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课程导入]

人生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如何做人”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本章就从理论到实际阐述我们应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思考:道德是什么?

有一次,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学生讨论道德问题。苏格拉底问这位青年:“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苏格拉底接着问道:“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那位青年回答道:“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你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只好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

苏格拉底笑着回答道:“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苏格拉底的意思是,道德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道德概念。

问题: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换一种提法:人是否能过一种没有道德的生活?或者说,人是否在没有道德的情况下能获得幸福生活?

【案例】道德良知的冷漠是社会之痛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这段监控录像引发社会各界极大震动,网友们纷纷呼吁:要用良知的尖刀切断“小悦悦事件”的繁衍。然而,小悦悦稚嫩的生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未能挽回,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离开人世,网友纷纷送别小悦悦,并表示希望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与人情冷漠。

佛山两岁女童被碾案发生以后,网友们从一开始对18名路人的冷漠进行声讨,再到对“为何不敢施救”的思考,进一步推动了此类事件的深度探讨,“校长撑腰体”应运而生。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段话2011年9月21日出现在微博,时隔一个月后这则网帖突然火爆网络,被网友称为“校长撑腰体”,并衍生出了多个高校的版本。

【案例点评】

人类的爱心与责任心,首先表现在热爱生命,尊敬生命,关怀生命。我们今天强调以人为本,也首先要以生命为本。当一个人面临死亡,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倘若对此无动于衷,见死不救,那就谈不上有什么爱心与友善。由此可见,我们人类社会离不开道德。那么如何认识道德的含义、本质及其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目前很多企业选拔员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不好的人,他们绝对不会聘用的。美国联邦快运公司选人的宗旨是招聘“好人”。他们的信条是:你可以教会员工做好所有的事情,但你教不会他们做好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考察员工的品德,如让新员工与公司的老员工打一场垒球赛,以此来考察新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让新员工到农场干又脏又累的活,以此来考察有没有吃苦耐劳的品德等。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对每一位未来的职业者十分重要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这个问题种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

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也叫宗教神学道德起源观。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神灵”的启示。

孔子把道德的起源归之为“天”!他说:“天生德于予。”意思是上天把圣德交给圣人,圣人再制定出道德规范教导人们。

西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们认为道德源于“上帝”,“神”的启示。基督教《旧约》中的摩西十诫,诸如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贪不义之财等,便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并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的教规和戒律。这种道德起源观的实质,是假借“天”或“神”的意志把统治阶级的道德法教神圣化,以愚弄、欺骗和统治被欺骗者。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引伸出来就是“仁、义、礼、智”四种最基本的道德。他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西方学者中,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观念是以抽象的人类理性为根源的,是先天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的。在康德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生来就有一种“纯粹理性”,道德律令就发生在个人的心中,是纯粹先验的东西,它根本不受环境左右,同现实毫无关系。

(3)感觉欲望论(自然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情感或欲望。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感觉得呼声是第一重要的绝对命令。”(《费尔巴哈选集》上卷,第589页。)

严复:“乐者为善,苦者为恶。苦乐者,所视以定善恶者也。”

总之,感觉欲望论把人的怀生畏死,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经验看作道德观念由以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4)动物本能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运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来证明人类的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克鲁泡特金是典型代表。他认为,互助是自然规律,是进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动物具有的道德本能。

综上所述,“神启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天命,把道德寄托在根本不存在的“上帝”或“神”那里,显然是错误的;

“天赋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天然之禀赋,人心中天生就有道德,这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以为人天生就有道德意识,必然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感觉欲望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对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这种看法开始把道德同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把道德看成是从人的欲望中引申出来的,是由人的内心感觉决定的,仍然是从社会意识现象中去寻找道德的根源,所以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动物固有的本能,事实上,在动物的本能活动中没有任何与人的道德行为动机相似的东西,既没有人那种有自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也没有人那种对行为善恶评价以及道德意志和情感的表现,所以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可见,以上非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法在探索的过程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不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3)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自我意识:人对自身及自身与社会、自然界及其他动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情感、态度等。

提示:(总的来说,生产力越发达、社会关系越复杂、人类对自我认识越深刻,道德越丰富和完善,人也就脱离“动物”越远,人就更能成其为“人”。)

(二)道德的本质

◆关于道德

在古汉语中,道德二字最初是分开使用,从文字涵义上看:“道”本义是指道路,后来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或学说的意思。“德”,本义通“得”,指人们的内心情感或信念,后来引申为人的本性、品德。

道德连用为一个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荀子·劝学》一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如果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合乎礼的规定,就可以说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古代文化史这,道德的英文名词(morality)源于拉丁文的摩里斯(monalis),意为风俗、风尚。可见,道德一词在古代已包含规范、规律、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之意。

道:道路,引申为行为规则。德:通“得”,心得、认识。

◆道德的内涵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可以说,所有涉及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的问题都是道德问题。

比如,一个人被困在一个与外界失去联系的孤岛上。它将面临两种抉择。一直继续为生存而奋斗;二是自杀。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与他人无关,但仔细想来,与他人和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如果这个人选择自杀,那将增加亲人和朋友的痛苦。当然,若选择继续为生存而奋斗也有可能永困孤岛之上!这样也会使亲友们痛苦。但毕竟给人们留下生存的希望!另一方面,假如每一个人在困境面前都选择自杀,那这种精神状态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导致社会的解体!反之,如果人们在困境下都选择拼搏奋斗,不向命运低头,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充满无限勃勃的生机!

由此看来,这个问题并非与他人和社会无关。

在生活中,面对同一个道德问题,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评价和选择。例如,对于安乐死,有人认为是道德的,有人认为不道德!

再举一个有关道德问题的例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有一个德国人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集中营里关押80个人,其中有13个人越狱逃跑,但未成功,被德军追回。德军军官命令要枪毙这13个人,而且还要让这13个人从其余的67个人中各选一人陪死,否则80人统统枪杀。这13个人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要不要找一个无辜的人来陪死?如果找13个无辜的人陪死的话,那将受到良心的谴责,因为这样做违背了仁爱的原则!可是只有这样做了,才能挽救54个人的生命!否则80个人要一同死掉!据说,那13个被德军抓回来的犹太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各找一人陪死的方案!

为了加强对复杂的道德行为的深刻认识,我们必须对道德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道德的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因而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的特殊本质是它的特殊规范性和实践性。道德的特殊规范性在于它不同于政治、法律规范,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也是一种内化的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的实现开辟道路。同时,道德作为一种精神也不同于科学、艺术等其他精神,而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而它是一种实践精神。

总之,道德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觉牺牲的意识,这种意识归根到底又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这就是道德的本质。

案例分析: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仅有六把。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课堂讨论:可否从上面的例子说明伯尔尼市民的道德素质比广州市民的道德素质要高?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讨论: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

提示:与延安时代比,今天的道德水平真的降低了吗?-------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延安时代的道德是战时状态的非常态表现(人员的绝对纯化、经济的赤贫、国难当头的现实是延安时代的特殊社会背景)

结论: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

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借助形式: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认识对象: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目标——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道德的调节功能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主要形式:道德评价。

力量支撑: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

如果道德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有”向“应有”转化。

道德评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形式进行的。

(1)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指人们用语言或文字对社会活动中的人或行为事件所发表的带有某种倾向性、具有约束力的较为一致的意见。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千夫所指,不病而死”、“唾沫星子淹死人”、“口碑”……

(2)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已被人们普遍承认和熟悉的道德传统和行为方式。(如:汉族的婚嫁习俗与云南摩梭族的走婚习俗不同,从而人们对不同民族的婚嫁事件的道德评价就会不同。)

(3)内心信念(良心)。内心信念,指的是行为者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服和强烈的责任感,也即我们所说的“良心”,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道德意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驱动力和需求。

案例故事:

《珠海特区报》曾报道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年轻人在楼下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丢失后,一怒偷走了别人的一辆新车,跑到家门口,却发现装有1000多元钱的钱包忘在那里,于是又着急骑车跑回去找,只见一位20多岁的女孩正拿着自己的钱包等在车棚,问了几句,便说“我的车被人偷了,我身上没带钱,你先借我2元,我坐车回去,留个地址,我明天还给你。”偷车人脸一红,慌乱地向后一指说“我刚才看到那边有辆自行车,也许是你的吧。”说完撒腿就跑,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话说:“真希望天上响个炸雷,将自己肮脏的灵魂炸个彻底。”他发誓:今生绝不再做亏心事。正是这个女孩的高尚行为,挽救了一个险些

变坏的灵魂。可见,道义的教育威力巨大。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表明:道义的力量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1. 影响或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2.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3.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4.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6.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案例分析1:4万“巨款”10年折磨

一对来自吉林省延吉市郊农村的夫妇,将捡来的4万元钱交给了延吉市公安局,请求公安局为他们找到失主。49岁的苏大友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妻子毕天淑没有工作,还是一个重症肝硬化病人。他们有一个未成年的儿子。

1996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苏大友的出租车上来了一男一女两位乘客。两人离开不久,苏大友发现车后座上有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大堆钱,有50元的,有10元的,整整4万元!苏大友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想想自己把所有家当卖了也不到1万元,他突然感到很害怕。他把钱放到了朋友那里。妻子毕天淑治病需要一大笔钱,曾经几次住院,向亲戚朋友借钱都借遍了,她也没敢动用一分那笔捡来的钱。10年里,苏大友夫妇一直经受着道德良心的折磨。意外之财没带来任何欢乐,相反使他俩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苏大友原来开朗活泼此后却变得沉默了,毕天淑的病情也日益加重。最后,他们决定通过警察将钱交给失主。男主人说,“我们做了一件错事,不能一错再错了!现在我们只想做回一个诚实的人。” 毕天淑说:“我们做了错事,没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法跟朋友说,没法跟亲戚讲,压力太大了。”

2、温州20岁的女孩毛陈冰,在中国美院读大三,9月14日晚上,看到QQ群上的一条求救信息,瞒着家人和朋友,依然赶去了3000公里远的贵州山区,为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女人献血。

以“毛陈冰热”,讨论道德的社会作用:毛陈冰去贵州献血的事,被媒体“曝光”了,有许多陌生人都打听到了她的手机号码,发短消息打电话表示问候;中国美术学院还授予她“见义勇为特别奖”,毛陈冰为杨昌花献血的故事,成为贵州黎平侗乡口口相传的好教材,当地小学的几位老师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用传统侗族大歌的格式填了一首新词,取名《信金拿赖》》(侗语,意为“美好的心灵”)。10月11日,快报对毛陈冰事迹作了报道,之后有10多家企业打进快报热线,向毛陈冰递出“橄榄枝”。有的想给她继续深造学习提供支持,还有的想邀请她来公司进行毕业实习。理由很简单,就是欣赏她的品质,会做人,就一定会做事。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

大体说来,道德可以划分为六个基本历史阶段。

(1)原始社会的道德

A 道德原则: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

B 道德规范: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平等民主,勇敢刚毅。

C 道德缺陷: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2)奴隶社会的道德

A 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依附。

B 强调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

C 鄙视劳动和劳动者。

D 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小资料]

古代希腊奴隶主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国王、武士、农夫和手工艺人三个等级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国王是神用金子造成的,具有理性的本性,职能是管理国家,品德是智慧;武士是神用银

子造成的,具有意志的本性,职能是保卫国家,品德是勇敢;而农夫和手工艺人则是神用铜铁造成的,只有情欲的本性,职责是服从管理和为统治者服务,品德是节制。三个等级互不干涉、各司其职,各尽其性,社会就会产生正义。

(3)封建社会道德

A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

B 道德的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是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重要特征。

C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规范。

“三纲”、“五常”的含义(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小资料]

封建社会时期等级森严。在西欧,国王之下有公、候、伯、子、男五爵;在中国,人分五等(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官分九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各等级之间界限分明,不仅官职、财产、特权有严格规定,就是吃喝穿戴、仪礼、举止、风度、习惯,也都有明显的区别。为了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封建道德要求人们安于自己的等级,恪守本分,不能稍有越轨,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非常严重。妇女受到种种束缚。社会要求妇女做到三从(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所谓妇德就是要妇女孝敬公婆,服从丈夫,守节有耻,动静有法;妇言即择词而论,不道恶言;妇容即服饰鲜洁,沐浴以时;妇功即专心纺织,不苟言笑。[小资料]

三纲五常的含义: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A 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

B 自由、平等、博爱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C 惟利是图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

[小资料] 思想家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

金子!黄黄的,光闪闪的;只要有一点点,就可以使黑变成白,使丑变成美,使错变成对,使懦夫变成英雄,使老朽变得朝气蓬勃。

-----威廉? 莎士比亚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

(5)社会主义的道德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道德。

A 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B 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C 基本要求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的核心是爱社会主义。

D 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准备在后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道德体系中具体阐述,此略。

2、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2)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

3、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1)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以上我们简述了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这六种道德类型对应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六个基本历史阶段。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做一次更深层次的探讨,人类道德的发展又可以分成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原始道德;第二个阶段——阶级道德(包括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第三个阶段——全人类的统一道德,即共产主义社会道德。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礼仪之邦是我们国家自古的美誉。一个英国的史学家说,在人类历史上有26个文化形态,只有中华的文化传承下来,从来没有中断,埃及是个文明古国,但是它在历史上历经劫难,公元前320年因为马其顿亚历三大的入侵,它的文化希腊化了,公元20年因为凯撒的入侵,并入罗马的版图,它的文化又罗马化了,公元70年阿拉伯的移入建立阿拉伯国家,从此伊斯兰化了,那么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也是因为日尔曼人的入侵而沉睡了千年,到了14、16世纪的时候才有了文艺的复兴。相对这些国家我们中国虽然也有战乱、暴政,在历史上曾经经历1000年的战乱,其中还有像焚书坑儒的暴政。据水利部统计,从206年到1949年发生了1000多次大水灾,一片汪洋,生灵待际,发生过1000多次大旱灾,赤地千里,想一想我们中华民族饱经忧患而能历史悠久,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中华民族内涵了这样的精神品格追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开放兼容、厚德载物、与时俱进、人文日新。这里包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包含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这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继承它为社会主义道德服务有重大的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现代化的模式多种多样,但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任何社会搞建设都不能脱离原来社会把自己变成与原来社会毫不相干的一张白纸,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这个现实就是由传统构成的。我们搞现代化建设脱离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就失去了它的历史基础,水必有源,而后不绝,木必有本,而后向荣。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们民族智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共产主义”是个外来的词,但是毛主席用《礼记》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来解释共产主义,这样一说老百姓就都懂了。他还用《汉书》“实事求是”这个词来说明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他在1916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智仁勇三大德,我们今天用德智体来配他,德配仁,智配智,体配勇,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我们党以后长期的教育方针。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引用了300多个典故,引喻生动,诙谐幽默,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中人民所喜闻乐见。所以我们读毛泽东的著作,不仅能学到毛泽东的基本思想而且能学到中国优美的文化。古人很早就讲,行己有耻,有耻且恶,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章,国家就要灭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包含了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不仅划清了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而且为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文政不分、文哲不分、文史不分,综合性非常的强,优良道德传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道中有文,文以载道,因此古人特别提倡学诗,学乐,认为从中不仅可以学到文化知识,可

以培养我们的性情,而且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可以起到智德双修的作用,对我们全面提高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血脉,传统美德是我们成长的乳汁,这些都是我们的根,根越深枝叶也越茂盛。

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和奉献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过数不清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几千年来,是什么力量把中国疆域内如此众多的民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 ? 是什么力量使得中华民族虽历经无数的内忧外患,几乎濒临绝境,却又走到了社会主义的今天?这个力量就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位卑未敢忘忧国”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些世人熟知的名言表达的都是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 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仁” 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还是主导方面,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这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案例故事:梁国浇瓜

从这种仁爱的思想出发古人主张:和为贵。和这个思想在我国的位置是非常突出的,在3,000多年的古代金文和甲骨文中就有了这个字。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义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古人讲礼也是要讲适度的,不是说礼多人不怪,礼也要讲求适度,人都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惧,发出来呢要能够终结,也就是这六个字:发乎情,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泄一种感情要发泄到恰到好处。古人讲礼也并不是说没有变通,在先秦时期礼不是死的教条,有人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交接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不能手碰手,孟子说:是的,这是个礼。但是这个人又问道:如果嫂子掉到水里,叫嫂子的这个人当然是小叔子了,小叔子可不可以援出一只手把她拉到岸上来呢?孟子说:嫂子掉到水里,小叔子如果不援这只手,那是豺狼也。意思是说这个时候不会变通不去救人,简直禽兽不如。所以说礼不是一定要怎么去做、一定不能怎样去做,关键是要做到恰到好处,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有一位司机他遇到了这样的事:有一天他开车去上班遇到了一个醉汉,这个醉汉拦住了他说你撞到我了,一定要下来赔我,这位司机说这是根本没有的事啊,无中生有,要是在平时呀,一下车就打他两拳,可是这时候他想了想没有这样做,下了车跟醉汉说对不起请你原谅。这个醉汉没有想到他是这个态度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弟就冲你这句话走吧。这位司机上车以后他没有觉得自己委屈,他反而觉得有一种战胜自己的愉悦。我们同学想一想他战胜了自己什么呢?老子有句话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他如果打这个醉汉两拳他能打过他,这算他有力;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突破了一种局限从现实的这种局限中超脱出来,忍住了没有发作,自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他说他感到一种超越自己的愉悦,这也是说人要虚怀若谷。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中国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 诚”与“ 信”的品德。“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交友的基本准则。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真诚是个美德,没有真诚这个美德,一切美德都是虚假的甚至都是不道德的,所以真诚也非常重要,那么诚和信两个字都有言字旁,信的半边就是言,诚是讲什么,说话要诚实,言为心声说的要是你心里想的,信是什么?说到要做到、要恪守诺言,要恪守你的承诺。

我们想一想那些卖假货的人他们能卖多长时间呢?作虚假广告的人长久不了,我们学习上如果靠不诚实取得的好成绩也只能是得逞于一时,不会长久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作一个诚实的人。

诚信故事:曾子杀猪教子

5.追求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仅仅只有物质追求是远远不够的,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人还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甚至把追求精神境界看得比衣食和生命还要重要。

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子路的人,他是一个很勇敢的学生,但是他有时候有勇无谋,有一天孔子说:子路,你知不知道好的品德就会有一个弊端呢?子路说:我不知道。孔子说: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有仁德而不好学就说不会去辨别它,那么其弊也愚,就会流于愚钝,好知而不好学,这里的知就是有小聪明,如果有小聪明的人他不会去辨别,那么他做起事来可能就会放荡,就会轻易随便放荡;好信而不好学,一个很诚实的人但是他不会辨别,常常反而被别人所陷害,一个人很直率是好的品德,但是他不知道这个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所以有的时候说出话来刺痛人心;一个人好勇敢而不好学不能够辨别什么时候该勇敢他的弊端就是容易莽撞闯祸;好刚而不好学,他可能就会妄为,妄加作为,所以说一个好的品德也要用明智和好学来扶助它,这样才能使好的品德更加端正,在实践当中做得更加适当。

追求道德境界:文天祥

6.重视道德践履

中国优良道德传统,非常重视“修身养性”,把道德修养看成是人实现人生价值所必需的环节。孔子曰:“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他认为“行”比“言”更可靠。《论语》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意思是讲:评价一个人不要只听他的言论,还要看他的实际行动。

古人告诫我们要追求更高的境界,而且告诫我们应该怎样实践道德,同时还给我们指出了一种方法,方法与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同学们今年是大一,那么你们已经有十几年的求学经历了,也有自己很丰富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再体会学习借鉴古人的学习方法去创造我们更好的学习方法。

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是从六个方面来阐述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是重整体的利益有公私之辨,义利之辨。第二是推崇仁爱的原则,追求人际之间的和谐。第三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人要谦虚谨慎永远不骄不躁,第四要倡导言行一致,恪守诚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第五要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把道德追求作为一生的一种任务。第六要注重道德的实践,强调在社会实践中,在做各种事情中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倡导身体力行从自我做起。

当然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远远不止这六个方面,因此,希望大家在你学习的之余,去读几部中华民族传统经典,可以先看看《礼记》中有一篇《大学》,它等于为人生画了一张蓝图,一个人从格物做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同学们只要认真读了、读懂了,不论你是做人也好、做学问也好,将来做事业也好都会受益匪浅。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课堂讨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你赞同何种观点?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要采取扬弃的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时代局限或过时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的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内容。

2、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倾向

在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倾向。

(1)文化复古主义

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道德之所以滑坡,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2)历史虚无主义

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过时,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3、与吸收国外优秀道德文化相结合

古人讲:“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就是要有一种包容精神。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1)吸收国外优秀道德文化的必要性

A 优秀的民族道德具有普世价值。

B 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道德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美国: 尊重人、关心人、个人兴趣和社会职业联系起来、为人正直等。

法国: 人权教育、建立民主生活、爱国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

新加坡: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公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

(2)西方道德文化举要

值得借鉴的西方道德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仪、经济伦理中的合理成分、人道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古希腊“四主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

美国流行的“五条基本道德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善良(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诚实原则、个人自由原则。

课堂互动:

读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两个饥饿的中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一个面包的恩赐,二话不说,两人对半分着吃。两个饥饿的美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一个面包的恩赐,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反正两个人分着吃都吃不饱,不如我们打个赌,谁赢了谁就享用这个面包”。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文化传统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结果的公平。

美国人:更重视机会的公平。

课堂小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

1、爱国守法:最基本的要求;

爱国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二是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守法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应当包括:知法、守法、护法。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守法”强调公民遵守法律,不只是出于对法律的畏惧,更主要的是出于对法律的自觉认同。因此,一个有道德的公民,不应当将法律简单地认为是消极的行为规范,而应当积极自觉地学法、懂法和守法。

2、明礼诚信:明礼是指待人接物时言谈举止要讲文明礼貌。明礼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要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

8月21日,外交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指南》提醒我国公民出国时的注意事项,如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等。

3、团结友善:团结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强调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标的基础上,公民通过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人群的凝聚力,最终汇集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

链接案例:筷子理论

管理学上有个理论,叫“筷子理论”,又称“互助双赢理论”。谈到“筷子”,起码有两点启示:①由筷子想到“团结”。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筷子难以折断,说明团结凝聚力量,团结就是力量,集体力量大于个体的力量。所以中国古人讲:“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这便是“同心协力”一词的由来;

②由筷子想到“合作”。两根筷子要配合适当,才能运用自如,配合不当,就要“洋相百出”。由此我们想到两个人、两个单位,甚至两个国家的合作,应密切配合,“人”就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就像使用筷子缺一不可,理应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而不是相互指责、彼此拆台、牢骚满腹。毛主席诗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胸怀。

联系实际,在校园里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正常交往,真诚相待,不起侮辱性绰号,不闹无原则纠纷,不歧视有生理缺陷的同学,发生矛盾严于自我批评,在社区,要正确处理邻里关系,与邻居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邻里有困难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在日常生活中,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别人要道歉;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动用他人物品、翻阅他人信件和日记。我们只有这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才能养成团结这种高尚的道德品格。

友善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友好、友谊、友情、善良、与人为善等。

一个和谐的企业,亲切友善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非常重要。如果同在一栋大楼或一个办公室里做事,大家见面都冷冰冰地相互视而不见,谁有个什么事也都冷漠地袖手旁观,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心情将会多么糟糕。同事间随时随地的互相帮助,一个友好的微笑,几句善意的小玩笑,都能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工作的烦累也随之消散。

4、勤俭自强:勤俭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勤劳、勤奋、勤快、俭朴、俭节等等。古人认为“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从“勤能补拙”来看,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竭尽能力,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也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说“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所有这些格言和古训,都告诫和劝勉人们,只有勤奋努力,坚持不懈,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然,提倡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并不是反对提高生活水平,也不是要求人们都去做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而反对的是奢侈享乐之风。

(2)关于“自强”

自强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是自立、自信,自尊,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苟安者弱,拼搏者强;自强者昌,自弃者亡。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所以,学会做一个自强的人显得尤为重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生命里的阳光,照亮人们前行的路。正是有这种精神,保尔可以在瘫痪在床的情况下,依然写出振奋人心的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高位截瘫的情况下依然创作了5部长篇小说,自学了四种语言……在他们身上,自强闪烁着耀目的光芒。

洪战辉:带着捡来的妹妹上大学

5.敬业奉献:

敬业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是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甚至在必要时不惜以身殉职。

敬业与奉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必定能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

今天我们讲奉献,并不是讲付出劳动不要报酬。而是讲一种精神,在公与私、义和利、奉献和索取之间,把前者放在首位。如果把自己从事的职业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和手段,那么在工作中就会套上无形的枷锁,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最终将一事无成。只有树立起奉献社会的精神,培养自己对工作岗位的深厚感情,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乐于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才会有所建树。

思考讨论题:大学生还需要学习“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吗”?

高文化不等于高素质

定位:认知认同:内容和要求;行为标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积极实践:思想感情、精神生活(有所追求)和道德境界(达到完备)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信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立足社会的根本条件。“诚信”首先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引申开来,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说是“无信不立”。今天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

1、诚信的含义: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讲信用。

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

在战场上,某战士为部队开拓前进道路,不惜以自己身体引爆敌人埋下的地雷阵,以至身负重伤,危在旦夕。报纸上连续不断报道他的事迹,称他为黄继光式的英雄。当部队老将军得知这位战士生命垂危,将不久于人世时,便去医院探望,并给他颁发军功章。将军问战士还有什么话要说,战士说:“有句话,指导员不让我说。”将军问:“为什么?”战士说:“指导员说已经报道了,全国都知道我是英雄了,说了影响不好。”将军追问:“怎么回事,你说!”战士说:“我不是用身体引爆的地雷阵,而是自己不小心,跌倒在地碰上地雷的。我不是英雄。”将军极大地振动,沉思良久,最后说:“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和用身体引爆地雷阵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你仍然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军功章你当之无愧!”

诚信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诚信是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

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链接案例:日本城市的“共伞主义”

日本四周是海,受海洋气候影响,它那儿下雨比较多,可是,一般人家里大多不怎么准备雨伞,人们上班或者外出大多也不用随身携带雨伞。例如您今天去商场或者宾馆,回家时不巧下雨了,您可以用商场或者宾馆专门为顾客准备的雨伞离开商场回家,回到家,把雨伞收好,第二天上班或者外出,无论路过哪个商场或者宾馆,都可以把雨伞放到商场或者宾馆放雨伞的地方,就OK了,不用必须还给您取雨伞的那家商场或者宾馆。或者您当天到别的商场或者宾馆后,雨已经停了,您可以随时把雨伞放到后来到的这个商场或者宾馆里,也就OK了,然后回家。在这里,雨伞实际上已经成为流通于日本商场(宾馆)与商场(宾馆)之间、商场(宾馆)与市民家庭之间的公共用品了,真正实行了“共伞主义”。这里除了日本商家激烈竞争,为了互相争夺顾客外,公民的道德意识是维护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90年代初,记得北京有一家商场也为顾客准备雨伞,这本来是件好事,如果长期推行下去,会对社会资源是个很大的节约。可是,有些顾客用完雨伞后,却不归还,甚至有位记者亲眼看到,有一夫妻每人拿了一把伞上了自己的汽车绝尘而去。结果,不到半年雨伞收不上来,也就实行不下去了。

讨论分析:为什么北京商场不能坚持为顾客准备雨伞?从“共伞主义”,我们可以理解到:诚信是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如果缺乏诚信,就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和文明。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第一,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它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但是,现在失信现象普遍地存在于市场经济中,严重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诚信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道德瓶颈。

第二,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不同的职业,都有诚信的道德要求。如:财会专业——“不做假帐”;海员——“不持假证”;

第三,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诚信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一是为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给予信任。

(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平时不讲诚信,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

讨论:考试作弊与职业理想的实现。

(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人生的第二身份证,是对一个人是否诚实守信的证明,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诚信的品质,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一位中国学者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他毕业时成绩优秀,当他在德国四处求职时,却被多家大公司拒绝。于是他决定选择一家公司求职,没想到,仍然被拒绝。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带着困惑,小心翼翼地询问原因,没想到德国人给这位中国留学生看了一份记录,记录他乘坐公共汽车曾三次逃票被抓住。中国学者还说:“德国抽查逃票一般被查到的几率是万分之三。这位高才生居然被抓住三次逃票,在严肃的德国人看来,大概是永远不可饶恕的。”以上事例说明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诚实守信的人。

(四)诚信是大学校园急待解决的问题

少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科学作假:风不正,术不端

例如:韩国黄禹锡事件——学术造假;考试作弊、论文抄袭

身份作假:由于现在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大学生为了提高求职信的成功率而不惜在个人简历中造假。例如冒充是班干部、填写虚假的实习经历或者在学习成绩上造假。但是,这些谎言其实是很容易被揭穿的。因此,大学生在制作个人简历时,还是应该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包装,千万不要为了提高个人简历的含金量而造假。

在“道德法庭”边缘徘徊的“天之骄子”——助学贷款

诚信是我们踏入社会的一张名片。我国每年有为数众多的贫困大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向社会发出求助的呼吁,而银行里却有几千万的助学贷款贷不出去。问: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据报道,广东省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大学生中,今年有20%的人拒绝接受合同上的约定按时定额偿还贷款。我们知道,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行为,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而设置的专项基金,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贫困生的关心和信任。而这20%的学生置“诚信”于度外,借款不还的行为体现的则是一部分高知群体对“诚信”的践踏。对我们大学生而言,诚信是我们踏入社会的一张名片,“不诚不行,不信不立”,那么这20%的大学生又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

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志。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毕业证的同时,更应获得道德通行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

[提问]如何看待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知道为智;体道为德(知道的是对事情的了解,做到的才是自己的德性)

(一)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1、道德修养的涵义:

2、高度的自觉性:

想做: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

愿做:积极、主动、持之以恒

会做: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1、道德修养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

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而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的载体是日常生活。所以道德要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2、道德修养的方法:

学思并重的方法: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虚心学习,善于思考。

内省:

即内心省察检讨,使自己的言行规范于道德标准的要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都会受落后、错误、腐朽道德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正确道德知识的同时,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不文过饰非,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解剖自己,像“洗脸”和“扫地”一样,经常打扫和清除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和灰尘,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各种诱惑的侵蚀,保持清醒的思想。

鲁迅:“我的确时时剖析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剖析我自己。”

慎独自律:

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其特点在于强调要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

过马路,等红绿灯时候,没有交警,“慎独自律”,提高道德修养。

无人监考试场,“慎独自律”,培养诚信意识,提高道德修养。

积善成德:

所谓“积善”,就是积累善行,使之连成一体,进而巩固、强化、扩张、升华,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个体某种善行和善德的幼芽,需要精心地保持、培植和发扬,使其不断积累壮大,由一时的善行变成长久稳固的善德,由小善变成大善,由小德变成大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美国学校德育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认同感,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班集体中重要的一员,又都感到自己对集体有一种责任感。为此,他们开展这样一些活动:

善行树:一位教师在班里的布告里画了一棵满是光秃树枝的树,旁边一个盒子放满了他用绿色纸剪成的“树叶”。每当学生报告了一件好事,他就在班里表扬,拿出一片“叶子”,写上做好事者的姓名,贴到树枝上。逐渐,长出繁茂树叶的大树变成了孩子们相互关心、帮助,共同进步的标志。

知行统一:

把提高道德认识和躬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一步实际的行动胜过一打空洞的纲领”。

【小故事】诚实是做人之本

有一家很大的外资公司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是很苛刻的,前往应聘者都是具有高学历者。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的美国人立即露出兴奋之色。像他乡遇知已一样热情地说:“你不是哈佛大学某某专业的研究生吗?我比你高一届,你不记得我了?”应聘的中国青年心里一震:“他认错人了。”在此时,承认自己有哈佛的学历对应聘绝对有好处。但这个青年认为,诚实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于是,他冷静而客气地说:先生,你可能认错人了。我没有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过。我只有在中国读大学的学历。”说着话的同时,他已做好了不被录用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主考的美国人有一次露出惊喜之色,他说:“你很诚实,刚才就是我们考试的第一关。现在我们进行第二关的业务水平测试……”最终,这位青年被录取了。如果这个应聘者耍小聪明,不诚实守信,那么他连第一关都过不了,更别谈其他了。〔启示〕

不论哪种社会形态,做人都要诚实。而且,文明程度越高,就越重诚信。树立诚实做人的良好品质,是关系到人一生的事,是关系到自己的人格,品质和习惯的事,坚持诚信做人,最终对自己不亏。

23名毕业生被银行告上法庭

由于未按合同约定归还来自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的23名本科毕业生被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了法庭。银行要求解除双方借款合同,并要求学生归还所借款项的本金和利息。2005年12月28日,北京市昌平法院正式受理此案。

案例点评

市场经济条件下,“钱”似乎总是惹上各种各样的麻烦,而因为钱也总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大学生上学没有学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容易,面对还贷压力和无能为力,大学校园里这些都是常见而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毕业生因无力还贷被告上法庭,就更暴露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自从国家实行大学生助学贷款以来,帮助数以万计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走向工作岗位。大多数学生诚信状况良好,积极还贷。当然,也有少数大学生诚信缺失。案例中23名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的大学生,由于没有按照助学贷款合同中规定的日期偿还贷款遂被告上法庭,银行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学生既有还款困难者,亦有杳无音信者,但无论如何,逃避不是办法。逃避,只能让自己永远背负愧疚并且对自我打上无能的烙印。信用,是一辈子的投资,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希望每一名大学生能够认真对待。

在德国逃票之后

在德国,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售票是自动的,也就是你想到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一位中国留学生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于是,很庆幸自己可以不用买票而坐车到处溜达,在几年的留学生活中,他一共因逃票被抓过3次。

毕业后,他试图在当地寻找工作。

他向许多跨国公司投了自己的资料,虽然这些公司都在积极地开发亚太市场,可他都被拒绝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愤怒。他认定这些公司有种族歧视的倾向,排斥中国人。最后一次,他冲进了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经理对于不予录用他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下面的一段对话很令人玩味。

“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很重视你。因为公司一直在开发中国市场,我们需要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来协助我们完成这个工作。所以你一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对你的教育背景水平很感兴趣,老实说,从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找的人。”

“那为什么要拒绝我?”

“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3次乘公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我不否认这个。但谁会相信,你们就为这点小事而放弃一个自己急需的人才?”

“小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小事。我们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星期,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因为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统,因此只是给你补了票。但在这之后,你又两次逃票。”

“那时刚好我口袋中没有零钱。”

“不,先生,我不同意你这种解释,你在怀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获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历。”

“那也罪不至死吗?干吗那么较真?我以后改还不行?”

“不,先生。此事证明了两点:一是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还长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是你不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的进行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所以我们没办法雇佣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找不到雇佣你的公司,因为没人会冒这个险的。”

这位仁兄的心中暗骂多声“打倒帝国主义”之后,最后只能选择回国发展。

课堂讨论:如果你做了好事,希望留名或索取回报吗?

以往报纸电台经常报道许多雷锋式的人物,他们做了好事不留名,甚至故意隐名埋姓。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做了好事不仅留名,而且索取回报,如许多拾金不昧者拿到失主自愿给出的酬金。这就带来一个争论:做好事是否应当留名,或索取回报?

一些人认为,做好事不应留名,因为道德行为是一种善举,如果你为了出名或者其他目的做好事,你的行为本身的道德价值便会大打折扣,有时即便是一个善举,也不值得人们赞扬或效仿。

而另一些人认为,要求做好事不留名,或者不取任何回报,未免对好人太苛刻,而且对全社会而言,这种要求也没有必要,因为社会需要宣传这些好人好事,如果好人不留姓名,或者没有任何回报,岂不是达不到宣传目的,起不到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吗?

案例故事:梁国浇瓜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梁国和楚国是邻国,两国士兵在交界都种了西瓜,梁国的士兵比较勤劳经常浇水,所以瓜秧长得比较好,而楚国的士兵比较懒惰,所以瓜秧长的又瘦又小,有一天晚上楚国士兵就跑到梁国,把瓜秧揪断了很多,梁国的士兵当然很生气,他们就告诉了边界的县令,他们说他们也要到楚国揪断瓜秧。县令说楚国人扯掉你们的瓜秧这是很卑鄙的,你们明明知道这么做不对还这么做,这不是很狭隘吗?县令不但不让梁国士兵去揪楚国的瓜秧,而且还让楚国的士兵在趁梁国的士兵看不到的时候替他们浇水除草,帮助他们让瓜秧长好,梁国的士兵真照着去做,楚国的士兵看到后又羞愧又敬佩。后来这件事被楚王知道了,他非常敬佩梁国修墓边界的这种诚恳,他就备了厚礼来见梁王,一则表示自责,二则表示酬谢,自此以后这两个邻国就成了友好国家。所以我们国家自古就有亲仁善邻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友好相处的传统。我们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要友好相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