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点

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点

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最终促进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园林绿化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必然要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措施,全方位地将绿色科技融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实现园林建设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标签: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优先;屋顶绿化;雨水公园 1、前言 “海绵城市”是把城市比喻成是一块海绵,形象地表现出良性城市运行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弹性”。具体来说,就是城市雨季时吸水、蓄水、净水的能力,和干旱时放水、排水、用水的能力,两种能力相结合共同构成模范化的高弹性“海绵城市”。 2、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园林绿化达到一定标准 建设海绵城市要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顺畅的前提下,将自然方法与人工方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高质量储存、渗透和净化,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公园绿地,将城市自身雨水最大化地消化吸收利用,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海绵”功能。因此,为了提升园林绿地协调蓄水与净化雨水的功能,要把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列入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内容。 3、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内涵 3.1理念先行 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融入到园林建设的设计理念中,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海绵城市公园的建设。园博园今年将被打造成苏州首个“海绵公园”。苏州各城市展园都将围绕“海绵城市”的理念,把园博园建设成具有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公园”。目前,园内主干道布局、主建筑群建设、绿化景观设计等都已取得良好进展。 3.2规划紧跟 (1)建设雨水公园。要勇于借鉴别处经验,在规划中实现雨水高效利用和水体洁净健康。例如,西雅图全年降水充足,景观设计师便习惯性顺应这一气候特点,建设雨水花园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将多余水资源充分高效利用,造福于民。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规划要点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规划要点论文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系统具有海绵的特性,可适应气候变化及环境变化,即便遇到自然灾害,也可通过自身“弹性”对自然灾害产生抵御作用。雨水季节时,海绵城市可通过吸水、蓄水、净化水等作用对水资源进行贮存,并加以利用,极大程度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保證了城市用水需求。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1规划理念滞后。传统城市规划政策大多出于从局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一种经验的推广,而不是把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然后在理论指导下设计政策。如城市理论作为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到目前我国大多城市发展依然是“唯规模论”,对城市功能、形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不足,忽略对城市历时性的空间形态机理分析,更难以与海绵城市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相融合,由此制约、阻碍了海绵城市相关决策设计。 2.2问题与目标脱节。海绵城市建设是以多目标的制定和优化为目标,针对城市内涝、径流污染、生态恶化等多方面问题进行规划设计处理。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关键问题,由此也不能因地制宜的确定核心目标,盲目套用模式现象普遍存在。 2.3水危机问题与目标问题。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 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径流污染严重等。针对多重问题,需要制定与优化多个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规划过程中,由于存在的问题较多,

往往导致不能准确把握核心问题,进而出现无法确定核心目标的问题。如果盲目套用《指南》中的模式,则会导致规划设计不合理。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几个要点 3.1规划程序。在建设规划海绵城市时,需按照以下步骤来实施:?全面评估区域场地总体情况,其中包括排水模式、流域、地质条件、植被、天然水体等;?确定城区雨水排水流域,以此来选择相应的基础设施技术;?根据具体的流域,规划上述措施,比如适用的街坊地块等。 3.2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南北方城市建设差异较大,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需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北方城市来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如何存蓄更多的降水、并能及时地加以再利用是关键问题。而南方城市因降雨量较大,河流、湖泊众多,排洪量远小于降水积蓄量,造成了地表径流,容易诱发城市内涝。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 3.3具体规划 3.3.1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建设海绵城市的同时,应该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生态系统。通过对城市河流、湖泊、水渠等资源进行保护,以获取充分的涵养水源;对湿地、林地、 草地等加强保护,使城市保持良好的水文特征;对受到破坏或开发过度的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保护,营造出良性的生态空间。 3,3.2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对城市河流、湖泊、沟渠、坑塘、湿地等原有生态系统加大保护力度,减少开发建设活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持其良好的涵养水源功能。对于降雨量较大的城市,要加强保护原有的林地、草地、湿地,并采取生态修复手段对已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净化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景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应用 许伟琦

景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应用许伟琦 发表时间:2017-07-10T11:36:08.0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作者:许伟琦 [导读]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涉及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水利等多个方面。 云南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41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涉及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水利等多个方面。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综合性的环境变化问题与自然灾害问题,对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很有帮助。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探讨了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用景观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园林;海绵城市;设计;应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破坏现象也越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为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对自然生态环境实施保护,我国也在倡导绿色生态观念,同时也加大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力度。海绵城市理论是基于缓解和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合理的应用景观园林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生活环境,也有利于解决各类自然灾害及环境变化问题。 1.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简析 1.1海绵城市的发展背景 海绵城市理论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使城市大地像海绵一样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及净水等功能,以便确保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问题。海绵城市理论属于一种生态城市理论,是基于绿色建筑的产生与普及而提出的,也是系统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为确保海绵城市所具备的功能能够真正得到发挥,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应依据生态优先原则,以人工措施结合自然途径的方式,采用科学、适宜的方法进行建设,并结合适宜的景观园林设计方法,以便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础上,对城市内的雨水进行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进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1.2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内涝问题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普遍存在且影响比较严重的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这种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越发严重。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雨水是导致城市内涝问题出现的主要愿意之一。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硬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致使雨水无法渗透到土壤中,再加上城市内河道与冲沟的填平,导致雨水无法被有效地吸收和排放,致使雨水不断积累,从而导致城市内涝的出现。要想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汇”,另一个是“流”。基于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模拟城市径流路径,查找城市雨水的流通路径,并对实际城市径流路径与雨水流通路径进行比较,对遭到破坏的城市自然流径进行修复,以此保证雨水流通的顺畅。同时,在此基础上可有选择的对雨水进行汇聚,一般会选用农田等地方作为汇集地,以此实现对城市内雨水的有效控制,确保雨水能够自然、高效的流通,从而确保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及净水等功能,据此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而这也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理念。 2.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用景观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其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也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雨水的吸收与排放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影响极大。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对于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需充分考虑水的问题,以便确保景观园林设计能够在海绵城市建设及改善生态环境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1构建生态走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自然山林所遭受的破坏问题也越发严重,对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也在持续减弱,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很容易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各个行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乱砍乱伐现象较为严重,森林遭到了严重毁坏。针对这一问题,部分人认为影响不大,只需再种上各种植物即可。事实上,森林在保持生态平衡上所发挥的作用根本是幼小的树苗、果树等植物所无法替代的。森林中参天大树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生长,其的根系极为发达,能够有效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新种植的植物则不同,因这些植物还比较幼小,根系不够发达,所以对水土也无法起到保护。 针对这种现象,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中,应转变传统的造园意识,放弃用观赏性、美化性植物代替原有植物的思想,摒弃用人工美学彻底改变自然风貌的设计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基于环境保护这一发展理念,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可依据城市地理优势,建立自然防护林带,并将其与山水资源相结合,构建生态走廊,以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出现水土流失问题,从而缓解和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而提升城市排水防涝的安全性。 2.2建设完善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水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其主要涉及城市绿道建设、滨水空间建设、水资源再利用等多个方面。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基于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可对城市绿道进行科学建设,并采用以公园串联道为核心的绿道体系,对城市绿道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以此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据此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体验,以便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改善。 在市政建设过程中,为避免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太过严重的破坏,应当采用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生物滞留设施等方法,对市政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所能够造成的影响进行降低,以此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应在对城市滨水空间界面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滨水空间分为活力、运动、商业等多个空间,并采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建设,再结合对人工浮岛、植物过滤等方法的应用,以此提高城市水景观的设计效果,从而确保城市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利用。 基于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内不规则的水岸空间及碎片化的绿地进行串联,以此构建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效果,也能够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提供环境优美的场所,对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很有帮助。基于城市土地硬化而导致雨水渗透被阻碍这一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对于生态驳岸的建设,应当在保证驳岸稳定、牢固的基础上,对水岸线进行简洁设计,避免人工建设的驳岸与自然驳岸之间相互影响,并利用适宜的本土植物与环保护坡材料对驳岸进行建设,以此保证驳岸的渗水、保水等效果,从而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基于水动力模型海绵城市建设分析案例

基于AWater Plan2.0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7.07.14赖泽辉 联系QQ及邮箱(356290189/356290189@https://www.doczj.com/doc/4418513009.html,) 示范区背景 示范区为广州东濠涌以西某排水子系统,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污水通过下游干管排放至猎德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系统沿东濠涌有截留管道,暴雨条件下,如果下游干管不能满足排放需要,则系统中雨污水通过截留管道直接排放到东濠涌。 示范区位于广州老城区房屋、道路等硬化下垫面所占比例大,排水标准偏低,暴雨情况下,易出现内涝风险和溢流污染风险。

目的 针对示范区下垫面建设情况,现利用海绵设施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排水系统对雨水调蓄能力,减少内涝和溢流污染风险,减少下游污水处理负荷。使示范区排水标准在内涝、排水系统负载、溢流等指标方面达到5年一遇标准。 工具 利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辅助软件(AWater Plan2.0)。

静态模型构建 收集整理示范区排水设施、河流、下垫面、地形等数据,利用AWater Plan2.0模型建设功能,考虑排水管道拓扑、汇水区划分、系统网络结构、模型概化等内容,构建示范区水动力静态模型,模型参数采用常用的经验参数。

降雨数据制作 根据地方暴雨强度公式,生成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降雨数据,降雨历时为2小时。 示范区排水能力现状分析 利用设计降雨对示范区排水系统进行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情景包

括1年一遇降雨情景、2年一遇降雨情景、5年一遇降雨情景、10年一遇情景。评估结果如下: 地表径流量 累积径流量

瞬时径流量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针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通过对自然水资源的吸收、蓄水、净水,实现在水资源短缺时期进行有效的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作为海绵城市 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有效的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对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理 念的实际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高重视度,明确园 林植物景观的实际作用与价值,结合有效的应用策略提升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促进城市发展。 一、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一)净化水质,修复栖息地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其重要基础关键就是水生态建设,而其中核心内容则是污水 的处理。针对污水处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净化,例如湿地等景观。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城市的 防洪有效性,并调节城市的气候条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1]。 (二)补充地下水,防洪防涝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在确保物种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起到 良好水资源存储作用。在实际园林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以当地实际情 况为基础,对超标径流系统进行有效解决,并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 水流的高效控制。另外,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叶脉和根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蓄水能力,所以对 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三)净化空气,降尘降噪 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尘降噪的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的良好建设。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植物群落配置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的数量与层次,并通过对灌、乔、草等 配置形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升景观的绿化面积,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当然,不同的植物 所起到的净化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针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新疆杨、青海云杉、银白杨、花叶海棠、天山花揪、陕甘花批以及白摔等植物所起到的吸收效果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当地 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合理选择。 二、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雨水花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势低洼的城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景 观建设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雨水花园的建设, 不仅具备着较强的观赏性和作用,而且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维护过程相对简单和便捷。也 正因此,雨水花园成为诸多国家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以下为雨水花园的具体建 设内容和功能:1.蓄水层。针对蓄水层的建设,其深度为10至25厘米左右。蓄水层的建设,可以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促进雨水的渗透;2.覆盖层。覆盖层的建设以树叶和树皮为主要 原料,深度为5至8厘米,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有效阻隔,保存植物 根系中的水分,并为微生物的生存创设良好环境;3.种植层。种植层的建设通过植物吸收、 下渗和微生物讲解等方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净化。种植曾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原料的选 择中,有机物的选择在10%之内,砂土占85%左右,最后黏土占据5%左右;4.人工填料层。 该层需要具备较强的渗透性,需要以当地实际规划建设面积、降雨特点为基础,合理选用砾石、炉渣等材料进行有效填料;5.石层。针对石层的建设,其厚度需要确保在20至30厘米 左右,以此来提升排水孔自身的排水性[2]。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井绪忠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井绪忠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针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通过对自然水资源的吸收、蓄水、净水,实现在水资源短缺时期进行有效的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作为海绵城市 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有效的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对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理 念的实际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高重视度,明确园 林植物景观的实际作用与价值,结合有效的应用策略提升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促进城市发展。 一、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一)净化水质,修复栖息地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其重要基础关键就是水生态建设,而其中核心内容则是污水 的处理。针对污水处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净化,例如湿地等景观。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城市的 防洪有效性,并调节城市的气候条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1]。 (二)补充地下水,防洪防涝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在确保物种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起到 良好水资源存储作用。在实际园林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以当地实际情 况为基础,对超标径流系统进行有效解决,并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 水流的高效控制。另外,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叶脉和根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蓄水能力,所以对 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三)净化空气,降尘降噪 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尘降噪的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的良好建设。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植物群落配置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的数量与层次,并通过对灌、乔、草等 配置形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升景观的绿化面积,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当然,不同的植物 所起到的净化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针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新疆杨、青海云杉、银白杨、花叶海棠、天山花揪、陕甘花批以及白摔等植物所起到的吸收效果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当地 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合理选择。 二、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雨水花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势低洼的城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景 观建设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雨水花园的建设, 不仅具备着较强的观赏性和作用,而且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维护过程相对简单和便捷。也 正因此,雨水花园成为诸多国家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以下为雨水花园的具体建 设内容和功能:1.蓄水层。针对蓄水层的建设,其深度为10至25厘米左右。蓄水层的建设,可以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促进雨水的渗透;2.覆盖层。覆盖层的建设以树叶和树皮为主要 原料,深度为5至8厘米,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有效阻隔,保存植物 根系中的水分,并为微生物的生存创设良好环境;3.种植层。种植层的建设通过植物吸收、 下渗和微生物讲解等方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净化。种植曾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原料的选 择中,有机物的选择在10%之内,砂土占85%左右,最后黏土占据5%左右;4.人工填料层。 该层需要具备较强的渗透性,需要以当地实际规划建设面积、降雨特点为基础,合理选用砾石、炉渣等材料进行有效填料;5.石层。针对石层的建设,其厚度需要确保在20至30厘米 左右,以此来提升排水孔自身的排水性[2]。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 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

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 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建设资金匮乏 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初期,社会各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为缓解城市内涝情况,优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已受到众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青睐。海绵城市即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排水、吸水及储水。该类城市除了弹性良好外,还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使城市水资源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自身的防御能力。 1工程概况 某市在开展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排涝方面,基于周边区域发展情况,科学运用滨水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利用再开发。本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港渠黑臭水体,提升渠道排涝能力,同时建设一个集海绵景观游憩、宣教及科普为一体综合性公园。基于工程所在地的地势情况对公园进行规划,通过多种办法建立综合海绵系统,将雨洪处理设施与城市景观结合,做到景观及防洪工作的相互结合,使公园不仅具有丰富景观,同时滨水空间也可向纵深延伸。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论述 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考虑各种基础设施和周边情况,科学使用现有条件;需对雨落管断接技术进行优化,围绕建筑周围绿地布置使用屋顶雨水,如雨水花园等。通过建筑绿色屋顶的使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提升水质,同时使汇流时间得以放缓,降低公园内涝压力;

在对公园内部的绿地展开设计时,可通过多种滞留设施的使用来对其进行处理,要求布置溢流口。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可降低雨水管道的布置量,若一定要使用雨水管道,须布置雨水口。从各种源头对雨水进行处理后,就将其投入到绿化及景观水体的使用中。为降低公园对水资源的使用量,景观水体应避免使用自来水作为补水水源;而应积极进行雨水积蓄利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开展雨水收集,雨水要优先投入到补充景观水体,绿化及喷洒道路方面。雨水的处理途径具体为:雨水在降落到屋面后,需要通过初期弃流,使其汇集到高位花坛及雨水桶中,之后需使其溢流汇集到低势绿地内,其中雨水桶中的雨水可以投入到绿化用水中;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可通过雨水花园、低势绿地或渗透铺装等形式使径流得到净化及消纳,其他超标准雨水需要近排入雨水管道中。为降低雨水管道内杂质含量,可把各种截留装置,如旋流沉沙或截污挂篮等悬挂于雨水口。雨水通过处理后,其中一部分可排入雨水管内,通过间接方式加以使用,其余可流入景观水体或雨水池内得到调蓄、储存,并对其进行过滤消毒处理后再集中配水,之后可投入到道路浇洒、绿化灌溉及景观水体补水方面。由于公园本身很难消纳全部的雨水,所以过多的雨水可排入到公园周边其他公园及广场中。公园中雨水的应用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 3.1透水性铺装方法在使用透水性铺装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进行铺设时,材料之间应有更宽的衔接缝隙面积,从而增强缝隙透水量;(2)选择材料时,应要选择透水率更高的透水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看雨水设计在多种场地中的应用_一_综合论述_罗榆淇

268城市地理从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看雨水设计在多种场地中的应用(一)———综合论述 罗榆淇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摘要:住建部2014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雨水设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后得到重视,雨水设计理念得到普及,设计方法也得到大力推广。文章结合国内以及国外建成案例,场地属性、形态、下垫面、雨水引导方式、雨水花园的形式、选用植被的特征以及每类场地的特殊性等加以总结和比较,认为工程技术手段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但对于具体的场地设计还应结合具体的场地条件布置,从而使生态设计真正的发挥生态效用而不是反而损害了环境,这一类设计方法还有待于探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场地设计;雨水 1.概述 1.1雨水设计背景 在中国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30年里,由于观念、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雨水设计在场地设计中通常被视为“排水”设计,长期以来,雨水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反而引起灾害,比如说地面坍塌,城市内涝。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由于雨水引发的径流污染和城市内涝,2014年中国住建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1],以规范雨水生态设计方法,在规范发布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实行点案例建成并且在《指南》中也有所体现。 1.2水 1.2.1水的基本性质与自然循环 生活中我们所指的水其实是含有酸、碱、盐等物质的溶液,并且夹杂着众多固体杂质。在自然界,纯水是罕见的,因此本文讨论的水,就是日常生活中较为笼统的水的概念。[2]水有三种形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液态蒸发成为气态,液态结冰(或者雪)后形成固态,由于在生活中大部分时间直接感知到的是液态,故在本文中除非特殊说明,所指水都是指液态形式的水。 水是一种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介质,有着优秀的特质,比如透明、反射。折射、流动以及声音等属性形成了丰富的变化,水景景观设计中的点景之物。 水通过自然水循环系统进行着一种自我调节,整个系统由于从海洋蒸发的水多于雨和雪的形式返回海洋的水从而运作起来,随着下雪和下雨最终实现平衡,正是这种平衡滋润了大地万物,更是方便了人类的生存,因为下雨的时候下的是淡水。 在现代城市中,自然水循环系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严重干扰原水平衡,导致城市气候由于“下垫面”变干而引发严重的城市热岛,近年来还带来了城市内涝的严重后果。 1.2.2水景的作用 总的来说有一下几点: 1)美化城市环境:水体不仅是园林景观中的经络,起到组织实现、限定空间等作用,而且还通过观赏者对于水景多维度的感官来强调城市的物种结构性感知要素。[3] 2)调节小气候:由于水的比热容比钢筋混泥土、沥青等材料高,不容易变热或者变冷,能有效调节周边温度,而且水凝结放热,挥发吸热,进一步改善小环境,而且由于比热容而导致水域气压与其他下垫面不同,产生气压风,一定的风能直接影响到人的适应性感官。[4] 3)净化空气:水能吸附浮沉,改善局部空气卫生,另外,高速运动的水分由于分解能产生大量的对人身体健康有好处的负离子,因此,喷泉瀑布等运动水都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器。 4)滋润生物与植物:地球上大部分物种都是生活在水生和湿地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依赖于水生存,同时也有很多大,中型水生动物以及水生湿生植物,它们是构成生物链最底层的物种,这些物种的稳定与生存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5)体现场所精神:水文化是人类长期活动积累而反应一个地方特色的,比如说从秦汉时期的一池三仙山开始,至今至少3000年的历史。 6)调节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人都是具有清水梦想的,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就越需要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那么水景、湖泊就自然成为居住区的卖点,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案例研究 近年来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的实践案例如表1所示,有市政道路这样的线性场地,也有大面积的体育类公共场所,还有住宅区等面状空间,另外还有一个美国的学校案例,这些项目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表1(作者自制 ) 2.1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 光明新区23条市政道路,总长度17KM,是道路红线内雨水有限进入两侧的生物滞留带。 2.1.1应用方式 该市政道路通过控制峰值流量、综合径流系数和径流污染三个因子来实现对雨水的储存,水质的净化,补充地下水的作用。 2.1.2效益分析 城市雨水管道的综合设计重现期从原来的2年提高到4年,实现年径流量控制率为70%。 2.1.3小结 在线性的市政道路,地表径流会比较大,可以通过道路两旁的植草明沟来实现雨水的暂时性储蓄和水质的净化 。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 [2]马天天,场地雨水排除与景观设计,2012,华南理工大学.第126页 [3]李俊奇,车伍.德城市帀水利用技术考查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1):47. [4]邓世超,基于微气候改善的城市街区绿色更新策略研究,2014,湖北工业大学.第76页.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 摘要: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推出,全国各大城市积极开展海绵城 市申报和建设工作。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全国普遍存在的“海绵体”这一问题, 在城市雨水量比较集中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建设方法,从而以行业的标准,城市的 规划,以此保证各区域内水不外流的基础上合理增加城市滞洪低地,确保植物生 长环境和建设结构安全,有效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矛盾。本文分 析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阐述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难点及技术 关键点,以此提高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难点;技术要点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建设方式不同会产生诸多不同的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使城市建设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化,由人工型向生 态型转化的日渐增加。海绵城市是由改造自然的传统建设模式转变为顺应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开发模式。 它能否顺利实施,能否有效解决传统建设模式所造成的严重城市病和生态危机,关系到人类今后的生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所谓的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着较强的 适应能力,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就是要求通过建设雨水循环 系统来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使得在不发生洪涝的同时又能够将 降雨合理利用并能维护水文生态安全。 2、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 第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强调增加绿地,降低城市地面的硬化比例。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收集并处理雨洪水,这些被 处理过的水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或者作为景观用水,补给地下水等,从而改善 城市生态环境;第二,降低城市建设成本。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 保护利用,城市肌体中既有的园林、绿地、湿地及景观水体往往与水利调蓄设施 结合起来共同构筑城市的防排水体系,减少给排水管道混凝土的工程量,降低城 市市政建设、运营、维护费用;第三,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防、排、渗蓄、滞等措施有机结合,将极大地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有效 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损失。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将防、排、蓄、渗、 滞等措施合理地结合起来,大大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 灾害的发生,维护城市居民安定的生活环境;第四,解决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自然生态雨水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海绵城市建设对我国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建设初期如果缺乏针对性 的理性思考,只是模仿、不及时反思和评价,则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 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地区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生态效益,填湖造地、侵占生态湿地,破环了原生态水系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绿色海 绵体锐减。其次,造成城市缺水的原因是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硬化不透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