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摘要: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极具重要战略地位,但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本文从黄河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角度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评价,以便于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实现供需的协调平衡,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水质开发利用展望

一、引言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中国人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与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称世界四大文明之河。

黄河是我国极具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条河流,它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横跨我国的西、中、东部,奔腾的黄河水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市自治区,并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流域面积达752443km2,占国土面积的8.3%。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m,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沿途汇集了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如湟水、洮河等在其上游,由于下游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所以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黄河流域平均径流量5.8×1010m3,在国内河流中位列第八位,仅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2%,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中等城市的供水任务,为流域内外广大城市和农村生活、生产、生态提供水资源保障,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重要意义。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理论进展

1、黄河流域水资源数量评价

黄河总体来说是一条水资源相当贫乏的河流,且面对着水资源总量紧缺的严峻局面。但由于其径流时空分布、河道控制工程和沿河区域特点等因素的复合状况相当复杂,各河段水资源的丰度、可靠程度和利用潜力都是有巨大差别的。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气候干旱,

全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并向逐年减少的趋势发展,平均径流深度仅77mm,流域内人均水量593 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2%,再加上流域外的供水需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更少,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6%。水资源先天不足,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断流日趋严重,河床时干时湿,填注、浸润蒸发损失增加,水土流失也导致缺水加剧。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6.6×1010m3,地表水资源量为5.58×1010m3,主要为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的动态水量,地下水资源量为3.63×1010m3,其中平原区为1.81×1010m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组成为:降水入渗补给量6.75×109m3,占37.3%,山前侧渗补给量1.95×109m3,占10.8%,地表水入渗补给量9.38×109m3,占51.9%。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主要是夺取潜水蒸发量,对河川径流的影响不大,山丘区地下水开采多为傍河取水或岩溶水,实际上是夺取了河川基流量和河床潜流量,对地表水资源量影响很大,深层承压水的补给量很小,大量开采会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发生环境地质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水资源的过量开发利用,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使地下水补给量相应发生变化,严重超采区形成了深层承压水降水漏斗。由于水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加之近年来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等因素影响,使得流域内主要河流实测径流量有日趋减少的趋势,支流的中下游,甚至上游河段,均处于或正在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缺水、断流状态,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水资源和水环境已成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近20多年,水资源量进一步减少,但是人口和经济规模在进一步增长,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更加困难。随着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供水要求的持续增长,黄河承担的洪水任务已超过其承载能力。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为4.8×1010m3,而在采取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的前提下,流域内外供水区2010年,2030年和2050年总需水量分别为5.2×1010m3,5.9×1010m3,和6.4×1010m3,已远远超出了黄河的供水能力。

2、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评价

黄河流域是我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域之一,污染河长在80%以上。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来了黄河流域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严重污染。黄河水质严重恶化,可用水资源量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水污染发展迅猛,同时断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断流使沿岸城市河道内无径流,变成了接纳污水的黑河,各种鱼类大量死亡,给黄河下游的农业造成了极大危害。

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01×109吨,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1.01×109吨,第二

产业废污水排放量2.72×109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2.80×108吨,分别占总量的25.2%,67.8%和7.0%。大部分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库,严重污染了黄河水资源,水质恶化速度惊人,黄河水资源问题日趋尖锐和激化。全年优于Ⅲ类水质(含Ⅲ类)的河长为31.7%,枯水期优于Ⅲ类水质(含Ⅲ类)的河长为29.5%。黄河现有水源地水质状况较差,难以满足国家地面水Ⅲ类标准的控制要求供水缺乏安全。大部分直接以黄河水为供水水源的重要城市供水源地(饮用水)中40.4%不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要求。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一些城市河段及湟水、汾河、渭河、乌梁素海等污染严重。

黄河干流自刘家峡以下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污染,水质状况明显呈恶化趋势,许多功能区达不到其相应的水质功能要求,污染物量已超过黄河水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和石油类。黄河干流悬浮物浓度很高,最高达485mg/L,同时,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了农药,化肥,病菌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随着地表径流,农用排水,土壤渗漏进入水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潜在污染。流域内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强度高,水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受流域化学工业排污影响,黄河干支流检出11类142种有毒有机物,黄河城市供水源地已经受到有毒有机物污染威胁,供水水质安全不能得到保证。

日益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黄河流域生态和沿黄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影响。

3、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评价

黄河流域内用水总量为 3.95×1010m3,其中利用地表水 2.68×1010m3,开采地下水1.27×1010m3,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 6.0×109m3,山丘区地下水 2.0×109m3,深层地下水4.7×109m3。黄河流域的地表水已无潜力可挖,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30×1010m3,目前实际开采量约6.0×109m3,尚有7.0×109m3的开发潜力,山丘区地下水开采主要时夺取河川基流量,地下水开采多了,地表水利用就会相应减少。流域内耗水总量(指用水消耗)为2.36×1010m3。淮河流域从黄河流域调出水量9.0×109m3。黄河承担着流域内用水,同时承担着外流域用水,这部分对黄河流域我而言,全部消耗水资源,水资源利用有大量的引出水量,也有相当部分水量退回到河道,因此存在重复利用水量问题,特别是枯水年份尤为突出。黄河流域地表水收入项为天然河川径流量,支出项为流域内耗水量,调出水量,河道损失增加量,入海水量。在以往水资源配置种,很少考虑到生态用水,未预留生态用水,已经在部分区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例如河道断流和湿地萎缩。

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不高,其中旱作农业取水的利用率为30%~40%,灌溉水浪费严重,加剧了缺水。因水库拦蓄大量的水会由于蒸发、渗漏等造成水量的损失,水库的蓄水和水量的变化对也河道径流产生了影响。当黄河流域出现平水年时,能满足下游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一般不会发生断流现象。当出现枯水年时,尚可满足下游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但会发生较严重的断流。因此,必须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部门通过分析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农业灌溉、城市用水、水质等方面情况,提出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方案。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了农村近3000万人的饮水困难,有力地推动了沿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研究方法进展

水资源评价主要包括降水径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等内容。主要利用核技术,遥感技术,GIS系统,GPS定位系统,计算技术,随机过程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加强。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气候及其他辅助资料,把黄河流域水资源信息进行多方位、多时空的三维描述,逐步建成一个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能全面支持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体系,最终实现检测技术现代化,数据采集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管理决策智能化。

四、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的研究趋势及展望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和科技进步的不确定性,以及生态系统保护需求的不断增加,都使有限的水资源面临比以往更大更广泛的压力。水资源系统是动态的,其条件和制约因素(技术的、社会经济的和环境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必要应用丰富的实测资料不断对水资源评价成果进行重新估计和更新。

面对黄河流域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黄河水资源评价的研究发展趋势主要有:

1、趋向于综合性研究,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性。

2、加大水资源制度研究,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效力和市场经济作用。

3、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水资源科学规划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霁巍,《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黄河水利出版社

[2] 赵文骏. 宁夏河套灌区引用黄河水量分析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3]张建军,赵全胜,《黄河水资源情势分析》

[4]武雪萍,蔡典雅,梅旭荣,沈跃,谢晓红,《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策》

[5]张光辉,申建梅,聂振龙,《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6]黄志兴,《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资源〃产业》

[7]陈斌,《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阶段若干问题讨论》

[8]程捷,张绪教,田明中等,《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与生态环境》,地质出版社

总结报告-2019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精品

2019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 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 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 2.6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 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 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 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 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 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 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 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 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为此, 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 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 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 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 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自XX年9月12日开始至XX 年9月25 日,历时13天。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水文站、黄河沿水电站、龙羊峡水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黄河水质监测报告

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公报2011年第2期总第26期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Bureau

发布单位: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编制单位: 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资料提供单位: 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 陕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宁蒙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中游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三门峡库区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山东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目录 前言 一、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综述 二、各类水功能区达标情况 三、各省区水功能区达标情况 四、重要水事 附表1 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一览表 附表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附表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 附图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评价断面图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落实水利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加强流域内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使流域内有关单位、部门及社会公众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决定自2005年开始正式发布《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发布频次为三个月一期,按季度发布。 《公报》根据水利部水资源司和水文局制定的《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评价暂行规定》(试行)(资源保〔2004〕7号)和流域水功能区监督管理需要,在黄委监测站网和流域八省(区)现有监测站网基础上,选择了170个重点水功能区(监测断面181个),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中国水功能区划(试行)》水质目标进行水质评价和达标分析。评价基本项目为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氟化物、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等(BOD 5 18项。饮用水源区增加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等5个评价项目。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每期《公报》发布的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当期三个月实测资料平均值的评价结果。饮用水源区中基本项目评价达标,增加项目未达到GB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要求的,该功能区仍为不达标;没有水质目标的排污控制区只评价水质,不进行达标分析。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摘要: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极具重要战略地位,但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本文从黄河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角度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评价,以便于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实现供需的协调平衡,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水质开发利用展望 一、引言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中国人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与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称世界四大文明之河。 黄河是我国极具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条河流,它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横跨我国的西、中、东部,奔腾的黄河水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市自治区,并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流域面积达752443km2,占国土面积的8.3%。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m,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沿途汇集了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如湟水、洮河等在其上游,由于下游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所以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黄河流域平均径流量5.8×1010m3,在国内河流中位列第八位,仅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2%,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中等城市的供水任务,为流域内外广大城市和农村生活、生产、生态提供水资源保障,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重要意义。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理论进展 1、黄河流域水资源数量评价 黄河总体来说是一条水资源相当贫乏的河流,且面对着水资源总量紧缺的严峻局面。但由于其径流时空分布、河道控制工程和沿河区域特点等因素的复合状况相当复杂,各河段水资源的丰度、可靠程度和利用潜力都是有巨大差别的。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气候干旱,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9, 8(4), 313-32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486675140.html,/journal/jwrr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486675140.html,/10.12677/jwrr.2019.84037 Long-Term Evolution in Natural Runoff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Past 550 Years Bo Li1, Xingmin Mu1,2, Peng Gao1,2, Guangju Zhao1,2, Wenyi Sun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2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Shaanxi Received: Jun. 18th, 2019; accepted: Jul. 4th, 2019; published: Jul. 18th, 2019 Abstract Long-term historical runoff analysis is the basi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discharge in rivers.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emi-arid region in northern China, and has long been suffered from water scarcity.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natural runoff to regulate and util-ize water resources. The present study applied the sliding average analysis, MK test and anomaly accu-mulation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trend and fluctuation, and used the Pettitt method to test the abrupt and Hurst index to evaluate the annual runoff with historical data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470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tural runoff has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The time series remained strong persistence, indicating that the natural runoff still keeps decreasing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we found the most abundant natural runoff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and late Qing Dynasty. Abrupt changes occurred in 1641, 1731, 1757, 1816, 1864 (1861), 1933, 1989. The long-term time series indicated that the Yellow River has experienced five abundant water periods, two normal stages and five dry periods, and will stay in dry condition in the future. Natural runoff showed a peri-odicity of 3~4 years examined by wavelet transform. Keywords Natural Runoff,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Yellow River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李勃1,穆兴民1,2,高鹏1,2,赵广举1,2,孙文义1,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 作者简介:孙文义(1983-),男,汉族,山西繁峙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GIS与生态水文。 *通讯作者。

黄河水资源情势分析

黄河水资源情势分析* 贺伟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1. 引言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水资源先天不足。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流域内的水资源情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断流日趋严重。黄河水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中央领导、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域内耗水量和流域外引水量不断增加,直接造成各控制断面实测径流的减少,其减少量可以通过还原计算来处理。二是因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改变了流域内的下垫面条件(或许还有气温升高的影响),导致天然产水量的衰减,因其定量困难,在以往的水资源评价工作中没有考虑。90年代,我国北方河流断流现象严重,引起了水文水利工作者对径流衰减的关注。最近,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采用1956~1997年水文系列,并考虑产水量衰减因素对河 *参加本项工作的有黄永泽、马滇珍、张象明、卢琼和姚念念。 北省水资源量进行了核算,其结果与第一次评价相比,全省降水量只减少2.7%,而地表水资源量减少25%,水资源总量减少14%。这说明下垫面条件剧变的今天,系列一致性对成果的影响超过了系列代表性的影响。 这次,在以往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增的水文数据和水资源公报材料,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和可利用量重新进行估价;重点分析了天然径流量衰减和河道损失水量增加情况,揭示了黄河断流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供有关部门及关心黄河问题的专家参考。 2 黄河天然年径流衰减分析 选择黄河干流兰州站和花园口站作为分析对象。兰州站控制全流域水量的59%,花园口站控制全流域面积的97%,其分析结果基本上能反映黄河径流的衰减情况。 2.1 分析方法 (1) 采用兰州站和花园口站1950~1998年的面降水量和天然径流量数据,分别点绘其年降水径流关系图(图1、图2)。从图上可以看出,在同量级雨量情况下,80~90年代的点据大多数位于左边,50~60年代点据大多数位于右边,年径流衰减趋势明显。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水资源量分析主要以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 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 2004年黄河流域降水略偏少,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82.65亿m3(其中河川天然径流量396.70亿m3,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85.95亿m3),比上年减少29.4%,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2.9%,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2.3%。 2004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64座(山东省上报中型水库统计数量比上年多16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288.61亿m3,当年末蓄水量为266.79亿m3,年蓄水量减少21.82亿m3,其中大型水库减少20.35亿m3。 2004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者参半,其中青海的湟水河谷平原、宁夏的银川平原(银南河西)、内蒙古的巴盟河套平原、山西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峨嵋台地(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陕西的关中盆地、陕北风沙滩区(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河南的三门峡河谷平原、伊洛河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4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44.75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312.02亿m3,占总取水量的70.2%;地下水取水量132.73亿m3,占29.8%。黄河总耗水量为342.3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8.97亿m3,占总耗水量的72.7%;地下水耗水量93.33亿m3,占总耗水量的27.3%。 2004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5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10.49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9.01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5亿t。 2004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986km,占评价总河长的26.5%;Ⅳ水质河长2115km,占评价总河长的28.2%;Ⅴ类水质河长690km,占评价总河长的9.2%;劣Ⅴ类水质河长2706km,占评价总河长的36.1%。

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收集资料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10年8月

目录 前言 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 4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5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8水资源质量特点........................................ 10重要水事.............................................. 11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16

前言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

1.1降水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2001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1 。 1.2实测河川径流量 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兰州站偏少25.7%,花园口站偏少59.5%,利津站偏少86.2%。2001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见表1。 200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6.53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5.64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40.89亿m3。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2.6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

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 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自XX 年9月12日开始至XX年9月25 日,历时13天。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水文站、黄河沿水电站、龙羊峡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以及沿途自然、生态、经济状况。通过实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水资源量分析以反映黄河干流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总面积79.5万km2(包括黄河内流区4.2万km2,下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

龙库以上16.5% 龙库~兰11.5% 兰~头 19.2% 龙~三24.0% 头~龙15.4% 三~花5.2% 内流区5.3% 花以下2.9% 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 2005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31.0mm ,折合降水总量3426.70亿m 3,比上年降水量增大2.2%;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多1.0%;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3.6%,总体上属平水年。 2005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全部增大;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唐乃亥、兰州、下河沿、高村和利津站偏大,其余各站偏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除唐乃亥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 2005年黄河主要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汾河河津、大汶河陈山口、沁河武陟和北洛河氵状 头站分别减小,其余各站不同程度增大;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汾河河津、泾河张家山和北洛河氵状 头站分别偏少,大汶河陈山口、洮河红旗、沁河武陟、伊洛河黑石关、大夏河折桥、渭河华县和湟水民和站偏大,大通河享堂站基本持平;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大汶河陈山口、大夏河折桥和洮河红旗站分别偏大,汾河河津、泾河张家山、北洛河氵状 头、沁河武陟和伊洛河黑石关站偏小,其余各站基本持平。 2005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径流量206.80亿m 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2.72亿m 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204.08亿m 3。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中英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研讨会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薛松贵尚宏琦张会言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02年3月26-27日

黄河水资源管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位于北纬32o~42o、东经96o~119o,流域面积79.5万km2(含内流区面积4.2万km2)。流域地势自西向东大体分为三个阶梯,西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海拔3000m以上;中部的黄土高原海拔1000m~2000m;东部是海拔100m以下的平原。图1 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图1 黄河流域示意图。 2000年,黄河流域总人口1.1亿,其中城镇人口2900万;耕地面积1300万hm2;国内生产总值(GDP)6365亿元。 1 黄河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1.1 黄河水资源量 (1)河川径流量 根据1919年以来水文统计资料,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将历史上逐年的灌溉耗水量及大型水库调蓄量还原后,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559亿m3,计入花园口以下支流金

堤河、天然文岩渠、大汶河的天然年径流量21亿m3,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总量为580亿m3,其地区分布见表1。 表1 黄河流域天然年径流地区分布表(1919年-1975年56年系列) (2)地下水资源量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指参与现代水循环可以再生的潜水和浅层地下水,黄河流域及内流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404亿m3,其中与河川径流的不重复计算量为139亿m3,可开采量为110亿m3。 (3)总水资源量 黄河流域天然河川径流量580亿m3,地下水不重复计算量139亿m3,黄河流域及内流区总水资源量为719亿m3。 1.2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至目前,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600多亿m3;修建引水工程约9860处,提水工程约2.36万处,机电井工程约38万眼;在黄河下游,还兴建了向两岸淮河、海河平原地区供水的引黄涵闸、提水站120多座。黄河供水范围从建国初期主要集中在宁蒙河套灌区、陕西关中地区、山西汾河流域,扩大到目前的沿黄九省(区)和河北、天津,引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80万hm2,发展到目前的753万hm2(含流域外引黄灌溉面积247万hm2),在约站耕地面积3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此外,黄河还担负着沿黄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人口、晋陕蒙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济津、济冀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多次实施了远距离调水。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了农村近3000万人的饮水困难。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担了流域内和下游流域外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1988-1992年用水资料统计,黄河河川径流耗用量307亿m3,利用率已达53%。

黄河水

黄河水污染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摘要: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黄河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黄河水污染造成的灾害性影响,提出了黄河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及建议: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施行纳污总量控制,推行清洁生产,治理工业废水,进一步完善水量统一调度工作,保障流域和重要河段的环境生态用水,研究并尝试实行国家资源管理体制下水体纳污能力的市场调节。 1 黄河水污染现状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黄河上陆续开展了水质监测、水污染调查、水质评价、水质预测及规划等方面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肾源集中在几条主要支流的中下游河段和黄河干流的兰州、包头河段,污染历时集中在平、枯水季节90 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的水质污染向干流和一些支流蔓延.一些河段在汛期污染也相严重。据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资料,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 亿七其中工业废水29.56 亿t。干流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COD c磷、总铅、总录等,流超标 项目主要有氨氮、B OD s 、DO 、挥发盼、总磷、高锚酸盐等。 2 黄河水污染的灾害性影响 黄河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洪涝灾害三方面。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是一种短时间甚至瞬时暴发的灾害,具有较强的地区特征和时间特征,水污染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水息,受污染的水体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和环境,造成的灾害范围大、历时长.但其危害往往要在一个长时期后才表现出来,容易使人对其失去警觉。2.1 加剧了流域的水资源短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黄河的河川径流量为全国河川径流 量的29岛、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的169毛.人均占有可川径流量为全国的259岛;若扣除调往外流域的l∞多亿旷水量,流域内人均和耕地平均占有水量则更少、由于河流水质污染受污径比影响,因此径流量越小.市径比相对越大,从而形成缺水一污染一更缺水"的恶性循环局面。 2.2影响城镇供水 目前,水污染己给以黄河干、支流为水源的城镇供水行业带来了很多困扰: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增加,处理费用增大;因水质河染,致使一些沿黄城市不能使用黄河水;地面水污染造成了地下水,特别是浅层水质的污染。 2.3对农业造成严重危害 水质污染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对农机设备的危害。主要是浮游物质附着在各种管路上,从而降低机械效率; 各种酸性污水腐蚀机器,缩短机械使用寿。 (2) 对灌区土质的影响。有的污染物能存积在土攘中恶化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影响,进而妨碍农作物的发育生长。长期性的污水灌溉将致 使土壤板结、起皮、龟裂、盐碱化等3

2019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8页

状况 2019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总体为轻度污染。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8.9%、20.9%和10.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长江流域水质良好。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6.2%、9.4%和4.4%。 长江干流水质为优。4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7.6%和2.4%。 长江支流水质良好。118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2.2%、11.9%和5.9%。长江主要支流中,螳螂川、乌江、涢水、府河和釜溪河为重度污染,外秦淮河和黄浦江为中度污染,普渡河、岷江、沱江、滁河、白河、唐河和唐白河为轻度污染,其他河流水质均为优良。 省界断面水质良好。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2.1%、14.3%和3.6%。黔-渝交界的乌江万木断面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从水资源分区来看,长江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9.0%和8.6%。 黄河流域轻度污染。6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0.7%、21.3%和18.0%。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黄河干流水质为优。2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6.2%和3.8%。 黄河支流为中度污染。3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4.3%、34.3%和31.4%。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省界断面为轻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3.1%、21.1%和15.8%。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从水资源分区来看,黄河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2.7%和33.3%。 珠江流域水质为优。5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0.7%、5.6%和3.7%。 珠江干流水质为优。18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4.4%和5.6%。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教学教材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环境与规划学院 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 080260029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 一、引言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

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 (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间题。 (二)地区分布不均, 水土资源不平衡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均匀, 东南部多雨, 西北部干旱少雨,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贫减。 2.河川径流即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东南部秦岭山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 最高达功毫米西北宁蒙河套灌区年径流深小于700毫米, 基本上属无流区, 为流域的最低值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山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丘陵区, 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小。 (三)年内分配集中, 年际变化大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一)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一) 摘要:黄河水资源公报已经刊布10年了,越来越受到流域省区的重视。与全国、各省区和其它流域机构的公报比较,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两个特殊性:一是建立以流域管理为目标的“流域耗水量”基本理念:河道外的还原水量,也即河道“无回归水量”;二是以黄河下游为主的相对黄河河道来说的引耗水量和省区的用水的修正。 关键词:公报;水资源利用;流域耗水量;用水修正;黄河 1.公报编制 黄河用水统计始于1988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水政水资源局负责。1997年水利部行文编制《中国水资源公报》并在全国推动流域和省区水资源公报的编制,黄河水资源公报也于当年开始编制,编制依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大纲”进行,但没有正式对外发布。第二年199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正式对外发布,至今已刊布10期。 水利部“关于编发《中国水资源公报》的通知于1998年3月下发”,要求各有关单位要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把水资源公报编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黄委会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委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公报》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业务部门主管领导为负责人的项目组。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在流域各省区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编制人员的共同努力,相继编发了(1998年至2007年)共10期《黄河水资源公报》,并在黄河网和委办公自动化等媒体上公开发布,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黄河水资源公报》编制工作是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的实际情况编制的。所以除按照《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要求外,有流域的特殊要求和延伸。 一是黄河水资源公报分区要求更细化,主要支流需单独列出。由于公报不仅需要行政分区,也要流域分区,流域公报更需要二级流域分区,二级流域分区套一级行政分区。同时根据黄河水量调度需要,黄河流域地表水需分黄河干流部分和支流部分,并以引水口性质进行分属,而不是传统的行政与地区属地分类。区间分为:干流、主要支流(列出名称)、区间未统计支流(其它支流)。 二是黄河水资源公报的用水部门耗水量计算分水源进行,即分地表水、地下水等,而不是全国水资源公报那样耗水是不分水源的混合耗水量。 最终提供为省区套二级区分行业、分水源类型等成果。 2.公报水资源利用 2.1供水量 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也称取水量。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三大类,并按受水区进行统计。技术要求如下:(1)地表水源供水量按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四类工程及人工载运水量分别统计。(2)地下水源供水量是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水、深层水、微咸水分别统计。(3)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 2.2用水量 指各部门用户的取水量,从2003年度开始,水资源公报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分类体系,即对1997年的分类做调整,1997年分为:农田灌溉、林牧渔、城镇工业、农村工业、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6大类用水。2003年以后仍为6大类:农田灌溉用水没变,林牧渔用水增加牲畜用水(原来在农村生活里),城镇工业与农村工业合并为城镇工业用水,由城镇生活用水中单列出城镇公共用水,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中居民用水合并为居民生活用水、增加了生态环境用水。 用水量含义有毛、净之分,这里是指配置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按用户特性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其中生产用水再划分为第一产业用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