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梧桐雨》和《长生殿》唐明皇形象对比

《梧桐雨》和《长生殿》唐明皇形象对比

《梧桐雨》和《长生殿》唐明皇形象对比
《梧桐雨》和《长生殿》唐明皇形象对比

编号: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

学年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

古代文学方向

题目《梧桐雨》与《长生殿》唐明皇形象比较初探

班级汉语言文学13-2班

作者刘鹏

指导教师冯仰操

2015年1 月14 日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自安史之乱以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遭际受到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的关注,不但有许多关于这段历史的史志记载,经过历代文人和说唱艺人的踵事增华,还产生了大量的以此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和民间传说。元杂剧《梧桐雨》和清初传奇《长生殿》是众多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尤为重要的两部戏剧作品,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唐明皇形象。对唐明皇形象的不同塑造,展现了两剧不同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效果。差异产生的根源是两剧创作时代和作者经历的不同、文学体裁的限制以及体裁流变背后戏剧思想的嬗变等原因造成的。本文通过严密的文本比较,呈现两部作品中的唐明皇形象的差异性和展现出的艺术效果特色,并且探究其背后思想根源、精神义旨的差异。

关键词:《梧桐雨》《长生殿》唐明皇形象比较

绪论 (2)

一、唐明皇形象比较 (2)

(一)一国之君——作为皇帝的唐明皇 (3)

(二)帝王夫妇——作为丈夫的唐明皇 (3)

(三)凡人天子——作为普通人的唐明皇 (4)

二、唐明皇形象艺术效果特色 (5)

(一)创作精神的不同展现 (5)

(二)唐明皇与其他人物形象的互现 (5)

三、形象差异根源探因 (6)

-

(一)创作时代及作者经历 (7)

(二)体裁差异背后的戏剧思想演变 (8)

结论 (9)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梧桐雨》与《长生殿》唐明皇形象比较初探

学生:刘鹏指导教师:冯仰操

绪论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遭际自安史之乱以来,就受到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的关注,产生了许多关于这段历史的史志记载,经过历代文人和说唱艺人的踵事增华,还涌现了大量的以此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和民间传说。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唐代就已经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唐人竟以太真遗事为一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此观于唐人诗文集即可了然[1]”。在唐代就产生了大量相关的诗歌、笔记和小说作品,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奠基之作。这两部作品对后来的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宋元以来,中国的戏剧艺术和说唱文学逐渐繁荣和成熟,李杨故事的创作也更加丰富。宋金时出现了《马践杨妃》、《击梧桐》等作品。就现存的资料来看,宋金时至少就有诸宫调、院本和杂剧等各种形式相关题材的戏曲和说唱作品出现。到了元代,元杂剧产生、发展和繁荣,并且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朱彝尊在《长生殿题序》中说: “元人杂剧辄喜演太真故事”,李杨题材在元杂剧中延续,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王国维称为“元曲冠冕[2]”的《梧桐雨》。明清传奇剧作中李杨爱情题材则有明人的《惊鸿记》和清初洪昇的巨作《长生殿》等,其中《长生殿》的成就最高。

元杂剧《梧桐雨》和清初传奇《长生殿》是众多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尤为重要的两部作品。二剧虽取材于统一故事,而且后作的《长生殿》基本继承了《梧桐雨》的剧情框架,但两部作品的差异显著,在精神意旨、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各具特色。

《梧桐雨》和《长生殿》之间的传承、借鉴和嬗变的渊源关系以及两剧在精神意旨、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差异一直都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建国以后,学界进行了多次关于这两部剧作的讨论,许多学者对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相关的研究著述颇丰。之前在人物形象方面的比较研究大都侧重于杨贵妃的形象塑造差异,而两剧中的唐明皇形象对于展现的精神主旨和艺术效果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唐明皇与杨贵妃作为故事两个

最主要的人物形象,相辅相成,共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同样也展现了白朴和洪昇二人的经历和二人所处时代的历史特点。本文试对二剧中唐明皇形象的塑造差异作比较,呈现两部作品中的唐明皇形象的差异性和展现出的艺术效果特色,并且探究其背后思想根源、精神义旨的差异。

一、唐明皇形象比较

《梧桐雨》和《长生殿》两剧中唐明皇形象均以唐玄宗李隆基为原型,但各自的特色也相当明显。《梧桐雨》和《长生殿》是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作品,但是李杨的爱情故事和《西厢记》、《牡丹亭》这些背景架构较为模糊、人物身份相对单纯的爱情故事不同,李杨的爱情故事有著名的历史人物原型,而且是以宏大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的。所谓“帝王夫妇”,他们二人既是帝妃,又是夫妇,安史之乱既是国家、朝廷、百姓的灾难,也是李杨二人的爱情劫难。人物身份的复杂性要求我们要多角度的去分析和审视。唐明皇是一个皇帝,也是一个丈夫,他又有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死关头所体现出来的性格上特点。两剧虽在主题上差异明显,但人物身份的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矛盾性,这些问题在两剧的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有体现。

(一)一国之君——作为皇帝的唐明皇

首先,唐明皇作为皇帝,《梧桐雨》在一开始的楔子中就将唐明皇塑造成一个昏庸好色的形象。《梧桐雨》中的唐明皇轻信安禄山,只因个人喜恶和为了讨好杨贵妃而不顾国家法典和张九龄的劝谏,不但将有罪的边将安禄山赦免,反而赐封为渔阳节度使,将边塞兵权轻易交给安禄山,为将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长生殿》则增加了《贿权》一齣的剧情,将误信安禄山的主要原因设计成杨国忠贪赃枉法。《梧桐雨》中的唐明皇是昏庸的,《长生殿》中,唐明皇虽然有过失导致了安史之乱,但是洪昇也极力地为他辩护,“姚、宋亡后,满朝臣宰,一味贪位取容”(《长生殿·献饭》)也是导致国家动乱的重要原因。《长生殿》与《梧桐雨》相比更倾向于塑造一个犯错误而不是本来就昏庸的唐明皇形象,所谓“弛了朝纲,占了情场”(《长生殿·弹词》)。因其“情在写真”的创作目标而有意地淡化唐明皇的昏庸。

《梧桐雨》中对唐明皇昏庸的刻画还体现在取用了杨贵妃出身“寿邸”

的史料,在全剧的序幕《楔子》中,李杨二人一出场,就毫不隐晦地提到杨贵妃本为“寿王妃”,唐明皇只因自己曾梦游月宫,而杨贵妃的美貌“绝类嫦娥”,就不顾伦理和皇家声誉将自己儿子的妃子据为己有。而《长生殿》则奉行“凡史家秽语,盖削不书”(《长生殿·自序》)的原则,杨妃出身的设计与《长恨歌》及《长恨歌传》总体一致,《长生殿》中的杨贵妃本为宫女,因“德性温和,丰姿秀丽”而“荷蒙圣眷,拔自宫嫔”。两剧在对关于杨妃出身的两种主流书写方式的不同取用,体现了两剧立意和义旨的不同。《梧桐雨》重在反思历史,《长生殿》则主要是歌颂爱情。如同“薛王沉醉寿王醒”与“养在深闺人未识”,前者出自李商隐的《龙池》为咏史诗的精品之作,而后者《长恨歌》则是叙事抒情的长诗。历史的笔法是冷峻和辛辣的,《梧桐雨》不避讳的取用历史,而《长生殿》和《长恨歌》一样,以一种赞叹和惋惜的态度,对杨贵妃出自寿邸只字未提。如周潇在《对<梧桐雨>中李、杨爱情的再认识》中所说:《梧桐雨》中“作家感情的介入是冷静而客观的”,而《长生殿》则是“将本是一个存有缺陷的帝妃爱情悲剧升华成一种至善至美的爱情传奇”。

(二)帝王夫妇——作为丈夫的唐明皇

两剧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书写上更是差异显著。作为丈夫的唐明皇形象在《梧桐雨》中体现最明显的是他的无情,而在《长生殿》中体现的则是多情。

杨妃进宫之后,得到了唐明皇的宠爱,《梧桐雨》仍然是很冷静的讲述着二人的故事,而且《梧桐雨》的悲剧精神贯穿全剧,一直在暗示着二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这些都体现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比如二人在七夕的密誓,唐明皇的立誓并非是情至深处的自然流露,而是因为杨妃担忧失宠而一再逼问之下,显得十分勉强。而《长生殿》中的书写则更加唯美和感人。两剧唐明皇形象最显著差异的体现就是在马嵬惊变时的表现,在《梧桐雨》中,白朴将唐明皇的无情刻画得淋漓尽致,面对杨贵妃的求救,纵然是千般不舍,万般无奈,唐明皇最后还是牺牲了杨贵妃,保全了自己,白朴为唐明皇设计的一句宾白充分的显露了他的无情和自私:“妃子,不济事了,六军心变,寡人自不能保”(《梧桐雨·第三折》)。而《长生殿》中,洪昇笔下的唐明皇更多凸显的是他的纠结和无奈:“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

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长生殿·埋玉》)。给予了唐明皇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长生殿》中设计了唐明皇曾移情梅妃与虢国夫人的情节,这是《梧桐雨》中所没有的。多情的唐明皇同样也有作为帝王很难摆脱的通病,即用情不专。二人感情出现了波澜和危机,但终于又在短暂分离和倾吐心声之后互相原谅而和好。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感情有由“慕色”到“深情”的变化。洪昇将多情唐明皇形象塑造的更加丰满。对二人的情感故事着墨更多,既写出了作为“帝王夫妇”的他们的爱情存在的必然的缺陷和缺陷导致发生的危机和波折,故事也显得更加真实和饱满。

两剧都对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明皇追忆和怀念杨贵妃进行了大量描写,尤其在《长生殿》中,这时的两剧中的唐明皇形象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梧桐雨》中唐明皇更多的是感物伤情而追忆往昔、思念杨贵妃,而且还混杂了他在政治上失去权力的落寞:“太子破了逆贼,即了帝位。寡人退居西宫养老,每日只是思量妃子。”“争奈无权柄谢位辞朝”(《梧桐雨·第四折》)。在《长生殿》中,唐明皇除了追忆往日繁华,还对自己在马嵬惊变中自己对当日誓言的辜负和背弃行为做出了发自内心的忏悔和自责:“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长生殿·闻铃》)“是寡人昧了他誓盟深,负了他恩情广,生拆开比翼鸾凰。说什么生生世世无抛漾,早不道半路里遭魔障”(《长生殿·哭像》)。此时的唐明皇凄凉伤感、怀念旧情而且悔恨难当,更为深情和感人。

(三)凡人天子——作为普通人的唐明皇

抛开唐明皇作为皇帝和丈夫这两个身份,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凡人来讲,两剧对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世界的呈现上也是有差异的。在《梧桐雨》中,众军哗变时,陈玄礼逼迫明皇处死杨国忠时,唐明皇最后有一句宾白“随你罢”,这种绝情和残忍让人觉得心寒。而在《长生殿》中则设计成杨国忠被愤怒的军士杀死之后才来禀告明皇。而且《长生殿》安排了李龟年等乐工伶人的角色出现,他们对李杨二人有着深切的情感,这也是《梧桐雨》中所没有的。

二、艺术效果特色

(一)创作精神的不同展现

白朴的《梧桐雨》是描写李杨二人的政治遭遇和爱情生活的历史剧,其中对他们爱情的描写着眼点却是抒写一种人生变幻无穷、胜衰难料的沧桑之感.在感慨历史兴亡的同时以示惩戒。白朴花了大量的笔墨让唐明皇回顾历史.发表感慨,表达悲痛。其实这里的唐明皇已经成为白朴展开对历史兴亡感慨的符号.他身上饱含着白朴对历史更替的哲理思考。唐玄宗的悲剧代表的是一种历史的悲剧。

《长生殿》传奇共有五十出,前半部分主要写实,后半部分主要是作者的想象。白朴的《梧桐雨》只是简单地交代了杨、李的爱情,并以此作为批判他们的证据。《长生殿》前半部分却真实地表现了帝王与妃子的爱情生活.其中同然写出了相关的政治事件.但主要是对杨、李爱情真实生动的描写。洪昇设计了《春睡》《献发》《闻乐》《制谱》《舞盘》《密誓》《情悔》《仙忆》《补恨》等情节,丰富了他们的爱情生活。起初,唐玄宗看中的确实是杨贵妃的美色,但在经历了诸如虢国夫人、梅妃之类波折后两人之间情好日密,渐趋专一和真挚。唐明皇对杨贵妃,也不仅仅是看中美色,还发展为心灵的契合。到七夕盟誓,两人已经达到了生死不渝的程度。最终以团圆结案,将本是一个存有缺陷的帝妃爱情悲剧升华成了一种至善至美的爱情传奇。

(二)唐明皇与其他人物形象的互现

不论《梧桐雨》还是《长生殿》,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形象都是互现的,充分认识杨贵妃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去分析唐明皇的形象。《长生殿》中的杨贵妃深爱着唐明皇,并且在多情的明皇移情别恋时对二人的感情极力挽回。而在《梧桐雨》中杨贵妃的言行却显得是为了固宠而少深情,并且与安禄山有不正当的关系。龙明明通过杨贵妃之死对《梧桐雨》和《长生殿》两部作品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部作品中截然不同的杨贵妃形象。他在《从杨贵妃之死看<梧桐雨><长生殿>的不同》一文中认为:“白朴笔下的杨贵妃仍是传统宠妃、怨妃的形象[3]”,而在《长生殿》中“杨贵妃面对惊变表现得多情而又十分镇静、有主见[4]”。因而“洪昇在这里是把杨贵妃作为一个美好形象来塑造的,因此他煞费苦心地在后文中强调她的死是为国捐躯[5]”。的确,《梧桐雨》中取用了野史小说中杨贵妃与安禄山有染的故事,安禄山造反的原因

也是:“我今只以讨贼为名,起兵到长安,抢了贵妃,夺了唐朝天下,才是我平生愿足”(《梧桐雨·第二折》)。杨贵妃要承担安史之乱的罪责,而《长生殿》中对与安禄山造反的原因则设计成了其与杨国忠的矛盾:“叵耐杨国忠那厮,与咱不合,出镇范阳”(《长生殿·陷关》)。杨贵妃由安史之乱的“罪人”变成了这场叛乱无辜的牺牲者。而且,杨贵妃在军士哗变,要求处死她时的表现也完全不同。《梧桐雨》中杨贵妃在唐明皇自身尚且难保的情况下还在逼唐明皇救她,唐明皇危急、纷乱和仓促之中违背了之前的爱情誓言,二人都表现得自私,整个场面是冰冷而残酷的。而在《长生殿》中,杨贵妃深明大义、“牵衣请死”。更体现了她对唐明皇的深情,是充满温情、感人至深的诀别场面,杨贵妃在临死之前还不忘叮嘱高力士的话语也显露他对明皇的真诚和热爱:“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圣意,须索小心奉侍。再为我转奏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长生殿·埋玉》)。杨贵妃的言行与唐明皇是互动的,《长生殿》为唐明皇设计了一段虽然有缺陷、但是真实而感人的情感故事,李杨二人在相处中产生了真情,在危难之际二人的感情仍然坚定,二人的表现都是勇敢而真诚的。而《梧桐雨》中的二人的感情从头至尾都是悲剧的,唐明皇的形象更让人为之感到悲哀和可怜。

三、唐明皇形象差异思想根源探因

对唐明皇形象的不同塑造,展现了不同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效果,这与两剧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其根源是两部作品的创作时代、作者经历和文体等的流变和差异。

(一)创作时代及作者经历

《梧桐雨》与《长生殿》塑造唐明皇形象的差异,首先是创作时代和两位作者不同人生经历造成的。

《梧桐雨》的作者是元初的白朴,白朴出身名门,父祖经南宋金元之鼎革,其作品多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为自己仓皇离乱的身世伤怀。白朴的身世经历对其创作《梧桐雨》影响很大。《梧桐雨》是一部以爱情为内容来批判政治、反思历史的戏剧。家亡国破在白朴内心投射出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他立足于总结兴亡教训,反思历史悲剧,追究安史之乱的责任,

毫不隐晦的揭露唐明皇的昏庸和荒淫,也将杨贵妃写成淫乱自私的祸国罪魁,并且得到了马践其尸惩罚。对于二人的爱情,白朴也是极尽刻画二人的虚伪,揭露他们爱情的虚伪本质。对于唐明皇和杨贵妃人物的塑造可以看出,白朴对这两个形象是鄙薄而同情的。

《长生殿》的作者洪昇,早年于国子监肄业,未得官职,一生潦倒,为衣食奔波,在奔波中他注意到了民间疾苦,深恶统治集团内部倾轧与朝政翻覆,对社会现实有了较深的认识。而且,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思潮,文学创作也更加关注“真情”和“至情”,这对洪昇创作长生殿的影响极大。他有感于李杨故事,基于前人旧作,秉承“义取崇雅,情在写真”(《长生殿·例言》)的创作精神,三易其稿,写下了《长生殿》。在对《梧桐雨》继承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对李杨二人爱情故事的书写。姜晓光《浅谈<长生殿>和<梧桐雨>的异同》:《长生殿》的情节安排是“以李杨爱情为中心,作者采用双线发展的结构,一条是政治线索,一条是爱情线索,而且是以爱情为主,政治为辅[6]”。以历史为背景书写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对李杨二人的爱情是惋惜和歌颂的,笔下的唐明皇和杨贵妃形象也是真诚而饱满的。值得一提的是,与《梧桐雨》相比,《长生殿》在人物的设置上,洪昇删去了一些与二人爱情故事无关的人物,如张九龄等人。而且精心设计了李龟年,雷海清等乐工伶人以及怀才不遇的郭子仪这些出身下层的人物形象,歌颂他们的忠诚、真挚与热情,与安史之乱后无耻无情的朝中高官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与洪昇的人生经历和价值判断密切相关的。

(二)体裁差异背后的戏剧思想演变

《梧桐雨》和《长生殿》通过在情节上的详略和侧重的不同,对唐明皇性格不同方面进行着重和突出的描写,这除了是因为二剧的主题意蕴的差异,在客观上,也有两剧体裁的限制和差异,即与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剧各自的特点有关。白朴创作《梧桐雨》采用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经典模式,楔子和前三折都在着重描写安史之乱的起因,政治剧的色彩浓厚。《梧桐雨》短短四折,场景转换频繁,剧情进度很快,结构上也相当紧凑。王国维说“元杂剧最佳之处,不在于其思想构思,而在于其文章[7]”。《梧桐雨》诗味浓厚、文采灿然。以其第四折为例,这一折颇讲究词采,长于比喻和铺陈描写,煞

尾三支曲子摹写各种雨声,全用比喻,叠玉连珠,以物托思,声情并茂。还运用了叠字、排比、对偶。其用词之精美,铺陈之赡富,联想之深广,皆充分体现了白朴的曲词“风骨磊石鬼,词源滂沛”的特色。清代人更加注重作品的结构和构思。《长生殿》有五十齣,内容更加丰富,格局也更加宏大。在剧情的设计上,《长生殿》基本继承了《梧桐雨》的框架,但增加了《哭像》等齣的情节,这是《梧桐雨》中所没有的。除了情节更加丰富之外,场景安排更加巧妙和从容,在剧情进度上,《长生殿》前半部分约略与《梧桐雨》的全局相当。情的主题贯穿于全剧五十齣,不蔓不枝。由《梧桐雨》到《长生殿》体现了当时中国戏剧的一个发展趋势,即诗性的淡化和戏剧性的增强。

结论

综上所述,在《梧桐雨》中,唐明皇作为皇帝是昏庸的,他重用杨国忠、轻信安禄山、好色而不顾伦理导致了国家的动乱。作为丈夫,唐明皇是无情和自私的,他在惊变中的自私表现酿成了爱情的悲剧,在杨贵妃死后,孤独凄楚的唐明皇对他深切的追忆和思念,让人同情和动容。作为一个凡人,他有无情和自私的一面,却也是值得同情的,悲剧精神贯穿着《梧桐雨》的始终。《长生殿》中,唐明皇虽然有过失导致了安史之乱,但是洪昇也极力地为他辩护,唐明皇是一个犯了错误的皇帝而并非昏庸。在爱情中,唐明皇虽然一开始多情、好色,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和弱点,但洪昇使唐明皇的情感在《长生殿》中实现了转变和升华,《长生殿》描写了许多二人在爱情中的真趣,二人在相处中产生了真情。面对劫难时,二人都没有体现出自私,而是勇敢和真诚。虽然在性格上有缺陷,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唐明皇的内心世界也是脆弱而感性的。

两部作品在唐明皇形象塑造的差异,是由创作时代、作者经历以及体裁上的限制等众多差异造成的。历经元初丧乱的白朴对战乱有着深切的痛感,这使他用独特的视角来反思这段历史,将《梧桐雨》写成了反思历史、批判政治的伟大悲剧,塑造了昏庸好色、自私无情却又值得同情的唐明皇形象。洪昇科举不第,一生潦倒,倾注一生心血创作《长生殿》,并曾因此获罪,他对当时党争中暴露的统治集团的相互倾轧和丑恶行径深为不满。洪昇在奔波和漂泊之中结识了许多像戏子、乐工这些下层人物,为他们的真诚、善良

和美好感染。明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个性解放的思潮,此时,“真情”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和提倡,这对生于清初的洪昇和他《长生殿》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前人创作的继承和自己早期作品不断的改造和完善后,洪昇将《长生殿》写成了歌颂李杨爱情的五十齣的巨作。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在宏大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下不断地升华,并且以重圆结案。受体裁的差异的影响方面,体现在两剧在情节安排上的不同侧重,凸显了唐明皇性格的不同方面,《梧桐雨》构筑的意境“深沉含蓄[8]”,有“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9]”,《长生殿》则情节联系紧密、结构细密,叙事手法高超,关注人物的内心感情及心理活动。从《梧桐雨》到《长生殿》,也体现了中国文学思想和戏剧思想的演变。

《梧桐雨》和《长生殿》不仅是李杨题材的经典名作,也是中国古典戏剧杰出的代表之作,体现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在当时极高的文学成就。两剧在唐明皇形象的塑造上各有千秋,既一脉相承,又推陈出新。对后世的相关题材作品创作影响深远。

注释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 北京:三联书店,2009.13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文学出版社,1962.221

[3][4][5]龙明明.从杨贵妃之死看《梧桐雨》《长生殿》的不同[J].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 .(01).144.145

[6]姜晓光. 浅谈《长生殿》和《梧桐雨》的异同[J] .山东: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 .(02).23

[7]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133

[8][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1

参考文献

1.顾学颉.元人杂剧[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洪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高益荣. 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吴国钦、李静.张筱梅.元杂剧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江雨农. 从《长生殿》看唐明皇文学形象的演变[J].山西:科学导报,2015

7.蔡运长.浅析《长生殿》中的《哭像》[J].北京:戏曲艺术,2000

8.倪美玲. 唐明皇与杨贵妃文学形象的嬗变. [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05

9.朱雯婷.《长生殿》与《杨贵妃》中唐明皇形象的比较研究[J] .山东: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

10.吴晟.不同文体对同一题材的表现比较—从《长恨歌》到《长生殿》[J].广东:广州大学学报,2012

12.张俊哲.母题与嬗变. [J].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7

中药材根治脚气的偏方

中药材根治脚气的偏方,真是神奇 女教授王从从,王氏十方的地十三代传人免费公布的中药材根治脚气的偏方,希望全世界的脚气患者马上康复!!! 治脚气方:地榆10克;防风10克;苦参10克;红花15克;皂角30克。 将上述中药材碾末或砸碎后,放入3斤陈醋中浸泡,浸泡两天后开始用醋液泡脚(药渣不用滤去),患者每天泡脚1-2次,每次半小时,反复使用醋液,用后密封防止挥发,已备后用。新患者3天即好,重患者补足天即愈,水泡着挑破。治脚气期间百无忌。 百度搜索出来的 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 【诊断】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治疗措施】 1.家庭用药 (1)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然后外涂龙胆紫或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外搽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 (2)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克霉唑癣药水或复方水杨酸酊剂一次。皮干后再搽脚气灵或癣敌膏。 (3)角化型: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药物浸入厚皮,便于厚皮剥脱。 (4)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足光粉治疗各型脚气,疗效显著,每晚泡脚一次,3次奏效。具体用法可见说明。 2.中药及偏方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一、闹热说的由来: 在《长生殿》的第一出就唱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忠诚连理。”这段唱词让我们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在《长生殿》的《例言》中,作者也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热闹的《牡丹亭》”的传统说法表示赞同。从这两点我们不难看出,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主义精神,一反传统张扬人性的文化精神,《长神殿》对情的赞美无疑受到了《牡丹亭》的很大影响,两者都是以“情”一贯之,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因而我们说,《长生殿》和《牡丹亭》共同作为著名的古代言情名剧, 二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 在《长生殿》下阕写道:“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垂青史。看臣忠子孝, 总由情至。”毫无疑问, 洪升要写的“情”要宽泛得多,当然也不是某些研究者所说的是泛指人类情感,而是集中贯通男女之爱和忠孝坚贞的两方面感情。洪升自述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不难承认作者在有意无意展示着极其深刻广泛的社会政治内容,表面上写的是安史之乱, 实际上却处处显示明末清初社会现实的影子,并进一步的显示了作者自己的情感流露“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可以说,《长生殿》是一部“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在《长生殿》中洪昇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诺大的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故事场景的扩大化和人物关系的复杂化,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只觉得更为热闹。 终上两点所述,不难看出为何有《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的说法了。 二、闹热说的具体表现: 在《牡丹亭》中有:“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的铿锵叙述。可见,《牡丹亭》就是一部歌颂天下至情的剧作, 就是一部写“情”如何实现对“理”的突围和超越的剧作。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了人生的大舞台,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由梦幻进入现实的爱情,使戏剧在艺术中恣意的演绎了无情、有情和至情的境界。主人公杜丽娘作为“情”的代表和化身的形象,完全地表达了作者“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 在《长生殿》中为了宣扬李杨“钗盒情缘”,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文墨和心血叙写了李杨爱情的整个过程。以唐明皇和杨贵妃定情为发端,中间以为情牺牲作过渡,最后两人在天上团圆的情作终结,全局以情为线索首尾一贯。其中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感情由浅入深到唐明皇的单相思和失去贵妃的烦恼、苦闷、怨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人至深。剧本的编排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至真至情的崇尚,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爱情重新弘扬晚明尚情的思想。 《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 叙写了李杨的“钗盒情缘”, 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爱情的思索; 通过再现天宝年间统治阶级任人唯亲、穷奢极欲、沉溺声色, 致使生民涂炭、国破家亡的历史事实, 寄寓着作者“垂戒来世”的意图, 表达了作者对乱臣贼子、变节乞怜者的痛恨和对忠臣良将的赞许; 全剧寄托着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和历史兴亡之感。 三、“至情”诠释的不同 《长生殿》继承了《牡丹亭》的“至情”的理想, 但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 而

梧桐雨

《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 在人才荟萃、佳作如林的元代早期剧坛上,白朴、马致远的艺术创作别具一格,被后人列入元剧“四大家”,他们的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和《汉宫秋》均写得文才斐然、意境深邃,令时人和后人激赏。从题材上看,这两部作品均取材于历史上帝王后妃的爱情故事;构思方面都在前三折完成戏剧冲突,最后一折(即第四折)作为剧作的感情高潮;角色安排上都属于末本杂剧;从戏剧性质上看都是典型的悲剧;两剧曲词格调相近,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相近相似乃至相同之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两部剧作堪称“异曲同工”。同时,两剧又毕竟是“异曲”,在诸多方面的相象中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与内涵,如两剧题材一是取自唐代帝妃故事,基本依据史料;一是取自汉代帝妃故事,虚构成分较重;又如同是第四折,《梧》剧利用秋雨梧桐渲染气氛;《汉》剧则将孤雁悲鸣作为象征意象。。 一、悲剧形象 由于两剧都是末本戏,男主角自然为悲剧主人公,女主角虽处于陪衬地位,但也是不可忽视的悲剧形象。显然,白朴和马致远对自己剧中悲剧形象的态度不尽相同。《梧桐雨》中前三折中对唐明皇的昏庸荒淫有一定程度的揭露批判,如其耽于享乐、是非不分、宠幸逆贼;但综观全剧,作者对其态度更多的是同情。明皇宠爱杨贵妃的出发点是色,爱她貌美“绝类嫦娥”,会跳《霓裳羽衣舞》,也能使他“珊瑚枕上两意足”,这是他对杨妃产生爱情的基础和前提;但同时作者对他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挚态度是肯定的。当陈玄礼持仗兵权,胁迫赐死杨贵妃时,他曾极力以争,说:“高力士道与陈玄礼休没高下,岂可教妃子受刑罚!她见请受着皇后中宫,兼踏着寡人御榻,她又无罪过颇贤达,须不似周褒姒举火取笑,纣妲已敲胫觑人。早间把她个哥哥坏了,纵便有万千不是,看寡人也会饶过她,一地胡拿。”由此可见,唐明皇在赐死贵妃的过程中,内心做过一番相当痛苦的折磨。我们不能谴责明皇马嵬赐死杨妃是违背长生殿盟誓,因为那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作出的决定,不能抹杀或掩盖明皇对贵妃逐渐加深的真挚感情。 《汉宫秋》中的悲剧主人公汉元帝,被文恬武嬉的假象所蒙蔽,对外族凭陵、危机四伏的严重局面一无所知,满足于“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的现状,既然天下太平,便只以“后宫寂寞”为念。巡视后宫时,意外地发现才貌出众而困居长巷的王昭君,心生爱怜之意,封为明妃。作者笔下,他爱恋昭君,更多地着意于情感的契合,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的基础相比,要牢固美满得多。他称自己与昭君的姻缘是“五百载该拨下的配偶”(第二折[梁州第七]),剧中的汉元帝对昭君爱得如痴如醉,完全是怜香惜玉的多情才子。比较起《梧桐雨》中白朴对唐明皇这一形象的复杂感情,马致远对他笔下的汉元帝自始至终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毛延寿逃跑献图招致了呼韩邪单于索要昭君和番的被动局面,贵为天子的汉元帝在危急关头一再央求文武大臣想法“免娘娘和番”,可除了一片恐慌和劝说皇上以美人换和平外,了无良策。“不自由”的汉元帝虽然保住了江山和政权,却在屈辱、痛苦和悲愤中度日,备感辛酸落寞。《梧》剧中杨妃从感情上似乎和唐明皇不能相配,她在和明皇恩爱缠绵的同时,还想着安禄山,安史之乱的根源就是安禄山对她的私情。马嵬坡遭遇是人为的悲剧,她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祸乱中无论怎么说也是悲剧角色,但作者对杨妃的态度是谴责超过同情,白朴没有像前人白居易和后人洪昇那样对李、杨之情加以净化和理想化,歌颂他们之间生死不逾、感人至深的爱情,而是着力单方面表现唐明皇欢乐时的沉溺于情和孤独时的思念怀想。和《梧》剧中多少有些自作自受的杨妃形象相比,《汉》剧中王昭君这一悲剧角色可谓内外完美、光彩照人,在着墨不多的文字中,作者对她倾注的不仅仅是同情,更有赞美和歌颂。她空有才情与美貌,却事事不如意:宫廷选美,使她背井离乡;毛延寿弄权,她不愿贿赂而被打入冷宫;偶然得遇恩宠,却又好景不长,被迫和番;不愿受辱,而投江自尽。在不愿贿赂画工和毅然和番等情节中,充分展示了昭君自尊刚正、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等美好品质。可以说,《汉》剧中王昭君这一形象

告诉你治疗水泡型脚气偏方

告诉你治疗水泡型脚气偏方 夏季是脚气最喜欢的季节,水泡型脚气也不例外。水泡型脚气是一种发迹于足部边缘与足底部的一种群发的或者是零散的小水泡,患者会出现瘙痒感。这是一种不易痊愈的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多见于夏季,冬季没有或较少。其出现的原因为鞋子过于密闭,脚底易出汗等营造了细菌生存的环境。水泡型脚气在日常生活中会给患者带来不少的困扰,那么如果不幸遭遇了水泡型脚气的侵袭,我们要怎么办呢?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治疗水泡型脚气的偏方,一起来看看吧! 告诉你治疗水泡型脚气偏方 偏方1:蒜头治疗法。原料为:大蒜两个、半斤醋。制作方法:把两个大蒜去皮置于半斤醋内浸泡3日。 使用方法:用泡醋3天的大蒜头擦拭在患处,每天擦拭3回,坚持不间断的使用7天到10天不等。水泡型脚气为真菌性感染的皮肤病,这个偏方对消炎和杀菌有奇效。 偏方2:苏打水配茶树精油治疗方法。原料为:小苏打水四分之一杯、温水两升、茶树精油一滴。 制作方法:先把茶树精油加入到小苏打水中,轻轻搅拌,直至均匀混合,其后把混合好的液体倒入之前准备好的2L温水中,再次对混合液体进行搅拌,直至均匀。 使用方法:每天把双脚浸泡于已经调配好的混合液体中,十至十五分钟不等,浸泡好后,用干净的毛巾或者抹布把脚擦干。 偏方3:盐水浸泡法。原料:2茶钥盐、47毫升温水。 制作方法:把两茶匙盐放入47升温水中,搅拌至溶化。 使用方法:每日把脚放入配制好的盐水中侵泡5至10分钟不等。盐水能减少脚的排汗量,并且抑制细菌生长。 康知皮肤医生(https://www.doczj.com/doc/439870311.html,)是国内首个支持皮肤疾病和皮肤美容拍照自动识别的皮肤专业APP,通过康知签约的3000多位国内三甲皮肤科和皮肤美容专家团队,向用户提供免费咨询、预约挂号、专家会诊、美容特卖等专业服务。目前,康知皮肤医生已成为皮肤领域最大的专业医疗应用,每天向数万名用户提供专业的皮肤问诊和预约诊疗服务,我们将致力于用专业的医疗技术帮助广大用户解决自己的皮肤问题。

梧桐雨赏析

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的佳作。该剧在历代评价甚高,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这一部元杂剧以浓郁的抒情性、醇厚的诗味和文辞的华美见长,也使得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编撰的。作者白朴关注的不是曲折传奇的爱情故事,而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当然有爱情的欢乐,但是更多是死别的痛苦、思念的哀愁以及悲凉的历史沧桑感。《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这些艺术手法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个爱情故事放在安禄山叛乱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里来表现,通过他俩在爱情上所经历的合欢与诀别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由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写照。作者始终不忘把爱情纠葛贯穿在政治悲剧中来写。爱情的失败是由于政治的腐败,而政治的腐败又源于荒唐的爱情,两者互为因果。由此可见,白朴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他是通过李、杨悲欢离合的故事,谴责统治集团的淫逸乱政,总结了历史兴亡和政治成败的教训。可是,由于作者既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丑行加以揭露,又对他的爱情遭遇寄予同情,同时,又表现了杨贵妃对爱情的不忠贞。这都极大地减弱了这部作品的思想性,使得作者的政治倾向十分模糊。但其艺术特色是值得肯定的。 从语言风格来说,白朴是长于情辞的作家。《梧桐雨》在文采方面富丽堂皇,这对于一本反映宫廷生活的历史剧来说,是妥贴适宜的。因为剧中由“正末”扮唐玄宗主唱,属于“末本”戏,作者运用典雅华丽的语言,为的是表现帝王与贵妃的雍容大度。所以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论说:“白仁甫之词如鹏搏九霄”,“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涛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 全戏的情节并不复杂,作者紧紧抓住了最能表达人物情感的细节,深入开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唐明皇的极其复杂细微的思想情感。第一折开首通过剧中人把情节进行简要的叙述,然后,引出剧中人的情思来。通过情思的细腻描绘,表达人物思想感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写戏曲一定要突出人物情感的细微表达,做到以情动人。 这出戏主要是以唱词为主,而且全部是唐明皇的唱段。唱词写得十分华美隽永。唐明皇抒发情怀,不是空泛地唱,而是在规定的情景中,借周围的景物以抒怀,显得十分生动。其中对秋雨的描摹也堪称一绝,白朴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多方位、全景式地描绘出雨打梧桐的自然景象。可以说,秋雨梧桐是白朴刻意要表现的自然景象,是其显现人物心理状态,丰腴人物精神情貌的主要依托物象。只有把这一物象描绘的摇拽多姿,精彩纷呈,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比如“嘛噼似喷泉瑞兽临鼠沼,刷刷似食叶春蛋散满箔。乱洒琼阶,水传官漏;飞上雕檐,酒滴新槽。直下的更残漏断,枕冷裳寒,烛灭香消。可知道夏天不觉,把高风麦来漂。” 《梧桐雨》结构谨严,作者在短短的一本四折中,巧妙地安排了李、杨故事的全部情节,而且脉络清楚,首尾完整。每折之中又裁剪得法,繁而不乱,处处见出作者的组织功夫。作品为了突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第一、二折里侧重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纯真爱情,笔墨浓重。这样,为后来表现他不得不抛弃贵妃的矛盾心理和失掉贵妃后的悲伤情感做了极好的铺垫。如果没有前者的渲染,就不会有后者的感人力量。 《梧桐雨》作为一部凝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精华的伟大作品,集苦事、苦景、苦情于一体,用优美的文辞细腻丰腴地展示出悲剧主人公国破家亡、孤苦感伤的情思,所展现的悲剧美蕴含着难以衡定的美感力量,堪称悲剧美的典范!

治脚气最有效的中药药方

治脚气最有效的中药药方 治脚气最有效的中药药方 1、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病。 2、取得烟灰撒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3、犯有多年的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灵验。 4、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的丝状菌有特效。 5、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6、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匀,晚上将脚冼净擦干后,用药干搽患处。一般3在左右可见效。 7、风油精。先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洽搽患处,每天1~2次,一般次数便可见效。 8、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脚气或痤疮、湿疹、痱子等疾患处,有显著疗效。 9、四斤白醋四两新花椒煮开后放温泡脚五十分钟,坚持十天可根除,但脚有外伤慎用,醋只煮开一次,醋用后密封好以免蒸发。 10、白萝卜煎液 白萝卜半个,切成薄片,放在锅内,然后加适量水,用旺火熬3分钟,再用文火熬5分钟,随后倒入盆中,待降温适度后,

反复洗脚,连洗数次,连用3~5天。 11、碱面治脚气 夏天脚出汗多,容易患脚气。晚上临睡觉前,用碱面一汤匙(即蒸馒头用的碱面),温水溶化后,将脚浸入碱水中,泡洗30分钟左右,轻者两三次,重者四五次即好。 12、花椒盐水 花椒10克,盐20克,加入水中稍煮,待温度不致烫脚了,即可泡洗,每晚泡洗20分钟,连续泡洗一周即可痊愈。用过的花椒盐水,第二天经加温,可连续使用。已溃疡感染者慎用。 13、黄豆水 黄豆150克,水约1公斤,用小火约煮20分钟,待水温能洗脚时用来泡脚,可多泡会儿。治脚气病效果极佳,脚不脱皮,而且皮肤滋润。一般连洗三四天即可见效。 14、啤酒可治脚气 方法是把瓶装啤酒倒入盆中,不加水,双脚清洗后放入啤酒中浸泡20分钟再冲净。每周泡1~2次。 15、韭菜治脚气 鲜韭莱250克,洗净,切成碎末放在盆内,冲入开水。等冷却到能下脚时,泡脚半小时,水量应没过脚面,可同时用脚揉搓。一个星期后再洗一次,效果较好。 16、三七能治脚癣 摘了一把三七,包括叶、茎、花,用凉水洗净后,捣烂成糊状,稍放点盐,涂敷患处,每次约20分钟,一天3次,连续3天,双脚就不痒了。

牡丹亭与长生殿

10、如何认识《牡丹亭》的思想内涵 通过杜丽娘个性觉醒而与柳梦梅痴情相爱,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肯定了人的情欲的正当性,赞美个性解放,歌颂纯真的爱情,反对禁欲主义,表现出汤显祖的“人生而有情”“世总有情”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意义以及鲜明的时代意义。总之,《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11、《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①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离魂、梦境的描写,以虚写实,展示作品的反叛主题,死而复生之后,则从真实处着笔,写出现实对理想的束缚,使作品具有浪漫与现实结合的色彩。②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③典雅绚丽的曲词,使作品成为一部诗剧 25、《长生殿》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其一,将“情”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把“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其二,在写“情”的同时,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宫廷之荒淫,外戚之专权,边将之跋扈,君王之“逞侈心而穷人欲”,人民生活之艰苦,这使得剧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富于波澜曲折,构成一部浪漫的爱情剧,又具有历史剧的特色。 艺术特点: (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展现统治者荒淫,内部斗争,人民不幸。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幻想表现李杨天上人间、生死不渝的爱情。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双线交叉,彼此关联,情节错综,脉络清晰。 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社会变迁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 (三)曲词优美,具有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浓郁的特点。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在《长生殿》里的例言写道“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的《牡丹亭》,世以为知言。”再细观《长生殿》、《牡丹亭》二剧,不难看出在许多情节、思想方面,《长生殿》借鉴了《牡丹亭》。洪昇本人对于《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这种说法也并不反感,反而引以为荣。“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感稍有逾越。”从这里也能看出,洪昇本人也承认自己的《长生殿》与《牡丹亭》有很深的渊源。 《长生殿》与《牡丹亭》都推崇一个“情”字。在《牡丹亭》的作者题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与此相呼应的是《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中的“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这两个“情”都是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是情之至也。杜丽娘为情【闹殇】,为情【魂游】,为情【回生】。杨贵妃为情【密誓】,为情【冥追】,为情【重圆】。虽然两位作者都借作品歌颂了“至情”的理想,但是从全剧来看两部作品的“情”还是有很大区别。《牡丹亭》中的“情”是由梦境到现实,最后杜丽娘还魂,重回人间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长生殿》的“情”是由现实到虚幻,杨贵妃去后,唐明皇终日思念,寻求道士觅魂,二人最终共同升入上界成为天上夫妻。虽然都是团圆的结局,但是这个团圆的弦外之音却大不相同。《牡

丹亭》的结尾南【双声子】:姻缘诧,姻缘诧,阴人梦黄泉下。福分大,福分大,周堂内是这朝门下。齐见驾,齐见驾,真喜洽,真喜洽。领阳间诰赦,去阴司销假。从这些唱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欢喜,快乐,充满希望的情绪。这正应证了第一出【标目】里的一句话,“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只要能坚守住这份爱情,有情人必定能再续前缘。在《长生殿》的结尾【永团圆】中有这样的唱词“尘缘倥偬,仞利有天情更永。不必凡间梦,悲欢和哄,恩与爱,总成空。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从这些唱词里我读出的是一份凄凉,一份无奈,尘世的恩与爱到头来总是空。这样的意境颇像《红楼梦》十二曲中的《收尾·飞鸟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长生殿》没有将“至情”的理想付与现实,《牡丹亭》则将原本梦幻的“至情”落实到现实生活。在这里,作者对于“至情”结局的不同安排,表达了两位作者“出世”,“入世”的思想。洪昇做为一个“明朝遗民”在创作此戏时是有感于自己的“国殇与家难”,他在戏中不时对前朝有一个反思,具体地说,如第三十八出《弹词》【南吕一枝花】中李龟年的“不提防余年值离乱”,“唱不尽兴亡梦”那一番感叹差不多就是洪昇本人的思想化身。洪昇在戏中反思,想要寻求一条出路,但是最终还是失望而归,他将最后的结局归结到宗教,神仙等虚幻的事物里,正是表现了他的一种出世思想。而《牡丹亭》虽然被称为冷戏,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激扬的斗争精神,却使整部戏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有的学者说过,“《牡丹亭》欢快激扬地唱响热烈与浪

《梧桐雨》的诗意解读

《梧桐雨》的诗意解读 作为元曲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的,王国维称“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笔者认为,《梧桐雨》一曲有着醇厚的诗意诗味。 一、内涵丰富的意象 《梧桐雨》中“霓裳”和“梧桐”在剧中经常出现,是剧中的核心意象。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作品的主题、结构乃至情感的表达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梧桐雨》第二折【快活三】【鲍老儿】【古鲍老】【红芍药】四支曲子写的是陈香亭下舞“霓裳”的情景,这里的“霓裳”就是指的《霓裳羽衣曲》。其中【快活三】写的是乐舞前的准备工作,【鲍老儿】【古鲍老】写的是在沉香亭中弹奏《霓裳羽衣曲》的情景,【红芍药】一曲写的是杨贵妃妙曼的舞姿。从作品的结构来看,“沉香亭中舞霓裳”作为《梧桐雨》中重要的场面之一,它在整个作品的叙述结构中是重要的一环。 在作品第四折中,“【滚绣球】长生殿那一宵,听回廊祝誓约。不合把梧桐挨靠,?言词絮絮叨叨。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红牙箸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吵吵。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觅着,暗暗地还报。”在此,“霓裳”的意义已经凝练成一种感情的载体,它寄托着唐明皇对杨贵妃深深的思念。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霓裳”这一意象读到所谓的亡国之音。杜牧的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即是明显的例子。在中晚唐诗人的眼中,“霓裳”成为亡国的祸根,这是他们对明皇声色误国的切身的体会。再说“梧桐”,一般认为作品的名字出于《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历来写李杨的故事很多,所选用的名字也很多,有“马嵬坡”“华清宫”“长生殿”“霓裳曲”等,唯有白朴以“秋雨梧桐”名篇,完全理解为出自白居易的诗句是不妥当的。“梧桐”意象在这部戏剧中是有着独特的意味的。 梧桐树在剧中为李杨爱情的见证。第一折【醉中天】和第四折中【白鹤子(三)】写的是梧桐树见证了李杨爱情的盟誓。而第四折【白鹤子(四)】与【滚绣球】两支曲子目睹了“舞霓裳”的欢乐场面,这才有了“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的悲凉心境。由此,“梧桐”不仅成为李杨爱情的一个象征,而且已经被杨玉环看做是终身的依靠。第四折写的是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其时他已被架空做了“太上皇”,处境的悲凉与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是通过秋雨打梧桐这样具体的情境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就把唐明皇晚年的处境与梧桐的凋零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的诗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就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在《梧桐雨》中,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凄怨的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魅力。 二、幽美凄清的意境 第二折中“【普天乐】恨无穷,愁无限。争奈仓卒之际,避不得蓦岭

老中医秘方验方

老中医秘方验方公布!行医30年国家级名方五十九个!(2014-10-25 21:04:25) 转载▼ 分类:医药秘方 标签: 健康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行医30多年,今年过年(2014年)的时候做出一个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公布我的秘方。整理了两个礼拜,先发布我的59个药方,这些药方更多的是孙大夫的家传药方,个别的药方在日常应用中添加了少许现代药,使药方更精炼,效果更突出,换句话说,我的这些药方的配伍您在网上是搜不到的,在药书上也找不出相同的药方,真正是属于孙大夫的个人祖辈留下来的药方,这个也是无形资产。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沂蒙山区的一位干了30多年的中医,从太爷爷那辈开始我家就几辈从医,抛去所谓的“祖传”秘方咱不谈,单就本人的在基层30多年的临床治病经验而言,这些经过本人长期验证的特效药方贡献给大家,希望同仁们有需要的可以借鉴交流引用,有些药方虽然只有一句话,但那都是真言,都是称得起考验的经验药方,用起来真的是妙不可言,对于有用的药方希望大家珍惜收藏并保留和宣扬。大家知道,中医靠的是悟性,希望我的药方能给大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有些时候有些疾病是必须辩证的,最起码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方来用,相信大家是能够从中受益匪浅的。对更深奥的知识还请各位老师引导指正,谢谢大家。来路不明的未经验证的药方不值得一看,就像夜市上小贩卖的8元钱一本的里面有上千条所谓的秘方的药书。而得到一方显效的药方,当如获至宝、兴奋至极。“德不近佛不为医”是从医座右铭。真心希望您能够把我的这些药方收藏转载,告诉您开诊所的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1、手脱皮一抹灵好多朋友都知道,手掌蜕皮导致的出血和疼痛令人苦恼,有的时候拿钢笔都疼,不仅影响美观更影响工作,特别是春天树发芽和秋天树落叶的时候,一年两次蜕皮,每次时间都长达一个多月,手蜕皮非常痛苦。 临沂孙大夫有一个专门治疗手蜕皮的中药秘方,该秘方用中药公丁香、红花、黄精、黄柏、花椒、藿香叶、大黄、白矾、狗脊、苍耳子、金钱草、白芷、五倍子、苦参、当归、白矾、冰片各200克,甘草500克,维生素C100片装的100瓶,将上述药品粉碎加75度医用酒精12公斤浸泡半月沉淀滤渣而成。我一般装50毫升小瓶备用。用时滴上几滴搓手,刚开始一天搓手若干遍,3天以后改为1天搓手3-5遍,一周即愈。提醒大家:治疗期间忌用肥皂和碱性洗手液洗手。 2、哮喘断根方冬天是各种哮喘病和痨病的多发季节,各地医生用我的这个秘方治疗此病的较多,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好多大夫打电话感谢我,感谢我的这个药方忒好用,现在再次公开发表该秘方,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该方余已用30余年,方宏力效,每每无不得心应手,绝对给广大哮喘痨病患者带来福音。哮喘断根方:苏叶、五味子、麻黄、平贝、槟榔、乌梅肉、前胡各15克,法半夏、松花粉、橘红、苦杏仁、知母、海石、米壳、生石膏、柯子肉、薤白、竹茹各20克,黑豆、枸杞、枳壳、麦冬、瓜蒌各30克,白果仁50克,上述药材共粉碎成细末,早上和中午饭前半小时每次用温开水冲服10克中药粉 该方治疗成人各种哮喘、喘卧不宁、老人久咳、痰中带血、肺痨肺瘘,忌辛辣烟酒,百用百验,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一个秘方。好多同行都在用我的药方,效果很好,也给朋友们带来了很好的效益,更是给很多的病人带来康复。 3、便秘这个方子非常好用,就是赚不到钱,为人民服务也是应该的:生姜切碎取少许放在肚脐上,然后,滴上2滴白酒,再用伤湿止痛膏贴上,一般12小时揭下。一天一次。提醒

_长生殿_与_牡丹亭_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第27卷第2期V ol.27,No.2 西安社会科学 Xi .an Social Science 2009年6月 Jun., 2009 收稿日期:2009-03-09 作者简介:云燕(1984-),女,河南新乡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5长生殿6与5牡丹亭6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云 燕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5长生殿6作为明清传奇的杰作,继承发展了5牡丹亭6的/情至0思想。本文从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上讨论了二剧的关联性,并且比较了二剧在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5长生殿6;5牡丹亭6;主题思想;剧情结构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2-059-03 洪昇在5长生殿例言6中说:/棠村相国(清人梁清标,字棠村)尝称是剧乃一部闹热5牡丹亭6,世以为知言0。事实上,自从5长生殿6问世后,就有人从各个方面把它和5牡丹亭6加以比较。洪昇的亲朋知己吴人(字舒凫,号吴山)在5长生殿批语6中说:/此剧月宫重圆与5牡丹亭6朝门重合,俱是千古奇特事。0/此与5牡丹亭6祭杜丽娘同用一调,,,而绝无一字一意雷同。0[1]29徐朔方也认为/5长生殿#觅魂6脱胎于5牡丹亭#冥判60。但是古今研究者大多还是把5长生殿6的成就笼统归结于古代诗词和戏曲的影响,或者认为它的主题主要受梁辰鱼5浣纱记6启发。但事实上,5长生殿6和5牡丹亭6共同作为著名的古代/言情0名剧,二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 一、两剧/言情0思想的异同 汤显祖在5牡丹亭#题词6中这样阐述他的思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0[2]1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汤显祖的观点。首先,/情0是出于不可捉摸的天性,而不是/理0的教条。其次,/情0可以突破生死,不能拘泥于/理0,这是借故事的夸张来表现/情0的真实震撼力。 而洪昇在5长生殿#传概6中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5郑6、5卫6,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0[3]1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情0拥有感天动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它能够超越地理的距离,甚至超越生死的距离。这和 汤显祖对/情0的推崇一脉相承。其次,/情0不仅仅是儿女私情,它也包括/臣忠子孝0,这就扩大了情的视野。再次,洪昇在5长生殿#自序6中写道:/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0由此可见,洪昇认可的/情0是一种充满道德理性精神的/情0。 如果我们简单追溯一下从明代到清初的思想文化的变化,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洪昇/言情0思想的发展是完全有脉络可循的。明代是一个思想讨论异常活跃的时代,尤其是/情0、/理0之辨,几乎充斥了有明一代,表现在传奇中,就是/言情0和/风教0之辨。 在明代初期,高明在5琵琶记6中提出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0,对当时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到了明代中晚期,随着心学的发展,/言情0的传奇成为当时的主流,汤显祖在5牡丹亭6提出的/情至0一说,振聋发聩,认为/情0完全对立于/理0,把/情0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情至论0的偏颇之处在于,/情0一旦完全脱离了理的束缚,就会造成情欲的泛滥。明末国家危亡,异族入侵,重建人的道德责任感成了迫切论题。此时/言情0和/风教0握手言和。冯梦龙因此创立了/情教0,提出了/理为情之范0,/情为理之维0,并且主张/私情化公0,发展了/情0和/理0的联系,扩大了/情0的广度。而孟称舜在5娇红记6中认为/情0出于/深0,毕竟不同于/理0,但是/始若不正,卒归于正0,就是/情正0。[4]299可以说,这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0的回归。到了清代,人们对/情0的认识就更加细致和深入了。 5长生殿6对5牡丹亭6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作品主题和剧情结构两个方面。 二、两剧主题的异同 5长生殿6在作品主题方面,也明显地借鉴了5牡 # 59#

民间偏方治大病

民间偏方治大病 1。一朋友经常掉头发,一位老中医,开了一个方子,吃了后头发开始长,也不咋掉了,而且开始长新头发,非常有效,后来把这方子告诉身边掉头发,头发少的朋友,用了都说有效。关键是这个方子非常便宜,呵呵! 一共是3种药:鱼肝油,胱氨酸,维生素B6。都是一块多一瓶,都是一天3次,按着瓶上说明吃几片去吃,记住,3瓶一块吃,不要间断。效果绝对好!比其他药有效得多. 2。用了一个单方就不怕冷了 去年冬天,听朋友说到他的夫人很怕冷,用了一个单方以后就不怕冷了。当时我半信半疑,但还是请他把这个单方告诉了我,并在最冷的时候试用了几次,效果不错。今年的冬天又一天天来到了。在这里,把这个单方告诉大家。如果有体虚怕冷的朋友(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可以试一试: 原料有:1、大枣:5-6颗;2、枸杞:7-8颗;3、桂圆:4-5颗;4、红糖:1小块。 方法是:每天晚上熬水喝。 以上原料既可以说是中药,又是我们平时的食品,所以应该没有副作用。至于用量,可以因人而异,不一定非得按照我说的数量不可。并且我认为是男女都可以服用的。仅供参考,不妨一试! 3。治疗前列腺炎绝对真实的验方2--6剂痊愈 绝对真实的验方2--6剂痊愈 药方:地龙12 虎杖15 炮甲12 萝卜子20 甘草3木通8 车前子20 黄芪20牛膝12 黄柏15 我就告诉大家此方治疗前列腺炎疗效神速,2-6剂痊愈,大家可以验证,用此方无不应验。 4。治牙疼口腔溃疡药方 药方一:专治牙疼。牙痛奇效,吃后二十多分钟止痛效。 配方:氟派酸和去痛片各二片,同时服下,对大多数牙疼具有奇效。二十多分钟后保你吃啥啥香,好人一样。过去我牙疼,买过药店许多专治牙疼的药,花了很多钱,结果均无效果。最后总结出此方,氟派酸本和牙痛毫无关系,但和去痛片配药,却对牙痛产生了奇效,你不仿一试。 药方二:专治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严重时,疼痛难忍,碰都不敢碰,什么都不敢吃。 配方:白矾(发面用的)用刀片刮下少许细未,(以能覆盖创口为准),然后上到创口上,静候五分钟即可。八小时以后即可正常用餐,第二天再上一次药,就基本康复了。 我们每个人都经常得口腔溃疡。我记得过去在部队时,后勤部卫生所的小熊医生经常给我一点黑色的药末,专治口腔溃疡,效果特别好。我回来后再没有这个条件了,药店买来的药又没效果。后来我发现了白矾对口腔溃疡有奇效。 5。快速根治脚气的独家秘方 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皮肤病。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现介绍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不仅效果显著,而且纯中药,天然无毒副作用。 选用同仁堂生产的口腔溃疡散(1元/瓶),脚部清洗后,可用消毒棉签蘸药涂于患处。也可将口腔溃疡散与婴儿霜混合后,涂于患处,此方法药物存留时间较长。连续治疗三天就可治愈。 口腔溃疡散用于根治脚气,安全、无毒、高效、价廉,更适用儿童及老人脚气的治疗。 口腔溃疡散的主要成分为青黛。青黛(木蓝)醇浸液(0.5克/毫升)在体外对炭疽杆菌、肺炎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皆有抑制作用。将口腔溃疡散用于治疗脚气是一个绝妙的方法。

洪升与长生殿

洪昇与《长生殿》 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统治趋向稳定,明亡的阵痛归于平静,文人们开始更多地以一种空幻与伤感的情绪来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兴亡。这时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名作,前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后者直接以南明政权的覆灭为背景,把美好爱情的丧失和政治的变乱相联系,取得感人的效果,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上述社会情绪有关联。而两位作者也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称誉。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已趋中落的世宦之家。他本人做了二十来年的太学生,其间十余年旅食京华,未获一官半职。康熙二十八年(1689),更因在佟皇后丧期内观演《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学籍。此后往来于吴越山水之间,过着放浪潦倒的生活,在浙江吴兴夜醉落水而死。洪昇才情超脱,与当世名流如王士禛、朱彝尊、陈维崧、赵执信等都有密切的交往,却一生坎坷,生活也很贫困,他的诗中常为此发出慨叹,如:“大地春回日,羁人泪尽时。七年身泛梗,八口命如丝。”(《己未元日》)才士不遇、容易出以狂狷之态,洪昇给人的印象,也是很清高孤傲的。赵执信说他“故常不满人,亦不满于人”(《谈龙录》),徐麟说他“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长生殿序》),可以略见他为人的风貌。 洪昇能诗,今尚存《稗畦集、续集》、《啸月楼集》。对他的诗前人评价不一,但总体上说成就不是很高,他的主要创作成就是在戏曲方面。今知洪昇的剧作,有传奇九种,仅存《长生殿》;又存有杂剧《四蝉娟》一种。《四婵娟》体式略近于徐渭的《四声猿》,由四个单折的短剧合成,分别写谢道韫、卫夫人、李清照、管夫人这四个历史上才女的故事。而据洪昇友徐材说,他“自谓一生精力在《长生殿》”(《天籁集·跋》)。 《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据洪昇此剧《例言》说,他曾三易其稿:最初所作名《沉香亭》,后因“排场近熟”,删去有关李白的情节,加入李泌辅肃宗中兴事,更名《舞霓裳》;“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这一过程费了十余年的时间,最后一稿写定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自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以来,一直是诗歌、小说、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反复袭用的素材。戏剧方面,杂剧有元人白朴的《梧桐雨》等,传奇有明人吴世美的《惊鸿记》等。但元杂剧在清代已无法直接用于演出,而《惊鸿记》既非名作,又因其中“涉秽”的情节而导致洪昇的不满。所以,为这样一个人所熟知的历史故事编写一种较为完美的演出剧本,应是《长生殿》创作的首要动因。在写作的过程中,则自然而然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念、审美喜好和特定的时代气氛。 有关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前代正史、野史、民间传说、文学虚构中,有各种各样的材料,《长生殿》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取舍,构成其独特的面貌。如剧中回避杨贵妃曾嫁寿王、与安禄山私通等“秽迹”,标榜“义取崇雅”,认为“一涉秽迹,恐妨风教”(《例言》),具有对这一历史故事在道德上加以“净化”的用意。当然,这同时也有突出全剧的爱情主题的效果。又如,剧中较多描写了唐明皇在宠爱杨贵妃同时又屡次“召幸”梅妃、虢国夫人,而引起他与杨贵妃的感情冲突,从而使得他们的爱情故事多生曲折。而最为突出、与前代写同一故事的文学作品显得明显不同的地方,为以下两点: 其一,剧中对“情”这一全剧的核心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并把故事的结局,写成一方虽死,犹抱痴情,一方虽生,而痛不欲生,共守前盟,因此感动天地鬼神,得以共升仙宫,永久团圆。虽然“情”本是杨、李故事的中心,但《长生殿》的写法,却有把“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的用意。剧本开场曲写道:“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即点明这一主旨。在《例

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

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 作者:刘嘉慧 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2期 摘要:《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为元代作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在唐代安史之乱背景下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本剧不单单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也描写了比之爱情更为深邃的历史。《梧桐雨》抛弃了中国戏曲中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悲剧作为结尾,这种写作思路与作者自身境遇及所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联系。 关键词:《梧桐雨》; ;爱情悲剧; ;历史悲剧; ;白朴 中图分类号:J9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122-03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自古以来便受文人青睐,从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后来关汉卿所写的《哭香囊》、庾天锡的《华清宫》和《霓裳怨》以及白朴的《梧桐雨》,这一略带民间传奇性质的历史题材为后世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白朴的《梧桐雨》是一出彻底的悲剧,王国维自《人间词话》中评价此剧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1],评价之高足见其文学成就。白朴的《梧桐雨》在写作上直白毫无隐晦,他不为渲染两人伟大爱情而淡化史实,在楔子中便提到杨贵妃原为寿王李瑁妃子,因貌美被唐明皇相中先度为女道士后封为贵妃,在后文中更是对两人的荒淫无度,唐明皇的不理朝政进行了大胆描述。若是往深处研读,便可以看出《梧桐雨》言情而不纯,其还想要表现更加深刻的国家兴衰以及人性的幻灭感等主题,可以说这部作品思想复杂又意蕴深刻。 一、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 在白朴的《梧桐雨》中,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并不纯粹,或者说这是一场唐明皇的单恋。白朴对于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的爱情塑造上一改前人赞扬或同情的态度,在他的笔下这两个人物都具有批判性,其中最有批判意味的便是杨贵妃。《梧桐雨》中的杨贵妃,既虚伪自私又薄情淫乱。从本文所写背景来看,杨玉环本为唐明皇的儿媳,因美貌吸引了唐明皇因而成为了他的妃子,这个时候唐明皇已年愈花甲,而杨贵妃却正值青春华年,再嫁的对象比自己大了几十岁,对方即便是皇帝恐怕也不能产生真爱。《梧桐雨》中更是多次提到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安禄山因胡旋舞跳的好得了杨贵妃的赏识并成為她的义子,但这两人却不是单纯的母子关系,在第一折中杨贵妃提到安禄山云:“此人狡黠,能奉承人意,又能胡旋舞。圣人赐与妾为义子,出入宫掖。不期我哥哥杨国忠看出破绽,奏准天子,封他为渔阳节度使,送上边庭。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2]此时正值七夕之夜,杨贵妃所想之人不是唐明皇却是义子安禄山,由此可见她对唐明皇并不是真爱,而杨玉环自从成为贵妃后,日夜纵情声色,贪图享乐,为了保持宠幸而工于心计,不仅蒙骗唐明皇自己的真正爱情归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 《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 化主题比较 2007年9月 第24卷第3期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西安) JournalofFurtherEducation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 Sep.,2007 Vo1.24No.3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 《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董雁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710062) 摘要:清人梁清标称洪异巨作《长生殿》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确为的评.就剧作家的"至情"观而言, 二剧都是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 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畀在《长生殿》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牡丹亭》,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及文化的 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异以情感忏悔和

诗意升华代替汤氏的情欲张扬和个性意识,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关键词:《长生殿》;《牡丹亭》;以情抗理;导情入理;情悔 中图分类号:I207.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826(20Cr7)03—0068— 05 收稿日期:2007—03—20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舁的《长生殿》是明清 时期表现"至情"文化主题的两部着名传奇作品. 清人梁清标称《长生殿》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P?,确为的评.将《长 生殿》比为《牡丹亭》,是因为就创作主旨来说,《长生殿》主眼仍在写"至情", 与《牡丹亭》无异;至于说其为"闹热", 则是指洪舁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偌大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 只觉得更为热闹.就剧作 家的"至情"思想而言, 虽然二剧都是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舁在《长生殿》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牡丹亭》, 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 息及文化的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 之际"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舁力图寻求佛教对伦理异化的拯救,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68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在明代主情主义思潮勃然兴起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一 部优秀传奇.明代自嘉靖,万历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动不仅改变着一部分地区的生活,也正深刻地改变着有二千年历史的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 明代成化,弘治以前,思想界基本上是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程朱理学的最高范 畴是"天理", 它被说成是宇宙间惟一的绝对的超越万物的本体. 所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