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位和轴线

机位和轴线

1匹配:对拍摄位置的优先考虑首先应该是从镜头所表现的内容或对象出发。哪里能清晰、完整、全面地表现场景和人物,就在那里架设机器。其次,从艺术和审美目的出发。当我们把后期编辑的便利和规范性的问题纳入前期拍摄的综合性安排时,机位的架设就必须注意电视编辑“语言”约定俗成的 “语法”要求, 首先是同一场景中若干镜头之间应该具备一致性的要求,我们称之为匹配的原则。在广泛的意义上,匹配原则涉及一组镜头之间甚至整部电视片的所有镜头的拍摄在色调、照明、表演、场景和镜头安排等各个方面( 也包括画面和声音之间以及各种声音效果之间)的从总体到细节的一致性问题。窄义的匹配主要是指屏幕假定空间的一致性问题,包括位置的匹配、运动的匹配以及视线的匹配。
位置的匹配是指屏幕上的人物在上下镜头切换时,其所处的相对空间位置不应发生变化。比如,当一个人物在前一镜头中出现于屏幕的左侧,切换至下一镜头时,他(她) 仍应保持在画面的左侧。运动的匹配是指人物或其他运动物体( 如汽车)的连贯活动被分镜头记录下来时,其动作的方向性在上下镜头之间应该保持不变。视线的匹配是指人物的视线方向必须在前后镜头之间保持一致。比如,当两个人物对峙时,分别表现的两个单人镜头的视线必须相反,并和双人镜头的对视方向一致。屏幕空间的匹配强调了视觉的连贯性,适合日常观看的习惯性,也涉及电视画面的逻辑性问题。如果违反匹配原则,将会形成 视觉上的跳动,导致逻辑的混乱,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或者使观众对方向和位置产生困惑和怀疑。
所谓的匹配, 是对同一场景中一组连续镜头之间的一致性要求。当镜头切换时,如果上下镜头之间的场景、时间已经转换,则不存在位置、方向或视线的匹配限定。实际上,在影视作品中,往往用位置、方向的变化来展示镜头之间的时间转换,产生星转斗移一般的视觉效果。比如,用一组不断改变行进方向的镜头来表现骆驼商旅在茫茫沙漠里日复一日地艰难行进。当然,这实际上也是对匹配原则的一种“反用”。在许多情况下,为了寻求非常规的艺术追求和其他特殊效果,可以不必拘泥于一致性要求,匹配的限定是完全可以打破的。在有些电影和电视剧的导演那里,严格地、执著地坚持匹配原则成为他们的风格表现之一。比如,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中大量描写了俄法战争的宏伟场面, 由美国导演金和苏联导演邦达尔丘克执导的不同版本的电影《战争与和平》,重现了这些战争场景的历史画面。他们在处理这些战争场景时,始终让法国军队和俄国军队在战场上的交锋布阵

保持着固有的方向性。对于不太熟悉这段历史也不了解双方军队着装制服差异的普通观众而言,对画面匹配的恪守使他们较为容易和清楚地分辨交战的双方,从而有助于了解剧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了导演对观众的理解和电影的“平民”意识。
2大三角机位
两个对话人物可以有两种基本的位置排列:一 是成直线的排列或“一”字型站位;二是成直角的排列或“L”字型站位。无论是哪一种排列站位两个人物之间可以采取四种姿势朝向:一是两人面对面,二是两人并肩面向前,三是其中一人背向着另一人的面,四是两人背靠背。当把人的身体位置和摄像机的拍摄方向一起考虑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正面、侧面或背面的镜头。当两人的位置确定下来以后,在两人之间便可以划定一条无形的“关系线”。这条关系线是以他们相互的视线走向为基础的,我们称之为轴线。轴线具有如下的特性:一是它把360°的全方位划分为两个180°的范围;二是在每个180°范围之内的所有区域拍摄的镜头,两个人物之间的相对屏幕位置( 左右)都保持不变;三是两个180°范围内拍摄的镜头之间,人物的相对屏幕位置正好发生翻转。因此,为了满足前边所讨论的有关位置匹配的要求,两人谈话镜头的拍摄机位只能安排在两人关系轴线的一侧,即180°的范围之内,而不能越过关系线到另一侧去架设机位进行拍摄。否则就是违背180°的轴线规则,我们称之为“越轴”或“跳轴”。除了两人的相互位置关系构成的轴线之外,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视线方向亦构成一条假想的轴线,人的行走与物体的运动方 向则构成另一种划分轴线的依据。同样,将摄像机位置于上述轴线任何一侧的180°范围之内,其屏幕的视线方向和运动方向将会保持不变。
三角形原理:在遵守180°轴线规则与匹配原则的情况下,当我们拍摄两个人的交流场景时,我们可以考虑在关系线的一侧来安排两人谈话场景中的摄像机位。首先可以确定的是由两人的正前方与两侧的三个顶端构成的三角形配置,由此构成最基本的三角形机位安排。以两人关系轴线为底边所构成的三角形顶端角上是定位镜头的拍摄机位(见图4-1的1号机位)。定位镜头处在两人的正前方,一般为将对话双方以及场景环境揽括其中的全景或中景镜头。较远的景别可以涵盖整个场景,从而起到确定人物空间位置关系的作用。在对话双方的外侧两边分别架设的机位构成一组反拍镜头(见图4-1的4、5号机位)。所谓反拍(或反打)镜头是指两个相连镜头的拍摄角度正好处在相反或侧反的位置上。反拍镜头是电影 摄影和电视摄像的常用方法,是重要的摄影摄像用语。由于这组反拍处在对话双方

的外侧,我们称其为三角形机位中的外反拍机位。从画面形态看,在外反拍机位上可以获得一组过肩镜头。所谓过肩镜头,是对这种镜头构图的直观描述。比如,在图4-1的4号机位拍摄的过肩镜头中,人物A的一侧肩部以上背影挂在前景上,人物B则以正面姿态处在画面背景上。5号机位拍摄的过肩镜头则正好相反。过肩镜头的构图安排形成人物之间的正面与背面(或正面与侧背面)的对比。如果把一个人的正面姿态设定为谈话的状态,那么通过一组过肩镜头的交替剪接,则可以表现两人之间一问一答的谈话过程。
三角形原理的基本变化形式?
(1)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分别处于两个被摄人物身后,靠近关系线,向里面把两人拍入画面。这也就是外反拍三角形布局
(2)三角形底边的两台摄像机处在两个被摄人物之间,靠近关系线向外拍摄,这就是内反拍三角形布局
(3)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的视轴相互平行,即平行三角形布局
克服越轴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其一,当需越轴拍摄时,应尽量用一个不间断的镜头移动越过轴线,引导观众去直接看到方向或位置的改变。其二,有准备地拍摄一些中性镜头以做备用。所谓中性镜头,是指无方向性的镜头。比如,不带方向性的物件镜头、人物的正面特写等。跨在轴线上拍摄的镜头,也必然是中性的。中性镜头插在越轴拍摄的两个镜头之间,可以缓冲屏幕假定位置方向的突然变换给观众视觉产生的不适,使其过渡到新的机位安排。其三,拍摄一些景物空镜头,必要时插入越轴镜头之间来缓冲和过渡。其四,重新使用一个定位镜头来确定新的轴线关系。
双轴线问题:在有些情况下,被摄对象会同时涉及两个以上的轴线关系。比如,好莱坞电影电视摄制实践中,有一种特殊的两人谈话场景的安排:两个人物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交谈。这一场景中存在着双轴线问题。一方面两人谈话的交流构成沿平行座位伸展的关系轴线;另一方面,沿汽车行驶的方向产生方向轴线。这两条轴线形成交叉,就是说,当按照方向轴线形成的180°轴线范围设定机位时,正好违反了按照人物关系划定的180°轴线规则。在处理这一双轴线难题时,依靠的是约定俗成的方法或人物优先的原则,即以人物谈话关系形成的轴线作为主导轴线来设定机位。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场景下,仍然把它当做一般的两人谈话场景来处理,只考虑它的位置匹配的问题,而不在意由此产生的汽车方向不一致的问题。换句话说,在以人物为主(近景别)时,以关系轴线为准;在以运动为主(远景别)时,以方向轴线为准。双轴线中总是存在一条主导轴线,决定拍摄机位的安排。
段落的安排:在一般

情况下,对场景事件的叙述总需要通过镜头段落来表现,一个单镜头往往不能胜任其事镜头段落是指表现一段相对完整性情节内容的多个镜头的组合。构成镜头段落的多个镜头之间在时间、空间、内容上具有相关性,往往是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所拍摄的同一场面、同一时间的若干连续镜头。但是这些镜头的功能和作用在段落中却不尽相同,镜头段落可以分为主镜头、插入镜头、切出镜头。一、所谓主镜头,是指该镜头在内容上处于镜头段落的核心地位,段落所要表现的时间、空间环境的整体含义是用主镜头表达的,也就是说,仅仅通过主镜头我们便可以了解该段落或场景的主要内容。从拍摄顺序上看,往往首先从一个较远景别的主镜头开始,以一定的角度连续拍摄下事件的较为完整、全面的发展过程,以此作为主干,然后再拍摄近景别镜头穿插其间构成段落。因此,主镜头往往是一个全景镜头,起着定位镜头的作用。二、插入镜头往往也是近景和特写镜头的同位语。插入镜头是和主镜头内容直接相关的被摄主体的局部镜头,如脸部、服饰、道具细节等特写,在段落中或补充主镜头,加强细部表现力,或强调事件的某个方面,起渲染烘托主镜头的作用。插入镜头或切入镜头的概念在常规使用上会略有一点不同。一种用法是把段落主镜头之外的其他镜头都看做是插入或切入镜头,这种用法和我们叫做“插入编辑”的后期编辑方式相吻合。比如,在拍摄一段舞蹈表演时,我们可以从舞台正前方的摄像机位拍下整段连续的全景镜头,作为段落编辑的主镜头,然后再插入或切入从其他角度拍下的近景别的、局部的镜头,如演员的半身舞姿、脸部表情、手势、脚步、衣着等,还可以插入道具、舞台背景天幕、观众反应神情等。三、切出镜头其表现内容和主镜头所表现的事件、场景等间接相关,往往是有关事件的背景环境的镜头,也可以广义地包括穿插于段落中的平行、隐喻、闪回镜头等等。切出镜头不仅丰富了段落的表现力,也建立或扩大了所表现的事件、场景、情节等与其他方内容的联系。比如, 在表现人民大会堂内举行的会议或会见场景的段落中,穿插进会场外天安门广场上散步的游客、玩耍的孩童等镜头,可以表现社会环境的稳定、祥和。同时,切出或旁跳镜头还能增添一些情绪化因素。比如,表现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一组镜头中,可以加入窗外树上叽叽喳喳的小鸟或躺在树下睡觉的人等诸如此类的镜头,来隐喻或强化课程的冗长和乏味。 四、镜头段落的节奏:主镜头与穿插的切入、切出镜头之间不仅形成内容上的互补、 互应关系,而且其组合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影片的节奏性

。一般地说,切入镜头形成的逼近和强调起到了加快段落节奏的作用,而切出镜头的远离和旁跳则可以减缓事件的发展速度。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还将取决于切入、切出镜头自身的内容、长度及它们切入镜头段落中的频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