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氏试剂

班氏试剂

班氏试剂
班氏试剂

班氏试剂,又叫本氏液(Benedict's reagent),也称本尼迪克特试剂、本尼迪克试剂、本尼迪克试液或本尼迪特试剂,是一种浅蓝色化学试剂。其命名来自于一位美国化学家,斯坦利·本尼迪克

班氏试剂常用于尿糖的鉴定。班氏试剂遇葡萄糖,在加热后由红黄色沉淀

编辑本段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

(1)其配方与斐林试剂不一样,其配方为:

①400mL水中加85g柠檬酸钠和50g无水碳酸钠;

②50mL加热的水中加入8.5g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

③把溶液倒入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如产生沉淀可滤去。

(2)作用原理:无论用班氏试剂还是斐林试剂,归根结底都是Cu(OH)2与醛基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两者反应现象一样,这就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备注:斐林试剂是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在偏碱性环境下反应生成

Cu(OH)2悬浊液。Cu(OH)2悬浊液由于能够和CO2反应而不易保存,因此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应用新制Cu(OH)2悬浊液,避免对鉴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班氏试剂是一种络合复盐,其商品名称为枸椽酸多羟基碳酸合铜(II)酸三钠-硫酸钠六水合物,化学式为

Na3[CuCO3(C6H5O7)]-Na2SO4-xNaOH-6H2O.在水溶液中不会和CO2反应,能够冷却结晶制成晶体粉末,需要时配制溶液即可使用。[CuCO3(C6H5O7)]3-阴离子直接在碱性环境中与-CHO作用,因此反应较慢。

(3)班氏试剂与斐林试剂只适用于还原性糖(如葡萄糖)的鉴定,不用于非还原性糖(如蔗糖)的鉴定。

对纳氏试剂配制方法的改良及其效果验证

对纳氏试剂配制方法的改良及其效果验证 陈琼希,江晓明 (湛江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水质计量检测中心,广东省湛江市,524034) 摘要:纳氏试剂是影响水质氨氮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经改良处理后的纳氏试剂大大缩短了溶解时间和最后沉淀时间且无上浮杂质,并用氨氮质控样进行检测验证且其结果在正常范围内。 关键词:氨氮纳氏试剂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作为目前环境检测实验室检测水质中的氨氮含量的标准方法之一,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的特点,但实际中这个方法受诸多因素影响,纳氏试剂就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次试验在传统的纳氏试剂配制方法基础上做简单改良,大大缩短溶解时间和沉淀时间,同时提高稳定性及可靠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碘化汞、氢氧化钠、盐酸:广州化学试剂厂;碘化钾、酒石酸钾钠、氯化铵:天津市光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氯化锌: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纯水:湛江冰露;双圈定性中速滤纸:杭州沃华滤纸有限公司;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主要试验仪器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U-1901: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超声波清洗机:上海必能信超声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氨氮标准母液(1000mg/L):取3.819g经100℃干燥过的纯氯化铵溶于水中,移入1000mL 容量瓶,用无氨水稀释定容并混匀,储存于4℃下备用。 氨氮标准工作液(10mg/L):用一定量的氨氮标准母液精确配制成100mL10mg/L的工作液,备用。 1.3.2 中速定性滤纸处理:将滤纸叠置于漏斗中,用5%热盐酸(60℃)将滤纸淋洗5次,再用无氨水淋洗5次,至滤液为中性,并将最后淋洗的滤液进行检测。分别于50mL比色管中加入2mL 10mg/L的标准液,然后分别以无氨水和滤液稀释到标线并混匀,以两者的检测值对比验证处理后的滤纸是否可进一步使用。 1.3.3酒石酸钾钠溶液:称250g酒石酸钾钠溶解于500mL无氨水中,加入1-2滴浓氢氧化钠溶液,煮沸20min以除氨,放冷定容至500mL。再用处理后的滤纸过滤,以除杂质。 1.3.4 纳氏试剂:称80.0gNaOH,溶于250mL无氨水中,充分冷却至室温。另称取50.0g HgI2,缓慢加到25mL KI溶液(含35.0g KI)中,并于超声辅助作用下不断搅拌至充分溶解,然后用处理过的中速定性滤纸过滤,将滤液在搅拌下徐徐注入经充分冷却过的NaOH溶液中,用无氨水稀释至500mL,贮于聚乙烯瓶中,密塞静置24h。小心倒出上层清液,取上清液进行下一步验证操作。

班氏试剂的配制与鉴定结果

班氏试剂的配置 取无水硫酸铜1.47g,溶于100ml热水中,冷却后稀释到150ml,取柠檬酸钠173g,无水碳酸钠100g和600ml水共热,溶后冷却并加水至 850ml,再将冷却的150ml硫酸铜倾入即可。 鉴定糖尿的结果 沸水浴加热后的现象 葡萄糖含量(g/dl) 透明蓝色 无 加热时无变化,仅冷却后有少量沉淀 微量,约0.5以下 加热1分钟后即出现少量黄绿色沉淀 少量,约 0.5-1 加热10-15秒后即出现土黄色沉淀 中量,约1-2 加热时很快出现多量砖红色沉淀 大量,约2以上 班氏试剂与斐林试剂比较: 首先,两者的配方不一样。斐林试剂主要由质量浓度为0.1gmL-1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1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其中0.1gmL-1的NaOH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0.05gmL-1的CuSO4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而班氏试剂的配方为:①400mL水中加85g柠檬酸钠和50g无水碳酸钠;②50mL加热的水中加入8.5g无水硫酸铜,制成CuO4溶液;③把CuSO4溶液倒入柠檬酸钠?Na2CO3溶液中,边加边搅,如产生沉淀可滤去。 其次,两者在反应原理上略有差别。利用斐林试剂鉴定时,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直接反

应产生Cu(OH)2,Cu(OH)2和可溶性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班氏试剂中Cu(OH)2的产生却是这样的:柠檬酸钠和碳酸钠均为强碱弱酸盐,在水中它们均可水解产生OH-,与柠檬酸钠?Na2CO3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时,Cu2+和OH-结合,生成Cu(OH)2,Cu(OH)2与葡萄糖中的醛基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第三,两种试剂的保存方式不同。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可强烈反应产生Cu(OH)2,Cu(OH)2很容易沉淀析出,因此斐林试剂一般为现用现配;而班氏试剂的配方中,柠檬酸钠?Na2CO3为一对缓冲物质,产生的OH-数量有限,与CuSO4溶液混合后产生的Cu(OH)2浓度相对较低,不易析出,因此该试剂可长期保存。 无论利用班氏试剂还是斐林试剂,归根结底都是Cu(OH)2与醛基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因此两者反应现象一样25v;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内含有醛基,醛基具有还原性,可与弱氧化剂反应。与醛基有特定颜色反应的化学试剂可用来鉴定这三种糖的存在。 (1) 利用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0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L 的CuS04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醛基则被氧化为羧基。可见用斐林试剂只能鉴定还原性糖,不能鉴定可溶性的非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利用班氏试剂:班氏试剂由A液(硫酸铜溶液),B液(柠檬酸钠和碳酸溶液)配制而成。将A溶液倾注人B液中,边加边搅,如有沉淀可过滤。实验原理与斐林试剂相似,所不同的是班氏试剂可长期使用。 (3) 利用银氨溶液:银氨溶液是在2%的AgNO3溶液中逐滴滴人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得到的溶液就是银氨溶液。银氨溶液中含有 Ag(NH3)20H(氢氧化二氨合银),这是一种弱氧化剂,能把醛基氧化成羧基,同时Ag+被还原成金属银。还原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可见,银镜反应也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结果是出现银镜。 2.用班氏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比用斐林试剂更简便。 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否则实验难以得到满意结果,因为此反应利用的是斐林试剂中的Cu(OH)2产物作为弱氧化剂参与与还原糖的反应,而我们知道,Cu(OH)2是一种沉淀物质,放置过久沉淀过多则不利于反应,而班氏试剂是斐林试剂的改良,它利用柠檬酸作为Cu2+的络合剂,使溶液稳定、灵敏度高且可以长期使用,故更简便。 3.利用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可以进行尿糖检测。 实验原理尿液中葡萄糖属可溶性还原糖,可以用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检验。 材料器具人体新鲜尿液,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班氏试剂。 步骤 (1)在试管中加入1mL班氏试剂,加热到沸腾,如不变色,则可使用。 (2)再在试管中滴人2滴新鲜澄清的尿液,摇匀。 (3)加热上述混合液到沸腾,并持续2min~3min。 (4)观察试管内混合液颜色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沉淀物产生,并按表5提示作出判断记录。混合液现象 —记录符号含糖量 混合液呈蓝色或蓝灰色 - 0.02g/100mL 出现浅黄绿色沉淀 + (0.1~0.5g)/100mL

高中生物常用试剂及其作用

高中生物常用试剂及其作用 1.斐林试剂:用于检测还原糖。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 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现配现用,水浴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或者多肽(注意:氨基酸不和其发生作用)。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 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1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先A后B,A大于B)。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3.苏丹Ⅲ: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红色 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遇糖原变红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6.班氏试剂:由A液(CuSO4溶液)B液(柠檬酸钠和NaCO3溶液)配制而成。作用及检测原理与斐林试剂相似,但班氏试剂可长期使用。 7.甲基绿和吡罗红: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8.健那绿:检测线粒体,专一性让线粒体染色呈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活体染色剂 9.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时,前者呈深蓝色,后者呈红色 10.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检测染色体,红色 11.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由蓝变绿再变黄 12.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橙色变为灰绿色 13.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4.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色素受破坏。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18.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 19.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纺缍体的形成。 20.氯化钙:增强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可用于基因工程 21.NaHCO3/ Na2CO3 Na2HPO4/ NaH2PO4:酸碱缓冲对→调节PH 22. 20%的肝脏研磨液、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23. 台盼蓝:细胞活性染料,用于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可以使死细胞变蓝 24.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 25.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泡菜制作中测定亚硝酸盐(经酸化,重氮化)的含量,形成玫瑰红色 26. 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27.伊红美蓝:大肠杆菌黑色带金属光泽 28.酚红试剂: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细菌的检测,作用于氨,呈现红色 29.NaHCO3溶液:用于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的试验中,用于提供CO2,或维持反应体系中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1.主要区别 2.典型例题赏析 例1.现提供新配置的斐林试剂甲液(0.1g/ml NaOH溶液)、乙液(0.05g/ml CuSO4溶液)、蒸馏水,则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能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①葡萄糖②蔗糖③胰蛋白酶④DNA A.只有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③和④ 错解:A 分析:一般只看到了斐林试剂甲液(0.1g/ml NaOH溶液)、乙液(0.05g/ml CuSO4溶液)可以鉴定还原性糖,所以选A。而忽略了婓林试剂乙液可被蒸馏水稀释到0.01g/ml CuSO4溶液,即双缩脲试剂B液,故可以来鉴定蛋白质。 正解:主要考查审题的细心认真程度,“蒸馏水”是关键词。婓林试剂甲液、婓林试剂乙液可以来鉴定葡萄糖等可溶性还原性糖,而蔗糖不是还原性糖。婓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区别是:斐林试剂甲液=双缩脲试剂A液,都是0.1g/ml NaOH溶液;斐林试剂乙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成分都是CuSO4溶液,但浓度不同,分别是0.05g/ml、0.01g/ml。根据题意,双缩脲试剂B液可以通过蒸馏水和斐林试剂乙液来稀释而成。故答案选C。 例2.在下列四个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豆浆;乙试管:氨基酸溶液;丙试管:牛奶和蛋白酶;丁试管: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蒸馏水。上述四个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 A.甲、丁 B.甲、乙、丁 C.甲、乙、丙 D.甲、丙、丁 错选:C 分析:很多学生误认为氨基酸含有肽键,能被双缩脲试剂鉴定成紫色。而红细胞中没有蛋白质。 正解:豆浆和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牛奶在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多肽。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把它放在清水中,会吸水胀破,血红蛋白会释放出来。甲乙丙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能出现紫色。氨基酸中不含肽键。从中可以看出,双缩脲试剂是鉴定含有肽键的化合物,如蛋白质、多肽等。正确答案选D 精选

纳氏试剂测定氨氮技巧

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水体中氨氮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纳氏试剂比色法是测定水中氨氮的国家标准方法,文献[2]介绍了纳氏试剂比色法的等效方法。标准方法和等效方法对氨氮测定的介绍较为详细,但实际工作中情况复杂,很多问题需要分别深入探讨并加以解决。不少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作了研究,我们根据工作经验,对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水体中氨氮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 1实验原理 1.1纳氏试剂配制原理纳氏试剂的正确配制,影响方法的灵敏度。了解纳氏反应机理,是正确配制纳氏试剂的关键。纳氏试剂由Nessler于1856年发明,有2种配制方法,常用HgCl2与KI反应的方法配制,其反应过程如下: 显色基团为[HgI4]2-,它的生成与I-浓度密切相关。开始时,Hg2+与I-按反应(1)式生成红色沉淀HgI2,迅速与过量I-按反应(2)式生成[HgI4]2-淡黄色显色基团;当红色沉淀不再溶解时,表明I-不再过量,应立即停止加入HgCl2,此时可获得最大量的显色基团。若继续加入HgCl2,反应(3)式和(4)式就会显著进行,促使显色基团不断分解,同时产生大量HgI2红色沉淀,从而引起纳氏试剂灵敏度的降低。 1 2氨氮反应原理 了解氨氮反应原理对我们理解反应过程,控制反应条件有重要意义。纳氏试剂与氨氮反应的情况较为复杂,随反应物质含量不同而分别按方程式(5)~(9)进行。 一般情况,纳氏试剂主要用于微量氨氮测定,其反应式为(5)式和(8)式。(9)式表明NH3与NH4+在水溶液中可相互转化,主要受溶液pH的影响。 1.3酒石酸钾钠掩蔽原理 水体中常见金属离子有Ca2+、Mg2+、Fe2+、Mn2+等,若含量较高,易与纳氏试剂中OH-或I-反应生成沉淀或浑浊,影响比色。因而在加入纳氏试剂前,需先加入酒石酸钾钠,以掩蔽这些金属离子,其掩蔽原理如下: 2氨氮实验的影响因子及解决方法 2.1商品试剂纯度 纳氏试剂比色法实验所用试剂主要有KNaC4H6O6·4H2O、KI、HgCl2、KOH。某些市售分析纯试剂常达不到要求,从而给实验造成较大影响,据我们的经验,影响实验的试剂主要是KNaC4H6O6·4H2O和HgCl2。 不合格酒石酸钾钠会导致实验空白值高和引起实际水样浑浊,影响测定。不纯试剂从外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斐林氏法

总糖和还原糖测定方法较多,如3,5—二硝基水杨酸法、碱性铜试剂法、蒽酮比色法、斐林氏法等。这里只介绍斐林氏法。 一、目的 学习掌握生产实践中常用的快速定糖方法。 二、原理 还原糖在碱性溶液中能将Ag+,Hg+,Cu2+,Fe(CN)3-等金属离子还原,而糖本身则氧化成各种羟酸,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还原糖进行定量测定。本实验采用斐林试剂热滴定法,氧化剂是斐林试剂,它是由甲乙两种溶液组成,甲液中含有硫酸铜、次甲基蓝;乙液中含有氢氧化钠、酒石酸钾钠和亚铁氰化钾(黄血盐)。当甲乙两液混合时,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作用形成氢氧化铜沉淀,由于溶液中存在酒石酸钾钠,它和氢氧化铜形成了可溶性络合物。 酒石酸络铜(Ⅱ)钾钠盐在与还原糖共热时,二价铜离子即被还原成一价的氧化亚铜红色沉淀。 此氧化亚铜与试剂中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可溶性的亚铁氰酸络铜(Ⅰ)钾盐。 Cu2O + K4Fe(CN)6 + 3 H2O →K2Cu2Fe(CN)6 + 2 KOH + 2 H2O 亚铁氰化钾亚铁氰酸络铜(Ⅰ)钾盐 斐林试剂中二价铜的还原力比次甲基蓝强,因此所滴入的标准葡萄糖溶液首先使二价铜还原,只有当二价铜被还原完毕后,才能使次甲基蓝(甲烯蓝)还原为无色,测定中以此作为滴定终点。 在测定时先做一对照管(不加样品),用标准葡萄糖滴定求知一定体积斐林试剂中二价铜和次甲基蓝的量,即测定对照管消耗的标准葡萄糖量(A)。再做样品管,样品中还原糖消耗斐林试剂中一部分二价铜,剩余的量再用标准葡萄糖来滴定,即样品消耗的标准葡萄糖量(B)。将(A)减去(B)就可求得样品中还原糖量。 三、器材及试剂: 1.器材: ①山芋粉②广范试纸pH1~12。 ③吸管5毫升(×4),10毫升(×2)④容量瓶100毫升(×3)

斐林试剂与班氏试剂

斐林试剂与班氏试剂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修订本)的有关实验中用到了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二者都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但两种试剂的配制、反应原理及使用方法均有所不同,教材只介绍了斐林试剂的配制和使用方法,对班氏试剂的配制和反应原理没做任何解释。班氏试剂是如何配制的?与斐林试剂的配制、反应原理有何不同?学生对此有较多疑问,现解释如下。 1.斐林试剂的配制、使用方法及反应原理 斐林试剂由甲液(0.1g/mlNaOH)和乙液(0.05g/mlCuSO4)组成,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使用时将等量的甲、乙液混合均匀,取适量加入待测液,此时溶液呈蓝色。沸水浴加热2min左右,即可观察到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待测液中有可溶性还原糖。 甲、乙液混合时,生成了Cu(OH)2,而新制的Cu(OH)2在还原性糖的作用下,被还原为CuO砖红色沉淀。实验过程中,必须先把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使Cu(OH)2充分生成。如果先后或者分别把NaOH和CuSO4溶液加入到含有还原性糖的组织提取液中,其中的有机酸会与NaOH迅速反应,使反应物中没有Cu(OH)2或者Cu(OH)2量不足,从而使还原性糖与Cu(OH)2的反应不能进行或现象不明显,影响还原性糖的鉴定。 2.班氏试剂的配制、使用方法及反应原理 班氏试剂一般用于尿糖的测定,有时也用于其他实验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配制方法:取柠檬酸钠86.5g和无水碳酸钠50g放入1000ml锥形瓶中,加水350ml,加热至溶解。另取100ml锥形瓶加入硫酸铜8.65g,加水约50ml,加

热溶解。待二者冷却至室温,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前液,随时搅匀,并补足水量至500ml。 使用时,取1ml班氏试剂加入试管,加入糖尿病患者的尿液0.1ml,混匀后沸水浴加热,可观察到溶液开始为蓝色,后来出现黄绿色、土黄色或砖红色沉淀,分别反映出患者尿液中糖含量的多少,结果见下表。 沸水浴加热后的现象葡萄糖含量(g/dL) 透明蓝色无 加热时无变化,仅冷却后有少量沉淀微量,约0.5以下 加热1min后即出现少量黄绿色沉淀少量,约0.5~1 加热约10~15s即再现土黄色沉淀中量,约1~2 加热时很快出现多量砖红色沉淀大量,约2以上班氏试剂在配制过程中,当把硫酸铜溶液倒入由柠檬酸钠和无水硫酸钠配制的溶液中时,硫酸铜与硫酸钠和柠檬酸钠相遇,能产生出一种可溶性的又能离解出Cu2+的可溶性络盐,即柠檬酸钠此时能防止氢氧化铜沉淀的形成,做了一种亲水性掩蔽络合物形成剂。 当利用班氏试剂测定还原性糖时,还原性糖在这种碱性溶液中能将Cu2+还原为Cu+,Cu+再与OH-合成黄色的CuOH,加热后,CuOH即变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CuO)沉淀。 综上所述,斐林试剂与班氏试剂在配制和使用上均有所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另外,斐林试剂不稳定,必须现配现用,而班氏试剂配制好以后可较长时间保存。

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和班氏试剂比较 苗树新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但二者的使用方法及原理不尽相同。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都是检验还原性糖的试剂,二者的使用方法及原理、成分也有区别,下面就从这几种试剂的使用原理、成分及使用方法等方面做一简单总结。 1.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由溶液和溶液组成,但二者有如下三点不同: (1)溶液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中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其浓度为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其浓度为;双缩脲试剂中溶液(双缩脲试剂A)的浓度为,溶液(双缩脲试剂B)的浓度为。 (2)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溶液,它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发生的是双缩脲反应。双缩脲反应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的紫色反应。而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3)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使用时,先反溶液和溶液混合(将滴溶液滴入溶液中),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溶液(2mL),振荡摇匀,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然后再加入3~4滴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2. 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 关于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可用下面的例题引出其异同点:例:你可用什么方法,检验人的尿液中是否含有糖? 答案: 方法一:在试管中加入人的尿液0.1mL,加入班氏糖定性试剂1mL,混合均匀后,将试管放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完整版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 的比较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1.主要区别 2.典型例题赏析 溶例1.现提供新配置的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溶液)、乙液(0.05g/mlCuSO 4液)、蒸馏水,则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能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①葡萄糖?②蔗糖?③胰蛋白酶?④DNA? A.只有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③和④

错解:A? 分析:一般只看到了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溶液)、乙液(0.05g/mlCuSO 溶液)可 4 溶以鉴定还原性糖,所以选A。而忽略了婓林试剂乙液可被蒸馏水稀释到0.01g/ml?CuSO 4液,即双缩脲试剂B液,故可以来鉴定蛋白质。 正解:主要考查审题的细心认真程度,“蒸馏水”是关键词。婓林试剂甲液、婓林试剂乙液可以来鉴定葡萄糖等可溶性还原性糖,而蔗糖不是还原性糖。婓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区别是:斐林试剂甲液=双缩脲试剂A液,都是0.1g/ml?NaOH溶液;斐林试剂乙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成分都是CuSO 溶液,但浓度不同,分别是 0.05g/ml、0.01g/ml。根据题 4 意,双缩脲试剂B液可以通过蒸馏水和斐林试剂乙液来稀释而成。故答案选C。 例2.在下列四个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豆浆;乙试管:氨基酸溶液;丙试管:牛奶和蛋白酶;丁试管: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蒸馏水。上述四个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A.甲、丁B.甲、乙、丁C.甲、乙、丙D.甲、丙、丁错选:C? 分析:很多学生误认为氨基酸含有肽键,能被双缩脲试剂鉴定成紫色。而红细胞中没有蛋白质。

(完整版)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区别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区别 1、试剂的浓度和配制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甲液: 0.1g/mL 的NaOH 溶液;乙液:0.05g/mL 的4CuSO 溶液。使用前临时配制,在2mL 的甲液中滴入4滴~5滴乙液,振荡使混合均匀后即可。 双缩脲试剂:A 液:0.1g/mL 的NaOH 溶液;B 液:0.01g/mL 的4CuSO 溶液。 分别配制好A 液和B 液即可。 2、试剂的作用和鉴定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 作用:可鉴定可溶性还原糖。 原理:甲液和乙液混合后产生 2)OH (Cu 沉淀,2)OH (Cu 与含醛基(—CHO )的可溶性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将 2)OH (Cu 还原为砖红色的O Cu 2沉淀。双缩脲试剂: 作用:可鉴定蛋白质溶液。 原理:在碱性溶液(NaOH )中,双缩脲(22CONH NH NCO H )能与2Cu 反应,形成紫色络合物。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 CO —NH —), 因此,蛋白质都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使溶液呈现紫色。3、试剂的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使用时现配现用,要水浴加热。如果斐林试剂放置一段时间, 因2)OH (Cu 沉淀在溶液底部而无法使用。使用时,甲液和乙液不可分别加入到待测液中,否则,待测液(苹果组织样液)中的有机酸会中和NaOH ,使产生的2)OH (Cu 不足而影响鉴定。 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双缩脲试剂A 液和双缩脲试剂 B 液要分别先后加入到待测液中,不需要加热。双缩脲试剂A 液和双缩脲试剂 B 液不可以混合后再加入待测液。如先混合,则会产生2)OH (Cu 沉淀而无2Cu 产生。加入的双缩脲试剂 B 液(4CuSO )也不能过量,

详述纳氏试剂的配制方法

详述纳氏试剂的配制方法 纳氏试剂法测氨氮的详细步骤: 一、原理 碘化汞和碘化钾的碱性溶液与氨反应生成淡黄棕色胶态化合物,其色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通常可在波长410—425nm范围内测其吸光度,计算其含量.本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25mg/L (光度法),测定上限为2mg/L. 二、仪器 1.500mL全玻璃蒸馏器 . 2.50mL具塞比色管. 3.分光光度计. 4.pH计. 三、试剂 配制试剂用水均应为无氨水. 1.无氨水:可用一般纯水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加硫酸和高锰酸钾后,重蒸馏得到. 2.1mol/L氢氧化钠溶液. 3.吸收液:①硼酸溶液:称取20g硼酸溶于水中,稀释至1L. ②0.01mol/L硫酸溶液. 4.纳氏试剂:称取16g氢氧化钠,溶于50mL水中,充分冷却至室温. 另称取7g碘化钾和碘化汞(HgI2)溶于水,然后将此溶液在搅拌下徐徐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水稀释至100mL,贮于聚乙烯瓶中,密塞保存. 5.酒石酸钾钠溶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溶于100mL水中,加热煮沸以除去氨,放冷,定容至100mL. 6.铵标准贮备溶液:称取3.819g经100℃干燥过的氯化铵(NH4Cl)溶于水中,移入1000mL 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此溶液每毫升含1.00mg氨氮. 7.铵标准使用溶液:移取5.00mL铵标准贮备液于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此溶液每毫升含0.010mg氨氮. 四、测定步骤 1.水样预处理:无色澄清的水样可直接测定;色度、浑浊度较高和含干扰物质较多的水样,

需经过蒸馏或混凝沉淀等预处理步骤. 2.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 0 、0.50、1.00、3.00、5.00、7.00和10.0mL铵标准使用液于50mL比色管中,加水至标线,加1.0mL酒石酸钾钠溶液,混匀.加1.5mL纳氏试剂,混匀.放置10min后,在波长420nm处,用光程10mm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由测得的吸光度,减去零浓度空白管的吸光度后,得到校正吸光度,绘制以氨氮含量(mg)对校正吸光度的标准曲线. 3.水样的测定:分取适量的水样(使氨氮含量不超过0.1mg),加入50mL比色管中,稀释至标线,加1.0mL酒石酸钾钠溶液(经蒸馏预处理过的水样,水样及标准管中均不加此试剂),混匀,加1.5mL的纳氏试剂,混匀,放置10min. 4.空白试验:以无氨水代替水样,作全程序空白测定. 五、计算 由水样测得的吸光度减去空白实验的吸光度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氨氮含量(mg). 氨氮(N,mg/L)=m×1000/V 式中:m-——由校准曲线查得样品管的氨氮含量(mg); V——水样体积(mL). 注意事项 1、纳氏试剂中碘化汞与碘化钾的比例,对显色反应的灵敏度有较大影响.静置后生成的沉淀应除去. 2、滤纸中常含痕量铵盐,使用时注意用无氨水洗涤.所用玻璃器皿应避免实验室空气中氨的沾污.

班氏试剂和斐林试剂的比较

班氏试剂和斐林试剂的比较 李佑勇2006-6-23搜集整理 高中生物选修本第一章“血糖的调节”一节有一演示实验——尿糖的鉴定。该实验所用试剂为糖定性试剂——班氏试剂。由于该实验在现象和结果上与必修本“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完全一样,因此有的学生误认为该实验中的班氏试剂就是必修本中的斐林试剂。其实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首先,两者的配方不一样。斐林试剂主要由质量浓度为0.1g·mL-1的NaOH溶液和质量 浓度为0.05g·mL-1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其中0.1g·mL-1的NaOH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0.05g·mL-1的CuSO4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而班氏试剂的配方为:①400mL水中加85g柠檬酸钠和50g无水碳酸钠;②50mL加热的水中加入8.5g无水硫酸铜,制成CuO4溶液;③把CuSO4溶液倒入柠檬酸钠Na2CO3溶液中,边加边搅,如产生沉淀可滤去。 其次,两者在反应原理上略有差别。利用斐林试剂鉴定时,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直接 反应产生Cu(OH)2,Cu(OH)2和可溶性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班氏试剂中Cu(OH)的产生却是这样的:柠檬酸钠和碳酸钠均为强碱弱酸盐,在水中它们均可水解产生OH-,与柠檬酸钠N2 a2CO3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时,Cu2+和OH-结合,生成Cu(OH)2,Cu(OH)2与葡萄糖中的醛基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第三,两种试剂的反应的灵敏度和保存方式不同。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可强烈反 应产生Cu(OH)2,Cu(OH)2很容易沉淀析出,灵敏度较高,因此斐林试剂一般为现用现配,在实际中通常用于研究或者针对个别病人采用;而班氏试剂的配方中,柠檬酸钠Na2CO3为一对缓冲物质,产生的OH-数量有限,与CuSO4溶液混合后产生的Cu(OH)2浓度相对较低,不易析出,灵敏度较低,因此该试剂可长期保存。在实际中通常用于生产和大多数病人检验采用 当然,同学们在学习中要着重掌握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可强烈反应,斐林试剂一般为现用现配。无论利用班氏试剂还是斐林试剂,归根结底都是Cu(OH)2与醛基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因此两者反应现象一样。

纳氏试剂配制方法的探讨管理

氨氮,是以游离氨(NH3)或铵盐(NH4+)形式存在于水中,两者的组成取决于水体的PH值和水温。当PH值高是游离(NH3)的比例较高,反之铵盐的比例较高。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氨氮是我国水体环境监测的主要指标,是各级监测站点的必测项目。 测定水体中的各种形态的氮化物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情况,氨氮含量较高时对鱼类有毒害作用,甚至会导致鱼类死亡,氨氮含量高时对人体健康也会有危害作用。在当今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下氨氮的测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测定氨氮的方法有很多,通常有钠氏试剂比色法、苯酚-次氯酸盐比色法、电极法、离子色谱法等。其中,纳氏试剂比色法是测定水体中氨氮经典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其原理是以游离态的氨或铵离子的形式存在的氨氮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淡红棕色的络合物,该络合物的吸光度与氨氮的含量成正比。纳氏试剂比色法的测试范围是水样体积为50毫升,使用20mm比色皿时,其检出限为0.025 mg/L,上限是2.0mg/L,下限为0.10mg/L。因纳氏试剂比色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等特点,成为广大监测人员最常用的分析氨氮的方法。但二氯化汞的用量偏高,二氯化汞是剧毒药物,降低它的使用量,有利于分析人员的安全和减少二次污染,但又不影响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密度。 1.实验步骤 1.1实验仪器 50ml具塞比色管;分光光度计;20mm比色皿。 1.2试剂配置 配制试剂用水均应为无氨水。 1.2.1无氨水:可用一般纯水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加硫酸和高锰酸钾后,重蒸馏得到。 1.2.2纳氏试剂:称取15.0g氢氧化钾,溶于50ml水中,充分冷却至室温。 另称取5.0g碘化钾溶于10 ml水中,在搅拌下,将2.50g二氯化汞粉末分多次加入碘化钾溶液中,直到溶液呈深黄色或出现红色沉淀溶解缓慢时,充分搅拌混合,并改为滴加二氯化汞饱和溶液,当出现朱红色沉淀不再溶解时,停止滴加。 在搅拌下,将冷却的氢氧化钾溶液缓慢地加入到上述二氯化汞和碘化钾混合溶液中,并稀释至100ml,于暗处静置24h,倾出上清液,贮于聚乙烯瓶内,用橡皮塞或聚乙烯盖子盖紧,存放暗处,可稳定一个月。

高中生物试剂及现象

高中生物试验中试剂和药品的作用如下: 1、斐林试剂 作用:鉴定还原性糖:C6H12O6、果糖、麦芽糖、乳糖等。 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如用于鉴定组织液中有否还原性糖、糖尿病人尿成分分析、酶专一性探索等。 2、班氏尿糖定性试剂 使用方法同斐林试剂,所不同的是班氏试剂可长期使用。 3、双缩脲试剂 作用:鉴定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产生紫色反应。也可用于鉴定多肽。 4、苏丹Ⅲ 作用:鉴定脂肪,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 作用:用于洋葱根尖的解离,即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能杀死细胞固定。 6、质量浓度为0.01g/mL的或0.02g/mL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 作用: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 7、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 作用:观察成熟植物细胞质分离时用。经此处理细胞仍具活性。 8、质量浓度为0.1mg/ml的亚甲基蓝溶液 作用:(1)用于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观察; (2)用于检测水中细菌情况,根据亚甲基蓝褪色情况,判断水质被细菌污染情况。 是活体染色剂。 9、丙酮 是有机溶剂,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时,用于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酒精替代,不过提取色素时将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10、层析液 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很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代用品:93号汽油、四氯化碳 11、SiO2、CaCO3 作用:加入少许SiO2是为了研磨得充分;加入少许CaCO3是为了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12、碘液

斐林试剂配制,标定以及还原糖测定

斐林试剂配制,标定以及还原糖测定糊精溶液中还原糖含量测定(DE值测定) A斐林试剂(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的制备 1)斐林试剂甲液 称取69.28g的硫酸铜(CSO.5H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ml,静置48h,用滤纸过U42 滤 2)斐林实际乙液 分别称取酒石酸钾钠346g和氢氧化钠100g,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ml,静置48h,用滤纸过滤 B斐林试剂标定 精确称取已在105?下干燥至恒重的分析纯葡萄糖0.8g,用蒸馏水稀释,移入250ml容量瓶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用移液管分别吸取斐林试剂甲,乙液各5ml和蒸馏水20ml于150ml锥形瓶中(预备数份),于电炉上煮沸,用上述葡萄糖溶液(置于25ml滴定管中)滴定至蓝色消失时,加入1%的亚甲基蓝指示剂两滴,继续用糖液滴定至蓝色刚好消失。此操作在1min内完成。再重复操作第二次标定过程,取两次葡萄糖溶液消耗体积的平均值(允许误差不大于0.1ml),按下式计算斐林试剂常数(10ml斐林试剂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 R=WG/V 式中R——10ml斐林试剂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g; W——葡萄糖溶液消耗的体积,ml G——葡萄糖的质量,g V——葡萄糖定容体积,250ml

C测定步骤 称取糊精溶液(液化)15g,移入2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用移液管分别吸取斐林试剂甲,乙液各5ml和蒸馏水20ml于150ml锥形瓶中。其余步骤同斐林试剂标定法,即以样品稀释液代替葡萄糖溶液滴定斐林试剂。 计算 还原糖含量按下式计算 还原糖(%)=100RV/WG 式中R——10ml斐林试剂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g; W——葡萄糖溶液消耗的体积,ml; G——样品质量,g; V——葡萄糖定容体积,250ml。

高中生物实验:班氏试剂的配制与鉴定结果

高中生物实验:班氏试剂的配制与鉴定结果 透明蓝色无 加热时无变化,仅冷却后有少量沉淀微量,约0.5以下 加热1分钟后即出现少量黄绿色沉淀少量,约0.5-1 加热10-15秒后即出现土黄色沉淀中量,约1-2 班氏试剂与斐林试剂比较: 首先,两者的配方不一样。斐林试剂主要由质量浓度为0.1g·mL-1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1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其中0.1g·mL-1的NaOH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0.05g·mL-1的CuSO4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而班氏试剂的配方为:400mL水中加85g柠檬酸钠和50g无水碳酸钠;50mL加热的水中加入8.5g无水硫酸铜,制成CuO4溶液;把CuSO4溶液倒入柠檬酸钠?Na2CO3溶液中,边加边搅,如产生沉淀可滤去。 其次,两者在反应原理上略有差别。利用斐林试剂鉴定时,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直接反应产生Cu(OH)2,Cu(OH)2和可溶性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班氏试剂中Cu(OH)2的产生却是这样的:柠檬酸钠和碳酸钠均为强碱弱酸盐,在水中它们均可水解产生OH-,与柠檬酸钠?Na2CO3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时,Cu2+和OH-结合,生成Cu(OH)2,Cu(OH)2与葡萄糖中的醛基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两种试剂的保存方式不同。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可强烈反

应产生Cu(OH)2,Cu(OH)2很容易沉淀析出,因此斐林试剂一般为现用现配;而班氏试剂的配方中,柠檬酸钠?Na2CO3为一对缓冲物质,产生的OH-数量有限,与CuSO4溶液混合后产生的Cu(OH)2浓度相对较低,不易析出,因此该试剂可长期保存。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内含有醛基,醛基具有还原性,可与弱氧化剂反应。与醛基有特定颜色反应的化学试剂可用来鉴定这三种糖的存在。 利用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0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L的CuS04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醛基则被氧化为羧基。可见用斐林试剂只能鉴定还原性糖,不能鉴定可溶性的非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利用班氏试剂:班氏试剂由A液(硫酸铜溶液),B液(柠檬酸钠和碳酸溶液)配制而成。将A溶液倾注人B液中,边加边搅,如有沉淀可过滤。实验原理与斐林试剂相似,所不同的是班氏试剂可长期使用。 利用银氨溶液:银氨溶液是在2%的AgNO3溶液中逐滴滴人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得到的溶液就是银

氨氮测定法—纳氏试剂光度法

氨氮测定法—纳氏试剂光度法 1.方法原理 碘化汞和碘化钾的碱性溶液与氨反应生成淡红棕色胶态化合物,此颜色在较宽的波长内具强烈吸收。通常测量用波长在410-425nm范围。 2.干扰及消除 脂肪胺、芳香胺、醛类、丙酮、醇类和有机氯胺类等有机化合物,以及铁、猛、镁和硫等无机离子,因产生异色或者无机干扰,水中颜色或浑浊亦影响比色。为此,须经絮凝沉淀或蒸馏预处理,易挥发的还原干扰性物质,还可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以除去。对金属离子的干扰,可加入适量的掩蔽剂以消除。 3.方法的适用范围 本法最低的检出浓度为0.025mg/L(光度法),测定上限为2mg/L。采用目视比色法,最低检出度为0.02mg/L。水样作适当的预处理后,本法可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氨氮的测定。 4.仪器 ①分光光度计 ②pH计 5.试剂 配制试剂用水均为无氨水。 ⑴.纳氏试剂:可选测下列一种方法制备。 ①称取20g碘化钾溶于约100ml水中,边搅拌边分次少量加入二氯

化汞结晶粉末(约10g),至出现朱红色沉淀不易溶解时,改为滴加饱和二氯化汞溶液。

另称取60g氢氧化钾溶于水,并稀释至250ml,充分冷却至室温后,将上述溶液在搅拌下,徐徐加入氢氧化钾溶液中,用水稀释至400ml,混匀。静置过夜。将上清液移入聚乙烯瓶中,密塞保存。 ②称取16g氢氧化钠,溶于50ml水中,充分冷却至室温。 另取7g碘化钾和10g碘化汞溶于水,将此溶液在搅拌下徐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水稀释至100ml,储于聚乙烯瓶中,密塞保存。 ⑵酒石酸钾钠溶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溶于100ml水中,加热煮沸以除去氨,放冷,定容至100ml。 ⑶铵标准贮备溶液:称取3.819g经100℃干燥过的优级纯氯化铵溶于水中,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此溶液每毫升含 1.00mg氨氮。 ⑷铵标准溶液使用:取5ml铵标准溶液于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 6.步骤 (1)标准曲线的绘制 ①吸取0、0.50、1.00、3.00、5.00、7.00和10ml铵标准溶液于50ml量瓶中,加水至标线,加1.0ml酒石酸钾钠溶液,混匀。加1.5ml纳氏试剂,混匀。放置10min后,在波长420nm处,以水为空白,测定吸光度。 ②用测得的吸光度减去空白吸光度后,得校正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班氏试剂

班氏试剂(Benedict's Reagent) 简介: 班氏试剂(Benedict's Reagent)又称本氏液、本尼迪克特试剂、本尼迪克试剂、本尼迪克试液或本尼迪特试剂,是一种浅蓝色化学试剂。其命名来自于一位美国化学家斯坦利?本尼迪克。班氏试剂在配制过程中,当把硫酸铜溶液倒入由柠檬酸钠和无水碳酸钠配制的溶液中时,硫酸铜与碳酸钠和柠檬酸钠相遇,能产生出一种可溶性的又能离解出Cu2+的可溶性络盐,即柠檬酸钠此时能防止氢氧化铜沉淀的形成,做了一种亲水性掩蔽络合物形成剂。当利用班氏试剂测定还原性糖时,还原性糖在这种碱性溶液中能将Cu2+还原为Cu+,Cu+再与OH-合成黄色的CuOH,加热后CuOH即变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沉淀。 Leagene Benedict's Reagent主要由碳酸钠、柠檬酸钠、硫酸铜配等组成,来检测还原性糖,包括除蔗糖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单糖和双糖,常用于尿糖的鉴定。该试剂仅用于科研领域,不宜用于临床诊断或其他用途。 组成: TC0001 Storage Benedict's Reagent100ml RT 使用说明书1份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在试管中加入1ml Benedict's Reagent,加热到沸腾,如不变色,则可使用。 2、在试管中滴入新鲜澄清的尿液,充分摇匀。 3、加热上述混合液到沸腾,冷却后观察结果。 4、观察试管内混合液颜色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沉淀物产生,并按下表提示作出判断: 沸水浴加热后的现象葡萄糖含量(g/dL) 透明蓝色无 加热时无变化,仅冷却后有少量沉淀微量,约0.5以下 加热后即出现少量黄绿色沉淀少量,约0.5~1 加热即再现土黄色沉淀中量,约1~2 加热时很快出现多量砖红色沉淀大量,约2以上 注意事项: 1、班氏试剂和尿液混合液的体积比例应为10:1。 2、如是糖尿病人,检验前两三天最好停止服药。

纳氏试剂的配制方法

试剂: 试剂(reagent),又称生物化学试剂或试药。主要是实现化学反应、分析化验、研究试验、教学实验、化学配方使用的纯净化学品。一般按用途分为通用试剂、高纯试剂、分析试剂、仪器分析试剂、临床诊断试剂、生化试剂、无机离子显色剂试剂等。 纳氏试剂: 纳氏试剂是指一种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用于测定空气中、水体中氨氮含量的试剂。 性状: 常温下略显淡黄绿色的透明溶液,随着暴光时间增加逐渐生成黄棕色沉淀,溶液会渐渐变黄。 反应机理: 碘离子和汞离子在强碱性条件下,会与氨反应生成淡红棕色络合物,此颜色在波长420nm处会有强烈的吸收。而生成的这类红棕色络合物的吸光度会与其溶液的氨氮含量成正比,可用测试反应液的吸收值而测定氨氮的含量。 配制方法: 有两种 1、二氯化汞-碘化钾-氢氧化钾(HgCl2-KI-KOH)溶液 称取15.0 g氢氧化钾(KOH),溶于50 ml水中,冷却至室温。称取5.0 g碘化钾(KI),溶于10 ml水中,在搅拌下,将2.50 g 二氯化汞(HgCl2)粉末分多次加入碘化钾溶液中,直到溶液呈深黄

色或出现淡红色沉淀溶解缓慢时,充分搅拌混合,并改为滴加二氯化汞饱和溶液,当出现少量朱红色沉淀不再溶解时,停止滴加。 在搅拌下,将冷却的氢氧化钾溶液缓慢地加入到上述二氯化汞和碘化钾的混合液中,并稀释至100 ml,于暗处静置24 h,倾出上清液,贮于聚乙烯瓶内,用橡皮塞或聚乙烯盖子盖紧,存放暗处,可稳定1个月。 2、碘化汞-碘化钾-氢氧化钠(HgI2-KI-NaOH)溶液 称取16.0 g氢氧化钠(NaOH),溶于50 ml水中,冷却至室温。称取7.0 g碘化钾(KI)和10.0 g碘化汞(HgI2),溶于水中,然后将此溶液在搅拌下,缓慢加入到上述50 ml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水稀释至100 ml。贮于聚乙烯瓶内,用橡皮塞或聚乙烯盖子盖紧,于暗处存放,有效期1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