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一、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

(一)房颤的初步识别。应当重视人群中房颤的初步识别,特别是具有房颤高危患病因素的人群,如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脑梗塞等患者。通过常规或长程心电图诊断房颤,记录人口学、症状、基础疾病等信息。

(二)房颤诊断和评估。

1.病史采集。

(1)现病史:发病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有无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诱因、加重/缓解因素;其他伴随症状。采用欧洲心律学会(EHRA)症状评级标准以评估症状严重性(表1)。

表1.EHRA房颤症状评级标准

(2)既往史: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基础疾病、合并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如甲状腺疾病。

(3)个人史:是否有相关诱因,如酗酒、过量饮用咖啡、喜饮浓茶、吸烟等。

(4)家族史:是否有房颤家族史。

(5)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

应进行全面查体,重点检查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心脏检查(注意心率、心律、心音)、脉搏(脉律、桡动脉、颈静脉)、身高、体重。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

(2)心电检查:可采用瞬时、长程、植入装置记录,也可采用佩戴装置记录。

(3)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行经胸超声检查以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有附壁血栓等;必要时,可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CT、MRI(心、脑)等进一步评估。

4.房颤的分类。通常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4类(表2)。

表2.房颤的分类

5.血栓栓塞危险评估。应定期评估其血栓栓塞风险。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方法(表3),≥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较高。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腔内有血栓或有自发超声回声现象等亦视为高危血栓风险。

表3.非瓣膜病性房颤卒中危险CHA2DS2-VAS C积分

6.出血风险评分。推荐使用HAS-BLED积分评估抗凝出血风险,≤2分为出血低风险,≥3分提示出血风险增高(表4)。对于评分≥3分者应注意防治增加出血风险的因素。

表4.房颤出血风险HAS-BLED积分

7.应用中医药治疗时,应全面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做出中医证候诊断以辨证施治。

(三)基础疾病评估。常见的基础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变、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管疾病等)和非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甲状腺功能异常、

睡眠呼吸障碍等),需要尽早识别,合理管理。

二、房颤的治疗

(一)治疗目标。控制心脏节律、控制心室率、预防卒中等栓塞事件,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致死率。

(二)一般治疗。

1.管理基础疾病及危险因素。各级医疗机构均应合理管理基础疾病,有效控制危险因素。

2.预防卒中。包括规范药物抗凝治疗,左心耳封堵/夹闭/切除。

(1)药物治疗。服用华法林时,应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其目标值为2.0-3.0。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用药前应评估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

(2)经皮左心耳封堵/夹闭/切除。对于CHA2DS2-VAS C评分≥2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推荐经皮左心耳封堵/夹闭/切除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①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

②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③HAS-BLED 评分≥3。

3.控制心室率。急性快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应评估心室率增快的

原因,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药物。长期心室率控制,包括长期口服药物及房室结消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

(1)药物治疗。药物选择流程如图2。

①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琥珀酸美托洛尔、阿替洛尔、艾司洛尔、普萘洛尔、纳多洛尔、卡维地洛、比索洛尔。

②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③洋地黄类:地高辛、西地兰。

④胺碘酮。

(2)房室结消融+植入永久起搏器。当药物不能有效控制心室率且症状严重不能改善时,消融房室结并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可作为控制心室率的选择治疗策略。

图2.房颤心室率控制的药物选择流程

(引自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32(4):315-368)

4.控制心脏节律。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包括心脏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等。电复律存在血栓栓塞的风险,复律前需确认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并应依据房颤持续时间而采用恰当的抗凝。近期发作的房颤节律控制治疗流程如图3。不具备手术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如遇符合手术适应证者应及时启动转诊流程。

(1)药物复律:氟卡尼、胺碘酮、普罗帕酮、伊布利特、维纳卡兰、多非利特。

(2)电复律:同步直流电复律,首选用于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及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患者,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患者。

(3)导管消融:冷冻消融、射频消融。

(4)外科治疗:迷宫手术、微创房颤外科消融手术。

(5)内外科杂交手术。

图3.近期发作的房颤节律控制治疗

(引自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32(4):315-368)

三、急性房颤的治疗

急性房颤包括房颤首次发作、阵发性房颤发作期以及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快速心室率和/症状加重。常由于心室率过快和不规则,出现症状突然明显加重,包括心悸、气短、乏力、头晕、活动耐量下降。严重者包括静息状态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前兆或者晕厥等。急性房颤需尽快明确诊断并启动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需及时电复律(图4)。

(一)治疗原则和目标。维持血流动力学,纠正急性房颤的病因

和诱因;转复窦律、控制心室率和预防卒中;改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

(二)治疗。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给予初始监测评估(包括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和基本治疗、生命支持,及时启动转诊流程。

2.二级以上医院。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房颤的处理:

①同步直流电复律;

②抗凝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剂;

③迅速识别病因和诱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④二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亦可启动转诊流程。

(2)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处理:首先,评价血栓栓塞的风险,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其次,根据心室率、症状和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决定是否需要控制心室率;最后,决定是否复律、复律的时间、复律的方式以及复律后预防房颤复发。

①抗凝治疗: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

②控制心室率: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洋地黄类或胺碘酮。房颤伴预激患者,禁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洋地黄

类药物。

③复律治疗:电复律、药物复律。

④病情稳定后,转至普通病房行规范化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

图4.急性房颤复律流程图

(引自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32(4):315-368)

四、房颤的中医辨证论治

遵循中医药“四诊合参”的原则,采集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信息,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把握房颤基本病机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一)中药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安神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2.心虚胆怯证。

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悸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3.痰热内扰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养心安神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二)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

房颤的急诊处理流程图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心律失常的急诊患者中,约40%是房颤。急诊房颤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即首发房颤、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期或持续性房颤的加重期,往往由于心室率过快和不规则,临床上出现症状或房颤症状突然明显加重,如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 急诊房颤的处理应个体化,主要应考虑房颤发病诱因、有无其他合并症、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等。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血栓栓塞事件、迅速改善心脏的功能和缓解患者的症状。 根据不同的处理原则可将房颤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两类。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又根据复律时机和复律前准备的不同分为发作持续时间<48 h和发作持续时间≥48 h者两类处理(图1)。

图1 急诊房颤处理流程图 抗凝治疗 ①对于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48 h,或房颤发作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可选择有效抗凝治疗3周后,或在抗凝治疗同时TEE检查排除心房血栓后再进行复律,复律后继续抗凝至少4周(Ⅰ,B); ②房颤转复后CHA2DS2-VASc评分≥2者,需长期口服抗凝剂治疗(Ⅰ,C); 表1 CHA2DS2-VASc评分 ③对于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48h的患者:如果平时房颤发作持续时间<24 h,仅需控制心室率,暂不需转复和抗凝;如果平时发作持续时间较长(≥48 h),或首发房颤,或持续性房颤加重期,应尽早(在48 h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也可

给予NOAC进行抗凝治疗(Ⅱa ,C),并尽早(在48 h内)复律。 心室率控制 房颤急性发作时控制快速心室率,一般需使用经静脉的药物,因其起效快、作用肯定。药物主要包括4 大类: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洋地黄类和胺碘酮。 ①如在房颤伴心室率过快时,产生明显症状,应首先控制心室率,减轻症状(Ⅰ,B),然后再考虑其他治疗策略及时机; ②药物选择:无心功能不良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Ⅰ,B);合并心衰者可选用洋地黄制剂(Ⅰ,B); ③急性房颤发作时心室率控制目标:尽量将心室率控制在生理(可承受的)范围内(Ⅰ,B); ④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良或心肌梗死时可选择静脉注射胺碘酮(Ⅱa ,C)。 表2 心室率控制药物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 【概述、定义】 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 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

【诊断依据及标准】 (一)典型体征 (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 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并发症】

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汤日波 一、概述 房颤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逐年增加,房颤可增加脑卒中风险 2-7 倍,增加死亡率 2 倍。如 ppt3 图表所示房颤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与心梗后患者、心衰患者相似。 二、房颤的治疗策略 如 ppt3 图表所示为房颤的治疗策略示意图。房颤的治疗策略分为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抗拴治疗为房颤治疗的基石。可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而采取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交叉的策略。 如 ppt5 图表所示根据 AFFIRM 研究,节律控制不优于心室率控制。 如 ppt6 图表所示多项研究显示,转复并维持窦律患者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明显提高。 如 ppt7 图表所示 AFFIRM 研究显示,节律控制减少栓塞事件。该研究同时显示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的随访第 5 年和第 8 年,节律控制略优于室率控制。可见节律控制长期的预后优于心室率控制。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 (一) Vaughan-William 分类 1.Na 离子阻断剂: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 2. β受体阻断剂:倍他乐克。 3.K 离子阻断剂:胺碘酮。 4.Ca 离子阻断剂:异搏定。 如 ppt10 图表所示奎尼丁是最早应用于房颤转复的药物,早在 1914 年就开始应用于临床。

如 ppt11 图表所示奎尼丁转复的效率不高,且荟萃研究显示,奎尼丁增加死亡危险 3 倍。 (二)阵发性 AF 药物复律的选择 阵发性 AF 药物复律已被证明有效的药物为:多菲利特、氟卡尼、伊布利特、普罗帕酮、胺碘酮。伊布利特、普罗帕酮为国内临床上可应用药物,属一类适应证,证据级别 A 。疗效差或未被深入研究的药物为: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地高辛和索他洛尔不具有药物转率的功能,不能用于阵发房颤药物复律。 (三)持续性 AF 药物复律的选择 持续性房颤的复律已被证明有效的药物包括多菲利特、伊布利特和胺碘酮。普罗帕酮用于持续性房颤药物复律疗效较差,为 2b 类的适应证。疗效差或未被深入研究的药物为: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氟卡尼、普罗帕酮。地高辛和索他洛尔不推荐用于持续性房颤的药物复律治疗。 (四) AADs 转复 AF 用法及不良反应 如 ppt14 图表所示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颤的用法和不良反应。胺碘酮静脉负荷量为 5 毫克每公斤,追加计量为 50 毫克每小时静脉滴注,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静脉炎、低血压、减慢房室传导。 伊布利特静脉负荷量为 1 毫克,推注 10 分钟以上,若转复失败, 10 分钟后追加 1 毫克,不良反应为延长 QT 间期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普罗帕酮静脉负荷量为 2 毫克每公斤,或者口服 450 至 600 毫克。不良反应为延长 QRS 时间,导致心动过缓。维纳卡兰为新批准用于房颤转复药物,静脉负荷量为 3 毫克每公斤,若 15 分钟后未转复成功,可再次应用。 (五) 2012ESC 指南 ESC 房颤指南中,房颤药物转复的流程如 ppt15 图表所示: 1.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可急诊电复律。 2.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根据患者和医生的选择,可采取电复律或者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c18571598.html,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夏宏器 来源:《保健与生活》2009年第03期 当您被诊断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您千万别紧张、害怕,但必须对此病有所了解,好好地配合医生治疗。 房颤是以心电图特征为定义的不规则的、紊乱的心房电活动。房颤可分四类,它们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1)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小于7天的心房颤动,一般在发病后24~48小时自行终止转变为窦性心律。 (2)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大于7天的房颤。它可以是首发表现,也可由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发展而来。通常不能自行转复,需要用药物或直流电转复。 (3)永久性(慢性)房颤:指转复失败的或转复后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颤,可以是首发表现或由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发展而来。 (4)初发房颤:为首次发现的房颤,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转复。它可包括上述三型 的首次出现者,也可指房颤持续小于24小时者。 房颤的发病原因较复杂,尚未完全清楚。大多数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数患者不能检出任何心脏异常,且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房颤的危害有四方面:①引发心慌、胸闷、心神不定、疲乏等,心室率极不规则;②损害心功能,可引发血流动力学障碍,可使冠状动脉、脑、肾、肠循环的血流量减少;③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④合并血栓栓塞,如脑梗死等。 房颤的治疗有6个方面。 1、控制心室率:房颤自发的心室率常超过120次/分,加重了心脏负荷,会出现不适症状,可促使已有病变的心脏功能恶化。故首次发生或再发的房颤应首选减慢心室率。下列患者适于以控制心室率为主的治疗方案:①急性发病心室率过快患者;②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失败或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③老年无症状的患者;④无特殊理由必须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无症状患者;⑤有证据表明房颤已持续几年,即使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也很难维持者;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为窦性心律的风险大于心房颤动症状本身风险的患者。例如由房颤引起的症状轻微,但

一例老年房颤的个案护理护理个案

一例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护理体会 清华大学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 引言:(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病和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一、病历介绍 患者女性,85岁,间断发病;主因“间断心悸16年再发7 小时”来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最高血压160/70,间断服施慧达2.5-5次,1天1次。16年前劳累后出现心悸,在香港医院诊治后好转出院。2005年再次发作心悸,心电图诊断:心房纤颤,予胺碘酮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后好转,之后一直病情平稳。今年3月份劳累后感心悸,自服10粒速效救心丸约30分钟后好转。 现病史:7小时前因劳累再次出现心悸,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头晕,自服5粒速效救心丸无好转,为

进一步诊治来院。 查体:T36.5℃,P90次/分,R16次/分115/70。神清,精 神可,自动体位。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呼吸平稳,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00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未闻及杂音。 腹平坦,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急诊心电图检查:心房纤颤。心梗三项:阴性。 二、病程及治疗过程 急诊5小时未转复窦性心律后收治内科病房。心电血压监测,给予胺碘酮静点抗心律失常治疗;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患者高龄,最高血压160/70,可暂不予降压治疗,进一步监测血压;。完善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脏、腹部彩超等。入院19小时经治疗护理心电监测显示转窦性心律。肝功化验结果异常,给予水飞蓟宾胶囊、护肝宁保肝治疗5.280,目前为亚临床甲减;凝血功能:986.5, 抗凝防栓塞给予低分子 肝素皮下注射,入院后第7天,给予停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口 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入院治疗10天后,593.1自觉症状无,病 情好转,患者要求出院,嘱门诊随诊,带药出院。 三、护理 1、观察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尤其血压、

房颤的护理措施

房颤的护理措施 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可自然终止。持续性房颤、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心包炎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它类型心律失常。 房颤护理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病:当出现心律不齐时,应考虑其他疾病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心房颤动患者要经常观察心率和血压,观察心脏节律的变化,如突然出现心率过快,过慢,不齐,或有明显心悸,气短, 心前区不适,血压下降等,应及时发现,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并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如出现身体不适,明显头晕,言语不清,胸闷, 不能平卧等症状,应警惕有血栓脱落造成栓塞及 心力衰竭的可能,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及早处理。 2、心房颤动患者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若发作程度较轻时,可以根据原发心脏病的状况及体力状态而进行适当的活动或休息。 3、注意饮食保健: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类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卷心菜,青菜,西红柿,柑橘,苹果,香蕉,柠檬等;不吸烟,少饮酒,少饮浓茶和咖啡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葱姜,咖喱,辣椒等;如果患者心功能欠佳,出现明显浮肿时,应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量应超于5g。 4、心房颤动患者心情多较忧郁,烦躁,情绪低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感,保持心情平和,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避免五志过极及长期精神紧张思虑。 常见症状:心慌、胸闷、气促、心悸不适 房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如何预防? 1.房颤的预防应从病因和诱因的防治开始治疗原发心脏病,控制诱发房颤的因素。 2.房颤转复后,通常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来维持窦性心律以防房颤的复发。近年来,应用植入起搏器内设的特殊程序控制和预防房颤,已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使一些原来药物难治、反复发作的房颤得到满意的控制。 3.目前人的房颤致病基因的发现也将在未来给房颤的预防开辟更新的途径。

急诊房颤患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急性房颤(指阵发性房颤)的处理原则是:一. 控制心室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二.. 恢复窦性心律,减少房颤复发,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三.治疗原发病和纠正诱发因素。 1.常用于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有: ①首选洋地黄类药物,西地兰0.4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注意:预激综合症合并房扑、房颤者忌用。),控制不满意者可以重复给药,将心室率控制在100~120bpm以下。 ② 钙离子阻断剂,地尔硫卓10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然后以10-15 mg /h速度静脉维持对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控制安全、有效。 ③ 维拉帕米5~1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 2.控制心室率同时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 ①胺碘酮.首次150mg静脉注射,10分钟推完,然后以1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6小时,随后18小时以0.5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第一个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2.2g,超过48小时房颤转复者改为口服胺碘酮,第一周600mg/d, 第二周400mg/d,然后以200mg/d长期维持。同时注意抗凝。 ②普罗帕酮.7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1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总量不宜超过210mg。 3. 同步直流电复律: 当心室率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对药物治疗不敏感时,应立即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选择100~200焦耳(单相波)、选择70~100焦耳(双相波),复律后应用胺碘酮或奎尼丁维持窦律。 3.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 大多数阵发性房颤可以在24小时-48小时之内自行转复或经静脉药物、同步直流电处理后转复复为窦性心律。48小时之内的复律治疗不需抗凝。48小时之内经复律治疗,仍未能转复者按持续性房颤进行抗凝。房颤持续72小时以上,有可能发生血栓栓塞,尤其既往有栓塞史、左房内有血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均主张长期正规抗凝治疗。在复律之前的3周及成功复律后4周应用华法令抗凝,保持INR 2.0~3.0,预防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对孤立性房颤、血栓栓塞低危患者、老年人或有出血危险的病人,可以选用阿斯匹林(200~300mg/日)等抗血小板凝聚。

房颤最新指南(精品)

---------------------------------------------------------------最新资料推荐------------------------------------------------------ 房颤最新指南(精品) 解读 AHA/ ACC/ HRS 最新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2019-01-16 14:11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作者: 杨艳敏颜红兵朱俊胡大一字体大小 -|+ 2019 年 3 月 28 日,美国心脏协会 (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 和心律学会(HRS) 联合发布了《2019 年心房颤动患者治疗指南》,代替 2006 年版指南和 2019 年两次更新的部分,并且反映了 2019 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 (ESC) 心房颤动(房颤)指南的部分内容。 新版指南复习了 2006 年到 2019 年 2 月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心房颤动治疗领域(包括成人心脏病学、电生理、心胸外科和心力衰竭)临床专家的最新共识。 新版指南主要包括以下 7 个方面的内容。 一、总体指导思想旨在制订满足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患者需要的治疗方案,而最终决定权须由医师和患者来掌握,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临床情况。 将共享决策作为Ⅰ 类建议已经是指南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新指南更加体现了耶鲁大学 Krumholz 教授的名言: 最高质量的治疗是患者选择最适合他们的价值观、偏好和目标的方案,而我们需要确保其决定并非出于无知或恐惧。 二、关于非瓣膜病房颤的定义本指南中非瓣膜病房颤的定义 1 / 9

是指在没有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没有机械瓣、生物瓣或二尖瓣修复的患者中发生的房颤。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任何未经手术或介入治疗的二尖瓣反流、全部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的病变、以及其他类型的房颤均属于非瓣膜病性房颤的范畴。 这样的分类主要是基于不同的瓣膜病变所致的栓塞风险不同,而不是单纯依据瓣膜解剖或功能异常的分类。 栓塞事件在风湿性二尖瓣膜病变(尤其二尖瓣狭窄)明显多于其他形式的瓣膜病(例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栓塞发生率高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值得注意,许多栓塞事件发生在二尖瓣病变较轻的患者或在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 二尖瓣球囊成形术不能减少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术后仍应抗凝治疗。 所有机械瓣患者都要接受长期(永久)口服抗栓治疗。 生物瓣术后最初 3 个月内存在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尤其二尖瓣部位的生物瓣,因此生物瓣术后要抗凝 3 个月,之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 主动脉生物瓣置换术后包括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后,无需抗凝,建议实施抗血小板治疗。 按照上述分类,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生物瓣或二尖瓣修复的患者中发生的房颤,即符合瓣膜病房颤定义的患者即为栓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一、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 (一)房颤的初步识别。应当重视人群中房颤的初步识别,特别是具有房颤高危患病因素的人群,如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脑梗塞等患者。通过常规或长程心电图诊断房颤,记录人口学、症状、基础疾病等信息。 (二)房颤诊断和评估。 1.病史采集。 (1)现病史:发病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有无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诱因、加重/缓解因素;其他伴随症状。采用欧洲心律学会(EHRA)症状评级标准以评估症状严重性(表1)。 表1.EHRA房颤症状评级标准

(2)既往史: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基础疾病、合并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如甲状腺疾病。 (3)个人史:是否有相关诱因,如酗酒、过量饮用咖啡、喜饮浓茶、吸烟等。 (4)家族史:是否有房颤家族史。 (5)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 应进行全面查体,重点检查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心脏检查(注意心率、心律、心音)、脉搏(脉律、桡动脉、颈静脉)、身高、体重。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 (2)心电检查:可采用瞬时、长程、植入装置记录,也可采用佩戴装置记录。 (3)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行经胸超声检查以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有附壁血栓等;必要时,可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CT、MRI(心、脑)等进一步评估。

4.房颤的分类。通常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4类(表2)。 表2.房颤的分类 5.血栓栓塞危险评估。应定期评估其血栓栓塞风险。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方法(表3),≥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较高。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腔内有血栓或有自发超声回声现象等亦视为高危血栓风险。 表3.非瓣膜病性房颤卒中危险CHA2DS2-VAS C积分

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

内三科业务查房 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 查房时间:2014年09月22日16:00 查房地点:内三科办公室 主持人:母娟娟 参加人员: 患者杨秀义,男,68岁,因“反复血压升高12年,加重伴头晕.心悸1天”以“高血压3级,冠心病”于2015年9月14日9:40收入我科住院。步入病房,神清,精神差,脉搏短绌。舌青紫、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证。来时体温36.4度,脉搏74次/分,心律12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0/84mmhg,医嘱予以内科一级护理,病重,吸氧,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低盐低脂饮食,完善相关检查,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查血常规,生化,大小便常规均为正常。医嘱予以口服胺碘酮,颉沙坦,阿司匹林等药物,静脉于红花黄花素、丹参酮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环磷腺苷蒲胺营养心肌,中药汤剂平肝潜阳,经治疗患者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之间,头晕心悸症状消失,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脉率齐,病情好转于9月16日停心电监护。现患者已出院. 一、概述 心房颤动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见于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也可能发生在无心脏病变而有其他疾病的人,它是一种以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快速心律失常。 二、病因 心房颤动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外科手术、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精神紧张、饮酒、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 三分类 (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首诊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及永久性心房颤动。通常认为首诊心房颤动是指首次发作或首次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指能在7d内自行转复位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h;持续性心房颤动是指持续7d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位窦性心律者;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指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患者有转复愿望;永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附件1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一、建立心房颤动分级诊疗健康档案 根据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与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记录人口学信息与评估病情。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方便查阅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逐步建立房颤相关数据库(含中医药相关数据)。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与随访。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

络,与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与质控管理。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三、明确房颤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1)。 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识别→判断就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在诊疗能力范围内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体检、康复及健康管理。 上转患者流程: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与/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上转医院层级→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急性房颤处理原则

急性房颤处理原则 临床工作中,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房颤去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心室率通常都很快,静脉用地尔硫卓或艾司洛尔可以最快地控制心室率。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该立即电复律,但若房颤持续 48 小时以上,或者发作间隙不清楚且患者并未接受抗凝,那么理想的电复律应该在经食道心超排除左房栓塞后进行。 但是,在严重的心血管功能失代偿发生的时候,因为要评估是否有心房血栓而耽搁复律却也并不适当。 那么,面对急诊房颤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01 判断是否需要复律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否恢复窦律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症状、房颤发作史、年龄、左房大小以及当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如:一个症状已经解除的老年患者一旦心室率已得到控制,如果使用控制节律的药物后仍有房颤复发,往往就不需要进一步去追求复律; 而对那些初发房颤或者在以往房颤发作中窦性间期较长的患者,我们可以积极追求复律。 02 判断早期复律 or 晚期复律 若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发作房颤且似乎非自行转复时,我们需要考虑早期复律还是晚期复律? 早期复律的优势是快速缓解症状,避免了经食道心超的必要性或者在复律前 3~4 周的治疗性抗凝,若复律是在房颤发作 48 小时内进行的,则早期房颤复发的风险更低,因为心房重构更少。 延迟复律的可能原因包括房颤发作 48 小时以上或没接受抗凝的患者,其发作间隙不明确以及没有做经食道心超,或经食道心超发现左房栓塞、怀疑房颤可能在未来几天内自行转复(基于以前房颤发作的间隙)以及可纠正的房颤原因(如甲亢)。 03 判断药物复律 or 电复律 房颤早期发作准备复律时,这就要选择药物复律或电复律。 药物复律

ESC房颤指南解读

2016 ESC最新房颤指南解读聚焦卒中预防和抗凝治疗

2016年指南由多个协会共同制定 ?本次指南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选择欧洲心胸外 科协会(EACTS)、欧洲心脏节律协会(EHRA)和欧洲 卒中组织(ESO)成员共同制定 ?指南不仅涵盖最新研究数据,并制定具体的推荐内 容,提供了教育工具和参考实施策略

目录 1 2 3 4 房颤的综合管理 房颤的筛查 房颤的卒中预防 心室率和节律控制 ?卒中和出血风险评估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抗凝药物?卒中患者/ACS/PCI的二级预防?高出血风险、活动性出血管理

新指南推荐对房颤(AF)患者进行综合管理 ?综合、结构化管理AF患者,将促进对所有AF患者进行规范化 管理,可能潜在地改变患者预后,这种方法与世界卫生组织提 出的创新型慢性病管理框架一致 ?综合管理新诊断的AF患者,可能克服目前AF管理存在的不足, 如未充分抗凝,心室率率和节律控制治疗方法和降低心血管疾 病风险的方法不一致 ?AF的综合管理要求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潜在的心血管疾病的 治疗,AF的治疗方案,应由初级保健医生、心脏病和心脏外 科医生、AF和卒中专家、专业医疗人员和患者共同制定 ?AF的综合管理的组成部分包括: 患者参与 多学科房颤团队 技术工具 进入所有房颤治疗流程

AF 患者应从5大领域进行评估 从5个领域评估新诊断的AF 患者: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受限,症状严重; ?存在诱发因素(如甲状腺毒症,脓毒症或术后AF)和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卒中风险和需要抗凝治疗; ?心率和需要心率控制; ?症状评估和节律控制的决策 治 疗 理想结果 患者获益 提高预期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生理和社会功能 血流动力学稳定 降低心血管风险 预防卒中 症状改善 改变生活方式,治疗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有卒中风险的患者口服抗凝药治疗 心率控制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导管消融,AF 手术 急性心率和节律控制 管理诱发因素 评估卒中风险 评估心率 评估症状 症状改善,保留左室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及治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心房颤动(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丧失为特点。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颤动波。如果房室传导正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室反应,加重心衰。房颤可以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出现,如心房扑动。 房颤分为以下4类: 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2次以上,持续时间<7天,一般<24h,多为自限性,可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产,一般不能自行转律。可以是房颤的首发的表现,也可以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药物或/和电转复能终止房颤。 永久性房颤:即使复律治疗也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或复律后24h内复发,或未曾复律。初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既往没有房颤病史,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 慢性心衰常合并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二)流行病学 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国外研究显示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II—III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III—IV级20—29%,而心功能IV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规范化率为0.61%。按此计算,我国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 %、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心衰合并房颤占有相当大比例,按此比例,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房颤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逐年增加,而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三)发生机制临床观察发现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且心脏射血分数的高低影响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表明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用。慢性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房内血流淤积,压力升高,心房逐渐扩大,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 2014-04-03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作者: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下面针对患者最关心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对广大患者有帮助。 1,为什么会得房颤? 房颤说到底是心房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纤维化而产生了异常的电活动,而且,由于解剖特点,使得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左房。一般房颤的发生大多经历了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房速-房扑-阵发房颤-持续房颤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的进展快慢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需要数十年,有人在很短时间之内即可达到持续性房颤阶段。总体而言,只要活得足够长寿,人人都有得房颤的可能。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变异、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一些患者会在较年轻的阶段就发作,最年轻的甚至10来岁即发生,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和基因变异的关系越大。近年来,长期酗酒引起的房颤越来越多,这一类型房颤比较难治。临床上大多数房颤患者往往找不到一个单一明确的原因,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特发性房颤。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之后早期有些病人会出现房颤,不过,这种房颤往往是心脏手术引起的,过后可能会消失很长时间不再发作。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 2,房颤都有哪些症状? 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最常见的是心慌心跳,也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闷、气短或者出汗。部分人会多尿,之后因低钾而较长时间自觉乏力。但这些症状变化较大,很多人往往这次发作有症状,下次又似乎不明显,甚至有些人(尤其是男性)只是在例行体检或者因为别的病就诊才偶然发现房颤的。房颤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是平常心跳偏慢,但房颤发作时则比较快,我们称之为慢快综合症,也有部分患者平常心跳基本正常但房颤发作又转正常的时候出现心脏停跳几秒,甚至导致晕倒或者眼前发黑。其原因在于心房有左右两个,右心房上长着负责正常心跳的窦房结,如果右房有纤维化病变,就导致窦房结功能降低,出现窦缓或者窦性停搏,而左房的纤维化病变就会导致房速、房扑房颤等。多数患者的房颤在劳累、饮酒之后以及夜间容易发作,但这种发作模式一般不固定,对诊断治疗也不重要。有的病人以为发病的诱因和规律性很重要,其实对于治疗没有太大意义。房颤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导致脑梗塞,也叫中风,少数人也可能引起心衰,喘不上气、躺不平、脚肿,等等,临床上有些病人没有明显症状,是因为体检时才偶然发现房颤,这称为无症状性房颤。某种意义上说,无症状性房颤可能比有症状的房颤更危险,因为无症状就不会及时治疗,那么发生中风或者心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不少患者都是发生脑梗塞以后才发现房颤的,造成了很大的遗憾。一些患者可能因此死亡。 3,房颤怎么诊断? 房颤的诊断非常容易,只要在发作时做普通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即可确诊,无需特殊检查。但可以做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血液化验等了解是否合并其他情况。如果房颤不需要用药就自己时发时停,称为阵发房颤,如果发作起来不用药就无法终止甚至用药也无效,就称之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长甚至药物加电复律也无法转复,就被称为永久性房颤。 4,得了房颤用什么药物治疗? 房颤的治疗是个较棘手的问题。首先,应该尝试药物控制。具体怎么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药物。不过,必须清楚的是,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根除房颤,除非是少数因为甲亢或者、预激综合症、心脏手术后早期等原因引起的房颤,可能在这些情况解除之后不再发作。不过,药物确实可能使得某些别人在相当长的时间不发作或者几乎不发作。但房颤病灶仍然存在,而且会继续发展,迟早可能再发病。所以,对于房颤来说,用药等于是“维稳”,有些症状较轻、发生中风的危险不高、发作较少或者高龄、身体虚弱、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以及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如果已经发生过脑梗塞或者医生评估脑梗塞风险比较高、发作时症状比较明显而对生活和精神上带来比较大的压力、相对比较年轻或者因为房颤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等,这些患者就可以考虑导管消融,争取根治房颤。 5,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怎么回事?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近10多年得到普及的技术。总体上来说是安全、微创的介入治疗。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治疗的效果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它是通过血管穿刺将导管送入心脏内,对引起房颤的病变进行破坏,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的术式几经演变,目前以肺静脉大环隔离为主流,但也越来越发现其弊端,主要是成功率难以突破瓶颈,而且远期效果更差。对于阵发性房颤,一般来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有些患者可能发病不久心房病变就已经很严重。远期来看,目前主流的肺静脉隔离术的效果并不特别令人满意,特别是持续性房颤,如果做一次消融手术的话,目前国外报道5年以上成功率在15-50%之间,而且,前者更加可信。我们使用特殊技术进行的线性消融远期成功率居国际领先,但对于持续性房颤,一次手术5年后完全治愈的也只接近50%,其他患者只能达到改善。另外还有碎裂电位和局灶消融等术式,虽然各有优劣,也都存在成功率难以进一步突破的困境。一是因为目前的肺静脉隔离术治疗范围比较局限,随着病情发展,会有新的病灶发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使用的消融导管难以形成安全的彻底的损伤。总体来说,发现得越早、左房越小、合并其他病越少的患者手术效果越好。一般阵发性房颤做一次手术的成功率在高水平的中心可以达到80%左右,但持续性房颤最多就是60%左右,多数中心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急性房颤处理4 大原则

急性房颤处理4 大原则 临床工作中,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房颤去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心室率通常都很快,静脉用地尔硫卓或艾司洛尔可以最快地控制心室率。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该立即电复律,但若房颤持续 48 小时以上,或者发作间隙不清楚且患者并未接受抗凝,那么理想的电复律应该在经食道心超排除左房栓塞后进行。 但是,在严重的心血管功能失代偿发生的时候,因为要评估是否有心房血栓而耽搁复律却也并不适当。 那么,面对急诊房颤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01 判断是否需要复律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否恢复窦律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症状、房颤发作史、年龄、左房大小以及当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如: 一个症状已经解除的老年患者一旦心室率已得到控制,如果使用控制节律的药物后仍有房颤复发,往往就不需要进一步去追求复律; 而对那些初发房颤或者在以往房颤发作中窦性间期较长的患者,我们可以积极追求复律。 02 判断早期复律 or 晚期复律 若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发作房颤且似乎非自行转复时,我们需要考虑早期复律还是晚期复律?

早期复律的优势是快速缓解症状,避免了经食道心超的必要性或者在复律前 3~4 周的治疗性抗凝,若复律是在房颤发作 48 小时内进行的,则早期房颤复发的风险更低,因为心房重构更少。 延迟复律的可能原因包括房颤发作 48 小时以上或没接受抗凝的患者,其发作间隙不明确以及没有做经食道心超,或经食道心超发现左房栓塞、怀疑房颤可能在未来几天内自行转复(基于以前房颤发作的间隙)以及可纠正的房颤原因(如甲亢)。 03 判断药物复律 or 电复律 房颤早期发作准备复律时,这就要选择药物复律或电复律。 药物复律 药物复律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全麻或者深度镇静。另外,房颤的即时复发率在药物复律比电复律要低。然而,药物复律伴随药物副作用的风险,且不如电复律有效,药物复律对发作 7 天内的房颤经常是无效的。 可用于静脉复律的药物有伊布利特、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在发作少于 2-3 天的房颤,这些药物的成功率,伊布利特是 60%-70%,胺碘酮是 40%-50%,普鲁卡因胺是 30%-40%。 为了最小化 QT 间期延长和减少多形性心动过速如(尖端扭转性室速)的风险,使用伊布利特应该仅限于那些 EF>35% 的患者。 紧急的房颤药物复律,也包括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尝试口服药物用于紧急房颤复律。复律的最常用口服药物有普罗帕酮 300-600mg、氟卡尼 100-200mg。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纤颤 【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 1、现病史: (1)详细询问起病过程:首发症状日期或者第一次发现的时间,起病缓急,主要症状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及其演变。注意询问房颤发生的频率,每次持续时间,有无诱因,缓解方式,每次发作时药物的应用,现在正用的药物。是否经过电复律或者电复律的次数,复律后维持情况,有效的复律和维持药物。已作过的检查,如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核素显象等结果。是否应用抗凝治疗,用药及监测情况。 (2)有无血栓栓塞史: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等病史,发生的时间,当时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后果。 (3)有无房颤继发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有无活动后气短,夜间平卧憋醒情况,有无端坐呼吸,活动或运动耐力情况,评价心功能分级。 (4)既往治疗的医嘱遵从情况。 2、既往史: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病、瓣膜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有无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有无电解质紊乱,有无特殊用药史。 3、家族史:叙述直系亲属中是否有类似发病情况。 二、体格检查要点: 1、典型体征:房颤时心脏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 2、基础心脏病的体征:参见冠心病、高血压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诊疗常规。 3、血栓栓塞体征:认知功能,运动和感觉功能,四肢肌力,生理和病理反射,足背动脉搏动等。 4、心功能不全体征:肺部湿罗音情况;有无病理性的第三心音、第四心音及其奔马律;胸腹腔有无可疑积液,颈静脉是否充盈,下肢有无浮肿,肝脾大小,肝颈回流征。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1、诊断要点: (1)诊断: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悸、气短或者心电图发现房颤律。查体: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心电图特征: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极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min;QRS波群形态为室上性型,与窦性节律中的QRS波群基本相同,如引起室内差异性传导,可使QRS波群变异;心室波群间隔很不规则,但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律变为慢而匀齐。 (2)特发性房颤的诊断:必须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除外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才可诊断特发性房颤。 2、常见的鉴别诊断: 当房颤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或冲动沿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时应与室速相鉴别。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不同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有些患者房颤病史不详,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房颤来命名,

对于这种房颤,我们很难判定其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以前是否有房颤发作。有些房颤很难界定发生时间。一个患者有可能存在多种房颤的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二、房颤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0%。房颤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房颤的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房颤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1.5%/年。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房颤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房颤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房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