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幽居》赏析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 《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 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 其中只有两 次短暂的闲居。 《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全篇描写了一个 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 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 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 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 尽管身分不同, 目的不一, 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 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 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 但诗人并不是要 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 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 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 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 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 自然著上轻松愉快、 明丽新鲜的色彩。 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 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 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 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 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

联想。 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 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 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 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 也有诗人热爱 大自然的愉快情趣。 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 《登池上楼》 ) , 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 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 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 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 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然后加以轻轻点染, 便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 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 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 林,很少与人交游。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 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 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 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 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 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 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 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 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 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 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 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 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 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 、谢灵运、王维 、孟浩然 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 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 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 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赏析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 其事失传, 今存诗四首。 韦应物赠冯著诗, 也存四首。 据韦诗所写,冯著是一位有才有德而失志不遇的名士。他先在家乡隐居,清贫守 真,后来到长安谋仕,颇擅文名,但仕途失意。约在大历四年(769)应征赴幕 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后又来到长安。韦应物对这样一位朋友是深为 同情的。 韦应物于大历四年至十三年在长安, 而冯著在大历四年离长安赴广州, 约在 大历十二年再到长安。 这诗可能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 诗中以亲切而略含诙谐 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它写得清新活泼,含 蓄风趣,逗人喜爱。刘辰翁评此诗曰:“不能诗者,亦知是好。”确乎如此。 开头两句中,“客”即指冯著。灞陵,长安东郊山区,但这里并非实指,而 是用事作比。汉代霸陵山是长安附近著名隐逸地。东汉逸士梁鸿曾隐于此,卖药 的韩康也曾隐遁于此。 本诗一二句主要是说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 还是一 派名士兼隐士的风度。 接着,诗人自为问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采山”是成语。左 思 《吴都赋》 : “煮海为盐, 采山铸钱。 ”谓入山采铜以铸钱。 “买斧”化用 《易 经 。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意谓旅居此处作客,但不获 平坦之地,尚须用斧斫除荆棘,故心中不快。“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大 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 但只得到一片荆棘, 还得买斧斫除。 其寓意即谓谋仕不遇,心中不快。诗人自为问答,诙谐打趣,显然是为了以轻快 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但是 这层意思是巧妙地通过描写眼前的春景来表现的。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冥冥”是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飏 飏”是形容鸟儿飞行的欢快。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在开放,燕子 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 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 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 物是公正不欺的, 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 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 般焕发才华, 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 所以末二句, 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 满含笑意地体贴冯著说:你看,我们好象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 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这“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来的,末句则以 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这的确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 它的感人, 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 荡,思想开朗,对生活有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 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而积极勉励。也正因 如此,诗人采用活泼自由的古体形式,吸收了乐府歌行的结构、手法和语言。它 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用诙谐风趣来激

励朋友。它的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委曲宛转,读来似乎 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 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 (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 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 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 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 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 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 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 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 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 夫也不在了, 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 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 由于渡口在郊野, 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 则傍晚雨中潮涨, 正是渡船大用之时, 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 伤的情怀。 在前、 后二句中, 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 并用“独怜”、 “急”、 “横” 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 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 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 改革而无力, 思欲归隐而不能, 进退两为难, 只好不进不退, 任其自然。 庄子说: “巧者劳而知者忧; 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 虚而遨游者也。 ” ( 《庄子。 列御寇》 ) 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 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 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 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 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 诚然不错, 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 小人在上”, 也失于死板; 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 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赏析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 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 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 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 南京市南。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 题中的“暮雨”二字。 “暮钟时”, 即傍晚时分, 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 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 “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 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 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 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 树远含滋。”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 二字用意精深。 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 四句 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 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 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 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 总是以情为转移的, 所谓“情哀则景哀, 情乐则景乐” (吴乔 《围 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 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 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 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 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 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 去帆远, 暮色苍苍, 目不能及; 但见江岸之树, 栖身于雨幕之中, 不乏空寂之意。 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 一番用意。李白 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 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 表达

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 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 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 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 织起来, 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 置身其间的诗人, 情动于衷, 不能自已。 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 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 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 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 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薑斋诗话》),既 增强了情的形象性, 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 从结构上说, 以“微雨”起, 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赏析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 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 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 表作之一。它给与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施补华在 《岘傭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 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 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它是一首怀人诗。 前半首写作者自己, 即怀人之人; 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 即所怀之人。 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 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 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 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作者 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 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山 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 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 怀念远人、 徘徊不寐, 推想对方应也未眠。 这两句出于想象, 既是从前两句生发, 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 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 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 进而表达了异地相 思的深情。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作者在构思时,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 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 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些话说明文思是最活跃的,是不受时 空限制的。 因此, 在诗人笔下, 同一空间里, 可以呈现不同的时间; 同一时间里, 也可以呈现不同的空间。象王播的《题木兰院》:“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 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就属于前者。而这首韦应物的怀 人诗,则属于后者。现代的电影 艺术, 有时采用叠影手法来处理回忆与遥想的镜头, 有时使银幕上映出两上 或两个以上的画面, 使观众同时看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或时间里出现的不 同场景。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正与此相同。它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两个空间,既 看到怀人之人,也看到被怀之人,既看到作者身边之景,也看到作者遥想之景, 从而把异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连在一起,说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对,故人虽 远在天涯,而想思却近在咫尺。 韦应物《闻雁》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 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 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 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 白天登楼引领遥望, 也会有云山阻隔、 归路迢递之感; 暗夜沉沉, 四望一片模糊, 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 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 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 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 显得分外凄清, 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 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 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 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 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 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 “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 “五言绝句, 右丞之自然, 太白之高妙, 苏州之古澹, 并入化机” (《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

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 古诗 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 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 还杂以散文 化的句式句法。 这种风格, 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 (如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韦应物诗歌 赏析 ]相关文章:




韦应物哪个朝代的诗人

韦应物哪个朝代的诗人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 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韦应物哪个朝代的诗人。 韦应物哪个朝代的诗人 唐代 人物简介 韦应物韦应物(737—792),长安人。唐玄宗时为三卫郎。建中二年(781) 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 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 为“韦苏州”。所作词仅存《三台》、《转应》数曲。 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 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 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 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 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 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 15 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 出入宫闱, 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不羁, 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 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 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 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 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 年),将近三十年间, 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 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 或在长安任官。 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 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 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 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 感动着后世读 者。 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 ”"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 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 约在五十五六。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

闻雁韦应物赏析

闻雁韦应物赏析 韦应物所著的《闻雁》讲述了怎样的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闻雁韦应物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闻雁 唐代: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 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 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 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 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务必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技巧,闻一多主张的“三美”来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略作分析。1923年徐志摩与闻一多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徐志摩的白话诗技巧探索创新还是很有成就的。徐志摩也写过一些淳朴感人、乡情浓郁的抒情诗歌。面对恶毒的红尘世界,诗人也抱以利刃,感情奔放,多用口语,也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艺术特色。 【关键词】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生于徐门长孙独子。自幼过着舒适优俗的公子哥生活。他曾与闻一多等人创办了新月社,也是新月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志摩是20世纪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他的诗歌收集在以下集子中:《徐志摩的诗》这部诗集的大体内容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探讨生活哲理;以及写景抒情诗。《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这部诗集可看作是记叙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折,他的热烈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作者还出过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的《猛虎集》另一个是他人编写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部份与现实脱离,抒写他自己“微妙的灵魂和秘密”有的诗歌无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朝流抗衡。本文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 一.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描写贫富悬殊,人类苦难,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深切关怀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一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如《先生!先生!》《谁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该》等一些作品就深刻记录了诗人这时的思想轨迹。他清楚地看到:“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在玉杯:《叫化活该》面对形容惨淡的底层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 写作提纲…………………………………… . 开题报告…………………………………… . 内容提要…………………………………… . 关键词……………………………………… . 正文………………………………………… . 参考书目…………………………………… 写作提纲 一、序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占一席之地者)地寥若畏星,曹操以其仅存地余首诗歌、余篇文章,形成独特地节术风格,构成“建安风骨”,对后代诗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非常难得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正文 、曹操诗歌三大艺术特色 ①悲凉慷慨地艺术特征;②雄劲奋发地艺术风格;③质朴明快地诗歌语言. 、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①所处时代地重大影响;②与作者经历、地位、世界观息息相关;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风格; ④与戎马生涯急促写就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曹操诗歌风格地重大影响 ①对“建安风骨”地形成起显著作用; ②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影响深远. 三、结论 曹操独特地诗歌艺术风格值得学习,其风格影响重大深远,不可泯灭. 开题报告 、作者姓名 、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秋,汉语言本科 、导师姓名与职称;郑乐农中教高级 、研究题词;曹操诗歌风格及影响 、选题缘由、目地和意义 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地人物为数寥寥,而曹操凭其仅存地四十余篇散文,十十余首诗歌,及其卓越地军事、政治才能,同时拥有这三顶桂冠,年少时曾读其《短歌行》,感受颇深,故对其诗歌甚感兴趣,特撰本文对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聊发一孔之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选题及研究背景 诗言志.诗风即人风.研究曹操不多地诗作,或许更好把握、分析曹操地志向、胸怀及抱负,也更加清楚诗作文章均不多地曹操,能被后人赞称为文学家地原因究竟是什么.曹操地文章实在难找,而手头却有不少曹操诗作.于是,且走进曹操诗中,去品读诗作,咀嚼体味,鉴赏诗风,窥视这一枭雄地内心世界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方法、措施和步骤 收集、查找有关曹操及其诗歌、文章有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准备情况 本人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文学品》《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资料. 、预期目标 撰写此文,意在让人们了解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及影

韦应物人物分析

韦应物人物分析 比起后来诸多念叨开元盛世,李杨爱情的诗人,关于大唐盛世的覆灭,关于那举世瞩目的爱情。韦应物其实才是最有资格说亲身经历过的人。 他出身于唐代最显赫的家族——韦氏家族,当年长安有谚谣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这两个世家高门,离皇帝很近。 韦应物少年时曾做过玄宗的近卫。每次玄宗带着贵妃出宫游乐的时候,他总是骑着高大的骏马扈从左右。 这年轻的侍卫,早年是典型的五陵公子的派头,风流浪荡,不好读书,基本上大字不识,早上就捧着赌具去找人赌博,晚上就跑去和姑娘私会……放荡形骸,专爱斗鸡走马,纠结伙伴作出种种违法乱纪的事情,家里窝藏着亡命之徒,因为他门第清高,又每天要到皇帝面前去当值,仗着皇帝的恩宠,司隶校尉也拿他无可奈何。 大约过了二十年后,这位骄横跋扈的年轻侍卫却成为盛唐最后一位大诗人。 他后来的诗,最为人称道的是《滁州西涧》和《寄全椒山中道士》——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 诸如此类清淡闲适的诗都是他日后改任文官以后的诗作,也可以说,是和他前半生行事风格判若两人,迥然不同的作品。 关于韦应物这个人,历史上记载并不多,连他的表字亦不见有载,因他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他为“韦苏州”。

如果他单纯是一个如王孟一般的山水田园诗人,那么有王孟二人珠玉在前,韦应物就算再出色,其实也无甚特别。妙就妙在他的人生如陈子昂一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转。 少年时是任侠使气,飞扬跋扈的“恶少”,麻烦到众人想到他就摇头叹气,23岁却往修身养性的路子上走,开始苦读诗书,继而痛改前非,继而成为一个儒学诗者,一个勤政爱民的官员,一个半隐半仕的高人。李肇在《国史补》说他后来“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全然一副高士行止。 虽是半路出家,他后世诗名却和王(王维)孟(孟浩然)柳(柳宗元)并称,诗风清丽闲远之外,又接续高适、岑参的刚健雄浑之气,各体俱擅,这般后发先至,不是不吓人的。 最早的时候,他15岁,以三卫郎出身,担任玄宗的近卫,这是世家子弟才好担任的清贵之职,他亦满意。少年得意,豪纵不羁,种种行径,令人又爱又恨。 当年,对于韦应物这般的五陵闲少,长安人爱之、怨之,称其“轻薄儿”。 据《天宝遗事》载:“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党联朋,各置矮马,饰以锦鞯金络,并辔于花树下往来,使仆人执酒皿而随之,遇好囿则驻马而欢。” 你若叫韦应物自己来说,他少时的生活可不就是如此么?结党连朋,纵酒欢聚,打架闹事,每每的一阵风来,一阵风去,真正是风一样的男子。 却还不止,他比那普通的游侠少年还多了一份出入宫闱,扈从游幸的威风。 这一切的风光就如他在《温泉行》中所叹的:“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鄽。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朝廷无事共欢燕,美人丝管从九天。” 那是繁花盛坠的开元盛世,明皇正爱着他那天下无双的美人。 每一年的十月间,李隆基都会带着杨玉环离开长安的兴庆宫,移驾骊山的华清宫。那时正是十月寒天,满山都是琼枝雪蕾,在飘渺的御烟中,随着帝王的仪仗一路走向山顶的朝玄阁,这种华美气派,就像是仙人在天上巡游。 第二天天明,三卫郎们护卫着皇帝,接受万国使臣的朝拜,

韦应物在德宗时期的诗歌创作

韦应物在德宗时期的诗歌创作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一直以来,韦应物往往被视为代宗朝大历诗人中的一员,但其实,后人眼中韦应物山水派代表诗人的地位却是因其在德宗时期的作品而奠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个身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诗人,韦应物在以往的唐诗研究中一直被归属于代宗朝的大历时代,因而被称为大历诗人。不仅古代许多诗评家把他作为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当代唐诗研究专家蒋寅先生也把他视为大历诗风中江南地方官诗人群中的代表加以论述[1]。但细究韦应物的仕宦履历就会发现,江南地方官的身份是他在德宗建中三年担任滁州刺史之后才得以实现的。如果从严格地把“大历”作为年号的含义出发来理解大历诗风的话,显然对韦应物大历诗人身份的认定是不太准确的。而且细究其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大部分诗歌其实是创作于德宗建中、贞元年间。以孙望先生编著的《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为基础进行统计会发现,韦应物的诗歌近600首,除去80多首无法系年之外,其中近300首都是创作于德宗建中元年之后,占据其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虽然诗歌数量不能代表一切,但也确实说明进入德宗朝以后的韦应物,诗歌创作并没有停滞或消歇,反而有愈加昌盛的势头。此种现象在宋代时已为学者所关注,

如韩驹也认为韦应物早年之所以诗名未著的原因就在于他的诗歌“晚乃工”。而且,从诗歌的内容、风格、体式等角度来考察,韦应物在德宗朝的诗歌也确实表现出了和大历时期不同的风貌。日本学者土谷彰男先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将其称之为“贞元诗人韦应物”,并提出他为“元和文学之嚆矢”[2],惜其在文章中并未作具体阐述。韦应物的创作现实和学者的这些观点无疑让韦氏在德宗时期的创作进入值得关注的视野。 二、由《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一诗看韦应物在德宗时期的心态 韦应物在德宗朝的生平履历还是非常清晰的,不同学者对这段经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疑义。这段经历其实从韦应物本身的诗注中也能得到一些较为清晰的线索。如其《谢栎阳令归西郊赠别诸友生》中句下自注曰:“大历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自鄠县制除栎阳令,以疾辞归善福精舍。七月二十日赋此诗。”[3]251《始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题下注曰:“建中二年四月十九日,自前栎阳令除尚书比部员外郎。”[3]254在建中三年夏天,韦应物又出为滁州刺史,三年后在滁州闲居一段时间后,他又于贞元元年秋天,出为江州刺史。贞元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在贞元四年九月时,有《奉和圣制重阳日赐宴》诗。根据新出土的《韦应物墓志》的相关记载,陶敏先生考订其大约在贞元五年初出为苏州刺史,贞元六年末在苏州去世。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线索,考察韦应物在德宗朝的诗歌创作情况就相对容易了。 应该说,出任滁州刺史是韦应物人生后期一个十分重大、关键的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徐志摩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诗歌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小编搜集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欢迎阅读。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与性格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渐渐衰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再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适宜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开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糅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浅

薄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更有深度 闻一多讲诗歌格律时谈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贯彻。茅盾曾批评徐志摩的诗歌《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中说到:“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歌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很少一点了。”但是诗歌其实不是以传达内容的多少、优劣论成败的,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感情的传达。诗歌所承载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抒情诗,对感情的传达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反而是一首诗歌成败的一个重要规范。 先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无穷,从而衍生出了许多的美感。 徐志摩在诗歌的构造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构造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者两格。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第四是每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轮美奂的 从整体上看,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鲜活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或传达了一种感情或象征了一种精神或者势力。但无疑都是美妙的意境空明清新而深远,这就使得他的多数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共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

韦应物介绍

韦应物介绍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世人往往用“高雅闲淡”来形容韦应物的诗风,其大部分诗作也的确写得气貌高古,冲和平淡。除了他的诗歌之外,我们还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字号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字字沉痛悼亡妻 从悼亡诗鼻祖《诗经·邶风·绿衣》起,“睹物怀人”便成为诗人

对妻子表达追思哀悼之情的典型范式。韦应物悼亡诗中自不乏此类诗作。正如人言,“睹物则思人,念彼之德,彼之功,昔者心之所鹜,情之所依,一旦成空,‘存在’之物也就异化为伤情之标记”。曾经美好的一切皆随着妻子的逝世而变为一种刺眼的存在,触痛着韦应物脆弱的神经。春日里生机勃发的芳树本应让人感到满心欢喜、活力四射,然而在诗人看来却是“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皆因“佳人不再攀,下有往来躅”(韦应物《对芳树》),看到树下二人足迹尚存,如见往日一同嬉戏陪伴的欢乐场景,而这画面却只能永远定格在过去,美景如故,佳人不复,怎能不心伤。韦应物借用今昔对比,睹物思人之内容来抒发沉痛哀悼最典型之作或为《过昭国里故第》和《悲纨扇》两首。《过昭国里故第》诗云: 不复见故人,一来过故宅。 物变知景暄,心伤觉时寂。 池荒野绮合,庭绿幽草积。 风散花意谢,鸟还山光夕。 宿夕方同赏,诅知今念昔。 缄室在东厢,遗器不忍观。 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 残工委筐箧,余素经刀尺。 收此还我家,将还复愁惕。 永绝携手欢,空存旧行迹。 冥冥独无语,杳杳将何适。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歌行体诗歌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下面我们就针对其歌行体诗歌进行分析。 韦应物成长于开天盛世,经历了“安史之乱”,乱后多任地方中下级官员,对社会的盛衰巨变和民生疾苦有深刻体认。他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平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著称,被视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继承者,如明代何良俊说:“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韦左司一人。” 韦应物描写山水田园的五言古诗的确取得了很大成功,以致淹没了他在其他诗体、其他题材上的成就。其中,歌行体诗歌就是这样一类作品。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韦应物。这正是一个经历战乱、有思想的士大夫更应该具备的品质。而他在歌行“气骨顿衰”的时期选择含有兴讽意味的歌行体诗歌来反映现实,更见出其精神的可贵。这种精神被稍后的白居易发现,他在《与元九书》中指出:“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系统阐述其诗歌理论的文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强调诗歌的讽喻功能。关于唐代的讽喻诗,白居易认为连杜甫

这样伟大的诗人所留的作品也屈指可数,可见他对讽喻诗的标准之高。但他却认为韦应物的歌行“颇近兴讽”。 陶敏先生等校注的《韦应物集校注》收“歌行”两卷,共四十二首(本文韦应物诗歌均引自《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本文即以该书所收作品为对象,对韦应物的歌行体诗歌进行探讨。从诗题来看,韦应物的歌行体诗歌可分为两类:一是乐府古题及由古乐府衍生出来的新题歌行体诗歌,我们简称为乐府古题歌行体;二是自拟歌辞性诗题歌行体诗歌。 韦应物的乐府古题歌行体诗歌有《长安道》《行路难》《相逢行》;由古乐府衍生出来的新题歌行体诗歌有《横塘行》《贵游行》《酒肆行》,《贵游行》与《酒肆行》类似于古乐府《少年行》。《横塘行》出自古乐府《长干行》,横塘在古乐府中常用来指女性的居住地,如崔颢的《长干曲》中有“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这类诗歌重在社会风情的描写,通过总结社会现象,对老百姓提出教化。对民风的重视,正是汉乐府“观风俗,知薄厚”目的的实践。如《酒肆行》: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四方称赏名已高,五陵车马无近远。晴景悠扬三月天,桃花飘俎柳垂筵。繁丝急管一时合,他垆邻肆何寂然。主人无厌且专利,百斛须臾一壶费。初?后薄为大偷,饮者知名不知味。深门潜酝客来稀,终岁醇?味不移。长安酒徒空扰扰,路旁过去那得知。 豪家酒商的酒楼占据了有利地势,“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

咏露珠 韦应物

咏露珠韦应物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韦应物的咏露珠虽然简单,但却十分吸引人。下面是其原文,一起来看一下吧。咏露珠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原文: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译文 秋日的荷叶上凝着一滴晶莹的露珠,那是暗夜里从玄天之上坠下的。 摇晃着仿佛要掉下去一样,看着它滚来滚去的而不是停着不动,才知道原来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 简析 这一首五言绝句,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由天空掉下的一滴露水,落到展开的碧绿荷叶上,化身晶莹透亮的水珠,滚来滚去,煞是好看。“不定始知圆”说的是,作者看到露珠在荷叶面上滚来滚去,这才知道原来它是圆形的。 拓展阅读:韦应物身世背景

关于韦应物的世系。京兆杜陵韦氏,是关中的世家大族。所以,有关韦氏先祖世系的材料比较丰富。韦应物墓志所记叙其先祖至逍遥公韦夐,与史籍及历年所出韦氏家族墓志所载基本相同,不再赘述。关于韦应物五代祖韦世冲。韦应物墓志载:“逍遥公有子六人,俱为尚书。五子世冲,民部尚书、义丰公,则君之五代祖。”而《新唐》表四却说:“夐字敬远,后周逍遥公,号逍遥公房。八子:世康、洸、瓘、颐、仁基、艺、冲、约。”这就是说,《新唐》表四所记逍遥公的儿子比墓志所载多了二人。韦应物五代祖韦世冲是第五子,而新表却记为第七子。这条材料是以前所未曾见到过的。 关于韦应物的高祖韦挺,新、旧《唐书》皆有传,所载官职与墓志大体相同。但韦应物墓志对韦挺因居官失职,被贬为象州刺史一职未提。志文说:“皇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黄门侍郎、扶阳公(挺),君之高祖。”笔者推测,很可能因“为尊者讳”而有意不提。另,墓志所记韦挺任刑部尚书,而非《新唐》传中所载曾任吏部侍郎,应以墓志为准。 韦应物的曾祖韦待价,新旧《唐书》有传,武后时任宰相,与墓志所载相同。韦应物的祖父韦令仪,《新唐》表四说曾为宗正少卿,《元和姓纂》则记为司门郎中。宗正少卿,从四品上;司门郎中属刑部,从五品上。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载:“祖银青光禄大夫、梁州都督,袭扶阳公讳令仪。”韦应物墓志也说:“皇梁州都督令仪,君之烈祖。”银青光禄大夫,散官从三品。梁州,唐时为山南西道所辖,后因“梁”与“凉”声相近,曾几次改名(见《新唐书》卷四十地理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文学院1202班 曾晓瑜 121040064 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他的诗、赋、散文成就均高于同时代人,其中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更是卓有成就。他的五言诗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清新流丽的特点,而且将其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刘勰曾说,“古诗”是 “五言之冠冕”。本文将从数量上,形式上,表现上具体分析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发展历程艺术特色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1.1五言诗发展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 五言诗自班固开始成立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东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建安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1.2五言诗在建安时期数量跃居第一 钟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五言体雏形。在建安时代,“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出现诗人众多,作品繁盛,特别是五言诗数量比例跃居第一的局面。这是中国诗坛前所未有的。1.3曹植对五言诗的影响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曹植一人的功劳,建安时期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诗人们不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幽居》赏析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 《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 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 其中只有两 次短暂的闲居。 《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全篇描写了一个 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 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 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 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 尽管身分不同, 目的不一, 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 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 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 但诗人并不是要 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 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 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 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 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 自然著上轻松愉快、 明丽新鲜的色彩。 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 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 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 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 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徐志摩是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歌思想丰富,情感饱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塑造出独特且丰富的意象,音韵优美、和谐,是学术价值、美学价值的有机统一。 标签:徐志摩诗歌;性灵;意境;意象;情感;韵律 一、徐志摩的“詩和远方” 徐志摩是浙江嘉兴海宁砍石人,出生于一个富饶的商人家庭,然而舒适优裕的贵公子生活并没有把他变成一个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反而使他有了接收更好教育的条件,在他留学剑桥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并于1923年成立了新月社。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西方文化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深刻的体现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解放个性的渴望,他的诗大多颂扬自由、纯美的爱情、美好的自然景物和肆意的青春。他把自己对封建礼教的憎恶,对自由恋爱的渴望全部倾注在自己的诗作中,他用精巧的构思,优美的韵律、朦胧的意境和意象、独特的想象,展现出藏在心底的他那向往的远方。 二、诗歌中的“性灵” 徐志摩曾亲眼目瞩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中国的封建政治感到失望,这也使他在比较中发现了英国人民主主义的优势,他更加坚定地在自己的诗歌中高扬爱与自由的旗帜,主张抒发自己的个性,在诗歌中把“性灵”发挥到极致。 何谓性灵?关于“性灵”众多先贤,文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袁宏道认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李商隐曾说“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性灵”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美学价值,它与徐志摩的情感有相通之处,例如徐志摩对当时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封建制度的痛恨就与李贽宣扬“童心说”,主张文学要写“童心”即真情,不应写“伪情”有相似的地方。 在《云游》中,徐志摩用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感写下“那天你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阻拦的逍遥”他用自己的想象和空灵的意境向大家表达自己对“爱、自由和美”的信仰,他渴望“惊醒并将你的倩影抱紧”,他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徐志摩的感情尤其是爱情,也给他的诗歌增添了“性灵”之美,他在《我有一个恋爱中写道“我有一个恋爱,他爱天上的明星,我爱他们的晶莹,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他将自己的恋爱对象比作“天上的明星”,这“明星”曾使他“尝味、容忍、心伤甚至泪零”,但他依然不顾艰难险阻,坚定地“坦露我的坦白的胸襟,献爱与一天的明星,任凭人生是幻是真”。这与他对纯爱的追求相契合,在这具有自然与情感双重属性的“明星”中,他寄托了自己对冲突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极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卢平红 内容摘要: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曹植、曹丕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曹植、曹丕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丕的诗婉约哀怨,具有柔和秀丽之美;曹植前期的诗乐观开朗,昂扬豪迈,而后期却哀伤忧愤,情绪低落。本文从建安时代的社会环境,“曹丕、曹植”的人生际遇等角度出发,对曹植、曹丕诗歌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 建安时代,“曹丕、曹植”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他们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植、曹丕”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建安特色。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曹植、曹丕”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操被称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曹氏家族还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网罗文士,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创作态度对于当时文坛起着具体的领导和倡引作用;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成为了曹植、曹丕诗歌风格的共同之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韦应物诗作原文和注释

韦应物诗作原文和注释 作品介绍 《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190 卷。 原文 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 作者:唐·韦应物 弱志厌众纷,抱素寄精庐。 皦皦仰时彦,闷闷独为愚。 之子亦辞秩,高踪罢驰驱。 忽因西飞禽,赠我以琼琚。 始表仙都集,复言欢乐殊。 人生各有因,契阔不获俱。 一来田野中,日与人事疏。 水木澄秋景,逍遥清赏馀。 枉驾怀前诺,引领岂斯须。 无为便高翔,邈矣不可迂。 注释 1 司录:官名,唐府尹佐吏有司录参军事二人,正七品上。韩司录:疑为韩绅 卿,官京兆府司录参军,见《全唐诗人名考证》。 2 弱志:谦称己之情志。众纷:指官场、尘世的纷扰。 3 抱素:怀抱素志。寄:指寄身。精庐:佛寺。 4 皦皦:明亮。仰:仰慕。 5 闷闷:愚昧貌。 6 之子:那人,指韩司录。辞秩:即辞官。 7 高踪:指超越世俗的行迹。罢:止。驰驱:指为官务而奔忙。 8 因:依靠。西飞禽:指鸿雁,旧说鸿雁能传书,见《汉书·苏武传》。 9 琼据:喻指对方华美的诗文。 10 表:述。仙都集:指清都观宴集。 11 殊:不同寻常。

12 因:因缘。 13 契阔:离合,偏指分离。 14 清赏:清雅的景致。 15 枉驾:屈驾。前诺:从前的承诺。 16 引领:伸长脖子,表示盼望。斯须:一会儿。全诗校:“一作须臾。” 17 高翔:指远走。 18 邈:远。迂:回旋,指返回。矣不可迂。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 岁起 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 出入宫闱, 扈从游幸。 安史之乱起, 玄宗奔蜀, 流落失职, 始立志读书。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 先后为洛阳丞、 京兆府功曹参军、 鄂县令、 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 791 年(贞元七年) 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更多古诗 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 频道”的韦应物的诗全集栏目。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诗以写田 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 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 10 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 诗集》、10 卷本《韦苏州集》。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 色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务必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技巧,闻一多主张的“三美”来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略作分析。1923年徐志摩与闻一多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徐志摩的白话诗技巧探索创新还是很有成就的。徐志摩也写过一些淳朴感人、乡情浓郁的抒情诗歌。面对恶毒的红尘世界,诗人也抱以利刃,感情奔放,多用口语,也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艺术特色。 【关键词】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生于徐门长孙独子。自幼过着舒适优俗的公子哥生活。他曾与闻一多等人创办了新月社,也是新月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志摩是20世纪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他的诗歌收集在以下集子中:《徐志摩的诗》这部诗集的大体内容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探讨生活哲理;以及写景抒情诗。《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这部诗集可看作是记叙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折,他的热烈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作者还出过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的《猛虎集》另一个是他人编写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部份与现实脱离,抒写他自己“微妙的灵魂和秘密”有的诗歌无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朝流抗衡。本文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 一.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描写贫富悬殊,人类苦难,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深切关怀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一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如《先生!先生!》《谁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该》等一些作品就深刻记录了诗人这时的思想轨迹。他清楚地看到:“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在玉杯:《叫化活该》面对形容惨淡的底层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 特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曹植,建安作家之一,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在建安时代曹植卓然为一大家,他少有才气,自称“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着繁多”。他自己曾删定编成《过前录》七十八篇。 曹植才情横溢,诗气勃发,他兼擅各类问题、诗体,尤其擅长五言诗,是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从他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诗歌表现其生乎乱,长乎军的所见所感和与文士相处的优游生活。后期诗歌抒发了他在政治压迫下的悲愤心情和想摆脱束缚,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曹植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形成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 曹植的诗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色。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他的诗歌中对偶句极多。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民歌到文人诗并推从文人诗的发展,曹植都

韦应物拼音

韦应物拼音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关于的韦应物的简介,欢迎阅读。 韦拼音:[wéi]应拼音:[yìng]物拼音:[wù] 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

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人物生平: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玄宗天宝十载(751),15岁的韦应物以“门荫”入宫廷,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作人。安史乱起,韦应物扈从不及,流落秦中。乱后,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 从肃宗广德二年(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将近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