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变质岩)

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变质岩)

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变质岩)
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变质岩)

变质岩野外观察描述

一、变质岩观察与描述方法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二、变质岩描述实例

1、矽线榴石片麻岩

岩石总体呈褐色;斑状变晶结构;深色与浅色矿物间断定向排列构成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榴石:棕褐色,呈粗大(d>3㎜)的不规则粒状变斑晶,晶形不甚完整,晶面上裂纹发育(可见交错裂纹),硬度大(7±),含量40%±。石英:无色或浅白色,呈它形压扁~拉长状,粒度不均,一般在0.2~0.5㎜×2~4㎜,含量30%±。矽线石:白色~微带蓝的白色,晶形呈细长柱状,粒度0.1~0.2㎜

×0.8~1.0㎜,含量20%±。岩屑:以暗色岩屑为主,呈碎块状,分布不均匀,粒度0.5~1.8㎜,个别≥2㎜,含量5%±。其它:可见少量铁质、绢云母和黑云母,总量10%±。

2、红柱石角岩

岩石呈深灰色,板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变斑晶为红柱石,单体长柱状,放射状集合体。横截面正方形,其中可有碳质核心,长约20-30毫米,含量40%左右。变基质灰黑色,角岩结构(微粒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不易辨认,含量60%左右。岩石由泥岩热接触变质而成。

3、石榴石云母片岩

浅灰色,粒状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组成矿物为石榴子石、白云母、黑云母及石英。石榴子石呈暗红色,自形粒状,大小2毫米左右为主,含量小于10%;白云母呈浅灰白色、透明、珍珠光泽,含量约50%;黑云母呈褐黑色,含量小于10%。在垂直片理的断面可见石英,呈细小它形状,油脂光泽,粒径多小于1毫米,含量30%左右。该岩石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 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l.颜色 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 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 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 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 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接着描述基质中矿物的特征,如矿物粒度呈细粒时,其描述顺序与要求同前述。当基质粒度小于细粒时,只要求指明主、次要矿物.不要求作详细描述。

野外三大类岩石简单识别

野外三大类岩石简单识别 肉眼对岩石进行分类和鉴定,除了在野外要充分考虑其产状特征外,在室内对手标本的观察上,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它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具体步骤可为: (1)首先观察岩石的构造。因为构造从外貌上反映了它的成因类型:如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形态时,一定属于火成岩的喷出岩类;具有层理构造以及层面构造时,是沉积岩类;具板状、千枚状、片状或片麻状构造时,属于变质岩类。 三大类岩石的构造中,都有“块状构造”。比如火成岩中的石英斑岩,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变质,岩中的石英岩,表面上似难区分,此时应结合岩石结构特征的观察进行分析:石英斑岩具火成岩的斑状结晶结构,其中的石英斑晶与基质矿物间呈结晶联结;而石英砂岩具有沉积岩的碎屑结构,碎屑之间呈胶结联结;另外,岩石中的石英颗粒本身也有显著差异----石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具有一定的结 晶外形,呈棱柱状或粒状;石英砂岩中的石英颗粒则呈浑圆状,玻璃光泽已经消失,用锤击或小刀刻划岩石中胶结不牢的部位时,可以看到石英颗粒与胶结物分离后在胶结物上留下的小凹坑。经过重结晶变质作用形成的石英岩,则往往呈致密状,肉眼分辨不出石英颗粒,且石质坚硬、性脆。 (2)对岩石结构的深入观察,可以对岩石进一步的分类。如火成岩中的深成侵入岩类多呈全晶质、显晶质、等粒状结构;而浅成侵入岩类则常呈斑状结晶结构。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化学岩(如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的区分,主要是根据组成物质颗粒的大小,成份及其联结方式。 (3)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的分析,对岩石的命名和分类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与火成岩的命名关系尤为密切。如斑岩和玢岩,同属火成岩中的浅成岩类,其主要区别在于矿物成份。斑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正长石和石英,玢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斜长石和黑色矿物。沉积岩中的次生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石膏、褐铁矿等不可能存在于新鲜的火成岩中。变质矿物如绿泥石、滑石、石棉、石榴子石、红柱石等,则为变质岩所特有。因此,根据某些矿物成分的分析,也可以初步判定岩石的类别。 (4)在岩石命名方面,如果由多种矿物成分组成,则以含量最多的矿物与岩石的基本名称紧紧相连,其他较次要的矿物,按含量多少依次向左排列,如“角闪斜长片麻岩”,说明其矿物组成是以斜长石为主,并有相当数量的角闪石,其他火成岩、沉积岩的多元命名涵意也是如此。 (5)最后应注意的是在肉眼鉴定岩石标本时,常常有许多矿物成份难于辨认。如具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的火成岩,泥质或化学结构的沉积岩,以及部分变质岩,由结晶细微或非结晶的物质成份组成,一般只能根据颜色深浅、坚硬性、比重大小和“盐酸反应”等进行初步的判断,火成岩中深色成份为主的,常为基性岩类:浅色成份为主的常为酸性岩类。沉积岩中较坚硬的多为硅质胶结的或硅质成分的岩

岩石野外鉴别描述

主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 一、岩浆岩类 组成岩浆岩的矿物虽然很多,但常见的只有二十几种,称为造岩矿物,而最常见的造岩矿物就更少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前四种含铁镁高,称铁镁矿物,矿物颜色较深,又称暗色矿物;后三种含硅、铝高,称硅铝矿物,含有色元素少,矿物颜色较浅,又称浅色矿物。这几种造岩矿物相对于岩浆岩分类命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的肉眼鉴定特征及方法如下: 1、橄榄石(Fe,Mg)2SiO4 它的出现往往表示岩石中SiO2的含量处于不饱和,常分布在超基性岩和部分基性岩中,与辉石或基性斜长石共生。常见的橄榄石是富含镁的,故颜色一般较浅为橄榄绿色,但少数含铁多时可适于黑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不规则粒状,常见有贝壳状断口。次生变化常见,在喷出岩中往往变成红棕色片状伊丁石,有时还保留橄榄石的外形——假象。而在侵入岩中则变成为黄绿色至黑色(由于析出细粒磁铁矿之故)致密蛇纹石,或由叶蛇纹石集合体组成橄榄石假象。它在标本上由于光线的照射而具“闪光面”,这种现象在超基性岩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2、辉石和角闪石 这两类矿物性质上很相似,故常混淆,因此在这里一起叙述。它们都是暗色柱状晶体,与橄榄石在颜色、晶形、节理和次生变化等方面不同。前者颜色一般比较深,呈柱状晶体,有两组解理(110)和

(110)发育。辉石和角闪石的一般鉴别特征可归纳成下表: 在岩浆岩中常见的普通辉石和普通角闪石,常常颜色均为深灰黑色至黑色,光泽亦很相似,这时形状和断面就比较重要,对标本要注意其断面交角,辉石近直角,而角闪石近于菱形,常常要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 辉石类除了普通辉石外,在岩浆岩中还有斜方辉石,如古铜辉石、紫苏辉石等,与普通辉石不同的是如含铁少时,颜色较浅,为淡棕色或碎片状,有些带褐黄色,随着铁含量增多而颜色变深,为暗褐色至褐黑色。另一种为少见的碱性辉石,呈针状、长柱状,两头尖呈箭头状,黑带绿色,这时注意不要把它误认为角闪石,可根据共生矿物产况来识别。 3、黑云母 通常较易鉴别,黑色至褐黑色,具有较强的珍珠光泽,黑云母有时退色,颜色变浅,呈金黄色,底面呈六边形,(001)节理极完善,常呈片状,其纵断面常成为长条状,有时易误认为角闪石;但可以用小刀挑一点到手心上,用放大镜观察,呈片状并具有弹性。这个办法可同时区别于片状的绿泥石和蛭石。次生变化后,颜色变为绿褐色、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野外编录) 三种常见的岩浆岩: 1.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和块状构造。花岗岩既美观抗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 2.橄榄岩侵入岩的一种。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辉石,深绿色或绿黑色,比重大,粒状结构。是铂及铬矿的惟一母岩,镍、金刚石、石棉、菱铁矿、滑石等也同这类岩石有关。 3.玄武岩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优良耐磨的铸石原料。 (沉积岩) 又叫“水成岩”。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遭受风化作用的破坏产物,或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吹、浪打,会逐渐破碎成为砂砾或泥土。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这些破碎的物质又被搬运到湖泊、海洋等低洼地区堆积或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空隙逐渐缩小,水分逐渐排出,再加上可溶物的胶结作用,沉积物便慢慢固结而成岩石,这就是沉积岩。沉积岩分布极广,占陆地面积的75%,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四种常见的沉积岩: 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

3.页岩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层理明显,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种颜色,如黑色、红色、灰色、黄色等。 4.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组成,遇稀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泡。石灰岩的颜色多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致密块状。 变质岩:地壳中的火成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一系列改变,这种促成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叫做变质岩,例如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的石英岩,由页岩变质而成的板岩,由石灰岩、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变质岩常有片理构造。三种常见的变质岩: 1.大理岩由石灰岩或白云岩重结晶变质而成。颗粒比:石灰岩粗,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遇酸剧烈反应,一般为白色,如含不同杂质,就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大理岩硬度不大,容易雕刻,磨光后非常美观,常用来做工艺装饰品和建筑石材。 2.板岩由页岩和黏土变质而成。颗粒极细,矿物成分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具有明显的板状构造。板面微具光泽,颜色多种多样,有灰、黑、灰绿、紫、红等,可用做屋瓦和写字石板。 3.片麻岩多由岩浆岩变质而成。晶粒较粗,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等。矿物颗粒黑白相间,呈连续条带状排列,形成片麻构造。岩性坚,但极易风化破碎。 C、(矿物) 是地壳内外各种岩石和矿石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一体。大部分矿物是固体,也有的是液体(如自然汞、石油)或气

岩石的分类和识别

岩石的分类和识别 高二地理 执教李永萍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初步学会三大类岩石的识别技能。 2.联系实际,让学生初步认识岩石与生活、生产活动的关系,为突出“人地关系”主线作好准备。 3.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会“比较”、“分析”这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主要特征;三大类岩石的识别技能 教学过程 (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桌旁,每个小组配有两套岩石标本) [教师] 岩石圈指的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个范围? [学生] 指的是地球内部软流层以上的岩石部分。 [教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有何特点? [学生] 岩石圈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则又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 [教师] 请同学们把桌上的岩石标本盒打开。这么多的岩石标本,仅是组成岩石圈各类岩石中的一部分。如何来区分和认识它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岩石的分类和识别”。 (板书:岩石的分类和识别)

[教师] 请同学们找出1号和7号岩石标本(花岗岩和玄武岩),观察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学生活动:各小组进行观察、比较、讨论) [学生] 两块岩石标本颜色不同:1号岩石标本颜色浅,7号岩石标本颜色深。 [学生] 1号岩石标本看得出一粒粒矿物晶粒,7号岩石标本矿物晶粒看不清;7号岩石标本有孔,1号岩石标本则没有。 [教师] 这两块岩石标本为什么会不同? [学生] 我觉得可能是岩石的组成物质不同。 [学生] 我认为是和形成岩石的环境条件不同有关。 [教师] 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有道理。要识别岩石的特点,就要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岩石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岩石的形成有多种途径,按照成因,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岩浆岩。 (板书:岩浆岩) [教师] 岩浆岩是怎样形成的呢? (放映投影片,见图) [教师] 岩浆岩的形成与岩浆活动联系在一起,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请大家看图,图中侵入岩和喷出岩是岩浆岩的两大类,两类岩

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变质岩)

变质岩野外观察描述 一、变质岩观察与描述方法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二、变质岩描述实例 1、矽线榴石片麻岩 岩石总体呈褐色;斑状变晶结构;深色与浅色矿物间断定向排列构成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榴石:棕褐色,呈粗大(d>3㎜)的不规则粒状变斑晶,晶形不甚完整,晶面上裂纹发育(可见交错裂纹),硬度大(7±),含量40%±。石英:无色或浅白色,呈它形压扁~拉长状,粒度不均,一般在0.2~0.5㎜×2~4㎜,含量30%±。矽线石:白色~微带蓝的白色,晶形呈细长柱状,粒度0.1~0.2㎜

三大类岩石识别

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长石为主,

关于野外如何辨认岩石的类型

关于野外如何辨认岩石的类型 一、岩浆岩的野外观察和鉴定 岩浆岩的肉眼观察和鉴定一般遵循从颜色, 结构构造, 矿物成分到最后综合分析定名的步骤。 (一)颜色的观察 岩石的颜色是指岩石总体的颜色,它是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相对含量的反映。在岩浆岩中, 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含量逐渐减少, 其颜色也相应地由深变浅。一般超基性岩常呈黑色,黑绿色基性岩常呈灰黑色、灰绿色中性岩常呈灰、暗灰或灰白色酸性岩常呈灰白, 肉红色等。因此, 根据岩石的颜色可以初步确定岩石的类别。 (二)结构、构造的观察 结构、构造是成岩环境的反映。一般说, 具中、粗粒结构, 等粒结构以及似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深成岩具细粒, 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浅成岩具隐晶质、玻璃质结构者多属于喷出岩。玻璃质与隐晶质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具玻璃光泽, 贝壳状断口或酷似炉渣后者断口粗糙不平。浅成岩与喷出岩均可具斑状结构, 其区别在于前者的基质多为细粒, 显晶质矿物, 斑晶较粗大后者的基质多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斑晶粒度较细。 块状构造多属于深成岩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流纹构造多属于喷出岩。因此, 根据岩石的结构, 构造可以大致确定岩石的产状。 (三)矿物成分的观察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主要的依据, 对于具显晶质结构的岩石需要全面鉴定其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 并且估各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及其百分比含量。 在观察矿物成分时, 应首先鉴定指示矿物, 然后鉴定长石类矿物和其他暗色矿物。 鉴定指示矿物时, 石英含量较多者属于酸性岩, 橄榄石较多者属于超基性岩, 少含或不含指示矿物者属于 中性岩或基性岩。 鉴定长石类矿物时, 先观察岩石中有无长石, 不含长石者属于超基性岩如含长石, 则要进一步区分长石种 类并估计其相对含量。一般说, 以正长石为主要且含较多石英者属于酸性岩以斜长石为主, 不含或极少含石英者属于中性岩或基性岩, 这时需根据其暗色矿物再定岩类。 在暗色矿物含量较多的岩石中,需具体鉴定出矿物名称。以橄榄石为主者属于超基性岩以辉石为主者属于基性岩以角闪石为主者属于中性岩以黑云母为主者属于酸性岩。 对于隐晶质, 玻璃质结构的岩石,由于肉眼难于辨认其成分, 一般只根据其颜色和结构特征大体定名。如有斑晶, 则需鉴定斑晶矿物。一般说, 斑晶以正长石、石英为主者属于酸性岩 以角闪石、斜长石为主者属于中性岩以辉石, 橄榄石为主者属于基性岩。 目估矿物含量是岩石定名的重要依据。通常目估含量是采用多次在相当平面范围内估计主要矿物所含量占面积的百分比, 然后取其平均值。 (四)综合分析定名 根据观察所积累的全部资料, 可对岩石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定名, 如果要求对岩石准确定名, 则需要把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 鉴定岩石时的最大错误不在于选错了名称, 而在于作了不全面和不正确的观察。因为有了全面而正确的观察, 一旦发现定名错误, 也很容易根据记录加以更正, 反之则难以办到。

岩石野外实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岩石野外实习心得 篇一: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 (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少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华县刘家河村南,县城 东约五公里处,山门距陇海铁路华县火车站和西潼高速公路 出口7公里,距101省道仅2.2公里,均有等级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山势东连小夫峪,西交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少华山上现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景点。 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

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少华山区的岩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同时又有少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其褶皱形态多样断层形式多样其中南坡严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为温带落叶及阔叶林。 (2)实习任务 ①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②观察少华山地貌及地理现象:河流山体特征。 ③观察岩层产状要素,褶皱和节理。 ④使用地质罗盘测岩层产状。 (3)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使我们获得实习区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特点。 (4)实习工具: 铁锤、地质罗盘、放大镜。 认真观察地理现象,实习期间大胆细心。合理使用测量仪器,要有科学严谨的实习精神。野外注意安全,进入山区注意防火事宜。 (6)实习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境内少华山, 第二章:岩石。

常见岩石的辨别

学会用肉眼或借助于放大镜来鉴定火成岩,是野外地质旅行的基本功之一。特别在填绘地质图、测制剖面图、研究侵入体及其相互穿插关系,观察侵入体与其围岩的关系,以及各种火成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野外鉴定火成岩,大体上应从以下几项步骤入手。 首先观察岩石的颜色、含石英的分量、含铁镁矿物的分量这三项指标,估计遇到的火成岩应归属于哪一个大类。比如淡红色、浅灰色,含石英晶体的颗粒较多,而含铁镁矿物的分量较少的,大体上是属于酸性火成岩。如果岩石呈灰色、灰绿色,铁镁矿物的含量相当明显,而石英晶体的颗粒大为减少,或偶尔可见者,大体应属于中性火成岩。如果岩石的颜色黝黑,并略带橄榄绿,完全看不到石英颗粒,铁镁矿物几乎成为岩石的全部组分,则应属于基性岩类。 基本上分辨出酸性、中性和基性三大类岩石以后,接着就应该鉴定其具体的名称了。这时候,认识岩石中所含的矿物名称是鉴定的关键,因此,熟悉一下最基本的几种造岩矿物很有必要。 石英:晶体多为六方柱体及菱面体的聚形,晶面有横纹。颜色多种多样,纯净者无色透明,称之为水晶。常见者有白色、灰色乃至暗灰色。如含锰质,呈紫色;含有机质,呈烟黄色、烟褐色、墨色。玻璃光泽。断口不平,有如贝壳状。硬度7,超过铁器,故刀口针尖均难以刻画。

正长石:晶体短柱状,常呈粒状或块状。表面可见解理裂缝。颜色多呈肉红色、浅黄色。玻璃光泽。硬度6,与铁器相近。 斜长石:板状、板柱状晶体,多为白色、浅灰色,有时为浅绿色、浅红色。常为不规则的粒状。玻璃光泽。硬度6~6.5。 黑云母:晶体常呈板状、柱状。片状解理发育,极易剥落成薄片,故可用小刀、指甲拨开。具玻璃-珍珠光泽。硬度低,2~3。薄片富有弹性。颜色呈黑、褐色。易风化,成为绿泥石。 白云母:晶体形状与黑云母相同。片状解理亦发育,极易剥成薄片。玻璃-珍珠光泽。硬度2~3,颜色白、浅黄,浅灰、浅绿。不易风化。 普通角闪石:晶体常呈柱状,横断面为假六边形,颜色为黑色。绿色、褐色。玻璃光泽。有时可见金属光泽。其解理裂缝的交角为60°。硬度5.5~6。 普通辉石:晶体呈短柱状。其横剖面为假八面形。颜色多为黑色、墨绿色及褐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解理裂缝的交角呈90°。 橄榄石:它的颜色比较特殊,通常呈橄榄绿、黄绿色,有些则呈黑色。有较强的玻璃光泽。断口呈贝壳状。硬度6~7,因其极

岩石的野外观察方法

岩石的野外观察方法: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中保存地壳形成与演化的记录;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成分。所以对岩石的观察、认识、研究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地质工作。 一、岩浆岩的观察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结晶所形成的岩石。按深成岩、脉岩、火山岩叙述。 (一)深成岩 1.岩石的观察:颜色、矿物成分及含量、结构、构造、蚀变、矿化、风化产物。 2.特殊结构、构造的观察:原生节理(Q、L、S)、片麻理、深源包体(形态、大小、成分与岩浆岩的关系)、捕虏体(形态、大小、成分、排列方式、分布位置,被岩浆岩改造的程度)。 3.岩体的观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岩相的划分、是否存在附加侵入相、多期侵入。脉岩的发育情况。 4.与围岩接触关系的观察:这里只介绍侵入接触关系的观察。(沉积接触、断层接触见有关部分。) 岩体:①边部变细或有冷却边、出现斑状结构; ②边部矿物定向排列-岩浆流动构造; ③有岩枝、岩脉插入围岩; ④有围岩的捕虏体; ⑤受围岩影响边部成分发生变化。 围岩:①出现热接触变质现象; ②有交代作用时出现交代矿物或形成矽卡岩。 (二)脉岩 脉岩是呈岩墙、岩床、岩席产出的浅成侵入体。 1.脉岩类型的观察:辉绿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煌斑岩、石英斑岩、伟晶岩、细晶岩、石英脉…… 2.脉岩方向的观察与统计:脉岩经常沿一定的构造破裂面或岩体中的节理侵入,所以,脉岩是区域或局部构造线的反映; 3.脉岩之间关系的观察; 4.与围岩之间关系的观察; 5.产在岩体中的脉岩要注意脉岩矿物成分与岩体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观察; 6.脉岩相对形成时代的观察。 (三)火山岩 火山岩分为火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 1.火山熔岩的观察 ①火山熔岩成分的观察:颜色(是岩石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的综合反映),斑晶成分的观察,注意碎屑物质的混入,有否深源包体; ②火山熔岩结构的观察:斑状结构、球粒结构、球颗结构、玻璃质结构、霏细结构、细晶结构; ③火山熔岩的构造观察:气孔与杏仁构造(形态、大小、含量、排列方式、分布部位)、流纹构造、枕状构造、珍珠构造、柱状节理、块状构造; ④火山熔岩与上、下岩石接触关系的观察:间断面、烘烤、沉积接触……; ⑤火山熔岩地质产状的观察:岩被、岩丘、火山锥、破火山口、火山颈……;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附实例)

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 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l.颜色 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 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

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 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 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接着描述基质中矿物的特征,如矿物粒度呈细粒时,其描述顺序与要求同前述。当基质粒度小于细粒时,只要求指明主、次要矿物.不要求作详细描述。

野外常见岩石描述

斜长浅粒岩,风化色与新鲜面均为灰白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石榴石构成。其中斜长石(65%±)灰白色,半自形板状-他形粒状,略显定向分布,约0.5mm;石英(30%±)烟灰色,他形粒状充填,约0.5mm;黑云母少量,黑褐色片状,被绿泥石交代;石榴石少量,他形粒状,约为0.5mm,被绿泥石交代。 橄榄方解石大理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白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大理岩(55%),白云岩(35%),橄榄石(10%)。 英云闪长岩,风化色为淡黄色,新鲜面为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组成,其中,斜长石近半自形板状-它形粒状,含量约为60%。石英它形粒状,含量约为25%,零散定向分布。黑云母片状,含量为约10%,局部绿泥石化。 石英闪长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黑色,粗-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为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构成。其中斜长石近半自形板状-他形粒状,略显定向分布,具绢云母化,含量75%。石英他形粒状,含量15%。黑云母鳞片-叶片状,零散略显定向分布,含量10%。 闪长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黑色。岩石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组成。其中斜长石(70%±),近半自形板状-它形粒状,略显定向分布,绢云母化明显;角闪石(15%±),它形柱、粒状,与黑云母、石英等混杂定向分布。黑云母(10%±),片状,主与角闪石混杂相对显条纹状定向分布;石英(5%±),石英它形粒状,零散或集合体呈似条纹状等定向分布。 板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白色,变余粉晶结构,似板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生物碎屑组成。其中方解石(90%±),它形粒状,杂乱分布;白云石(5%±),它形粒状;生物碎屑(5%±),主为棘皮类,零星分布。 灰黑色细砂板岩,风化色为黑色,新鲜面为灰黑色,变余粉砂状结构,似板状构造。碎屑成分为砂级碎屑(70-75% );填隙物(20-25% ),部分变质为绢云母。胶结类型属基底式。 变质粉砂质细砂岩,风化色为黄绿色,新鲜面为绿色,变余粉砂质细砂状结构,似板状—变余层理构造。碎屑成分为砂级碎屑,其中细砂(50-55),粉砂(35-40%)。填隙物(10-15%),主要为粘土,已变为绢云母、绿泥石。胶结类型属基底式。 粗粒岩屑长石砂岩,风化色为灰绿色,新鲜面为绿色,粗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成分为砂级碎屑,其中长石(35-40%)、石英(35-40%)、岩屑(25-30%)。填隙物(1-5%),主要为粘土,已变为绢云母、绿泥石。胶结类型属接触式。 变质粗中粒长石砂岩,风化色为砖红色,新鲜面为肉红色,变余中粗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成分为砂级碎屑,其中石英(50-55%),长石(40-45%)。填隙物(10-15%),主要为粘土,已变为绢云母、绿泥石。胶结类型属接触式。

如何用肉眼辨别三大类岩石

如何用肉眼辨别三大类 岩石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如何用肉眼辨别三大类岩石在固体地球表面,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不同,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在野外,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以及粒度(指碎屑颗粒的大小)、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等用肉眼判断是哪一类岩石。 一、岩浆岩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直接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其主要识别标志有。 (一)、岩浆岩中喷出岩附近保存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痕迹,如,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和柱状节理等;侵入岩常被其它岩石所包围。 (二)、岩浆岩的结构反映了岩浆结晶的特点。侵入岩中的各种矿物结晶良好,属全晶质结构,如花岗岩等;喷出岩是隐晶质或玻璃质,有的似煤渣状,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矿物成分。 (三)、岩浆岩中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在空间排列及填充方式上有如下特点: 1、岩石中矿物颗粒的排列不显示方向性,而呈均匀分布。 2、岩石无论在颜色上还是在粒度上,都是不均匀的,从整块岩石来看,显得斑斑块块,杂乱无章。 3、有熔岩流动的痕迹,例如,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

4、有由挥发成分逸散后留下的孔洞。这种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具有。 5、有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所充填而形成的杏仁状构造。 (四)、除火山碎屑外,岩浆岩不具备层理构造,不含化石。 二、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主要识别标志如下。 (一)、沉积岩的颜色、成分和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不同的岩层叠置在一起好像一部巨厚的“书”。因此,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构造特征之一,也是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沉积岩除层理构造外,它的层面上经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它经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1、波痕:是由风、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层面上留下的一种波状起伏痕迹。 2、泥裂:又叫龟裂,指在粘土质或砂质沉积岩表面,由于干燥收缩而形成的不规则的多边形裂纹。 3、雨痕:雨滴打击未固结的细粒沉积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迹。但比较少见。(三)、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岩结构。特点是岩石可分为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 2、泥质结构。多为粘土矿物形成的结构。 3、化学结构。是通过化学溶液沉淀结晶而成。 4、生物结构。由生物遗体或碎片组成,如介壳结构等。 (四)、生物遗迹:指岩层中含有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或遗骸,即化石。这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所有的沉积岩都具有的特征。

三大岩类鉴别

三大岩类鉴别 浅谈三大类岩石的野外肉眼鉴定方法(Ⅰ)2010-10-27 22:11:12|分类:岩石学知识|标签:|字号大 中 小订阅 岩石的肉眼鉴定,对学地质的学生和刚刚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必须逾越、不可回避的难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哈哈,无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的去学习,去积累。后有附言。 利用假期写了点有用就踩踩 岩石随处可见,它构成了地球的表层——地壳。岩石记录了地壳变迁的历史,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要认识地球就得从识别岩石开始。目前,已知的岩石种类不下万种之多,精确地区分岩石需要用精密仪器或显微镜。但概略鉴别时,凭肉眼观察岩石的某些特征也可以识别岩石的大致种类。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各类岩石的形成、矿物的组成和岩石特征,都与其物质组成、成因有关,是其形成环境的物质反映。因此,在进行岩石的肉眼鉴定之前,应对三大类岩石,各自的物质来源、它们的形成环境、以及在形成后可能产生的变化,心中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所以扎实的矿物学知识与矿物肉眼鉴定技能,是野外肉眼鉴定岩石的基础。 下面我就自然界中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将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两个方相面结合,进行最为概略的介绍。 一、三大类岩石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常见矿物类别、产出状态 1.岩浆岩类 地表之下,由成分复杂但主要是硅酸盐为主的,并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各种其他的气体的高温熔融体硅酸岩浆,冷凝而形成岩石。 ⑴物质来源:为高温的熔融体,称为岩浆。(1000℃以上) ⑵形成的常见矿物:鲍文系列中的八种(族、系列)矿物及其它矿物。 A.深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浅色矿物:白云母、石英、斜长石系列、钾长石系列; C.以及一些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例如:磁铁矿、赤铁矿、钛铁矿、铅锌矿、萤石等等。 ⑶形成时的环境:地表以下和地表面。高温液体岩浆冷凝结晶矿物集合而成。 ⑷形成的岩石: 侵入岩类 A.深成岩(约距地表3km左右):由于岩浆压力和温度较高,温度降低缓慢,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良好。肉眼清晰可见矿物晶体。 B.浅成岩(距地表较浅处):由于岩浆压力小,温度降低较快,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较细小。大部分矿物晶体肉眼可见,有些不可见。

野外露头观察方法

野外露头观察方法 野外露头观察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地质旅游,也是调查或研究沿途地质概貌的最佳办法。随身携带的各种野外工具、仪器都可以协助我们提高观察的质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记录本、素描册、照相机等详细地记录、绘画、摄影。 野外露头观察最重要步骤是选好剖面,一般而论,剖面线方向应尽量与地层的走向方向垂直,或者说,跟地层的倾斜方向一致。这样,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最短的距离,看到最多的内容。基本上可以通过穿越几条剖面的办法了解到区域地层分布的面貌,岩石的类别、特征与构造的格局等等。 野外露头观察要求观察的项目,着重点应放在地层及构造方面。地层方面的具体内容包括岩性、名称、产状、所含化石、各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层的厚度、岩层的其他特点等。如遇火成岩,则还应观察岩体、岩脉的形态、穿插关系、火成岩与沉积岩的先后关系或两者接触处的变质现象。如遇变质岩,起码要判断属于何种变质类型。 构造方面的具体内容,包括断层、褶皱及其类型,节理的方向及其组合关系,变质岩系中的节理组合与方向,区域构造线的方向。 综合上述观察的内容,可以判断此间地壳运动的性质,演变的历史以及当地大地构造所处的构造单元的部位。 如遇有矿点或矿化现象,应观察矿物的种类,何者为主,何者为次;可能的成因类型、类别,估计其矿体范围及其经济价值。 野外露头观察可以观察小地貌现象,主要是注意岩性与构造地质这两方面对当地地貌的影响,例如沟谷与断层的关系、悬崖与断层的关系、山坡形态与岩层倾向的关系以及与岩石性质的关系等等。如在石灰岩地区,注意洞穴有无成层性现象,如果存在,则可考虑当地在地质近期内地壳上升的节奏性运动;溶洞及岩溶的形成过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如在火山岩、花岗岩或其他坚硬岩层发育地区,要特别注意裂隙系统对塑造山形水流的关系。 野外露头观察时,边走、边看,要停就停,要走就走,随手作笔记,随时作记录,还可及时素描或摄影,把特殊的地质现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以附图的方式描绘下来,一幅清晰的图件,经常起到胜过文字的作用,并能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信手剖面必须随着前进的步伐而随时描绘下来,哪怕是不很准确的、示意性质的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一位技能全面的地质工作者,应该在绘画技巧方面有所训练。 徒步地质旅游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标本,这是在交通工具上难以办到的。采集岩性标本、化石标本、矿物标本及构造标本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确定(带回室内研究)该地层的年代、岩石的名称、构造的特点,掌握沿途地质情况,为下一步工作设计方案。当然,有些仅为作为旅游中的一个纪念。不管何种目的,采集标本时都应注意对环境的爱护,不要破坏自然景观或违反当地的管理规定。 野外露头观察除了本人直接观察地质对象以外,更有利的条件是根据地质特征,进行一些访问工作,比如向当地群众了解到某些生产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说不定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去深入了解或作好进一步研究的准备。常碰到的如以村庄内泉水出露情况了解水文地质特点;以动植物的异态,来了解土壤中矿物元素分布的情况;甚至偶见村落旁边的废弃矿渣堆(古代土法冶炼所遗弃的)可以了解此间某种矿产的埋藏情况,在黄土高原地区,通过“龙骨”(主要是新生代后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挖掘的线索,找到重要的化石产地;在南方岩溶地貌发育区,通过“泥岩肥料”(大多是洞穴内的哺乳动物化石堆积物,其泥土中含有丰富的磷质,可作肥料)线索找寻化石,甚至人类化石(例如巨猿与马坝人化石便是如此发现的)以及其他等等。 野外露头观察,随时随地向群众了解有关的地质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其他形式的地质旅游不易办到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岩石鉴定方法

一、鉴定内容和方法: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金伯利岩 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 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 脉岩:煌斑岩、细晶岩 对照所列岩浆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二、岩浆岩肉限鉴别方法和步骤 对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 1)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 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 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60—3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2)结构: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 岩浆岩结构的描述内容和方法: 全晶质显晶质 粗粒:>5mm;中粒:1~5mm;细粒:<lmm; 描述总体矿物及各不同矿物的颗粒大小,形态及在岩石中的含量 不等粒:描述最大、最小及中间大小颗粒的大小及含量 似斑状结构:大的为斑晶,小的为基质。描述斑晶基质的相对含量,成分、形状,大小 隐晶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半晶质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晶质):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较大小及含量;基质部分的含量,颜色、断口特点 玻璃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3)构造:侵入岩常为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喷出岩常具气孔状、杏仁状和流纹状构造。要注意描述气孔的大小、形状、杏仁的充填物及气孔、杏仁有无定向排列。 4)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浆岩定名的重要依据。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先要描述主要矿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其次对次要矿物也要作简单描述。 5)次生变化:岩浆岩固结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若变化较强,就应描述它蚀变成何种矿物。如橄揽石、辉石易成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而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6)岩石定名:在肉限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定出岩石名称。 颜色+结构+岩石基本名称,如浅灰色粗粒花岗岩;灰黑色中粒辉长岩 岩浆岩的分类定名,初学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观颜色、初定类:岩石的颜色反映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石分类命名的直观依据。但需指出,在估计暗色矿物含量时,易产生肉眼视觉上的误差。浅色矿物覆于暗色矿物之上时,由于它的透明性,易把它看成暗色矿物,故对暗色矿物含量的估计,往往偏高。另尚要注意次生变化的颜色的影响。(2) 辩矿物定大类:在据颜色分成三大部分基础上,再根据矿物种类、含量和共生组合特征把岩石分成(1)超基性岩,(2)基性岩,(3)中性(钙碱性)岩,(4)酸性岩,(5)碱性岩等五类,即可确定岩石属哪一大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