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伶官传序重点实词解释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重点实词解释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重点实词解释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重点实词解释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重点实词解释伶官传序知识点伶官传序点

重点实词

1.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2.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

3. 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4.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莫:没有谁

5. 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重点虚词

1. 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2. 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 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2.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3.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4.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2)名词作状语

1. 负而前驱前:向前

2. 仓皇东出东:向东

3. 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4. 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3)动词作名词

1. 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

2. 泣下沾襟泣:泪水

4)使动用法

1.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2. 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

5)形容词作动词

1.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乱:作乱

6)形容词作名词

1.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

古今异义

1. 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 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 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理事务

4.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 负而前驱前驱:(古义)走在队伍的前面(今义)前导,先锋队伍,先行者

一词多义

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2、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3、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微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5、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揣测语气)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梁, 吾仇也; 燕王, 吾所立

此三者, 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2.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二十四伶官传序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 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

高中语文 19 伶官传序45分钟过关检测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19 伶官传序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者四应.(yīnɡ)以一少牢告.庙(告诉) B.仇雠.已灭(chóu)系燕父子以组.(组合) C.盛.以锦囊(shèn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D.与尔三矢.(shǐ)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答案:D 解析:A项,“应”应读“yìnɡ”;告,祭告。B项,组,绳索。C项,“盛”应读“chénɡ”。 2.下列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年牢告庙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答案:A 解析:A项为加强祈使语气的副词,其余为代词。 3.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D.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C 解析:A项中“兴”“亡”为使动用法;B项中“夜”为名词作状语,“乱”为形容词作动词;D项中“函”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5.下列句子省略成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D.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为省宾语“之”,C项省介词“于”。 6.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岂独伶.人也哉(旧时指戏曲演员) B.伶官传序.(是一种文体,有赠序、书序等,本文是书序)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庙(祭祀用的牲畜,猪、牛、羊各一头) D.祸患常积于忽微 ..(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叫“忽”,百万分之一叫“微”) 答案:C 解析:C项,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屈原列传文言现象

《屈原列传》整理稿 一、一词多义(实词) 1. 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2)骑能属者百余人《项羽本纪》跟随 (3)乃以王属吏《高祖本纪》(zhǔ交付,委托) (4)徒属皆曰:“敬受命”。《涉世家》(shǔ官属;部属)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动词,隶属,属于。) (6)神情与、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 2. 与 (1)屈平不与:动词,答应,允许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结交) (3)信与耳以兵数万《侯列传》(连词和) (4)坚营勿与战《侯列传》(介词和) 注意(3)(4)词性不同,词义相同。 3. 伐 (1)平伐其功:自夸 (2)自矜功伐《项羽本纪》/此五霸之伐也《公子列传》(名词,功劳,功业。)(4)其后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5)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4. 疾 (1)臣少多疾病《情表》(病)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恨,痛心)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快) (4)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生疾病) 7. 、间 (1)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隔绝)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离间) (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暗中) (4)间至矣《廉蔺列传》(从小路) 8. 见 (1)私见良,具告以事《鸿门宴》(会见)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屈原列传》(被) 9. 绝 (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望《廉颇蔺相如列传》(断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4)楚诚能绝齐,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绝交) 10类 (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像)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事物) 11. 迁 (1)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放逐)

伶官传序测试和解析教学提纲

伶官传序测试和解析

精品文档 《伶官传序》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此三者,吾遗恨(仇恨)也及凯旋而纳(收藏)之 C.至于誓天断发,泣(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负(背着)而前驱 D.尔(你)其无忘乃父之志及仇雠(仇人)已灭 2.下列“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A.①③B.②④ C.④⑤D.①⑥ 3.下列各句与“梁,吾仇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C.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阅读与鉴赏 二、课内精读(33分,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6~10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分析

五代史伶 这篇文章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一文写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监修一部《五代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文体卑弱,叙述或失之于烦冗。《新五代史》是欧阳修自撰的,文章远初旧五代史之上,欧阳修又仿照《史记》设《刺客列传》,《滑稽列传》,《义儿传》,《伶官传》等,伶官是宫中的东工和扮演杂剧的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爱好音律,庞用伶人,使得财政乱国,故欧阳修特立《伶官传》。欧阳修为此做序,以庄宗的史实展开论述,以总结历史经验,警世未来。序,是实用性文体,它可是记叙性的,也可以是议论性的,本文属于史论。 本文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 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

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作《伶官传》。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顾:看。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敌。

《伶官传序》练习检测

《伶官传序》练习检测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泣下沾襟.(jīn)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6.下列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年牢告庙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7.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8.下列句子省略成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精选全面

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9、被发行吟泽畔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四、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 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 若

《伶官传序》知识点教师版

《伶官传序》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名词动用推其根本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4.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二)名词作状语 6.负而前驱前:在前边 7.仓皇东出东:向东 8.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9.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三)使动 10.忧劳可以兴国,兴:使……兴盛 11.逸豫可以亡身亡:使……灭亡 (四)形容词作动词 1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六)形容词作名词 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2)此三者,吾遗恨也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4)请其矢,盛以锦囊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而告以成功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8)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9)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10)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11)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12)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13)(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1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翻译语句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的父亲的愿望。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还是说推究他成功和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四、通假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五、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篇一: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 一、课题导入 伶是——乐工,伶官是——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乐工在古代的身份是非常低微的,欧阳修为什么要给这些地位低微的人既作传又作序呢?这些地位低微的人到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欧阳修又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见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准确 2、检查字音(提醒矢的读音和意思) 3、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几项任务(2分钟) 检查文言现象 师:其他同学在认真聆听时,要做一些记录 检查完,1分钟时间进行整理 四、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生翻译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呢?(没有) 明确: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的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的说法,但是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找生翻译 (二)第二三段 1、接下来默读二、三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一个简单 的履历表。明确: 90823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27函梁君臣之首 92338系燕父子以组 9264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时间 3、作者认为庄宗“盛”的原因是什么,“衰”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 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 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追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是一个什么问句?侧 重点在于?———人事,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是?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找生翻译 4、“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5、等到庄宗即将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沾襟,何其衰也! 6、指导朗读 师:能不能通过朗读来体会庄宗的极盛和极衰? 1生读——1生评价并示范朗读 师评价并指导朗读:得天下时要有气势,语速要快一点,读失天下 时的衰颓时,语速要慢一点,从语调上说,读得天下时要豪壮一点,失天下时要哀婉、凄惨一点。 再找1生读

屈原列传知识梳理答案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一、注音 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 濯淖(nào)滋垢(gòu) 渣滓(zǐ)皭(jiào)然 汶汶(mén)稚(zhì)子 枯槁(gǎo)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 温蠖(huò)娴(xián)于辞令 属(zhǔ)草稿汨(mì)罗 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 二、通假字: 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 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 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2、王甚任.之信任 3上官大夫与之同位次

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 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 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 13、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 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 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 17、举类迩 ..而见义远事物近 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 19、不获世之滋.垢污浊 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 泥,同“涅”染黑 21、乃令张仪佯装 ..去秦假装 呈献质,同“贽”见面礼 22、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凭借当权者 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

新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精精修订

新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精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伶官传序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着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全文翻译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 岂非:难道不是…吗原:推究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 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所以:…的原因 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 将终:临死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 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 立:推立背:背叛 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 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归:投靠遗恨:未尽的心愿 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未尽的心愿。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 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一少牢告 用兵:出兵打仗少牢:祭品 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随人官员,用猪羊祭告 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盛:用…装负:背着 祖先,请出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把箭收进宗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 方:正当以组:用绳子函:用盒子装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 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 及:等到 给先王,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乱者:作乱的人

8《伶官传序》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伶官传序》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人的所作所为推究……的原因 ……的原因 把箭 归附给 一定你的官员 羊、猪各一背着胜利 正捆绑绳子用匣子装 仇敌在夜里 急急忙忙的样子看直到

多么推究 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患辛劳使……兴盛安逸享乐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全没有谁 被从被溺爱的东西哉? 【知识点】 通假字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2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人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⒈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 ⒉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求,考察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名词作状语 ⒈负而前驱前:向前 ⒉仓皇东出东:向东 ⒊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⒋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⒈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⒉泣下沾襟泣:泪水 使动用法

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形容词作动词 ⒈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数词活用作名词 ⒈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细小的事情[4] 古今异义 ⒈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⒉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5] (今义)最初的;本来 4.系燕父子以组组:(古义)丝带,这里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量词;合成一体;小单位 重点实词 ⒈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⒉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 ⒊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⒋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 ⒌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重点虚词 ⒈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⒉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文言句式 ⒈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⒉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检测

《伶官传序》练习 班级姓名 一、重点实词、虚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二、词类活用 1、负而前.驱 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多困于所溺 ..,而智勇 三、古今异义 1、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2、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古义: 四、一词多义 1、负 ①负.而前驱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秦贪,负.其强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2、归 ①背晋而归.梁 /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②臣请完璧归.赵 ③主人忘归.客不发④又五年,吾妻来归.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④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4、相 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③儿已薄禄相. ④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 ⑤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⑥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⑦及遣其子宋襄相.齐 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5、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⑧戍卒叫,函谷举. ⑨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6、顾 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⑤大行不顾.细谨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⑦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其 ①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五、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翻译句子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 ⑤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译: 七、文章内容理解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接着以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 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 C.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来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D.文本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

屈原列传 字词整理

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9.被发行吟泽畔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 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伶官传序重点实词解释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重点实词解释伶官传序知识点伶官传序点 重点实词 1.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2.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 3. 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4.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莫:没有谁 5. 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重点虚词 1. 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2. 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 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2.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3.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4.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2)名词作状语

1. 负而前驱前:向前 2. 仓皇东出东:向东 3. 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4. 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3)动词作名词 1. 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 2. 泣下沾襟泣:泪水 4)使动用法 1.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2. 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 5)形容词作动词

1.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乱:作乱 6)形容词作名词 1.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 古今异义 1. 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 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 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理事务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检查我的基础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泣下沾襟(jīn) 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原:推究,考查。C项,抑:或者。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 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B

(完整word版)《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文学常识〗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他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作品。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2、《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是为了告诫北宋王朝的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文言基础整理〗 一、古今异义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 [古义:人为之事;今义:录用管理人员的工作] 2、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泛指官员;今义:做某种工作] 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古义:往前走;今义:前导,先驱者] 4、不知所归,至于 ..誓天断发 [古义:以至于;今义:表另提一事] 二、词类活用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究,名作动]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订立盟约,名作动] 3、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子装,名作动]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探求、考察,名作动] 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在前面,名作状] 6、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在夜里,名作状] 7、仓皇东.出 [向东,名作状] 8、而告以成功 .. [成功的消息,动词作名词]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使动用法] 10、祸患常积于忽微 ..多困于所溺 [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形容..,而智勇 词作名词]

三、一词多义 1、负 (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背]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辜负]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 [背弃]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使……承担] (5)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 [倚仗] (6)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六国论》)[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覆盖] 2、告 (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伶官传序》) [告知] (2)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祭告] (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禀告] 3、顾 (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面面相觑] (2)赢得仓皇北顾(《京口北固亭怀古》) [回头]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拜访]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顾念、顾惜] (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 [顾及]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但是]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考虑] (8)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4、归 (1)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 [归附,归依]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归往,奔向] (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归向、归属] (4)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 [归聚,汇聚] (5)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 [归还] (6)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 [使……回去] (7)后五年,吾妻来归(《项》) [旧称女子出嫁]

伶官传序检测

《伶官传序》练习 一、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1、岂非人事 ..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 3、吾遗恨.也() 4、仓.皇.东出( ) 5、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负.而前驱() 7、何其 ..衰也()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9、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0、举.天下豪杰() 11、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二、词类活用 1、负而前.驱 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 三、古今异义 1、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2、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古义: 四、一词多义 1、负 ①负.而前驱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秦贪,负.其强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2、归 ①背晋而归.梁 /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②臣请完璧归.赵 ③主人忘归.客不发④又五年,吾妻来归.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④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4、相 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③儿已薄禄相. ④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 ⑤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⑥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⑦及遣其子宋襄相.齐 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5、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⑧戍卒叫,函谷举. ⑨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6、顾 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⑤大行不顾.细谨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⑦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其 ①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五、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翻译句子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 ⑤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屈原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屈原列传》整理稿 一词多义(实词) 1. 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2)骑能属者百余人《项羽本纪》跟随 (3)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zh u交付,委托) ⑷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sh U官属;部属)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动词,隶属,属于。)(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 2. 与 (1)屈平不与:动词,答应,允许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结交) (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淮阴侯列传》(连词和) (4)坚营勿与战《淮阴侯列传》(介词和) 注意(3)(4)词性不同,词义相同。 3. 伐 (1)平伐其功:自夸 (2)自矜功伐《项羽本纪》/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名词,功劳,功业。)(4)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5)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4. 疾 (1)臣少多疾病《陈情表》(病)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恨,痛心)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快) (4)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生疾病) 7. 、间 (1)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隔绝)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离间) (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暗中) (4)间至赵矣《廉蔺列传》(从小路) 8. 见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会见)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屈原列传》(被) 9. 绝 (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断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绝交) 10类 (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像)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事物) 11. 迁 (1)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放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