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江西余干汤丽兰导师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创作于1933年秋到1944年春天,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曾有“震动中外文坛”的美誉。《边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那里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没有颓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从这些来看,这片土地真可谓是一个“理想王国”!它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追求,而这个“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寄寓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念。

一、作家及作品简介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边城》更

是其代表作。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国,因此民国时期是一个激情高唱启蒙救亡的时代。沈从文与大多数试图通过教化愚昧国民大众实现拯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期冀的人不同,他以他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救国理想。

沈从文在湘西的农村长大,对这里有着非常美好的记忆。当他来到北京后,他发现了在现代文明笼罩下城市人的虚伪自私冷漠的人性,还有信仰逐渐沦为一些人为争权夺利而做戏的口号,正是对病态人性的发现,使沈从文终于发现了他独有的那个世界,发现了“健全人性”,发现了生命与力。“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①因此,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笔将农村的真善美带给腐化的城市,进而“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的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轻起来。”②从而沈从文创作出了“湘西系列”,而《边城》是他这一系列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它以茶峒小城中善良纯真的乡下人,极具特色的湘西风俗和优美恬静的自然环境,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理想世界”,唤醒了人性中最美好柔软的部分。

二、《边城》中的人性之美

小说以三十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环境,以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和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为主线,描写了那里人们的生活和风土人情。天保和傩送同时爱

上了翠翠,而翠翠喜欢傩送,天保因为感情受伤,苦闷地坐水船外出不幸遇难。哀伤悲痛的傩送因为哥哥的死,暂时无法接受翠翠,又因为婚事与家里发生摩擦,随后也出走下桃源了,不知归期。翠翠怀着对情人的思念一直等待,而他相依为命的爷爷经不起打击也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

《边城》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物的描写,作者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现人性的美。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一)、爱情美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翠翠是作家刻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她是作家心目中完美人性的化身。小说中处处都能表现出作家对翠翠的喜爱,她是人之子,但更是大自然的女儿,“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故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

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翠翠一出场就让我们感受到她是一个美丽、淳朴、善良、有活力、未经世事,丝毫没有受到社会污染的姑娘!她和爷爷在在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守着渡船相依为命,从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每天为需要过河的人摆渡,从不偷懒,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翠翠一天天的长大了,她的性格也随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小时候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在路上遇到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在一起,她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她对傩送的爱情是朦胧的,连她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她觉得自己在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期待,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就连在爷爷面前,她也是羞于开口的。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边城》),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边城》)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

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翠翠就是这样善良和纯真。后来,天保因为得不到翠翠的接受而离家出走不幸落水身亡,傩送一是因为手足之情心里总有个疙瘩,二是又得不到翠翠的暗示,赌气下了桃源。翠翠忍受着爱人负气出走之苦,决定独自留在渡船上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不论需要等多久!

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是纯洁而高尚的,它发生的是那么自然,不允许有丝毫的杂质来破坏它。他们之间没有海誓山盟的豪言壮语,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之举,更没有充满同臭味的金钱交易,有的只是最自然的相互吸引,有的只是最醇厚的人性,有的只是蕴含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年轻人的爱情来反映人性的美!

(二)、亲情美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作者还在小说中着力塑造了老船夫这个形象,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外孙女的挚爱来体现人性的美。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善良、勤劳、憨厚、朴实、本分老实、恪尽职守。“他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生活离开。”(《边城》)他甘守清贫,从不贪财羡贵,只是本本分分的做自己的工作,过自己的生活,从未有过不甘,从未有过抱怨。他乐善好施,

但从不索取,终身都在为别人服务,却从来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管船人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一一拾起,依然塞到拿人手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边城》)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她们身上。老船夫的女儿在十五年前与一名军人相爱,未婚先孕。他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怕伤害到女儿,“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件事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边城》)后来,士兵服毒自尽,女儿在产下婴儿后选择了殉情,老船夫又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他在翠翠身上倾注了他所有的爱,整部小说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位老人对外孙女深深的爱,这种爱已融入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老人和外孙女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一起坐在大石头上看星星,一起唱歌;他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他在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随着时间的流逝,翠翠已经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为翠翠找到一个如意郎君成了老船夫最重要的心事。他为此费劲了心思,不辞辛苦的张罗这件事。但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最终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

世。老船夫对翠翠无尽的爱也可以从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中看出来。翠翠只有在爷爷愿意进城的前提下她才进城,尽管她很想去城里玩一玩,但她还是要陪着爷爷;翠翠进城和爷爷走散后,她等不到爷爷心里就开始发慌,埋怨爷爷没有暗按时归来;翠翠会想到自己离家出走,让爷爷着急地去寻她,一次来让爷爷更加爱她;翠翠在叫爷爷几次后爷爷没有回家,翠翠就开始哭得很厉害,她会绝望的喊:“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边城》)从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翠翠对祖父是多么的依赖。老船夫的勤劳、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优良品质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人物形象来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除此之外,通过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情美。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两个人唱歌“决斗”,哥哥因为自己向翠翠提过亲,认为自己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先唱,当弟弟一开口,他就知道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就很大度的成全了弟弟;而弟弟对哥哥后来的死一直放不下。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手足之情。

(三)、乡邻美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朴实可爱的茶峒人,通过描写他们之间的互助互爱来体现人性美。这里的人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你争我夺,有的只是关爱和帮助;这里的人没有尊卑之别,没有以强其

弱,有的只是相互尊重和理解。“水手们会从小坛中抓出一把红枣,递给老船夫。”“祖父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走到卖肉案桌边去,他想买肉,人家照例不愿收钱。”(《边城》)这就是茶峒人的淳朴厚道。但作者将这类人的特点在船总顺顺的身上集中体现出来,使他成为这这一类的总代表。船总顺顺虽说是个商人,但在他身上看不到商人的对金钱的贪婪和为人的世故,他有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和一副宽阔豪爽的胸怀。“他大方洒脱,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故凡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因此,他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大发作起来。”(《边城》)我们还能从他身上看到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格。他面对在暴风雨中失去唯一亲人和渡船的无依无靠的翠翠,尽释前嫌,搁下了心中的丧子之痛,在第一时间赶来帮助翠翠料理老船夫的后事,还对翠翠说:“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需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边城》)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正是这种美德才使得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城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想不到的淳朴民风,也正是这种“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品格构成了沈从文笔下的这

个理想世界存在的基础。

作者通过翠翠和傩送的爱情,爷爷和翠翠的亲情,邻里之间的友来展现这个理想世界里的人们是怎样一群未被污染的纯真

善良的人,从而表现了人性的美。

三、《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之美

《边城》中描写的自然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施蛰存说:“沈从文出生在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⑤而《边城》描写的就是发生在美丽的湘西世界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的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这里杂居着汉族、苗族和土家族,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甚少,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从而形成了带有地域性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文化特点。也正是因为这样,这里没有像城市一样发展变化的那么快,也没有受到外来文明的明显影响,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

(一)、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

沈从文以诗意的笔法描述了一幅极具民风色彩的边地画面,给我们展示了极具湘西特色的自然环境:青山翠竹、潺潺溪水,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人若过小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落一点毛毛雨,河上游且涨点了“龙船水”,河水已变成了豆绿色。这样的边地自然环境有一种“鸟鸣林愈静”的意境,让人神

往,也从侧面衬托出了这里淳朴的民风。当河中水涨得猛了一些,沿河的吊脚楼必有几处被大水冲去,这时总会有人驾着船去救人救物。这些人觉得这就是自己的责任,从来不为别人的喝彩和赞美。“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边城》)(二)、淳朴善良的民俗风情

一方水土一方俗。沈从文在小说的写作中将边地的民俗作为写作的基本材料,真实地反映边地的民风。在《边城》中,他描写了当地有关许多方面的民俗,包括居住民俗,“贯穿多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般在水里,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在春天时,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边城》)我们通过作者的描写看到了近水的吊脚楼在桃花深处恬静而又美丽,承载了边城民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交通民俗,船是这个小城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他们通过船来和外界接触,带回来各种坚果、点心和新鲜的资讯。老船夫一生都守着那条渡船,顺顺也以跑船为生。船是茶峒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游艺民俗,主要描写了端午节和新年每年都会被边城民众当作盛大节日进行集体狂欢的风俗,来为读者展示了纯美的湘西风情,让读者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享受其美。“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莫不穿了新衣。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摸不到锁了门,全家出动到河边看划船。这一天,

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边城》)我们从中能感受到茶峒小城热闹欢乐的氛围,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快乐的人们涌向了河边,聚在河街吊脚楼门口、税关门口和各个码头上来看龙船比赛。对于划龙船比赛,作者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紧张而愉悦的气氛,全城的人都为船与船的比赛而疯狂。“划船的事个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浆手。浆手每人持一支短浆,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比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赛船过后,城中的戊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上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边城》)茶峒人民没有高低之别,没有贵贱之分,一起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新年也是热闹非凡的,到了十五的晚上,玩龙舞狮的士兵赤裸着肩膊到各处去欢迎炮仗烟

火。大家都十分兴奋的放鞭炮,鞭炮放完后,就用长凳脚绑着大筒的烟火,白光向上空冲去,下落的时候便洒散着满天花雨。军民一起同乐。在这样的节日里,茶峒人民释放着他们全部的兴奋,表现出了他们原始旺盛的生命力。婚嫁民俗,在边城关于婚嫁有着它独特的风俗。“不是走车路就要走马路”。男孩子有了心仪的女生,要不向女孩提亲,要不就站在那些月光可以照及的高崖上去,很诚实和坦白的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三年的歌。翠翠的母亲就是和一名茶峒军人唱歌相熟的,带着浪漫凄美的情调。丧葬民俗,湘西人民对于丧葬事宜非常重视。他们往往不惜倾家荡产而尽力操办,特别讲究丧事的热闹。他们正是以热闹非凡的载歌载舞的形式来尽力渲染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后辈的报恩心理。而丧歌是湘西人民长期文化积累的结果,表现了湘西人民的“孝”的观念。小说中写到了老船夫的死,翠翠、船总顺顺、老马兵和城里其他人来料理老船夫的后事。丧礼没有十分热闹但也不简单,来的道士带了许多法器,还有一只大公鸡,来尽义务办理念经起水诸事。晚上还要做绕棺仪式,唱丧歌,放鞭炮,等到天亮,才将棺材埋葬。湘西人民的丧葬民俗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豁达的人生观,寄寓了民族生存繁衍的强烈欲望,贯穿着传统的伦理道德,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了一个山区民族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执着乐观、生生不息的生命脉搏。

四、《边城》中的悲剧之美

《边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宁静的“理想世界”,这里的人是那么纯真善良,这里的自然环境是那么淡雅优美,这里一切都令我们神往,但是就在这个一切都看似完美的小城中,我们却看到了暗藏的忧伤。沈从文说:“你们欣赏我的故事是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的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隐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一)、悲剧美的表现

《边城》的悲剧性隐含在主要人物和故事发展情节中。作者并没有设计波澜壮阔的激烈情节,他只是很自然平静的叙述着发生的事情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那种悲剧性是隐喻的,需要读者去细细体会。老船夫最终抱着遗憾溘然长逝,翠翠的爱情悲剧,天保的死,船总顺顺的孤独,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和人生的无可奈何。老船夫一心都在给自己的外孙女找一个可以靠得住的人,在他死后可以照顾翠翠一生,老船夫本不怕死亡,他对死亡的态度十分坦然,可是翠翠的终身大事一直在他心里是块放不下的石头,这使他变得不那么自如了,老船夫认为:“人太老了,应当休息了,凡是一个善良的乡下人,所应得到的劳苦和不幸,全得到了。假若另外高处有一个上帝,这上帝且有一双手支配一切,很显然的事,十分公道的方法,是应把祖父先收回去,再来让那个年青的在新的生活上得到应分接受那幸或不幸,才合道理。”可偏偏越

是想把一件事办好,就越是事与愿违。他的对翠翠浓厚深沉的爱使他过分小心翼翼,从而造成了许多误会,不经意间造成了翠翠的悲剧。翠翠和傩送真心相爱却没有得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果,天保一心爱着翠翠,最终却因为得不到爱人的认可而带着忧伤孤独的离开,不幸淹死在茨滩。船总顺顺失去了大儿子,因为和二儿子在婚事上意见不合,二儿子也离家出走了,因此顺顺最终是孤单的。这一切让这个“理想世界”有了一个缺口,而这个缺口是再也填不满的。

(二)、悲剧美的成因

关于小说中悲剧性的成因各有说法,但我认为造成边城人的悲剧的根源是他们的性格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心灵上的沟通,他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边城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很善良的,可也正是他们的善良造成了他们的悲剧。一个人太善良就会表现出犹豫不决和怯弱等性格缺陷。老船夫因为太爱翠翠导致就连对翠翠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只要翠翠一脸红,表现出一点害羞和不情愿,老船夫就赶紧安慰她,本该说清楚的话就不再说了。老船夫尽心尽力的为翠翠的幸福操劳,可每次面对顺顺一家人,他就说弯弯曲曲的说不清楚话,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发生,使顺顺和二老对他心存芥蒂,反而耽误了翠翠的幸福。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少女,正是因为她太纯真,导致她的性格内向自闭,没有自信心,她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总是躲躲闪闪,不去正视自己内心的感情,

就连她最亲的祖父,她也不告诉。她喜欢二老傩送,却从来不肯表达,如果他明明白白的告诉祖父自己爱的是二老而不是大老,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了。

边城人虽然都互助互爱,相处的十分和睦,但其实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心灵上的沟通,每个人都是封闭独立的。老船夫和翠翠相依为命,两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他对翠翠的爱是无私高尚的,翠翠也十分的依赖祖父,但他们并没有心灵上的沟通,互相都不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翠翠心中爱的是二老,但爷爷并不知道,一开始还撮合大老和翠翠。翠翠也从来不把自己的内心想法说给爷爷听,每当说到这个问题时,她总是有意的避而不谈。天保一心爱着翠翠,但却从来不去了解翠翠的心愿。翠翠不爱天保,也从来不向天保说清楚,间接造成了天保的死。翠翠和傩送相互喜欢,却从来没有向对方敞开心扉,导致最终错过了对方。老船夫和傩送父子也从来没有明明白白的交流过,总是用“玩笑”来代替自己的真实心意,说得含含糊糊,让对方去猜,最终拉大了与二老父子的心里距离,导致了顺顺的疑心和二老的埋怨。边城人都是如此的隔膜,注定他们都只能在孤独中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留给了每一个读者浓郁的伤感。

(三)、悲剧美的表现方法

小说的结局写到翠翠在独自忍受着祖父的去世,爱人的出走,一个人守着渡船等待爱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这种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

可以进行审美再创造,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同时也可以加强读者对作品悲剧性的感受。我们谁也不知道傩送到底还会不会回来?翠翠要在溪边一个人孤独的等待多久?作者没有给读者希望也没有让读者绝望,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让翠翠的幸福变成了一个未知数,她只有这样等待下去,小说的悲剧意味也在读者的猜度中无止境的延续下去。

沈从文推崇“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或是用微笑表现的。”在《边城》中他多次写到了微笑,翠翠在得知傩送要去寨中团总的女儿时,不由得抿嘴微笑了,在这微笑的背后包含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对老船夫有所埋怨,但当他见老船夫时“一句话不说话,便微笑着。”这个微笑里又包含了多少苦楚。如此之外,小说的悲剧性在边城人美好的人性和美丽的风景民俗的衬托下显得更加令人心酸、心痛、心伤。

小说《边城》通过描写了发生在茶峒这个湘西小城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茶峒人善良淳朴的人性美,独具湘西特色传统风俗和如诗如画的优美风景,涤荡了我们的心灵,带给了我们巨大的震撼。《边城》的文学价值是世人有目共睹的。《边城》开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独特的文学道路,给中国的乡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带给了读者清新

美好的审美感受,同时也使读者对城市人,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沈从文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大家,他的创作是不同于现代主流小说的传奇。他创作的《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让我们让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送给边城的翠翠》,再一次感受《边城》的凄美吧!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③

注释

[1] 《从文自传》,沈从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沈从文论》,苏雪林,原载《文学》

【3】《等等等等——送给边城的翠翠》,黄磊,歌曲

参考书目

[1] 《从文自传》,沈从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沈从文论》,苏雪林,原载《文学》

【3】《沈从文传》,凌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4】《沈从文评说八十年》,王珞,中国华侨出版社

【5】《沈从文小说选》(上、下),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 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二、《边城》表现出的人性美 (一)、翠翠的人性美 首先,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其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峒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

边城沈从文赏析

边城沈从文赏析 《》让我领略到了美丽湘西茶的湖光山色,沈从文笔下梦一般的景色,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柔美似水的翠翠,英俊豪爽的送以及那一群有着美好人性的人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送与翠翠的爱情和美丽的湘西景色融为了一体,仿佛如一首富有诗意的田园牧歌。 《边城》中景物的描写带有古代描绘的色彩,沈从文利用视觉、听觉以及嗅觉把湘西的景色描绘的如生,仿佛浮现在你的面前。这种宁静、现实、安详的生活环境,必定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人间乐土。沈从文在《边城》中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复杂的情节设置上,也没有着重的进行人物刻画,完全的.把小说的重心放在了“环境”的构造上,在读小说时让人感到极像,文字与景色极具美感。翠翠与送的爱情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但作者并没有写过多的他们的爱情过程,而是利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的描写,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推动爱情故事发展的效果。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翠翠的爱情悲剧似乎被冲淡,读者读后只沉浸散文化笔调的文字中,往往会忽视本身故事的悲剧性。 翠翠在小说中是爱与美的象征,,她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外貌上,更体现在他的性格上,翠翠单纯、自然、活泼善良,在不经意中你就会被她的纯真、真挚所打动。他对爱情的追求虽显于内敛,但他对爱情却极具坚贞和矜持,顺顺本以同意翠翠的婚事,让她搬到他家作为送的妇,但她恬淡、自守,一定要等送归来,弄送是否喜欢她,她才会答应。翠翠独自承担了爷爷的工作,不求人、不靠人我们可以看到翠翠身上的勇敢与坚强。 送和天保在小说中是力的表现,他们富有男子汉的气,他们对翠翠的爱情执着、顽强决不轻易的认输,就算是亲兄弟也一样,他们在谁娶翠翠的问题上并没有相互的谦让,也不记恨对方,而是采取了公平竞争的方式。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美好的人性。 老船夫在小说中显然就是善的化身,他慷慨大方,质朴憨厚,任劳任怨,他具有一般农民的所有优秀的品格,他不贪卖肉人的便宜,为了翠翠的婚事,不辞辛苦的奔走,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了翠翠。最终因为翠翠婚事无望,郁闷忧愁而猝死离世。在老船夫与翠翠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仁爱与此慈祥。 《边城》一部关于美与爱的小说,让我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白李东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地方和民俗风情。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关键词]: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婚恋方式古朴浓郁淳厚质朴沈从文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特别注重表现人性美。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表现人性美的典范之作。作品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沈从文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湘西的灵秀风光和边城独特的世态人情的画卷,特别是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俗特色,大大地增加了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小说中,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他不仅为“乡土文学”增添了风采,更为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 形成沈从文《边城》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沈从文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故乡—湘西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使他进一步认识了湘西地区民俗特殊性。十四岁独立生活以后,他在沅水流域漂流闯荡,当过土著军队中的司书,警察所的办事员,出版社的校对……。正是由于这种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他以“乡巴佬”的执著,将湘西沅水的神韵融化在了他的血液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性格及爱憎方式和哀乐方式。也正是这种“乡巴佬”的纯情,才使他写出了像《边城》这样充满民俗味的作品来。其次,湘西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她独特的民俗风情,为《边城》的产生提供了丰润的土壤。湘西,西南闭锁、边远的一隅,是“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1](P4)他既是历代统治者文治武功的结果,又是保留楚文化的区域。惶惑不安的苗蛮民族不惜以血的代价在这个封闭、落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以《边城》为例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 ——以《边城》为例 摘要:《边城》像一颗明星,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的民俗风情,宁静而安详的笔触倾泻着文字的唯美与单纯,它极具特色的诗一般的自然美景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在那里,充满了人性光辉的一面,自由、关爱、纯洁,令人神往。然而淳朴的爱情中人性色彩、宿命色彩又凝聚着悲剧性的情感特色,在似水的柔情中挟着悠悠的痛楚。 关键词:地域特色自然环境悲剧色彩

沈从文具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的血统,再加上地形的因素,湘西汉文化的弱化影响,沈从文更多的是具有苗民的气质。独特的湘西文化沐浴了沈从文,也成就了《边城》,使得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本文就从自然地理,人文风俗,情感特色这三方面来论述它的地域特色。 一、诗化的自然环境 《边城》的景是诗化的,处处都令人赏心悦目。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描述湘西的优美景色“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中”i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轻描淡写的几笔,湘西的自然山水被描绘得逼真美丽,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景物清晰可见,鱼儿畅所欲游,快快乐乐,让人留恋忘返。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如诗如画般的描绘了湘西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沈从文对于自然景物不光有纯粹的描写,而且描写中也颇具高超的技巧,如文中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个夏日夜晚,“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浓情与美景交织,浪漫而有诗趣。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边城》中也还有表现人物心情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比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样的月下情景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是舒缓语气,轻柔文字,同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但也就在这样的诗意氛围中,人世间一切“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发生着,转瞬又消逝了,只留下一种莫可奈何无从说起的不安,如烟如雾,渐渐浮上人的心头。又如“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

《边城》赏析

《边城》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关键词:《边城》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及对人物的刻画,描绘了一幅人性至情至善的民俗风情画,讴歌了一首人性至真至纯的赞美诗。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读《边城》,像是在欣赏一副湘西风情画,宁静的水乡,美丽的姑娘,万态的世情,悲悯的芸芸众生,流动着时间的风,纠缠而凝固的情感。“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小孩,一只黄狗。小溪留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便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景象清净、舒畅,令生活在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的现代人憧憬和神往。这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水是极有灵气的,它一路流来,总能带来一些故事。当水流过这个静谧、悠然的湘西小镇时,就带来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得似乎让人觉得拖沓,只是这故事发生在茶峒的山光水色之中,周围景色既是那么恬淡自然,故事也似乎融入到这景色之中。当然,也只有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个从小就懂得拥抱水,热爱水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美的故事来,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翠翠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翠翠是自然的,是绿色的,是原生态的,这样的美好无以伦比,与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红玫瑰”不同,张爱玲把女子分为两类,但是翠翠显然不属于这两类中的任何一类,她是自然的女儿,清新如雨后的小树,张开每一片叶子在风中摇摆,那样的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翠翠在青山绿水,阳光雨露的孕育下生长,她的气质无处不带有自然的灵气。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淳朴、善良的人性。但是,沈从文先生却偏偏给这样一个无邪的女孩一个悲惨的结局她无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 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作者在这看似美好中设置了这样的悲剧,从另一方面看来,也是一种遗憾的美。翠翠的遗憾丝毫没有损害她人性的完美,反而,正好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因为有遗憾才

沈从文《边城》浅析

乡土乌托邦的陨落与重塑 ——浅析沈从文《边城》 [摘要]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乡土小说源于他对故乡的怀念和都市生活的压力,他提取出湘西净土去构建与现实人生遥遥相对的理想宫殿。故乡湘西收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他的代表作《边城》在营造美好和谐的世界,展现的人性人情之美的同时,也展现了美好世界背后的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湘西故土乡土乌托邦人性美矛盾 引言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核心之作。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 一、都市与乡土的双重失意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始于二十岁左右。在这个时期他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作为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一分子,作为一个长期在这文化氛围中所养成的热爱故土、对家乡有着母亲般依恋的人来说,远离家乡无疑是一种痛苦,而这痛苦又往往会随着时间的迁延和知识的增多日益加重,同时引起儿时的许多美好、附着层层神奇光圈的回忆。而同时都市生活环境对彼时的他也形成了一种极其深刻的心理压力。他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北京,是为了寻找“理想”。但是,理想中的北京却对他这个“乡下人”板起了无情的面孔。

大学他考不起,而无事可做的都市使他只能借住在同乡处。[2] 于是,这一切使早年的沈从文更加怀念儿时的湘西,以极其清新的格调和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他的家乡湘西沉水流域那块偏远山乡的风土人情,提取出与都市生活风尚截然不同的道德范畴,回忆着早年家乡的生活,并且把这种记忆当作自己心目中美的典范来尽力表现,希望把家乡的美事、美景、美人及其命运,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来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对抗,二来也以此安慰自己的一颗漂泊异乡的心。 而1934年1月,由于母亲病重,沈从文放下只写了一章的《边城》,再一次踏上了阔别了十八年的故土,千里归乡路途的所见所闻,使沈从文倍感悲凉,心里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巨石,一份浓重的乡土悲悯感浸透了全身:“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现代’两字己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 [3]这全不是十多年来沈从文魂牵绕的湘西!回忆里的湘西故土是经过自己情感净化升华的净土,十多年来都市“文明”所造成的精神重压,使早年曾令沈从文苦痛过的故土也曾带有一丝甜蜜,沾染着一缕生机活泼的野趣,而这次返乡,一入沉水,眼前的景象立即将自己从想象中的田园乌托邦拉回到现实的家园。 由此,沈从文的理想都市与乡土乌托邦接连陨落。 二、重塑人性的神庙 双脚触碰到这片现实中的热土,沈从文感到刻骨铭心的痛楚,同时作为一个湘西忠诚的儿子,他也感到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3]沈从文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再去津津乐道儿时的故土,应该喊出这块土地长期受压抑的痛苦,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寻找一块新的家园,让他们在“过去”与“当前”的对照中明白自己的处境,唤起正直朴素的人性美对未来发展的适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和早年表现“地域故土”的乡土小说一样,《边城》大肆渲染了显然是以湘西为原型的边地风物和习俗。在边城世界中,山水是优美的,灵动的。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边城》,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问世已经七十余年了,一读再读,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这样说,《边城》是一首牧歌,亦是一首挽歌,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边城》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现出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亦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景,所体会到的人情。 小说开篇简单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湘西边境上名为“茶峒”的小山城,然后引出了故事的主角——翠翠,一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在这民风淳朴的小山城里,还生活着其他的人,如天保,如摊送,这两个小城优秀的青年,亦是这篇小说不可缺少的角色。翠翠,这个故事的主角,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她常听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对爱情亦有了一份朦胧的向往;她喜欢二佬的歌声,期盼再次听到,却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这少女应该拥有的心境与情态,在沈从文笔下,被细腻的描绘出来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爷爷,沈从文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的性格特征,还有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 天保与摊送都爱上了翠翠,所以他俩决定用歌声“决斗”,天保知道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便决定离开,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篇小说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翠翠的天真善良并带有淡淡的忧愁,翠翠与爷爷之间纯朴的祖孙之爱和天保与摊送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边城》不仅以典型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之美,而且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也能看到湘西边境小城的美丽风景。全文大概有二十几处对景物的描写,但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结合了人物的想法或对话。在每一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作为预示。此外,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即是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在景物中体现一种自然人格,亦是人性美的体现。 一篇好的小说,要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而这一切的载体,就是语言。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语言的有一段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而《边城》当此评价表现在描写中语言的“恰如其分”。 《边城》没有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以语言创造如诗般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既然能创造诗般的意境,它的语言自然是富于诗意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这句话将“黄昏”拟成人,就像翠翠一样,温柔,平静。这样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地将自然景物和人做了对比。在语言中展现人性的美。《边城》的话语是自然的流露,在人物的对话中展现很“生活化”的一面。例如:“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爷爷对翠翠的担心和期望尽现其中。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总之,我们看到的《边城》,是一篇语言自然流畅,写景优美舒展,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乡土小说。 典型的人物,美丽的风景,诗意的语言,是《边城》的魅力所在。沈从文以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卷世外桃园的画卷,展示了人性之美,风情之美。 然而,这却是一篇悲剧,死亡在文中不断出现,先是翠翠父母的为爱自杀,造成祖孙相依,翠翠心中的孤寂,然后是天保的意外死亡,间接导致了翠翠失去滩送,最后是爷爷的去世,翠翠变得孤独无依,令人顿感凄凉。但是最令人悲哀的却是翠翠与滩送间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美的融合 汉语言文学(师范)2010级3班彭鹰侨20100532118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 一、关于文本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1、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在许多没去过那里又好幻想的人的心里,总是对它寄予了无尽的想象。的确,凤凰很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这座小城,让许多人梦萦魂牵。它是先生的故乡,先生满怀情地深倾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淳朴的民风与古老文化,造就出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学者沈从文、著名土家族画家黄永玉,他们都是从凤凰这座古朴的小城中走出去的。 沈从文的凤凰——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还在,街两边开设了许多卖工艺品的店铺。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老街中营街的24号。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这条老街。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沿沱江岸边的古老的吊脚楼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成为沈从文的情结。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峒乡有这么一条河,这条河清澈幽静。它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茶峒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峒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河滩上有一片沙洲,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以前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所以在他们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作以希实现他“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下面我们将从《边城》的文学美感、沈从文创造寓意、凤凰古城的现状这三方面来赏析。 关键字:边城之美、沈从文眼里的边城、凤凰的现状 小说《边城》进述了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之后,我就从下面这三方面来解读《边城》。 一、边城之美 <1>、自然美景。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

绿水,美不胜收。有着最淳朴地自然本色,天是蓝的,水是清澈的。美好的心情离不开美丽的风景,有了这样美丽的景色,自然就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相对封闭的小城,除了那本色的山与水,还有河边的吊脚楼,临河的小街。有河的地方自然就是一道风景线,沱江的美通过它沿途的山和小镇自然流露出来。有了这样的美景,就自然可以理解为何有那么多的人会趋之如骛奔向凤凰。而这部小说的美,也就有了可以让人陶醉的基础。 <2>乡土之美, 这里没有工业,少了大城市的机器喧嚣和吵杂。商业也只是一些老百姓自发地进行地一些日用必须品的交易。“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1)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对于那些已经厌烦了大都市的摩登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一个社会简直就是梦幻。沈从文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正式20世纪30年代,那是的中国内乱不断,同时大城市里也早已习惯了西方现代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于真切的乡土之美十分怀恋。 <3>绝美爱情。爱情从来都是文学的宠儿和主角。离开了爱情的文学,就像是少了肺的躯体,怎么能正常呼吸呢?爱情之吸引人在于那是人之共有和人之真情。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管是中外文学,对于爱情从来都是不吝惜墨水的。沈从文当然也没用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前言 (5) 正文 (5) 一、沈从文对“湘西世界”情有独钟,爱之弥笃 (5) 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 (6) 1、纯美的爱情故事 (6) 2、淳美的自然人性 (7) 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了“爱”与“美” (8) 1、传奇的女神之“爱” (8) 2、凄“美”的悲剧命运 (9) 四、沈从文“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摘要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审美追求,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完美体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痴迷;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神往;对“爱”与“美”女神“翠翠”的膜拜;对“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凝聚着他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期盼。 关键词:人性;优美;健康;自然

Abstract "Border town" is the peak work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raditional pastoral, truly embodie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shen congwen, soaked in an atmosphere of "lyric poetry of countryside".Perfect embodiment shen congwen the obsession with "xiangxi world";For humanity, RenQingMei life forms of longing;To "love" and "beauty" goddess "cui cui" worship;To "build" the perfect embodiment of art, embodies his desire for beauty and pursuit, to "a beautiful, healthy, natural and not in human nature of life form". Key words: grateful, health, nature.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人情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和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Abstract:" border town" is Shen Congwen" novel of the Xiangxi"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not only shows us the border town of unique local flavor, but also we played a beautiful human nature. Works by writing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love, the love between grandparent and grandchild, neighbourhood mutual love, the old boatman on the work of their own work and to transition the generous to show human nature beauty, highlight the humanity and emotion is good and pu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 of the ideal life pursuit. Key words: Shen Congwen, the border town,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边城》描写了一副民生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这些“善良的人”生活在一个山青水秀风光秀丽的边城—茶峒。那里位于湘川黔二省交界处,在茶峒白塔下有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纯美善良。他们依着绿水,守着渡船为来往船客摆渡。再一次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因与外公失散,幸得当地船总顺顺的二

《边城》的全文赏析

《边城》的全文赏析 《》的主要的冲突矛盾在于傩送和天宝之间的争取翠翠的事情上。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下面小编供大家带来《边城》的全文赏析。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这是抒,也是风俗画。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他的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 内容辑要(梗概) 提示 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到处是一片宁静与和平。碧溪嘴白塔下摆渡的老船夫已年过70,老船夫抚养的女儿的遗孤翠翠,转眼间有了15岁。城里管码头的顺顺,儿子天保和傩送也已长成。属于这地方男子的勇敢、豪爽、诚实、热情,在天保和傩送身上皆不缺少,他们是“自然” 的儿子。

汉语言本科论文:论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的《边城》 陕西汉中刘保军 摘要 弥漫泥土味道的《边城》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 以“小溪”渡口为起点,描写了一位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成悲剧的故事。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边城”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其相互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文中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边城的人是自然之子,纯朴不功利,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但这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体现了作者笔下的所有人的一种淳厚的人性美。 本文意在通过对爷孙亲情、子兄亲情、渡船上的乡情分析,对翠翠原型的寻找,作品的意境,爷爷和翠翠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作品的意境分析等几方面来浅析《边城》。 关键词:亲情,爱情,乡情,意境,自然,理想

一、原作概说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2、思想内容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江西余干汤丽兰导师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创作于1933年秋到1944年春天,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曾有“震动中外文坛”的美誉。《边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那里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没有颓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从这些来看,这片土地真可谓是一个“理想王国”!它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追求,而这个“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寄寓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念。 一、作家及作品简介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边城》更

是其代表作。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国,因此民国时期是一个激情高唱启蒙救亡的时代。沈从文与大多数试图通过教化愚昧国民大众实现拯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期冀的人不同,他以他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救国理想。 沈从文在湘西的农村长大,对这里有着非常美好的记忆。当他来到北京后,他发现了在现代文明笼罩下城市人的虚伪自私冷漠的人性,还有信仰逐渐沦为一些人为争权夺利而做戏的口号,正是对病态人性的发现,使沈从文终于发现了他独有的那个世界,发现了“健全人性”,发现了生命与力。“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①因此,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笔将农村的真善美带给腐化的城市,进而“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的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轻起来。”②从而沈从文创作出了“湘西系列”,而《边城》是他这一系列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它以茶峒小城中善良纯真的乡下人,极具特色的湘西风俗和优美恬静的自然环境,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理想世界”,唤醒了人性中最美好柔软的部分。 二、《边城》中的人性之美 小说以三十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环境,以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和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为主线,描写了那里人们的生活和风土人情。天保和傩送同时爱

边城(节选)赏析

边城(节选)赏析 一、内容概述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积累文学方面的知识。 2.理解本篇小说的思想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3.分析和鉴赏小说中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 4.分析和鉴赏小说中典型环境的描写及其艺术表达效果。 5.分析和鉴赏小说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积累有关文学知识和本篇小说中的相关字词。 2.理解本篇小说的思想内容,把握情节,把握主题。 3.鉴赏人物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鉴赏本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整体把握课文 1.关于沈从文 沈从文(1902.12.28——1988.5.10),苗族。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前往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在《晨报副刊》登载,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到上海,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这些作品中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遇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沈从文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他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下了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后来,他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同时,编辑《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沈从文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章。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届文化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十五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边城》论文

浅议《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作品里所构建出来的“湘西世界”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的深刻表现。《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生活中常见的亲情、友情、爱情及文章本身所蕴含的内涵品质来表现人性美的。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代表作人性美 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质,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生活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的人性,人性美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和肯定。 人性,作为支撑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读过沈从文《边城》的人,都会被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所震撼。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边城》也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不沉溺于当时阴沉、郁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反而以抒写平实、自然、质朴的人及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

《边城》中人性美主要体现在爱情、亲情、友情三个方面: 一、“平淡无奇”的爱情彰显人性美 爱情,本身就是浪漫的代名词。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有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但它们大多单纯地写主人公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或者这种爱情始终伴随着家庭与社会 的种种阻挠与偏见。而沈先生的《边城》却简单地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不落俗套地表达作者内心平淡质朴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 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相比反差巨大,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里,翠翠的爱情就更加凸显了世人所追求的平静安乐的生活和这种生 活中的美的人性。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二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一)清纯少女蕴朦胧爱意 《边城》的主人公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塑造的一个迷人的完美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①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翠翠或许显得有些“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