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科考年代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及弟名次二甲三甲备注

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李奭棠探花77 293

顺治四年丁亥科吕宫程芳朝蒋超李人龙三甲201 57 238

顺治六年己丑科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左敬祖二甲10 77 315

顺治九年壬辰科邹忠倚张永祺沈荃张星瑞二甲48 77 317

顺治九年满榜麻勒吉折库纳巴海麻勒吉状元7 40 策试满州进士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戴王纶秦鉽秦鉽77 319

顺治十二年满榜图尔宸贾勤索泰贾勤榜眼7 40 贾勤(一作查亲)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张贞生二甲65 80 260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徐元文华亦祥叶方蔼朱锦二甲67 96 277 加科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马世俊李仙根吴光陈常夏三甲137 77 303

康熙三年甲辰科严我斯李元振秦弘沈珩二甲1 40 157

康熙六年丁未科缪彤张玉裁董讷黄礽绪二甲39 40 112

康熙九年庚戌科蔡启僔孙在丰徐乾学宫梦仁57 239 李光地该科登第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韩菼王度心徐秉义韩菼状元40 123 王度心改名王鸿绪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彭定求状元50 156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归允肃孙卓茆荐馨马教思二甲8 40 108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吴涵彭宁求金德嘉三甲1 40 136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陆肯堂状元40 121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范光阳二甲1 40 103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戴有祺吴昺黄叔琳张瑗二甲5 40 114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裴之仙二甲4 40 125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李蟠严虞敦姜宸英汪士竤二甲1 40 107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季愈王露王露探花60 242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王式丹赵晋钱名世王式丹状元50 113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尚居易三甲125 50 237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赵熊诏戴名世缪沅戴名世榜眼50 239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卜俊民二甲1 50 124

康熙五十二年恩科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孙见龙二甲3 50 143 圣祖六旬万寿恩科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李锦二甲8 40 147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汪应铨张廷璐沈锡辂杨尔德二甲35 40 122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邓种岳吴文焕程元章储大文二甲38 40 120

雍正元年恩科于振戴瀚杨炳杨炳探花60 180 清世宗登极恩科雍正二年甲辰科陈悳华王安国汪德容王安国榜眼80 215 外加钦赐1人

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邓启元马宏琦彭启丰状元50 173

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澍沈昌宇梁诗正沈昌宇榜眼100 296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倓田志勤沈文镐陈倓状元92 233

乾隆元年丙辰科金德瑛黄孙懋秦蕙田赵青藜二甲7 90 251

乾隆二年恩科于敏中林枝春任端书何其睿二甲3 80 241 清高宗登极恩科

乾隆四年己未科庄有恭涂逢震秦勇均轩辕诰二甲31 90 235

乾隆七年壬戌科金甡杨述曾汤大绅金甡状元90 230

乾隆十年乙丑科钱维城庄存与王际华蒋元益二甲8 90 220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梁国治陈柟汪廷屿郑忬二甲8 72 189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吴鸿饶学曙周沣周沣探花70 170

乾隆十七年恩科秦大士范棫士卢文弨邵嗣宗二甲10 70 158 太后六旬万寿恩科

乾隆十九年甲戌科庄培恩王鸣盛倪承宽胡绍鼎二甲15 70 168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蔡以台梅立本邹奕孝蔡以台状元70 169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毕沅诸重光王文治王中孚二甲48 80 111

乾隆二十六年恩科王杰胡高望赵翼陈步瀛二甲7 66 148 太后七旬万寿恩科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秦大成沈初韦谦恒孙效曾二甲2 55 130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张书勋姚颐刘跃云胡珊二甲65 69 141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陈初哲徐天柱陈嗣龙徐烺二甲7 50 98

乾隆三十六年恩科黄轩王增范衷邵晋涵二甲30 55 103 太后八旬万寿恩科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金榜孙辰东俞大猷孙辰东榜眼54 105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吴锡龄汪镛沈清藻严福二甲5 52 103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戴衢亨蔡廷衡孙希旦缪祖培三甲14 51 103

乾隆四十五年恩科汪如洋江德量程昌期汪如洋状元51 101 高宗七旬万寿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钱棨陈万青汪学金钱棨状元56 111 钱棨连中三元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茹棻邵瑛邵玉清侯健融二甲11 40 69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史致光孙星衍董教增顾钰三甲3 45 89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胡长龄汪廷珍刘凤诰钱楷二甲1 33 62

乾隆五十五年恩科石韫玉洪亮吉王宗诚朱文翰二甲15 33 61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潘世恩陈云陈希曾吴贻咏三甲27 29 49

乾隆六十年恩科王以衔莫晋潘世璜王以鋙三甲103 18 90 高宗禅位仁宗恩科

嘉庆元年丙辰科赵文楷汪守和帅承瀛袁櫆三甲13 40 101

嘉庆四年己未科姚文田苏兆登王引之史致俨二甲12 74 143

嘉庆六年恩科顾皋刘彬士邹家燮马有章三甲165 98 174 高宗九旬万寿恩科嘉庆七年壬戌科吴廷琛李宗昉朱士彦吴廷琛状元84 161

嘉庆十年乙丑科彭浚徐颋何凌汉胡敬二甲22 96 144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吴信中谢阶树石承藻刘嗣绾二甲48 115 143

嘉庆十四年恩科洪莹廖金城张岳崧孔传纶二甲14 100 138 仁宗五旬万寿恩科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蒋立镛吴毓英吴廷珍朱壬林二甲49 92 142 林则徐该科登第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龙汝言祝庆蕃伍长华瞿溶二甲2 100 124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吴其浚凌泰封吴清鹏庞大奎三甲14 ? 100 152

嘉庆二十四年恩科陈沆杨九畹胡达源费庚吉二甲28? ? 99 122 仁宗六旬万寿恩科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陈继昌许乃普陈銮陈继昌状元100 143

道光二年恩科戴兰芬郑秉恬罗文俊吕龙光二甲21 100 119 清宣宗登极恩科

道光三年癸未科林召棠王广荫周开麒杜受田二甲1 107 136

道光六年丙戌科朱昌颐贾桢帅方蔚王庆元二甲103 110 152

道光九年己丑科李振钧钱福昌朱兰刘有庆三甲55 106 112

道光十二年恩科吴钟骏朱凤标季芝昌马学易三甲24 100 103 清宣宗五旬万寿道光十三年癸巳科汪鸣相曹履泰蒋元溥许楣二甲17 100 117 曾国藩该科登第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刘绎曹联桂乔晋芳张景星二甲57 ? 117 152

道光十六年恩科林鸿年何冠英苏敬衡夏子龄二甲38 72 97 太后六旬万寿恩科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钮福保金国均江国霖王振纲二甲75 82 109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李承霖冯桂芳张百揆吴敬羲二甲21 87 90

道光二十一年恩科龙启瑞龚宝莲胡家玉蔡念慈二甲5 96 103 清宣宗六旬万寿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孙毓桂周学濬冯培元焦春宇三甲9 106 100 周学濬(即:浚)道光二十五年恩科萧锦忠金鹤清吴福年蒋超伯二甲79 98 116 太后七旬万寿恩科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张之万袁绩懋庞钟璐许彭寿二甲1 110 118 李鸿章该科登第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陆增祥许其光谢增邹石麟二甲49 104 105

咸丰二年恩科章鋆杨泗孙潘祖荫孙庆咸二甲46 108 128 清文宗登极恩科

咸丰三年癸丑科孙如仅吴凤藻吕朝瑞吴凤藻榜眼107 112

咸丰六年丙辰科翁同龢孙毓汶洪昌燕马元瑞二甲47 100 113

咸丰九年己未科孙家鼐孙念祖李文田马传煦二甲24 86 91

咸丰十年恩科钟骏声林彭年欧阳保极徐致祥二甲75 80 106 文宗三旬万寿恩科

同治元年壬戌科徐郙何金寿温忠翰李庆沅三甲50 72 118

同治二年恩科翁曾源龚承钧张之洞黄体芳二甲10 78 119 清穆宗登极恩科

同治四年乙丑科崇绮于建章杨霁廖鹤年三甲143 100 142

同治七年戊辰科洪钧黄自元王文在蔡以瑺二甲60 127 140

同治十年辛未科梁燿枢高岳崧郁昆李联珠三甲59 120 200 梁燿(即:耀)枢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陆润庠谭宗浚黄贻楫秦应逵三甲58 132 202

光绪二年恩科曹鸿勋王赓荣冯文蔚陆殿鹏三甲121 156 165 清德宗登极恩科

光绪三年丁丑科王仁堪余联沅朱赓飏刘秉哲三甲2 131 194

光绪六年庚辰科黄思永曹诒孙谭鑫振吴树芬二甲30 133 193 吴树芬(一作棻)

光绪九年癸未科陈冕寿耆管廷献甯本瑜二甲19 124 181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赵以炯邹福保冯煦刘培三甲33 ? 130 186 徐世昌该科登第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张建勋李盛铎刘世安许叶芬二甲10 132 161

光绪十六年恩科吴鲁文廷式吴荫培夏曾佑二甲87 136 187 夏曾(一作增)佑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刘福姚吴士鉴陈伯陶刘可毅二甲46 132 182 刘可毅原名刘毓麟

光绪二十年恩科张謇尹铭绶郑沅陶世凤三甲140 132 179 太后六旬万寿恩科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骆成骧喻长霖王龙文陈海梅99 190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夏同龢夏寿田俞陛云陆曾炜二甲54 150 193 陆曾(一作增)炜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王寿彭左霈杨兆麟周蕴良二甲49 138 174

光绪三十年恩科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谭延闿二甲35 120 150 太后七旬万寿

说明:

(1)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严我斯、李元振二人均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本科补殿试。

(2)康熙39年庚辰科(1700):汪绎为康熙36年丁丑科进士,本科补殿试。

(3)乾隆54年己酉科(1789):乾隆55年值清高宗八旬万寿,改为恩科,正科提前在本年举行。

(4)道光12年壬辰恩科(1832):本科因清宣宗五旬万寿,改正科为恩科;正科推迟到下年举行

(5)道光20年庚子科(1840):道光21年辛丑科值清宣宗六旬万寿,改为恩科,正科提前在本年举行。

(6)光绪29年癸卯科(1903):光绪27年辛丑值清德宗三旬万寿,原定改为恩科,正科则推迟一年于次年(壬寅)举行,但因北京贡院于庚子被毁,二科均暂停,至本年始合并补行。

(7)光绪30年甲辰恩科(1904):本科因太后七旬万寿,改正科为恩科。

(8)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会试会元宫梦仁及弟于康熙十五年丙辰科二甲5名。

(9)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会试会元陈海梅及弟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三甲79名。

(10)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1904年):西太后七十大寿时增开的“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科举考试。光绪三十一年八月(1905年9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了袁世凯等人的奏请,颁诏《清帝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断然宣布“废科举”。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科考年代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及弟名次二甲三甲备注 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李奭棠探花77 293 顺治四年丁亥科吕宫程芳朝蒋超李人龙三甲201 57 238 顺治六年己丑科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左敬祖二甲10 77 315 顺治九年壬辰科邹忠倚张永祺沈荃张星瑞二甲48 77 317 顺治九年满榜麻勒吉折库纳巴海麻勒吉状元7 40 策试满州进士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戴王纶秦鉽秦鉽77 319 顺治十二年满榜图尔宸贾勤索泰贾勤榜眼7 40 贾勤(一作查亲)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张贞生二甲65 80 260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徐元文华亦祥叶方蔼朱锦二甲67 96 277 加科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马世俊李仙根吴光陈常夏三甲137 77 303 康熙三年甲辰科严我斯李元振秦弘沈珩二甲1 40 157 康熙六年丁未科缪彤张玉裁董讷黄礽绪二甲39 40 112 康熙九年庚戌科蔡启僔孙在丰徐乾学宫梦仁57 239 李光地该科登第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韩菼王度心徐秉义韩菼状元40 123 王度心改名王鸿绪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彭定求状元50 156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归允肃孙卓茆荐馨马教思二甲8 40 108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吴涵彭宁求金德嘉三甲1 40 136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陆肯堂状元40 121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范光阳二甲1 40 103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戴有祺吴昺黄叔琳张瑗二甲5 40 114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裴之仙二甲4 40 125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李蟠严虞敦姜宸英汪士竤二甲1 40 107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季愈王露王露探花60 242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王式丹赵晋钱名世王式丹状元50 113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尚居易三甲125 50 237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赵熊诏戴名世缪沅戴名世榜眼50 239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卜俊民二甲1 50 124 康熙五十二年恩科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孙见龙二甲3 50 143 圣祖六旬万寿恩科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李锦二甲8 40 147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汪应铨张廷璐沈锡辂杨尔德二甲35 40 122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邓种岳吴文焕程元章储大文二甲38 40 120 雍正元年恩科于振戴瀚杨炳杨炳探花60 180 清世宗登极恩科雍正二年甲辰科陈悳华王安国汪德容王安国榜眼80 215 外加钦赐1人 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邓启元马宏琦彭启丰状元50 173 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澍沈昌宇梁诗正沈昌宇榜眼100 296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倓田志勤沈文镐陈倓状元92 233 乾隆元年丙辰科金德瑛黄孙懋秦蕙田赵青藜二甲7 90 251 乾隆二年恩科于敏中林枝春任端书何其睿二甲3 80 241 清高宗登极恩科

中国历代状元轶事

中国历代状元轶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龠禾。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X,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年)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状元X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进士状头(状元)、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科举考试中,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冯京、王岩叟等6人。 ○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XX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XX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状元X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X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兆页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二年(949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

潍坊历代状元

潍坊历代状元 潍坊历代状元 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姓可考的文状元约有600名,武状元约有170名,其中属于山东籍的文科状元有36人,武状元15人,而在这些文武状元中,属于今天潍坊市辖域内的文武状元则各有7人和2人。潍坊最早的状元是北宋的苏德祥,他于赵匡胤建隆4年(公元963年)夺得宋朝开国后第四位状元桂冠。苏德祥中状元后入仕,累官至右补阙;其工诗文,但传世不多,《宋诗纪事》有载。苏德祥的父亲为后汉丞相苏禹珪。《资治通鉴》卷286记载:“(苏)禹珪,密州人也。”《潍坊古今人物》说,苏禹珪,高密人。宋时高密属密州管辖,苏禹珪应为密州高密人。由上可知,苏德祥的籍贯也应为密州或密州之高密,然而《中国状元全传》中则说,苏德祥为青州益都人,即今青州市人,不知依据何在。潍坊的第二位状元是青州市郑母镇人王曾。王曾(978~1038),字孝先,于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夺魁。王曾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考皆居榜首,创造了科举史上罕见的“连中三元”的奇迹。王曾入仕后曾两度拜相,并封为沂国公,是宋朝著名宰相。欧阳修称其“为人方正持重,在中书最为贤相”。王曾死后十余年,宋仁宗亲自为其篆碑曰“旌贤之碑”,并改其乡为“旌贤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始。张唐卿

(《宋史》卷443误作为“孙唐卿”),字希元,青州人,少有奇才,于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殿试高中第一,成为潍坊的第三名状元。张唐卿折桂后历任将作监丞,陕州通判。张唐卿以孝闻名,也因孝而亡。1037年其在为父办理丧事时,悲痛过度,吐血而死。对于张唐卿的籍贯,有的文章中写为山东淄州(淄川)。史载,张唐卿年轻时与淄州通判韩琦关系甚密,但不足以说明籍贯为淄川。金、元两朝潍坊无一人中得状元。到明朝,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登科者以南方人居多。有明一带,在90名状元中,北方人仅占12名,而潍坊籍又占其二。其一为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高中进士第一的临朐人马愉,其二为以状元卷闻名天下的青州人赵秉忠。马愉(1395~1447),字性和,宣德二年(1427年)参加会试、殿试,一举夺魁。中状元后按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入内阁,参与机务,后再升礼部右侍郎。明朝状元入阁者十一人,马愉为其中之一.马愉病故后,明英宗诏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明朝赠官兼职,自马愉始。《明史》称马愉为正宽厚,仁慈为怀,不媚权贵,谦守自守。马愉亦擅辞章、诗文,著有《澹轩集》。受状元影响,马氏后人中文人辈出,在潍坊文苑占重要一席。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青州郑母镇人,与宋朝状元王曾同一故里。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25岁的赵秉忠高中状元。30岁时任会试同考官,

四川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县

四川省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县 一.出过文科状元的县 1.阆中县 尹枢:唐德宗李适贞元七年辛未(791年);尹极: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癸巳(813年); 陈尧叟:宋太宗赵炅端拱二年己丑(989年);陈尧咨: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庚子(1000年)。 2.成都县 李余:唐文宗李昂大和七年癸丑(833年);文允中: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正11年辛卯(1351年)3.简阳县 王归璞:后唐庄宗李存勗同光四年丙戌(926年);张孝祥:宋高宗赵构绍兴24年甲戌(1154年)。4.资州(资中县) 赵逵:宋高宗赵构绍兴21年辛未(1151年)。骆成骧:清德宗载湉光绪21年乙未(1895年)。5.内江县范崇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丙辰(716年); 6.三台县班肃:唐德宗李适贞元16年辛巳(801年)。 7.云阳县李远:唐文宗李昂大和三年己酉(829年)。 8.中江县苏易简: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年)。 9.南部县马涓:宋哲宗赵煦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 10.仁寿县何栗: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 11.新都县杨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 12.双流县费黄裳:后蜀(年份不详)。 二.出过文科榜眼的县 1.眉州(今眉山县) 朱台符: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壬辰(992年);杨浑: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1109年) 程洵武: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 2.成都县 王珪: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壬午(1042年);王任:宋神宗赵顼煕宁九年(1076年) 3.长宁 周洪谟: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李永通: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庚辰(1460年)。 4.洪雅县田锡: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三年戊寅(978年) 5.绵竹县杨绘:宋仁宗赵祯皇祐五年癸巳(1053年) 6.青城县杨栋:宋理宗赵昀绍定二年己丑(1229年) 7.盐亭县王奭:宋孝宗赵眘淳煕八年辛丑(1181年) 8.巴县刘春:明宪宗朱见深成化23年丁未(1487年)。 9.遂宁县李仙根:清世祖福临顺治18年辛丑(1661年)。 三.出过文科探花的县 1.眉州(今眉山县) 张汴: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唐重: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己丑(1109年) 王翼:宋徽宗赵佶宣和六年甲辰(1124年) 2. 华阳县宇文粹中: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 3.双流县梁介: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年)

历代庐陵(吉安)籍状元、榜眼、探花名录

历代庐陵(吉安)籍状元、榜眼、探花名录 状元(18) 朝代姓名科别中状元时间籍贯 宋何昌言宋哲宗绍圣四年丁丑科公元1097年新淦(今新干县) 宋董德元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永丰 宋文天祥宋理宗宝祐四年丙辰公元1256年庐陵 明胡广明惠帝建文二年庚辰科公元1400年吉水 明曾棨明成祖永乐二年甲申科公元1404年永丰 明肖时中明成祖永乐九年辛卯科公元1411年庐陵(今吉安县) 明陈循明成祖永乐十三年乙未科公元1415年泰和 明曾鹤龄明成祖永乐十九年辛丑科公元1421年泰和 明刘俨明英宗正统七年壬戊科公元1442年吉水 明彭时明英宗正统十三年戊辰科公元1448年安福 明彭教明英顺八年甲申科公元1464年吉水 明罗伦明宪宗成化二年丙戊科公元1466年永丰 明曾彦明宪宗成化十四年戊戊科公元1478年泰和 罗罗洪先明世宗宗嘉靖八年已丑科公元1529年吉水 明刘同升明毅宗崇祯十年丁丑科公元1637年吉水 清刘绎清宣宗道光十五年乙未科公元1835年永丰 清刘福姚清德宗光绪十八年壬辰科公元1892年庐陵(今吉安县) 榜眼(16) 朝代姓名科别中状元时间籍贯 宋刘沆宋仁宗天圣八年庚午科公元1030年永新 宋罗惠儒宋度宗咸淳四年戊辰科公元1268年永丰 明练子宁明太祖洪武十八年乙丑科公元1385年新淦(今新干县)明尹昌隆明太祖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公元1397年泰和 明王艮明惠帝建文二年庚辰科公元1400年吉水 明周述明成祖永乐二年甲申科公元1404年吉水 明刘江明成祖永乐十六戊戊科公元1418年泰和 明陈文明英宗正统元年丙辰科公元1436年庐陵(今吉安县)明刘升明代宗景泰二年辛未科公元1451年永新 明刘震明宪宗成化八年壬辰科公元1472年安福 明刘戬明宪宗成化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475年安福 明徐穆明孝宗弘治六年癸丑科公元1493年吉水 明罗呈明世宗嘉靖十七年戊戊科公元1538年泰和 明刘威明穆万历八年庚辰科公元1571年峡江 明萧良友明神宗万历八年庚辰科公元1580年庐陵(今吉安县)清姚颐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丙戊科公元1766年泰和 探花(14) 朝代姓名科别中状元时间籍贯 宋胡幼黄宋度宗咸淳十年甲戊科公元1274年永新 明李贯明惠帝建文二年庚辰科公元1400年庐陵(今吉安县)

清朝的文状元名单

清朝的文状元名单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 顺治三年(1646年): 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顺治四年(1647年): 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顺治六年(1649年): 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 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 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 图尔宸(?-?,xx正xx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 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 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 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康熙三年(1664年): 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 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康熙九年(1670年):

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 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 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xx(?-?,xxxx秀水县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 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xx(?-?,xxxx)。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历代文状元名录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孙伏伽侯君素杨纂房玄龄温彦博黄凤麟 唐代状元榜 孙伏伽陈伯玉杜绾李琚羊袭吉常衮李博杨凝张正甫陈讽班肃李顾行韦谌裴俅李余李从实狄慎思莫宣卿刘蒙赵峻许佑孙归黯羊绍素崔詹崔液宋守节姚仲豫严迪贾至杨护卢庚王溆王储牛锡庶李程徐晦李固言卢储李合陈宽崔岘顾标于瓖裴延鲁归仁绍郑合敬陆扆崔胶卢文焕李超弓嗣初常无名李嶷崔曙杨誉洪源张式魏弘简卢顼郑巨源武翊黄尹极白敏中韦筹郑确郑颢卢深颜标薛迈李筠孔缄郑贻矩苏检裴格赵蒙郑益李昂虞咸王阅李巨卿杨栖梧杨凭崔元翰尹枢

李随王源中张又新郑冠宋刓李肱 卢肇于珪崔铏孙龙光郑昌图孙偓 李瀚赵观文归佾杨仲昌许且范崇凯 王正卿刘单杨儇萧遘丁泽薛展 贾棱封孟绅柳公权郑澥李群杜陟 裴思谦郑言张温琪李亿韩衮孔纁 郑蔼杨赞禹崔谔归系吴师道王维 徐征赵岳杨纮齐映黎逢郑全济 苑论陈权韦瓘独孤樟柳璟李珪 崔囗易重李郜孔纬郑洪业归仁泽 崔昭纬崔昭矩杨赞图裴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邈陈逖崔光表王彻王归璞黄仁颖郭晙王朴扈载简文会梁嵩王克贞伍乔卢华寇湘王溥乐史邱旭张确费黄裳王崇古卢郢杨遂邓及宋代状元榜 杨砺张去华马适苏德祥李景阳刘察 李肃刘蒙叟柴成务安德裕张拱刘寅 安守亮宋准王嗣宗吕蒙正胡旦苏易简 王世则梁颢程宿陈尧叟孙何孙仅 孙暨陈尧咨王曾李迪姚晔梁固

张师德徐奭张观蔡齐王整宋庠王尧臣王拱辰张唐卿吕溱杨寊贾黯冯京郑獬章衡刘辉王俊民许将彭汝砺许安世叶祖洽余中徐铎时彦黄裳焦蹈李常宁马涓毕渐何昌言李釜霍端友蔡薿贾安宅莫俦王昂何焕沈晦李易张九成汪应辰黄公度陈诚之刘章王佐赵逵张孝祥王十朋梁克家木待问萧国梁郑侨黄定詹骙姚颖黄由卫泾王容余复陈亮邹从龙曾从龙傅行简毛自知郑性之赵建夫袁甫吴潜刘渭蒋重珍王会龙黄朴徐元杰吴叔告周坦徐俨夫留梦炎张渊微方逢辰姚勉文天祥周震炎方山京阮登炳陈文龙张镇孙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举高正郑云从石用中王熙载吕德懋王用极张俭陈鼎杨又玄初锡南承保邢祥李可封杨佶史克忠刘二宜高承颜史简鲜于茂昭张用行孙杰张克恭张仲举张渐李炯张昱张宥张仁纪刘贞 刘师贞冯立邢彭年王寔王棠张孝杰

大清朝状元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这种在中国绝种百年的东西,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到底什么样子,极少有人看到。今从邓云乡老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摘录一篇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和大家一起观赏,就当看个古董。如果哪位朋友能看懂,并把它翻译成大家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或者能对该文进行点评,请出手。 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清代人写的文章。其难懂的程度超过秦汉以来的文章。看了这个范文,我才明白清代文章的难读,全是考八股文训练出来的文人写的。 八股文的现代定义(从词典抄的):八股文,明清两朝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介绍的这篇八股文范文作者是:韩菼。他的简历如下。 韩菼---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韩菼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考中状元。死后,乾隆朝追谥“文懿”。乾隆对他的评语是:“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典型范文。 [题目] 注: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加的,不是原文的文字,为了方便朋友们理解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

古代中状元为什么叫

古代中状元为什么叫“独占鳌头”? 科举时代,经殿试由皇帝钦点为进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谓之“独占鳌头”。 传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鳌是龙头、龟背、麒麟尾的合体鱼龙。另一种传说,鳌是汪洋大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法力无边,能背负高山浮游,他原本是海龙王的三太子,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玉浆液,被罚到东海为鳌。总之,鳌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物。 上古时代,老祖宗往往视传说中的神异之物为保护神,其中的一种便是鳌。唐宋时期,在宫殿门前台阶上镌刻巨鳌的浮雕,所以宫殿又称鳌宫。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万乘之主的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御赐进士,荣耀之至,在“金殿传胪”大典、“探花宴”上出尽风头。 明清时的“金殿传胪”,一般于殿试后两天举行。这一天,皇帝在太和殿召见新科进士,进士们个个身着崭新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得意洋洋,分左右两班站在文武百官后面,毕集于金銮殿丹墀下。 鼓乐声中,皇帝驾到升坐龙椅,群臣山呼万岁毕,礼部官员捧出钦定的金榜展开,由传胪官按榜依次唱名,即宣布考取进士者的姓名、名次、籍贯。 每唱到一名,由多个侍卫接力高声重复着从殿内传向殿外,其中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均要连唱三遍,以示与众不同。新科进士听到传唱,走到中间的御道上站定,向皇帝叩拜谢恩,成了天子门生。 传唱完毕,传胪官引导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天子座前的阶下迎接殿试榜。其中的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鳌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这就是“独占鳌头”的由来。 对此,清朝学人洪亮吉的《北江诗话》有载:“传胪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立中陛石上,

历代文状元名录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孙伏伽侯君素杨纂房玄龄温彦博黄凤麟 唐代状元榜 孙伏伽陈伯玉杜绾李琚羊袭吉常衮李博杨凝张正甫陈讽班肃李顾行韦谌裴俅李余李从实狄慎思莫宣卿刘蒙赵峻许佑孙归黯羊绍素崔詹崔液宋守节姚仲豫严迪贾至杨护卢庚王溆王储牛锡庶李程徐晦李固言卢储李合陈宽崔岘顾标于瓖裴延鲁归仁绍郑合敬陆扆崔胶卢文焕李超弓嗣初常无名李嶷崔曙杨誉洪源张式魏弘简卢顼郑巨源武翊黄尹极白敏中韦筹郑确郑颢卢深颜标薛迈李筠孔缄郑贻矩苏检裴格赵蒙郑益李昂虞咸王阅李巨卿杨栖梧杨凭崔元翰尹枢李随王源中张又新郑冠宋刓李肱卢肇于珪崔铏孙龙光郑昌图孙偓李瀚赵观文归佾杨仲昌许且范崇凯

王正卿刘单杨儇萧遘丁泽薛展贾棱封孟绅柳公权郑澥李群杜陟裴思谦郑言张温琪李亿韩衮孔纁郑蔼杨赞禹崔谔归系吴师道王维徐征赵岳杨纮齐映黎逢郑全济苑论陈权韦瓘独孤樟柳璟李珪崔囗易重李郜孔纬郑洪业归仁泽崔昭纬崔昭矩杨赞图裴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邈陈逖崔光表王彻王归璞黄仁颖郭晙王朴扈载简文会梁嵩王克贞伍乔卢华寇湘王溥乐史邱旭张确费黄裳王崇古卢郢杨遂邓及 宋代状元榜 杨砺张去华马适苏德祥李景阳刘察李肃刘蒙叟柴成务安德裕张拱刘寅安守亮宋准王嗣宗吕蒙正胡旦苏易简王世则梁颢程宿陈尧叟孙何孙仅孙暨陈尧咨王曾李迪姚晔梁固张师德徐奭张观蔡齐王整宋庠

王尧臣王拱辰张唐卿吕溱杨寊贾黯冯京郑獬章衡刘辉王俊民许将彭汝砺许安世叶祖洽余中徐铎时彦黄裳焦蹈李常宁马涓毕渐何昌言李釜霍端友蔡薿贾安宅莫俦王昂何焕沈晦李易张九成汪应辰黄公度陈诚之刘章王佐赵逵张孝祥王十朋梁克家木待问萧国梁郑侨黄定詹骙姚颖黄由卫泾王容余复陈亮邹从龙曾从龙傅行简毛自知郑性之赵建夫袁甫吴潜刘渭蒋重珍王会龙黄朴徐元杰吴叔告周坦徐俨夫留梦炎张渊微方逢辰姚勉文天祥周震炎方山京阮登炳陈文龙张镇孙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举高正郑云从石用中王熙载吕德懋王用极张俭陈鼎杨又玄初锡南承保邢祥李可封杨佶史克忠刘二宜高承颜史简鲜于茂昭张用行孙杰张克恭张仲举张渐李炯张昱张宥张仁纪刘贞刘师贞冯立邢彭年王寔王棠张孝杰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家世出身与竞争机制 清代的会、殿试,始于顺治三年 (1646)丙戌科,止于光绪三十年 (1904)甲辰科,共举行112次。由于顺治九年壬辰科和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为满、汉分榜,每科有两名状元,故112科中,共取一甲进士114名。 清代科举报考,例有一定限制。籍贯无误,家世清白,非出身倡、优、隶、皂之家,未居父母之丧者,方准应试。除此之外,上自仕宦之家,下至寒微之士,均可报考。当然,求学读书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家境过于贫寒,自然无力攻读应试,但这并非政府规定的报考条件。由于是公平竞争,许多寒微之士就是通过勤学苦读,取得了功名。 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由两大等级构成。帝王、贵族、官僚拥有世袭、封爵、仕籍等一般平民多不能拥有的特权,属于“官等级”。各种生产者、未入仕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农工商,属于“民等级”。笔者稽诸史料,查考出了清代57名状元的家世出身,依据他们父辈以来的社会地位,可分为三种类型,其情况是: 第一类,仕宦家庭出身。凡父辈有举人以上功名曾充任知县以上官职者,属于此类。在封建社会里,他们属于官等级。这类家庭出身者有29人,占51%。其中大臣(包括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总督、巡抚)的子弟,不足10人。第二类,士人家庭出身。凡父辈虽为读书人,但无功名及官职者,属于此类。其中有的家境十分贫困,称为寒士之家。这类出身者有20人,占35%。第三类,其他家庭出身,如商人、农民等。 他们的家境贫富不 一。"这类出身者有8人,占14%。这 第二、"第三类家庭出身的人,属于民等级。换言之,在57名状元里出身于“民等级”的占49%。 在科举时代,元魁鼎甲极难获中,士人莫不以独占鳌头为殊荣。

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part1纯手打

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 唐朝 汾阴行 李峤 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路逢古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及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烛 兔月清光隐,龙蟠画烛新。 三星花入夜,四序玉调晨。 浮烛依罗幌,吹香匝绮茵。 若逢燕国相,持用举贤人。 珠 灿烂金舆侧,玲珑玉殿隈。 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回。 彩逐另设专,形随舞凤来。 甘泉宫起罢,花媚望风台。

舟 征棹三江暮,连墙万里回。相乌风际转,画鹢浪前来。羽客乘霞至,仙人弄月来。何当同傅说,特展巨川才。 云 英英大梁国,郁郁秘书台。碧落从龙起,青山触石来。官名光邃古,盖影耿轻埃。飞感高歌发,威加四海回。 梅 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雪晗朝暝色,风引去来香。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柳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着为思君。 帘 清风时入燕,紫殿几含秋。暧暧笼铃阁,纤纤上玉钩。窗中翡翠动,户外水精浮。巧做盘龙势,长迎飞燕游。 旗 桂影承宵月,虹辉接曙云。纵横齐八阵,书卷引三军。日薄蛟龙影,风翻鸟隼文。谁知怀勇志,蟠地几缤纷。 早发古竹馆 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荒阡下樵客,野猿惊山鸟。开门听潺湲,入径寻窈窕。栖鼯抱寒木,流萤飞暗筱。早霞稍霏霏,残月犹皎皎。行看远星稀,渐觉游氛少。

我行抚轺传,兼得傍林沼。贪玩水石奇,不知川路渺。徒怜野心旷,讵恻浮年小。方解宠辱情,永托累尘表。 马武骑挽歌二首 五日皆休沐,三泉独不归。池台金阙是,尊酒玳筵非。巷静游禽入,门闲过客稀。唯余昔年凤,尚绕故楼飞。 昔下天津馆,尝过帝子家。夜倾金屋酒,春舞玉台花。试马依红埓,吹箫弄紫霞。谁言东郭路,翻枉北门车。 秋山望月酬李骑曹 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欣赏草书书法作品,首先要对什么是草书书法有一定的基本了解,然后知道草 书书法的欣赏标准,然后再以实际来检验知识,欣赏真实的草书书法作品,草 书书法欣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法欣赏也是这样的,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不断进步 掌握欣赏草书书法的基本要领,还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所以在家中挂上 一幅名家书法真迹,可以更好地领悟欣赏书法的真谛,锻炼草书书法欣赏的眼力。 下面的这幅草书书法作品是海丙离先生的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海丙离,男,1934年生,河南郑州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是郑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创建者之一。 海丙离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此书法书写的是弘一法师的格言,内容是:“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书法以草书的形式,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一气呵成,笔法富于变化,在草书的形式上又有作者自己的风格。此幅作品,挂在书房可自励,挂在企业公司则不仅可以起到管理者与员工共勉的作用,又成提升企业公司的形象和品位,用于礼品赠与他人,也是一件相当不错的礼物。 王文彬六尺横幅草书书法作品杜甫诗《饮中八仙歌》 此作品为王文彬老师书写的一首——“诗圣”杜甫的诗《饮中八仙歌》,内容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观之王文彬老师的这幅行草《饮中八仙》如饮琼浆,虽无酒亦自醉人。王老师的行草运笔如行云流水,气之所至,一簇而就。节奏鲜明,顿挫抑扬,浓淡有致,韵律和谐,将书法的流畅之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宣纸之上。是一副难得的上乘之作。 王文彬,号放夫,生于193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擅长行草,其书犹行云流水,气势磅礡,曾在新加坡,韩国举行个人书法展,在国内举办大型个人及师生书法展数次。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

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应网友要求,发些现代名家硬笔书法作品,以作为选贴参考.以下排名不分等级。▂_▂_▂_▂_▂_▂_▂_▂▂_▂_▂▂_▂_▂▂_▂1、 田英章,l950年生于天津,字存青、存卿,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田英章系书法世家,自幼3岁时和其兄田蕴章习练书法,主功欧楷,兼学二王及历代名家碑帖。是屈指可数的楷书名家。硬笔楷书偏与秀丽飘逸,虽说他楷书学欧,毛笔在当今也是屈指可数,硬笔笔法感更贴近与《灵飞经》。现在市场上的字帖太多了,字库编排,要知道字库在制作过程中,经过软件 调整秀气,难有手写之美,也造成了很多人认为他的硬笔楷书太过于“魅化,抗肩过重”等特点。也难免会对他的硬笔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倦之感,但是他的手写体个人觉得依旧很美,灵飞经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也不要让字库误导了田师在硬笔上的成就。之前也有分享过他的老字贴,90年出版的,喜欢的可以点击“硬笔书法技巧”查看历史消息。2、 卢中南,1950年12月出生。祖籍河南济源。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学欧体,擅长楷书,笔法秀美不失丰盈,结体端正,不扬不俗,柔中带刚。主页君手中也有卢中南老师的《欧阳询楷书全集 临本》,不胜美哉。 金书《兰亭序》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3、 吴玉生,1959年生,江苏人。多年临池不辍。担任过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艺硬笔习字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函授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讲座主讲人和全国、全军书法赛事评委、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字帖数十种。被北京市教育局评为“优秀书法辅导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遴选为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 写人。国家行楷手写体规范字形样本字书写人。吴玉生是软笔、硬笔都颇有建树的书家,多年的教学实践,吴玉生总结 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练字方法。 硬笔特点:温润秀劲,中宫紧凑且形态生动。特点非常易与掌握。 4、荆霄鹏 田英章弟子,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砚田书院特聘教授、《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特约高级书写员、《书法报·硬笔 书法》特约创作员、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关公书画院院士、傅山书画院院士。荆霄鹏,字昊之,田英章先生入室弟子,清

清代状元与科举家族初探

清代状元与科举家族初探 吴根洲 内容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有55.36%的状元家族属于科举家族,有些状元的家族五服之内甚至产生了近10位进士,随着资料的不断完善,科举家族的比例还会有明显的提高。家族背景对状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出身于小商人或农民家庭的状元仅是个别现象。状元的产生对所属家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些状元把家族的功名推向了巅峰,有些状元把家族的科举传统发扬光大,有些状元还开启了一个科举家族的大门,当然,受种种原因的制约,有些状元像彗星一样闪耀而过。 关键词:清代;状元;科举家族 1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笔者以为,作为可操作性的定义,仅仅指出从事举业人数众多是不够的,笔者在本文中暂以家族中至少有三人取得科举功名为最低标准。 2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 3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0-63. 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历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方家学者们不断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状元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但是状元研究也是一个学术“富矿”,至少在近期内还有许多工作可做。笔者以清代状元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科举家族作为切入点,在梳理状元族人中举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状元产生的家族背景以及状元对家族的影响。科举家族是指那些(在清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的家族。1张杰教授在提出科举家族概念的基础上,也界定了家族的范围是明清刑律规定的五服,即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高祖,下推至四世玄孙,横推至三从兄弟。2中举状况按照功名等第分为生员家族、举人家族和进士家族:科举家族中生员人数众多,仅有3人或不足3人获取举人以上功名者,可称为生员家族。科举家族族人中举者较多,仅有3名举人以上或2人以下(笔者注:包括2人)获取进士功名的家族,可称为举人家族。科举家族中不仅举人数量较多,而且有3人以上(笔者注:包括3人)获取进士功名,可称为进士家族。3本文也参照这些标准展开探讨。 一、状元的家族分类 清代共举行112科殿试,若不算顺治六年和顺治九年的两个满榜状元麻勒吉和图尔宸,共产生了112个状元。在这112个状元中,出现了1对兄弟状元于振和于敏中,2对祖孙状元彭定求和彭启丰、陆肯堂和陆润庠,3对叔侄状元蔡启僔和蔡升元、吴廷琛和吴钟骏、翁

清代汪士鋐书法-帖学入碑学的渐变

帖学入碑学的渐变–清代汪士鋐书法作品 汪士鋐书法宗褚遂良、赵孟頫,晚年习篆、隶,在康乾时期董风弥漫的当时确属难得的新声。其自述学书历程云:“初学《停云馆》《麻姑仙坛》《阴符经》,书绝瘦硬颉颃张照,诸子莫及。入都后,友人陶子师讥为木板《黄庭》,因一变学赵,得其弱;再变学褚,得其瘦。晚年尚慕篆、隶,时悬《颜家庙碑》额於壁间,观玩摹拟。” 汪士鋐自幼即喜书法,初学时广为临摹古人名帖,后宗法褚遂良、赵孟頫,晚年习篆、隶。与姜宸英齐名,时称“姜汪”。著有《全秦艺文志》、《赋体丽则》、《秋泉居士集》等。 汪士鋐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与姜宸英、笪重光、何焯、称“康熙间四大家”。其在书法上得姜宸英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颃张照,诸子莫及。因被友人讥为木板黄庭,后来一变学赵孟頫得其弱,再变学褚遂良得其瘦。晚年尚慕篆、隶,时悬阳冰颜家庙碑额于壁间,观玩摹拟而岁月迟暮,精进无几。其书能大而不能小,然有奇势,纵横自放,而分间布白,无分寸失。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汪士鋐的手札《东坡评语》,这是汪士鋐书录苏轼写在《唐氏六家书》后的一段题语。《东坡评语》纸本,行书,纵91cm,横50.9cm。释文为:余谪居黄州,唐林夫以书遗予,云吾家有此六人书,子为我略评之,而次其后,林夫之书过我远矣。右东坡书唐氏六家书后,汪士鋐。下钤“汪士鋐印”、“退谷”印2方,引首钤“秋泉”印。无鉴藏印。 《东坡评语》文中“唐林夫”即宋代唐坰。其书法主要以行、楷书见长,存世作品中行书较为多见。此幅行书书法作品瘦劲挺拔,疏朗有致,分间布白分寸均衡,点画波澜翻飞,笔笔送到。有着“瘦劲”、“老劲”、“书绝瘦硬”之态。 汪士鋐还有手札《乞鹤名扎》,此札不足50字,共8行,行间布白上,第5行与第8行起,似有意跳出半格起笔,以形成错落之势。释文为:公事有费清神。谢谢。鹤铭有友在此欲看。乞暂付来。若老长兄不嫌拙恶。容日再奉上。年门世弟鋐顿首。勉斋门长兄。札上钤有“廷济”、“郑照”、“松斋”三枚鉴藏印。 从《乞鹤名扎》作品中看出“事”、“有”、“友”、“老”、“不”等字皆以方笔入纸,厚实果断。行笔率意直往,能感受褚遂良秀俊与赵孟頫圆熟两种风格的融合,而最能打动人的,牵丝萦带而直至笔渴。如“在此”、“看乞”、“容日再奉”等处。汪氏书法瘦劲的风格,与其善用枯笔是分不开的,作品中“年-门世弟”、“勉斋门长兄”两处的枯笔瘦劲如万岁枯藤,耐人寻味。 《乞鹤名扎》札后有嘉庆三年解元张廷济的跋语:陈沧洲太守出鹤铭于水,退谷同襄其事。此札盖在是时。张廷济。我们从张廷济的跋语可知信札的内容与康熙五十二年,即1713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打捞出五方《瘗鹤铭》残石一事有关。 汪氏生平著述甚富,尤勤于考古。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冬,原苏州知府陈鹏年与汪士鋐等命工起残石于江中,剔垢得铭文八十六字,其中九字残缺。残石经缀合复位,于焦山定慧寺大殿左侧建亭储之。汪氏所著《瘗鹤铭考》即以鹏年所出石本为图,列诸卷首,备采昔人之论,并引张弨《瘗鹤铭辨》折衷之,搜罗汇考颇称详尽。碑派书法经典《瘗鹤铭》的早期研究著作竟出自一位帖派楷模之手,正说明清初书法由帖学转入碑学之过程是渐变而非剧变。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教案资料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

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苏州历代状元

苏州历代状元 名人简介> 苏州历代状元首页> 中心分馆> 名人馆> 名人简介> 苏州历代状元 一、唐代状元(5人) 1、归仁绍,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父归登为宪宗朝工部尚书,封长沙县男。父归融,官至兵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封晋陵郡公。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己丑科状元。僖宗乾符四年(877)十二月为侍御史。中和间(881—905)官礼部侍郎。后历官祠部郎中、度支郎中。 2、归仁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归仁绍弟。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甲午科状元。官至观察使。 3、归黯(?—892),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归仁泽子。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壬子科状元。 4、归佾,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归仁绍子。唐昭宗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901)辛酉科状元。 5、归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归仁绍子,归佾弟。唐哀帝天祐二年(905)乙丑科状元。 二、南宋状元(7人,其中武状元3人) 6、朱起宗,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武状元。

7、黄由(1150—1225),又名世保,字子由,又字居正,号寅斋,自号盘野居土,平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状元。光宗绍熙间,权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缘事被劾,知成都。宁宗嘉定间,官至刑部尚书兼值学士院天章阁侍制学士。理宗时卒赠少师。 8、卫泾(1160—1226),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平江昆山人。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状元。宁宗开禧三年(1207),自吏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封昆山开国伯,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诛丞相韩侂胄功,封秦国公。后出知潭州等。卒谥文节。 9、周虎(1161—1229),祖籍泗州临淮(今江苏泗洪南),南宋靖康年间迁平江常熟。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武状元。历任光州、楚州与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指挥和州抗金保卫战获胜。升武功大夫、成州(今甘肃成县)团练使。贬知徽州。理宗时卒谥忠惠。 10、刘必成,字与谋,自号爱闲翁,祖籍福建福安,南宋初迁平江昆山湓浦(今千灯镇)。少游国学,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丁酉科武解元,二年戊戌科武状元。理宗淳祐九年(1249) ,锁厅试文进士。官终湖南副使。著有《三分诗集》。 11、魏汝贤(1216—1245),平江吴江人。南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甲辰恩科(特奏名)状元。官知温州兼节制镇海水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