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它指导着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在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呢?我们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把好概念教学的三个环节。

1.概念的形成

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感知具体物质和现象开始的,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剔除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抓住本质属性。由于九年级学生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其心理活动特征整体上处于过渡时期,缺乏接受化学概念的基础,在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对感性直观材料较多的依赖性。因此,在学生学习概念时,要引导他们重视实验。实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例如,要使学生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概念,关键是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2—5、2—6」所发生的现象。

「实验2—5」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木条没有复燃;然后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实验2—6」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以上实验可重复多次。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速率,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不完”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顺利地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概念的明确

在学生初步形成概念之后,还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概念明确。内涵是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它回答的问题是:概念对于对象反映了些什么?一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外延是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总和。它回答的问题是:概念反映了哪些对象?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有多大?例如:

剖析概念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明确概念内涵行之有效的方法:⑴弄清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的温度”、“溶液达到饱和”是这一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⑵把握概念中的量词、副词等的含义。例如,化合反应概念中的“几种变一种”,分解反应概念中的“一种变几种”等。⑶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如催化剂的概念要抓住“改变”二字,单质的概念要抓住“同种元素”、“纯净物”等关键词。

明确概念的外延,是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为基础的。概念的内涵指导着概念的外延的确定。只有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概念的外延。例如,“同一类原子”(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是元素概念的本质内涵。核电荷数为1的一类原子是氢元素,核电荷数为2的一类原子是氦元素…所以氢、氦等目前已发现的113种元素都是元素概念的外延。

3.概念的深化

基本概念具有覆盖面广、相互联系密切、高度抽象概括等特征,在教学时应尽量引导学生采用纵向联成网络、横向辩别比较等方法,使概念得到广泛的运用。

⑴纵向联

成网络。纵向

联成网络是指

在理解的前题

下对概念进行

综合、归纳、分类和系统化。把学过的概念整理成知识点,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然后交织成知识网。这样不仅可以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而且便于概念的编码、贮存、转换及输出。

例如,有关溶液单元,可用图示法整理出如下概念体系:

⑵横向辨别比较。即从众多而杂乱的概念中,将类同、相似、接近或相反的概念结成知识块,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各概念间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而且还能防止概念间的混淆。

例如,对于分子和原子,可用列表法进行如下比较: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⑶概念的运用。掌握概念不仅需要从具体到抽象,而且也需要从抽象到具体。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具体化。概念的每一次运用,都将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①认真审题。深入理解题意,理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是运用概念答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②合理联想。在答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重现有关概念。有关概念的重现是在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实现的,应保持联想的流畅。③促进类化。题目或实际问题的类化是通过思维把握住具体内容的实质,找到它与相应概念的关联,把所要解答的问题纳入已有的概念系统中。培养思维,学会从具体事物中排除无关或次要的因素,找出本质的东西,是促进题目或实际问题迅速类化的有效方法。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基本内容

化学 一、上海初中化学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一)学习要求 1.知道分子和原理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能从原子、分子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为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2.识记元素的概念,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并能判断元素的存在形容。 3.知道地壳中、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学会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5.知道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识记碳元素的一些常见的同素异形体以及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二化学用语 (一)学习要求 1.熟练书写常见的21种元素的符号和名称:H、He、C、N、O、Na、Mg、Al、Si、P、S、Cl、K、Ca、Mn、Fe、Cu、Zn、Ag、Ba、Hg。 2.识记常见的原子团的符号和名称:铵根、硝酸根、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 3.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的元素和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只要求掌握C和Fe的可变化合价)。能熟练运用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能应用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4.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5.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能根据化学反应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一)学习要求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会判断比较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2.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述各类反应,理解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作出判断。3.知道中和反应的概念、中和反应放热,理解中和反应过程中常见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能书写若干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学会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四、溶液 (1)学习要求 1.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某种分散体系的形态存在。溶液是一种重要的分散体系,在生活、生产和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初步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常识性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并知道它们跟溶液的区别。 3.初步体验自然界中充满了“物质溶解成溶液,溶液中析出溶质”的现象。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 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反应之优先原则

初中化学反应之优先原则 一、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一: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如: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和销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铁优先置换出银,然 后若铁粉有剩余,才能置换出铜 (1)先:Fe+2AgNO3====2Ag+Fe(NO3)2 (2)后:Fe+Cu(NO3)2====Cu+Fe(NO3)2 金属Fe和Zn同时放入一份CuSO4溶液中。Fe可以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生成FeSO4溶液),Zn也可以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但实际反应时,Zn先与CuSO4溶液反应,等Zn被反应完后,Fe才能与CuSO4发生反应。因为Zn会把FeSO4溶液中的Fe元素再置换出来。 Fe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Zn也可以,但实际反应时,由于Zn的活动性强,等Zn全部反应完后,Fe才可以和稀硫酸反应。 【小结】: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中的金属元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距离越远越先反应。 原因是:最活泼的金属单质优先失去电子而最不活泼的金属的离子优先获得电子 二、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二:酸与碱的反应优先于该酸与盐的反应. 如将稀盐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 (1)、(先)HCl+NaOH====NaCl+H2O 此反应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因为NaOH已被完全消耗,再发生反应 (2)、(后)2HCl+Na2CO3====2NaCl+H2O+CO2↑ 此反应有气泡产生. 原因是:NaOH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Na2CO3会与Ca(OH)2反应生成NaOH。 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所以只有当Ca(OH)2先反应完时 2NaOH才会与CO2反应。 1、向Na2CO3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稀HCl。 稀HCl能与Na2CO3反应生成CO2气体,也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但实际反应时,NaOH先和HCl中和,等NaOH被反应完后,Na2CO3才能和HCl反应放出CO2气体。因为CO2会被NaOH溶液吸收。 【小结】:溶液中有碱时,不可能从里面放出酸性气体(CO2、SO2等) 2、向NH4Cl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NaOH溶液能与NH4Cl反应生成NH3气体,也能和HCl发生中和反应,但在实际反应时,HCl先和NaOH反应,等HCl被反应完后,NH4Cl才能和NaOH反应放出NH3气体。因为NH3会被HCl溶液吸收。 【小结】:溶液中有酸时,不可能从里面放出碱性气体(NH3等) 3、向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NaOH溶液能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也能和H2SO4发生中和反应,但在实际反应时,H2SO4先和NaOH反应,等H2SO4被反应完后,CuSO4才能和NaOH反应生成Cu(OH)2沉淀。因为Cu(OH)2沉淀会被H2SO4溶解。【小结】:溶液中有酸时,不可能在里面产生碱的沉淀[Cu(OH)2、Mg(OH)2等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归纳

2013年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归纳 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错误,是"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 2.分子中键能越大,分子化学性质越稳定。正确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错误,Sn,Pb等反应不明显,遇到弱酸几乎不反应;而在强氧化性酸中可能得不到H2,比如硝酸 4.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错误,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5.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7 错误,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可以是He、H等非金属元素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最外层7e-的117好金属元素目前没有明确结论 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正确 7.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可以是: (1)原子和原子;(2)原子和分子;(3)分子和分子; (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

(7)阳离子和阳离子 错误,这几组不行: (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 8.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错误,比如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 9.pH=2和pH=4的两种酸混合,其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一定在2与4之间 错误,比如2H2S+H2SO3=3S↓+3H2O 10.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要写成离子的形式 错误,难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和H2SO4要写成分子 11.电离出阳离子只有H+的化合物一定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错误,比如水 12.甲酸电离方程式为:HCOOH===H+ + COOH- 错误,首先电离可逆,其次甲酸根离子应为H COO- 13.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都是共价化合物 错误,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4.一般说来,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正确 1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所具有的元素种数满足2n^2(n是自然 数) 正确,注意n不是周期序数

人教版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点精析】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 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 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宏观 元素 组成 微观分子 原子核 质子原子 中子离子 核外电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 鸣气及各种溶液。 28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 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ì元素符号 ? ?化学式 4. 化学用语í

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

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 (1)金属和酸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反应。 例如将锌、铁合金投入稀盐酸中,锌优先与稀盐酸反应。 (2)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单质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例: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和销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铁优先置换出银,然后若铁粉有剩余,才能置换出铜。因为先发生反应Fe+2AgNO3=2Ag+Fe(NO3)2,后发生反应Fe+Cu(NO3)2=Cu+Fe(NO3)2。 (3)当酸、碱、盐混合相互反应时,酸碱的中和反应优先于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

例:①将稀盐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因为先发生的反应是 HCl+NaOH=NaCl+H2O,此反应无明显现象,当NaOH已被完全消耗,又发生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此反应有气泡产生。 ②将NaOH溶液逐滴滴加到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蓝色沉淀。因为先发生的反应是 H2SO4+2NaOH=Na2SO4+2H2O,此反应无明显现象,当稀硫酸被完全消耗,又发生反应CuSO4+2NaOH=Na2SO4+Cu(OH)2↓。

(4)当碳酸盐与混合溶液反应产生气体、沉淀时,产生“气体”优于产生“沉淀”。例:向稀盐酸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时,先产生气泡,之后产生白色沉淀。因为先发生的反应是2HCl + Na2CO3=2NaCl+H2O+CO2↑,此反应产生气泡,当稀盐酸被完全消耗,又发生反应CaCl2+Na2CO3=2NaCl+CaCO3↓。 (5)当金属、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时,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 例:将稀硫酸逐滴滴加到氧化铜和铁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优先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当氧化铜被完全消耗时,铁再与硫酸反应,当硫酸铜被完全消耗时,过量的铁才与稀硫酸反应,即可观察到溶液变蓝,后析出红色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复习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复习 一、知识要点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4、熟悉初中常见物质的俗称,将其俗称的来源弄懂,并与其学名,化学式及所属类别联系起来记忆。 5、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要抓住“原子守恒、元素守恒和质量守恒”这个核心。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可表示为: 二、知识运用典型例题 例1、(2009年·四川)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是() A、Fe B、N2 C、CO D、H+ 例2、已知溴元素的元素符号为Br,溴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图)

问: ①x的值为____。 ②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__ __(填序号) ③溴化氢的化学式为_____ __。 ④溴化氢的水溶液是一种酸,该酸的名称是______ __。 例3、(2009·北京模拟)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组成或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③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④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两种物质组成的⑤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⑥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⑦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⑧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A、①⑤⑦⑧ B、①③⑤⑧ C、①⑥⑦⑧ D、③⑤⑥⑦ 例4、对于化学反应A+B=C+D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生成物C和D分别为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若A和C是单质,B和D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和D不可能是两种沉淀 D、若A、B、C、D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例5、(2009·山西模拟)由 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下列要求各写出一种可能得到物质的化学式:(1)碱性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碱_______________; (3)含氧酸__________________ _;(4)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运用课堂训练 1、(2009·大同)在一小组的报告里使用了如下化学符号,其中错误的是() A、镁离子:Mg2+ B、两个氮原子:2N2 C、五氧化二磷:P2O5 D、氯化钾:KCl

重要 初中化学5个优先反应原则

初中化学5个优先反应原则 1.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一: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如: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和销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铁优先置换出银,然后若铁粉有剩余,才能置换出铜. (1)先:Fe+2AgNO3====2Ag+Fe(NO3)2 (2)后:Fe+Cu(NO3)2====Cu+Fe(NO3)2 2.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二:酸与碱的反应优先于该酸与盐的反应.如将稀盐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因为HCL+NaOH====NaCL+H2O(先),此反应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因为NAOH已被完全消耗,发生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后),此反应有气泡产生. 3.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三:金属和酸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反应,如将锌,铁合金投入稀盐酸中,锌优先与稀盐酸反应. 4.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四:欲检验某混合物溶液中同时含CO2-3 SO2-4和Cl-,应优先检验CO2-3,之后检验SO2-4,最后检验Cl-.具体方法为:取混合溶液少量,先加入少量的稀硝酸,若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则证明含有CO2-3(注意此步不能加稀盐酸或稀硫酸);然后加入少量的硝酸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2-4(注意此步不能加入氯化钡溶液).最后再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稀销酸的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Cl-.相关反应: Na2CO3+2HNO3====2NaNO3+H2O+CO2↑

Ba(NO3)2+NaSO4====BaSO4↓+2NaNO3 AgNO3+NaCl====AgCl↓+NaNO3 5.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五: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如将稀硫酸逐滴滴加到氧化铜和铁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优先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当氧化铜被完全消耗时,铁再与硫酸反应,当硫酸铜被完全消耗时,过量的铁才与稀硫酸反应,即: CuO+H2SO4====CuSO4+H2O(先) 溶液变蓝 Fe+CuSO4====Cu+FeSO4析出红色固体 Fe+H2SO4====FeSO4+H2↑(后) 有气泡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 1、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理变化: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这种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化学性质: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活泼性---稳定性、酸性---碱性 5、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6、混和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7、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8、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9、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10、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1、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 12、无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 1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14、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另一种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15、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16、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17、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18、还原反应:这种含氧化合物理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1) 放热反应:反应后使体系温度升高。 包括:燃烧反应、氧化反应、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CaO与H2O反应等。 (2) 吸热反应:需要在不断提供热量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反应。 包括:加热分解制氧气。 19、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0、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查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2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22、催化剂: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 催化作用。 2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5、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6、相对原子质量:即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 所得的值叫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8、硬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29、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30、化学式: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3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融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中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和物,叫溶液。

高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附答案)

高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某元素R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为H a RO a+3 ,该酸的式量为M,则R 的最 高正价数为 __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___________,a的数值可 能是 _______ 。 2、某非金属X的最高化合价为+m,它的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酸分子中有b 个氧原子,则这种酸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该酸和碱反应最多生成____ ______种酸式盐。 3、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 2H 4 )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 当它 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水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热。已知 0.4mol 液态肼 与足量的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2kJ的热量。 (1)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H 2O(液)=H 2 O(气)-44kJ,则 16 克液态肼与液态双氧 水反应 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__________ kJ。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 很大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A(气)+ B(气)= C(气)+ Q 1(Q 1 >0) D(气)+ B(气)= E(气)+ Q 2(Q 2 >0) 又知Q 1>Q 2 ,若A和D的混合气体1mol完全与B反应,放热Q 3 ,则A和D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录像用的高性能磁带中的磁粉,主要原料之一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 为 CO x Fe 3-x O 3+x 的化合物。已知氧为-2 价,钴(Co)和铁可能是呈现+2 价或+3价,且上述化合物中,每种元素都只能有一种化合价,则x值为____, 铁的化合价为________价,钴的化合价为_______。 6、硝酸铅[Pb(NO 3) 2 ] 的稀溶液中,滴入几滴稀 Na 2 SO 4 溶液生成白 色 PbSO 4沉淀,再滴入数滴饱和 CH 3 COONa 溶液,微热,并不断搅动,沉淀 慢慢 溶解。发上发生的都是复分解反应,写出反应过程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推测第二步离子反应反发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7、将0.05mol·L-1Ca(H 2PO 4 )溶液与0.15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 合, 搅拌后静置,充分进行反应。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海水是提取溴的重要资源,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方法是: (1)在 pH=3.5 的海水中通氯气将Br-转变为Br 2 ; (2)通空气将Br 2从海水中吹出,并用Na 2 CO 3 溶液吸收; (3)用硫酸酸化吸收有足量溴的碳酸钠溶液,使单质Br 2 分离析出。写出上面每个步骤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蒸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称为蒸馏。这种分离操作是通过液相和气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来实现的。 对于均相物系,必须造成一个两相物系才能将均相混合物分离。蒸馏操作采用改变状态参数的办法(如加热和冷却)使混合物系内部产生出第二个物相(气相);吸收操作中则采用从外界引入另一相物质(吸收剂)的办法形成两相系统。 一、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 1.拉乌尔定律 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 p A=p A0x A p B=p B0x B=p B0(1—x A)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 A=Py A而P=p A+p B 则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x A=(P—p B0)/(p A0—p B0)———泡点方程 y A=p A0x A/P———露点方程 对于任一理想溶液,利用一定温度下纯组分饱和蒸汽压数据可求得平衡的气液相组成; 反之,已知一相组成,可求得与之平衡的另一相组成和温度(试差法)。 2.用相对挥发度表示气液平衡关系 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v可用它在蒸汽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来表示,即v A=p A/x A v B=p B/x B 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为相对挥发度。其表达式有:α=v A/v B=(p A/x A)/(p B/x B)=y A x B/y B x A 对于理想溶液:α=p A0/p B0 气液平衡方程:y=αx/[1+(α—1)x] Α值的大小可用来判断蒸馏分离的难易程度。α愈大,挥发度差异愈大,分离愈易;α=1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 3.气液平衡相图 (1)温度—组成(t-x-y)图 该图由饱和蒸汽线(露点线)、饱和液体线(泡点线)组成,饱和液体线以下区域为液相区,饱和蒸汽线上方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两曲线之间区域为气液共存区。 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相同,但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若气液两相组成相同,则气相露点温度大于液相泡点温度。 (2)x-y图 x-y图表示液相组成x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y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平衡线位于对角线的上方。平衡线偏离对角线愈远,表示该溶液愈易分离。总压对平衡曲线影响不大。 二、精馏原理 精馏过程是利用多次部分汽化和多次部分冷凝的原理进行的,精馏操作的依据是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产生上升蒸汽。精馏塔中各级易挥发组分浓度由上至下逐级降低;精馏塔的塔顶温度总是低于塔底温度,原因之一是:塔顶易挥发组分浓度高于塔底,相应沸点较低;原因之二是:存在压降使塔底压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在概念的形成和运用上更凸显了概念的重 要性。死记硬背的方式会对以后的化学教学有所阻碍更多的是影响了学生学习化 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是对于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谈了一些简单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75-01 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落实问题上一直在困扰着我。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 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 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 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 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 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 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 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 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 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 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 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 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 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 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 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 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 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 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

/初三化学(下)总复习测试卷(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12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市场上销售的食盐种类有加钙盐、加锌盐、加碘盐等,这里的“钙”、“锌”、“碘”是指( ) A 、分子 B 、元素 C 、单质 D 、阴离子 2、下列现象,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有水滴产生的过程 ②浓硫酸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了 ③碳酸氢铵露置空气中质量减轻了 ④爆炸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下列变化中,可以用来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氮气和氧气 B 、分解液态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C 、分离KNO 3和NaCl ,得到KNO 3晶体 D 、对天然水加热时有气泡冒出 4、已知用碳还原烘干的铬酸钠可制得氧化铬4Na 2CrO 4+4C+O 2==4Na 2CO 3+2Cr 2O 3,在这反应前后的两种含铬的化合物中,铬的化合价依次是( ) A 、7、3 B 、6、3 C 、6、5 D 、5、6 5、下列各组物质中,在物质分类里前者从属于后者的是( ) A 、纯净物、混合物 B 、氧化物、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 D 、金属、非金属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液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D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7、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a 千克,其中氧原子的质量为b 千克,若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则C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b a a -8 B 、b a a -12 C 、b a a -16 D 、b a a -32 8、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或通入到水中,所得溶液pH 小于7的是( ) A 、CuO B 、CaO C 、CO 2 D 、NaCl 9、使25克甲与5克乙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10克甲和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其化学式分别用A 、 B 、 C 、 D 表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A+B==C+D B 、A+2B==2C+D C 、2A+B==2C+ D D 、2A+B==C+2D 10、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牙齿由一层称为碱式磷酸钙的坚硬物质保护着。碱式磷酸钙 的化学式中除钙离子外还含有一个氢氧根离子和三个磷酸根离子(PO 43-),则其化学式正 确的是( ) A 、Ca 2(OH)(PO 4)3 B 、Ca 3(OH)(PO 4)3 C 、Ca 4(OH)(PO 4)3 D 、Ca 5(OH)(PO 4)3

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教育永恒的经典课题。我们都在使用着“课程”这一概念,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处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课程作进一步的剖析和认识,形成基本的共识,规范和提升我们的课程实践和课程行为。一、课程涵义的理解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59年斯宾塞发表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文中提出了“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舯系统纽织”。西方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一名词,意指“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实际上,课程理论和流派很多,即使同一理论渊源和思潮的学者,对课程定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定义。综观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课程作为学科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这样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这种课程定义片面强调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局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二)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P.Oliva)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流行、影响最大的课程术语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两者几乎涉及学校教育制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管理等进行规定,提出了要求。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与课程过程、手段截然分开,并且强调了前者,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发展、创造空间的营建,忽视了学习者活生生的现实经验。 (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另一课程论专家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最近的课程理论还非常强调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的重要性。这种课程定义重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消解了目标与手段、内容与过程的二元对立。但有些持这种定义的学者有些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赋予课程以灵魂和核心,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课程领域和范围,因此我们应积极重建我们的课程概念,这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我们的课程概念应是一种以培养目标为灵魂和核心的课程概念。——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大课程概念。——我们需要一种一元与多元、同一与多样、集中与分享相结合的课程认识。——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的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的活生生、动态变化的课程概念。总之,我们应建立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一种权利分享的课程概念,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概念。只有在这样的课程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全面深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专项练习题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相对原子质量:K-39 I-127 0-16 C-12 H-1 Fe-56 S-32 Al-27 一、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木炭燃烧 C.冰融化成水 D.矿石粉碎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 B.铁生锈 C.豆磨成豆浆 D.汽油挥发 3、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4.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干净无污染的空气 B.干冰 C.冰和水的混合物 D.液态氢 5.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质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6.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水果和花的香虽有一定距离,仍能闻到,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7.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 ) A.物质的种类 B.分子的种类 C.原子的种类 D.分子的数目 8.下列各组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 A.大理石、CaCO3 B.纯碱、NaOH C.熟石灰、CaO D.烧碱、NaCl 9.在空气的成分中,约占空气体积1/5的气体是( ) A.氮气 B.稀有气体 C.氧气 D.二氧化碳 10.在 M + 2O2 == 2CO2 + 2H2O 中,依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M为( ) A.CH3OH B.C2H5OH C.CH3COOH D.CH4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B.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12.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说明这三种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