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书中的注解

古书中的注解

古书中的注解
古书中的注解

古漢語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

我國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今天我們要想比較順利地讀懂一部古書,一般都要參看舊注。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的發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鄭玄對先秦的經書,像《周易》《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作過注解。這些注解對我們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沒有漢代學者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許多先秦古籍我們今天是很難讀懂的。到了唐代,距離漢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許多漢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義”。例如現在最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傳、鄭箋的“傳”和“箋”,當時都各有特定的意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有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别。

注:《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漢朝人或魏晉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書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晉范甯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先秦經書的注解一般都比較難讀。這一方面是因為注解家數繁多,各有側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捨之間,有時很不容易決定;另一方面是因為注文比較簡略,注解的體例和術語對一般讀者來說都比較生疏。要想讀懂先秦經書的注解,我們首先要對它們的體例有大致的了解。

下面我們舉出《詩經·魏風·碩鼠》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明經書注疏的體例(注疏一般都是用雙行小字排在正文之下。為了保存原樣,正文和注疏一律不加標點):

正文之下,前面沒有“箋云”的注是毛傳,如“貫事也”,“箋云”之後的注是鄭箋,圓圈之後“貫古亂反......”是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對正文和注文的注音(注:《經典釋文》簡名《釋文》,它彙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給先秦經書(包括《老子》和《莊子》,因為《老子》《莊子》在唐代也被稱為經)所做的注釋(以注音為主,也有少數義訓),經過作者一番選擇,成為我國早期别具風格的注音(兼釋義)總集之一。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經典釋文。這部書本來是脫離具體注釋对象的一部完整的專著,宋代以後,人們才把它的注釋移到每本書的相應的正文之下。))。[疏]字以下才是孔穎達的疏。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兩本書印行的;宋代以後,為了便於閱讀,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書。注和疏合成一本後,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後,如果一段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注之後,如果一段中只有一個注,疏就放在一個注之後;上面這個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注之後。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訖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至'得我所'”,“傳‘貫事’”,“箋'碩大'至'是徙'”),然後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有時是直解正文,如“國人疾其君重斂畏人,比之碩鼠......”;有時是疏證和發揮毛傳和鄭箋,這里是首先說明毛傳和鄭箋的來源,如毛傳:“貫事也”,正義曰:“《釋詁》文”,又如鄭箋:“碩大也”,正義曰:“《釋詁》

文”(《釋詁》指《爾雅·釋詁》,孔穎達認為毛傳和鄭箋這里都是根據《爾雅·釋詁》來注解正文的);接著就考證名物,如“《釋獸》於鼠屬有鼫鼠......”。可見疏的內容是很豐富的。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後來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選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為集注或集解,例如何晏注《論語》,就是集解。試舉《論語》第一句為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其中“馬曰”的“馬”指馬融,“王曰”的“王”指王肅。在讀“集解”之類的著作時,首先要細讀它的序,這樣才可以知道集的是哪幾家,“某曰”的“某”指的是哪一個人。(也有序裏沒有提到的,這多半在注中第一次出現某人時用全名,以後只用他的姓。)

注解常見的情況有下列四種:

第一,釋詞。如上例“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馬融就只注釋了“子”字。

第二,串講。把一句或幾句連串起來講解。如前例鄭箋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兩句作了串講:“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來顧眷我。”這種方式雖然表面上沒有釋詞,但實際上是在串講中附帶地注釋了詞義,如以“事”釋“貫”,以“眷”釋“顧”都是。

第三,釋詞並串講。這是前兩种方式的同時使用。如上例,“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懌。”王肅不但解釋了“時”字,並且把“學問時習之,不亦說乎”全句串解了一下。

第四,通釋全章大意。如現在流傳的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就是採用既釋字句也釋全章大意的辦法。《孟子章句》每章之後都有“章指”,“章指”是通釋全章正文的大意的。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章的後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養生喪死之用備足,然後導之以禮義;責己矜窮,則斯民集矣'”。這種辦法,為的是使文章的意義更為明顯,幫助讀者對全章的大意有一個總的了解。

要想讀懂先秦經書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經書注疏的體例和注解的各種情況之外,我們還要對經書中的注解術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注解的術語很多,這里不可能一一列舉,我們只介紹幾個較為常見的術語。

1.曰,為,謂之使用這幾個術語時,被釋的詞總是放在“曰”“為”“謂之”的後面。這幾個術語的作用相同,它們不僅用來釋義,並且用來分别同義詞或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别。例如:

《論語·先進》:“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朱熹注:“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

《爾雅·釋天》:“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

《谷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二穀不升謂之饑,三穀不升謂之饉。”

《詩經·術風·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論語·學而》引此)。毛傳:“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

“饑”與“饉”是同義詞,“切”“磋”“琢”“磨”是近義詞,注釋家有時用“曰”,有時用“為”,有時用“謂之”來區分它們。在注釋並區分這類同義詞或近義詞時,既可用“曰”,也可用“為”,也可用“謂之”可見“曰”“為”“謂之”的作用是相同的。這種“曰”“為”“謂之”略等於現代漢語的“叫做”。

2,謂“謂”和“謂之”不同,前面說過,使用“謂之”時,被釋的詞總是放在“謂之”的後面,使用“謂”時,被釋的詞則都是放在“謂”的前面。可見這兩個術語的差别是很明顯的。“謂”這個術語,往往是在以具體釋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的情況下,才用上它。例如:

《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孔安國注:“政謂法教。”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何晏注:“後生謂少年。”

“政”的概念比較抽象,故用比較具體的概念“法教”來注釋它;“後生”的概念比較特殊,故用比較一般的概念“少年”來注釋它。這都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原文。

3.貌“貌”字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後面。使用“貌”字時,被釋的詞往往是表示某種性質或某種狀態的形容詞。例如:

《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朱熹注:“沃若,潤澤貌。”

《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何晏注:“莞爾,小笑貌。”

《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何晏注:“循循,次序貌。”

這種“貌”字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的樣子”。

4.猶使用這個術語時,釋者與被釋者往往就是同義或近義的關係。例如:

《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毛傳:“側,猶厓也。”

《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不平謂何?”箋云:“謂何,猶云何也。”

用“厓”釋“側”,用“云何”釋“謂何”;因為“云”“謂”義同,“側”“厓”義近。這種“猶”字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等於說。”

以上“曰”“為”“謂之”“謂”“貌”“猶”六個術語,都是單純用於釋義的。

5.之言,之為言使用這兩個術語時,必然是“聲訓”;除了釋義之外,釋者與被釋者之間有時是同音的關係,有時是雙聲疊韻的關係。例如: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鄭玄注:“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朱熹注:“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肅”“正”“得”除了從意義上分别注釋了“蕭”“政”“德”之外,釋者與被釋者之間還有語音上的關係:“肅”“蕭”雙聲,“正”“政”同音,“得”“德”同音。

6.讀為,讀曰這兩個術語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例如:

《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鄭箋:“泮讀為畔。”

《禮記·曲禮》:“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士則提之。”鄭玄注:“綏讀曰妥。”“泮”和“綏”是假借字,“畔”和“妥”是本字。

7.讀若,讀如這兩個術語一般是用來注音。例如:

說文:“噲,咽也。從口,會聲。或讀若快。”

有時,“讀若”、“讀如”的作用和“讀曰”、“讀為”相同,也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例如:

《禮記·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鄭玄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讀為”“讀曰”和“讀若”“讀如”的分别就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後者則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時也是用本字來破假借字。

從漢代學者注經開始,其後魏晉南北朝各代,注解古書的範圍都有所擴展。唐人除了為先秦經書做注疏工作之外,也為漢以下的其他古書做了注解。例如司馬遷的《史記》,在唐代就有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蕭統的《文選》,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這些注解,有的是以人名地名的考證和史實的考核為主,有的是以詞語的出處和典故的來源的考證為主。例如司馬貞、張守節對《史記》所做的注解,都較多地集中在人名地名的考證和史實的考核之上。這類古書的注解,有的在考核史實之中增補了許多後代難得的史料;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就有這個特點。

古代作家一般都喜歡引經據典,尤其是中古時期,引經據典幾乎成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因此,注解這些文學作品時,注明出典就成了注解家的首要任務。李善《文選》注就幾乎集中全力在注明出典方面,因此當時人們批評他的注解是“釋事而忘義”(這個批評不一

定完全正確,李善注解中的釋義工作雖然做得比較少,但是他並不是完全不釋義)。試看他在揚雄《解嘲》中的一段注解:

這段原文雖然有一些較難理解的詞語,如“褐”“傅”“枉”“詘”“窒隙蹈瑕”等這些詞語最好也加注釋),但原文中更難理解的是每句話的用典,如果沒有李善的注解,一般讀者就難以知道每句話用的是什麼典,也就難以理解每句話的內容了。

有時,李善不是注明典故的來源,而是指出某些詞語的出處。例如:

上)這三個例子中,他指出了“終鮮兄弟”“狼狽”“優渥”“盤桓”等詞語的出處。這種注解,也有助於讀者充分領會作品詞句的意思。

有時,他也釋義,不過他往往是轉引古注或古代字書對這個字的注釋。例如:

有些古書的注解,除了注明出典之外,並能畫分段落,詮釋大意,從而説明讀者分析和

鑒賞作品。試舉仇兆鼇注杜甫《春望》為例:

注文前面先畫分段落,詮釋大意,後面再逐詞逐句地注明出典。這樣做,對於閱讀和鑒賞這首詩的人,確有幫助。

另外有一類古書的注解,往往側重在闡明哲學思想上。其中有的是闡明原著中的哲理,也有的是在闡明原著哲理時從中寄寓了注者自己的思想觀點。比如《莊子》,這是一部文字深奧的古書,但是郭象注與成玄英疏的重點卻不擺在字句的解釋方面。試看《逍遙遊》中的一段注疏:

郭注和成疏都用了很多筆墨闡明“之二蟲又何知”這一句話中所包含的“自然”“不為”之類的老莊哲理。

關於注音,也有新的發展。早期的注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讀若”“讀如”等術語注音,後來反切逐漸被注解家用來注音了。例如(引自李善文選注):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於宜反董允等。(諸葛亮:出師表)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雍,一龍切徐衍負石入海。(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又如(引自李善文選注):

昔者司馬喜臏鼻引腳於宋。卒相中山。(鄒陽:獄中上樑王書)

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足俱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諸葛亮:出師表)“鼻引”即“鼻引切”,是注“臏”字的音;“足俱”即“足俱切”,是注“諏”字的音。如果我們以為“鼻引”是釋“臏”字的意義,“足俱”是釋“諏”字的意義,那就錯了。

關於注音,有一個術語值得提出來說一說,那就是“如字”。古書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訴讀者,在這特定的上下文裏,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讀。例如《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經典釋文》說:惡惡,上鳥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報反,下如字。這是說第一個“惡”字讀“烏路反”,是去聲,第二個“惡”字要讀它本來的音,即惡劣的“惡”,舊讀入聲;第一個“好”字讀“呼報反”,是去聲,第二個“好”字要讀它本來的音,即美好的“好”,是上聲。

有時候一個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這個字在這特定的上下文裏傳統有不同的讀法。例如《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經典釋文》說:三思,息暫反,又如字。這是說這里“三”字有去聲的讀法(變讀),又有平聲的讀法(如字)。讀法不同,往往講法不同。例如《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經典釋文》說:不分,包云如字,鄭扶問反,分猶理。這是說這里“分”字有平聲的讀法(如字),又有去聲的讀法(變讀)。包鄭兩家的讀音,反映了對“分”字的不同的理解。

古書上常常有一字異讀的情況。不同的讀音往往表示了詞義或詞性的不同。例如音樂的有時只表現為聲調上的差異。例如施行的“施”讀平聲,施與的“施”讀去聲;聽聞的“聽”讀平聲,聽從的“聽”讀去聲。但是這只是詞義上的轉變。有時候聲調不同,不僅是詞義上而且是詞性上的轉變,這種情況最值得注意。例如王侯的“王”是名詞,讀平聲,王天下的“王”是動詞,讀去聲;操持的“操”是動詞,讀平聲,節操的“操”是名詞,讀去聲;愛好的“好”是動詞,讀去聲,美好的“好”是形容詞,讀上聲;厭惡的“惡”是動詞,讀去聲,惡劣的“惡”是形容詞,讀入聲。

利用四聲來區别詞義和詞性,這是漢語的特點之一。漢魏學者看到了這個特點,並體現於古書注音。有的文字學家認為這是六朝經師注解古書時的強生分别。但是積習相沿,在後來的“聲律之文”裏就很重視這種分别。有些字的異讀還保留在現代漢語裏,如“好”(hǎo)“好”(hào)“惡”(è)“惡”(wù)之類;有些字的異讀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裏已經混同了,但是仍保留在某些方言裏,例如上升的“上”讀上聲,在上的“上”讀去聲,現在廣州

話仍有區别。

唐代以後,宋代學者也做了不少注解古書的工作。例如朱熹就著有《周易本義》《詩集傳》《大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辭集注》等。朱熹能擺脫漢代學者的影響,直接從正義入手,他做的注解,有時比較近情近理,平易可通。

清代學者幾乎對每一種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新的注解,他們鑽研漢唐人的注解,根據具體材料判斷前人的是非,解決了古書中許多疑難問題。他們對古書字句的解釋要求非常嚴格,做出了許多成績。例如陳奐的《詩毛氏傳疏》,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焦循的《孟子正義》,王先謙的《莊子集解》,郭慶藩的《莊子集釋》,等等,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自然,清人有些注解,極力要求無一字無來歷,不免過於瑣細。例如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注《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幾乎每一個字都作了詳細的考證,這一句並不難懂的話,就注了將近一千個字;其中一個“曰”字就注了一百多個字,

繁徵博引,極為詳盡,但是實用價值不大。

除了為古書做注解和考證工作之外,清代學者還作了許多古籍校勘的工作。阮元為《十三經注疏》所作的《校勘記》,就是一例。《校勘記》除校正十三經正文的錯誤之外,更多的是校正注疏中的錯誤。(《校勘記》附在《十三經注疏》每卷之後,我們閱讀十三經時,應該參閱。)校勘學上有些專門術語,我們應當有所了解。試舉校勘學上常用的兩個術語為例:

1.衍文“衍文”簡稱“衍”,也叫“衍字”。這個術語用來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現象。例如《詩經·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鄭箋:“舟載渡物者,今不用,而與衆物泛泛然俱流水中。”阮元《校勘記》:“'與'下衍'衆'字,小字本無。”又如《左傳僖公四年》:“漢水以為池。”阮元《校勘記》:“《釋文》無'水'字。云:或作'漢水以為池','水'字衍。”又如《禮記·檀弓》:“從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為服。”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中說:“'夫'字衍文也,'二人'兩字合為'夫'。”

2.脫文“脫文”簡稱“脫”(有時作“敚”或“奪”),也叫“脫字”。這個術語專指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例如《詩經·周南·桃夭》孔穎達疏:“此云家人,家猶夫也,猶婦也。”阮元《校勘記》:“'猶婦'上當脫'人'字。”又如《詩經·衛風·碩人》孔穎達疏:猗嗟云:'頎而長兮'。孔世家云:“'頎然而長'。故為長貌。”阮元《校勘記》:“'孔'下脫'字' 字。”

清代學者除了為專書做注解和校勘工作之外,還利用讀書劄記的形式,對古書的詞句詮釋和文字校訂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常常有非常精闢的見解。重要的如王念孫的《讀書雜誌》,王引之的《經義述聞》,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等等,這些都是讀上古典籍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學習古代漢語,參閱古書的注解是十分必要的。我們讀古書,能直接讀白文(就是不附注解的文章)固然很好;如果能參考前人的注解來讀,就能體會得更深刻。對先秦的文章,更是如此。阮元曾有一段話談到讀注解的重要:

竊謂士人讀書,當從經學始,經學當從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讀注疏不終卷而思臥者,是不能潛心研索,終身不知有聖賢諸儒經傳之學矣。至於注疏諸義,亦有是有非;我朝經學最盛,諸儒論之甚詳,是又在好學深思實事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尋覽之也。(見《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板注疏總目錄》)

我們今天讀古書的目的,自然和阮元的時代完全不同。但是讀古書應先接觸先秦作品(其中自然包括所謂經書),讀先秦作品要依靠注解,這個方法在今天仍然是有用的。

阮元提到應該依靠注解,但不要迷信注解,這一點尤其重要。實際上不只是對注解,就是對正文也應該如此。古書傳到現在,由於傳寫和其他種種原因,其中常常有錯字。注解家對這些錯字,有的看出來了,有的就不免以訛傳訛,根據錯字做了錯誤的注解。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判斷古注是非的本領。”五四“後出版了不少古書選本,其中的注解往往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文大都是用現代口語(或淺近文言)寫的,可供初學古代漢語的人參考。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 一、傳注類 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二、章句類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

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 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 《孟子章句》 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 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3)古籍: 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 《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示例: 《资治通鉴》卷二○○○,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册,第6293页。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示例1 乾隆《嘉定县志》卷十二《风俗》,第七页a。 示例2 万历《广东通志》卷十五《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2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第367页。 3)古籍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出版信息与版本/页码。 示例1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3页。 示例2 何承矩:《上太宗论塘泊屯田之利》,载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五,《文渊阁四库丛书》第4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 ■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 ●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注释概说: 1汉代的古书注释: 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 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 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 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为什么要读古注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 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三、问答: 1.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捌、古书的标点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 3.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二、给下列古文加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注:①涘:岸边。渚:水中小块陆地。 8.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

古书注解

一、说明属于哪一种体例,运用了何种注解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也。)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六十而耳顺,(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马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疏]“子曰”至“逾矩”。○正义曰: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言成童之岁,识虑方明,於是乃志於学也。“三十而立”者,有所成立也。“四十而不惑”者,志强学广,不疑惑也。“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禀受者也。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六十而耳顺”者,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孔子辄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 二、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 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

古书中的注解

古漢語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 我國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今天我們要想比較順利地讀懂一部古書,一般都要參看舊注。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的發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鄭玄對先秦的經書,像《周易》《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作過注解。這些注解對我們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沒有漢代學者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許多先秦古籍我們今天是很難讀懂的。到了唐代,距離漢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許多漢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義”。例如現在最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傳、鄭箋的“傳”和“箋”,當時都各有特定的意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有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别。 注:《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漢朝人或魏晉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書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晉范甯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注解体例的名称: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正义:解释经 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对注的解释。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 则包括传、笺等。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注解术语的作用一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二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三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 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四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五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 似的词来作训解。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①释词;②通句;③疏释全章大意;④评说。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讲授内容: ⑴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⑵古注内容 ⑶古注术语 ⑷古人旧注选读 一,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㈠《左传》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唐.陆德明《左传音义》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 ㈡《公羊传》 汉.何休《公羊传解诂》 唐.陆德明《公羊传音义》 徐彦《公羊传疏》 ㈢《谷梁传》 晋.范甯(níng)《谷梁传集解》 唐.杨士勋《谷梁传疏》 陆德明《谷梁传音义》 ㈣《诗经》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毛诗笺》 唐.陆德明《毛诗音义》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

南宋.朱熹《诗集传》 ㈤《论语》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唐.陆德明《论语音义》 宋.邢昺《论语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六朝.皇侃《论语义疏》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㈥《孟子》 汉.赵岐《孟子章句》 宋.孙奭shì《孟子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释》宋.朱熹《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义》。 ㈦《庄子》

晋.郭象《庄子注》 清.郭庆藩《庄子集解》 ㈧《昭明文选》 唐.五臣注 唐.李善《文选注》 ㈨前四史 刘宋.裴骃《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以上合称“史记三家注” 唐.颜师古《汉书注》 唐.李贤《后汉书注》 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㈩《楚辞》《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战国策》 汉.王逸《楚辞章句》 三国.韦昭《国语解》 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战国策注》 (十一)《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著,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氏传述义》《周易正义》《礼记正义》 (十二)四书集注 南宋朱熹著,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

古代汉语练习——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练习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 上自己的注解,成为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注《_____ 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注,宋______疏。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注:“籍( )借也。” 2.《诗·魏风·伐檀》:“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注:“政()法教。”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三、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疏]笺:“一苇”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诗经·卫风·河广》)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四、简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有何分别? [练习二]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古书注解中,用作校勘的术语是____________。 ①之言,之为言;②夺;③当为;④谓之;⑤犹 2.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的是_________。 ①王念孙;②王引之;③俞樾;④阮元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有___________。 ①李善注;②五臣注;③颜师古注;④孔疑达注 4.李善为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两句加了注:“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李善这里是____________。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 研究 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先秦 ①特点: 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 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周易·说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 (2)两汉 ①特点: 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 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 ①特点: 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 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 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 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十三经注疏》:即为《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作的十二本疏与《经典释文》的合称。 (5)清 ①特点:从材料出发,详尽可靠流于繁琐。 ②名家注: 例:阮元《校勘记》(为《十三经注疏》而作) (三)古注的体例、内容 1、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注解体例,常见名称有“传”、“注”、“笺”。(2)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3)章句——“离章辨句”的意思,如赵岐《孟子章句》。 (4)集解体——又称集注,集说,集释,是一种汇集众说的注解体例,如何晏《论语集解》。 2、内容——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 △原文: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古书的注解 1、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 2、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标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興也北風寒涼之風雱盛貌箋云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〇涼音良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惠而好我,攜手同行惠愛行道也箋云性仁愛而又好我者與我相攜持同道而去疾時政也〇好呼報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虛其邪既亟只且虛虛也亟急也箋云邪讀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者今皆以爲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疏]北風至只且〇正義曰言天既爲北風其寒涼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涼風盛雪病害萬物以興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見病害莫不散亂故皆云彼有性仁愛而又好我者我與此人攜手同道而去欲以共歸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爲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雖先日其寬虛其舒徐威儀謙退者今莫不盡爲急刻之行故己所以去之既盡也只且語助也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3)“好”是 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起因。 先古书到了汉代,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口授、传抄的错误,一般人很难读懂。文化上的需要,产生了专门为先古书作注解的专家,来解决普通人阅读上的问题。到了唐代,清代,不但先著作,连汉代的注解都不那么容易理解了,又出现了新的注解。这些注解,为我们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要了解各个时代的注解方法、体例、术语等等,才能使它真正成为帮助我们读懂古书的工具。 二、古注的源流与发展 1、古注的源流 古注之源,可追溯到先:先著作中多有注释杂夹文中。 如: (1)《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2)《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4)《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5)《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先尚未成为一门学科,人们只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也无注释专书。 2、古注的发展概述 (1)古注的萌芽——先 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古注的兴盛-------汉代。 注解的工作开始于汉代,注经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使先的儒家著作得到推广,就必须让人看懂,出现了有名的注解家:毛亨、孔安国(尚书)、马融(论语等)、玄、高诱(战国策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传:阐明经义。也就是注解原文。 笺:补充、订正传的解释。一方面对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来。 注:解释,注解原文词句。(、晋的注) 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本期古注的重要学者 毛亨《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古文尚书注》 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子注》 王逸《楚辞章句》 (3)注解的发展------晋至隋唐。 距汉代已六七百年。出现了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形式——疏(正义)。其容包括:直解正文。 疏证和发挥前人的注解。 考证名物。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 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 4 )提示语法( 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6 )诠释典故成语( 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

古书的注解和表达

古书的注解和表达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三、旧注的体例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五、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阅读古书的障碍 我们学习古文,尤其是学习先秦的文言文,离不开注解。古文的注解,可以分为今人注和古人注两类。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旧注。 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其中包括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书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古书在流传、抄刻过程中的讹误,等等; 二是知识性的障碍,由于古书记载的事情离我们已很遥远,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各方面缺乏了解。 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是今注之源。 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5、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且注家大多是皓首穷经的著名学者、训诂专家,因而他们作注一般说来切合实际,可信可靠。 6、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诗经2邶风2终风》) 汉2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嚏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卫人来。(《左传2成公八年》) 唐2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媵yìng【从女,朕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女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姓媵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媵皆同姓之国也,鲁卫同姓,故来媵之。”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2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2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诗经2周南2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正确,其中存在着不少错误,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相信古注。例如: 《左传2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寤生”之“寤”实是“牾”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左传2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杜预注:“色美曰艳。”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重复。实“艳”的含义是高大魁梧。 《说文》:“艳,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 又《左传2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

古书的注解练习

古书的注解练习 一、下面各小题之下,都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 稻黍稷麦菽也。” 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A、曰、 B、谓 C、谓之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 借也”。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之言 B、谓之 C、犹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 畔。”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为 C、曰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之 B、貌 C、之貌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 朋,同志 友。”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曰 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 纤纤。” 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言 C、犹 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 怀王。”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 饥,菜不熟 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曰 C、犹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 葱。” 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读曰 B、读如 C、之言 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犹 B、之为言 C、读曰 二、标点、阅读下面古注,并回答问题。 (一)(《诗经·卫风·相鼠》)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 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 1.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亨的传、郑玄的笺、孔颖达的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 、郑笺 、孔疏 、注音{ }) 2.这段古注包含哪些内容?举例说明。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 二、训诂的概念 ?训、诂二字,在汉初是分用的,《尔雅》卽有“释诂”、“释训”的区别。 释诂,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 ?训诂: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说文》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解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而诂字始见东汉,未见先秦、汉初古书。表示“故言”的诂,本作故。故、诂是古今字。所以段玉裁注“诂”字又说:“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毛诗》云‘故训传’者,故训,犹故言也。谓取故言为传也。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贾谊为《左氏传训故》,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陈澧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之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者,训诂之大功矣哉。” ?以“故”为体式的古书注释,大概比较侧重于一字一义的解释。 ?后来,“训故”二字多连用,如: ?《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又曰:“《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颜师古注:“故,谓指趣也。” ?再后来多作“训诂”,如: ?《后汉书·陈元传》:“元少传父业,为之训诂,锐精覃思,至不与乡里通。”?《东平宪王苍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善之,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崔骃传》:“毅生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 ?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