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心病介入治疗原则和适应证

冠心病介入治疗原则和适应证

冠心病介入治疗原则和适应证
冠心病介入治疗原则和适应证

冠心病介入治疗原则和适应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

冠心病介入治疗在我国的发展

在过去的30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国家从1984年第一例冠心病介入治疗以来,每年的例数都以10%、20%的速度在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已经完成了超过百万例。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在2010年一年,中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例数已经达到了284936例。应当说,我们国家是在世界上除了美国以外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最多的国家。

随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据的不断积累,我们对冠心病治疗技术,它的使用和它的价值,逐渐地摸索出一条规律,能够看到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适用在哪些人群,让哪些人群得益。我在这儿给大家列出来了从2000年以后,美国、欧洲,包括中国在2009年公布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指南。

冠心病基本分型

尽管我们知道,冠心病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是根据冠状动脉狭窄不狭窄,根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多少来决定的。

稳定的斑块,稳定性的心绞痛,尽管这些病人有症状,但是他未必产生严重的或者致死性的临床后果。但是不稳定斑块,尤其是这些不稳定斑块已经发生了这种破裂,就像右手边的这两个图,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

冠心病的患者首先要进行稳定不稳定进行分型,所以我们先从稳定性心绞痛说起。

介入治疗对稳定性心绞痛的适应证

非常多的证据告诉我们,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介入治疗仅仅能够改善这些患者的心绞痛的症状,提高运动的耐量,但是确实不能改善愈后,尽管对于严重的病人,比如说多支血管病变或者左主冠病变,冠状动脉搭桥,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血运重建的方法,在生存率上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规范的合理药物治疗,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综合干预是治疗这类患者的基础治疗,或者是唯一的治疗。《指南》里面也明确的告诉我们,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要进行介入治疗,只对哪一部分病人做呢?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间,如果能够进一步的再确认有比较大范围的心肌缺血,而且这些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是可以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可以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当然了,对于那些外科手术高风险的患者,这些患者又需要进行血管的血运重建,那可以考虑介入治疗,而不能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或者对于那些多支血管病变,有或者没有糖尿病,这些都可以把介入治疗作为二类的推荐,也就换句话说尽管不是最优先的推荐,但是也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对于左主干的病变,尤其是糖尿病合并三支血管的病变,要采取介入治疗一定要慎重。

不稳定心绞痛和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不抬高的急性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对这类患者的改善作用在长期以来是有争议的。因为在长期以来就有一个早期介入治疗的策略和早期保守治疗的策略,早期介入治疗的策略就是早期来了以后就赶快给病人做介入,另外一个策略就是病人来了先进行药物治疗,根据病人的情况如果需要再去做介入治疗,不需要就不做。

一系列的循证医学证据告诉我们,对于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介入治疗对于中危险或者高危险的患者能够有明显的优势。现在的《指南》告诉我们,对于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应当采取早期介入治疗的策略,这个是没有争议的。但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要进行准确的临床分型。

如果这些患者是中危险或者高危险,当然也包括极高危险这些危险度高的患者,那应当建议这些患者要早期的介入治疗。如果这些患者是低危险的,那当然早期保守治疗就可以了,不需要早期的介入。《指南》推荐对于高危险的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在72小时以内,对于那些极高危险的,所谓极高危险的就是说有明确的定义,就是对于那些尽管是ST段不抬高的综合征,但是这些患者发作的时候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有严重的心律失常或者这些病人有持续发作的心绞痛,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那这些极高危险的患者也提倡更早期的就是在2.5个小时以内进行介入治疗。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应当说,在过去的30年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最有效的降低病人死亡率是指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简称叫STEMI。对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患者,我们有两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这两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一个就是用药物溶栓,开通梗死血管。另外一个方法是直接的干预,这里面既包括早期的介入治疗也包括早期的外科搭桥手术。一种是药物的,一种是机械方法的早期血运处理,这两种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被足够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早期的开通梗塞血管能够非常有效的降低病人早期的死亡率。所以对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患者要早期的再灌注治疗,应当成为这部分患者整个治疗的核心。

但是遗憾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就在相对发达的欧洲你也能够看到,绿的表示早期的介入治疗,红的表示早期的溶栓治疗,这个黑的是表示既没有做介入治疗也没有溶栓,那就是早期什么都没做,就是早期的保守治疗。你能够看到像土耳其、保加利亚这种欧洲以及东欧的这些国家,早期的保守治疗没有做任何的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达到一半以上,百分之

六十几。那显然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患者早期的保守治疗是不推荐的,一定要做早期的再灌注治疗。

这是我们国家卫生部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的资料,就是如果说是以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为第一诊断住院的患者,无论在2009年和在2010年都能看到接受直接PCI的30%不到,2010年是6万4千例ST抬高心肌梗死做介入治疗只做了19000例,2009年是5200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只做了5000例。我们应当认识到在中国对于ST五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救治形势也更加严峻。

溶栓治疗是红的这个柱子,早期的PCI治疗是黄的柱子,能够看得出来早期的介入治疗对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优于早期溶栓的治疗,无论从总体的死亡率还是非致死的心肌梗死的再发生还是卒中的发生还是出血的这些并发症,早期的介入治疗都有相当的优势。

尽管《指南》里面高度地推荐,对于ST抬高的心肌梗死应当尽可能的早期做介入治疗,那这里就是说在发病12个小时以内,如果这个医院能够在90分钟做介入治疗,而且具有有经验的介入团队,导管室能够开放,最好做积极的介入治疗。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和早期介入的选择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早期的介入治疗优势是很明显的,但是遗憾的是早期给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做治疗,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要求高,要求一个团队的配合,另外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病人到达医院然后准备给病人做手术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延迟。所以我们看看这两个图就能更进一步的理解,早期的介入治疗是有好处,但是早期的溶栓也有它一定的优势,这个图告诉我们的意思就是说,在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患者如果这些患者来的足够早,我们仍然可以考虑给这些病人进行溶栓治疗,当然如果说晚一些了,那尽可能说做介入治疗,尤其是做转院的介入治疗。

目前对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在症状发作12小时以内,我们当然有条件就马上要做,有条件做PCI的医院去做直接的PCI,如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在12小时以内,也包括这些患者在没有条件进行介入治疗的医院,或者有条件进入介入治疗的医院,从进门到做手术的时间叫延长超过90分钟,这些患者都可以考虑早期的溶栓治疗。当然,我们强调的在发病小于3小时的患者,溶栓效果治疗最好。

当然这些患者如果大于3小时,到12小时,最好这些患者能够转到,能够做进行介入治疗的医院,做转院的介入治疗。当然无论是小于3小时或者大于3小时,如果这些患者溶栓了,溶栓失败都强调这些患者要做挽救型的介入治疗。当然对溶栓成功的患者我们强调,现在尽管没有完全,包括我们国家的指南没有完全把这个更新写进去,但是我们现在强调要尽可能的在24小时以内能够做溶栓以后的介入治疗,这种就显著的可以改善患者的愈后。那对于溶栓成功的患者,即使24以内不能做介入治疗,也应当有出院前的缺血证据的评估。那根据缺血证据的评估进行下一段有没有必要进入介入治疗的需求。

总结

我们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应当有清楚的认识,对于稳定性性心绞痛的患者介入治疗应用非常有限。药物治疗是基础,介入治疗仅用于那些有大范围心肌缺血的患者。

介入治疗最主要的是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也就是不稳定的患者,尤其是针对那些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

但是我们都不能忽略,冠心病的患者无论是哪个类型,有效的预防是根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是重要的。药物治疗在所有的冠心病患者中间都是一个治疗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8-2009.

2.J Am Coll Cardiol2000;36:970–1062.

3.ESC PCI Guidelines,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5;26:804-847.

4.Eur Heart J2010;31:943-957.

5.Keeley and Grines,Lancet2003.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 适应证: 1有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临床疑诊冠心病。 2?有不典型的胸痛症状需排除冠心病。 3.Ho It e r、运动试验提示有客观缺血证据而无临床症状。 4?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或室性心律失常。 5.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起病6-1 2h )或并发心源性休克拟行急诊PC I;或心肌梗塞患者梗塞部位有存活心肌宜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 I 治疗。 6 ?不稳定性心绞痛,经常规药物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宜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以选择性P C 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禁忌症: 1?重症心功能不全,如不能平卧1 h以上,则不宜行选择性冠状动脉 造影,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改善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 2.严重全身感染。 3.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手术。 4.有碘过敏所致的休克者不宜行冠状动脉造影。 5.严重肾功能不全。 6 .出血性素质。 术前准备: 1.术前用药:术前规范化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般化验包括血、尿常规和肝肾功检查,以及血电解质、凝血四项、

病毒系列。 3.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ECT心脏检查。 4.碘过敏试验。 5 .局部清洁和备皮,选好准备穿刺的血管,选择桡动脉作为入径时行 术前Allen试验。 6?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手术单签字。 7?术前4小时禁食。 8?必要时术前注射地西泮10mg,或给予口服苯巴比妥0.0 6 -0. 1g。 9?准备好必要的器械。 操作步骤: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步骤: 1?多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插管部位,患者仰卧导管床上,手臂平伸外 展3 0O,手腕过伸位,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区域为手掌至肘关节以上。 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桡骨茎突上1.5-2.0C m处桡动脉搏动最 强处采用穿透法穿刺,当带鞘穿刺针见回血,继续向前推送2-3cm,撤出针芯,,缓慢回撤塑料套管见针芯喷血后放入导丝,将导丝送入一 定长度后推出针芯,,用刀尖切开穿刺点处皮肤,沿导引钢丝插入 5 F桡动脉鞘管。成功后经桡动脉鞘内注入硝酸甘油2 00ug,以防血 管痉挛;注入肝素3 00 0 u。 2.用肝素盐水冲洗泥鳅导丝和造影导管,将泥鳅导丝插入TI G造影导 管,尖端与导管尖端平行,进入血管鞘后将泥鳅导丝探入,尖端在导管前方4-5cm,然后将导管与导丝一起送入,直到将造影管送至主动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一).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一) 【摘要】冠心病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冠心病康复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隐性冠心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分流术(CABG)后和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后及其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康复。现代心脏康复的观点强调早期下床和运动训练、早期重复运动实验、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建立等方面。冠心病早期康复不仅可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提前回归社会,而且还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复发率、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冠心病整体护理综合康复护理 1I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保持现有的功能水平和防止“废用”的出现;解除焦虑和忧郁,增强信心;缩短住院天数,使患者能够适应家庭生活,并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注意事项,在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为出院后的康复打好基础。 2)康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的先导,是成功韵保障。突然的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及对死亡的恐惧感,而工作人员紧张的工作氛围,监护仪的提示警铃声,陌生的环境,让其感到压抑、紧张和焦虑,此时应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2)合理饮食,排便通畅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进餐时宜采取半卧位,半卧位进餐能减轻心脏负荷并有助于心理及消化功能改善。鼓励患者适量摄人蔬菜、水果等含高纤维素的食物,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增加食欲,利于排便,必要时遵医嘱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加重病情,甚至猝死。(3)方案调整与监护严格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康复护理计划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心梗部位、面积、病后心理反应、有无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制订和调整方案。 (4)制订出院计划当患者能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后,在出院前应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康复计划.以实施在家中的Ⅱ期康复。此计划应包括在家中的康复训练处方和训练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急救知识的宣教咨询等。 2Ⅱ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防止心脏功能的退步,保持和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脏功能水平;从日常生活自理逐步过渡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包括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心理的恢复,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针对患者自己的危险因素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主动地改变患者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介入所处的环境和社会。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活动监测嘱患者康复活动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度用力,活动时不可有气喘和疲劳,所有上肢超过头顶的活动均为高强度活动,应避免或减少。训练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可制订合理的作业和日常活动的程序,但应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体力消耗。在I期康复宣教的基础上,再次对患者和家属讲解可能发生的疾病恶化和运动造成的严重反应的主要表现以及处理方式。

冠心病介入治疗应急预案及程序

3月的北京已是春意盎然,,每年的CIT(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会议的已经成为中国心血管医生心目中的必不可少的学术大餐,2010年也如同着充满绿意的春天一样,在这个耳目一新的国家会议中心欢迎来自国内外的心脏病学专家。每年会议组织者都会给刚刚从事介入治疗的医生提供一个由介入专家面对面传授介入治疗的基础知识的教程,对规范化介入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来自国内的具有丰富介入治疗经验的专家参加了今年的培训教程,上海中山医院葛雷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沈珠军教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珏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和宋现涛教、河北医科大学傅向华教授均强调了从事介入治疗,完成基础冠状动脉造影及对结果判读的重要性,这是进行介入治疗之前至关重要的一个训练过程。几位专家从冠状动脉解剖和生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稳定心绞痛的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相对禁忌证和禁忌证,不同介入途径的选择,介入治疗路径中的变异情况的处理,完成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以及如何选择造影导管及介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向与会的医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从冠状动脉入路选择上,几位专家共同观点是根据患者基础病变、年龄、心功能等综合因素考虑,此外对于术前需要完成的必要检查如Allen试验,动脉搏动情况、患者基本情况及术前与患者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日渐普及和成熟,规范化操作更为重要,无论是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及尺动脉仅是操作路径,在考虑能够完成介入治疗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从上肢路径完成,但是对于复杂病变介入治疗股动脉无论从操作角度还是术中出现应急变化可给医生以更多的支持。

冠心病介入诊疗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

冠心病介入诊疗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 ㈠引言 随着血管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IC)技术的发展,对比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安全使用和合理选择也日益受到关注。 ㈡对比剂的分类 第一代(高渗对比剂)、离子型单体 第二代(低渗对比剂)、非离子型单体、(碘海醇、碘帕醇、碘普罗胺、碘佛醇) 第三代(等渗对比剂)、非离子型二聚体、(碘克沙醇) ㈢ PCI术中碘对比剂使用的基本原则 1. 对比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⑴绝对禁忌证:有明确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的患者不能使用含碘对比剂。 ⑵慎用碘对比剂的情况:①肺及心脏疾病:肺动脉高压、支气管哮喘、心力衰竭。对这些患者,建议使用等渗或低渗对比剂,避免大剂量或短时间内重复使用碘对比剂;②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③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④骨髓瘤和副球蛋白血症;⑤重症肌无力;⑥高胱胺酸尿; ⑦有含碘药物、食物过敏史。 2. 碘过敏试验 本共识不建议在注射对比剂前进行碘过敏试验。 3. 签署知情同意书 4. 对比剂用量 应尽量减少对比剂的用量以减少毒副作用。冠脉造影术时尽量采取合适的投照体位和减少每次推注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快速和连续推注对比剂。对慢性闭塞性或复杂多支血管病变的PCI程序应尽量简化,减少对比剂用量,总量最好控制在300~400ml以内。 5. 对比剂处理 建议用前将对比剂加热到37℃,便于推注。 6. 预防性水化 如果患者不能通过口服方法水化,则应考虑在对比剂给药前6~12小时。给药后4~12小时给予水化,即采取静脉输注0.9%生理盐水100ml/h。 ㈣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处理原则 1. 发生机制: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可分为特异质反应及物理—化学反应。 ⑴特异质反应(细胞释放介质、抗原抗体反应、激活系统,胆碱能作用)。 ⑵物理—化学反应(渗透压、电荷、黏度、化学毒性)。 2. 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处理:常见的有荨麻疹、恶心/呕吐、面色潮红、低血压、一过性肾功能下降。 ①对于轻微的不良反应,根据情况给予对症治疗。②对于需要使用药物 1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课件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课件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课件 导语: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在小编给大家提供冠心病的药物治疗课件,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中了解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冠心病的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二、冠心病的分类及临床症状 1、无症状型冠心病(或称隐匿型冠心病):临床上无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可发展为心绞痛,心肌梗死。 2、心绞痛型冠心病:表现为发作性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出现压榨性或紧缩疼痛,发作频率为1日多次,数天1次或数周1次,每次持续3-5分钟,同时伴有心慌、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持续性胸痛,伴有大汗淋漓,频死感,大约50%-81.2%的病人发病前会有全身乏力、心慌、胸闷等表现。 4、缺血性心肌病:表现为心慌,心跳时快时慢的,伴有头晕,甚至发生晕厥,夜间不能平卧入眠,不能从事日常活动。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为其三大主体症状。 5、猝死型冠心病:是冠心病中危害极大的一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疾病的基础上一过性的心肌功能障碍和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的心率失常所致。可无任何先兆发生,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 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诱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家族史。此外,与感染有关,如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

冠心病的治疗22页word

冠心病的治疗 冠心病的常识二、冠心病的预防三、 一、冠心病的常识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化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病变,致使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堵塞,引起心肌氧供需失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征兆自测:如果你曾经出现过以下症状,应该警惕是否是冠心病的征兆。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后自行缓解。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 ●饱餐、寒冷或看惊险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性生活或排便困难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者。 ●听到周围的锣鼓声或其他噪声便感到心慌、胸闷者。 ●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冠心病的预防:即在没有冠心病证据的人群中减少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主要是针对易患人群,控制易患因素,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要从儿童、青少年及年轻时就开始积极有效的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 1.不吸烟;

2.保持血压正常稳定,理想血压是120/80mmHg.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 括保持正常体重,限制酒精,食盐摄入,保持适当钾,钙和镁摄入,以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3.维持血脂正常,防治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低脂饮食,运动,和服用降脂药。 4.避免精神紧张。 5.运动过少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地锻炼有助于保持体重,减少高血脂和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6.维持血糖正常,防治糖尿病。 7.对已有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高危病人,建议长期服心血康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临床症状:冠心病有5型,分别有如下临床症状: (1).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部位,频率,严重程度,持续 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发生1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

第六节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第六节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一、冠心病的概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二、冠心病的主要功能障碍 主要功能障碍: 心脏功能障碍 继发性障碍: ◇心血管功能障碍 ◇呼吸功能障碍 ◇全身运动耐力减退 ◇代谢功能障碍 ◇行为障碍 三、康复护理评估:健康状态评估 ★一般情况 ★既往史、家族史 ★吸烟史 ★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情况 ★心绞痛的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评估以前治疗情况 ★运动状况 三、康复护理评估:行为类型评估 A类型:工作主动、有进取心和雄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同一时间总是想做两件以上的事),但是往往缺乏耐心、易激惹、情绪易波动 B类型:平易近人、耐心、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放松自己、不受时间驱使、无过度的竞争性四. 康复治疗的分期、适应症、禁忌症 临床分期 Ⅰ期: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期康复。时间3~7天 Ⅱ期: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时间5~6周 Ⅲ期:指病情处于较长期稳定状态,或Ⅱ期过程结束的患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及隐性冠心病。康复疗程一般为2~3个月,自我锻炼应该持续终生 适应症 Ⅰ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心绞痛,安静心率﹤110次/min,无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压基本正常,体温正常 Ⅱ期:与I期相似,患者病情稳定,运动能力达到3代谢当量(METs)以上,家庭活动时无显著症状和体征。(1METS=最大吸氧量X3.5ml) Ⅲ期:临床病情稳定者 凡是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诱发临床病情恶化的情况都列为禁忌证,包括原发病临床病情不稳定或合并新临床病症 五、康复护理措施Ⅰ、Ⅱ期康复

冠心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冠心病得最佳治疗方法 冠心病得治疗原则就是改善冠状动脉得供血与减轻心肌得耗氧,同时抗动脉粥样硬化再次形成。冠心病为慢性疾病,非短期治疗可见效益。因此,凡经明确诊断者,均应至少在一个较长得时期内连续服药治疗,目得在于预防心绞痛复发与赢得改善心肌血氧供应得机会。实践证明,80%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就是可以通过坚持可靠得药物治疗避免发作进展得。目前能有效治疗冠心病,防止其进展得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一)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得优点就是见效快,适合冠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之用。 1、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 硝酸酯类药物就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得常规一线用药。它通过扩张静脉及外周动脉血管及冠状动脉,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侧支循环血流,还有降低血小板粘附等作用,从而改善心肌局部及整体做功、硝酸酯类药物得作用与用药得剂量有关,小剂量时外周静脉扩张,随着剂量得增加心外膜动脉及心肌内阻力血管扩张,心肌血流灌注量增加。心绞痛发作时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先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有效性下降。间断给药,最好间隔8~12小时,以减少硝酸盐得耐药性、不良反应主要为血管扩张所引起得头痛,可高达40%,从小剂量开始可以减少其发生。 2、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拜阿司匹林) 拜阿司匹林就是最常用得抗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得药物,它通过不可逆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致使TXA2得合成减少,而后者引起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得目得。它可以降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血管病变得发生、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拜阿司匹林每日75mg口服,即可降低心源性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得发生。AMI病人除急性期常规使用外,还应长期使用,作为AMI得二期预防,减少心脏事件得发生。目前对阿司匹林得最佳剂量尚有不同意见。临床研究报道,小剂量可有效地抑制ADP诱导得血小板聚集。稳定型心绞痛可以使用小剂量,例如每日75mg,而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及AMI得病人可先给较大剂量,每日160~300mg,1~2周后再给小剂量长期维持。 3、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 β—受体阻滞剂由于能降低心率、血压及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减轻症状性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得发作,提高病人运动耐量。在无明显禁忌证时,β—受体阻滞剂就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得一线用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得病人,可以降低AMI得发生率,就是非抗血小板治疗得首选药物,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效果更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使用可以降低死亡率,并用于二级预防。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药物对心脏具有高选择性,对呼吸功能及脂类代谢得影响较小,目前临床已广泛使用、根据病人得症状及心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减量及停药时均应逐渐进行,以防症状加重、 4、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 钙离子拮抗剂可扩张外周阻力血管及冠状动脉起直接扩张作用,能够降低心肌氧耗及增加冠脉血流,某些钙拮抗剂还能减慢心率、钙拮抗剂一般耐受好,增加病人耐力及缓解症状,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得治疗,一般认为它们与β受体阻滞剂具有相同得效果,特别适用于某些β受体阻滞剂禁忌得情况,例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及外周血管疾病、老年人对钙拮抗剂较β受体阻滞剂更容易耐受、临床选择时应当根据不同临床情况选择。 5、降脂药物(如辛伐她汀) 她汀类药物就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得降胆固醇药,具有多向性作用,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作用与稳定斑块作用等、以抗高血压与抗栓治疗为代表得心血管疾病得二级预防措施取得了相当得成功,已有大量得临床试验证明在冠心病或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使用她汀类药物(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

冠心病护理诊断

冠心病护理诊断 P1气体交换受损 P2心输出量减少 P3焦虑 P4自理能力缺陷 P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P6知识缺乏 P7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停搏、各种栓塞、心律失常等 P1气体交换受损 相关因素:与肺淤血、肺部感染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呼吸平稳 护理措施: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2)给患者取半卧位休息、持续高流量吸氧(面罩+鼻塞) 3)鼓励病人咳嗽、排痰、深呼吸,促进痰液排出 4)于心理护理,以免焦虑和恐惧而过度通气 5)按医嘱给于化痰药 6 )定时监测血气分析,体温的变化 评价:患者25日予改为3L/min鼻塞给氧,现在3L/min鼻塞给氧下平卧及床上活动时呼吸平稳 P2心输出量减少 相关因素:与心功能下降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床上活动无不适感、生命体征基本正常 护理措施:1)保持病室安静,注意保暖,可取半卧位或高枕卧位休息 2)饮食上要控制钠盐的摄入、宜低脂、高纤维、少量多 3)持续吸氧 4)按医嘱给于强心、扩血管药物 5)病情观察:心率、心律、肺底湿啰音、尿量的变化等以及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评价:患者现在床上活动无诉明显的不适,24小时尿量在1500ml以上,肺底湿啰音较前减少 P3焦虑 相关因素:与担心疾病预后、介入治疗有关 预期目标:焦虑情绪减轻 护理措施:1)评估患者焦虑的原因、程度

2)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配合治疗及护理的必要性,介入手术前后的配合等。 3)多与患者交流,进行心理护理,请康复病友做现身说法,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建立信心,以减轻焦虑情绪。 4)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静剂。 5)合理安排护理操作的时间,以减少对病人的打扰。 评价:患者焦虑情绪减轻,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P4自理能力缺陷 相关因素:与疾病限制绝对卧床、乏力有关 预期目标:基本满足生活所需 护理措施:1、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的程度 2、协助完成生活护理 3、置用物于患者易取之处 4、与患者一起制定活动计划,逐步恢复自理能力 评价:患者部分生活自理(如洗脸,穿衣等) P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相关因素:与绝对卧床有关 预期目标:皮肤无破损 护理措施:1、保持床单位整洁无皱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被动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3 、勤观察 评价:皮肤无破损 P6知识缺乏 相关因素: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预期目标: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能够配合治疗护理 护理措施:1、向患者解释疾病产生原因,发生发展及现今的治疗水平 2、解释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 3 、各种护理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 4、经常与病人交换对疾病的看法 评价: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 P7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停搏、各种栓塞、心律失常等 相关因素:与心功能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氧有关 预期目标:无并发症发生 护理措施:1、严密监测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

冠心病原理和防治方法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guān xīn bìng),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会发生心力衰竭。

疾病别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所属部位 胸部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症状体征 多在活动时出现胸痛、胸闷,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多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疾病分类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2)心绞痛型(3)心肌梗死型(4)缺血性心肌病型(5)猝死型 身体检查 心电图动态平板实验64排双元CT 冠状动脉造影 疾病用药 辛伐他汀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倍他乐克卡托普利阿托伐他汀钙片薯蓣皂苷片 冠心病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类如下:(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心绞痛型: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心肌梗塞(死)型: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缺血性心肌病型: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猝死型: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 病因 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和程度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不同。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1-04-20T14:36:17.4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期作者:钱英 [导读] 冠心病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 钱英(黑龙江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 1630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1-0359-02 【摘要】冠心病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冠心病康复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隐性冠心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分流术(CABG)后和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后及其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康复。现代心脏康复的观点强调早期下床和运动训练、早期重复运动实验、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建立等方面。冠心病早期康复不仅可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提前回归社会,而且还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复发率、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冠心病整体护理综合康复护理 1 I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保持现有的功能水平和防止“废用”的出现;解除焦虑和忧郁,增强信心;缩短住院天数,使患者能够适应家庭生活,并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注意事项,在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为出院后的康复打好基础。 2)康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的先导,是成功韵保障。突然的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及对死亡的恐惧感,而工作人员紧张的工作氛围,监护仪的提示警铃声,陌生的环境,让其感到压抑、紧张和焦虑,此时应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2)合理饮食,排便通畅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进餐时宜采取半卧位,半卧位进餐能减轻心脏负荷并有助于心理及消化功能改善。鼓励患者适量摄人蔬菜、水果等含高纤维素的食物,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增加食欲,利于排便,必要时遵医嘱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加重病情,甚至猝死。 (3)方案调整与监护严格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康复护理计划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心梗部位、面积、病后心理反应、有无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制订和调整方案。 (4)制订出院计划当患者能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后,在出院前应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康复计划.以实施在家中的Ⅱ期康复。此计划应包括在家中的康复训练处方和训练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急救知识的宣教咨询等。 2 Ⅱ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防止心脏功能的退步,保持和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脏功能水平;从日常生活自理逐步过渡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包括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心理的恢复,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针对患者自己的危险因素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主动地改变患者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介入所处的环境和社会。 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活动监测嘱患者康复活动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度用力,活动时不可有气喘和疲劳,所有上肢超过头顶的活动均为高强度活动,应避免或减少。训练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可制订合理的作业和日常活动的程序,但应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体力消耗。在I期康复宣教的基础上,再次对患者和家属讲解可能发生的疾病恶化和运动造成的严重反应的主要表现以及处理方式。 (2)指导运动训练要鼓励患者终生运动,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避免过度训练和竞技性运动,冠心病病人以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训练较为安全。 (3)门诊随访患者每周需要门诊随访一次,有任何不适均应暂停活动,及时就诊。 3 Ⅲ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在安全的前提下,巩固Ⅱ期康复成果,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心血管功能和身体活动能力;休息或运动时心电图无变化或与以前心电图比较有改善;日常活动时不引起心绞痛发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控制危险因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能力。 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运动方案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爱好、疾病诊断和病期、相应的临床表现、治疗目标、心理状态和需求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运动方案,循序渐进。根据患者兴趣选择训练项目,兴趣可以提高患者参与并坚持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康复活动更具系统性和长期性。 (2)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注意周围环境因素对运动康复的影响,如寒冷和炎热气候要相对降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和竞技性运动。只在感觉良好时运动。 参考文献 [1]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71-317. [2]沈宁.病人健康教育指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8:392. [3]华晴岚,梅柳蓉.对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与进展.上海护理,2005,2(5):52-54. [4]黄素英.护理健康教育的动态及尝试.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0):785-798. [5]王朝晖.两周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8(1):5-6. [6]王玉玲,秦力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早期阶梯心理康复护理程序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73-375.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通过前面的章节我们可以了解到,为心脏输送养份的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脏表面。 直径只有2-5mm,不仅从体表上看不见、摸不着,就连具有一定穿透能力的超声波也“鞭长莫及”。只有通过注射造影剂,在X光的照射下方能“一睹尊容”。 那么,当我们发现了冠状动脉发生了严重的病变,甚至于完全阻塞,我们该如何才能把狭窄的血管重新打开呢? “搭桥”治疗法 有人说:此路不通换边走。正是确如此,遇到有些严重的病变,我们可以另外搭建一座路桥绕过阻塞处,同样能达目标之地。 “搭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正是来自于这样一个朴素的观念。 冠状动脉的“桥”主要取材于自身的血管(胸部内乳动脉、下肢的大隐静脉、腹部的胃网膜右动脉、手臂的桡动脉等)。

“桥”的一端连接于主动脉,另一端连接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远端,通过引流主动脉的血液滋养心脏。 对于左侧主干血管、同时存在多支需要处理的病变血管,搭桥是一种安全而高效的治疗方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搭桥”是场“大规模战争”,需要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心脏停跳,体外循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需要更多天数住院康复。 “放支架”治疗法 因此,“撑球囊、放支架”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创伤小、恢复快、时间短、效率高”的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可以看到,“放支架”造成的身体损伤非常小,没有切口、没有失血,仅有针尖大小的穿刺点,创伤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同时,整个过程几乎无痛,患者处于完全清醒的状态,避免了全麻带来的风险。

另外,目前90%的介入治疗可以通过位于手腕处的桡动脉完成,术后仅需要血管压迫器局部压迫6小时。 穿刺点就可以愈合、止血,患者几乎一完成手术就可以正常行动,不仅术中无痛苦,术后也轻松自如,如果手术顺利,第二天就可以出院。 在国外及国内一些治疗中心,患者甚至无需住院。因此,介入治疗是名副其实的“微创手术”。 目前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 1)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3)冠状动脉内球囊切割术; 4)冠状动脉内球囊切割术。 现在让我们主要来认识一下前二项。

冠心病的防治:冠心病的防治指南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占心脏病死亡的50~7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占心脏病死亡的50~70%。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要的死因。 一、发病因素冠心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而动脉硬化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有1、年龄、性别多见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一些儿童及青壮年动脉也发现有早期粥样硬化。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但女性更年期后发病率明显增加。2、血脂异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原因,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载脂蛋白A(ApoA)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B)的增高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3、血压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冠心病发病率是血压正常人的3~~4倍。 4、吸烟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量成正比。 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倍。冠心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者也常见。 6、次要的危险因素尚有1)肥胖;2)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工作紧迫感者;3)西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摘要】冠心病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冠心病康复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隐性冠心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分流术(CABG)后和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后及其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康复。现代心脏康复的观点强调早期下床和运动训练、早期重复运动实验、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建立等方面。冠心病早期康复不仅可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提前回归社会,而且还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复发率、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冠心病整体护理综合康复护理

1 I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保持现有的功能水平和防止“废用”的出现;解除焦虑和忧郁,增强信心;缩短住院天数,使患者能够适应家庭生活,并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注意事项,在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为出院后的康复打好基础。 2)康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的先导,是成功韵保障。突然的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及对死亡的恐惧感,而工作人员紧张的工作氛围,监护仪的提示警铃声,陌生的环境,让其感到压抑、紧张和焦虑,此时应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2)合理饮食,排便通畅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进餐时宜采取半卧位,半卧位进餐能减轻心脏负荷并有助于心理及消化功能改善。鼓励患者适量摄人蔬菜、水果等含高纤维素的食物,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增加食欲,利于排便,必要时遵医嘱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加重病情,甚至猝死。 (3)方案调整与监护严格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康复护理计划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心梗部位、面积、病后心理反应、有无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制订和调整方案。 (4)制订出院计划当患者能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后,在出院前应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康复计划.以实施在家中的Ⅱ期康复(医药学/医学论文。此计划应包括在家中的康复训练处方和训练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急救知识的宣教咨询等。 2 Ⅱ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防止心脏功能的退步,保持和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脏功能水平;从日常生活自理逐步过渡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包括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心理的恢复,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针对患者自己的危险因素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主动地改变患者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介入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活动监测嘱患者康复活动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度用力,活动时不可有气喘和疲劳,所有上肢超过头顶的活动均为高强度活动,应避免或减少。训练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可制订合理的作业和日常活动的程序,但应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体力消耗。在I期康复宣教的基础上,再次对患者和家属讲解可能发生的疾病恶化和运动造成的严重反应的主要表现以及处理方式。 (2)指导运动训练要鼓励患者终生运动,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避免过度训练和竞技性运动,冠心病病人以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训练较为安全。 (3)门诊随访患者每周需要门诊随访一次,有任何不适均应暂停活动,及时就诊。 3 Ⅲ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在安全的前提下,巩固Ⅱ期康复成果,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心血管功能和身体活动能力;休息或运动时心电图无变化或与以前心电图比较有改善;日常活动时不引起心绞痛发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控制危险因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能力。 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运动方案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爱好、疾病诊断和病期、相应的临床表现、治疗目标、心理状态和需求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运动方案,循序渐进。根据患者兴趣选择训练项目,兴趣可以提高患者参与并坚持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康复活动更具系统性和长期性。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案例分析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案例分析 李宏建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用药品种繁多,联合用药普遍。我们将首先介绍冠心病临床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及注意事项,然后结合几个案例分析该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 掌握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应当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其次根据国内外已颁布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原则或指南,并结合各类临床药物的自身特点(如:作用机制、药效、药代、相互作用、用法用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与治疗。 一、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等。下面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例,简要介绍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最主要的病因是易损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 2.分类 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多数为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后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非ST段抬高心梗大多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Q波心肌梗死。 3.临床表现: ⑴不稳定心绞痛(UA)有以下临床表现:①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0min以上; ②初发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Ⅳ级以上;③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心绞痛分级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④变异性心绞痛也是不稳定心绞痛的一种,通常是自发性,其特点是一过性ST段抬高,多数自行缓解,不演变为心肌梗死,但少数可演变成心肌梗死。动脉硬化斑块导致局部内皮功能紊乱和冠状动脉痉挛是其发病原因,硝酸甘油和钙离子拮抗剂可以使其缓解。 ⑵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的临床表现与不稳定心绞痛相似,但是比不稳定心绞痛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4.心电图表现 ST-T动态变化是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梗最可靠的心电图表现。 不稳定心绞痛的静息心电图可出现2个或更多的相邻导联ST段下移≥0.lmV。静息状态下症状发作时记录到一过性ST 段改变,症状缓解后ST段缺血改变改善,或者发作时倒置T波呈伪性改善(假性正常化),发作后恢复原倒置状态更具有诊断价值,提示急性心肌缺血,并高度提示可能是严重冠状动脉疾病。发作时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对称的T波深倒置并呈动态改变,多提示左前降支严重狭窄。心肌缺血发作时偶有一过性束支阻滞。持续性ST段抬高是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变异性心绞痛ST段常呈一过性抬高。心电图正常并不能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可能性。胸痛明显发作时心电图完全正常,应该考虑到非心原性胸痛。 非ST段抬高心梗的心电图ST段压低和T波倒置比不稳定心绞痛更明显和持久,并有系列演变过程,如T波倒置逐渐加深,再逐渐变浅,部分还会出现异常Q波。两者鉴别除了心电图外,还要根据胸痛症状以及是否检测到血中心肌损伤标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报道,我国居民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00万,且死亡率继续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据统计,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例数为753142例。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开展,相应的指南和推荐也不断更新。现将2018年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新进展总结如下。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休克的新策略 1.新诊治策略成为了标准 在血管入路选择方面,RIFFLE ACS、STEMI RADIAL、MATRIX 以及RIVAL研究亚组分析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患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此外,RIFFLE ACS和RIVAL研究亚组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的死亡率。是否经桡动脉入路适合所有的STEMI病例?其实不然。再灌注的时间是STEMI治疗的关键,导管的直径也影响血管

入路的选择。在心源性休克、动静脉瘘、老年患者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是更好的选择。 在支架选择方面,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远期血栓发生率增加;第二代DES比金属裸支架(BMS)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2018年DES成为直接PCI的标准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P2Y12拮抗剂的应用,ATLANTIC研究发现,早期使用P2Y12拮抗剂获益更大。TRITON STEMI和PLATO STEMI研究结果建议使用强效的P2Y12拮抗剂。PEGASUS研究建议在特定患者延长 P2Y12拮抗剂的使用时间。 2.新诊治策略改变了标准 血栓抽吸的应用:既往共识推荐在直接PCI时常规进行血栓抽吸。2008年发表的TAPAS试验结果显示,PCI术中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可改善STEMI患者的再灌注;而2013发表的TASTE试验结果显示,常规血栓抽吸并没有降低患者30天或1年死亡率;2015年发表的TOTAL试验结果显示,血栓抽吸术并没有减少180天内发生死亡、再发栓塞、心源性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