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基名词解释

三基名词解释




§3.5.1 眼科、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试卷(一)

l.龋齿:龋齿是牙齿硬组织包括牙釉质及牙本质逐渐破坏消失的一种疾病。

2白内障:透明的晶状体由于某种原因变混浊者称为白内障。

3.外耳道疖:系外耳道软骨的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感染。

4.牙本质过敏:牙本质暴露区受到机械、温度或甜、酸食物刺激后,引起牙齿敏感症状。

5.角膜移植术:是以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片置换混浊病变的角膜,以增进视力的一种手术。



§3.5。2 眼科、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试卷(二)

l.青光眼:当眼球内的压力(眼压)超越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能
承受的限度。引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时,称为青光眼。

2.沙眼:是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表现为结膜、角膜上皮和皮下组织的慢性增殖性炎症。

3.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的原发性慢性进行性损害,以致牙齿松动、脱落,严重破坏咀嚼功能,是一种多发性口腔疾病。

4.急性喉阻塞:是因喉部或邻近组织的病变,引起喉腔肿胀或狭窄,使喉部通道发生阻塞,导致以呼吸困难为主的症候群。

5.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的疾病。



§3.6.1 急症、麻醉及放射科试卷(一)

1.心搏骤停: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称为心搏骤停。

2.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黏膜下神经末梢,使黏膜产生麻醉现象。

3.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部麻醉药逐层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通过阻滞神经末梢达到麻醉作用。

4.放射治疗:使用放射线来治疗癌症患者,通过放射治疗使癌细胞被消灭,而正常的组织和细胞能得到康复。

5.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的一门专业。



§3.6.2 急症、麻醉及放射科试卷(二)


1.远距离治疗:又称外照射,是指放射源位于体外一定距离,集中照射人体的某一部位。

2.近距离治疗:又称组织间隙放射治疗和腔内放射治疗,是将放射源直接放入病变组织或人体的天然管道内如舌、鼻咽、食管、子宫颈等部位进行照射。

3.静脉麻醉:将麻醉药直接注入静脉后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

4.吸人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人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

5.咯血:喉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及肺实质出血,经咳嗽由口腔排出。



§4.1 医技基本知识综合试

卷(一)

1.DSA: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的英文缩写。它 应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影像信息技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突出显示血管影像。分为动脉法和静脉法DSA两种,前者血管显影较清晰,对比剂用量较少,但需行动脉内导管术,患者有一定的痛苦。

2.不完全再生:组织缺损后,不能通过原组织的再生恢复原来的结构与功能, 而由纤维结缔组织代之,称为不完全再生。

3.栓子:引起血管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常见的栓子有血栓性栓子、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细菌栓子和羊水栓子等。

4.菌落:一个细菌在固定点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一个菌落上全部细菌是一个细菌的后代。

5.居里(Ci):放射性活度单位,放射性核素每秒钟衰变3.7x 10”’次,其放射性活度为1 Ci。



§4.2 医技基本知识综合试卷(二)

1.拮抗作用:是指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药效降低现象,包括竞争性拮抗作用和非竞争性拮抗作用。

2.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效应或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到肝脏,某些药物能在肝脏中被代谢灭活,即药物第一次通过肝脏时, 部分被破坏,使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此即首关效应。

3.ABO反定型:是指用已知ABO血型的试剂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ABO血型抗体。

4.功能性电刺激(FES):是用电流刺激丧失功能的器官或肢体,以所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纠正器官或肢体的功能的康复治疗方法。如人工心脏起搏 器、刺激膈神经调整呼吸功能、刺激膀胱有关肌肉改善排尿功能、刺激肢体来补偿或纠正肢体功能等。

5.标准大气压:是指在纬度45度的海平面上,温度为0℃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大气的压力。此压力值等于760 mmHg(101.325 kPa),即相当于每平方 厘米面积上承受1.0325 kg压力,此即称为1个标准大气压,又称常压。



§3.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试卷

1.非典型肺炎:是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区:是指有原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并造成传播的地区,不包括已明确为输人性病例,并由该输人性病例造成一定传播的地区。

3.SARS: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简称(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目前在世界部分地区发生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和诊 断标准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同,因此WHO已将这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称为SARS。

4.血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程度,以百分比

表示,即血红蛋白的氧含量与氧容量之比乘以100。

5.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3.8.1 医院感染学试卷(一)

1.医院感染: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人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标准预防: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
③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3.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观察、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其监测内容包括:
①综合性监测,是指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综合性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监测;
②目标性监测,是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对选定目标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ICU患者的监测、外科术后患者的监测、新生儿的监测、抗感染药物耐药性的监测等。

4.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或血液流经其中的器材和用品,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组织器官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5.灭菌: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过程。



§3.8.2 医院感染学试卷(二)

1.保护性隔离:为避免医院内高度易感患者受到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探视者及环境中各种致病性微生物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2.层流洁净手术室:采用层流空气净化方式的手术室。即空气通过高效过滤 器,呈流线状流人室内,以等速流过房间后流出。室内产生的尘粒或微生物不会向四周扩散,随气流方向被排出房间。

3.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

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4.消毒:是指杀灭或消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5.灭菌法:可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方法。



§5.1 护士临床“三基”训练综合试卷(一)

1.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表现为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

2.放射介入:是指采用医学影像设备、技术和Seldinger方法进行经皮穿刺插管,选择性达到所需检查或治疗部位,以达到临床诊断或治疗目的的一种诊 疗技术。

3.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人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通常说的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

5.呼吸困难: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及体征,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 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



§5.2 护士临床“三基”训练综合试卷(二)

I.器官移植:是指采用手术方法将器官移植到自己体内或另一个体内。

2.败血症:病菌进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3,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4.胃肠外营养: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适量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电 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达到营养治疗的一种方法。

5.固位性药疹:是由磺胺类药、米索痛、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等多种药物引起的皮疹,消退后留灰黑色色素斑,经久不退,再次服药常于原处再次出疹并扩大。


§5.3 护士临床“三基”训练综合试卷(三)

1.有效通气量: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即有效通气量)。

2.抗体:在抗原刺激上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 蛋白。

3.脑死亡:近代认为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4.胸腹联合伤:闭合性或开放性胸部、腹部损伤,无论膈肌是否穿破,都可能同时伤及脏器,这类多发性损伤,称为胸腹联合伤。

5.主动卧位:是指患者自身活动自如,体位可随意改变。



§5.4 护士临床“三基”训练综合试卷(四)

1.徒手心肺复苏术:是利用人工的方法使患者迅速建立

起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恢复全身的血氧供应,防止加重脑缺氧,促进脑功能恢复。

2.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深变快,然后又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过一段呼吸暂停(5~30秒)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就如潮水涨落。

3.护理评估:是一个系统地、连续地收集、组织、核实和记录护理对象有关健康资料的过程。

4.静脉输液法:是利用液体静压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滴人静脉的方法。

5.九分法:按体表面积9%的倍数来估计体表解剖分区面积的一种方法。



§5.5 护士临床“三基’’训练综合试卷(五)

1.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2.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i/2表示。

3.心搏骤停: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 缺氧。

4.隐性黄疸:指患者血清胆红素虽已超过正常范围但仍在34.4μmol/L 12.1下,巩膜和皮肤尚无可见的黄染。

5.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发生在很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激发纤溶亢进, 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



§5.6 护士临床“三基”训练综合试卷(六)


1.脑死亡:是指意识丧失,无自主运动,双侧瞳孔散大、固定,脑干以上的一切反射活动丧失,自主呼吸停止。

2.气胸: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

3。酒精拭浴:是利用乙醇的挥发作用及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通过蒸发增加机体散热,达到降温目的的一种方法。

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进人人体后潜伏于机体的隐蔽部分,无大量繁殖,也不排出体外,不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杀灭,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感染。

5.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黏膜下神经末梢,使黏膜产生麻醉现象。


§5.7 护士临床“三基”训练综合试卷(七)

1.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体和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 胞)的方法。

2.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3.医院感染:又称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即指人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医院获得而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4.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

而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5.药物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5.8 护士临床“三基”训练综合试卷(八)

1.败血症:是指病菌进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2.肺水肿:过量的液体积聚和(或)溢入肺泡腔内称为肺水肿。其常并发于急性左心衰。

3.标准预防:是假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被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只要预料有可能接触上述血液、体液等,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4.导尿术: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5.心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5.9 护士临床“三基”训练综合试卷(九)

1.正常菌群:是指寄居于人类皮肤、黏膜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在正常情况下对人无致病作用的菌群。

2.水肿:是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3.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人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4.要素膳:又称化学膳食,它是按照人体的需要由纯氨基酸或水解蛋白、单糖和低聚糖、必需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配制而成,是一种不需要消化或稍经消化即可直接吸收的无渣膳食。

5.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