。因为如果产业化真的很好地带动了%的农户,那么我国农户

的平均收入水平肯定比现在高得多。特别是如果用给出的固定资产总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除以龙头企业总数就会得出,平均每个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为万,销售收入为万,而利税高达万,利税率竟然高达%以上。实际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并没有这么乐观。以上海为例,目前全市拥有家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家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但根据我们年对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研,这些企业多数规模不大,产业链条偏短,经营视野偏窄,关联产业间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地域触角不够广泛。特别是多数企业以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利润空间不大,而且这些利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税收减免和国家其他的财政支持。一些经营绿色蔬菜及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其毛利率仅为%左右,某上市企业近万元的农产品销售额仅获得了不到万元的毛利润。尽管也有部分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企业利润率较高,但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太大。某集团公司年因日本、欧盟等世界主要农产品进口国技术壁垒限制的加强,发生.亿元的巨额亏损。年年初突如其来的“非典”灾祸,也对许多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公司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某公司的农副产品%以上出口海外,因不少客户在“非典”期间取消了订单,造成公司出口创汇缩水%左右,国内销售也下降了%。即使是某些企业科技含量较高的设施农业,由于前期投人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能达到要求,也难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在带动农户方面,大部分企业与农户仍然处于一种加工商与原料供应者的采购供应关系,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系不够紧密,违约率高,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此外,多数企业在市场建设方面建树不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超市、宾馆等销售渠道,缺乏稳定的市场体系的支撑。

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按照社会科学家们的理解,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产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这就不得不依靠知识产权的保护,谁掌握某一领域内关键打的知识产权,谁就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控制权。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生产力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就建立了符合国际条约标准的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但是,同样是因为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起步较晚加上经验的欠缺,以致于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 一.知识产权概述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 (二)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1]。 2.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1)专有性(2)地域性(3)时间性 二.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特点 1.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建设起步较晚,但是起点较高,发展较快 我国在1982年就率先颁布了商标法,这是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迈出的第一步。1984年,我过又颁布了专利法,该法明确规定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并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审查制的专利局和严格的审查基准,有关专利保护的法律程序尽可能采取国际惯例,使我国工业产权保护制度很快步入了现代国际工业产权保护行列[2]。经过实践证明,我国用十年时间建立起来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与发达国家两百年建立起来的体系基本相当,并且基本上与当代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条约规定和精神相一致,可以称得上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 2.在发明创造方面实行了单一专利保护制度 我国采取了单一专利保护制度,即在一部专利法中同时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鲍格管曾高度赞扬:中国专利法所选择的方案集中了当代通常采用的最明智的方案,是一部很好的法。 3.对知识产权给予尽可能的充分保护 按照我国知识产权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一智力劳动成果可以依据不同法律规定同时予以复合保护[3]。 4.行政处理与司法审判结合 为了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我国根据国情规定除人民法院以外,各知识产权管理机关也可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采取行政调处知识产权纠纷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使包括侵权行为在内的有关纠纷能够及时、有效地得以解决,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5.注重国际间的合作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从开始建立就非常注意在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广泛发展同国

专利制度市场化的意义及作用

专利制度市场化的意义及作用 专利制度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受到专利技术的市场控制力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不再将产品本身作为获利的主要途径,而是利用增殖服务牟取超额利润。 专利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是专利技术的“风向标”。因而有着其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运作的特点。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虽然以技术鉴定、成果奖励、论文发表等政策措施在封闭的社会系统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发明的发展。但这些政策和管理措施的直接后果是只重学术不重市场,不利于解决技术发明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问题,致使许多新技术科研完成后被束之高阁,或在文献发表之后,技术市场化之前向国内外公开直至流失,国外的产品反过来在国际市场上又对中国造成严重冲击,终究不能形成“知识-专利-创新”的良性循环。 专利制度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受到专利技术的市场控制力制约,而市场控制力又直接体现在专利技术的附加值上。 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专利制度保护措施不仅可以向市场直接提供专利产品,还能向他人转让或许可使用专利技术。后者催生出专利许可证贸易,通过协议联合模式扩大专利权的市场控制力。专利制度与市场附加值的绑定服务为企业整合自身优势起到积极的作用。 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双方自主研发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此次联姻是一次技术创新与解决市场发展问题挂钩的必然之路,双方分析市场,预见网络游戏发展未来,有

的放矢,可以进一步拉大巨人网络服务器技术与同行间的差距,进而为形成业内技术标准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正确的市场判断,是专利技术良好运转的前提。摩托罗拉重技术轻市场,盲目抛弃“低端”GSM原始专利而选择“高端”CDMA市场,最终导致曲高和寡,痛失霸主地位的惨痛教训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前车之鉴。只有专利思想的根源来自市场需求,使专利思想和行为满足产品或技术市场的需要,才能使基于市场需求产生的专利权利的市场定位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稳定性、适用性和覆盖范围,进而增加通过专利权利获得市场利益的机会,从而迈向专利经营的最高环节。 同时,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专利技术与公路、铁路、航空时代相比,无形网络市场在促进有形市场的发展上起到了关键作用。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度节约了商务成本,提高了商务效率。随着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对以无形财产为特征的知识产权保护显得至关重要。

试论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2021)

The contract has the function of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f one party violates the contract, he shall bear legal responsibility. (合同范本)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试论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发展的 作用(2021)

试论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2021)说明:本合同书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是否履行合同就不仅是当事人之间的事情,如果一方违反合同,或者其他人非法干预合同的履行,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文档可收藏、阅读、改编、打印(使用时请先阅读条款)。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已成为影响当代人类生活和未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也已成为影响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作为技术、法律、经济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制度一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就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的创新机制,对高新技术的开发、保护及产业化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研发的推动作用 高新技术的研发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发动机,没有研发,就没有高新技术。专利制度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 1、专利制度为高新技术的研发捉供了与计划机制全然不同的激励机制.正如一位美国总统所说的,专利为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它以利益为杠杆,作为一种全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发明人的创新活动。 2、专利信息可加快高新技术的技术创新,这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专利信息可在国家级决策、行业发展决策、企业或课题研

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

2012年12月(中) 财经与管理科技创新与应用 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探讨 刘洁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1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指导下,我国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探索出“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2+1”等一系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探索的深入,高职院校意识到只有通过企业,才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走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培养出企业社会真需要真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纵观当前的高职教育,常见的却是校企合作的“剃头挑子一头热”①:学校想谋求合作,认为企业并不真正关心向往合作;企业想谋求合作,却往往遇到学校态度冷淡,尤其是一些学校与企业完成挂牌后合作就到了终点。可见,要解决现阶段校企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找到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的支点,方能平衡双方利益,实现平等互利。因此,如何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成了当前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2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难以建立的原因 首先,学校企业利益诉求不同,校企双方目标利益差异大。企业和学校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不同的社会属性造成两者合作目标利益存在着本质差异,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学院作为教育机构,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特征,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主要追求社会价值、长远利益;而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具有营利性,遵循市场规律,主要追求经济效益和快速回报。当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发生矛盾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当前利益。因此,校企双方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缺乏切实的利益结合点。 其次,共同目标驱动力不足,难以吸引校企双方长久合作。校企合作既是一种教育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双方利益的结合点是人力资源,其共同目标就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实践教学安排上无法使学生的相关实训与企业生产任务合理衔接。企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差距、企业需求与教学安排的不同步等往往造成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企业需求。而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较缺乏国家政策引导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文化传统,大部分企业缺乏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与动力,将自己放在旁观者、施予者位置,而非一个教育教学“主体”单位。校企双方共同目标驱动力不足,最终导致企业与学校合作关系松散,这也是当前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瓶颈。 第三,企业不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双方师资共建共享难以达成。我国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矛盾是企业不直接参与职业教育,主要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身努力来完成。因此,合作办学机制很不健全,校企双方明显缺乏深层次合作,致使一些优势资源如师资资源共建共享无从实现。政府和社会在师资培养方面给学校提供的环境也甚为欠缺,企业没有培养教师的义务,也不愿提供无偿的培训环境。如果不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企业就不愿接收教师参加顶岗实践。而校内实习、实践设备又严重缺乏,教师根本没有参加企业实践的场所,又谈何教师在企业里锻炼“双师”素质。 最后,利益回报差距大,利益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从企业获取资金设备与人员技术支持,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获益较大。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市场驱动下人才的高流动使企业的参与行为没有实现预期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更没有提高社会声誉的表彰,企业付出与利益回报不相符合必然会导致消极参与甚至是停止参与。此外,收益与风险不能平衡。越是实习生越容易出事故,而目前对实习生的意外保险没有统一规定,有的是学校交,有的是企业交,有的没交,这也是当前影响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生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与利益平衡密切相关。利益平衡是高职教育产学合作赖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产生驱动力的源泉。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所以发展不平衡,关键就在于缺乏利益驱动平衡机制,不能满足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因此,只有建立起互利多赢的校企利益驱动平衡机制方能真正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3努力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利益平衡机制,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3.1政策激励—— —建立校企通力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中,要想让企业积极主动,必须加强政策导向。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才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优先享受相关利益,从而在企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为此必须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政策倾斜、资金补贴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政策规定,如给予参与办学的企业税费减免,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并把校企合作运行的必需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经过对合作效果评估,达到标准的,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政策倾斜或税收优惠;对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产品收入,适当减免税费;对安排一定数量学生进行实习的企业,政府予以资金补贴,企业对带徒师傅给予补贴;对于接收安置职业学校学生的企业,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补贴或奖励;企业支付实习学生的报酬以及相应的实习费用计入生产成本,予以税前扣除。并鼓励企业将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实习支出,计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实施多方面激励,承认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授予荣誉,认定其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企业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等。 与此同时,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并存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企业参与的动力。首先应以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同时,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量化指标,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对情况不佳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如额外征收“职业教育基金”或“职业教育税”,让企业切实承担起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 3.2面向市场—— —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分配机制 规范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是校企深度合作、创新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必须建立科学、公正、合理、互利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从规模建设到内涵建设的转变,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必然。但由于校企双方目标利益不同、驱动力不足以及双方利益回报差距大等原因,致使当前校企合作还多停留在表面层次,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从这一实际问题出发,对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利益失衡之处做出分析,并试图通过研究,寻找校企深度融合的平衡点,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从而使校企双方从既浪费精力又缺少成效的形式化、零散性和短期性的校企合作中脱身出来,走向全面、长久、稳定、互动和具有前瞻性的校企一体、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融合;利益平衡机制 此资料来源于2010年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召开的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年会关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探讨”论坛。 261 --

知识产权的历史发展

知识产权的历史发展 从前,特别在大陆法国家,把知识产权称为无体财产权,列入财产权之中(与物权、债权并列)。从“知识产权”一词在国际上流行,特别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之后,“知识产权”就完全取代了“无体财产权”一词。至于把知识产权从财产权中划分出来,则是因为知识产权有它的特点,与财产权大大不同。 知知识产权包括哪些权利,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再如何分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涉及现在各国法律和国际公约的规定。《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67年)第2条第8项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下列有关的产权:文学、艺术和科学着作或作品;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唱片或录音片或广播;人类经过努力在各个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和商号名称及标识;以及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中的智能活动产生的产权。 根据这种规定,可以将知识产权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保护人在文化、产业各方面的智力创作活动为内容的,包括着作权和发明权;第二类是以保护产业活动中的识别标志为内容的,包括商标权、商号权等。前一类又可分为以保护和促进精神文化为主的着作权与以保护和促进物质文化为

主的专利权。 但是在实际上,在上述公约之前,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已经有了关于“工业产权”的规定,说:工业产权保护的对象有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厂商名称、产地标志或原产地名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所以一般又把知识产权分为着作权与工业产权两大类,在工业产权之下又分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权等。这种分法也有道理。工业产权是涉及“产业”的,着作权则否。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智能产物应受法律保护的日益增多,知识产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例如受保护对象又增加了版面设计、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集成电路等等,而且还在增加。所以知识产权现在是一个尚在扩大中的、一类权利的总称。 关于知识产权,有不少问题有待研究。 1893年,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的国际局与据《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成立的国际局联合起来,组成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联合局。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74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它的宗旨是通过国际合作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协作,以促进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知识产权,以及保证各知识产权同盟间的行政合作。中国已在1980年3月3日参加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年6月3日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国。

科技成果及专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科技成果及专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科技成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和专利制度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生着碰撞,引起深刻变化。 一、科技成果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1、科技成果的定义 成果是人们劳动和工作的收获,它包括社会科学成果和自然科学成果。自然科学成果又称科技成果,它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工作中对 自然界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探索、认识、生产、总结过程中所取得 的收获。它涉及工农业生产,物质的微观与宏观结构,航空航天,交 通运输,通信,化工,生物医学工程,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综合 利用,日常生活等领域。 2、科技成果的基本特征 A、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不能作为新的科技成果。 B、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C、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D、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二、科技成果的鉴定

1、科技成果的鉴定 科技成果鉴定是指由科技主管部门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做出相应鉴定结论的科技管理活动。 科技成果鉴定是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对科技工作实行宏观管理的手段。科技成果鉴定对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提高,鼓励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科技成果鉴定的作用 (1)辨别科技成果的真伪,为市场提供可信的鉴定意见; (2)审查科研成果,对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创新性、新颖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 (3)对科技人员科研工作业绩的肯定与激励; (4)为科技奖励、享受有关政策、科研计划立项等需要服务,提供必备的依据; (5)评价科研院所的科研和开发实力依据; (6)标志着一个科研项目周期的完结,并为其完结提供鉴定评价结论。 3、科技成果鉴定的意义 (1)保证科技成果的质量,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促进科研工作的深化和提高; (3)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有利于交流科技信息,避免重复研究; (5)有利于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的好处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知识产权的好处 篇一: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 论知识产权法的重要作用 没有牌子的牛奶大家不敢喝;没有丰富内容的电视大家没兴趣看;没有创新、市场上又怎么会出现手机、mp3、mp4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创新、品牌,还是创作,如果离开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新被仿制、品牌被假冒、作品被盗版,企业的创新投入、品牌的持续培育、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的创作就没有良好市场环境,就没有继续创作创造培育的经费保障,就没有优秀的创造人才的吸引资本。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关系的商品可都是知识产权产品。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活内容的丰富是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撑。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 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 有权利,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 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的工业产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

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的版权(著作权)两部分。 知识产权法则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知识产权法对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否更好地保驾护航,取决于其能否因应新的制度需求而做出适时和有效的调整。 知识产权;公众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隐私”的基本属性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作为一个私营知识产权的形式,严格受法律保护。然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知识产品,是一种信息,与私营部门的产品和双重性质的公共产品,以及由此产生的分配的权利和义务,不仅关系到个人利益的知识产权权利,同时还为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在当前对外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越来越多的涉及到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议和纠纷,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我国的知识产权进行规范化就显的格外重要。确立知识产权法定成为知识产权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有利于实现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和战略。 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充分鼓励人们进行知识产品的生产和创新,增长社会财富,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应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意义,对此,我国已于20XX年6 月正式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基于此,应通过

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平衡原则

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平衡原则 在知识产权法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与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对具有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双重属性的知识产品的使用、分配和利益分享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 一、知识产权概述 知识产权一词是从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或者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翻译过来的。在我国台湾一般译为“智慧财产权”。我国在《民法通则》颁布前曾使用“智力成果权”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后,“知识产权”的译法开始普遍使用。Intellectual Property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智慧成果,即知识产品,它属于生产的要素或是有价值的物品,可以转让;另一种是人们对于智慧成果的权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二条将知识产权定义为“关于保护文艺、美术和科学作品,演员的表演、唱片和广播,人类一切活动范围内的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及其他一切商业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以及产业、学术、文艺和美术界知识活动所产生的一切其他权利。” 知识产权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民事权利,也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财产权,而是起源于封建社会的“特权”。这种特权或由君主个人授予,或由封建国家授予,或由代表君主的地方官授予。这种实为君主对思想的控制、对经济利益的控制或国家以某种形式从事的垄断经营而授予的特权就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前身。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往往作为技艺被物化在物质产品上,难以独立地体现其价值。文学艺术作品也因复制和传播手段的局限,难以广泛使用。人们虽有对技术的保护和对文学艺术作品传播的控制要求,但终因未能形成普遍的社会关系,不具有法律调整的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革命的出现,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机器生产要求科学技术打破原来的师徒相传和封闭的作坊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者竞争的压力,商品生产者迫切需要获得最新的技术成果,以此来提高商品的竞争力。但是,技术的转移又会使发明创造者失去优势。为了保住新技术发明者的优势,同时又满足其他生产者的需要,避免技术垄断和重复投资,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专利制度首先应运而生。随后又产生了著作权法和商标法等其他知识产权制度。从英国1623年制定的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垄断法规》,1709年制定的第一部著作权法《安娜

知识产权的产生与发展

大家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知识产权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进入由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护智力成果权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而逐步产生和不断发展的。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进一步了解知识产权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产权是由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而产生的权利,知识产权制度则是保护人类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的一种法律制度。从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发展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其中专利、商标和版权的立法时间较早。 知识产权的萌芽阶段 追根溯源,知识产权是起源于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权”。大约在13世纪至14世纪,封建社会的官吏、君主、国家曾经以榜文、敕令、法令等形式授予发明创造者、图书出版者在一定期限内的专营权、专有权。封建王室赐予工匠或商人的类似于专利的这种垄断特权带有一定的恩赐性质,与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但它毕竟使智力成果首次被确认为一种独占权,是知识产权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 就比如:1474年,在商业盛极一时的威尼斯共和国,颁布了一部带有“恩赐”性质的有关专利的法令,使智力成果首次被确认为一种独占权,这为后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知识产权的产生与发展阶段 1.一些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相继建立。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对知识产品的占有、使用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生产者迫切需要获得最新的技术成果。然而,在技术的转移、公开中,如何保障原先的发明创造者的竞争优势呢?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既能够维持新技术发明人的技术优势,又能够满足社会对该技术的需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运而生。 如:162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的专利法;1709年,英国的《安娜女王法》第一次确认“作者”是法律保容的主体;1804年,法国颁布的《拿破仑法典》第一次肯定了商标权将与其他财产同样受到保护;1890年,美国的《谢尔曼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 在这一时期,不少经济发达的国家,相继建立起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本国科技、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如:在18世纪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瓦特蒸汽机水力纺纱机等许多发明创造都受到了专利法律制度的保护。又如:美国作为世界上建立专利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于1790年颁布《专利法》。美国总统林肯将专利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形容为“专

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

论知识产权法的重要作用 没有牌子的牛奶大家不敢喝;没有丰富内容的电视大家没兴趣看;没有创新、市场上又怎么会出现手机、MP3、MP4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创新、品牌,还是创作,如果离开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新被仿制、品牌被假冒、作品被盗版,企业的创新投入、品牌的持续培育、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的创作就没有良好市场环境,就没有继续创作创造培育的经费保障,就没有优秀的创造人才的吸引资本。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关系的商品可都是知识产权产品。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活内容的丰富是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撑。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的工业产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的版权(著作权)两部分。 知识产权法则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知识产权法对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否更好地保驾护航,取决于其能否因应新的制度需求而做出适时和有效的调整。 知识产权;公众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隐私”的基本属性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作为一个私营知识产权的形式,严格受法律保护。然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知识产品,是一种信息,与私营部门的产品和双重性质的公共产品,以及由此产生的分配的权利和义务,不仅关系到个人利益的知识产权权利,同时还为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在当前对外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越来越多的涉及到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议和纠纷,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我国的知识产权进行规范化就显的格外重要。 确立知识产权法定成为知识产权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有利于实现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和战略。 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充分鼓励人们进行知识产品的生产和创新,增长社会财富,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应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意义,对此,我国已于2005年6月正式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基于此,应通过贯彻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将一切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和战略的政策和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而获得普遍遵守的效力,并以此推动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现。 二、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知识产品的特点决定了知识产品的创造人自己难于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只能依赖于国家的保护,即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国家有着极强的依赖性。知识产权法定原则表明,知识产权制度的内容取决于国家的意志和政策,知识产权制度中蕴含着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倾斜。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有效的扶持、鼓励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国家的强制力能够为之提供坚强的后盾。因此,应通过知识产权法定原则,更加充分发挥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最大效益 三、有利于提高知识产权的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

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 摘要: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产权有着保护的作用。本论文概述了知识产权的定义,历史,特征,最后从知识产权制度使产权界定,实现创新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制度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经济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探讨了其作用意义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制度;重要意义 1.知识产权制度的定义 知识产权制度是智力成果所有人在一定的期限内依法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独占权,并受到保护的法律制度。没有权利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擅自使用其智力成果。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可以起到激励创新,保护人们的智力劳动成果,并促进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它是一种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一种激励和保护机制。 2知识产权制度概述 2.1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 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各类知识产权中的专利、商标和版权的立法时间最早。其历史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萌芽阶段(13世纪至14世纪) 这一阶段出现了由封建王室赐予工匠或商人的类似于专利的垄断特权,它为后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初创和普遍建立阶段(15世纪至19世纪末) 在这个阶段,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版权法和商标法相继诞生,如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法》(1474年)、英国的《垄断法》(1623年)。19世纪末绝大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度。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 知识产权制度在这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不断修订变得更加完善、科学, 尤其是随着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如1883年的《巴黎公约》和1886年的《伯尔尼公约》)的建立,各国知识产权制度呈现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到逐步国际化、现代化的特点。 横向发展:即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外的更多国家得到实行。20世纪后期,社会主义国家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也都制定了自己的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等。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广大已经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也都实行了专利等知识产权制度。 4.知识产权制度与贸易挂钩的阶段(20世纪末至今)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贸易中商品知识、技术含量增加,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了取得和保持市场优势地位,开始重视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些国家不仅注意提高本国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水平,同时还设法利用国内立法以及签订或修改国际公约和条约来迫使其他国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如: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极力推动订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起为世界贸易组织所替代)体系内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