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说课教案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说课教案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说课教案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说课教案

课题:中华民国的创建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中华民国的创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三课内容。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重中国民族危机,给中国人们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它也冲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国开始向工

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方向发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

探索,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中华民国的创建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两大果实,在中国近代史的发

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应把握住这一点,尽量用故事性的语言将问题说明白。生理上:青少年不免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

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

三、目标分析

1、说学习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和内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

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国成立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分析归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

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民主革命的艰难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说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3、说学法、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设疑解惑--引导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再现、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

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历史”,更重要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

史的方法。在本课的学法指导上我运用以下方法:

(1)资料研习法 (2)合作学习法 (3)讨论法(4)多媒体视频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我从五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新课导入(2分钟)

课堂导入是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坐桥梁,优秀的课堂导入能够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吸引和引导的作用。为此我的课堂导入设计如下:

多媒体展示——“清”字瓦解图。

提问:图片反映了什么?假如你是当时的革命党人,面对这种形势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你知道中国的第一位总统是谁吗?

从而顺利的引入本课的学习,顺势进行板书“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二环节导入新知,解决重点(15分钟)

首先,设置悬念:你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都城,纪年方式及意义分别是什么吗?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等方式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我放手

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接着,教师多媒体播放视频《清帝退位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将教材中静止的字与图片变成动感直观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观察《清帝退位诏书》,此时

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清帝退位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共和之梦还顺

利吗?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都做了哪些努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有些什么?然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最后,我在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大屏幕展示:中华民国成立的背景和概况、清帝退位的时间、孙中山限制袁世凯权利所做的努力、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且用红线标注重点,从而顺利解决教学重点的问题。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突破难点(20分钟)

在解决重点之后,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孙中山曾说过:谁让清帝退位,那就将大总统之位让于谁,孙中山到底该不该让位给袁世凯?”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可将学

生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持赞同与不赞同的态度,分小组谈论,以辩论赛的方式进行。在

学生讨论的过程当中,我会走进学生当中去,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中的“材料研读”与

“相关事实”部分,增强寻找答案的能力,帮他们解疑答惑,激发学生热情,鼓励学困生,后进生积极发言。

经过讨论,发言使学生感受到孙中山的伟大人格魅力,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难和曲折性。且意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成为有帝国主义支持的实力派袁世

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突破点。

同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展示PPT及播放电影片段“孙中山科普《临时约法》”视频给学生看,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像,充分调动学生的试听器官,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总结评价(5分钟)

在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之后,我将对教材中有关于民国纪年法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比如:1911+民国纪年=公元纪年。对“三权分立”学说等适当延伸,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知、识举一反三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简要回顾本课主要内容,进行课堂小结。并再次指出重、难点,让学生明白该记忆与加强理解的地方。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知识巩固(3分钟)

课件展示4-5道代表性例题,作为课堂随练,随后安排课后作业。本节课的作业为,课后练习册及我精心挑选的题目,习题有难有易,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

使有能力的学生继续提高。

五、板书设计

最后,说板书。本着直观、系统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10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建立二、窃取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 1、清帝退位 1、内容

2、概况 2、袁世凯就任 2、性质与意义

3、性质

六、结束语

各位评委,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聆听。

2018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0中华民国的创建

3.10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技能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难点: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的认识;理解辛亥革命的结果 三、教学法指导 教师讲解、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走向共和》主题曲《曙色》,并出示歌词: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一滴滴水滴石穿/粉身碎骨志向永不舍/一曲曲浩荡长歌/起伏回响悲壮动心魄/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苦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 设问:(1)歌词中“风吹过,雨打过”是指中国哪段历史? (2)近代中国是如何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讲授新课]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出示武昌起义各省独立形势图 2、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1)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多媒体展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图片、中华民国旗帜。 出示课本“材料研读”,探讨: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它试图摆脱清王朝的屈辱地位,积极发展对外和平友好交往,以维护国家利益,提高国际地位。但它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临时政府未能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其政策目标不可能实现。)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图形展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2、袁世凯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 清帝退位→孙中山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袁世凯就职→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出示清帝退位诏书。清朝260的统治结束了。 思考: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 出示“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图片。 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总结: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2)袁世凯为达到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目的,除了同帝国主义列强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外,还动用反革命两手策略,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事,最终骗取了革命党人的信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 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是什么?末代皇帝是谁?剪辫子的照片反映的情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句话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孙中山获选临时大总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标志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措施①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②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4.教师强调: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精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5.展示史料: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6.问题思考: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 7.教师总结: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推行与友邦“益增睦谊”的外交政策,想通过承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保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来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暴露出其软弱和妥协的一面。南京临时政府的“和平主义”外交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走向共和》 3.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4.教师强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大致过程。 6.问题思考:从袁世凯窃取政权的过程和孙中山维护共和的斗争两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帝国主义的支持干涉、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以及袁世凯耍弄政治权谋

8年级上册历史名师优质教案: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喜欢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讲述,让学生明白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 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反映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那么,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建立之后有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2.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3.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5.教师展示史料: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革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接下来在社会矛盾激化,内外矛盾加重的情况下爆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的发展态势对于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记住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地点、标志、领导人、影响?(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清帝退位的时间、结果;观看视频及结合教材,列举出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并分析出袁世凯能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果实的原因。(重点、难点) 目标4:阅读教材,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了解,理解其颁布的性质、意义。学习革命先驱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重点)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大总统誓词图片。 右图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宣读了亲自撰写的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益,文时遵之┅┅谨以此誓于国民。” 南京临时政府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精神?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中华民国的创建》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中华民国的创建》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中华民国的建立——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中华民国的建立”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中华民国建立的背景、时间、地点、标志、影响?

【教师共享】《中华民国的创建》参考教案_

《中华民国的创建》参考教案 辛亥革命的成果:中华民国的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准备: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建立: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_______在_______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治国措施:以_______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_______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过程: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_______下诏退位; 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3月,袁世凯在___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_______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 _______;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_______、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 _______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_______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归纳总结: 一、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成立兴中会。 2、成立中国同盟会。 3、领导辛亥革命。 4、创立中华民国。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发动二次革命,号召护国运动。 二、孙中山为实现三民主义所采取的行动 1、领导辛亥革命。 2、创立中华民国。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发动二次革命,号召护国运动。 知识运用 2011年既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诞辰145周年。缅怀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对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谁?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是在哪里打响的? (2)为领导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材料: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3)据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 (4)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请说出这里的“创举”的含义。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图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片。 生: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份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师:武昌起义胜利后,形成了全国性的革命浪潮。清政府政权很快土崩瓦解,新的政权随之建立,孙中山成立的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不幸被袁世凯窃取。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讨论以下问题。 1.中华民国成立的条件 师: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可从政治、思想、

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生:讨论并回答。师小结:(1)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个省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崩溃。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3)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师: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讨论:孙中山是如何当上总统的?中华民国又是怎样成立的? 师总结:1911年底,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会议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接着成立了临时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但是政府中也混入了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2.袁世凯是怎样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的?师:指导学生看课文 生: (1)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2)在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后,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临时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后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师:总结: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使我们看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在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几个月里,颁布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注入了全新的气息!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责责任,司法独立等。 2.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3.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完全的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板书设计: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说课教案

课题:中华民国的创建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中华民国的创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三课内容。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重中国民族危机,给中国人们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它也冲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国开始向工 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方向发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 探索,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中华民国的创建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两大果实,在中国近代史的发 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应把握住这一点,尽量用故事性的语言将问题说明白。生理上:青少年不免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 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 三、目标分析 1、说学习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和内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 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国成立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分析归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 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民主革命的艰难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说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3、说学法、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设疑解惑--引导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再现、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 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历史”,更重要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 史的方法。在本课的学法指导上我运用以下方法: (1)资料研习法 (2)合作学习法 (3)讨论法(4)多媒体视频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我从五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新课导入(2分钟) 课堂导入是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坐桥梁,优秀的课堂导入能够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吸引和引导的作用。为此我的课堂导入设计如下: 多媒体展示——“清”字瓦解图。 提问:图片反映了什么?假如你是当时的革命党人,面对这种形势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你知道中国的第一位总统是谁吗? 从而顺利的引入本课的学习,顺势进行板书“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二环节导入新知,解决重点(15分钟) 首先,设置悬念:你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都城,纪年方式及意义分别是什么吗?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等方式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我放手 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接着,教师多媒体播放视频《清帝退位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将教材中静止的字与图片变成动感直观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观察《清帝退位诏书》,此时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和清帝退位;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讲述,让学生懂得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上图反映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那么,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建立之后有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背景。 提示: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2.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提示: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3.启发学生思考: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提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4.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第十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

第十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 第十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 [教材解析]: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进一步深化,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中国兴起。经过孙中山和无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前仆后继、顽强不懈地奋斗,终于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毛泽东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 ——请概括把握孙中山早期主要的革命活动。 目标二: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请分析把握辛亥革命的经过、性质、历史功绩、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适时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 3、武昌起义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屈不挠、长期浴血奋斗的胜利果实。 4、辛亥革命尽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因而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时间跨度比较大,知识点多,教师在讲解时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立足于学生借助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启示通过自学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的知识点,同时给学生补充部分感性材料,给学生以丰富感受的空间。 2、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关于孙中山革命活动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有关素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古代哪些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意思就是他们是龙是天的儿子,上天派下来做皇帝的。他们出生的时候或者所到之处都会有奇异的事情发生。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就称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有金龙卧在他家的屋顶。在鸿门宴里范增劝项羽杀刘邦就是因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的主人翁不是刘邦,而是袁世凯。话说袁世凯有一天早上他起床叫婢女进来伺候更衣洗脸,可是那个婢女一进房间门口就就被眼前看到的情景吓到了,手里端着的脸盆也掉地上砰地一声响。婢女做错了事,肯定是受罚甚至挨打的。可是能在袁世凯身边做贴身婢女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这个婢女就说她刚刚看看一条金龙躺在床上,她是被金龙的威严吓到,才弄洒了脸盆。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婢女没有受罚还得到很大一笔奖赏。可是你们猜那个婢女到底是看到了什么?她看到了一个大蛤蟆躺在床上。从此以后袁世凯就一直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金龙转生,是真龙天子,所以想尽办法要登上帝位。不过故事毕竟是故事我们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性,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袁世凯怎么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复辟帝位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2.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3.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5.教师展示史料: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讲述,让学生明白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古代哪些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意思就是他们是龙是天的儿子,上天派下来做皇帝的。他们出生的时候或者所到之处都会有奇异的事情发生。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就称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有金龙卧在他家的屋顶。在鸿门宴里范增劝项羽杀刘邦就是因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的主人翁不是刘邦,而是袁世凯。话说袁世凯有一天早上他起床叫婢女进来伺候更衣洗脸,可是那个婢女一进房间门口就就被眼前看到的情景吓到了,手里端着的脸盆也掉地上砰地一声响。婢女做错了事,肯定是受罚甚至挨打的。可是能在袁世凯身边做贴身婢女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这个婢女就说她刚刚看看一条金龙躺在床上,她是被金龙的威严吓到,才弄洒了脸盆。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婢女没有受罚还得到很大一笔奖赏。可是你们猜那个婢女到底是看到了什么?她看到了一个大蛤蟆躺在床上。从此以后袁世凯就一直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金龙转生,是真龙天子,所以想尽办法要登上帝位。不过故事毕竟是故事我们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性,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袁世凯怎么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复辟帝位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cc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word文档

10《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革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接下来在社会矛盾激化,内外矛盾加重的情况下爆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的发展态势对于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民国的创建,上承辛亥革命,下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包括“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板块的内容。武昌起义之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统治,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但是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人继续为反帝反封的革命事业不断奋斗。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记住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地点、标志、领导人、影响?

(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清帝退位的时间、结果;观看视频及结合教材,列举出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并分析出袁世凯能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果实的原因。(重点、难点) 目标4:阅读教材,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了解,理解其颁布的性质、意义。学习革命先驱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重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大总统誓词图片。 右图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宣读了亲自撰写的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益,文时遵之┅┅谨以此誓于国民。” 南京临时政府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精神?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呈现)本课三个子目: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人教统编部编历史八上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是孙中山先生及同盟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260多年的满清统治,建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喜欢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讲述,让学生明白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 课前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书本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1年,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 1912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元纪年。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中华民国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最新教案设计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是什么?末代皇帝是谁? 剪辫子的照片反映的情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句话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孙中山获选临时大总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标志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①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②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措施 成立临时参议院 4.教师强调: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精神。因此,南京

中华民国的创建 精品教案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目标】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 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反映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那么,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建立之后有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一)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2.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3.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

大总统。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5.教师展示史料: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勿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作为文明国家,中国此时也是文明的国家,因此,西方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地位,同世界各国都要相互尊重,互利同赢,为实现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这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足,对帝国主义国家依然抱有幻想。 (二)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为此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提问:清宣统皇帝是什么时间退位的?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1912年2月12日。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3.教师讲述:清帝宣统退位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提问: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教师提问:袁世凯会答应这些条件吗?他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不会。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教师提问:这一过程,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不敢同袁世凯进行抗争。 4.教师强调:1912年4月,孙中山正是解除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分析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分析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分析部编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知道袁世 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让学生主动 参与课堂,喜欢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 实讲述,让学生明白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从而让学 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案)第10课wbrwbr中华民国的创建 上图反映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那么,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建立之后有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2.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3.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优质教案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山装图片、《末代皇帝》电影剧照、民众剪发辫的历史照片等)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是什么?末代皇帝是谁?剪辫子的照片反映的情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句话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材料展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机枢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2.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孙中山获选临时大总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个革故鼎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精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时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5.展示史料: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6.问题思考: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 7.教师总结: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推行与友邦“益求辑睦”的外交政策,想通过承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保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来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暴露出其软弱和妥协的一面。南京临时政府的“和平主义”外交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图片展示: 唐绍仪(左)与伍廷芳(右)南北会谈时合影 2.教师讲述: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走向共和》 4.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5.教师强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的大致过程。 7.问题思考:从袁世凯窃取政权的过程和孙中山维护共和的斗争两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帝国主义的支持干涉、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以及袁世凯耍弄政治权谋等。 目标导学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图片展示: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