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的综合产物。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不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的改善,而是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整个社会的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的支持。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关系的建立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个体行为不但是形成小组关系的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的改变与交互影响,也是小组动力的重要来源。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的动机与需求、对自我的了解以及个体的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一、心理动态理论

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他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也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和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可是意识只是整个心理系统中的一种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份。它的特点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的冲动,欲望和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这种个人的理想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如果那些被压抑和被排除的本能,借助伪装的形式,遇到迂回的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的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3)无意识系统:是心理系统中的深层部份。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这些本能欲望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但是它们又总是为自己寻找出路,它们只是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整,而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的。它服从享乐和不满的原则,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三个组成部份:本我、自我和超我。并且他提出了冰山理论,我们可以看ppt上这张图:

本我——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秉行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无意识,秉行现实原则。

超我——意识,遵从的是道德原则。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只是理解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亦即理解为意识与本能欲望之间的争斗。人的心理,意识并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并不是受他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外部世界供给检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戒条以便检查者借助他们来防止无意识内容渗透到意识领域。人的心里是由无意识决定的。但对此我们需要有批判的看待,难道每个人自己的意识层面就这么不堪一击吗?他所有的行为都跟他的潜意识有关,都跟别人在他童年期给他的影响有关吗?都不能受到自己意志力的控制吗?或者说都要赖到他的家人给他的伤害吗?事实上实际经验让我们知道并非如此。

二、个体社会发展理论

个体发展理论中有许多有名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荣格也提出心理发展阶段论。我们在这一讲座中主要讲述和社会工作更为密切相关的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最大的莫过于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了。1933年移居美国之前,与弗一起工作。但是他发现佛理论的不足之处。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之处,埃里克森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观。

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

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

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

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定的标准。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儿童体验到

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回避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

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在这个阶段,回首往事,觉得一生充实、有意义会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由一对矛盾构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中的两极,健康地解决每一个危机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到完全正面的结果,丝毫没有负面的体验。二者应当有一个恰当的比率。

如在第一阶段,不仅要让儿童学会信任,也要适当地让他体验不信任感,这样才会学会保护自己。在第四阶段,对小学生来说,体验成功、发展勤奋进取的性格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能力,儿童就会觉得失败是难以接受的,没有抗挫折的能力,可能会变成工作狂。

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只有在前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发展阶段。生理的成熟及社会的期望要求个体必须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在埃里克森看来,只要人活得足够长,就要经历所有的发展阶段,顺利度过前一阶段会增强后一阶段成功的机会。

埃的理论在具体应用中比弗的更实用,对社会工作和心理学都有很大影响。并且也能切实的对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案例进行解释。

三、学习理论

在学习理论中最早的就是经典条件反射,我们所熟悉的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经过训练每次铃声一响,狗就留口水了。然后是操作条件反射,讲到的是某种行为伴随着正面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被重复。

我们着重讲述一下华生的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行为主义之父John B.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说过一个经典名言(或可说成是经典狂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弗洛伊德和皮亚杰都认为行为变化是孩子过渡到不同时期时发生的。但华生强调行为是因为所受刺激的不同而起的反应。他经典的艾伯特实验,我们将在学习资料中为大家介绍这个案例。约翰·华生认为人类的情绪(如恐惧)也是能够被条件的。并相信行为的产生,能够透过由非条件刺激伴随原来无法产生任何反应的中性刺激,在自然而然地产生非条件反应之后,使中性刺激成为能够单独产生条件反应的条件刺激。

同样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旦出车祸的人,可能看到所有的车都有恐怖情绪。或者我们经常谈到的“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班杜拉。同行为主义不同的是,班杜拉试图把人理解为一种有意识、有思维并且能影响其环境的一种存在物。人是有创造性的。当人们观察角色模范以及通过这些观察而习得新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观察性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发生是由于模仿被观察对象而不是由于强化所引起的。班杜拉有一个有名的实验讲到攻击行为的。不一定是受到什么强化物的强化使人习得了攻击行为,可能看到某人在进行攻击行为后得到好处,那么就会激发观察的人也从事攻击行为。比如劫机事件发生后,媒体报道,劫机者没有被捕获,而是逍遥法外。那么随后的一段时间可能劫机事件就会频频爆发。所以媒体在社会学习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当然班杜拉还提出很多著名的概念,比如: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人感觉自己能够从事某种行为的能力。社工也是在帮案主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并愿意去从事自己当从事的事情。

四、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很经典的来解释人行为的动机理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动机理论,比如阿德勒的三层次需求理论。马斯洛的理论也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低级需求到高级需求是逐级上升的,较高级的需求是在较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出现的,而当某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此一需求便不再具有激励的作用,如图3-1所示:

需求是人类和社会发展本源性的东西,正是寻求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满足推动了个体与人类不断地向前发展。可以说,不论是马斯洛的七层次需求理论还是阿德勒的三层次需求理论都显示出,人类发展到今天,没有一种层次的需求,哪怕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是完全依赖个体力量就能得到满足的,它必须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需求的满足是个体与他人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马斯洛认为人类有爱和被爱的需求,阿德勒更是指出,人类有对重要人际关系的渴望,个体的发展与这种需要是密切相关的。小组社会工作提供了一种情境,一方面协助成员了解各层次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以及需求满足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小组中,工作者评估成员的需求、激起成员未意识到的潜意识层面的需求,澄清成员意识层面模糊的需求,促使成员的需求与能力结合、自身需求与环境的协调与整合。同时,按照需求层次理论,个体具有追求自尊与自我实现的动机,有一种满足需要、发挥自己潜力的欲望,为了目标的达成,他们会全力以赴,自动自发。小组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小组气氛的营造,激励成员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为达成小组目标努力。

讲座二:小组动力理论

人类的行为经常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运作与结果,即“小组动力”。小组动力是指某社会小组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持小组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每个小组都有静态的一面,例如小组名称、目标、组织、属性及其他固定的性质等;每一个小组也有动态的一面,例如小组气氛、物理环境、成员成长、交流沟通等。正是在这种内小组动力理论在静态与外在动态的交互作用下,决定了小组的行动方向与发展结果。一个小组中,这些交互作用的影响力构成了“小组动力”。小组动力自然地发生在小组中。

小组动力学是一门探讨小组结构及小组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科。小组动力学研究的主题包括小组成员的人际关系、领袖及领导方式、小组的凝聚力、小组决策过程,以及大小组中各小小组的形成与功能等等。

小组动力学认为,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他活动的范围,个人的行为相互依赖。凝聚力是小组存在的基础之一。社会学者把社会小组分为自然小组和人为小组两种。自然小组是成员本身形成的,人为小组是由成员之外的第三者促成的。自然小组一开始就有某种程度上的凝聚力,人为小组起初缺乏凝聚力,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培养出归属感。没有凝聚力的小组不能长期存在。当凝聚力过强而妨碍成员在小组人际关系时,这种凝聚力又是有害的。没有冲突的小组没有生命力;而一个经常处于冲突之中,却不去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的小组,也是不健康的。

一、小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

小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凝聚力。如果一个成员把小组看作其希望的来源,那么他就会努力为它工作,积极维护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可有以下效果:责任性行为。作为内聚力强的小组中的成员,更乐于为组织负责,乐于参加会议,能达到困难目标而工作;成员的相互影响。受小组吸引的成员更乐于影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采纳别人的建议;价值的一致性。成员们会十分珍重小组目标,遵守小组规范,并劝阻与指责那些违反小组规范的人;安全感的发展。作为内聚力强的小组中的成员,较少感到紧张与恐惧,更常在小组关系的活动中得到轻松与安全的感觉。

2、小组压力与小组规范。小组为了使其成员在行为和态度上具有一致性,总会施加某些压力。“求同的压力”是小组影响其成员个体的突出表现。一个成熟的小组应具有控制其成员的压力,使其成员都感受到一种适度的求同压力,但同时在许多问题上又会容忍成员们保持己见,承认成员之间的差异,只要小组目标能为大家所接受,小组规范能为大家所遵守。

3、个人动机与小组目标。小组目标与成员的个人动机是密切相关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小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动因,一种对小组成员施加影响的动力源泉。有项研究表明,尽心接受小组目标的成员表现出最为强烈的需求紧张,并努力为使小组达到目标而工作;仅仅是默许小组目标的只能产生少量的需求紧张;而那些反对小组目标的则倾向于自行其是。

4、领导与小组功能。在小组动力学中,把领导作为一种功能的研究涉及到它对小组获取目标的影响,以及小组生产力的高低。对领导方式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如何调动小组成员的内在活力问题。

5、小组的结构性。当一个小组在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安排上获得一种稳定性时,那么

它就拥有了结构。在这种意义上,有三种不同的因素影响着小组结构的产生。①、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具体的分工将有助于工作。②个体的动机与能力。个体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不同。③小组环境。小组存在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都对其结构有所影响。

二、小组动力学研究内容

小组动力学包含五大变项,及其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应用。(如图3-2)

图中,包括:第一,成员特性;第二,小组情境;第三,整合过程;第四,成员的改变;第五,小组的发展。前二者属于小组的输入变项,后二者属于小组的输出变项。其中第

一、四项为个人行为因素;第二、五项为小组行为因素;第三项为小组运作的变项。

1、小组中的个人行为因素

所谓“小组”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彼此互动以使每位成员能影响他人或受他人影响。小组是由成员组成,能否发挥其功能、目标与对成员是否有吸引力有关。吸引力越强,成员的参与性自然越高,也较愿意自我开放,并接受他人影响。同时,成员的个别差异也影响小组本身的运作和运作的结果,包含正向促动和负向控制的影响。诚然成员的差异性越大,有助于彼此间广泛的交流和成长,但也可能导致彼此认知冲突,阻碍自我发展。一般而言,异质性小组在初期运作较为困难,动力较为迟缓,较难产生小组凝聚力,成员偶有观望、冷漠、抗拒或专断(少数成员垄断发言、操纵小组)等现象。

成员的改变是小组运作后的一些输出变项,亦即小组发展的结果,例如,成员人际关系的改善、社会经济地位的满足、冲突的疏缓、情绪压力的调适、自我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增进及各层面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其整体目标是协助成员获得良好的生活适应与生涯规

划。

2、小组行为因素“不同的刺激影响个体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法则。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环境刺激中,其产生的反应也会不同。因此,小组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包含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成员的行为反应,它也是小组动力输出的条件之一。小组动力的输出项包括下列三项:①物理性情境。物理环境经常会直接影响成员参与小组的动力。适宜、舒适的环境有助于小组的运作。例如,场地布置、空间大小、隐私权的环境考虑、噪音干扰的处理、湿热度的控制、物品的摆设、地毯的铺设以及活动器材、照明通风等设备。②社会性情境。赫西和布兰查德将小组领导中的情境条件视为“成员的成熟水平”,若小组的社会性情境良好,则成员和小组的成熟度也随着小组的发展而提升。小组情境中成员互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关系,往往容易激发成员的自我开放。例如,小组规范的拟订、小组组成的方式、小组目标的建立、小组人数的多寡、成员的熟悉程度及小组内的小集团等。

③工作本身的因素。进行小组工作时,工作性质有时也会影响到成员的参与行为。此外还需考虑到小组目标的明确度、工作的难易度与危险性、活动的复杂度、热身活动的催化及小组规范的约束力等因素。只有整合成员个别的期待与小组的目标,协助成员发现自我需求与肯定他人的需要,并训练成员具备达成小组目标的有效运作,才能真正掌握小组动力的输出变项,了解小组工作的基本要素,培养相互尊重、自由开放的小组气氛,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发挥小组辅导的功能。

从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而言,成员达到有效沟通的过程就是小组成熟度的表现。小组的发展取决于成员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立与成长,进而达到小组当初成立的目标。小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工作取向和人际取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小组的发展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小组运作后的另一输出变项,通常可通过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价来考察。考察的程序与标准是:确定要评估的小组总目标;选择评估的标准与工具;分析小组动力与运作过程;探讨成员改变的情形;检查组织机构所赋予的需求。

3、小组中的整合

小组本质上是一个动力性的有机体,并非静态的组织体,因此小组内部的各项条件或组成部分必须有连续性、经常性的交互作用,包括成员与成员的沟通、领导者与成员的沟通、小组内部与小组外部的沟通、小组气氛的催化、领导的形态与方法、小组的凝聚力等。小组运作过程越顺畅,成员的期待越容易满足,组织的目标越容易达成。

小组动力是影响小组运作的力量,与小组辅导的实务息息相关。小组领导者必须了解并且掌握小组动力,辅之以领导的整合技能,以发挥小组辅导的功能。小组社会工作也是根据小组动力学来协调个人与小组,测量人际关系,调节凝聚力,解决小组冲突等问题的。

讲座三: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源自于希腊字oikos,意指在自家的生活,即家庭中经济的自然和谐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态学被生物学者用来描述个人在社区中与他人日常的互动关系。社会行为科学家使用生态学来描述人类生存与社会中的综合性与系统性架构。文化人类学家使用人文生态学,来描述田野工作的整体性本质。有的心理学家也强调以生态学观点来认定个人与社会及物理环境的关系。

社会学家帕克描述生态学的层次分为:人类竞争为基础的共生层次;沟通与共识的文化层次。通过这两个层次的结合来解释各种社会组织,以影响和引导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

社会工作者使用生态的观点来描述实务,首推史沃兹。他用共生的观点来描述个人与教养小组(nurturing gruop )的关系。哈特曼也认为生态的观点引导我们去了解事件与行为的关系。它引导我们把焦点置于生活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上,也引导我们了解评估事件与人们对适应、整合与分化的反应。

到底什么是生态学观点?本讲座从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开始来进行介绍:

一、自然的居住地

生态学观点的核心概念是自然的居住地。对一个家庭来说,日常生活在其社区与邻里发生互动、工作、交流与学习。这个社区就是他们的自然居住地,也就是说家庭必须知晓社区中的街道、景象、日常行为及社区的期待,而每一个人在社区中有归属感。

对小组社会工作而言,小组成员对生活中的可依赖的、稳定的、自然的环境必须加以了解。

二、生态体系

生态体系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有机体与环境。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生态体系的目标在于维持与丰富一种稳定而充足的状态。生态体系是由人、生活情景,以及良好的行为或不良的行为模式所组成。这基本上是社会工作者思考的范围,它将人——情景——问题联系在一起。

三、连续性和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有机体存在于环境中,由于环境的资源对有机体的需求满足而造成多样性。连续性是指有机体能发挥超越时限的功能。生态均衡则是多样性与连续性的一种功能表现。有机体在环境中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现象:当有机体与环境接受了变化,适应过程就相当顺畅;如果有机体与环境均不能容忍变化,则其关系是僵持状态的。多样性的概念可以用来说明文化多元性。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小组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文化、种族与民族的差异性。

四、互动与交流

这两个概念经常被认为是同义的字眼,都是用来描述沟通的模式。具体来说,互动是两者之间的行动;交流是超出两者以上的行动。交流是系统间相互的协商,互动则是两者之间行动或反映的连续结果。

对小组社会工作而言,这两个概念都很重要。社会工作者与个别的成员间的行动被称之为互动;而社会工作者与全体小组成员或次小组的行动则称之为交流。

五、整体性

整体性是一种完形,或整个情境的总体。生态学的整体性是视体系为另一个整体。整

体就不能只靠一个专家的判断,而须靠不同观点的介入。例如,医疗机构中的小组工作是由许多专家来决定干预策略的。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途径。

六、适应

适应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适应有力地反映变迁、疾病与环境的不均衡。适应是一种超越时间的完整生活架构。它不断地产生管理生活的模式来面对每天的生活。适应包括长期的和当前的努力,适应也是人与人、人与小组、人与邻里等等之间的活动的过程,其中容许失误的过程。适应经常是延缓的、再现的、重组的,一直在寻求新的智慧。总之,适应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适应具有抗拒、接纳、改变与交流的特性。抗拒,即个人忍受环境带给他的压力,是一种弹性的适应;接纳,即个人改变自己去符合环境的需要,是一种塑模性适应;改变与交流,即个人改变环境来满足自我的需求,是一种控制性适应。

七、能力与幸福

个人的能力和个人的幸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个人的幸福是一种成功的适应状态。这种状态有三个层次:第一,负效应。不良的生理状况和缺乏能力去与他人建立关系。第二,愉快的融入。从他人那里获得安全的情绪支持、维持社会角色的均衡、有能力在未被期待的环境中生活、有能力去计划、有人的价值感、有良好的方式与人互动、有能力去洞察他人,以及参与社区活动。第三,长期的满足。能获得家庭、社区的稳定支持,满足并得到回报,以及拥有工作。

八、社会环境

以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人类行为,以下几个生活模式是人际互动的生存空间。第一,家庭。家庭是供给、社会化、教育的基本单位。第二,社会网络。在家庭、邻里、朋友与工作小组之外,兴趣活动形态也带有稳定、自我价值与支持的基础的互动单位。第三,组织。如学校、医院与各种机构等,属于正式的社会组织。第四,邻里与社区。邻里与社区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情境。

生态学的观点对于小组社会工作而言,强调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群体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观点的小组社会工作,简单地说是以成员、工作者、小组与环境等四个方面来实施工作。生态学观点假设人与环境为了在其居住地内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成员的成长,最小程度的整合是必要的。专业的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种可以自我改变的文化。

对于社会工作常用理论_社工论文

对于社会工作常用理论_社工论文 社工论文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asl's hierarhy 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

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 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 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 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n,1902)是美国着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归纳笔记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归纳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领域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 (二)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特点(一)职业助人活动(二)注重专业价值(三)强调专业方法(四)注重实践(五)双方合作(六)多方协同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一、社会工作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1、解救危难2、缓解困难3、促进发展 (二)社会层面的目标1、解决社会问题2、促进社会公正 二、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含义与类型1、什么是功能:功能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某个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影响2功能的基本类型:正功能和负功能 (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2、促进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2、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及要素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1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2精神病患者3、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 (二)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一)服务对象(二)社会工作者(三)社会工作价值观(四)专业助人方法(五)助人活动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一)儿童及青少年服务(二)老年人社会服务(三)妇女社会服务(四)康复服务(五)社会救助(六)就业服务(七)心理健康服务(八)家庭服务(九)医疗社会工作(十)学校社会工作(十一)矫治服务(十二)城乡社区发展(十三)军对社会工作(十四)企业社会工作 第五节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直接服务角色1服务提供者2支持者3倡导者(二)间接服务角色1管理者2资源筹措者3政策影响人4研究者 二、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一)理论知识(二)政策知识(三)技术知识(四)文化知识 三、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一)技术能力(二)文化能力(三)心理素质(四)持续学习能力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一、西方传统文化和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二、中国专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尊守的一整套指导期实践的原则和理念 (二)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

2017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整理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 1 社会工作的特点: (1)专业助人活动,专业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2)注重专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福利为自己的责任,以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为自己的目标,助人为乐 (3)强调专业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 (4)注重实践,去做 (5)互动合作,一同工作 (6)多方协同,不是一个地方的,就是多方 2 社会工作的目标 (1)服务对象层面的: A 解救危难,死 B 缓解困难,帮助青少年走出迷恋电子网络的困境,帮助单亲家庭走出困境,帮助丧偶老人适就生活等,缓解压力,克服困难,使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C 激发潜能,激发他们补压抑、被忽视的能力,调动其内在和积极性 D 促进发展,通过增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建立人际关系等方式,实现人生目标 (2)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3)文化层面: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3 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由于社会变迁、家庭或个人原因,会一时或较长时间陷入困境,从而难以正常的进行生活,在物质帮助、心时和社会支持方面提供的援助是具体的 (2)恢复弱化的功能,贫弱群体,残疾人,家境不佳的,恢复他们的自信,社会功能,社会融入 (3)促进人的发展,潜能被压缩,受到排挤 (4)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人在环境中,人的问题也是环境的问题 4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1 )维持社会秩序,可以减少因问题激化可能产生的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与一般行政管理不同,社会工作通过服务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 (2 )建构社会资本,以人为本,解决社会问题,关爱困难群体的公益活动,连接社会资源,可以增加他们的相互信任,促进良好关系的建立 (3 )促进社会和谐,面对面的、深入人心的、人性化的服务 (4 )推动社会进步,面对面的群体的服务,社会进步最主要的标准是困难群体生活状况的改善。 5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个人或群体,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6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1 )直接服务的角色:服务提供者,治部者,支持者,关系协调者,倡导者 A 服务提供者,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心理辅导,政策信息的提供 B治疗者,困难诊断和治疗,因贫困、离婚、吸毒和药物依赖、犯罪和违法行为等,进行矫正 C 支持者,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创造条件使服务对象自立或自我发展,激发服务对象 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加服务对象权能 D 关系协调者,协助他们处理好与他人及环境的不和谐关系 E倡导者, (2 )间接服务角色,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 (3 )合并角色 7 社会工作的五要素: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的助人方法,助人活动

研究生社会工作理论整理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概念、历史与意义 1.理论的含义和要素 含义:理论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和判断构成的知识架构,它旨在从一般水平上或较高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即它来源于经验知识,但在抽象层次上高于经验知识,更具有概括性。 要素: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即命题或假设),它们可以将复杂的现实或现象简单化或模武化从而有助于人们辨识其间的关联和变化。 2.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 (欧登老师PPT)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指关于如何开展社会工作的理论,即实践理论,是针对个人、家庭、小组和社区层面的干预,其功能在于预测案主或案主系统的行为,为干预活动提供结构和秩序。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的各种知识构架的总称,是由不同层次的预设、模型、概念、定义等组成,是与经验环境密切联系的。 (书上)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的各种知识架构的总称。 (1)Howe认为社会工作印论包括两大部分:“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 ①“为社会工作的理沦”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 ②“社会工作的理论”涉及社会工作的本质,目标,特色和过程。 ②“为社会工作的理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是相互贯通的,“为社会L作的理论”包含着特定的“社会工作的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也蕴派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的要素。 (2)Siheon理沦划分 (3)Rees与Fook分别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区分,但两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第一层次是指唯物主义者的社会理论或大理论与知识基础,它关注的是社会的改治、经济结构以及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目标,并为后面的两个层次的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

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 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标签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导论:理论与模式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 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 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 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 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 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 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3.社工与案主的关系 1 / 15 (1)移情与反移情 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依恋理论 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 1 安全依恋型 2 焦虑矛盾型 3 逃避型 4 紊乱型 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主要领域 1.1复习笔记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1.什么是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的含义 ①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 ②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 ③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职业性服务活动。 (2)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①普通社会工作 在职干部和离退休人员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或公益性工作。 ②行政性社会工作 行政性社会工作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中,那些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的人所从事的助人活动。 ③专业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是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 a.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受过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的人以专业理念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对困难人群开展服务。

b.他们或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或在某些医院、学校和社区中开展服务。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工作,也是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工作。 2.社会工作的特点 (1)专业助人活动 ①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活动,专业助人是它的第一个特点。社会工作不是一般的助人活动,而是以困难群体为主要对象的、专业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②在性质上,它是以服务于困难群体、以利他为目的的职业活动。 (2)注重专业价值 ①专业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时所遵循的理念、指导思想和伦理。 ②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它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福利为自己的责任,以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为自己的目标。 (3)强调专业方法 专业方法是指本职业独特的、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才能掌握的方法。专业方法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特点。 (4)注重实践 ①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它通过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服务对象一起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困境,增进其社会功能。 ②社会工作要具体地去做,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取行动,这是不同于其他理论性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的地方。 ③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不但要求社会工作者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要有根据情况的变化,合理运用工作方法与技巧的能力。 (5)互动合作

2018年天津市《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试题含答案Ⅱ

2018年天津市《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试题含答案Ⅱ 单选题-1 姜燕的妈妈在她小的时候就生病去世了,爸爸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是靠年迈的奶奶捡拾废品变卖,因为生活困难,已经到了上学年龄的姜燕却不能去读书。姜燕的爸爸和奶奶都认为他们的命太苦,一辈子只能这么艰苦度日。社会工作者了解姜燕一家人的生活后,帮助他们认识到是有能力改变环境中的不利影响的。社会工作者所依据的理论是(____)。 A.增强权能理论 B.认知行为理论 C.生态系统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答案】A 【解析】 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为受助人提供帮助应该着重于增强受助者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 单选题-2 当面临的困境有可能对人造成伤害时,社会工作者应尽可能避免或防止这样的伤害。当不可避免会伤害到与问题有牵连的一方或另一方时,社会工作者应该

永远选择造成的伤害最小、带来的永久性伤害最少和伤害最容易得到弥补的方案。这说明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伦理难题时应坚持(____)。 A.保护生命原则 B.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原则 C.自主和自由原则 D.最小伤害原则 E.隐私和保密原则 【答案】D 【解析】 [提示] 伦理难题是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社会工作界已经就解决伦理难 题给出了一些处置原则。在这里主要涉及到其中的最小伤害原则,这个原则在碰到决策可能会 给多方带来利益受损时用到。但要注意,如果选择对某方可能造成生命威胁时,就应该遵循保 护生命这个最高原则。在教材第二章第二节里可以看到对此的分析和描述。 单选题-3 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对社区范围内的违法犯罪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实现矫正其思想和行为,防止再违法犯罪的目标。以上这句话是针对社区治安的(____)内容而言的。 A.法制教育 B.人民调解 C.社区矫正 D.维持秩序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

行为 与社会环境人生发展阶 段理论 弗洛伊 德 人格发展阶段 论 口唇(1)-肛门(3)-性器(6)-潜伏(青春)-生殖(青春 -成年)性驱力是人格发展主动力 埃里克 森 心理社会发展 理论 强调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关键 环节 皮亚杰 认识世界三原 则 运用组织、同化、顺应 科尔伯 格 道德发展阶段 论 前习俗(惩罚、服从,天真享乐)习俗(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 秩序)、后习俗(社会契约定向、普通伦理) 人生 发展 阶段 特征 婴 幼 儿 大脑发育迅 速、动作发展 快、逐步掌握 行走操作 感觉运动阶段,随 意性过渡到目标 取向,形成符号思 维 形成依恋额阶 段 开始寻求自主性,失败羞愧怀 疑能力,成功形成“意志”美 德 儿 童 脑接近成人, 动作熟练协调 增长 语言记忆力增强, 开始具体化逻辑 思维 朋辈成为生活 部分,自我概念 形成 面临主动性、内疚感冲突 青 少 年 二性征,生理 机能日益成熟 叛逆转稳定,形成 价值观、人生观、 处事方法 学校是阵地, 家、校、友影响 大 自我认同角色混合 成 年 生理机能高峰 渐衰退,出现 更年期综合症 认识、操作力上 升,心智活跃,特 长在工作中得以 体现 建立社会角色, 始真正承担公 民责任义务 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婚 姻、精神、健康、就业问题) 老 年 记忆力下降, 老年疾病,身 体依赖他人 思维偏重回忆、角 色转变和发挥预 热的认知 社会角色变化; 参与减少,走向 封闭,地位下降 自我整合与绝望;“无用论”; 孤独感;疾病等 社会工作理论理论分类与功 能 功能(对于社工专业来说,首先在于帮助专业建立权 威地位,取得合法性) ——解释、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发展新的 理论 社工就是找助人办法途径;社工理 论=社工理念、实践观点 佩恩:(现代+后现代)社工理论 =为实践服务+实践 精神分析论 的应用 1887年,催眠治疗歇斯底里;二十20“儿童引导”、、“精神分析洪流”,提供契机; 二十60,成为临床主导 观点 人的心灵构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构成(本我+自我+超我);性 心理发展五阶段(口腔+肛门+性蕾+潜伏+生殖); 原则 个别化原则——签订治疗协议——安全与支持的环境——自由联想——倾听和同 感 应用 治疗过 程 治疗情境建立(设施态度中立分析)+关系建立(让其感受安全支持)+ 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 精神分析论在工作领域应用的衰落。衰落,但根本性影响仍不可否认 认知行为理 论 理论基 础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 射学说 基本取向心理与行为分离 主要观 点 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中介、协调作用 认知的形成受“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积累形成的固有模式,不经大脑而按 既有行动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2010年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个案工作方法)【圣才出品】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2010年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个案工作方法 4.1复习笔记 第一节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a.在成长的早期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解决而形成的压力; b.当前社会环境的压力过大,导致成长早期形成的问题表现出来; c.对外部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而导致无法有效应付外部环境的要求。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坚持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①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 a.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服从位置的各种辅导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一描述一宣泄。 b.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②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间接治疗技巧。 a.间接治疗技巧虽然没有直接影响服务对象,但对服务对象的影响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 b.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这就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从第一次与服务对象接触到完成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一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研究阶段。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对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服务对象问题产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这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阶段。

2021年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试题

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试题 一、单项选取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社会工作者在为社区残疾人服务过程中,邀请康复师为残疾人家属开展康复技巧培训,联系劳动部门为有劳动能力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并和社区干部一起与驻区公司进行协商,为某些残疾人找到了工作。上述做法凸显了社会工作( )特点。 A.注重专业价值 B.注重专业方向 C.注重政策倡导 D.注重多方协同 2.近年来,某些都市殡葬服务领域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针对逝者家属开展辅导服务,予以精神慰藉;同步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办法对殓仪馆员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减轻工作压力,从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角度看,上述做法体现了社会工作( )。 A.专业办法发展 B.目的模式变化 C.工作对象拓展 D.整合发展取向 3.关于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说法,对的是( )。 A.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者职业,是志愿者业余活动 B.社会工作者是志愿者队伍有机构成某些 C.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都必要遵守专业守则 D.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者规定比较严格,对志愿者则没有规定 4. 小张夫妇因夫妻关系紧张向社会工作者小李求助。小李与她们面谈后发现,小张夫妇因工作早出晚归,孩子放学后没人管,两人经常指责对方不负责任。因而,小李向她们建议,孩子放学后可以到社区青少年中心接受托管服务。依照上述内容,小李除了扮演服务提供者角色外,还扮演了( )角色。 A.倡导者 B.支持者 C.研究者 D.管理者 5.陈教师所在机构录取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作为她们督导,陈教师在第一种月里安排她们观测和学习其她同事是如何开展服务。该做法是为了让这些新入职社会工作者学习和补充( )。 A.学科知识 B.政策知识 C.技术支持 D.文化支持 6.某智障人士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经常带着服务对象外出,学习乘坐公交车,去超市购物,去图书馆看图画书,并参加社区活动,学习人际交往。这属于社会工作中( )。 A.外展服务 B.康复服务 C.矫治服务 D.医疗服务 7.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关于服务对象自决权说法,对的是( )。 A.当服务对象不肯自决时,要为其提供合理建议,协助其自决 B.自决权是服务对象应有权利,任何状况下都不应当被限制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理论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式(四个理论范式) 什么是范式:指的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由若干相关的理论模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向,它们共享一组基本的理论假设,使得研究者在心理上形成的共同信念。 1、实证传统:(最基本、最主流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上,证据为本。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经验至上;证据为本;客观现实;价值中立。 2、人本传统:(既是基本亦是边缘)全人的观点,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 人本主义的理论观:以人为本;意义和阐释;尊重价值观;高度的个别化。 3、激进传统: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 激进主义的理论观:对实证主义的全面宣战;价值无涉是不可能的;实证主义本身是一种政治,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顺从、维持现状;不同的话语体现不同的政治利益。 4、社会建构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优势。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观: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事实,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历史也是非连续的,充满了偶然。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又无从觉察的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口欲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器崇拜期(3-6岁)、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青春发动期) 自我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自我功能:人们适应和应对世界的手段,自我承载着能量和动机。 12个自我功能:现实检验、判断、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现实感、规范和控制、客体关系、 思维过程、适应性退行、防卫机制、刺激障碍、自主功能、自我掌控感、综合/整合功能。 1、自我呈现:社会互动中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行为。 2、自我监控: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我的呈现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程度。 3、自我控制:对冲动和欲望的控制、对思想和感觉的控制、对行为的控制。 防卫机制:每个人都会潜意识的以不同的防卫功能去保护自己受到伤害。 作用:积极的作用:调试 消极的作用:当心理防御机制失效、使用不当、或过多的依赖,以致破坏了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被视为异常,甚至病态。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2010年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2010年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2.1复习笔记 第一节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一、文化传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意义 (1)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确定专业的使命和核心关怀所在,从而确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质,使得它同其他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2)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对专业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提供了指引,从而确保专业行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减少对服务对象造成的各种潜在的或实际的伤害; (3)社会工作价值体系通过对专业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从而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力量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社会工作价值观一方面反映了文化传统对专业实践和理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福利制度的演变对专业伦理的重塑。 二、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1.西方文化传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工作价值观源于西方宗教理念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它注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

受助者个人价值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主张个人自决,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基于基督教伦理的爱、关怀和责任三个重要因素成为社会工作者认同的专业实践的基本价值。 在崇尚法治和民主的环境里,社会工作专业对自身的实践发展出了一整套制度约束,这些约束体现在专业社会工作者、机构和政策的使命、目标和责任里面。西方社会政治结构以民主为基础,强调公民自下而上参与,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与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里,体现了强调受助者参与和个人自决的伦理原则。 2.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起源于宗教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潮,主要形成于中世纪以来的宗教救济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慈善实践。中世纪尤其是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人类日益关注自身的利益、需要满足和人的发展,国家或政府为了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出于宗教教义、人道主义与政治统治等需要,逐步实施有限的社会救助和开始建立规范的社会救济法案,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开始逐步形成。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成为上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成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传递者,社会工作者担当着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正义以及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平等的重任。在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框架下,社会工作的主要价值观受到了民主社会主义中的社会权利、平等、正义、民主、父爱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福利国家制度的危机和改革,新自由主义思想促成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方向与服务模式从需要与权利为中心转向了以自由与效率为中心。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释、道教的思想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寓含了深刻的福利思

2009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考试真题及答案

2009年4月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助理社会工作师(初级)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 个最符合题意) 1.社会工作者小王在总结上一年度工作时,列出了自己承担的几项 主要工作,其中属于社会工作中发挥维持社会秩序功能的活动是()。 A.举办社区运动会 B.建立居民科普宣传小组 C.组织社区巡逻 D.开展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 2.从社会工作的起源看,社会工作最初的服务是()。 A.促进就业 B.求助贫困者 C.心理辅导 D.社区照顾 3.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之一。下列属于社会问题的 是()。 A.网络成瘾 B.就业服务 C.老人服务

D.婚姻指导 4.目前,尽管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状况有较大差 别。但是社会工作在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发展,并且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制度性手段。因此,一般认为社会工作取得普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法律制度的完善 B.行政制度的改革 C.民主政治的发展 D.福利制度的发展 5.社会工作在开展儿童服务时,下列属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是()。 A.脑瘫儿童康复训练 B.自闭儿童语言训练 C.轻微犯罪儿童行为矫正 D.学龄儿童沟通技巧训练 6.张某的丈夫平时就有大男子主义的观念,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只 能以轮椅代步,又失去了工作,情绪非常低落。张某包揽了全部家务,悉心照顾丈夫,但是丈夫总是发脾气,甚至有进辱骂张某。 张某感到委屈,向社会工作者小林求助。根据妇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要求,小林建议她()。 A.雇保姆照顾丈夫 B.送丈夫去康复疗养机构 C.与丈夫一起改变观点和态度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整理笔记(初级)

第一章社会工作得目标、对象及领域 1,社会工作得含义:社会工作就是在一定得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得人或群体走出困境得职业活动。 2,社会工作:就是以利她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得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得服务活动。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得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2006 年10 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以下简 称《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 构合理、素质优良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是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 会得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得 政策措施与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与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 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与专业水平。 3,社会工作得特点:职业助人活动(注:一个队伍,而不就是一个人)、注重专业价值、强调专业方法、注重实践、双方合作、多方协同 所谓专业价值就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时所遵循得理念、 指导思想与伦理。专业价值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得灵魂,它既就是社 会工作专业遵循得原则,又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努力得目标。同时又 强调要帮助服务对象实现个人价值,实现平等与正义。 社会工作专业得基本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4,社会工作得目标: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5,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得功能:促进服务对象得正常生活(社会工作在物质帮助、心理与社会支持方面提供得援助就是具体得)、促进人与社会环境得相互适应(社会工作专业得服务目标就是建立个人与环境之间得良好互动。一方面要提高个人适应社会 环境得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改善匀境,调动环境中得资源,排除环境 中得障碍。) 6,社会工作对社会得功能: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与谐。7,社会工作得要素: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助人方法、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得对象就是指直接接受服务与帮助得个人或群体。分为基本对象与扩大得对象。基本对象主要指于生活极度困难得群体,包括:第一,孤儿、无依无靠得老人与残疾人。第二,精神病患者。第三,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扩大得对象表现在:从帮助物质生活上最困难得人扩展到所有基本生活遇到困难而需要帮助得人,从贫困得个体与家庭到有问题、欠发展得社区,从困难民众到一般公众。比如:一些成员关系出现问题得家庭,某些在学业上遭遇困境得学生,那些受到虐待得妇女,因为退休而陷入孤独得老人以及心理压 力过大、出现精神障碍得人士,这些非“生活困难”得人群也成为 社会工作得对象。 社会工作得价值观就是利她主义,即以帮助她人、服务于她人、促 进社会福利与社会公正为自己行动得目标。社会工作价值观就是通 过专业教育形成得,就是在服务实践中养成得。价值观就是社会工作得灵魂。科学得助人方法就是现代社会工作得核心组成部分。助人活动就是社会工作最核心得部分。 8,社会工作得主要领域: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社会救助也叫公共救助就是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对物质生活面临危机得社会成员提供得物质方面得支持与帮助。9,社会工作者得角色:提供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支 持者(“助人自助”)、倡导者[社会工作专业得基本原则就是“案主自决”])、间接服务角色(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人、研究者) 10,社会工作者得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政策知识、技术知 识、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相关知识。) 11,社会工作者得能力要求: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 质、持续学习能力。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理论 1,社会工作价值观就是在专业或职业范围内形成与发展起来得一整套对人、对事与对专业等得总体判断与核心理念,它对树立专业使命、规范专业行为与保护服务对象得利益发挥着很重要得作用。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专业实践得规范与功效得保障。 2,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得制度化发展,也推动了慈善活动得发展,就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法案。对社会工作发展得意义: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并直接参与社会救助活动、确立了助人自助观念、救助人员得专门化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3,社会工作价值观(国际认同):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得尊严与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得重要性、待人真诚与守信、注重能力培养与再学习。4,社会工作价值观得操作原则:对服务对象得接纳、对服务对象得尊重与包容、注重个别化原则、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自决权原则)、强调为服务对象保密(除非在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有关信息时,社会工作者应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有限度公开隐私信息得必要性及采取相关保护措施。如果在紧急情形下,必须打破保密原则而来不及提出报告时,社会工作者事后应当原证据并补办手续,已记录必要得工作程序。) 5,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得内容:社会工作价值观,就是指一整套用来指导与支撑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实践得理念与判断,受到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意识形态得影响,成为一种系统得、成熟得、引领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实践得指南,同时它也就是内化于社会工作者专业实践得精神标准。专业价值观得建立与履行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得重要前提,也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她专业得一个标志。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得瞧法;2) 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实践得瞧法;3)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得瞧法;4) 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得瞧法(要坚持效率与平等兼顾,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服务效果,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得需要);5)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得瞧法。 6,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2)注重与谐、促进发展;3)平等待人、注重参与;4)道德与责任并举;5)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7,社会工作得专业伦理p38-43 社会工作者得准则:(1)履行专业行为得一般规定。(2) 以受助者利益考虑第一,任何时候者不能剥削受助者得利益。(3) 不得夸大专业资格与能力,不得效用组织得名义。(4) 在有关受助者个人得信息使用与处理上,要知会受助者并获得其同意,同时要严格发行保密原则,确保受助者得隐私不受侵犯,以及保护受助者及相关者得利益不受损害。(5) 严格专业标准,避免渎职与失职得行为。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得主要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得伦理责任,包括对服务对象得 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

2020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试题

2019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试题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练习题(475)答案见最 后 单选题 1、在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考虑工作方法、制订工作方案是()阶段的工作内容。A.接案 B.预估 C.规划 D.评估 多选题 2、观察内容取决于()。 A.观察者的喜好 B.观察者的背景 C.研究设计 D.研究问题 E.被观察者的职业 单选题 3、根据个案工作的过程,可以把个案工作的技巧分为五个不同方面,其中不包括()。 A.方案策划 B.建立关系 C.收集资料 D.追踪 单选题 4、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靠自身能力的增强而克服困难,此项目标是社会工作的()。A.缓解困难的目标 B.发展性目标

C.解救危难的目标 D.促进社会公正的目标 E.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 单选题 5、社会工作所发挥的作用被称为功能,社会工作的功能主要包括对服务对象的功能和对社会的功能两个方面。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物质帮助、进行心理辅导和寻求社会支持,解决服务对象遇到的迫切的基本问题,这体现了社会工作对()层面的功能。 A.个人 B.家庭 C.社 D.社会 多选题 6、在矫正社会工作中,个案管理的运作与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A.要有重点、分步骤地制订矫正工作计划 B.要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C.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 D.要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 E.要着眼于矫正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切忌包办代替 单选题 7、社会工作主要是针对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群实施有效的服务,因此它是一种具有()、强调专业方法、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和职业。 A.超前意识 B.一般功利性 C.社会互动 D.鲜明价值理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