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的应用与发展

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的应用与发展

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的应用与发展
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的应用与发展摘要:手机电视作为三网融合的支柱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11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0亿之多,市场规模日益强大,在三网融合背景的推动下,广电网络、互联网络以及电信网络相互依托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的市场价值,手机电视业务也需强调广电网和移动网在信息平台下的互相扶持。本文主要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对手机电视业务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分析手机电视业务的主要实现手段和技术特点,并根据当前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三网融合;手机电视;应用;发展

abstract: mobile phone tv as three nets fusion pillar industry, have wide development space, by the end of 2011, china mobile phone users has reached 1 billion, the size of the market increasingly powerful, in three nets fus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motion, radio and television networks,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mutually relies on to achieve the final with market value, the mobile phone tv business also need to emphasize wide power grid and yidongwang in information of the workbench support each other. this paper mainly in three nets fu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bile phone tv busines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mobile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一、我国电视的诞生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探索阶段 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现在,"中国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101 型43 厘

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 起步阶段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 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 、调制方式:16QAM );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

电视机的发展演变过程

研究性学习 2010届高二(4)班 指导教师:谢伟军 课题组长:王世雪 小组成员:杨梦杏周清清关于睿吴宏杰

电视机的发展演变过程 电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有多重要?这个恐怕从它在客厅和卧室中摆放的位置就能看出。作为家庭娱乐中心,电视,被世人公认为是 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第一次使文字、图像和声音能够同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电视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诞生过很多经典的机型,这些产品也和它们曾经播放过的图像一样,历经岁月磨砺依然令人难以忘怀。 1925年电视机雏形 谈论到电视机的诞生,有一个英国人的名字是不得不提的,约翰·洛奇·贝尔德,这位电视机之父曾经为了得到清晰的图像,加大电流电压到2000伏,自己却不小心碰到了连接线,差点触电身亡。 当然,贝尔德的努力在最终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1925年,贝尔德在英国展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电视装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贝尔德展示的机械设备十分简陋。这台电视机基本上是用废料制成的。光学器材是一些自行车灯的透镜。框架是用搪瓷盆作成的,而电线则是临时拼凑的乱糟糟的蜘蛛网般的东西。最大的奇迹是这些质量很差的材料,一经他的安排,就能产生图像,而这也成了现代电视机的雏形。

1939年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在贝尔德发明了可以映射图像的电视装置之后,这项技术很快就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39年美国也诞生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4月30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纽约市弗拉辛广场发表纽约世博会开幕式演讲。他的听众包括现场数万名来宾和纽约市区内其他一小部分人。后者数量不足200,他们以一种现代人极为熟悉的方式倾听总统的声音——看电视直播。纽约世博会开幕式上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发表热情洋溢讲话的领袖,另一个是他对面50英尺外的电视摄影机。 在纽约世博会上,除了现场展现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楼等之外,电视成为最受欢迎的主角。

三网融合的现状与未来

三网融合的现状与未来

三网融合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本文根据国外多个国家的三网融合经验以及国内三网融合现状,从技术与市场营销的多个层面来分析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未来。 【关键词】三网融合;现状;未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交流的要求已不仅限于单一的语音信息交流,近些年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传输的速度加快,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信息服务给人们自然、生动、真切和有效的交流方式。下面就我国“三网融合”发展谈几点看法。 1.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我国在10多年前就提出三网融合,之后连续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那在视频类业务上升为主要应用的今天,为什么三网融合还没有实现?就是运营网络存在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广电拥有内容资源优势、内容管理优势,这事电信所不具备的;电信拥有交互网络优势,这又是广电目前做不到的。因此,电信、广电双方应凭借各自的优势进行资源互补,实现国家信息化大发展。 从三网融合的提出到现在,全球许多国家的政府、相关的管制部门都在做着不同的尝试,通过政策、制度以及管制框架上的变革来解决实现三网融合面临的诸多问题。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一些国家把电信和广播在传输上的管制职责集中到一个管制实体中。目前有6个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成为统一的监管机构。 国外的三网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三网融合的难点在于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这两个行业从最初严格的禁入,到现在19个国家已经实现了两个行业的双向进入。 (1)日本在1989年修订了广播法和电信法。提出了承载和内容管制分离。2003年出台新的管制政策,进一步开放准入。由总务省负责广播和电信相关管理和管制工作,但在现行法律下,通信的管制办法与广电的管制办法十分不同,两者划分不明确,总务省下面是两个局分别在管。目前NTT已经可以提供视频业务,日本的有线电视公司也提供宽带接入和电话业务,但用户数量有限。 (2)韩国的广播和电信管制机构是分离的,韩国广播委员会管理广播产业的相关事务,而信息通信部对电信产业实施管制。韩国广播委员会认为IPTV应该按照广播业务管制,担心IPTV冲击有线电视和被划分为网络增值业务后外资将进入;信息通信部认为IPTV应该作为网络增值业务来管理,如果IPTV业务延迟部署,将会影响到韩国运营商在国际电信市场的竞争力。韩国的宽带设施非常发达,宽带普及率和宽带都能够满足IPTV业务的需求。 (3)欧洲2003年统一监管框架的实施,推动了欧盟各国三网融合的发展。欧盟大多数国家均开放了有线电视和电信市场,允许彼此进入。这方面英国走得比较快,英国1992年修订了有线广播电视法,允许有线电视公司经营电话业务,同时允许电信运营商提供有限电视,但是先从区域运营开始,而且当时还不允许最大的运营商BT做电视业务。到2001年英国已经全面开放,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可以经营全国范围的广播业务。2003年英国推出了新的《通信法》,将原来的电信管理局――OFTEL、无线电通信管理局、独立电视委员会、无线电

你不得不知道的中国电视机历史

你不得不知道的中国电视机历史 从中国第一台电视机诞生以来,我国的电视机发展从未停止过脚步,至今为止,国产电视机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前只有少部分人才能使用的奢侈品大件,到如今家家必备的大众小件;从以前的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到如今高智能的激光影视机,无一不证明了我国电视机行业的发展。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 1958年,中国的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小组参照苏联旗帜牌14英寸电子管电视机,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为了纪念这台电视机的诞生,它被命名为“北京”,现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出 而就在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国营无线电厂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之后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0年10月22日,中国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天津无线电厂建成,并举行试生产开工仪式。这条彩电生产线是从日本胜利公司引进,并参照中国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这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大批量生产彩色电视机的开始。 1985年~1993年,我国电视机市场实现了大规模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升级换代。

198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电视机普及率还很低,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分别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从1953年3月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电视机到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人仅用了29年便实现了这一伟大壮举。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开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电,29英寸彩电的市场价格再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经售出10多万台。 1996年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康佳随后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当年4月,长虹的销售额跃居市场第一,国产品牌通过价格战将国外品牌大量的市场份额夺在了受众。这场降价战后来也导致整个中国彩电业的大洗牌,几十家彩电生产商从此退出。 1999年,消费级等离子彩电出现在国内商场。当时40英寸等离子彩电的价格再十几万元。 2001年,中国彩电业大面积亏损,康佳、厦华、高路华亏损,长虹每股赢利只有一分钱,这种局面知道2002年才通过技术才得以扭转。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信产业效应分析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10.12ECONOMIC RESEARCH 经 济学研究 2010年12月(总第178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2,2010(Cum ulatively ,NO.178) 一、三网融合的驱动因素 (一)内部驱动因素 1.网络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三网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是因为现有的网络产业追求更大的网络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的结果。规模经济是指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品的单位平均固定成本下降,进而导致平均成本的降低。 对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来说,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只有当用户数量达到某种相当规模,网络通信量达到相当数量时,每个用户、每个业务的收入才能大于该用户、该业务的平均成本,整个网络才会盈利。因此,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都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通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作为三种独立的业务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三个网络运营商单独经营成本较高,而电信与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间融合不但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还可以改善网络经济的低效率;式子表达为: C(Q 1,Q 2)≤C(Q 1,0)+C(0,Q 2),其中上式左边表示联合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右边表示由两个厂商分别生产的总成本。 范围经济的存在正是促进三网融合的重要因素。从硬件设备成本来看,网络 融合含义的本身就是指在一种网络上同时支持三种网络的业务,这显然要比三个网络分别完成三种业务的总成本要低。 2.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推动网络融合的根本原因,使网络融合成为可能导致了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产业融合的现象产生。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IP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三网”都能接受的统一通信协议T CP/IP 协议,为“三网”在业务层面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必改动或不必过多改动硬件,就可使网络的特性和功能不断变化和升级,使现在的三大网络最终都能支持各种功能和业务。数字技术的全面采用使语音、数据和图像信号都可以通过数字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软交换技术是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利用软交换分组技术的优势,能实现简单、高效、灵活的网络拓扑,降低运营成本,并开发新的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 (二)外部驱动因素 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网络融合的关键驱动因素。消费者接受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新业务或替代业务的不断出现,对电信业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与个性化并存的局面,传统单一的通信业务以及点对多点的广播电视提供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各项增值业务收入的迅速增长。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力,适应市场需要才能促进企业发展,于是,运营公司将力 求在各自的业务平台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快捷的业务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创造更大的利润。 2.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三网融合的催化剂。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竞争的全面展开,尽管各类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会发生变化,但业务总量和业务种类都会扩大,竞争的结果将是把市场这块蛋糕共同做大。在融合的大潮中,不管是电信公司还是计算机公司或有线电视公司都会激流勇进。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业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已经开始,外国公司的进入必然会带来高技术层次的竞争,也势必为三网融合带来新的驱动力量。 3.政策因素。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市场需求的演进以及市场的竞争,推动着电信管制的进步。从全球看,市场化和自由竞争正在取代电信垄断,电信管制政策不断地放松,市场规律的作用则在加强。从我国来看,三网融合的管制政策也得到了一步步的突破。从2006年发布《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实施三网融合具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三网融合终于尘埃落定,电信、广电市场互相准入开放,进入壁垒已经越来越低。 二、三网融合的产业效应 (一)产业融合效应 1.网络融合与产业边界。产业边界是指在同类或者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合中,由于同一产业的企业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信产业效应分析 张鸿,张倩 (西安邮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三网融合”成为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三网融合的主要因素诸多,本文介绍了三网融合的经济学内因基础和外部驱动因素,从产业融合效应和产业价值链效应分析了网络融合对电信产业的影响。最后对电信行业的监管与运营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三网融合;驱动因素;产业效应[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10)12-0095-02 [作者简介]张鸿、 张倩,单位:西安邮电学院。95

我家的电视机发展史

我家的电视史 电视,是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电视已成为了一个囊括天下的“万花筒”,逐步地改变着人们的休闲方式。电视机作为百姓家庭重要的生活物品之一,已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迹,能反映出所在年代的变迁与发展。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人们争相选购的“三大件”,电视机作为“稀罕物”还没有走进百姓的家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门敞开之后,电视机渐渐多了起来,但买得起的家庭也不是很多。那时,老家小县城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台电视机,每逢不停电的傍晚,我们这些小孩子总会催着妈妈早点做晚饭,因为好看的电视剧就要开始了。毕竟当时人们娱乐的方式相当有限,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电影并不是每晚都能够购票进场的。为了能看上诸如《射雕英雄传》、《霍元甲》、《陈真》之类精彩的影视作品,要提前与拥有电视的人家打好招呼,不然连站的位置也没有了。较于现在五花八门的电视机来说,它的外形非常的笨拙。黑色的外壳,头上装着天线。画面非常的模糊,节目的数字在画面的右上方,占了整个画面的十分之一。天晴时,大家还可以安心地坐在电视前乐呵呵的看着节目。遇上天气差的时候,天线就会被风吹得直打转,画面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雪花。尽管接收的画面不是很清楚,信号不是很稳定,节目也有限,但远远传来的电视机里的声响总会挠拔人们的心扉……这样的岁月一直伴随着

我的少年时代,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家才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上海飞跃牌的,我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跑到别人家里看电视了,我也开始了电视迷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单一的黑白电视机逐渐被形形色色的彩色电视机所替代,无线变成了有线,电视节目不仅多得眼花瞭乱,画面也是高清晰的。我成家后,家里新买了一台崭新的大屏幕彩电,黑白电视机被放在阳台的角落里无人问津。有了彩电,配个影碟播放机,接上功放和音响,俨然就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家庭影院,可以随时来场卡拉OK,这份惬意是十多年前想也不敢想的。这时,电视的功能也变得多样化,远程学习,了解国内外新闻资讯,掌握最新市场动态、股市、民生和经济等方方面面轻松搞定。 新世纪的科技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电视不单单是色彩逼真了,体积也日益超薄变轻,材料更趋向节能环保化,等离子、液晶、纳米等多种多样。不久前,我家里新购置了一台大屏幕的液晶电视,挂在客厅的墙壁上,既不占地方,又显得美观,与新式家俱、电器组合在一起,颇有一股现代化、小康家庭的韵味。自从有了这种集影视、网络功能于一体的数字电视后,上百个频道随意点播,不再担心会错过自己喜欢的精彩节目。 弹指一挥间,祖国即将成立60 年,我亲眼见证了电视机从无到有,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平到等离子到液晶,从小画面到大屏幕到绿色节能环保;电视信号从弱到强,从无线到有线,

“三网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三网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交流的要求已不仅限于单一的语音信息交流,近些年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输的速度加快,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信息服务给人们自然、生动、真切和有效的交流方式。下面,就我国"三网融合 "发展谈几点看法。 1、三网融合”的提出 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1996年就已在国内提出。当时三个信 息网络都是沿着自己的某种方式在发展,力求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为邮电通信网, 它是信息基本通道,也是国家基础设施不可缺少的部分;二是计算机网,从中国网 (CHINANET到互联网(Internet ,已成为重要科研机关及部门交换信息的主渠道;最 后一个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又非常需要的有线电视网(CACT 0 90年代后期多媒体迅速发展,所以人们就想到如果能将三网合一,将节约大量的投资,方便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需求,而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三网怎么融合为一一直来有两种定义,一是物理层的融合,即将三张网合而为一; 二是业务层的融合,即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的业务,其实就是"数字融合",国际上称之为"DigitalConvergenee"。第一种定义 实际上是部门的变革。网络统一的背后是管理权的整合,实施和运作难度很大。第二种定义从市场角度来看,一个三方竞争的状态有利于消费者和业务成长。 所以" 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目前用于传播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的三个网--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最终融合为物理上的一个网络,或者其中的某一个网络将取代 另一个网络。三网融合比之三网合一更符合事实。所以现在看到的文章多以三网融合来描述这三张网的未来。 2、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我国在10多年前就提出三网融合,之后连续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 卜一五"计戈叽那在视频类业务上升为主要应用的今天,为什么三网融合还没有实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

三网融合背景下驻地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三网融合背景下驻地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明确了三网融合工作推进时间表。三年多来,我国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电信业务和广电业务的双向进入已经实现,技术方案比较成熟,政策障碍基本解决,监管机制逐步改进。在下一步推广中,三网融合如何实现深入融合,如何让用户只需要一个物理线缆入户,就可以享用多个运营商(包括广电网络运营商,下同)的服务,切身体验到三网融合带来的好处,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光纤化是驻地网发展方向 三网融合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运营商在自己的网络上运营三类业务;第二个层次是各运营商在同一个共享网络上运营各自的业务。目前三网融合试点还在第一个层次,部分国外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层次。 电信运营商和广电企业开展三网融合业务的基础是他们都 有光纤、双绞线或同轴电缆进入家庭。三网融合之前,电信和广电的网络都承载了业务;三网融合之后,两个网络还是单独布线,但只有一个网络承载业务,另一个网络处于闲置状态。三网融合试点解决了双向进入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的问题。从这点可以看出,第二个层次才是真正的网络融合,比第一个层次更有意义,难度也大很多。 三网融合业务进入家庭需要经过用户驻地网(以下简称驻地网)。驻地网属于电信网的概念。驻地网是指用户终端至用户网络接口所包含的线路和设备(通常在一个楼房内),完成通信和控制功能,以方便用户终端灵活进入接入网。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电信网和广电网相互融合,本文的驻地网泛指在小区或楼宇内的电信和广电网络。 由于三网融合提供的业务更具有多样性,支持视频和各种双向业务,因此对网络承载能力、稳定性等有更高的要求。光纤是目前最理想的传输介质,光纤入户是三网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电信已经开始城市光网建设,全面采用以PON为代表的光纤接入技术,大幅提升宽带普及率和用户接入速率,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楼,满足多业务高带宽承载要求。《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和《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两项国家强制标准已于2013年4月1日起实施,主要提出了三项强制性要求:一是在公用电信网已实现光纤传输的县级及以上城区,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二是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必须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用户可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三是新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一、我国电视的诞生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1958 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 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探索阶段 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 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现在,"中国 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 101 型 43 厘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 起步阶段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 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 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 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 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 、调制方式:16QAM );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 2002年9月28日,上海试播30套数字电视节目(全国第一)。(实际可收44套视 音频节目及气象、股票、新闻等;2019年起开始收费,每月37元)。

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与发展

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9-07-30T09:24:17.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石敬东 [导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三网融合的大力支持,广播电视网络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 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陈巴尔虎分公司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500 摘要:随着国家对三网融合的大力支持,广播电视网络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三网融合形势下,本文分析广电网络技术的优势及弊端,探讨了其今后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广播电视技术提升方案,促进广电业务的融合,从而实现网络技术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创新;发展 引言 实现三网融合,能实现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网的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满足当前客户群体的需求。三网融合在实现资源共享时,也使越来越多的客户走向网络,这对于广播电视发展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在此背景下,只有实现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开发新的发展渠道,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1 三网融合背景 三网融合是指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相结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业务体验。从细节角度上讲,互联网可以提供十分广泛的信息化平台,在三者之间起着主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电信网涉及典型系统的有效互联,为用户提供远距离通信的基础设施。广电网络则是运用电视作为载体的平台。总之,三网融合的目的是为了让各种网络发展模式能够趋于统一,从而可以让用户享受更丰富的资源。如今,国家持续推进三网融合技术向着多样化的目标继续发展。三网融合之所以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是因为其对未来国家产业的发展贡献不可估量。三种网络产业涉及技术知识,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均有着强大的基础,因此推进三网融合为大势所趋。三网融合并不是单纯意味着网络或公司的简单合并,也不是指不同网络之间相互替代,而是指三种网络在网络层面上能够相互联通,在业务发展方面能够相互渗透,能够确保资源共享程度达到最大化。 2 广电网络技术发展安全性探讨 三网融合提出以来,传统的广播电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包括:信号传递方式、电视播出、以及安全保证,尤其在安全方面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在此背景下广电安全性探讨必不可少。 2.1 广电双向相关网络安全分析 HFC 双向网络是广播电视的一个网络服务设施,需要从内容层面和接入层面来实现它的安全保障。目前网络传输主要有两种方式:EPON 和CMTS。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方案在输出保密的性能上并不成熟,从而有数据被盗的风险。从这一点可以说明,广电网络传输信息的保密以及设备防范外来病毒攻击的工作很重要。 2.1.1 网络接入层安全 从接入层来看,安全性保证需要接入的终端设备进行密钥的注册及认证,以防外来不明人员盗取数据信息。其中运用的技术称为PKI 技术,它使用有效的加密算法,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在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时,需要将用户ID 传给认证系统服务器,服务器对比过后会根据对应的判断给出密钥,之后通过数值传递给实际服务器系统。 2.1.2 网络内容层安全 从内容层来看,主要涉及到数据的传输。广电数据一般都通过HFC 网络进行传输,黑客容易进入到该网络系统中篡改数据,在此过程中最需要考虑安全性的问题。因此除了对接入层进行安全防护,内容层也要用PKI技术进行加密处理。 2.1.3 数字证书 接入层和内容层的用户使用的信息需要保持一致,并且用户的信息应该时刻处于监控状态。数字证书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对用户的身份和密钥进行绑定,确保用户信息一致。它的功能和人的身份证一样,能够明确判别出用户的合法性。广电行业可以建立相关的数字证书服务,实现安全性的最大化保障。 2.2 广电安全防护方案 2.2.1 服务器安全方案 广电网络服务器上的软件数量日益增多,对重要服务器需要进行全方位的防护工作。采取的措施可以如下。 (1)研发入侵扫描系统,自动化监测系统存在的漏洞并及时反馈,必要时给出解决方法。 (2)部署相应的服务器防火墙,设置过滤策略。对网址进行合理分配,为指定网段的用户提供广电网络业务服务。 (3)部署文件服务器的网关,有针对性地保护系统软件带来的恶意攻击。 2.2.2 VOD 区安全防护 广电网络的VOD 区由视频服务器及其他服务器组成,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资源访问服务。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此区域进行安全防护,检测区域是否存在漏洞,防止机顶盒及信息通道被控制而产生风险。 3 广电网络技术提升 3.1 技术应用创新 广电数据信息分为多种,有视频数据、语音数据以及图像信息。在广播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其传输新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广播,一个是数字音频广播。在实际的区别上主要是调制调解技术和模拟技术之间的差别。数字音频技术的出现,则取代了这种方式。在数字音频技术的使用主要是通过模拟信号来进行的,而新广播的推广中,在传播技术的发展下,电台数据广播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咨询信息的需求,能够通过卫星电视、图文电视传达图片、文字,并且可以和观众之间进行有效地互动。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广播电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也随之提升,并且能够脱离原始的工作方式,进入到技术时代。故而,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新需求。 3.2 网络建设优化 三网融合给广电网络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有关部门需要把握机会对网络建设进行下一步的考虑,努力开发合适

电视机的发展历史

Television, or TV for short, is a telecommunication medium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oving images that can be monochrome (black-and-white) or colored, with or without accompanying sound. "Television" may also refer specifically to a television set, television program, or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As one of the greatest inventions in the 20th century, television’s development can date back to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elevision history there were two distinct paths of technology experimented with by researchers.the earlier one is Mechanical Television, and the other is Electronic Television. Early inventors attempted to either build a mechanical televis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Paul Nipkow's rotating disks; or they attempted to build an electronic television system using a cathode ray tube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in 1907 by English inventor A.A. Campbell-Swinton and Russian scientist Boris Rosing. German, Paul Nipkow developed a rotating-disc technology to transmit pictures over wire in 1884 called the Nipkow disk. Paul Nipkow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discover television's scanning principle, in which the light intensities of small portions of an image are successively analyzed and transmitted. In the 1920's, John Logie Baird patented the idea of using arrays of transparent rods to transmit images for television. Charles Jenkins invented a mechanical television system called radiovision and claimed to have transmitted the earliest moving silhouette images on June 14, 1923. Using a Nipkow disk, Scottish inventor John Logie Baird succeeded in demonstra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moving silhouette images in London in 1925,[8] and of moving, monochromatic images in 1926. Baird's scanning disk produced an image of 30 lines resolution, just enough to discern a human face, from a double spiral of Photographic lenses.[9] This demonstration by Baird is generally agreed to be the world's first true demonstration of television, albeit a mechanical form of television no longer in use. Remarkably, in 1927, Baird also invented the world's first video recording system, "Phonovision": by modulating the output signal of his TV camera down to the audio range, he was able to capture the signal on a 10-inch wax audio disc using conventional audio recording technology. Electronic television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thode ray tube, which is the picture tube found in modern TV sets. German scientist, Karl Braun invented the cathode ray tube oscilloscope (CRT) in 1897. In 1926, Hungarian engineer designed a television system utilizing fully electronic scanning and display elements, and employing the principle of "charge storage" within the scanning (or "camera") tube. On 25 December 1926, Kenjiro Takayanagi demonstrated a television system with a 40-line resolution that employed a CRT display at Hamamatsu Industrial High School in Japan.[15] This was the first working example of a fully electronic television receiver. By 1927, Russian inventor Léon Theremin developed a mirror-drum-based television system which used interlacing to achieve an image resolution of 100 lines. in 1927, Philo Farnsworth made the world's first working television system with electronic

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

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 文章以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为主题,重点探讨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建设问题。首先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对三网融合的现状进行了说明,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从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和重要性展开具体讨论,最后分析了挑战、机遇以及应对策略。希望通过文章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交流,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建设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标签:三网融合;广播;电视;信息化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形成了以计算机为基础、互联网络为支撑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应用的普及化,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也促进了各个领域或行业的变革;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来看,知识、信息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也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在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之中,也应该认真研究三网融合的问题,推动广电事业向着更好、更快、更丰富的方向转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及时更精彩的节目。 1 概述 我国在1997年的信息会议中,将信息化定义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属于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也是信息基础建设中重要的项目之一,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 三网融合现状、问题、发展及作用 所谓“三网”指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就是指将三种网络进行结构调整,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络系统提升广播电视信息化的水平;用专业术语来讲,即是把計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内容、服务形式熔于一炉,为其提供一体化的新形式,从而以语音、数据、广播电视多种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更丰富的节目内容,以此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网融合概念复杂、包含内容繁杂、牵涉层面较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局面,比如,移动电视、云电视、移动电视、IPTV等,电视不仅可以收看电视节目,还可以上网、听广播、购买商品等。主要的特征体现在业务层面,各种新型的或花样翻新或引人关注的业务层出不究,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理念。从问题来看,主要集中于监管、网络建设、技术、运营与终端维护方面。 另一方面,从发展现状来看,21世纪至今,信息技术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且发展迅猛,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与多领域之中,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有局部化的数字技术发展,逐渐在向着全系统化的数字化推进,也就是说,通过数

“三网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三网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信息交流的要求已不仅限于单一的语音信息交流, 近些年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传输的速度加快,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信息服务给人们自然、生动、真切和有效的交流方式。下面,就我国 " 三网融合" 发展谈几点看法。 1、“三网融合”的提出 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 1996年就已在国提出。当时三个信息网络都是沿着自己的某种方式在发展, 力求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为邮电通信网, 它是信息基本通道,也是国家基础设施不可缺少的部分;二是计算机网,从中国网(CHINANET 到互联网 (Internet , 已成为重要科研机关及部门交换信息的主渠道;最后一个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又非常需要的有线电视网 (CACT。 90年代后期多媒体迅速发展,所以人们就想到如果能将三网合一,将节约大量的投资,方便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需求,而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三网怎么融合为一一直来有两种定义, 一是物理层的融合, 即将三网合而为一; 二是业务层的融合, 即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的业务, 其实就是 " 数字融合 " ,国际上称之为 "DigitalConvergence" 。第一种定义实际上是部门的变革。网络统一的背后是管理权的整合, 实施和运作难度很大。第二种定义从市场角度来看, 一个三方竞争的状态有利于消费者和业务成长。所以 " 三网融合 " 并不是指目前用于传播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的三个网 --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 --最终融合为物理上的一个网络, 或者其中的某一个网络将取代另一个网络。三网融合比之三网合一更符合事实。所以现在看到的文章多以三网融合来描述这三网的未来。 2、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我国在 10多年前就提出三网融合,之后连续被列入国家 " 九五 " 、 " 十五 " 、 " 十一五 " 计划。那在视频类业务上升为主要应用的今天, 为什么三网融合还没有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