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献主要分为几个方面:(1)研究是否存在大量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2)研究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体现在哪些方面;(3)研究在现有的资产减值制度下能够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改进资产减值制度的建议措施。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关于运用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学者们从不同的动机、手段等方面进行解释,并大都采用了实证研究。

Zucca,Campbell(1992)采用实证的方法提取了1978-1983年67家企业公布报表的资产减值数据,结果显示,72%的公司属于制造业,而且大部分企业在第4季度自行确认减值损失。研究表明,超过80%企业的减值行为属于“大清洗”或“利润平滑”,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利润操纵的存在。

Nichols(2000)的研究表示,因为在前三个季度发布计提减值消息会对公司股票造成很大影响,所以管理层一般都选择在第四个季度才公布减值消息,这和Zucca,Campbell的发现有相似之处。

Krishnan(2003)选取了1989-1998年由6大会计师实务所审计的公司,从审计师的角度检验了其职业水平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利润操控可能性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与前面学者观点不一样的是Francis,Hanna,Vincent(1996),他们对3年间674家美国公司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找到价值减损变量、减值损失的变量分别是公司和行业的历史股票回报率、账面市值比以及总资产回报率,验证了资产减值并不是所说的“大清洗”或“平滑利润”的工具。

2 国内文献综述

王跃堂(2002)对1998年 A 股上市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除坏账准备

外)的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不是西方的“三大假设”,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有扭亏现象的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可能性更小,被处以特别处理的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可能性更大。业绩越差的公司,减值的比例越高,证明了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做大亏损而扭亏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做大盈余的假设。

李增泉(2001)对1999年上市公司计提四项减值准备的情况进行研究,并通过应收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检验,得出结论:当上市公司面临是否提取减值准备的会计选择时,一般不予计提。而当被强制要求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时,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和临界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当前收益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具有“大洗澡”、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则一般会增加(或不减少)未来期间收益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在控制相关因素(资产规模、负债比率、资产质量)的影响后,仍然发现具有不同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在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时存在程度不同的有利于其动机的偏差行为。

赖朝晖(2003)通过对上市公司1999、2000、2001三个会计年度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情况的实证分析,发现亏损公司和扭亏公司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上存在的盈余管理现象在1999至2001年间具有较好的统计稳定性。

文秀勤、张秀英(2007)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进行研究,得出结论:20家摘帽的上市公司,摘帽前利润为负,利用资产减值的转回利润变为正的公司有9家,占到45%,说明资产减值的转回对上市公司避免被停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资产减值的转回最高可高达总利润的98.99倍。资产减值对想要摘帽的上市公司尤为重要,这主要是由其避免停牌、退市的动机引起的。通过对2005年度选取的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了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图和资产减值平均数图。可以看出新准则规定前一些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做法。通过对2003、2004年亏损,2005年盈利的30家公司分析得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转回是ST公司操纵利润的一个重要手段。新准则的规定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的空间。

马施、吴国萍(2007)以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研究起点,以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前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和转回情况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现状和新资产减值准则变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抑制过度的盈余管理的具体办法。

王丽、张世兴(2009)以新资产减值政策为研究背景,以盈利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用实证方法检验准则交替年代,盈利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

行盈余管理的变化。同时,进一步证明了在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中,盈利上市公司更多的采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应对准则的变化。研究得出,我国于06

年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同规定,更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更有利于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场监管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

张宇、李红霞(2008)通过对2002年至2006年间上市公司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自我国正式实施资产减值政策以来,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方面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上市公司在会计政策发生变动的年度存在利用减值政策调节利润的情况,证明了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确实存在着大量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

舒红娟、俞雪华(2010)从经典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了资产减值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提供的新空间。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他们以2005-2007

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公司,选取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资产减值新准则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为工具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二,上市公司有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可转回性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

3 小结

国外文献主要对1995年前后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当时美国还没有实施第121号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操控性非常强;研究范围涉及资产减值公司的动机、减值公告的市场反应、减值金额及其对盈余的影响。在样本的定义和选择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难以对这些文献进行有效的比较研究。考虑到我国资产价值政策本身的特殊性(比如以强制性的执行为主,允许大比例的追溯等)以及资本市场的制度背景,国外学者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对我国公司的计提行为缺乏解释力度。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国内的实证文献主要围绕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研究,并且初步证实:具有避免ST、扭亏、亏损、变更及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这些文献的意义在于探索了中国特定的制度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是国外的文献所没有涉及的。

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浅析资产减值制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以上市公司实证研究方法验证观点。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2(10).

[4]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03).

[5]袁莉.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理论月刊,2005(12).

[6]李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

[7]余莉.浅析国内外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发展[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

[8]秦跃虎,刘爱珍.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顶山工学院院报,2005(5).

[9]王丽,张世兴.基于资产减值政策的盈余管理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0]文秀勤,张秀英.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11]马施,吴国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2]舒红娟,俞雪华.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13]赖朝晖.上市公司存货跌价准备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3.

[14]张宇,李红霞.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5]Zucea, J.Linda, David R.Campbell.A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 downs of impaired assets[J].Accounting Horizon, 1992(10).

[16]Krishnan. Does Big 6 Accounting and expertise constrain earning management?

[J].Accounting Horizons, 2003(06).

[17]Mc Nichols and Wilson Mc Nichols.M.Research Design Issues in Earnings Management Stud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0(03).

[18]Franeis.J, D.Hanna and L.Vincent.Causes and effects of discretionary asset write-off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05).

[19] IAS 36-Impairment of Assets. FR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Gabler, 2008.

[20] Emily Giannini.Impairment of Assets or Impairment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EB/OL].https://www.doczj.com/doc/4e1305935.html,, 2007(4).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_郑梅莲

– 7 – 会计盈余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及其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众多契约均与盈余信息存在密切联系,会计盈余也因其具有被操纵性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回顾,并进行讨论。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定义存在差异。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判断的重要依据,也是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执行情况最终结果。因此,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信息观视角和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 信息观视角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hipper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实质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和干涉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如,魏明海(2000)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ott 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郑梅莲 霍冉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盈余管理研究是经验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和影响因素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学者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的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影响因素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3)10-0007-03 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如,刘杰(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层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原则所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使其个人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营行为。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或管理当局的控制人);②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③盈余管理是利益驱动的结果;④盈余管理的手段是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实现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企业是一个法律的虚构,是一个契约的集合(Jensen & Meckling,1976)。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与利益关联。企业管理当局必然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或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国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大量探索,Dechow和Skinner(2000)通过对四类盈余管理的研究,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划分为三个大类:①资本市场动机;②契约动机;③规避监管的动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大量探索,相关研究以资本市场动机研究为主;随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股权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薪酬合约动机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一)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动机指公司管理层在一系列资本市场活动过程中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IPO、配 作者简介:郑梅莲,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霍 冉,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经济研究 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3年第12卷第10期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国外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30年间,已有很多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估计盈余管理的模型,盈余管理的影响等。关于盈余管理的诸多方面,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外研究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美国会计学者William R Scott William R Scott.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Katherine Schipper Katherine https://www.doczj.com/doc/4e1305935.html,mentary on Eam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 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 美国会计学者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 Healy P M,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 1999. 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这一定义主要是强调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盈余来误导利益相关者和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投资者,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主要包括债务条约和薪酬条约,这说明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债权人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国内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 陆建桥陆建桥 .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J]. 北京:会计研究,1999(9). 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 魏明海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0.9.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他的观点是盈余管理会增加或减少会计数据上的报告收益,从而影响相关利益人的决策。 孙铮、王跃堂孙铮,王跃堂.盈余操纵与资源配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分析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分析 [提要] 基于谨慎性原则而产生的资产减值会计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但由于资产减值与企业的利润存在重要联系,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屡见不鲜,资产减值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动机;成因 一、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我国对于资产减值的研究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纵览其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尽管我国资产减值政策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但仍难以克制不断出现的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就我国资本市场而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大清洗动机。上市公司新任管理人员为了扩展未来年度的盈利空间,通过大量计提减值准备,将本该在未来期间确认的费用提前至当期确认,从而释放风险,大大减轻未来期间盈利负担,对公司报表进行消毒、清洗,即所谓的“大洗澡”。 (二)扭亏动机。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证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如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连续亏损,则会受到证券监管机构的处罚甚至会被要求退市。为了避免因受到处罚甚至丧失宝贵的上市资格而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上市公司会使尽全身解数来防止连续亏损局面的发生。存在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通常其经营状况不景气,依靠主营业务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这些公司在扭亏年度一般会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扭亏年度的会计利润,必要时甚至大额转回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三)利润平滑动机。投资者通常是根据公司的盈利状况来判断该公司当前以及未来期间发展状况的,而一个逐年增长的经营业绩会向投资者传递出公司稳步、正常发展的信息,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因此,上市公司为了保持其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在公司某一年的盈利水平出现大幅增长,并且预测该大幅增长难以在下一年乃至以后几年继续保持的时候,公司管理层通常不会向投资者如实披露当期实现的高额盈利,而是通过大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本期实现的部分盈利递延到以后年度。这样,既能使公司持续发展的良好形象得以维持,还能够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过去累积下来的潜在压力得以集中释放,为以后年度的业绩做好储备。 (四)配股动机。在我国,上市公司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有资格配股:最近三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6%以上。有机会取得配股资格的公司,为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献主要分为几个方面:(1)研究是否存在大量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2)研究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体现在哪些方面;(3)研究在现有的资产减值制度下能够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改进资产减值制度的建议措施。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关于运用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学者们从不同的动机、手段等方面进行解释,并大都采用了实证研究。 Zucca,Campbell(1992)采用实证的方法提取了1978-1983年67家企业公布报表的资产减值数据,结果显示,72%的公司属于制造业,而且大部分企业在第4季度自行确认减值损失。研究表明,超过80%企业的减值行为属于“大清洗”或“利润平滑”,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利润操纵的存在。 Nichols(2000)的研究表示,因为在前三个季度发布计提减值消息会对公司股票造成很大影响,所以管理层一般都选择在第四个季度才公布减值消息,这和Zucca,Campbell的发现有相似之处。 Krishnan(2003)选取了1989-1998年由6大会计师实务所审计的公司,从审计师的角度检验了其职业水平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利润操控可能性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与前面学者观点不一样的是Francis,Hanna,Vincent(1996),他们对3年间674家美国公司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找到价值减损变量、减值损失的变量分别是公司和行业的历史股票回报率、账面市值比以及总资产回报率,验证了资产减值并不是所说的“大清洗”或“平滑利润”的工具。 2 国内文献综述 王跃堂(2002)对1998年 A 股上市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除坏账准备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ST长钢运用“资产减值"的情况 ST长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要集中在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 ST长钢2002年至2007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如表2—1所示: 表2-1 ST长钢2002年——2007年主要会计数据(单位: 万元) 从表2-1可以清楚看出,2002年至2007年,ST长钢的主营业务收入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净利润在2002至2004年间基本处于相对平稳的微利状态;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亦变化甚微。这一状况在2005年发生了巨变,当年ST 长钢出现9285万元的巨额亏损,坏账准备增加9592万元。

2006年ST长钢亏损增加到2.2亿元,坏账准备增加1.04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增加1.09亿元,两项减值合计增加2.13亿元。容易看出,2005年巨亏的直接原因是坏账准备的剧增;2006年巨亏的直接原因毫无疑问则是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共同增加。对此,ST长钢在其2005年度的财务报告中作出如下解释:“本公司自2000年以来,一直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即按应收款项期末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近年以来,随着钢铁行业形势和市场状况的变化,如继续按原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已不能反映应收款项可回收性的实际情况。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经本公司第6届董事会第2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变更坏账准备计提的议案》,坏账准备计提方法自2005年9月30日起由余额百分比法变更为账龄分析法。具体计提比例为:账龄在1年以内的按5%计提,1至2年按20%计提,2至3年按30%计提,3年以上按60%计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和财政部[财会(2002)18号]《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的通知》有关规定,该项变更为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导致本公司2005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增加95,928,729.76元,其中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增加85,126,091.45元,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增加10,

我国上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论文

(2011届)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姓名: 专业:会计学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导师职称: 年月日

诚信声明 我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设计)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授权声明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设计)的原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处理不得超越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任意处置。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摘要:盈余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它是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及公司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集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盈余管理往往存在过度操纵的问题。管理者会利用会计准则内容滞后的缺陷或关联方关系复杂的特点,通过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来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这种以牺牲大部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的行为,容易使人们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混为一谈。为此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动机、手段和完善盈余管理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全面客观的认识盈余管理,希望将其与财务舞弊区分开来,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 is to establish a legal basis, it is the manager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to meet its own series of actions taken to maximize the collection, but in practice, there is often excessiv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sues. Managers will use the content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lag complex defects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party relationships, through accounting methods or means to carry out over accoun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most of this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o satisfy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desires of the behavio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easy so that people will confuse the fake with the surplus. Through this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mean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described the fou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oping to distinguish false and earning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ositive for . Keywords:Listed Companies;Earnings Management;Motivation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011年08月 经管空间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陈奕巧 摘 要: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经济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中外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盈余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程度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11-02 算管员会归企业董事会领导,对董事会负责,由民营企业各个重要职能部门经理组成,由董事会主席亲自担任预算委员会的一把手,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委员会负责民营企业预算目标的确立、预算方案的审批、预算管理制度和预算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绩效考评、重大预算项目的调整或修改。预算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以及预算委员会授权的其他工作。民营企业各个部门都要将本部门的一把手确认为本部门预算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情况负责。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有利于把民营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引入良性循环,有利于避免出现为管理层满意而制定预算的现象,有利于摆脱民营企业“人为控制预算”导致的不良影响。 (三)科学编制预算 民营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判断和民营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方法目前主要有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等。对于市场前景不明的民营企业,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弹性预算来编制;对于市场情况比较确定的企业,则采用固定预算更为合适;对于周期性明显的民营企业,应该采用周期预算来编制长期预算,以便与企业的周期战略管理策略相适应。 (四)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民营企业要想发挥预算的功能作用,必须加强对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通过沟通与协调,预算目标自上而下下达,分解目标;预算编制则自下而上汇总,体现目标。因此在编制好了预算后,将预算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建立二级预算,并正确划分各预算归口管理部门,由相关单位执行。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纳入到预算管理人员的年终考核当中,通过绩效考评使部门的小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其工作业绩紧密联系起来,以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过程中,要重视实际与预算的偏差,并从偏差中找原因、从偏差中找管理的漏洞,针对漏洞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当前经济复杂多变、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立足,必须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管理,不单单是财务管理的内容,更是民营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因此,民营企业只有脚踏实地搞好预算管理与控制,才能确保决策目标实现的持续化与高效率性,民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深圳市通普科技有限公司参考文献 [1]夏朝恒,夏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刍议——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科技信息,2009(33). [2]殷集成.论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0(3). [3]栗云静.企业战略管理下预算管理的构建[J].人口与经济,2010(1). [4]孙铁柱.完善企业预算管理,防范预算松弛[J].时代金融,2011(5).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是一个有3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在这30年间,已有很多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估计盈余管理的模型,盈余管理的影响等。关于盈余管理的诸多方面,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既包括有利的影响也包括不利的影响,为了发挥它的有利影响及控制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对盈余管理进行监管和限制,而进行监管的首要前提就是对盈余管理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Healy and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这一定义主要是强调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盈余来误导利益相关者和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投资者,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主要包括债务条约和薪酬条约,这说明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债权人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S c o t 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G A A 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从S c o t t的定义可知,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一种合法的行为,盈余管理对各个主体产生的影响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表现。 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是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该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盈余操 2011.08 111

盈余管理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 盈余持续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盈余的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未来盈余预期的准确性。文章在阅览国内外有关盈余持续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学者的研究重点和观点的不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并展望了盈余持续性未来的研究方向。 会计盈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体现了企业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债权人、投资人的利益保障。而盈余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指标,投资人需要合理判断盈余持续性,以保证对企业未来盈余做出合理、准确预期。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高度重视盈余持续性研究,美国会计评论杂志更是将盈余持续性评为21世纪十大最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盈余持续性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硕。在定义盈余持续性概念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盈余信息含量以及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试图寻找盈余持续性的合理度量方法,运用科学手段分解出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从而实现对以后年度盈余的准确预期。 1.3盈余持续性计量研究 鉴于盈余持续性对未来期间盈余预测的重要意义,人们一直试图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对盈余持续性的可靠计量,如时间序列模型、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另外还有学者使用财务报告数据推断盈余持续性。 1.3.1时间序列模型盈余的时间序列模型以一定时间盈余信息为样本,通过估算盈余时间序列中的持续性参数,实现对盈余持续性的评价,是一种经验研究方法。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型包括以下几种:随机游走模型、自我回归模型(AR Model)、移动平均模型(MA Model)、自我回归移动平均合成模型(ARMA Model)及自我回归整合移动平均模型(ARIMA Model),其中尤以ARIMA模型运用最广泛。 1.3.2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1982年Freeman首次利用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估计盈余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持续性。而后Sloan、Richardson等人对其进行改良,逐渐取代时间序列模型,成为分析盈余持续性的主要方法。 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通过统计方法,利用当期的盈余及其各组成部分来预测下一期的盈余或其组成部分,分析得到的回归系数可以作为衡量盈余持续性的指标。 1.3.3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推断盈余持续性由于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和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分析盈余持续性对数据要求较高,且研究成果显示发现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球的盈余持续性的取值不能很好地代表盈余持续性,因此,学者尝试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来推断盈余持续性。 Lev和Thiagarajan结合财务学、经济学理论,提出以12项指标来衡量盈余的持续性。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盈余持续性,而且其度量盈余持续性的效果比时间序列度量盈余持续性效果更好,更具代表性。Cheng等入市盈率等财务指标为衡量盈余持续性的工具,他们认为,极高或极低的市盈率都意味着较低的盈余持续性。 除以上盈余持续性度量方法以外,Ohlson模型框架下的线性信息动力学为盈余持续性的计量提供新的思路。Ohlson认为,超常盈余的持续性就是当期的超常盈余预期在未来得以维持的程度,并且盈余持续性取决于当期超常盈余、当期经营性资产及其他信息。 Pi,t=α+β0BVi,t+β1ARi,t+εt+1 其中,Pi,t为i公司t年年末的股票价格,BVi,t为i公司t年末的每股账面价值,ARi,t为i 公司t年年末的非正常盈余或成甚于收益,ARi,t=EPSi,t-BVi,t。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

目录 一、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3) (一)国内文献 (3) 1 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 (3) 2 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关系 (4) 3 其他研究成果 (5) (二)国外文献 (6) 二、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7) (一)国内文献 (7) 1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盈余的影响 (8) 2 股权集中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8) 3 控股股东性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9) 4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高管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0) (二)国外文献 (11) 1 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11) 2 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13) 3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15) (三)国内外文献简评 (16) 三、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16) (一)国内文献 (16) 1 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 (17) 2 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关系 (18) (二)国外文献 (21) 参考文献 (23)

一、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一)国内文献 关于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的关系,张炳才、孔庆景(2011),谢国强、王道平、李林(2006),王凤华、张晓明(2010),龙静(2010), 石军(2009), 胡奕明、唐松莲(2008), 支晓强、童盼(2005)等进行了实证研究。观点主要分为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不存在显著关系和其他观点。 1 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 张炳才,孔庆景(2011) 选取深沪两市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并以2005年至2007三年的数据为观察期间,剔除了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及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最后共得到观测样本955家。研究表明,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公司治理的改善会明显增强。其中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相关性,独立董事年薪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独立董事会计专业能力与盈余管理不相关,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没有相关性。 石军(2009)以深市A股上市公司(不包括一些特殊行业)为研究样本, 以2005年和2006年各公司报表的数据为研究数据, 共取满足研究的样本516个。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即董事会结构的改革有效地抑制了盈余管理的程度,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是对公司治理是有效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为当前改进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有效途径。 赵德武,曾力,谭莉川(2008)本文选取2002年以前上市的1382家沪深A股公司为基础样本。以2002- 2004年作为观测期间, 共4146个公司年度数。对样本作如下处理: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9家;剔除同时发行H股的公司14家;剔除任何一项数据存在缺失的公司366家。最终得到符合筛选条件的993家公司, 共2979个观测值。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监督力对盈余管理有显著负向影响, 且这种影响随着公司治理的改善不断增强;独立董事的履职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人数规模和会计专业能力, 薪酬和声誉的影响则相对最小。 张国华,陈方正(2006)选取2002年末已在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52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后的样本容量为804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学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资产是最重要的会计要素之一,与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会计信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资产的价值也随之失去了一成不变的地位,资产减值逐渐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对资产进行定期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计提减值准备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化,以及赋予公司管理层更多选择权的会计准则的实施,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也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达到其特殊目的呢?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旨在压缩“资产和盈利水分”、更加稳健地反映企业价值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是否达到了设计者的初衷?随之而来的盈余管理等问题是否随着2006年2月15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本文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而得到有效遏制呢?作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资产减值问题—尤其是长期资产减值能否转回问题又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论证我国上市公司确实有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旨在为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与完善提供一些经验数据,加强监管有“问题”的上市公司;也希望能为准则制定部门提供多方面意见,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资产减值准则。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新准则颁布之前主要是资产减值在盈余管理的存在等研究,研究过程虽然有所不同,有四项减值、八项减值,但研究的结果却大致相同的,即上市公司有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比如:王跃堂(2002)证明了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做大亏损而扭亏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做大盈余的假设;李增泉(2001)发现具有不同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在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时存在程度不同的有利于其动机的偏差行为。新准则颁布之后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分析新资产减值政策对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有利作用,如王丽、张世兴(2009)研究得出,我国于06年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盈余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它是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及公司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集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盈余管理往往存在过度操纵的问题。管理者会利用会计准则内容滞后的缺陷或关联方关系复杂的特点,通过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来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这种以牺牲大部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的行为,容易使人们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混为一谈。为此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动机、手段和完善盈余管理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全面客观的认识盈余管理,希望将其与财务舞弊区分开来,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 is to establish a legal basis, it is the manager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to meet its own series of actions taken to maximize the collection, but in practice, there is often excessiv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sues. Managers will use the content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lag complex defects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party relationships, through accounting methods or means to carry out over accoun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most of this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o satisfy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desires of the behavio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easy so that people will confuse the fake with the surplus. Through this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mean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described the fou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oping to distinguish false and earning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ositive for . Keywords:Listed Companies;Earnings Management;Motivation

上市公司通过应收账款进行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1305935.html, 上市公司通过应收账款进行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作者:王辰阳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7年第22期 摘要:应收账款作为企业开拓市场、抢占份额的一大手段逐渐变成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 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应收账款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计量等方面对中外文献进行总结和提炼,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应收账款;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公告信息是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首要渠道,提供完整、可靠、真实的财务信息是上市公司的义务。但在现实中,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实现盈利、避免亏损、平滑收益及大清洗等目的不惜用尽一切手法进行粉饰报表活动。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质量密切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和营运能力。2016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06.8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5.2万亿元,其中应收账款高达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6%,由此可见,应收账款在企业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企业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粉饰财务报告,混淆投资者视听,给投资者决策带来困难,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企业进行财务报告盈余管理方法能够帮助投资者分辨企业利润是真实可靠还是人为操纵。 Watts和Zimmerman结合经济学中提到的契约理论提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三大假设:债务契约假设、补偿计划假设以及政治成本假设。债务契约假设指在相同条件下,当企业意识到将可能违反债务契约条款时,会采取将未来年度形成的盈余提前转移到当下的会计政策。蒋基路等(2009)利用McNichols和Wilson(1988)模型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和核销的关系来度量盈余管理。作者发现规避ST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特别是当期被ST的公司通常会进 行正向操控性应计进行"大清洗"以达到在未来年度扭亏为盈的目的,当然,也存在非ST公司为释放利好消息通过负向操控性应计调增盈余,所以市场层面的动机依然值得关注。补偿计划假设认为有补偿计划的企业管理者为扩大自身效用,可能会采取将未来年度形成的盈余提前转移到当下的会计政策。Parker等(2014)认为资本市场参与者在公司从负的财务报表损失位置转移到积极的财务报表增长点时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来报告盈利而不是负收益。平滑公司可能会认为报告轻微的正利润比零利润更有利。政治成本假设指企业规模越大,可能会将现在的盈余逐渐平滑到未来年度,以避免高额利润引起政府过度关注。李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及识别文献综述

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及识别文献综述姓名:丁炼学号:js1002309 专业:财务管理班级:2010级财管3班指导教师:鄢志娟职称:副教授 二0一三年九月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及识别文献综述 js1002309 2010级财务管理3班丁炼 【摘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盈余管理一方面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失真,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会对相关机构和个人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本文试图从新旧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手段及通过各种模型、技术进行盈余管理的识别对国内外文献做一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系统化的文献资料,并在文章最后进行了评述及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盈余管理;手段;识别;文献综述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on the stock market at home and abroad is a common phenomenon. Earnings management on the one hand will lead to 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ociety as a whole, hindering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other relevant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will have serious economic consequenc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old and new GAAP earnings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hrough various models and techniqu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for future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ommentary in the article finally performed and research prospects. Key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Tools Identification Literature review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者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盈余管理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财务管理方法,以及公司进行利润操作的手段,对资本主义市场以及投资者利益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并且明晰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以及如何识别盈余管理,对于准确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及识别进行研究。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

引言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八项减值准备中的四项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些规定旨在夯实企业的资产基础,防止资产和利润的高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近年来,盈余管理已成为学术界广泛研究的一大课题。基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独特性,我国的盈余管理具有中国式的特色,很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大都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较强的主观性来对公司利润进行调节,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成为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而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了一系列的抑制作用,它主要是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和完善,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但是在准则的实施过程中,盈余管理的手段始终以不同形式存在着,上市公司依然会利用准则的不足之处进行盈余管理。本文重点在于研究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并就准则的不完善性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资产减值准则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资产减值准则的相关理论概述 所谓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当遵循重要性要求。”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共经历了4个阶段:1992年,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首先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做出了具体规定。1998年1月,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对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中,除了原来的4项资产减值准备外,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扩大为8项资产减值准备。2006年2月16日,财政部第一次将资产减值作为准则予以公布,资产减值准则明确了减值测试的前提和按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规定了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方法,并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二)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会计数据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国内外理论界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同属一个概念,两者无法区别,而不管是通过什么手段,只要是生成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都叫做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而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利润管理手段,是企业为实现最优化管理决策而做出的管理行为,而利润操纵则是以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为媒介,通过财务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对披露的利润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得到期望的报告利润,借此实现或达到行为主体的预定目标。 从以上介绍看出,尽管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认识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却隐含了共同的特征:盈余管理的主体都是企业管理当局,目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手段是选择性行为。盈余管理的存在具有多种方式,可以贯穿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环节,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