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阜新地域文化的背景、成因与特色研究报告

阜新地域文化的背景、成因与特色研究报告

阜新地域文化的背景、成因与特色研究报告
阜新地域文化的背景、成因与特色研究报告

阜新地域文化的背景、成因与特色研究报告

王紫晨崔英芬吴羡虹郭靖华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可定义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指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风俗习惯、教育、法律等。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涵,主要是指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的基本属性:一是独特性。任何文化都是地域性的知识体系,只是不同的文化涵盖的范围不同。二是传统性。文化是历史性的产物,文化的形成源于人类长久的发展和积累。三是多元性。地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等都不是完全同质的。四是界限的模糊性。地域文化和区域文化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域文化的界限是清晰的,而地域文化的界限是模糊的,要想精确地标出具体的地域文化边界是不容易的。五是

行政区划的限定性。虽然有的地域文化的地域是以自然实体为基础的,如泰山文化,但一般地域文化的地域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如山东地域文化,从特定意义上讲,有的时候一种政治实体就是一个文化体系。

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性条件。

一、阜新地域文化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即地域文化的地理背景,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的条件,进行他的文明建构,展开他的文化历程。在中国这个辽阔的疆域上,正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了解一个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产生和发展地域文化的地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如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二是人文地理环境,如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等。

1、地理位置阜新地域东与沈阳市的康平、法库两县

毗邻,西与朝阳市辖北票市接壤,南邻锦州市的义县、北镇市、黑山县和沈阳市的新民市,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奈曼旗、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全境呈矩形,中轴斜交于北纬42°10′和东经122°0′的交点上。全地区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总面积1035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面积674.02平方公里。

阜新地域南靠近渤海辽东湾,距营口港200公里;西连锦州,距锦州港110公里,与京津地区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区的组成部分。阜新市与省会沈阳市直线距离147.5公里,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城市之一。

2、地质构造阜新地域的大地构造处于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中段东端与大兴安岭—大行山新华夏系构造隆起带的交接部位。属华北地台边缘,中朝准地台的内蒙地轴和燕山台褶皱带的一部分。

阜新地域所处位置的地壳厚度总体上具有东薄西厚、北薄南厚的特点。彰武县一带地壳厚33.5公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厚35.5公里;阜新—义县盆地厚35.5—37公里。

阜新陆地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太古代(距今40亿年—25亿年)晚期,这里由火山喷发和花岗石岩桨硬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陆核。在22亿年前的鞍山运动时期,阜新地域南部和辽河流域一起下沉,形成海洋。约18亿年前的五台运动对阜新地域影响极大,印支运动地

壳上升,大部分露出水面,产生一系列东西向断裂,并伴随中酸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角闪岩、闪长岩和花岗岩等岩体。到元古代(距今25亿年—6亿年)晚期,作为内蒙古古陆的东缘,阜新最早的陆地浮出水面。这期间,形成铁、金、石油、石灰岩等多种矿藏资源。到中生代(距今2.25亿年—6500万年)晚期,受燕山运动的印象,在底层不断上升中,阜新这块狭长的地带却相对下降,形成了阜新盆地。盆地内形成许多湖泊及早则,为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在海州露天矿的岩层层面发现有六七种恐龙的脚印和尾迹,说明在阜新盆地成煤期有许多恐龙在这里生活。到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200万年),阜新地域的地貌最后形成。这期间,气候波动大。最初全球气温上升,阜新地域的植物除少量的松杉外,大都是阔叶林。后来全球性的气温下降,生长在阜新地域的热带和亚热带阔叶林大量减少,草本植物开始逐渐占领地貌。距今200多万年,自然界多次出现冰期,东北地区曾经4、5次冰川作用,致使动植物随着气候的变化,耐寒的松、柏、杨、柳、榆树相继生长起来。在新生代,今阜新地域又进入一个新的构造运动阶段,即喜马拉雅山运动阶段。阜新地域整体以上升运动为主,形成低山丘陵,山间河谷形成坡积、洪积及冲积平原。

3、地势地貌阜新地域北为科尔沁沙地,东接辽河平原,西连努鲁儿虎山,西南为医巫闾山脉,属内蒙古草原与

华北石质山地过渡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海拔最高点为西北部的乌兰木图山,831.4米;海拔最低点为东南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十家子镇南甸子村,48.5米。

阜新地域丘陵山地分布较广,占总面积的58%,风沙地占19%,平原地占23%。境内主要山脉有乌兰木图山、骆驼山、大青山、青龙山、海棠山和伊吗图山等。

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阜新地域西南部,属于医巫闾山山脉向东北的延伸部分,地势雄伟壮观。有超过海拔500.0米山峰300多座。高低不等的丘陵散布在这些山脉中间,成为低山丘陵区。范围包括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国华乡、卧凤沟乡的少部分;新民镇、大板镇大部分地区,富荣镇、太平区水泉镇、新邱区长营子镇的少部分地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和苍土乡的部分地区。在大巴镇南部道不代村往北,低山丘陵向两侧分支:东侧到苍土乡与大巴镇间的北大山,西侧隔河延伸到关山(海拔438.0米)。

散山丘陵区,处于细河盆地北侧,是小松岭山脉和努鲁儿虎山脉向东北延伸部分,山地呈零散分布,形成各占一方的格局。丘陵海拔在200.0~500.0米之间,错落起伏,遍布全区。从东往西包括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平安地镇、旧庙镇、塔营子镇、扎兰营子镇、务欢池镇、沙拉镇、招束沟镇、阜新镇、哈达户稍镇、八家子镇、大五家子镇、红帽子镇、

王府镇、佛寺镇、七家子镇、紫都台镇、化石戈镇、于寺镇、太平乡少部分地区。在散山丘陵间混杂着各式各样的低地,形成质地和形状不同的农田。

由于构造不同,以及各种环境因素,散山丘陵区山地的大小和外貌明显不同,一是山峰险峻、植被丰富、地域广阔的山地。这类山地有乌兰木图山、大青山、东骆驼山、老鹰窝山。二是单面山。一面为直立的陡壁;另一面为漫长的山坡。这类山地有西骆驼山、平顶山、伊吗图山。三是山域较小的孤山。此类山地似金字塔状,但峰顶多为浑圆状、无锐峰,植被稀少,岩石裸露,显得孤独荒凉。这类山地主要有元宝山、黑山、章古台山、哈大图山,牛奋格勒山、城子山。四是大片丘陵地上的孤山。扎兰营子镇和沙拉镇之间的查哈尔山即属此种类型,海拔592.1米。

散山丘陵是辽河水系和大凌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与山地遥相呼应,构成西南——东北向的大屏障,对界外的内蒙古高原沙地的外延起明显的屏障作用。同时,对环境各要素—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使阜新地域成为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过渡带。

平原分为冲积平原和剥蚀平原。阜新地域的冲积平原主要由柳河、绕阳河和养息牧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此类地形包括彰武县东六家子镇、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苇子沟镇的大部分地区;两家子乡、五峰镇、二道河子蒙古族乡、彰

武镇、兴隆山乡、兴隆堡乡、后新秋镇西部;冯家镇南部,前福兴地镇、双庙镇、大冷镇南部,满堂红镇南部、平安乡、丰田乡以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东部等乡镇。剥蚀平原,主要分布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建设镇和大固本镇。原为低缓丘陵,经漫长时期的侵蚀和剥蚀,地势多呈微坡的外表,地势多在海拔100米左右,地表形态微缓起伏,是阜新市的重要粮仓。

盆地。细河盆地主要分布在阜新地域的低山丘陵区和散山丘陵区之间的细河流域。盆地的平原轮廓为东北——西南向的舟形。细河盆地冲积和沉积的主流是细河,各地宽窄不一,上游宽处有15公里,最窄处仅有1公里左右(东梁镇)。全长50多公里。细河盆地包括阜新市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东梁镇、伊吗图镇、新民镇和扎兰营子镇大部分地区、卧凤沟乡部分地区。

沙地。柳河流入彰武县境后,从闹德海开始,把大量的沙土运到彰武县境内,逐渐形成沙地。因该地处于西风带,沙土被水运到彰武县境以后,西风又将沙土东运,形成柳河以东的大片沙地,包括大冷镇北部、章古台镇和阿尔乡镇。

4、自然资源土地资源。阜新地域土地总面积为1554.3万亩,农村人均14亩,比全省人均高1.4倍。其中耕地546万亩,农村人均占有耕地5.6亩,居全省首位,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

矿产资源。截至2012年底,阜新地域已发现各类矿产46种,占全省已知110种矿产的42%,矿点以上矿产地400余处,经过地质勘查获得储量的有30种,其中10种矿产列入辽宁省矿产储量。阜新地域煤炭保有储量7.7亿吨。煤层气保有储量220亿立方米。油页岩保有储量1.5亿吨。泥炭探明资源储量107万吨。地下热水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已探明累计日出水量6000立方米以上的地热资源1处,水温高达71摄氏度,出水量大,富含丰富的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和饮品开发价值。石油、天然气也有较好的储量前景。金矿分布较广,大中型矿床集中,黄金成色较好,金金属量17.5吨。铁矿探明储量4000多万吨。阜新市非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硅砂已探明储量1700万吨;膨润土资源储量1亿吨以上;紫砂陶土保有资源储量1000万吨;大理岩资源储量3000万吨以上;石灰岩矿资源储量1200万吨;花岗岩1700万吨;萤石资源储量150万吨;麦饭石保有资源储量1.2亿吨。

森林资源。2012年,全市林业规划用地面积61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99.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29%。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23万立方米。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老鹰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阜新地域是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由于历史和人为因素的作用,林业基础薄弱,森林植被稀少,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迄今所建立的森林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2000年环境现状调查资料显示,全市仍有中强度侵蚀面积672.7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3%;沙漠化土地面积403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

水资源。阜新地域为辽河和大凌河两大流域所控制。辽河水系包括绕阳河、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其中,绕阳河在阜新境内河长114公里,流域面积3689平方公里;柳河境内河长188公里,流域面积1739平方公里;养息牧河境内河长77公里,流域面积1495平方公里;秀水河在阜新境内河长17公里,流域面积293平方公里。大凌河水系包括细河和牤牛河。细河在阜新境内河长86公里,流域面积2242平方公里;牤牛河在阜新境内河长41公里,流域面积897平方公里。全地区5公里长以上河流共有313条,总长3827.5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主要河流有14条。阜新境内多年平均降水480毫米(1956——2000年),年降水总量49.7亿立方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东南到西北递减,汛期降水和径流均占全年70%左右,丰枯年径流量相差5—30倍,为季节性,高含沙水流,需要建蓄水工程进行调节,并处理好水沙关系,才能有效利用。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阜新地域属于干旱少水区,地下水不丰富,而且分布不均。

风力资源。阜新地域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阜新地域位于北半球西风带,受高空北支急流和东亚季风影响,形成多风的气候特点。

5、气候阜新地域气候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阜新市光照充足,日照时数2868小时/年,是辽宁省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阜新年均降水量481毫米,大水面蒸发量1400~1800毫米;无霜期154天。

6、行政区划2012年,阜新地域有5个市辖区:海州区、细河区、太平区、新邱区、清河门区; 2个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此外,有辽宁阜新经济技术开发区、辽宁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市共有30个街道办事处,3个管委会;65个乡镇,其中镇52个、乡13个、村619个。全市共有社区187个。

海州区辖韩家店镇,新兴、和平、西山、河北、站前、西阜新、五龙、平安西部、工人村、东梁10个街道和王营管委会。

细河区辖四合镇,北苑、西苑、东苑、中苑、学苑、华东6个街道和六家子、沙海2个管委会。

太平区辖水泉镇,红树、煤海、高德、城南、孙家湾5个街道。

新邱区辖长营子镇,中兴、兴隆、新发、益民4个街道。

清河门区辖乌龙坝镇、河西镇,清河、艾友、六台、新北4个街道。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辖城区街道办事处,阜新镇、泡子镇、东梁镇、伊吗图镇、旧庙镇、务欢池镇、建设镇、大巴镇、王府镇、于寺镇、福兴地镇、佛寺镇、沙拉镇、大固本镇、十家子镇、大五家子镇、平安地镇、富荣镇、大板镇、新民镇、招束沟镇、八家子镇、七家子镇、蜘蛛山镇、塔营子镇、扎兰营子镇、红帽子镇、老河土镇、哈达户稍镇、化石戈镇、紫都台镇、卧凤沟乡、苍土乡、太平乡、国华乡,计35个乡镇。

彰武县辖彰武镇、东六家子镇、冯家镇、哈尔套镇、章古台镇、五峰镇、后新秋镇、阿尔乡镇、苇子沟镇、双庙镇、前福兴地镇、大四家子镇、满堂红镇、四合城镇、大冷镇、平安乡、四堡子乡、二道河子蒙古族乡、兴隆山乡、兴隆堡乡、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两家子乡、丰田乡、大德乡,计24个乡镇

7、人口2012年,阜新市总户数674186户,总人口1915754人,其中城市人口865121人,农村人口1050633人,人口密度为185人/平方公里。

8、民族·宗教阜新地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市辖1个蒙古族自治县,2个民族乡和4个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7个民族聚居乡镇,民族地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5%。据2010

年开展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有少数民族人口26.67万人,少数民族成份36个,人口超千人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回族、锡伯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4.7%。

阜新市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4种宗教。2012年有市级宗教团体6个,宗教教职人员164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80处。

二、阜新地域文化的历史背景

阜新地域文化历史悠久。8000年前,我国古代先民查海人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查海文化。阜新也是契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辽代遗存众多。明末清初,蒙古族人民来到这里,在广阔的草原上驻牧,从而形成蒙古勒津文化、皇家牧场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一度成为阜新地域的主流文化。清朝晚期,随着草原的开垦,来自关里的汉族移民大量涌入,彰武县和阜新县先后设立,河北、山东的汉族文化和东北的蒙古族文化在阜新地域交汇融合。1940年,阜新市因煤而立。解放后,阜新市因煤而兴,矿山文化成为阜新地域的主流文化。

1、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8000年前的阜新地域,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动物种类繁多,土质肥沃,水草茂盛。生活在这里的查海人是开发阜新的先民。查海遗址是我

国北方地区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聚落遗址之一。出土的原始农业生产工具证明“查海人”为古代中国北方“第一代农人”。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了地处辽河流域的阜新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5000多年前,在阜新地域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明是红山文化。阜新地处辽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由东向西广泛分布着红山文化遗存。特别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镇胡头沟玉器墓葬和祭坛的发现,反映了阜新地域红山文化的兴盛与发达。胡头沟祭坛围绕着丘顶,分上下3层,沿着土丘的坡度用石快围筑而成,是迄今发现的红山文化祭坛中规模最宏大的祭坛。胡头沟环丘祭坛,可以说是5000年前屹立在阜新地域的“天坛”,闪现着中华古老文明的曙光。

2、夏商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游牧地

夏朝(约公元前2033年至公元前1562年)在今河北和辽西设置幽、营二州,地处辽西的阜新地域南部属幽州,北部属营州。

商朝(约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初年,分封在今冀东和辽西地区的奴隶制诸侯国是孤竹国,阜新地域属孤竹国。孤竹国衰落于西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灭亡于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

西周至东周春秋时期,有山戎(匈奴的一支)、东胡人

活动于阜新地域。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因居匈奴即胡人以东而得名。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吐谷浑等部,此外还有契丹、女真等。他们都曾经是开发阜新地域的先民。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燕长城横贯阜新地域,阜新地域燕长城以北仍属东胡,南部介于燕国辽西、辽东两郡之间。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匈奴大败东胡,阜新地域属匈奴左贤王管辖。

西汉初期,属幽州刺史部,仍归匈奴左贤王管辖。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王朝打败匈奴后,属乌桓地。东汉时期,乌桓、鲜卑先后入驻阜新地域。三国时,阜新地域北部属鲜卑,南部属曹魏。西晋时,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阜新地域北部属鲜卑慕容部,南部、西南部属西晋平州昌黎郡。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阜新全境属鲜卑慕容部管辖。东晋十六国时,阜新地域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几个更替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占据。南北朝时,阜新地域为契丹辖地。

隋代,阜新地域北部为契丹辖地,南部属隋王朝燕郡。唐代初期,阜新地域北部属契丹辖地,南部属河北道北部的营州。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游牧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管辖今赤峰、通辽一带,阜新地域北部为

松漠都督府辖,南部仍属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3、从辽代的头下军州到明代的屯卫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在龙化州(旧址位于今内蒙古奈曼旗八仙筒)建立契丹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辽圣宗耶律隆绪和皇妃萧耨斤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岩母堇,一个叫槊古,在耶律隆绪14个女儿排行中分别是二公主和三公主。二公主岩母堇与圣宗仁德皇后萧菩萨哥的弟弟萧绍业结为夫妻,三公主槊古下嫁给北院枢密使萧孝惠。作为陪嫁,耶律隆绪赐给二女儿晋国公主岩母堇一座头下军州,三女儿燕国公主槊古一座头下军州。岩母堇公主的头下军州起初叫睦州,后来改为成州,就坐落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槊古公主的头下军州名为懿州,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古城。懿州隶属于上京临潢府(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是辽圣宗太平三年(102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以4000户陪嫁的奴隶,连同土地一同赐之而成的,懿州军事管理机构为宁昌军。头下军州,就是贵族的私城。头下军州的税收,除酒税交给政府外,其他均归头下军州的领主所有。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外,都由头下军州的领主委派。头下军州的奴隶叫头下户,主要是汉人和渤海人(渤海国,是由粟末靺鞨即比较开化的女真族於唐代在我国东北建立的地方政权,后为辽灭掉),从事农业生产,有技艺

的则令其从事手工业。辽代准许建筑城墙的头下军州共有16座,而在阜新地域经考证已经确定的就有9座。

萧孝惠和槊古公主去世后,由于其亲子是和尚,没有继承人,槊古公主的女儿、辽道宗皇后萧观音就将懿州进献给朝廷,懿州由头下军州变成国家的行政州,也叫懿州,治所懿州城,由原来隶属于上京道改为隶属于东京(辽阳)道,下辖宁昌、顺安两县,范围相当于今阜新市大部。成州这座头下军州也因为没有继承人而被朝廷收回,改为行政州,下辖同昌县。州城、县城同在今红帽子镇古城。

辽天祚帝天庆七年(1117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大军兵发懿州,辽国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刘宏带领三千户百姓投降,被金国迁徙安置于咸平(今铁岭市开原)。金国保留了懿州建制,先隶属于咸平府,后改隶北京(内蒙古赤峰宁城)。宁昌县并入顺安县,懿州管辖顺安县、灵山县(今彰武、法库一带)。辽代阜新地域其它头下军州均废为村寨,并入邻近的州县。

元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省辖路、府、州、县四级行政机构。阜新地域的懿州曾两次升为路,所管辖的除阜新境内的同昌、顺安、灵山县外,还辖义州(今义县)、兴中府(今朝阳部分地区)。管辖东北地区的辽阳行省省会也曾三次由辽阳迁到懿州,阜新地域三次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到和林(故址在今蒙古国),史称北元,阜新地域仍在北元的统治之下。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收降北元在东北的主要残余势力丞相纳哈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在阜新地域废除州县建制,在阜新中东部地区设广宁后屯卫,隶属于辽东都指挥使司;在阜新西北地区设营州左屯卫,隶属于北平都指挥使司,驻军屯田,实行军事化管理。卫,为明代军事建制,一个屯卫相当于一个农垦师,有屯垦戍边军丁5600人,都带有家属,世代为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营州左屯卫迁到顺义(今北京顺义县);永乐八年(1410年),广宁后屯卫迁到义州(今义县),军屯户随同迁走。永乐年间,明朝为防范蒙古和女真,又建立了辽西长城,阜新地域被隔于长城之外,从此成为蒙古兀良哈等部的驻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辽代至明代,阜新地域一度形成辉煌的契丹文化、懿州文化和张三丰道教文化。

4、从土默特左翼旗到阜新县

蒙古勒津部落是蒙古族古老而强悍的部落之一。早在15世纪北元时期,蒙古勒津部落同土默特部落一起驻牧于内蒙古河套地区。明万历年间,蒙古勒津部落有二三万人众,从河套地区迁徙驻牧于宣府边外,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长城外。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后,与土默特之一部合在

一处,驻牧于今河北赤城县龙门所口外。17世纪初,因躲避西进的林丹汗,蒙古勒津部落由兀良哈部落首领莽古岱之孙善巴率领向东迁徙至今阜新地域定居。

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善巴率部归顺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诏编善巴所部80个佐领(即苏木章京,官职名,辖150——300名苏木壮丁;佐也是基本的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即苏木,相当于乡),封善巴为札萨克(旗长,也是世袭封建领主),授镇国公爵位。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年),清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建土默特左翼旗,下辖18个扎兰(即甲剌章京,也叫参领,是旗下军事单位长官),分管80个佐领,卓索图盟(内蒙古一盟名,清初设置,在旧热河省东部,会盟地点在北票)设立后隶属于该盟。旗札萨克府邸先后建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富荣镇、七家子镇,最后迁至今王府镇。由于土默特左翼旗的属民大部为蒙古勒津部落,所以民间称此地为蒙古勒津,今称蒙古贞。

这一时期,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蒙古勒津文化得到发展和繁荣,蒙古贞成为东北蒙古族民间文化的发祥地。

清朝晚期,随着土默特左翼旗土地的逐渐开垦,汉民不断增多。开始汉民事务归朝阳县管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热河都统锡良上奏朝廷,请在土默特左翼旗境建阜新县,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阜新县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

和朝哈尔哈、唐图哈拉哈旗(均在今内蒙古库伦旗)的汉民事务,归朝阳府所辖。阜新县衙设在鄂尔土板(今奈曼旗青龙山),以“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语意,取“阜新”二字为县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移县治于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

5、从大清皇家牧场到彰武县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儿子福临登基,就是顺治皇帝。他是科尔沁部蒙古王公的外甥,科尔沁部蒙古王公就以5000头牛和10000只羊作为贺礼献给朝廷。朝廷为了妥善处理这些牛羊,遂决定就近在杨柽木河(今柳河)流域建立牧场。

林丹汗病故后,蒙古察哈尔部一些部属投降皇太极,隶属于满洲八旗,成为察哈尔八旗,被分别安置在河北张家口外和山西杀虎口外的草原。顺治四年(1647年),朝廷派官员从察哈尔八旗征调来32户蒙古牧民,共236口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历尽艰辛,走了两年,于顺治六年(1649年) 四月到达杨柽木河流域。当时称杨柽木牧场,也叫苏鲁克牧场。苏鲁克,蒙古话,意思是牧主贷给别人放牧畜群。

清廷迁都北京后,东北的“三陵”(新宾永陵,沈阳福陵和昭陵)所需祭畜仍依靠苏鲁克牧场供应。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和土默特左翼旗第四任

札萨克正式奉旨,将科尔沁左翼前旗大部土地和土默特左翼旗东部土地献给养息牧场主管机关盛京礼部管理,扩大了牧场。牧场东西150里,南北250里。由于牧场供“三陵”祭品,遂改名为养息牧场。牧场中心设在杜尔笔山(高山台山)下马帐房。由大清陪都盛京(沈阳)礼部管理的皇家牧场养息牧场,官员有四品总管、五品副总管、六品翼长;管理人员有领催(会计)、牧长、牧副。放牧人叫牧丁,也是皇家牧场的差役。牧长、牧副和牧丁,基本上来自于征调的蒙古察哈尔八旗牧民及其后代。朝廷对养息牧场官员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牧场的经营方式是朝廷以劳役的形式将牲畜拨给牧丁放牧,按定额年限和规定的提成比例向牧丁提取孳生繁殖的牛羊和畜产品。

养息牧场分为四大牧营:一是陈苏鲁克牧牛羊营,位于柳条边北,柳河以东,旧址包括今天彰武县东六家子、西六家子、苇子沟、二道河子、彰武镇、兴隆山、兴隆堡、前福兴地、冯家、大德、大冷等乡镇。二是哈达牧群马营,也叫马场,旧址在柳河以西,绕阳河以东,包括哈尔套、平安、丰田、双庙、五峰、两家子等乡镇。马场共历124年而裁撤。三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再次扩大的牧场,即新苏鲁克牧群牛营,旧址位于今彰武县四堡子乡和内蒙古库伦旗三家子镇及库伦镇白庙子等村屯。四是黑牛群牧营,旧址位于今五峰镇,是在马场裁撤后,由旧有牛群挑选黑牛设立的。

地域文化作业 1 一

地域文化作业1 一、填空题1、艺术,饮食,生产方式,制度2、夏历3、函谷关,武关、陈仓大散关、萧关4、轩辕黄帝陵墓陕甘宁边区二、名词解释:8、母系9、阿房宫5、华清池6、关中平原7、 1、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三秦: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陕西还称“三秦”, 3、半坡遗址: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1953 年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有公共墓地、居住区、制陶器窑场,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多。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列举题1、列举秦汉时期关中修建的水利设施。(1)、战国时期郑国渠;(2)、龙自渠。西汉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问。(3)、六辅渠。六辅渠足武帝元鼎六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为六条辅助性渠道的总称。(4)、白渠。西汉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5)、成国渠。指西汉时新建的关中地区另一重要农田水利工程。 2、列举十处三秦文化遗址(地点、名称)黄河文明——半坡遗址(西安);炎黄始祖——黄帝陵(黄陵);皇家温汤——华清池遗址(临潼);千古一宫——秦阿房宫遗址(西安);六合一统——秦兵马俑遗址(临潼);人文荟萃——碑林文化遗址(西安);千年古刹——大雁塔文化遗址(西安);两帝合陵——乾陵(乾县);固若金汤——西安明城墙遗址(西安);晨钟暮鼓——钟楼、鼓楼(西安)。 3、列举三秦的四大关隘(地点、名称)答: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1)、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 里处。(2)、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 里的谷涧间。(3)、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4)、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 里处的王垛村。 4、列举四个与华山有关的神话传说。1、沉香劈山救母;3、巨灵劈山;2、金庸华山论剑;4、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 5、赵匡胤一陈抟博台对弈。 四、问答题1、三秦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是什么?答:“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现陕西所辖的陕南陕北过去不属于秦地,陕南在秦巴山区,受蜀鄂文化影响比较大,语言和习惯都比较接近。陕北处黄土高原,和黄河流经的宁夏内蒙和山西许多地域接壤,它们的人情风俗,语言习惯没有多大差别,所以,两地使用的语言,和三秦的关中相比,有写字的发音和词意差距相当大,三秦同属关中位置,受地域文化,特别是古语影响比较大,更为奇特的是,这里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方言解释就令人寻味。三秦方言中,有些是完全的古语,有些是把字的发音地方化,还有些是完全的方言,其中有些方言,想找到比较合适字表达其意也很难,有些则是反语或是反意。但是,三秦的中心长安,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那个时候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再加国外使节,都讲关中话,三秦的语言就相当于现在普通话,有一千多年的官方语言经历,流传范围广,使用人口多,在关中语言不是普通话的今天,解释和回味三秦的方言,就更有意思了。方言不是通用语,但是表述很具体,很形象生动,又是传统的习惯用语,直到今天,进入八百里秦川,方言依然是秦人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讲方言有一个前提,首先要讲陕西话,如果用普通话,就很难讲,很难说出,很难表达意境,尤其字的发音,发音变字意变,味道就更变了。用方言,还需要注意用语环境,和使用对象,不然就会不达意,出笑话,如:“好”--- 赞美,孩子把东西损坏了,大人说“好么”。这里的好,实际是不好;又如:“歹”--- 不好,但是有许多地方,不好不用歹,好的表述又用歹,歹得很,就是好得很。方言中形容词最多,可以鲜明地说明问题,比喻词次之,形象地表达出了相像,动词表现的都很具体,时态词用的很严谨,常用词在日常用语中又很生动,还有一些古语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古韵,有些字的不同发音又显得变化多端,基于这些特点,陕西方言有旺盛生命力,讲起来简洁既,听起来生动,谝起来诙谐,理解起来容易,显得有特色,有魅力,很传统,至今,代代沿用,流传不息。 2、简述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答: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表现在:(1)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思想;(2)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讲功利的文化心理;(3)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3、简要介绍一处唐代的陕西文化遗址。答:圣母寺遗址是文物部门在包西铁路蒲城段勘探出来的,寺庙面积目前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

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

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差异 摘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世界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关键字:地域文化差异 正文:由于世界各地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组合不一样,也导致地域文化的差异。 一.对“地域文化”一词的理解 地域是由于人类对时空地域由于是人类对时空,人类活动因素,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的综合认识。从根本上说,文化就是人化、非自然化,使人对自然的改变。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自身(主观世界)和外部物质世界(客观世界)的改变;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对自身(自然人)的改变。更为广泛地说,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不同的地域,存在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例如:中国的四合院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如中国的南北文化景观,日本的防震建筑设计,瑞士的滑雪等。 人类文化的符号系统是语言和文字,文化的人群载体是种族、民族。人种可分为三种,即蒙古利亚人种、尼格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种族的差异是由于地域不同所造成。同样在地域不同的影响下,宗教、语言也存在着差异。例如中国的南北差异。在中国,很多地域文化都与南北地域相关,比如: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来北往、南下北上等。中国的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在诸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南北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体质,语言,性格,文艺,饮食,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自然差异:北方气候水热比南方要少。北方体质高胖,南方体质矮瘦。性格,北方粗犷豪爽,南方细腻柔和。总体而言,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建筑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是长期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 三.地域文化存在的原因 为什么世界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这个原因很多,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以前交通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漳州地域文化特色

漳州地域文化特色 一.点击文化名人 漳州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黄道周,张燮等一大批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清初出现了一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有很高地位。 1.林语堂:(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等,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具有国际影响力。)林语堂曾写过一幅融合了自矜与自勉的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其散文,随笔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可谓独具一格。林语堂曾先后将其散文.随笔整理成集,即《剪拂集》等。 2.杨骚:著名诗人.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杨骚一生著述丰富,共出版21笨书。其中有抒情诗集《春的伤感》《半年》等;剧本集《米雏》《他的天使》;诗句集《记忆之都》;译作有《铁流》《十月》等。 3.许地山:以笔名落花生闻名于现代文坛的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是一位在新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颇受好评的作家。他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主义倾向。如小说《春桃》就是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正直爽朗以及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春桃泼辣而善良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4.沈耀初先生(1907---1990),福建省诏安县人,世居诏安城南士渡乡,故自号士渡人 (七十后改士渡叟)。幼喜绘事,精勤敏悟,习诸大家,乐之不倦,遂至画艺有成,名震中外,1974年获得台湾画学会最高荣誉“金爵奖”,70年代末与张大千等被台湾当局“文建会”评选为“台湾当代十大名画家”。出版有《沈耀初书画集》等。 附中考考题:漳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称,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目前,漳州市政府正在努力打造“文化漳州”的品牌。现在请你协助完成一份宣传“文化漳州“的小册子,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下面任务。 (1)这份小册子已拟有两个栏目,请你仿照他们再拟两个栏目,可以从历史.艺术.名胜.名俗等角度来拟写。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栏目一:点击文化名人 栏目二:变数名优特产 栏目三:欣赏地方艺术栏目四:探访名胜古迹栏目五:品尝风味小吃 栏目六:品味民俗风情栏目七:追寻历史深渊 (2)在“栏目一”中,简要介绍漳州籍的文化名人。请从下面备选的漳州籍文化名人中选择一位,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文学地位.代表作.影响等角度介绍。 备选文化名人: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沈耀初 示例:林语堂,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具有国际影响力。 二.欣赏地方艺术 (1)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著名的手工艺品。以樟木为原料,经艺人精雕细琢而成,百多种造型,既有传统戏剧中知名角色,及生.旦.未.丑多种行当,又有仙道佛释.天神魔怪等怪等形象,个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生动传神。它不仅是木偶戏的演出道具,更是民间艺术中的“工笔画精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媒婆”和“白阔”是极其成功的代表作。(2)漳州木版年画:是一种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的民间版画艺术。 1:木板年画题材广泛,主要有:门神,福神,童子遗迹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

浅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因子的表达

浅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因子的表达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本文以地域文化研究为出发点,针对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各种问题,通过理论、实例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建筑设计应注重文化的地域性,同时,关注建筑的地域要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交流;注重民族、民间特色。最后试图结合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现状,总结出建筑创作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建筑设计;全球化;地域文化 建筑是与人类文明史紧密相连的,并形象而具体地反映着人类的文明,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水平的建筑,实际上也表达了时代精神。人们正是通过建筑这面镜子来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及其深层所蕴藏的内涵。着名的芬兰建筑师与规划学家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rinen)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在全球信息、物流迅速发达的今天;在世界民族文化日益频繁交流的情况下,建筑师如何整合自然环境的建筑语汇,设计出能延续人文传统特征的建筑空间,反映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建筑尤为显得突出和重要。 一、对地域文化与建筑的解读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内文化的总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特征、历史状况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是动态的、发展的。每个地区是通过建筑艺术来表现该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和对建筑审美的追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地域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这道门槛作为文明的标志比任何其他标志都鲜明,尤其象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历史传统,熔铸出不同品格的地域文化。如:位于我国西部的贵州省,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5个,人口约12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5%。贵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就表现为多元、多样、多层次的特点,这种多元、多样、多层次的跨文化特征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也很大,文化对抗与文化交流形成复杂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复杂的地域文化特色,显然有别于“草原文化”、“雪域文化”之类。 地域文化从整体上决定一个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而人们的精神除了受到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社会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外,其主要还受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地域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这个地域的建筑,优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反映地域人群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等,是地域的灵魂,也是一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

新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新高考地理热点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热点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典例探究〗 (2018·全国卷II)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点睛】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主要从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分析。社会方面如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生态方面,如带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方面,如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

成都地域文化特色

前言 “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不是越来越有差异,而是越来越雷同。……不仅如此,这种情况还愈演愈烈,一个城市在拷贝着另一个城市,而正在城市化的乡镇却拷贝着更加恶俗的城市。……那时,你见不到相同的面貌,你每到一地,都会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关于独特空间的构成。”对于马钦忠在《公共艺术基本理论》一书中所提到的城市问题,吴良镛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也同样指出:“现在全世界城市正面临所谓‘特色危机’。几十年来我们一度对巨大的建设量颇为自豪。曾几何时,在全国围的大兴土木之后,惊然发现,‘南方北方一个样’、‘城市城外一个样’,对清一色的单调的建筑样式,人们越来越不满,并提出了批评。”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我们对公共艺术的需求不是仅限于形式上的基础层面,而应该越来越注重在的精神。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设计者们也似乎体会到了大众的精神诉求,开始放慢脚步,回望曾经的城市痕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此时开始反复被大众所提及,一方水土孕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孕一座城市,这样的联系也使得快速发展下的公共空间除了其本身的作用外,更肩负起了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精髓、推动城市发展、塑造城市形象的使命。作为城市人流量相对密集的公共场所,公共艺术是传达城市名片,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公共空间,为此,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当中,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品味,满足市民精神诉求,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公共艺术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多元,当代公共艺术更加重视文化属性,艺术如何发展、怎样发展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城市公共艺术应以地域文化为导向来督促其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

地域文化综合测试题(二)

综合测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新石器时代,江苏南部有环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和南京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以及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2、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江苏北部大致属徐州,淮河以南地区大致属于扬州。 3、明清以来,南通一带生产的“通花”质量上乘,冠绝亚洲。 4、清康熙至嘉靖年间,南京丝织业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5、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扬州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6、南通张謇兄弟集资创建了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7、公元939年,李昪在南京建立南唐政权,改称江宁府。 8、谢灵运和谢朓合称“大小谢”,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重要推动者。 9、镇江丹徒马建忠著有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 10、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中国“四大名绣”。 11、在吴文化的大背景下,孕育了无锡由刚及柔、刚柔并济和吸纳、包容、开放、适时顺变的文化特征。 12、溧阳天目湖的砂锅鱼头,为江苏省天目湖宾馆首创,成为中国美食天地的一枝奇葩。 13、历史上的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 14、唐初,涟水即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 15、盐城市区有98条大小河流,有“百河之城”的称号。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南京云锦 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典雅,色彩富丽堂皇,宛如天上瑰丽、璀璨的云霞,故名云锦。 2、扬剧 是在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 3、彭祖 传说为黄帝的后裔,活了800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寿星,也是我国的烹饪鼻祖。 4、下草湾文化遗址 双沟“下草湾文化遗址”是江苏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所在地。发掘更新世和中新世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近百种以及古猿化石,距今1800多万年,同北京人的“山顶洞人”时代相当。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扬州经济文化的特征。 答:1、运河经济是扬州经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明清时期,扬州都是作为南北方运河航运的中转站,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古代社会,扬州的位置优势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历史上扬州的兴衰无不与运河的兴废密切相关。 2、自然资源优势是扬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汉代开始,吴王刘濞即利用广陵的盐铁资源,发展冶铸业和盐业,“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最后“国用富饶”。此后扬州的发展一直都与盐业兴旺联系在一起。此外,扬州地区发达的农业经济也为扬州城市发展提供了保证。

阜新地域文化的背景、成因与特色研究报告

阜新地域文化的背景、成因与特色研究报告 王紫晨崔英芬吴羡虹郭靖华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可定义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指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风俗习惯、教育、法律等。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涵,主要是指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的基本属性:一是独特性。任何文化都是地域性的知识体系,只是不同的文化涵盖的范围不同。二是传统性。文化是历史性的产物,文化的形成源于人类长久的发展和积累。三是多元性。地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等都不是完全同质的。四是界限的模糊性。地域文化和区域文化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域文化的界限是清晰的,而地域文化的界限是模糊的,要想精确地标出具体的地域文化边界是不容易的。五是

行政区划的限定性。虽然有的地域文化的地域是以自然实体为基础的,如泰山文化,但一般地域文化的地域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如山东地域文化,从特定意义上讲,有的时候一种政治实体就是一个文化体系。 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性条件。 一、阜新地域文化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即地域文化的地理背景,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的条件,进行他的文明建构,展开他的文化历程。在中国这个辽阔的疆域上,正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了解一个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产生和发展地域文化的地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如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二是人文地理环境,如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等。 1、地理位置阜新地域东与沈阳市的康平、法库两县

地域文化

分类号:I2 单位代码: 101 密级:一般学号: 题目: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 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答辩日期: 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摘要:贾平凹对故乡商州有着深切的思恋之情,其系列散文《商州三录》以冷静 的笔触描写故乡的人事,为我们展示了商州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那独特的地理风貌 及人情世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贾平凹表露出对故乡既赞誉又焦虑的复杂感 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民性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也表现了他思想的深刻 性。贾平凹商州系列散文以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其散文创作转型的代 表之作,也是其民俗文化散文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 入研究。 关键词:贾平凹商州散文地域特色思想深刻性 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of Jia Pingao’Shangzhou prose and the author thought profundity Abstract:Jia Pingao has sincerely to the hometown business state thinks of fondly the sentiment, its business state series prose "Business State Three Records" describe the hometown by the calm brushwork the human affairs, had demonstrated for us business state this ancient and on sincere land that unique geography style and human sentiment common custom, has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At the same time, Jia Pingao reveals him to the hometown both the praise and the anxious complex sentiment, from this as well as initiates to the national disposi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profound reconsidering and the critique, has displayed his thought profundity.Jia Pingao discusses the state series prose work representative which becomes its prose creation reforming by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ofound thought profundity, also is its folk custom culture prose creation moves towards the mature symbol, has the very high artistic value, is worth us studying thoroughly. Key word:Jia Pingao;prose about Shangzhou;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the thought profundity 贾平凹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亦是一位多产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于浑厚中见精 妙,朴拙中存灵气,清新灵秀,飘逸自然,在新时期散文园地中独树一帜。散文家贾平 凹大有超越小说家贾平凹的趋势,其作品“商州三录”被认为是贾平凹风俗文化散文创 作的典型和高峰的标志,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荆州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荆州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荆州,从五万年前走来;由旧石器时代的一个原始聚落,演进成了今天的现代城市,构建了城市完整的、举世少有的历史发展序列,并孕育出震古烁今的楚文化、色彩斑烂的三国文化、丰富多彩的水文化。 通过文物考古发掘,相继在荆州城周围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1处。从遗址中呈现出完整的生活居住面,是我国首次在平原地区发掘的原始居住遗址,填補了我国考古史上一大空白,并具备了从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样完整的发展阶段。 荆州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及夏商文化,为此后的楚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 公元前689年,楚国都城徙郢,称纪郢、南郢、纪南城。楚人都郢而强。经过20代楚王、历时412年的连续不断地开拓、经营,创造了超越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成了以铜铁治铸、丝织刺绣、漆器制作、玉石琢磨、道家哲学、庄骚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为八大要素的完备体系,堪与雅典媲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豪杰争战。荆州由于“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战略地位,成为魏、蜀、吴争夺的焦点。在荆州留下了数以百计的三国遗迹和流传至今的三国故事,形成了荆州独有的三国文化。在荆州多姿多彩的三国文化中,关羽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并当之无愧地成为荆州三国文化的核心,是荆州独有的城市名片。 地处在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湖泊星罗棋布,河渠交错纵横。 现存水域面积353.5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25.35%.其中长江在境内流经483公里,并拥有沮漳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东荆河等支流。现存天然湖泊270多个,包括洪湖、长湖、江津湖、北湖、白鹭湖等,水库10余座,水域面积达到了3135平方千米。几千年来,荆州人在与水的相处中,绘成了一幅治水、用水、赏水的历史画卷,构成了荆州水文化的独特内涵。 荆州市荆州城文物管理处

“地域文化”阅读答案及解析

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

地域文化的特点

什么是地域文化,它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秦”、“巴”、“蜀”、“荆”、“楚”、“吴”、“越”等,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什么是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又是当今岭南文化的主体。 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