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课例分析: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摩擦与汽车防抱死系统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教材特点

本节内容是在学过液体压强以后,进一步了解大气压强的知识,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量及其应用。

教材按照“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认识大气压的应用”的顺序编写。(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日常生活现象,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去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达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2)教材通过“信息浏览: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在了解科学发展史的同时,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再者通过活动2介绍了估测大气压强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大气压的测量过程,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体验大气压的大小。(3)介绍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和两种气压计。(4)对于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材分别从人对大气压的感受、日常生活应用和航天事业三个侧面加以介绍,从日常生活到科技领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STS”栏目介绍了离心式水泵和高压氧航等内容。整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2.课时安排

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又要让学生观察实验,交流讨论,时间紧张。所以经备课组研究将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授至“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第二课时学习“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并进行巩固练习。且在第一课时中将图8-27的实验移到巩固练习,这样做既可以节约时间,也能起到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学情分析

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平常很难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所以学生并不容易感知和理解大气压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大气压的存在”,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大气压的存在”。要多设计实验,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在感悟大气压强的“神奇”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大气压是确实存在的。通过亲自经历测量大气压的过程,感悟大气压强的大小;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大气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分析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乐于用身边器材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

四、分析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及处理

重点: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

处理:(1)体验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补充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大气压确实存在,几个实验中尤以小洋人奶瓶实验效果更好,学生兴趣浓,直观感受深,信息刺激强。

(2)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由于人生活在大气中,对大气压感受很不深,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都不能直接演示,只能用课件展示,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尽可能让学生计算出一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让学生切实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2.难点及突破

难点:(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突破:(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通过改变透明杯口的朝向,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朝向各个方向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让学生反复观察课件,希望通过多次刺激加深对实验过程的认识。关于“大气压等于高为760mm的汞液柱产生的压强”的原因,由于分析过程太难,就是有时间分析,学生也很难听懂,所以实际教学中,只从大气压支持着汞柱,简单直接地得出两者压强相等。

(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除了上述所述之外,还可以举一些数据加以说明。

五、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1.首先通过复习液体压强产生原因及方向,引出空气有重力,能不能产生压强,压强方向怎样,过度到新授,使前后知识相衔接,降低新旧知识过度的台阶。

2.通过教师补充设计的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通过演示演示实验3让学生感受大气压朝向各个方向。

3.关于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只让学生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作简单了解。

4.课件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即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也直观地说明了大气压值是很大的,能很自然地引出“大气压到底有多大”,进而过渡到“怎样测量大气压”。

5.估测大气压:重在交给学生估测的方法,在讨论估测结果不够准确的原因后,自然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6.托里拆利实验:重在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认识到是大气压支持着高为760mm汞柱。但实验不能直接演示,所以用课件反复展示实验过程。

7.反馈练习

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设计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具体见教案)

8.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你有什么收获”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9.布置作业

因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没有课堂书面作业,但我根据本节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两个练习,并要求学生下节课展示,这样做既对学生做出了严格要求,也给他们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六、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多,大气压概念抽象,学生感受不像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那么直观,大脑对知识刺激产生的痕迹不很深。

2.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展示不够,学生对实验过程不很清晰,对现象的语言叙述不明了。

3.估测大气压的处理不能落到实处,课后学生动手做的不很多,问其原因,大多回答:找不到注射器,也不知道挂什么重物,下节课或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共同做实验:

器材:一次性注射器(20ml)、刻度尺、盛水塑料桶、杆秤

实验过程:(略)

收集的数据:V=20ml=20cm3 h=7cm

塑料桶和水的总质量m=

计算:F=G=×kg=

S=V/L=20cm3/7cm=×10-4m2

p=F/S=×10-4m2=×104Pa

4.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不明确,课后了解了他们哪些知识未听懂。主要有:(1)大气压到底是怎么产生的(2)为什么大气压朝向各个方向(3)为什么大气压等于高为760mm汞柱产生的压强。这些教师需要作必要的说明,高速他们本节课只要认识到什么程度,至于他们的疑问,不需要掌握或者暂时还很难讲清。

5.一个想法:是否有必要将每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用小黑板挂出或印成学案。

教学设计2: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 第3课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将了解生活、工作、学习中可能接触到的某些机器人,知道机器人的大致工作原理,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机器人的大致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电影激趣、导入新课 大家都喜欢看电影吧?咱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影片。 1.播放《变形金刚》片段。 2.学生欣赏,并思考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机器人,做什么? 机器人不光在电影里出尽了风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是大有作为呀!(一)生活中的机器人 1.你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机器人吗? 2.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演奏音乐的机器人; 警用排爆机器人; 医用机器人; 家务机器人; 会做菜的机器人等。 3.教师小结: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完成很多工作,特别是一些特殊领域,如:排险、医用等方面,它们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二)教学机器人 机器人的确很有趣,我们小学生有没有专用的机器人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几款教学机器人,看看它们能做些什么?

1.出示教学机器人图片及部分操作录像。 2.学生讨论教学机器人能完成的任务: 踢足球、 沿轨迹行走、 走迷宫、 跳舞等。 1.机器人真是很神奇。它们是怎样完成这些事情的呢? 2.播放介绍录像。 3.学生讨论操作过程并回答。 教师总结:要想让机器人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任务在电脑上编写相应的程序。 (2)将程序输入到机器人。 (3)机器人执行程序进行工作。 二、思考与拓展 1.看来机器人一点也不神秘嘛。只要我们学会了编写程序,不也能控制它吗!那你想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哪些事情呢? 2.学生思考并回答。 (1)让机器人自动清扫街道。 (2)让机器人为校园守夜。 (3)让机器人做早餐。 三、总结收获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1)了解了机器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运用。 (2)了解了机器人的大致工作原理。 2.填写自评表。 板书: 第3课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 生活中的机器人 教学机器人 工作原理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人造物体及人 类间的相互作用并不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本教案 根据自然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 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了解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衣钩、挂图或投影、能挂在衣钩上的物体、投影仪、 马德堡半球实验情景、大气压的应用投影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纸板、水。 学生准备材料:玻璃杯、自然实验盒(注射器、挂钩)、橡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出示利用原理的塑料衣钩。 2、谈话: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塑料挂钩)你 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用他来挂衣服或炊具等物体)?怎么用

它?(使劲按在墙壁或玻璃等比较平的物体上挂钩就会贴在上面了。 3、演示: (1)将塑料挂钩按在黑板上或窗玻璃上,用它来挂衣服或 其它物体)。 (2)让小朋友们上来拉一拉,看看是否很粘。 (3)请小朋友们拿出学具袋中的一个塑料“碗”来按在课 桌上,体会一下是不是很粘。 4、谈话:为什么这个塑料挂钩掉不下来呢?为什么你们把 塑料“碗”按在课桌上要用一定的力才能把这个“碗”拔下来呢? 5、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塑料挂钩的秘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 (1)讲述:为了弄清塑料挂钩的秘密,我们来做个试验。 (2)演示实验:拿一只玻璃环装满水,将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先不要 松手) (3)提问:松开手后,纸板会不会掉下来?杯里的水会不 会流出来?(学生发表意见后,松手)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设计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学生用具:玻璃杯、硬纸片、水、注射器, 教师教具:塑料饮料瓶、两个半球、粘有酒精的棉球、打火机、长约1米玻璃管、长约1.5米玻璃管、长约2.5米玻璃管、水银、注射器。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值的测量”和“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大气压强是很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教材通课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简单实验,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然后通过实验感悟到大气压强的大小,最后,教材分别从人对大气压变化的感觉、日常生活的应用(高压锅、抽水机)和航天事业三个方面加以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教材的编排很好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内容计划分两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及测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压强。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能解释一些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简单现象。知道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托里拆利测定大气压实验感受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1(师生合作):教师将一周围有高低不同的小孔的塑料饮料瓶先装满水,然后让一位同学将饮料瓶盖盖上,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 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 师强调:瓶中的水为什么不再从小孔中喷出来了,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大气压强的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问题――大气压强(教师板书课题) 教学评析:教师创设实验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师提出问题: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力,即对支持面有压强;液体有重力,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是否也有压强呢?(媒体展示提出的问题)学生猜想: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因为空气和液体一样有流动性,也有重力,那么空气对里面的物体有压力,则有压强。(学生用类比联想法进行猜想)

初中物理八年级《大气压强》优秀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4.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事实求是的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用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 组织、引导学生做好实验,从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设施 饮料瓶、热水、熟鸡蛋、玻璃瓶、一包软包装牛奶、吸管、吸盘两个、硬纸片、离心式抽水机模型、活塞式抽水机模型、酒精、棉花、多媒体。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a、马德堡半球实验:(16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铜质半球,16匹马费很大的力拉开半球并发出像“放炮”一样的响声) b、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两种情况:①将未盖盖子的铁皮罐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铁皮罐保持原状;②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铁皮罐被压扁了,变成麻花状。 教师:从片中可看出半球和铁皮罐都受到了很大的力,那这么大的力是这样产生的呢?这些东西都是

和空气接触的,它们受到的力会不会是空气施加的呢?我们已知道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能够流动,空气也具有流动性,那我们周围是否也存在朝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呢?(板书课题:大气压强) 引入2 结合课本中的想想议议和演示实验:将一空的塑料饮料瓶注入一定的热水预热后倒去,再拧紧瓶盖,可看见瓶被压变形并听见变形时发出的声音,把瓶盖拧开,瓶又恢复原状,从而引入课题。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板书) 展示:地球被大气层包裹 在大气层里,下边的空气被上边的空气所压。空气有质量,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会在所作用的面积上产生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通常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刚才片中半球的铁皮罐发生的现象就是大气压引起的。 下面通过一些小实验让我们来感受气压的威力。 学生开放实验: a、用两个面积较大的吸盘,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同桌的同学拉开吸盘(注意用力的方向与吸盘圆 面垂直); b、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纸片不掉; c、在瓶中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在瓶口,鸡蛋会慢慢进入瓶中; d、当你喝完软包装牛奶,吸尽袋内空气,袋子会变扁。 教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怎么测量呢? (二)大气压的测量(板书) 我们有一个实验粗略的估测大气压的大小。(教师演示教材第87页的想想做做)。 这种方法不是很精确。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精确地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实验(87页图14.3-3) 第一步:在玻璃管中装满水银; 第二步:将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中; 第三步:玻璃管中多余水银流回水银槽中,管中水银到水银槽中水银面高度差为760mm; 第四步:将玻璃管倾斜一些,管内水银柱高仍为760mm; 第五步:将一根细玻璃管和一根粗玻璃管按前述方法放入水银槽中,两管中水银柱高度仍为760mm; 第六步:将玻璃管向下压一些和向上提起一些(不脱离水银面),管内水银柱高仍为760mm。

“智慧课堂”展示课教学设计 .doc

“智慧课堂”展示课教学设计 学校 格尔木市第十三中学 课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师 杨如媛 学科(版本) 人教版 章节 第九章 学时 1学时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集概念以及简单的进行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确定解集。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后续学习,也为下节和今后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数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情分析 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不等式,对不等式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掌握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逐步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类比与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及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教学策略与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信息技 术使用 及分析 目标检测 2.不等式 的解是( ) 通过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给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做铺垫。 学生在导学案中进行练习。 教师通过学生机提交作业及时统计 做错学生人数。 112123 x x ++≤+

人教八下物理9.3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存在》微课课程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的存在》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实验及生活中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教学资源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水,玻璃杯、带活塞玻璃瓶。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各种装水的容器、牛奶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做演示实验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活动设计说明: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1 取一个塑料瓶装满水,用纸片盖上倒置。在实验1中当水不流出来时,再用针在塑料瓶上孔,会看到纸片脱落,水从瓶口流出。 ①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思考:纸片为什么先没有脱落,瓶上扎孔后却脱落? ②师引导分析.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的海洋中,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这厚厚的大气层也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和液体一样大气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2 用真空针灸罐吸住手掌,让学生拔取针灸罐,让学生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2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1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3)了解液体的沸点跟表面气压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 (1)观察并描述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 难点:(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3)将挂物钩的吸盘压在光滑的墙壁上,再将重物挂在钩上,吸盘仍然不会脱落。 [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和吸盘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 二、进行新课 (一)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阅读课文]:看图8-26、8-27。读后问:是什么力使硬纸片和吸盘不会掉下来? [讲解]: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阅读]:马德堡半球实验 [讲述]: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8-28(b)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 (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总结]: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确实存在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范例

题目:《积的变化规律》备课人:由杨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这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础上,揭示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变与不变”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依据学科 课标、体现多维)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这里有要求必须体现出多维,所以不能只写1.2.3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流程媒体运用 情境导思 (任务驱动生成问题)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0×90= 40×80= 32×20= 190×5= 140×70= 300×30= 21×40= 25×30= 2、填空 5、50、500、80、40、20、 20、40、80、96、48、24、 3、小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 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 只眼睛十二条腿……1×4=4 2 ×4=8 3×4= 12 4×4=16 5×4=20 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和 算出的积,想一想,你能把这组算式继续写下去吗?试 一试,你一定能行! 4、导入新课: 同学们真是动了脑筋,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 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 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 变化规律) (媒体运用方 面我不写了,我 利用这块地方 为大家解读模 式) (第一个环节主要 是创设情景,生成 问题,引发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大气压强》教案

《9.3 大气压强》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着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着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着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2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2 浙教版

2.4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能说出晴朗的天气气压较高,阴雨的天气气压较低。 2、了解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气压变化过大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 3、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的过程,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一、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1、大气压的特点: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同一高度的不同区域,大气压的数值也不一定相同 3)、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大气压也会不同 2、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高气压多晴朗天气,低气压区多阴雨天气。(画图说明) 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大气压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1、人的情绪、心情受气压影响较大 2、人对气压的变化有逐步适应的过程(高山病的说明) 3、减压实验说明:人体内也有压强。当体内外压强失去平衡后,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讨论】我们的周围的大气压大约有105帕,这么大的气压作用在我们身上,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 --猜测原因:可能时我们已经适应了,也可能时我们的体内也有压强,它跟体外的大气压相平衡。 【阅读】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 三、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实验】研究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关系 【现象】增大气压时原来沸腾的水不再沸腾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八年级物理下册 9.3 大气压强教案2

9.3 大气压强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群文阅读—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教案

群文阅读—“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教案 叶县昆阳中学修伟伟 选题说明: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往往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性。对于寓言,学生在小学就有所接触,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录入了《寓言四则》。因此,对于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阅读一些寓言作品,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从寓言作品中感受生活的道理,获得人生启示。鉴于此,我们本次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为“寓言里的生活智慧”。 教学目标: 1、围绕议题“寓言里的生活智慧”,阅读七则寓言故事,发现寓言的基本特点,感受作品寓意,并从中获得生活启示。 2、在阅读中训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围绕议题“寓言里的生活智慧”,阅读七则寓言故事,发现寓言的基本特点,感受作品寓意,并从中获得生活启示。 2、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训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准备:

1、印发相关的群文阅读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图片: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坐进观天、守株待兔)这些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因为他们让我们收获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体裁,叫做“寓言”。(多媒体显示寓言概念,生齐读。)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一般篇幅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寓言”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生活的一种反映,而寓言又能够引导我们在体会作品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时,从中获得教育,受到启发,这就是“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板书:寓言里的生活智慧) 二、研读《蚂蚁和蝉》,体会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 1、一生朗读《蚂蚁和蝉》,其他同学听读。 2、思考、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②这则寓言寄托了怎样的道理? 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板书:故事——道理——启示) 明确:

2019-2020年《大气压的变化》教案WORD版

2019-2020年《大气压的变化》教案WORD 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那什么叫大气压强呢? 他的产生原因是什么?什么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约为多少帕斯卡?怎么算出来的?(p=pgh,大气压约为760毫米高水银柱)二、引入新课 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层受重力作用产生的,如果大气变稀薄了,密度变小了,那大气压强还和原来的一样吗?(不一样)这就是说大气压要变化了,那它会怎样变化呢?大气压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大气压的变化》(板书课题) 大气的密度变小了,大气的压强就变化了。那大气的压强和大气的密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套自制的仪器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以瓶内气体为例。瓶内放一敞口烧瓶,内装水银,倒置一托里拆利管,瓶内气体通过瓶口处的橡皮塞上的通气孔与外界连通,使管内水银柱上升在的高度处。橡皮管上我特设一止气夹,防止有毒的水银蒸汽影响大家健康。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怎样使瓶内气体密度变小。(从瓶内向外抽气体)为什么抽气就能使瓶内气体密度变小?(质量变小,体积不变,所以密度变小)此时瓶内气压会怎样变化?请大家猜一猜,瓶内气压

可能变小,如果瓶内气压变小,则管内水银柱会怎样变化?(会下降)(瓶内气压变大→水银柱可能上升。瓶内气压可能不变→水银柱相应不变)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还是请事实来说话吧!下面就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亲自动手抽气,其余同学认真观察管中水银柱的变化情况,并请同学上来用红线表示出水银柱上表面原来的位置。(也请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上来观察) 师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水银柱下降)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瓶内气压减小)由此你得出大气压强与大气密度的关系怎样?(大气密度变小,大气压强减小) 很好!那我们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不同高处的密度一样吗?(利用课件)(不一样)它是怎样分布的?(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由此你能否推出大气压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利用什么推出的?(生答)它和事实符合吗?其实在拖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值后不久,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就沿着一高山自山脚到山顶设置了许多装有拖里拆利实验装置的观测站,在不同高度处反复测量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利用课件展示并随机提问)我们将这些数据列成表格(一)。观察分析这些数据,你能找到关于大气压强变化的哪些规律?(生答)很好!很善于观察!现有一登山运动员测出他所在的气压值为80千帕,你根据此表,能否知道他所在的高度为多少?过一段时间后,他又测一次气压值,结果只有62千帕,那他现在在多高的地方?由此你能否帮飞行员找到一个方便的确定自己所在高度的方法?生答:能,只须测出气压

《初识人工智能》教学设计

《初识人工智能》教学设计 赫章一中翟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工智能的含义、原理及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几种人工智能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拓展到让机器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用人类自己创造的智慧,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 体验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的独特魅力及其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如何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课件、辅助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播放《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到现场》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已经并且在未来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鲜事物——“人工智能”。 二、新课教学 (一)人工智能初识 1.什么是人工智能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总结的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对人的智能的模拟,包括听、说、看、理解、思考、动作等的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一个过程,使得机器思考变为可能,是一门研究机器智能的学科,使计算机能够有人的思维并像人类一样思考。 2.“人工智能的诞生” 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的“图灵测试”首先涉及人工智能,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1956年,在达特莫斯大学的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但是人工智能的首次精彩亮相是在1997年,当时深蓝电脑打败了国际象棋天才卡斯帕罗夫。 3.人工智能的原理是什么?展示课件(“难忘更深的蓝”)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 一、教材分析: 教材依据: 本节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第九章《压强》第三节《大气压强》 教材内容分析: 《压强》这一章讲述了压强和流体力学的内容。它是力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大气压强》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两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在本章的结构中则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不仅从内容上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且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上也与前几节内容衔接得很好,也为后面学习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气体浮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知识:学生学习过液体压强,具备中立,平衡等知识 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概念的建立主要依靠生活经验 情感:初中生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直观明显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强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3、了解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大气有关的现象 2、设计实验探究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3、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的测量原理 难点:感受大气压的客观存在;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学法:观察讨论;实验探究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物理 相关实验器材:玻璃杯,水槽,蓝墨水,塑料板,矿泉水瓶,针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视频:马德堡半球试验,托里拆利实验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压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强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物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大气压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有关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的相关问题。在中小学教程网上找一些相关课件做参考,做成PPT课件给同学们讲解,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的实验方法、类比的分析引导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引入问题,启发学生:液体有压强,同样气体也具有流动性,有重量,气体是不是也应该有压强呢? 1)在矿泉水瓶中装水,然后在瓶子的不同部位用针扎孔,水会流出来。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把瓶子内重新装满水,并快速地拧紧瓶盖,同学们看到水不会像第一次实验那样流出。让同学们对比两次实验,猜想其中原因。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得出:大气有压强,而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列举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观察力 1)先向矿泉水瓶中加入热水,晃动几下把热水倒出,马上拧紧瓶盖,把矿泉水瓶浸入冷水中,瓶子拿出后,学生们看到瓶子变扁了。启发学生讨论原因:瓶内气压变低,瓶外大气压不变,瓶外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大气压把瓶子压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在杯子内装满水,然后将硬纸盖在上面。然后小心地将杯子倒过来放手,纸不会下落,而且可以将水托住,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剖析:让同学们猜想纸为什么不会脱落,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是大气压的作用,大气压支撑着水和纸才没有脱落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完整word版)06-24《人工智能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24课人工智能的应用 【教材分析】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领域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产品。本课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应用,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了解其原理,为后面设计创作简单的人工智能作品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对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活中一些人工智能产品也有一些感知。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感受人工智能对生活带来的便利,为后面学习使用xDing软件编写程序,实现人工智能的应用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感受智能识别对生活和学习的作用,产生并保持学习的兴趣。 2.在尝试识别未知音乐和图片中文字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主动地运用相应的智能识别软件处理问题,并在小组中进行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3.通过对智能识别和具体的应用的深入了解,提高探究能力,保持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应用。 难点:学会使用音乐识别软件和OCR文字识别软件,能说出其优点和不足。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形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相结合。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打电话时,一般如何拨号呢? 学生回答。 2. 数字拨号看来是最常用的方式,接下来老师用的方法和你们的有点不一样哦。教师使 用手机里的语音识别功能进行拨号并通话。 3. 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应用,它们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板书:人工智能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操作,将抽象的语音识别技术变得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明白人工智能也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它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二、新授 1. 语音识别技术。 (1)刚才我们使用语音来帮助我们拨号,使用的就是人工智能中的语音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也被称为自动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简称ASR),其目标是将人类的语音中的词汇内容转换为计算机可读的输入,例如按键、二进制编码或者字符序列。 2. 体验QQ音乐的听歌识曲功能。 (1)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猜猜叫什么名字? 学生思考、汇报。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获知这首歌的名字吗? 学生简单交流、汇报。 (2)体验QQ音乐的听歌识曲功能。 下载QQ音乐软件,利用其中的语音识别功能快速准确识别未知的音乐,感受其神奇的功能。

人教版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 3 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气体压强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和液体压强相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虽然没有复杂的计算,但学生在理解气体的压强知识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以证明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三个板块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加深对气体压强的理解和掌握。 1 、本节设计的主要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力争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性建构。例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设计估测大气压的数值等。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探究欲望。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通过游戏迅速制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演示实验和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组合辅助教学法,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营造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4、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开始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探究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再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现象,服务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练习题(通用)

10.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著名的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________实验第一次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____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约________帕.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把玻璃管倾斜一定角度,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将_______;水银柱的高______. *3.在标准大气压(1.0l×l05Pa)下,面积为20m2的房顶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4.在玻璃瓶内装一些水,用一个插有两端开口细管的塞子将瓶口塞紧,如图所示,从细管的上端向瓶内用力吹气,当停止吹气后,你将看到的现象是 ,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5.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水容易沸腾,是因为高原地区气压_______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__________100℃。而人在该地区吸气困难,与在平原相比,吸气时肺的容积要扩张得更 ______些,肺内的气压要变得更 _______ 些。 6.高压锅是人们喜欢的节能、节时的炊具。再使用时,由于锅内气体的压强比外界大气压高,所以水的______提高,食物可以很快煮熟。 7.煮牛奶时,为了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能用高温煮沸。为此,人们制造了一种"低压锅"。用这种锅煮牛奶,可以使牛奶里的水不到100℃就沸腾。这种"低压锅"的物理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酒精的沸点是78.5℃,如果测出酒精的沸点是78℃,则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_于760mmHg. *9.若高压锅盖的面积约为450cm2,当锅内蒸气的压强达到1.6个标准大气压时,锅盖与锅体间的拉力为________N(已知外界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可近似取105Pa)。 10.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1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存在大气压的是( ) A.潜水员潜入水下越深,所受水的压强越大 B.盖在杯口的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出 C.水从高处流下,形成瀑布 D.在三峡大坝旁修建大型船闸 12.下列各现象中,与大气压有关的是() A.用力将钢笔中的墨水甩出 B.宇航员穿特制的太空服 C.三峡大坝旁修建船闸 D.装酒精的瓶子要盖紧 13.下列各实验中,能测出大气压强值的是() 14.)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得大气压强值比真实 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 A.玻璃管放得不竖直 B.玻璃管混入少量空气 C.水银槽内的水银太多 D.玻璃管粗细不均匀 15.在冬季,剩有半瓶热水的暖水瓶经过一个夜晚后,第二天拔瓶口的软木塞时觉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