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世界经济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世界经济学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一、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分工是社会的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

2、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3、国际分工的形式

国际分工有多种形式,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可进行以下不同的分类:(1)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2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分工;○3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

分工。上述三类分工反映着国际分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不同层次。

(2)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和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两种形式。

(3)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2“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3“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二、世界市场

1、世界市场的含义

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对于世界市场的含义,需重点了解以下两点:

(1)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

2、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统一性(2)竞争性(3)扩展性

3、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

4、世界市场的内容和结构

(1)世界市场的内容

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领域:○1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2国际资本流通领域。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是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3国际货币流通领域。国家货币流通领域

是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2)世界市场的结构

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三、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三个历史阶段:

1、世界经济萌芽期(15世纪末16世纪初~18世纪中后期)

由西欧封建社会的危机以及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东西方贸易的恶化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好了地理上的条件。新航路段开辟和新大陆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促进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西欧殖民者运用暴力或超经济强制等手段在亚、非、拉美地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发展以努力劳动为基础的、为本和国外市场生产的近代奴隶制度,建立起以国际分工为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

2、世界经济初步形成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已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它区别于早期世界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①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专业化;②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③19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再生产周期已按着统一的世界市场机制同步运行;④19世纪交通工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⑤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被纳入世界市场的国家日益增多。

3 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期(19世纪70年代后)

四、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其中,世界经济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制衡状态;世界经济中心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1. 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第一个称雄世界的是荷兰。在17世纪中叶,荷兰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殖民强国。然而,依靠商业资本建立起来的经济优势和世界霸权地位是不牢靠的,很快荷兰让位于继起的工业资本强大的英国。

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末这300年间,英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圈地运动”实现了对农民的彻底剥夺,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2)以毛纺织业为主的工厂手工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为过渡到机器大生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3)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前提。

(4)英国先后战胜荷兰等竞争者,取得了海上霸权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5)以印度和北美为中心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开辟了国外市场,掠夺了巨额财富,积累了为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须的充足的货币资本。

尽管从19世纪后半叶起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已超过英国,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在工业生产总值和一些主要工业品产量上被美国和德国所超过,但其在世界金融、贸易、海运以及传统出口工业品生产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仍是世界金融中心。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维持了18世纪到19世纪两个世纪之久。

2.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这些变化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提供了远距离传输的强大动力,带动了材料、信息及运输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使生产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钢铁生产、汽油内燃机等技术的出现迅速发展了钢铁、石油、汽车、化学等工业。这次技术革命,使美国经济得到了跳跃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群雄崛起的局面。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推行中立主义政策,既未收到战争的破坏,又借世界大战对商品和资金的巨大需求,获得了百年难遇的经济扩张机遇。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初期仍长期执行中立政策,大做战争双方的生意,从而使经济又一次地获得了大发展,而其他国家都遭到了严重打击,这表现在工业、对外贸易、资本输出、黄金储备等诸多方面。以

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确立了美国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

总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替代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

1、产业结构的含义、体现及变化的基本特征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固定资产及其他资源在各生产部门配置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一般由以下两个指标来体现:①价值指标,即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各部门产值所占比例;②就业指标,即各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总数就业人数的比例。

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特征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这种转移一般在产业部门内部结构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重心的转移两个层次上进行。

2、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

(1)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

在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的20多年间,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即农业全盘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和工业化。它们使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2)工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内部结构随着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重心正在从重化工业转为高技术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智力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正在向自动化、高技术化、智能化发展。这一趋势被称为工业结构日益“软化”。工业结构的“软化”也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产业“空心化”和结构性失业两大突出问题。

(3)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①产业的含义及其分类

产业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按字面理解,产业即生产事业或生产行业。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即把社会经济活动或国民经济划分为为以下三类产业:第一产业,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业和矿业;第二产业:亦称加工业,即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一般指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即第一、第二产业和居民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贸易、运输、通信、金融、保险以及各种公用事业和服务业。

②产业结构的两次重大变化

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或者说产业的重心发生了两次大转移。其中,第一次是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第二次是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从停滞转为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

③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的最大特点是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二.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1.产业结构软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投入中属于劳动和资源类的要素投入比重逐步降低,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类的要素投入比重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重点领域。

2.产业结构软化的两个层次

产业结构软化包括产业部门内部的结构软化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软化两个方面。因此,产业结构软化又可以划分为内涵式软化和外延式软化。

a内涵式软化。内涵式软化是指某一具体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加工和制造领域的要素投入比重减少,而研究与开发、设计、信息和物流等领域对的要素投入比重增加。这种结构软化既表现为传统制造业中知识和技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服务业中人力资本、管理技能等投入的增加。

b外延式软化。外延式软化是不同产业间的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代表的IT、通信、生物工程、空间开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代表的金融、保险、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在GDP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c内涵式软化和外延式软化的关系

内涵式软化和外延式软化是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其中,内涵式软化是外延式软化的基础和条件,而外延式软化有进一步推动内涵式软化,两种形式软化的结果使得发达国家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整体上出现了一种产业融合的趋势。

3.产业结构软化的经济影响

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产业结构软化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生产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b产业结构软化保证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繁荣。随着产业结构软化,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波动趋于平衡,其主要原因有:a、产业结构软化促使大批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工业部门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吸收并弱化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工业生产部门的巨大冲击;b、产业结构软化使发达国家产业部门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产业内部科技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从而保证了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和一贯性;c、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生产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工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过程和运作能力大大增强,从而能够积极、有效地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采取预防和应变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c产业结构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是各产业不断提高效率的过程,因而必然加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这一软化过程也会不断产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就业渠道。

总之,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都将产生全面的、深刻的影响。

第5章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

1.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在战前的发展

2.战后世界贸易的大发展及其结构的变化

(1)战后世界贸易的大发展

战后,许多国家积极组建区域经济贸易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迅猛的发展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战后,国际商品贸易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增长迅速,其具体表现为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生产增长速度。

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8—1973年。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相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迅速,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国际贸易的发展动荡不定。

(2)战后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

①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战后,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其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的表现是:原料贸易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的具体表现是:化工产品的贸易比重上升较大。

②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造成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a.世界农业、矿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b.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兴起,大量新产品涌现并投入世界市场;c.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大量增加;d.科技进步;e.合成代用品大量出现,减少了天然原材料的贸易量;h.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

政策和农业工业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i.初级产品价格和制成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j.世界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智能化。

③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战后,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国际贸易格局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b.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所增长c.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e.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④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

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内容具体有以下突出的新特点:a.国际贸易内容的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快速上升;b.多边贸易的内容的范围大大扩展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二、国家贸易政策的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1)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目的与构成

(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种基本类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其自由程度和保护程度有所不同。

①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的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②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护贸易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

(3)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②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③本国的经济状况;④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⑤本国和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总之,一国实行什么样的对外贸易政策,取决于本国的具体情况和国际环境,但这并不否认有某些共同的原则和规则。总的来看,既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又要把获取贸易分工利益代价降到最低限度,是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出发点。

2.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自由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带头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在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贸易政策是这一时期国家贸易政策的基调。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和航海业发达的荷兰是全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在英国的带动下,欧美的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①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因

英国极力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其原因主要有:a.到19世纪初,“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确立,其产品成本低、质量好,不怕外国产品的竞争;b.英国的工业发展迫切需要国外市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廉价的原料和粮食。

②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竞争擦得以推行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废除谷物法;b.废除了航海法;c.取消了特区盎司d.逐渐降低关税税率,减少了纳税商品数目,简化税法;e.

与外国签订体现自由贸易精神的条约。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贸易自由化浪潮。

①出现自由贸易化浪潮的原因

促使这场贸易自由化浪潮出现的原因主要有:a.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为了对外进行经济扩张,美国积极主张削减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成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b.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有力的推动了贸易自由化,c.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加快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d.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强了生产的国际化,客观上要求资本、商品和劳动力等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e.国际分工的广泛和深入发展,分工形式的多样化,使商品交换的范围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F.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他们也愿意通过减少贸易壁垒来扩大出口。

②贸易自由化的表现

这段时期,贸易自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关税大幅度降低b.非关税壁垒减少。到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主要国家间进口自由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③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这段时间,贸易自由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a.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高于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b.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程度c.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高于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3.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保护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以下五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为传统贸易保护阶段,第五个为新贸易保护阶段。

(1)传统贸易保护阶段

①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

16~18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也是西欧各国开始开辟世界市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为了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各国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纷纷推行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重商主义主要政策措施有:a 限制进口的政策B.促进出口的措施C.其他措施(保护农业,政府通过职工法鼓励技工的移入等)

②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

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从自由贸易转向保护贸易,实施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保护性措施,以保护本国新兴幼稚产业,使之免受英国商品竞争。这一阶段,德国学者李斯特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学说。保护幼稚工业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a对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

(a)指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认为,向国外购买廉价的商品,表面上看起来要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德国的工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而会长期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但经过一段时间,德国工业得到充分发展,生产力将会提高,商品生产费用将会下降,商品价格甚至会低于进口商品的价格。

(b)批评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原始末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五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实行不同的政策。

(c)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李斯特认为国家在必要时候可以限制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以保护其整体的经济利益。

B.保护的对象与时间

李斯特认为农业不需要保护,无强有力的竞争者的幼稚工业不需要保护,有强制力的竞争者的幼稚工业需要保护。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时间。

C.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

李斯特认为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有:

(a)对某些工艺品可以实行禁止输入或规定的税率使商品全部、或至少部分地禁止输入

(b)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负责机器进口

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西方各国的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世界市场,纷纷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这段时期的贸易保护政策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A保护的对象扩大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但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提供多地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工业A.保护的目的变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再是培养竞争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B转入攻击性。以前保护贸易政策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超保护贸易政策主要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攻击性的扩张性

D.贸易保护的受益者变了。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受益者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大垄断资产阶级

E保护的措施多样化。保护的措施不仅有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措施。1931年,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引起了统一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瓦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组成看排他性的货币集团。

④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保护贸易政策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陷入“滞涨”之中,导致国际贸易领域再次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到80年代后半期,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

A.改时期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

这段时期,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有:(a)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b)保护的措施日益多样化(c)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d)贸易保护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

B.该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和不断加强的原因

这段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和不断加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滞涨”迫使主要工业国家放弃自由贸易而转向保护贸易,(b)出现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间的贸易摩擦增多(c)国际货币关系失调带来了了巨大的贸易保护压力(d)区域经济集团内取消贸易壁垒,对外高筑贸易壁垒的政策,造成区域集团以外国家和低于为保护自身利益,实行保护贸易(e)政治上或外交上的需要

C管理贸易

管理贸易是指对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管理贸易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贸易制度,基本特点是通过贸易立法使贸易保护主义合法化。

管理贸易可分为宏观管理贸易和微观管理贸易。其中,宏观管理贸易的目标是求得国家间的贸易平衡;微观管理贸易的目标是针对一组产品或一组产业部门实施的,方法有配额、自动出口限制以及其他政策安排。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新的贸易保护相比,在保护的动机和目的,关注的焦点,实施的手段,保护的方式以及影响方面具有一定的突出他的。

①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起源

发展中国家高级贸易地位的提高以及在制成品出口中与发达国家日益加剧的竞争,导致发达国家针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吗,设立技术标准,严格限制其相关产品出口,从而引发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②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机和目的

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下,保护幼稚产业政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建立起本国产业保护的防线,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补贴和关税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焦点

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如保护就业论、保护环境论等,其关注的焦点已经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利,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绿色壁垒关注的是人的健康与安全。④新贸易保护实施的手段

第一,以保护公平交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和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

第二,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以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⑤新贸易保护的方式

第一,通过出口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系效益由限制进口转向扩大出口。

第二,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将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纳入WTO框架,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以扩大出口。

第三,通过确立劳动标准、技术标准等达到全面禁止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

⑥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主要表现在:a.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保护,很难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达成一致;b.发达国家内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对本国优势产业实行自由贸易,并将其纳入WTO统一框架中,而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关心的议题中产生巨大的差异,很难达成共识,影响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

⑦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大量的事实表明,传统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是消费者受到了损失、生产者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限制别国进口的同时也抑制了本国的出口。新贸易保护主义付出了传统贸易保护同样的代价。新贸易保护不仅影响到经济领域,而且会渗透到国内社会经济制度。

⑧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的关系

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领域,仍采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以较高的关税保护本国的劣势产业;b.发达国家对部分产业实行配额限制;c.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成员国实行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手段仍主要是关税和数量限制;d.其针对的国家和产品有别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

⑨新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发展史来看,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经常交替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经历危机——复苏——高涨——萧条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走向也经历了贸易保护——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的过程。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由于全球产业结构处于大的调整中,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自由贸易和新贸易保护同时进行。

三、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⑴GATT诞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原则

GATT是在世界性经济危机引发全世界贸易秩序混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GATT的宗旨是各缔约国本着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稳定增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来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彼此减让关税,取消各种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实现贸易自由化。

GATT的基本原则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无歧视性待遇原则又称非歧视原则、无差别待遇原则。这一原则规定:缔约国在与贸易

相关的事项中相互之间不得有任何歧视。如缔约一方根据某种理由而实施某种限制或禁止措施时,这种限制或禁止措施也必须适用于其它缔约方。

b.关税减让原则。关税减让原则是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宗旨,也是多边贸易谈判的核心活动。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是针对非关税贸易壁垒设定的。任何缔约国除征收关税或其他费用

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方领土的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国领土输出或销售产品。

d.透明的原则。作为关贸总协定的三大目标之一,透明度的原则要求缔约国实施的有关贸易的法律、规章、

政策必须公布于众,使各贸易伙伴了解其内容,防止缔约国之间进行不公开和不公正的贸易,有损于非歧视性原则。

⑵关贸总协定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略)

2.世界贸易组织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

(1)WTO的宗旨和目标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序言中,规定了WTO的宗旨是:①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②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措施④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地份额和利益。 WTO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落实GATT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所有成果。

(2)WTO的管辖范围和职能

WTO的管辖范围包括:①有关货物的多边协议②服务贸易总协定及附件③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④贸易争端解决程序与规则的谅解,即关于贸易争端解决的有关协议及程序⑤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即负责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法规是否与世贸组织相关协议、条款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相一致。

WTO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负责多边贸易协议的实施、管理和运作,促进世界贸易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所辖的不属于“一揽子”协议(即所有成员签署的协议)项下的诸边贸易协议(包括政府采购协议、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奶制品协议、牛肉协议等)的实施、管理和运作提供组织保障。

②为成员间有挂贸易协议的后续谈判提供场所,为各成员就多边贸易关系进行谈判和贸易部长会议提供场所、谈判准备和框架草案。

③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成员间发生的贸易争端

④运用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定期审议成员的贸易政策及其对多边贸易体制运行所产生的影响。

⑤通过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和政策协调实现全球经济决策的更大一致性。

⑥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及培训

(3)WTO的运行机制

WTO的运行机制,包括法律框架和组织机构,加入和退出机制、决策机制、争端解决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等。这些机制为WTO的运行提供了法律基础和组织保障。

(4)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挑战及其前景

①WTO面临的挑战

WTO作为一个国际经济组织,实质上只是各成员利益妥协和分配的结果,难以成为强有力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机构。在全球贸易趋向自由化的同时,地区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WTO面临了一系列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西方贸易大国操纵多边贸易体制决策进程的现象仍然存在并很严重

B.多边贸易体制覆盖的范围存在局限性

C.区域主义对多边贸易体制构成严峻挑战

D.如何有效地协调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E.进一步消除和规范国际贸易壁垒

F.WTO面临着最不发达国家被’“边缘化”的倾向

第六章国际直接投资

一、生产国际化与国际直接投资

l.资本国际化与生产国际化

(l)资本国际化的原因

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只有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资本的本性要求它不受国家或民族疆域的局限,在一切可能的范围内寻求最优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同时得到更高的收益。因此,资本一出现就具有国际性。

(2)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是资本的一种跨国运动形态

(3)资本的国际流动

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三种形态

资本的国际流动采取商品资本流动、货币资本流动和生产资本流动三种形式。其中,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表现为国际贸易,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表现为国际间接投资,生产资本的国际流动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即国际直接投资,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4)生产国际化

2.国际直接投资及其类型

(1)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及特点

①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具体做法,主要是通过到国外直接设厂办企业,或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经营等方式来进行。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都属于私人性质的,主要以跨国公司的形式.

从一国角度出发国际直接投资也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下的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是指“在投资者所属经济体(国家)以外的经济体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去无有效的发言权”。

②国际间接投资的含义及其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本质区别

国际间接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对称,主要是指国际收支表中金融资产交易项下的投资活动,具体包括国际信、国际有价证券投资和国际融资租赁等。

国际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本质区别在于,进行国基建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投资收入和资本利得,而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核心目的则是对得到对投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③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于作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国际直接投资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投资者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b.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c.投资周期长、风险大d.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⑵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和形式:

①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合作开发等形式。

②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分为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

③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建新企业与控制现有国外企业两类。

④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

a.水平型直接投资也称为横向性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基本一致的子公司或其他企业。

b.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和母公司知己恩实行的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

c.混合型投资是一种水平型和垂直型相结合的直接投资方式。

⑤按照投资主体的性质,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私人直接投资和国家直接投资,或称民间直接投资和官方直接投资。

3.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1)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

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世界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资本国际化也进一步从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国际直接投资急剧增长.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

(2)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三个高潮

4.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与流向的变化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与流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来源国结构的变化

①投资来源国结构变化的特点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国地理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投资流出国数量增加,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b.美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西欧和日本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上升,但美国仍是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国结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a.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尤其是西欧各国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相互投资大幅增加,使发达国家内部投资来源分散化;b。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

⑵投资流向地区结构的变化

①投资流向地区结构的变化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地区结构出现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之间资本的对向流动和香和深度大大增加。战后发达国家及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等主要国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需要注意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比重明显上升。但总的来说,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

②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原因

国际直接投资之所以呈现出发达国家之间相互对流,相互渗透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一些国家的资本相对过剩与另一些国家的资本相对稀缺同时并存,形成了资本相互对流的基础,b.战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提高了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c.发达国家企业为了分享集团内部市场自由化的利益和避免被排斥于集团之外的风险 d.发达国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相似的市场结构对发达国家之间重视相互投资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e.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及其作用的日益加强。

⑶投资的产业部门结构的变化

战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部门结构发分别发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a.从二战结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产业从初级生产初级产品的第一产业(矿业和石油业)向制造业转移,b.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各国对第二产业(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而对第三产业(包括批发业、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c.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从以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制造业转向高技术行业。

②第三产业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的原因

第三产业直接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a.对投资国来说,第三产业的投资普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比制造业和初级产业投资的灵活性高,投资回收期短,有利于获得更加客观的盈利。b.从东道国来看,在第一、二产业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必然对第三产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尽快增加这部分项目和设施,提高银行服务、贸易服务和旅游服务的效率。

二、跨国公司及其发展

1.跨国公司的定义及其标准

2.跨国公司的特征

3.跨国公司形成的原因

在宏观层面上是资本摆脱国家边界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追求更高收益的结果。

从微观层面看有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在更加广阔的市场上展开竞争。

(2)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3)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将该种产业转移至国外。

(4)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5)通过直接投资绕过贸易壁垒,保持和扩大海外市场占有率,等等。

4.跨国公司形成的理论发展

(1)垄断优势论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 H. Hymer)在其博士论文“民族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指出,一国企业之所以要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使自己成为跨国公司,其主要原因在于利用本企业的特定优势在国际经营中获取更高的利润。文中所说的“企业特定优势,"( Specific Advantages)实际就是垄断优势,因而海默的这一理论被称为垄断优势论。

垄断优势论是最早从微观角度专门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成因的独立理论。垄

⑵寡占反映论

寡占反映论也称为“交互威胁论”或“追随潮流论”,是美国学者尼克博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解释跨国公司形成的理论。寡占反应就是在由少数几家大企业构成的行业中,由于每一企业的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几家企业,任何一个大企业都对其他几家企业的行动很很敏感,并针对某一企业率先采取的行动而随后纷纷采取类似的行动。寡占反应现象的成因主要在于寡占行业中的企业尽量避免不确定性和减少风险的动机。跟进策略是寡占行业中竞争企业一种风险最小的策略。

⑶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利用产业组织理论解释跨国公司形成的内在原因。该理论由英国学者柏克莱和卡森提出,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进一步加以发展。

该理论认为,中间产品(指知识、信息、技术、商誉、零部件、原材料等)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是由某些市场失效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质所致,如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容易扩散。中间产品的这种奇特性导致买方或交易及价格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为追求最大限度利润,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市场,使外部市场内部化,利用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流动与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当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因此,企业内部化的因素就成为决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也就是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克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给企业经营效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⑷投资的有机构成论

美国产业协议局所持有的投资的有机构成为认为,企业提高长期投资收益率,,维持竞争地位是跨国公司建立的动因。随着企业竞争市场的扩大,企业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维持自己的地位,以防止未来市场份额被竞争者占领。

(5)边际产业扩张论

边际产业扩张论是由日本的小岛清教授提出的理论(编若、卜有此教材将该理论称之为“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跨国公司,是依照国内外生产的比较优势,把本国(投资国)边际产业(投资国的比较劣势产业,投资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产业)的生产渐次转移到国外。

(6)产品生命周期论

美国哈佛大学维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变更来解释战后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其时机与区位的选择。将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创新、成熟与标准化三个阶段,认为产品比较优势和亮争圣}帕勺变动决定了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流向和时间选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较为确切地描述了二战前及战后初期美国跨囚公司的产品策略,而且它还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7)国际生产折衷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也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山当代西方研究跨国公司问题的著名专家约翰·邓宁提出的。他的理论吸收了以往各派跨国公司理论之长,较有概括性和综合性,能兼顾各种理论解释的需要,从而成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论的基本结论是,如果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企业将进行对

外直接投资,构建跨国公司:①企业具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并且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②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利;③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人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用本国要素投人更有利。这三个基本条件分别被称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一国际生产方式选择模型,也由此被称为“三优势模式”。国际生产折衷论实际上是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对于区位优势因素的考察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跨国公司形成原因的一种理论。由此也可以认识到,促成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不仅是某一种因素单独的影响,而是上述多方面具体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际生产折衷论对跨国公司的运作有其指导作用,它促使企业领导层形成更全面的决策思想,用整体观念去考察与所有权、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以及其他诸多因t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决策上的失误。

5、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略)

国际战略联盟的含义

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股公司根据对世界市场的考察和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进行联合与合作的经营方式。按战略联盟协议内容的不同,国际战略联盟可分为资源补缺型、市场营销型和联合研究开发型三种。

6、跨国公司的作用及其影响

1.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是生产国际化和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⑵加速了生产国际化

(3)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

(5)促进了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趋国际化

2、跨国公司对其母国经济和东道主经济的影响

(1)跨国公司对其母国经济的影响

A跨国公司对其母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跨过公司对其母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a有利于母国夸大其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在增长;b将跨国公司体系的生产单位联系在一起,保证行一具系内其他单位的资源和市场; c.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带来的交易成本的产生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相同的效应。

B跨国公司对其母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就某国而言,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也可能会导致母国国内投资的减少和国内部门就业机会的输出进而造成投资者母国的失业和“产业空心化”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对外投资改变了母国的就业结构,推动其产业结构升级,因而从根本上利于母国的经济发展。

(2)跨国公司对东道主经济的积极影响

A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对东道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a 跨过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主过的资本形成;b 对东道国企的资本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间接地推动作用;c引起跨国公司的投资,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提高了东道国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也扩大了东道国产品的销售市场;d跨国公司能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其技术溢出效应和外在效应还会对东道国技术进步产生间接影响。

B跨国公司对东道主经济的消极影响

跨国公司对东道主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 a 东道国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 整个经济收到投资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 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

第7章当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与金融全球化

一、汇率体系

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与内容

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是指一组由大多数国家认可的用以确定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以及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习俗或有法律约束力的规章和制度框架。

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主要内容:

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确定。③国际收支的调节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其内容为:

(1)用黄金来规定所发行货币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

而形成一定的比价关系;

(2)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将金砖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

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砖;

(3) 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

(4) 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人,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

可以用黄金支付。

?从这些内容可看出,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等三大特点: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金本位制是黄金的货币属性表现的高峰

金本位制作用

金币本位制消除了复本位制下存在的价格混乱和货币流通不稳的弊病,保证了流通中货币对本位币金属黄金不发生贬值,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铸币——物价流动机制,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波动幅度不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解释金本位制对汇率起自动调节作用。

金本位制崩溃的主要原因

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

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第二,黄金存量

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

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第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

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积极作用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市,召开了44个同盟国的300多名代

表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

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以美国提出的“联合国复兴开发银行计划”为基础的“国际复兴开发银

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因为此国际货币制度是在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被称为布

雷顿森林体系。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a.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

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即以美元为中心的汇兑平价体系,即所谓的“双挂钩”体系;b.实行可调整

的固定汇率制;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辅助性储备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d.取消对经常项目的外汇管制;e.

规定“稀缺货币”条款。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际清偿能

力和国际支付手段的不足,从而消除了影响国际间商品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b.以一个比较稳

定的汇率确保了全球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安全与稳定;c.它消除了战前各个货币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避免

了各国之间相互进行外汇倾销,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动荡不安的局面。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及其瓦解

①特里芬两难

指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以美元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1960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上爆发了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第一次美元危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被迫实行“黄金双价制”(Two-- tier Gold prize System),即在官方和私人市场上分别实行两种不同的金价。黄金双价制实际上意味着以美元-----黄金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难以维持。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被迫于当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即对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和对内冻结工资与物价。它宣告了美元与黄金官价兑换的终止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3)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战前各个货币集团相互对立,进行货币战、汇率战的局面,稳定了国际金融局势,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树立了国际合作与协调的典范。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有一些基本缺陷:①清偿力与信心之间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②布雷顿森林体系客调整到固定汇率制难以按实际情况经常调衡;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为了维持对外收支平衡和稳定汇率不得不牺牲国内经济目标。

牙买加体系与浮动汇率制的实施

(1)牙买加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①牙买加体系的建立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召开会议(即”牙买加会议”),就若干重大的国际金融问题达成协议,即“牙买加会议”(Jamaica Agreement)。该协议从1978年4月1日起生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货币制度被称为“牙买加体系”。

②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a.汇率安排多样化;b.黄金非货币化和储备货币多元化;c.扩大基金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需要注意的是,牙买加体系并不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否定。牙买加体系所否定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双挂钩制度,但保留和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换言之,牙买加体系是在保留和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的前提下,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2.浮动汇率制的实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主要西方国家自发实行浮动汇率制,并在牙买加协议中得以承认,从而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自觉形态。需要指出的是,1973年以来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并非是纯粹的自由浮动。而是以管理浮动为其基本形态;各国政府不仅对于汇率的浮动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管理,而且还初步形成了有关国家在必要时联手干预外汇市场、共同协调汇率政策的国家管理形式。

(3)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牙买加体系的最大优点就是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较强的适应性也是牙买加体系的一个最大缺陷,即不稳定性。牙买加体系的缺陷体现为:①多元化储备体系不仅丧失了自发管理机制,而且也没有

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清偿力增长的全面控制。另外,多元化储备体系缺乏稳定的货币标准;②浮动汇率不仅在短期内经常波动,而且长期看也是大起大落,增加了汇率风险;③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扔不健全,国际收支平衡的局面日趋严重。

二、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各国的汇率制度选择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是指一个国家在上述各种汇率制度中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汇率制度选择问题往往被简化为在严格固定、自由浮动和中间汇率制度这三者之间或进一步在相互固定与相对浮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

自从允许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以来。各国的汇率制度越来越倾向于更具有灵活性的安排,选择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比例在下降,进入29世纪90年代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具体而言,在发达国家中,除欧元区成员国外,多数国家选择了独立浮动等弹性较大的汇率制度,发展中国家尽管仍有很大一部分保存着严格钉住或是某种形式的中间汇率制度,但选择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近年来也在增加。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传统的固定或钉住汇率制度的缺陷

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中,传统的固定或钉住汇率制度的确存在着一系列现实的缺陷,主要体现为:①钉住汇率制度削弱了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②钉住汇率扩大了实际汇率的波动幅度,增大了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③钉住汇率制度鼓励了不稳定性投机,加大了经济体系的脆弱性。

此外,除严格固定汇率以外的中间汇率制还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即实施中间汇率制度要求大国间汇率水平与国际资本流动保持相对稳定,这样政府才能有效协调其汇率目标与国内政策目标,市场参与者才有条件检验政府对汇率制度的承诺是否兑现,制度信誉才能得以确立。

------

三、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区域化

1、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欧元的产生

(1)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界有关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的相对优点的争论中提出。

蒙代尔认为,需求转移是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它会引起一国的失业和另一国的通货膨胀,实行固定汇率或浮动汇率都难以同时克服两国各自面临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以及同一货币区内不同区域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因此考虑用替代方法来改变这种情形,即两国组成共同的货币区,采用区域货币。

(2)欧元的产生

欧元是若干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在政治主权分立的情况下,通过协商,自觉地放弃货币主权,接受一种完全是人造的货币。1991年年末,欧共体首脑就欧共体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后进一步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问题召开并达成协议,会议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其中,《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目标是最迟在1999年1月1日之前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届时将在联盟内实行统一的货币、统一的中央银行以及统一的货币政策。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从2002年7月1日起,欧元区内各国原有货币完全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内唯一的货币。

2.美元化的发展

(1)美元化(dollarization)是指美国以外的国家将美元作为部分或全部法定货币的进程。美元化可分为非官方美元化和官方美元化。其中,前者是指本国居民非正式地使用美元,尽管这种使用没有得到本国政府的承认;后者是指本国货币当局明确宣布用美元取代本币,美元化作为一种货币制度被确定下来。

(2)三难选择

三难选择也称三元悖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一个目标。

例-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资本流动”受到限制,但各国“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实现。

3.东亚货币合作发展

四、金融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略)

第八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分类及成因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1)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的月苏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的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现实,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间的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称。

----- --- ------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范畴。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表达的是各国经济在体制上的统一,而经济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范围上的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指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融合的状态,而经济全球化则反映了各个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之间越来越密切的事实。可以形象的将区域

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比喻为纵向深化与横向扩张的关系,也可以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看成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质变,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国际化过程中的量变。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经过程

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不可能同时实现贸易一体化,更不用说更高层次的生产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了。而一些在地域上、文化传统上、经济上密切相关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有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因为与分散孤立的各国经济联系相比,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仅在实际上已在全球经济的不同地方、不同层次上实现了经济一体化,而且也更有可能和更容易通过联合和合并的方式向经济全球化的完成形式——全球经济一体化过渡。经济全球化过程最终发展为世界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在全球的哥哥经济区域实现的。

②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相互适应的

当经济全球化进入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阶段时,区域一体化理论也就把国际直接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关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作为自己的研究范畴。

③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相互促进的

从某一个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必将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分工,从而进一本推动全球的生产和资本一体化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

①国家主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不一样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内各国突破了主权国家的界限,以国家出面签订的协约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它以主权国家为核心,还渗入了政治因素。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的是,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是一种超主权国家的概念。市场经济无限高度发展的结果就是经济全球化。

②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与经济全球化过程背道而驰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也不完全一致,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组织的某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动力不一样

经济全球化一跨国公司为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是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的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规模活动。因此经济全球化主要有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带动,是一种从下到上的微观经济行为,是企业逐步走出原有国境的离心运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消除各种贸易壁垒以及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形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因此它主要由政府出面推动,是一种自上到下政府参与制定双边或多边协定,经济主体在协定框架内活动的向心运动。所以经济全球化又称为功能性一体化,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又称为制度性一体化。

④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不同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产业结构相似理论和关税同盟理论。

2.试论述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动因及影响。

答:(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产物。具体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是:

①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在战后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分工与经济依赖日益加深,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各国的生产和流通及其经济活动进一步越出国界。这就必然要求消除阻碍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边界障碍、市场障碍和体制障碍,必然要求改变旧的国家关系和经济关系,建立新的更加密切的经济政治合作关系,建立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是这一要求得以实现的载体或实现形式。

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决定了世界或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必然经历许多过渡性步骤,不可能一蹴而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形式,就是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各种步骤和各种过渡形式。各种区域一体化合作层次不断升级的过程和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世界经济走向和接近一体化的过程。

③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因

在日益激化的竞争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寻找进一步消除贸易障碍、提高竞争力和缓解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和矛盾的途径。而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力于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区域内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④区域经济以图画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和产物

世界上形式多样层次各异区域经济集团,都是有关国家直接出面建立起来的,都是以条约或协定固定下来的,并设有超国家的共同决策机构。没有国家的直接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仅广泛干预国内经济的运行过程,而且也广泛的干预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面对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化,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一个结果。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各类区域性经济集团纷纷涌现和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

HND-Economics-The-World-Economy世界经济学报告

Economics 2: The World Economy

Content Introduction----------------------------------------------------------------3 Section 1: International Trade Three gains from trading internationally---------------------------------------3 Free Trade--------------------------------------------------------------------------3 Absolut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3 Protectionism----------------------------------------------------------------------4 Barriers to trade-------------------------------------------------------------------4 WTO and EU----------------------------------------------------------------------5 Section 2: International Finance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General trends in UK Trade----------------------6

微观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总计:151=1.8+2.22+3.23+4.18+5.10+6.9+7.1+8.26+9.11+10.11+12.12 第一章绪论8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人们无限需要的一门科学。 1、资源稀缺(有限)性Scarcity——经济学的出发点 2、选择时出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定义 3、与机会成本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定义 4、经济学的组成(定义、研究对象、解决问题、核心理论) 5、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条件——理性人的特征 6、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定义 7、市场界定——市场的范围P9:地理范围、产品范围 8、实际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定义P12 第二章供需理论和弹性22 1、需求的定义 2、影响需求(需求量)的因素 3、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定义及图示 4、供给的定义 5、影响供给(供给量)的因素 6、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的定义及图示 7、市场均衡的定义及均衡变动分析 8、需求价格弹性定义及公式 9、需求价格弧弹性分类及图示 10、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分类及图示 11、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图示分析的结论 12、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五种类型及图示 13、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4、弹性与收益的关系 15、需求收入弹性定义及分类 16、需求交叉弹性定义及分类 17、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及公式、分类

18、供给(价格)点弹性的定义及公式 19、供给(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方法(方法同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分类 20、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21、短期的需求弹性和长期的需求弹性的分析及图示 22、长短期收入弹性的分析及图示 第三章效用论23 1、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定义及公式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3、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定义及公式 4、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5、马歇尔需求曲线的推导 6、消费者剩余的定义及计算 7、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定义 8、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9、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的内容 10、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 11、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 12、中性商品无差异曲线 13、厌恶品的无差异曲线 14、预算线的定义 15、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及计算应用 16、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推导及计算应用 17、价格效应(PE)=替代效应(SE)+收入效应(IE) 的定义 18、实际(真实)收入不变的含义 Hicks的定义、斯勒茨基的定义 19、正常品、低档品、吉芬商品的(希克斯和斯勒茨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析及结论对比 20、直接显示偏好的图示分析 21、间接显示偏好的图示分析 22、显示性偏好弱公理(WARP)的内容 23、显示性偏好强公理(SARP)的内容 第四章生产论18

2014年1月份西方经济学知识点重点

第一章导言 重点掌握: 1.稀缺性的含义 2.选择的含义 3.机会成本的含义 4.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5.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6.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 掌握: 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3.实证分析方法 了解: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 2.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 重点掌握: 1.需求的定义 2.需求曲线与需求定理 3.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 4.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掌握: 1.供给理论 2.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了解: 1.价格上限及其影响 2.价格下限及其影响

第三章弹性理论 重点掌握: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2.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 3.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4.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5.如何用弹性理论解释谷贱伤农与薄利多销 掌握: 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2.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3.供给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了解: 1.弹性与税收分摊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重点掌握: 1.效用与边际效用 2.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3.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4.消费可能线 5.序数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掌握: 1.消费者剩余 2.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 了解: 1.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决策 2.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 3.消费者的储蓄决策 4.消费者的投资决策 第五章生产理论 重点掌握: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 3.规模经济与企业最适规模 掌握: 1.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含义与关系 2.边际分析与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3.等产量线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了解:

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整理

1市场 ·经济学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模型能对现实社会作简化的描述。·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以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为指导。最优化原理指的是人们总是试图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东西;均衡原理是指价格会自行进行调整直到供需相等。 ·需求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购买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供应的供给量。均衡价格是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研究均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变化的理论称为比较静态学。 ·如果没有法可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可用于评估配置资源的各种法。 2预算约束 ·预算集是由消费者按既定价格和收入能负担得起的所有商品束组成的。象征性的假设只有两种商品,但这个假设比它看起来更具有概括性。 ·预算线可记为p1x1+p2x2=m。它的斜率是-p1/p2,纵截距是m/p2,横截距是m/p1 ·增加收入使预算线向外移动。提高商品1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陡峭,提高商品2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平坦。 ·税收、补贴和配给通过改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而改变了预算线的斜率和位置。 3偏好 ·经济学家假设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可能性进行排序,消费者对消费束排序的式显示了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描绘各种不同的偏好。 ·良性性状偏好是单调的(越多越好)和凸的(平均消费束比端点消费束更受偏好) ·边际替代率(MRS)衡量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解释为消费者为获得更多商品1而愿意放弃的商品2的数量。 4效用 ·效用函数仅仅是一种表示或概括偏好排列次序的法。效用水平的数值并没有实质性的含义。·因此,对于一个既定的效用函数来说,它的任一种单调变换所表示的都是相同的偏好。·由公式MRS=Δx2/Δx1=-MU1/MU2,可以根据效用函数计算出边际替代率(MRS)。 5选择

最新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篇一: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点汇总 1. 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前者假设人总以利已作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要么在给定的经济代价下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要么是寻求给定经济利益下所付出的经济代价的最小值。"完全信息"假设指经济行为主体对相关经济馆况具备完全的信息。 2. 实证分析与实证经济学,规范分析与规范经济学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 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 准则。

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3. 生产可能性曲线将生产契约曲线转换到以商品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转换曲线(生产 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情况下,生产产品x 与Y 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曲线上的每一点必会满足MRTSCLK二MRTSDLK 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如下特征:(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为负;(2)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即曲线自上而下变得越来越陡峭;(3)边际产 品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4. 个人需求 个人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 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5.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指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某种两品的数量。市场需求是由所有个人需求水平相加而成的。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 1.2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 2.环境特征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征 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 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二、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 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四、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五、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需求与需求法则 1.个人需求 个人需求指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两个条件:(1)个人具有购买意愿,(2)个人具有支付能力。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自然需要而不构成需求。 P---商品本身的价格;Pc--互补性商品的价格;Ps--替代性商品的价格; I--个人收人水平; T--个人嗜好;Pe一-个人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通常,在经济学中个人需求可有如下三种表示形式:需求表,需求曲线,需求函数。 2.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指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里持指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也就是说,需求的变化是同一价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3.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指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某种两品的数量。市场需求是由个人需求水平相加而成的o

4.需求法则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对该商品至至务的需求量的减少(或增加);也就是说,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与其需求量成反比。但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商品都会满足需求法则,例如:①吉芬商品,如马铃苔; ②炫耀性物品, 二、需求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 (2)需求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需求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面点之间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Ed=-△Qd/△P*P/Q。 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Ed=-dQ/dP*P/Q (3)需求弹性的种类 ①若Ed=o,则称为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无弹性。 ②若0< Ed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原因: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 ②主要目标: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企业的作用、公司类型: (9)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含义: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重要性: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 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坚持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 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经济学考点总结

经济学考点总结 绪论: 规范描述与实证描述 经济学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假设) 经济学研究对象: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均衡的定义和特征 一需求与供给 需求的定义 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影响需求的因素 供给的定义 供给变动和供给量变动 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交叉价格弹性、供给弹性供求均衡与均衡变动(计算) 二、消费者行为 效用与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无差异曲线定义与特征 预算线定义与变动 消费者均衡 商品多样化与效用 三、生产与成本 短期与长期的区别 短期生产函数中的TPL\APL\MPL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机会成本 短期成本函数中的TC\AC\MC 四、市场组织形式 完全竞争市场特征 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的短期、长期均衡 完全垄断的定价行为 七、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 外部性 八、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GDP支出法核算包含4个内容 转移支付 中间产品

九、收支法核算均衡国民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均衡国民收入核算(计算) 十二、失业与通胀 结构性、摩擦性和周期性失业 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通胀 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 通胀的影响 十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何起作用 常规货币政策包含哪几项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内容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程分别为: Q D=100-10P Q S=20+6P 均衡时的产量、价格、弹性。 已知消费函数C=1000+0.8Y,自发性投资为500。试求:(1)消费水平达到2000时,收入应为多少、边际消费倾向及边际储蓄倾向各为多少、均衡时的均衡国民收入为多少?投资乘数?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1 第一章导言 一、经济学 Economy,一词有节约之意。N.G.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经济学无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而经济问题总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一切。这就引发了一个稀缺的问题。 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 曼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牛津经济学辞典》:Economics:一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 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 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一方。基本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Households)、厂商(Firms)、政府(Goverments)。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就是市场。 市场是任何一种方便于买卖的安排。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生产要素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资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与消费、收入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贸易等 经济学表述方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生产的结果,即,能生产某一数量和不能生产某一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 假设,一个社会的资源仅生产黄油(或消费品)和大炮(或生产资料品)两种1参考书目:梁小民,《微观经济学》(课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人民

计量经济学知识点重点总结

一、一些应该掌握的概念(课都上完以后回顾时候提到的应该知道的一些知识,有可能会出简答题) 1、中心极限定理 2、大数定理 3、正态分布 4、契比雪夫不等式 5、方差,期望 6、协方差及其相关系数, 二、一些基本题型 1、随机变量分布,“离散型100%考,图形不会的补考!”(此为他课上威胁性话语,所以重视程度排在第一位了……不知道是不是真考,《北方工业大学》版本有一个其他的数据的例子,供参考) 例:设对任意x,定义F(x)=P{X≤x}=P{w|X(w)≤x} X 1 2 3 P 1/3 1/3 1/3 求F(x)=P(X≤x)的分布 1)x<1时,F(x)= P(X<1)=0 2)1≤x<2时,F(x)= P(X≤1)=P(X=1)=1/3 3)2≤x<3时,F(x)= P(X≤2) =P(X=1)+ P(X=2)=2/3 4)3≤x时,F(x)= P(X≤3) =P(X=1)+P(X=2)+ P(X=3)=1 图形:次图形为右连续 F(x) 0 1 2 3 x 2、需求量,很容易考(原话) P15的例1.5,实在打不出来,留个地,大家自己写上去吧。 3、联合概率密度(简单被积分数,身高、体重作为随机变量) 例:用X表示身高,Y表示体重,(X,Y)为二维随机变量 定义F(l,w)=P{X≤l1, Y≤w1} 当两个事件相互独立时,得出

F(l,w)=F X(l) * F Y(w) 即同时满足身高、体重条件的概率为满足身高事件的概率与满足体重的概率乘积。 4、古典概型例子 例一:有藏品100个,其中5个次品,求取8个里面最多2个次品的概率?解:书上p6,例1.1 其中应注意公式: n! C m n =---------------------- m!(n-m)! (公式打得难看了一点,但是很有用) 例二:黑球a个,白球b个,放在一起抓阄。1≤k≤a+b,求在第k个位置抓到黑球的概率? 解: a*(a+b-1)! / (a+b)! =a/(a+b) 此用来证明第k次抽签时与前面抽到的概率都相等,(本人认为考的可能性小,哈哈) 例三:n个人坐一圈,求其中2个熟人坐一起的概率 解: P=2/(n-1) 即为,把两个人看作一个整体,与其他n-1个人排列,有n-1种方法,他们之间的座位左右更换,有两个,所以得出上式。太简单了,估计不会考吧? 例四:n个人,至少2个人同生日的概率 如p6,例1.2 P=1 - 365*364*…(365-n+1)/365n 例五:n双不同的鞋,取2k只,(2k

《曼昆—宏观经济学》 重点总结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用Y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 = C +I +G +NX 3 实际GDP与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GDP deflator) 5 GDP与经济福利: ?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GDP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100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 理 https://www.doczj.com/doc/4d203839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引论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等,这些材料包含三种类别的内容: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4个)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3、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可见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 4、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决定我们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由三个层次逐步深入:一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三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理性人”或“经济人”。它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 3、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15页图2-1 +文字说明) 4、需求曲线?(18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7.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世界经济概述 一、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先决条件——国际分工:分为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混合分工 2、世界市场:分为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综合经济 三、什么是世界经济格局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 用、相互联系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 四、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 1、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1)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①金融危机②能源危机③经济危机)(2)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形成了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具备了与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实力。1975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苏联、东欧的经济实力增长较快。1968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在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拉美: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区域经济组织加强竞争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相互依赖、相互争夺的新格局。(2)世界各国纷纷成立了经济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南方共同市场(1995)等。(3)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如始于1996年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 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4、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调整与新兴国家的崛起 1)20XX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世界经济经历了短暂衰退又逐渐回升;20XX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危机,20XX年下半年开始回缓。(2)在调整和复苏中,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如“金砖四国”(中、俄、印、巴)等,并促进了“二十国集团”的发展 第二章联系世界经济的纽带——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包括):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对外贸易战略、出口总政策和进口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或服务政策 3、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二、贸易顺差导致货币流入会不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 1、不一定,通货膨胀是由一个国家内需造成的,定义上说即一个国家内需过大(过多的通货--货币),而供给不足而造成物价飞涨的情况。如果贸易顺差不能带动物价上涨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即进出口部门利润过高,导致从事该行业的工人工资过高于社会基本工资,而其他行业为了维持工人,也制定相应工资,这样导致通货过多,而供给保持不变,也会产生通胀。 2、贸易顺差会造成国内通胀。贸易顺差,其直接结果就是外汇储备增加,而这部分外汇储备是央行用人民币与企业或居民兑换过来的,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基础货币总量增加了(外汇储备总量*汇率),相应的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大量贸易顺差肯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顺差,必然导致本币发行增加,而本币流通量增大,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三、国家现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种贸易结构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吗?说明原因。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收我国城乡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 2、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由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处于不发达阶段。 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的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说来,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反之亦然 四、金融的国际化的特点,如何形成。如何避免金融危机?(包括知识点有哪些?) 金融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国家各地区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国际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优化了资本要素配置、促进了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加强了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但也强化了金融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能,也加快了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1、金融国际化的特点 2、金融国际化的成因 (1)金融自由化——重要条件金融深化——金融抑制 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放松金融管制。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以金融深化为标志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 (2)现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 (3)金融创新 背景: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 内容:制度、工具、机构、市场和管理技术 3、金融国际化的动形成(1)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2) 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3) 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4、金融国际化的表现 (1)金融机构的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3)金融证券化 (4)金融监管国际化(5)金融衍生工具发展 (6)金融交易国际化 5、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金融国际化的规模不断扩大(2)各国的国际金融依存度进一步提高(3)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金融国际化中的作用曾强(4)金融衍生市场日益成为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阵地(5)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结构发生重要变化6、金融国际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金融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1)影响:a.对发达国家:为剩余资金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在宏观管 理的难度、税收、培养起许多竞争对手等方面不利。 b.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响:利用充裕的资金发挥后发优势;产生一批新 的国际金融中心;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 不利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易受冲击;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 有利投机;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很多漏洞。 (2)金融国际化的应对措施 a.从国家层面上看,新兴市场的政府应谨慎对待资本开放,加速国内银行业 的改革,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均衡发展。 b.从区域层面上看,各国应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区域最终贷款人和区域汇率联动机制。 c.从全球层面上看,应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7、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 (1)现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国际化水平仍不高 (2)策略:a.建立规范的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 b.维护币值稳定 c.引进外资 金融机构d.培育本国国际金融中心e.开展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竞争力 8、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金融市场国际化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金融交易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金融服务自由化丰富了贸易自由化的覆盖范围 (4)金融机构全球化支撑了生产一体化的持续发展 (5)金融衍生产品加大了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如何避免金融危机:1.加强建设金融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长期市场信用基础; 2.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3.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章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 一、国际投资的类型 1、国际直接投资:在国外创办新企业; 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股的比例; 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2、国际间接投资:公司股票、债券、 政府债券 国际信贷 3、国际灵活投资:贸易信贷、国际租赁、补偿贸易、技术转让、劳务输出 二、跨国公司含义: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 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三、跨国公司给东道国经济带来哪些消极方面影响 1、造成了投资母国的失业和“产业空心化”。 2、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3、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4、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第四章世界经济体制的模式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方式、范围和手段的不同,可将其经济体 制 划分为四种模式1、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引导性市场经济 3、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 节作用,国家已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4、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Ⅰ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 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b.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简要阐述: ①.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 ②.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 ③.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④.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 ⑤.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 (3)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主张减少税收负担,放松管制和实行私有化。 市场经济的高度自由体现在:自由企业制度成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核心 完善的市场体系 Ⅱ.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 利并重。 b.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2)简要介绍 a.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b.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c.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d.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e.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质: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 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市场经济。 特点:a.平等 b.公平(共同利益至上、共同参与决定、工资自治) c.安全 d.进步 Ⅲ.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以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特点:a.国有企业逐步壮大 b.双重调节机制 c.制定国民经济计划 Ⅳ.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 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 府的意图. (2)简要介绍 ①政府制订经济计划 ②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总之,四种经济模式的相同点: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模式基础上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东亚模式的优缺点 (1)主要特征: a.行政引导与市场调节结合 b.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 c.劳动密集性产业优先发展 d.注重公平增长 e.谨慎的财政、金融政策 f.雁行模式 (2)主要弊端:a.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作用弱化 b.引进资金的不合理 c.引进技术,收效甚微 d.雁行模式存在弊端 e.产业结构和内部贸易不合理 f.货币金融体制存在漏洞 比较:四种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作用,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国家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尽量 避免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不同点:由于各国政府干预的范围、方 式和力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为其调整经济政策 和保持经济的活力提供了有弹性的制度基础。日本模式利用其独特的企业文 化,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成功地达到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的目标; 德国模式以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构造优越的社会福利体系见长并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果;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对我国的经济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贸易自由化与关贸总协定 一、贸易理论中国际生产折中论包括3方面内容(3个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论也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当代西方研究跨国公司问题的 著名专家约翰·邓宁提出的。 他的理论吸收了以往各派跨国公司理论之长,较有概括性和综合性,能兼顾 各种理论解释的需要,从而成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1)所有权优势:企业具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 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并且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 (2)区位优势: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 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3)内部化优势: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 利。 二、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1、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1).无歧视原则——最重要原则 (2). 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 (3).透明度原则 (4).公平贸易原则 (5).取消或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6).磋商调解原则 (7).优惠发展中国家原则 (8).例外原则 2、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1)互惠原则(对等原则)(2)透明度原则(3)市场准入原则(4) 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公平贸易原则)(5)经济发展原则(6)非歧视性 原则 (7)关税减让原则(8)针对“国营贸易企业”原则(9)一般禁止数量 限制原则 3、联系:世贸组织(WTO)继承了关贸总协定(GATT)的基本原则:自由的 公平竞争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凡是参与关贸协定的成 员,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给予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贸易方面的优惠,那么, 必须无条件将此优惠给所有成员国);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关税减让原 则;透明度原则;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市场开放原则等。 区别:世贸组织原则中没有磋商调解原则,例外原则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成因,表现形式,特征,意义和作用各是什么?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 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 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 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 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2、成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表现形式:(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a.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b.货币流通的 全球化 c.投资活动的全球化 (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a.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b.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c.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a.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 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 b.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作用和影响:a.减少了国际经 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 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 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特征:(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7)贸易全球化 (8)金融自由化 (9)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5、意义:(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 (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 6、作用:(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A.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但 也产生了一些负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 (2)这些国家的工会组织,将国内工人的失业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害, 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反全球化运动,加剧了社会阶级摩擦。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 其国家民族利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2)例如,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行进口限制或经济制裁,导致发展中国家出 口下降,失业者增多…所有这一切,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南北 经济摩擦。 C.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 (1)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 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 (2)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诸多国际政治经济摩擦。这种摩擦有的表现为 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有的表现为各国企业之间的明争暗斗,有的表 现为人民群众对全球化进程的抵制,并演化为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反全球化运 动。 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组织的形式及每种形式的特点 由低级到高级:(1)特惠关税区。特惠关税区又称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在成 员国之间相互给予关税减让的优惠待遇。特惠关税区的税率比最惠国税率还 低,但成员国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它是发展程度低、最松散也最 易行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特惠关税区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 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如“美加汽车产品协定”、“非 洲木材组织”等就属这类经济一体化。特惠关税区是经济一体化的最低形 式,以致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以此为初始形式,而是一开始就从“自由 贸易区”的形式开始。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又称自由区、工商业自 由贸易区、出口自由区、自由关税区、免税贸易区、免税区、自由贸易港、 自由市、自由工业区、投资促进区及对外贸易区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 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 他措施,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 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 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广 二、判别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为什么形式?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如1993年后的欧盟,南方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加勒比共 同体,两岸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欧洲经济货币同盟) 三.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可分为⑴以产业内部分 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⑵以发展民族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