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part1纯手打

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part1纯手打

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part1纯手打
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part1纯手打

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

唐朝

汾阴行

李峤

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路逢古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及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兔月清光隐,龙蟠画烛新。

三星花入夜,四序玉调晨。

浮烛依罗幌,吹香匝绮茵。

若逢燕国相,持用举贤人。

灿烂金舆侧,玲珑玉殿隈。

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回。

彩逐另设专,形随舞凤来。

甘泉宫起罢,花媚望风台。

征棹三江暮,连墙万里回。相乌风际转,画鹢浪前来。羽客乘霞至,仙人弄月来。何当同傅说,特展巨川才。

英英大梁国,郁郁秘书台。碧落从龙起,青山触石来。官名光邃古,盖影耿轻埃。飞感高歌发,威加四海回。

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雪晗朝暝色,风引去来香。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着为思君。

清风时入燕,紫殿几含秋。暧暧笼铃阁,纤纤上玉钩。窗中翡翠动,户外水精浮。巧做盘龙势,长迎飞燕游。

桂影承宵月,虹辉接曙云。纵横齐八阵,书卷引三军。日薄蛟龙影,风翻鸟隼文。谁知怀勇志,蟠地几缤纷。

早发古竹馆

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荒阡下樵客,野猿惊山鸟。开门听潺湲,入径寻窈窕。栖鼯抱寒木,流萤飞暗筱。早霞稍霏霏,残月犹皎皎。行看远星稀,渐觉游氛少。

我行抚轺传,兼得傍林沼。贪玩水石奇,不知川路渺。徒怜野心旷,讵恻浮年小。方解宠辱情,永托累尘表。

马武骑挽歌二首

五日皆休沐,三泉独不归。池台金阙是,尊酒玳筵非。巷静游禽入,门闲过客稀。唯余昔年凤,尚绕故楼飞。

昔下天津馆,尝过帝子家。夜倾金屋酒,春舞玉台花。试马依红埓,吹箫弄紫霞。谁言东郭路,翻枉北门车。

秋山望月酬李骑曹

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谷邃凉阴静,山空夜响哀。寒催数雁过,风送一萤来。独轸离居恨,遥想故人怀。

十二月奉教作

玉烛年行尽,铜史漏犹长。

池冷凝宵冻,庭寒积曙霜。

兰心未动色,梅馆欲含芳。

裴回临岁晚,顾步伫春光。

送李邕

落日荒郊外,风景正凄凄。离人席上起,征马路旁嘶。别酒倾壶赠,行书掩泪题。殷勤御沟水,从此各东西。

甘露殿侍宴应制

月宇临丹地,云窗网碧纱。御筵陈桂醑,天酒酌榴花。水向浮桥直,城连禁苑斜。承恩恣欢赏,归路满烟霞。

同赋山居七夕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和杜侍御太清台宿真旦有怀貂冠朝彩振,乌署晓光分。欲啸迁乔侣,先飞掷地文。庭虚麦雨润,林静蕙风薰。嵇驾终难仰,梁凫且自群。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

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迎风欲举棹,触浪反停桡。淼漫烟波阔,参差林岸遥。

日沉丹气敛,天敞白云销。水雁衔芦叶,沙鸥隐荻苗。客行殊未已,川路几迢迢。

弓嗣初

晦日宴高氏林亭

上序春晖丽,中园物候华。高才盛文雅,逸兴满烟霞。参差金谷树,皎镜碧塘沙。萧散林亭晚,倒载欲还家。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科考年代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及弟名次二甲三甲备注 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李奭棠探花77 293 顺治四年丁亥科吕宫程芳朝蒋超李人龙三甲201 57 238 顺治六年己丑科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左敬祖二甲10 77 315 顺治九年壬辰科邹忠倚张永祺沈荃张星瑞二甲48 77 317 顺治九年满榜麻勒吉折库纳巴海麻勒吉状元7 40 策试满州进士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戴王纶秦鉽秦鉽77 319 顺治十二年满榜图尔宸贾勤索泰贾勤榜眼7 40 贾勤(一作查亲)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张贞生二甲65 80 260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徐元文华亦祥叶方蔼朱锦二甲67 96 277 加科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马世俊李仙根吴光陈常夏三甲137 77 303 康熙三年甲辰科严我斯李元振秦弘沈珩二甲1 40 157 康熙六年丁未科缪彤张玉裁董讷黄礽绪二甲39 40 112 康熙九年庚戌科蔡启僔孙在丰徐乾学宫梦仁57 239 李光地该科登第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韩菼王度心徐秉义韩菼状元40 123 王度心改名王鸿绪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彭定求状元50 156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归允肃孙卓茆荐馨马教思二甲8 40 108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吴涵彭宁求金德嘉三甲1 40 136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陆肯堂状元40 121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范光阳二甲1 40 103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戴有祺吴昺黄叔琳张瑗二甲5 40 114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裴之仙二甲4 40 125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李蟠严虞敦姜宸英汪士竤二甲1 40 107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季愈王露王露探花60 242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王式丹赵晋钱名世王式丹状元50 113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尚居易三甲125 50 237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赵熊诏戴名世缪沅戴名世榜眼50 239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卜俊民二甲1 50 124 康熙五十二年恩科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孙见龙二甲3 50 143 圣祖六旬万寿恩科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李锦二甲8 40 147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汪应铨张廷璐沈锡辂杨尔德二甲35 40 122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邓种岳吴文焕程元章储大文二甲38 40 120 雍正元年恩科于振戴瀚杨炳杨炳探花60 180 清世宗登极恩科雍正二年甲辰科陈悳华王安国汪德容王安国榜眼80 215 外加钦赐1人 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邓启元马宏琦彭启丰状元50 173 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澍沈昌宇梁诗正沈昌宇榜眼100 296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倓田志勤沈文镐陈倓状元92 233 乾隆元年丙辰科金德瑛黄孙懋秦蕙田赵青藜二甲7 90 251 乾隆二年恩科于敏中林枝春任端书何其睿二甲3 80 241 清高宗登极恩科

六年级语文上★综合性学习诗海拾贝作业本答案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诗词海洋,我来拾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如歌,诗中有画。 1、我来补诗: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虞美人 [南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满江红 [南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共沐诗雨 小知识: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②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被公认的三个黄金时期的文学样式分别是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 1、《春夜喜雨》一诗仅看诗题就能明白它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你能说说下面几首诗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吗?

《江雪》(冬)《饮湖上初晴后雨》(夏) 《枫桥夜泊》(秋)《泊船瓜洲》(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夏) 《小池》(夏)《山行》(秋) 2、古人在诗词中留下了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名句,你知道哪些?请根据要求,把相应的诗句写下来。 写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写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写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写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写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你能将这些诗句活用到各种语境中去吗? ①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②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③霜叶红于二月花。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来到浙江安吉天方坪,漫步于山间小路,抬头一看,在高高的山间散布着零零落落的房子,真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境。 (2)张老师年过花甲,但干起活来仍然生龙活虎,不亚于年轻小伙子,怪不得大家说他“霜叶红于二月花”。 (3)春天的一个夜晚,当我正在看书的时候,忽然听见窗外雨声沙沙。啊下雨了!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呀! (4)杭州西湖风景天下闻名。在“曲院风荷”,我们吟诵着“接天莲叶无穷碧,

四川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县

四川省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县 一.出过文科状元的县 1.阆中县 尹枢:唐德宗李适贞元七年辛未(791年);尹极: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癸巳(813年); 陈尧叟:宋太宗赵炅端拱二年己丑(989年);陈尧咨: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庚子(1000年)。 2.成都县 李余:唐文宗李昂大和七年癸丑(833年);文允中: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正11年辛卯(1351年)3.简阳县 王归璞:后唐庄宗李存勗同光四年丙戌(926年);张孝祥:宋高宗赵构绍兴24年甲戌(1154年)。4.资州(资中县) 赵逵:宋高宗赵构绍兴21年辛未(1151年)。骆成骧:清德宗载湉光绪21年乙未(1895年)。5.内江县范崇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丙辰(716年); 6.三台县班肃:唐德宗李适贞元16年辛巳(801年)。 7.云阳县李远:唐文宗李昂大和三年己酉(829年)。 8.中江县苏易简: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年)。 9.南部县马涓:宋哲宗赵煦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 10.仁寿县何栗: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 11.新都县杨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 12.双流县费黄裳:后蜀(年份不详)。 二.出过文科榜眼的县 1.眉州(今眉山县) 朱台符: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壬辰(992年);杨浑: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1109年) 程洵武: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 2.成都县 王珪: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壬午(1042年);王任:宋神宗赵顼煕宁九年(1076年) 3.长宁 周洪谟: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李永通: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庚辰(1460年)。 4.洪雅县田锡: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三年戊寅(978年) 5.绵竹县杨绘:宋仁宗赵祯皇祐五年癸巳(1053年) 6.青城县杨栋:宋理宗赵昀绍定二年己丑(1229年) 7.盐亭县王奭:宋孝宗赵眘淳煕八年辛丑(1181年) 8.巴县刘春:明宪宗朱见深成化23年丁未(1487年)。 9.遂宁县李仙根:清世祖福临顺治18年辛丑(1661年)。 三.出过文科探花的县 1.眉州(今眉山县) 张汴: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唐重: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己丑(1109年) 王翼:宋徽宗赵佶宣和六年甲辰(1124年) 2. 华阳县宇文粹中: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 3.双流县梁介: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年)

诗海拾贝

诗海拾贝 温故知新 1、连线 《采薇》唐诗白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词辛弃疾 《天净沙·秋》元曲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四言古诗叶赛宁 《白桦》外国诗杜甫 《春夜喜雨》现代诗《诗经》 2、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②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③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的(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④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⑤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 )的诗句。

含英咀华 品读下面两首小令,填空答题。 (一)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二)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华。(白朴《天净沙·秋》) 1、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秋景,马志远《天净沙·秋思》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之情,给人的感觉,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 是。白朴《天净沙·秋》却没有悲凉的情绪,曲中“”一句使全曲静中有动,“,”一句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天的美景。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古代中状元为什么叫

古代中状元为什么叫“独占鳌头”? 科举时代,经殿试由皇帝钦点为进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谓之“独占鳌头”。 传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鳌是龙头、龟背、麒麟尾的合体鱼龙。另一种传说,鳌是汪洋大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法力无边,能背负高山浮游,他原本是海龙王的三太子,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玉浆液,被罚到东海为鳌。总之,鳌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物。 上古时代,老祖宗往往视传说中的神异之物为保护神,其中的一种便是鳌。唐宋时期,在宫殿门前台阶上镌刻巨鳌的浮雕,所以宫殿又称鳌宫。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万乘之主的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御赐进士,荣耀之至,在“金殿传胪”大典、“探花宴”上出尽风头。 明清时的“金殿传胪”,一般于殿试后两天举行。这一天,皇帝在太和殿召见新科进士,进士们个个身着崭新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得意洋洋,分左右两班站在文武百官后面,毕集于金銮殿丹墀下。 鼓乐声中,皇帝驾到升坐龙椅,群臣山呼万岁毕,礼部官员捧出钦定的金榜展开,由传胪官按榜依次唱名,即宣布考取进士者的姓名、名次、籍贯。 每唱到一名,由多个侍卫接力高声重复着从殿内传向殿外,其中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均要连唱三遍,以示与众不同。新科进士听到传唱,走到中间的御道上站定,向皇帝叩拜谢恩,成了天子门生。 传唱完毕,传胪官引导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天子座前的阶下迎接殿试榜。其中的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鳌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这就是“独占鳌头”的由来。 对此,清朝学人洪亮吉的《北江诗话》有载:“传胪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立中陛石上,

“诗海拾贝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

“诗海拾贝·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案例教学构想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如花中奇葩,在我校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诗歌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形式让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在诗歌中感受学习语文的氛围和激情,让这一深厚的文化资源走进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诗歌的魅力。 学习目标 1、多渠道、多途径地搜集诗歌或记录芜湖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能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激发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2、整理资料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并学会欣赏诗歌、交流从中体悟到的情感,并能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策划分组合作,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社会交往和自主合作的能力。 活动程序: 本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策划分组,制定计划阶段 2、自主合作,计划实施阶段 3、总结经验,成果展示阶段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策划分组,制定计划(课内) 课堂指导 (一)导入: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诗歌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指示,还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诗歌的殿堂,领略它的无穷魅力。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二)学生交流搜集来的创作的诗歌及家乡芜湖流传的民歌、童谣,在小组中读读找到的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目的: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和兴趣] (三)阅读、欣赏诗歌 1、自读阅读材料中提供的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中的注释了解大意,体会情感。 2、在小组内向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诗,再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对话、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逐步构思出本次活动的具体做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构思、策划活动 1、小组讨论:怎样整理、搜集到的诗歌,如何分类? 2、小组交流:关于诗歌有哪些知识和故事? 3、说说你知道我们家乡芜湖的哪些民歌、童谣? 4、策划分组 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和研究的专题不同,自由组合,分成5个学习小组,并民主推举组长,组长在小组内集体制订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并要在组内演说通过。经过全班交流讨论,成立以下学习小组: ⅰ诗海畅游组; ⅱ民歌xx组; ⅲ知识故事组;

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part1纯手打

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 唐朝 汾阴行 李峤 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路逢古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及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烛 兔月清光隐,龙蟠画烛新。 三星花入夜,四序玉调晨。 浮烛依罗幌,吹香匝绮茵。 若逢燕国相,持用举贤人。 珠 灿烂金舆侧,玲珑玉殿隈。 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回。 彩逐另设专,形随舞凤来。 甘泉宫起罢,花媚望风台。

舟 征棹三江暮,连墙万里回。相乌风际转,画鹢浪前来。羽客乘霞至,仙人弄月来。何当同傅说,特展巨川才。 云 英英大梁国,郁郁秘书台。碧落从龙起,青山触石来。官名光邃古,盖影耿轻埃。飞感高歌发,威加四海回。 梅 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雪晗朝暝色,风引去来香。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柳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着为思君。 帘 清风时入燕,紫殿几含秋。暧暧笼铃阁,纤纤上玉钩。窗中翡翠动,户外水精浮。巧做盘龙势,长迎飞燕游。 旗 桂影承宵月,虹辉接曙云。纵横齐八阵,书卷引三军。日薄蛟龙影,风翻鸟隼文。谁知怀勇志,蟠地几缤纷。 早发古竹馆 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荒阡下樵客,野猿惊山鸟。开门听潺湲,入径寻窈窕。栖鼯抱寒木,流萤飞暗筱。早霞稍霏霏,残月犹皎皎。行看远星稀,渐觉游氛少。

我行抚轺传,兼得傍林沼。贪玩水石奇,不知川路渺。徒怜野心旷,讵恻浮年小。方解宠辱情,永托累尘表。 马武骑挽歌二首 五日皆休沐,三泉独不归。池台金阙是,尊酒玳筵非。巷静游禽入,门闲过客稀。唯余昔年凤,尚绕故楼飞。 昔下天津馆,尝过帝子家。夜倾金屋酒,春舞玉台花。试马依红埓,吹箫弄紫霞。谁言东郭路,翻枉北门车。 秋山望月酬李骑曹 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

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教案资料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

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清代历科状元、榜眼、探花 及 会元

清代历科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 顺治 三年丙戌科(1646):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标注 *者为会元,下同) 四年丁亥科(1647):吕宫程芳朝蒋超 会元:李人龙----三甲 201名 六年己丑科(1649):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 会元:左敬祖----二甲 10名 九年壬辰科(1652):邹忠倚张永祺沈荃 会元:张星瑞----二甲 48名 九年策试满洲进士壬辰科:麻勒吉* 折库纳巴海 十二年乙未科(1655):史大成戴王纶秦鉽(shì)* 十二年策试满洲进士乙未科(1655 ):图尔宸贾勤* (一作查亲)索泰 十五年戊戌科(1658):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 会元:张贞生----二甲 65名 十六年己亥加科(1659):徐元文(一作陆元文)华亦祥(一作鲍亦祥)叶方蔼 会元:朱锦---二甲67名 十八年辛丑科(1661):马世俊李仙根吴光 会元:陈常夏---三甲137名 康熙 三年甲辰科(1664):严我斯李元振(二人均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本科补殿试)秦弘 会元:沈珩---二甲1名 六年丁未科(1667):缪彤张玉裁董讷 会元:黄礽绪---二甲39名 九年庚戌科(1670):蔡启僔(zūn)孙在丰徐乾学 会元:宫梦仁---十五年丙辰科二甲5名

十二年癸丑科(1673):韩菼* 王度心(改名王鸿绪)徐秉义 十五年丙辰科(1676):彭定求* 胡会恩翁叔元 十八年己未科(1679):归允肃孙卓茆荐馨 会元:马教思---二甲8名 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蔡升元吴涵彭宁求 会元:金德嘉---三甲1名 二十四年己丑科(1685):陆肯堂* 陈元龙黄梦麟 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 会元:范光阳---二甲1名 三十年辛未科(1691):戴有祺吴昺(bǐng)黄叔琳 会元:张瑗---二甲5名 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 会元:裴之仙---二甲4名 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李蟠严虞惇姜宸英 会元:汪士竤---二甲1名 39年庚辰科(1700):汪绎(为康熙36年丁丑科进士,本科补殿试)季愈王露* 42年癸未科(1703):王式丹* 赵晋钱名世 45年丙戌科(1706):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 会元:尚居易---三甲125名 48年己丑科(1709):赵熊诏戴名世* 缪沅 51年壬辰科(1712):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 会元:卜俊民---二甲1名 52年癸巳恩科(1713):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 会元:孙见龙---二甲3名 本科为圣祖六旬万寿恩科 54年乙未科(1715):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 会元:李锦---二甲8名

最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分别是: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可进入科举考试。 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3)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4)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一、县试、府试 县试与府试算是初选,相当于县、市级的考试,选拔两次。只要是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 通过了被称作童生。 基本上相当于高小水平。 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二、院试 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 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 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 只是因为秀才与做官无缘,品级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给人“穷酸”的感觉。

实际上,秀才在当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私塾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 三、乡试 乡试,算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 乡试考试过了,那就是举人了,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官的几率很大。 一般一个县里,数年才出一个举人。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人,结果喜极而疯,可见举人的份量之重,读书人渴求之深。 的确,从“秀才”到“举人”,虽说只差了一个级别,却是人生的大反转。我们看到范进中了秀才以后,虽说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户送的肉食,却还是被胡屠夫骂的狗血淋头,上门借钱都被打出来。 后来中了举人,却是吓得老丈人胡屠户唯唯诺诺,人前人后给范进赔笑脸。 所以,“中举”之后,几乎可以一步登天,一夜之间,从草根变土豪。 还有《白鹿原》中的朱举人,即便不能成为高官,也算得上县里的名流,有很高的威望。 四、会试 拥有了举人资格,就可以在乡试的第二年进京赶考了。 会试,在春季举行,每三年一次。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礼闱”。 能够进京赶,进一步深造的,一般都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古代进京赶考路途遥远,耗资巨大,一般家庭难以承担。 举人参加会试,考试通过称为贡士,意思是进贡给天子的士子。 其实这已经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的级别了,贡士基本就是准进士了。后来皇帝怕主考官徇私舞弊,又加了一道殿试。 五、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算是加试。参加殿试,如果不出大错,基本不会被刷。 殿试最后结果分三等: 第一等,进士及第,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从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 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江西历代状元录

自古江西就是人杰地灵之所,隋朝开始开科取士,到唐朝逐渐的完善科考制度,这泱泱历史长河,江西共涌现出44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11.5%(总共504人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 明代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鼎甲三人均为吉安人,这种连续两科包揽前三名的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 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永乐三年(1405)选翰林院庶吉士28人入文渊阁,其中吉安府籍人占10名。在全国性科举考试史上,出现过吉安府包揽前7名的盛事,震动了全国。全国性的殿试几乎成了江西人的乡试。 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状元曾启是江西吉安永丰人,榜眼周水和探花是吉安府吉水人。二甲第一名杨相是吉安泰和人。二甲第二、三、四名宋子环、王训、王直也是吉安府人。杨相又兼得会元。7名内阁大学士担任甲申科主考官和读卷官解缙、胡广、杨士奇、胡俨、全幼孜5人都是江西人。江西省这一光辉记录在全国科举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永乐二年甲申科的盛况不是孤立的。前一科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省吉安府人。二甲第一名吴溥,第三名朱培也是江西人,前6名中,,江西占了5名。 在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中,据现有的资料统计,共开科733次,共取进士66100多名,包括金、辽、大西国、太平天国的科考取士在内。经过查实的状元名单,自唐代第一个状元孙伏伽起,有名有姓的是613人。状元这个数字有明显的遗漏,如唐代开科考试263次,有名有姓的状元只有143人。另外武状元是185人,也有遗漏,如明代举行武举考试34次,可只留下10个状元的姓名。 江西是个好地方,正如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封建时代科举中,江西是人才辈出,自唐代会昌三年(843年),卢肇考中第一个状元起,江西出了42个文状元,5个武状元,2个恩赐状元。宋代刘敞、董德元、赵汝愚三个人,本来殿试是一甲第一名的,因为宋代的某些制度的限制,因此由第一名被抑置为第二名,王安石本应第一,后被列位第四。明代王艮、清代文廷式殿试时本是一甲一名,因某种原因,由状元降为榜眼。宋代董德元后为恩赐状元。另外,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查考,有姓有名榜眼33人(其中宋代一甲第二名7人)、探花32人(其中宋代一甲第三名5人)。其中明代黄子澄、刘定之、邹守益、金达、陈栋、邓以瓒获得探花、会元双重荣誉。还有宋代省元4人,明代会元6人。因为资料不全,可能还有遗漏的。所有状元、榜眼、探花、省元、会元共124人。他们中有21人成为各朝代的内阁辅政大臣。另据有关人士初步统计,江西的进士是11105人,占全国的进士98449人的12.27%。这个比例是不小的,是十分之一强。在42个文状元中,唐代2名、南唐3名、宋代12名、元代2名、明代18名、清代5名。其中郑獬、何涣、杨慎、刘子壮、刘福姚5人是外省的名额,其原籍都是江西人,故此也算在江西状元之列。在状元中,宋代彭汝砺是省试第一,殿试又获第一。明代的吴伯宗在乡试获得解元,在殿试中又高中状元。这是不寻常的事。 在明代科举考试中,江西出了两件震动全国上下的事情。一是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该科共取进士110人,但是状元胡靖(即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而且连二甲第一名吴博、第三名朱塔也都是江西人,在前6名中江西人占了5名,吴溥还是会元。二是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该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曾棨、榜眼周述、探

六年级语文:《与诗同行》教学反思(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六年级语文:《与诗同行》教学 反思(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六年级语文:《与诗同行》教学反思(实用 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活动建议,老师可以根据这些活动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如果按教参落实,学生真的可以拓展很多课外的诗、词等相关的知识。但我班学生手中的的材料屈指可数,大部分学生家里又没电脑,所以这单元操作起来还挺伤脑筋的。尽管困难有很多,但这都不能成为忽视本单元教学的

理由,于是我就另辟教学途径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搜集资料最多、小组成员最团结协作的、通过本组学习收获最大的----把资料分类整理成册、每组成员能背一首以上课外诗并懂其诗意、在活动过程中把第六组内容中的几首诗、词、曲、现代诗能背诵的,就可以被评为“诗香组”,每位成员就可以颁发“六年级诗香满园的奖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居然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有如下之喜:一喜:定学习计划工作 我首先在班里做了个调查,看有多少学生家里有电脑能上网(全班有5个学生家里或邻居有电脑可以上网),然后分成5个组,一个组3位成员一位组长,每组里安排有一台电脑,之后让组长组织成员根据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制定本单元的学习计划,计划包括本组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活动安排、学习任务完成的时间等。一节课学生把七份学习计划如期交到了我的桌面。看着学生写的学习计划,我喜上眉头。 二喜:搜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出我意料,第二节课学生带回了琳琅满目的有关诗歌的各种书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四)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8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8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与诗同行》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与诗同行》 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 活动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xx 熏陶。 活动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 6 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 6 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 诗歌的演变。 (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 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 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 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活动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 6 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 6 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 6 首诗歌的特点。(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 面来分类?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兀榜眼探花一览表 科考年代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及弟名次二甲三甲备注 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李奭棠探花77 293 顺治四年丁亥科吕宫程芳朝蒋超李人龙三甲201 57 238 顺治六年己丑科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左敬祖二甲10 77 315 顺治九年壬辰科邹忠倚张永祺沈荃张星瑞二甲48 77 317 顺治九年满榜麻勒吉折库纳巴海麻勒吉状元7 40 策试满州进士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戴王纶秦鉽秦鉽77 319 顺治十二年满榜图尔宸贾勤索泰贾勤榜眼7 40 贾勤(一作查亲)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张贞生二甲65 80 260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徐元文华亦祥叶方蔼朱锦二甲67 96 277 加科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马世俊李仙根吴光陈常夏三甲137 77 303 康熙三年甲辰科严我斯李元振秦弘沈珩二甲1 40 157 康熙六年丁未科缪彤张玉裁董讷黄礽绪二甲39 40 112 康熙九年庚戌科蔡启僔孙在丰徐乾学宫梦仁57 239 李光地该科登第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韩菼王度心徐秉义韩菼状元40 123 王度心改名王鸿绪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彭定求状元50 156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归允肃孙卓茆荐馨马教思二甲8 40 108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吴涵彭宁求金德嘉三甲1 40 136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陆肯堂状元40 121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范光阳二甲1 40 103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戴有祺吴昺黄叔琳张瑗二甲5 40 114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裴之仙二甲4 40 125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李蟠严虞敦姜宸英汪士竤二甲1 40 107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季愈王露王露探花60 242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王式丹赵晋钱名世王式丹状元50 113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尚居易三甲125 50 237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赵熊诏戴名世缪沅戴名世榜眼50 239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卜俊民二甲1 50 124 康熙五十二年恩科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孙见龙二甲3 50 143 圣祖六旬万寿恩科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李锦二甲8 40 147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汪应铨张廷璐沈锡辂杨尔德二甲35 40 122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邓种岳吴文焕程元章储大文二甲38 40 120 雍正元年恩科于振戴瀚杨炳杨炳探花60 180 清世宗登极恩科雍正二年甲辰科陈悳华王安国汪德容王安国榜眼80 215 外加钦赐1人 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邓启元马宏琦彭启丰状元50 173 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澍沈昌宇梁诗正沈昌宇榜眼100 296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倓田志勤沈文镐陈倓状元92 233 乾隆元年丙辰科金德瑛黄孙懋秦蕙田赵青藜二甲7 90 251 乾隆二年恩科于敏中林枝春任端书何其睿二甲3 80 241 清高宗登极恩科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