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治疗技术——惩罚(罚时出局技术)

行为治疗技术——惩罚(罚时出局技术)

行为治疗技术——惩罚(罚时出局技术)
行为治疗技术——惩罚(罚时出局技术)

行为治疗技术(七)——惩罚(罚时出局技术)

罚时出局是在短时间内(<10分),由于出现了靶行为之后,我们才采取这个技术,这个行为最根本的是要让来访者或当事人离开或失去接近正强化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在上课捣乱,老师让他到教室最后面站上5分钟,这就是罚时出局,实际上他捣乱是为了得到同学们的关注,那他罚时出局,他的同学们都在看前面,也就不会关注他了,他也就离开了这样一个情

景。罚时出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当事人离开这个空间的,比如请某个同学到教室外面去,这就是排除性的,让他离开这个空间。另一类就是让他到教室的最后或教室的某个地方去站,他还在教室这个空间里的,只是离开了上课活动。

罚时出局在执行时要注意的是:(1)一定是先跟当事人说明哪些行为出现了之后,就要接受哪些惩罚,怎样的惩罚,然后再去执行。比如说这个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光捣乱,那这样我们就明确告诉他,下次在吃饭时,再出现这样的行为,那他就要到旁边的卧室里待上5分钟。那他再吃饭时又出现了这样的行为,我们就告诉他因为在吃饭时,你拿馒头乱扔,影响别人吃饭,所以你需要受到惩罚,到卧室里待上5分钟,马上把他弄到卧室里待上5分钟吧。先说明白再执行,执行时需要一边说明原因一边执行。(2)有关时间的把握。一般3岁以下的孩子,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4-6岁的孩子,控制在10分钟之内。

也可以用一般年龄=时长,四舍五入即可。(3)孩子会有一些常见的反应,比如哭、闹、骂、求。等都是正常的,告诉孩子的家长,问孩子会出现什么的反应,但家长要坚决执行。

罚时出局需要考虑以下的一些因素。(1)行为功能的评估要到位,比如这个孩子平时就经常发呆,这样的罚到另外的屋子多长时间也没有意义,因为他本来就在那发呆。(2)可行性,体力比较,一般罚时出局我们只用在6岁以下的孩子,在大的孩子体力大了,他不听,你也没办法把他弄到屋子里去的。那孩子坚决抵抗,闹着不去时,做罚时出局,可以用身体引导,强行执行。适合的空间啊。(厨房、卫生间、房间里有很多玩具啊都不合适。)(3)要注意安全性,保持观察,房间注意不能从里面反锁。(4)逃脱的可能,对孩子,要求家长,在进行罚时出局时要注意:非常平静地指导,还进不去,可以用身体引导的办法。(5)周围人的态度很关键,实施者要平静的态度,不用去跟当事人讲理,或和他讨论爱不爱他。家里其他人的态度要安静,不参与。(6)执行者的接受性和执行性,决定这个技术做到什么程度,要和来访者讨论。

常用的危机干预技术与方法

常用的危机干预技术与方法 (一)、心理危机快速干预ABC法 1、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2、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快速建立信任关系; 3、认知调整,情绪减压和哀伤辅导。 (二)、放松训练 一般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按一定要求完成特定的动作程序,通过反复的练习,使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1、深呼吸放松法 又称为腹式呼吸法。在感觉压力时,试着调整呼吸。深度把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地用鼻子吸气,让腹部用力,感受气息从鼻子进入腹腔,肚子慢慢鼓起来。然后再专注地让腹部慢慢回落,吐出这口气,慢慢地让自己呼吸的时间拉长。每次10分钟左右,可以帮助有效放松。 2、冥想放松法 不管有什么样的想法,不去评判他,只是体验;耐心,我们不必以每时每刻的运动来填充自己的生命。让事物按自己的时间展现出来;不要对自己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有什么期待。只是时时刻刻对自己开放;信任,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直觉;

无为,不想努力获得什么或到达什么地方;接纳,不要担心结果,只集中注意力接纳此刻发生的事情,即便出现了分心也要接纳,只要再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或那个词汇上就好了;放任,如果出现了评判想法,那么就放任并去观察这种想法。 3、音乐放松法 音乐可以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让脑细胞随着音乐的节奏改变放电频率,从而影响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改变我们的心率、脉搏、血压、体温、皮肤电导率和肌肉紧张程度等指标,起到改变个体情感、情绪、认知以及行为的作用。 三、如果你被隔离,应该如何调适自己? “隔离”对普通人而言并不寻常。面对一个陌生而且不确定的处境,我们常因自我环境控制力被限制产生不满情绪,又因空间封闭,孤立无援的恐惧感容易扩大。 1)突然到来的人身自由限制,可能会造成暂时的慌张、不知所措。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压抑情绪,反而会影响后续的抗压能力; 2)可能会出现抱怨、愤怒。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发泄口,比如:打电话给朋友倾诉,或者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

心脑血管疾病营养及行为干预关键技术及应用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 背景及存在问题 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这类疾病是由于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原因导致,表现为大脑、心脏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病变。CVD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造成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告,2012年全世界死亡5600万人,估计在2012年有17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1%。这些死者中,估计740万人死于冠心病,670万人死于卒中。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心如卒中(Stroke)和心脏病发作(Heart attact,HA)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8%,城市为41.9%。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CV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老年人中风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显著升高,急性冠心病事件(心脏病发作)和脑血管事件(卒中)常突然发生,常常来不及医治即告死亡,导致严重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全球人口结构正向“老龄化”转型,预计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比例将达22%。我国已迈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使CVD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是CVD的主要病因,其形成的危险因素目前已知的

有将近300种,可分为可干预危险因素与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两大类。高血压、吸烟、高血脂、糖尿病、不平衡膳食、肥胖、缺少运动、精神压力等为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种族、遗传等为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大多数都与饮食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关。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高盐、缺少运动、不平衡膳食等不良生活方式,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我国11省市队列心血管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是我国人群最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随着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同时,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因此,为了控制老年人CVD的流行,迫切需要实行和普及以营养及行为干预技术为基础的CVD的预防。CVD的防治需加强老年人主要危险因素的管理,重视CVD的一级预防。 本研究旨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技术,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营养问题及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研究营养干预及行为危险因素控制关键技术,开发适合于不同群体及个体、符合健康及心血管疾病需求的综合干预技术包,在典型地区开展综合干预及应用策略评价研究,并进行经济学评价,为老年人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不仅有利于提供具有成本效果的干预方案,使卫生管理部门在制定最优的卫生资源有效配置的相关决策时有据可循,而且有利于解决目前CVD的人群防治干预的经济学研究的空白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目标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七:生物反馈治疗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七: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为矫治技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患者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胃肠蠕动、肌紧张程度、汗腺活动和脑电波等几乎包括所有的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从而改善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宜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60年代开始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根据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于1967年首次获得成功,从而创立了这一崭新的治疗技术。按照传统的观念认为,骨骼肌(随意肌)是人能够随意控制的,而内脏和腺体等平滑肌(不随意肌)则受自主神经支配,是不能随意控制的,米勒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第一次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用科学事实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以学会知道和随意地控制自己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就像随意控制骨骼肌群那样。 临床实践证明,生物反馈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治疗技术。生物反馈和松弛反应训练相结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通过训练学会使用松弛反应来对抗并消除一般的心理、情绪应激症状;同时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科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案例: 生物反馈法的治疗案例 女性求助者,38岁,小学教师。 头痛头昏、失眠、心烦意乱十多年。阵发性心悸、气促、惊恐,反复发作一年余。 求助者主诉性急气躁,容易激动。有一点事就会心烦意乱,甚至头昏头痛,很少有心情安稳平静的时候。热心教育工作,但因缺少耐性,常为小事发火,事后悔疚,学生和家长也有意见。似乎没有安全感,时时刻刻都有些提心吊胆,总担心有什么不幸将会来临。经常失眠、多梦。家中反映求助者脾气大,整日双眉紧锁,坐立不安,常诉胸痛。在某医院经多种检查诊断为神经衰弱,服药未见好转。一年前,途中突感呼吸困难,心慌心悸,感到极度恐惧,于是大声尖叫,抱头乱窜,浑身战栗,大汗淋漓,持续十多分钟后渐渐瘫软。 此后有多次类似发作,每次持续十多分钟,程度较首次发作为轻。多为突然觉得心悸、胸闷,出现濒死感、窒息感和自我失控感。 经协商,求助者接受肌电反馈治疗。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一)行为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1.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出的能动反应。可用公式B=f(P?.E)表示,B为行为,P为人,E为环境,即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所以,人的行为由如下5个基本要素组成:行为主体一人、行为客体一行为的直向目标、行为环境一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一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行为结果一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至今的符合程度。 长期的行为称作"生活方式"行为。如果~个人的这些长期行为都是有益健康的行为,则被称为"健康生活方式"(healthy lifestyle)。 2.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以及卫生保健服务常常都需要通过人自身的行为作为中介来作用于人体。行为可以加强、减弱或避免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接触,人的行为也影响着对卫生保健服务的接受、利用或排斥。不良的行为方式不仅与慢性病有关,也是传染病和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突出地位。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估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 3.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 指任何与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维护健康及恢复健康相关的行动。基于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它的可改变性,采取措施改善服务对象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无疑是当前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共同的任务。 (二)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及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 1.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及在多个层次上影响。 包括个体内部因素、物质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公共政策因素。这些因素和水平间既存在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即健康行为的生态模式。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概括地讲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指为行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行因素。 (2)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指允许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先行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包括干预项目、服务、行为和环境改变的必需资源、行为改变所需的新技能等。

行为干预

2.如何进行营养的行为干预? 答:(一)概念 行为干预:营养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是行为的调节与改变。行为干预是实现营养教育计划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具体指导、技能训练与帮助,促使受教育者实现特定饮食行为的改变。如模拟、示范、案例研究、实际操作、个别指导、小组讨论等均属行为干预范畴。此外,还包括一些行为矫正技术。它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食物与营养卫生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饮食营养的危险因素,改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对幼儿偏食行为的行为干预 案例怀化市某幼儿园小班的明明偏爱主食,不喜欢吃副食,包括水果、蔬菜、鱼肉蛋类食物。经过分析,认为可能原因是,家庭喂养出现了偏差—孩子不吃什么,家长就不喂什么。 干预过程: ①家园合作,立体互动。 家长的任务是改变家庭饮食习惯,饭菜要多样化,不迁就孩子的喜好,进餐时要求孩子每样都要吃,在进餐方面不应过分跟随幼儿的喜好,而助长了他的偏副食的习惯。 教师的任务是利用餐前活动时间,开展诸如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类型的活动,来教育幼儿应该主食和副食都要爱吃。 保健医生利用健康教育活动向小朋友介绍食物的营养、缺少这

些营养的后果,引发孩子对营养知识的兴趣。 炊事员在进餐时到班级巡视并与孩子互动,如“叔叔做的饭好不好吃?”“叔叔真高兴,明天叔叔还给你们做好吃的东西!”蹲下来与挑食的孩子说悄悄话:“叔叔很喜欢你!你要多吃饭!”孩子知道了这些饭菜是喜欢他的厨师叔叔做的,在吃饭时会因幸福感而增加食欲。 ②了解幼儿,兴趣引导。 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餐时,教师和孩子一起想象着食物的生动可爱,如吃芹菜、油菜等粗纤维的食物时,引导孩子倾听充分咀嚼时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告诉他那是青菜喜欢他的牙齿,高兴地在他嘴巴里唱歌……诱发孩子喜欢咀嚼、有主动吃的愿望,从而改变不爱吃青菜、水果等副食的习惯。 ③个别指导,改变行为。 在分餐时有意把他不喜欢吃的食物多分一些,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时,再把食物分成不均匀的两份,让他自选一份,聪明的他自然会选择少的一份,这时要与孩子约定:这份已经很少了,一定要把它吃完。之后会看到孩子在暗自窃喜中主动快速吃完自选的小份食物。 ④即时强化,成功体验。 当孩子能够把不喜欢吃的食物大口吃下去时,及时拍照记录下来,和孩子一起拿照片在老师、小朋友、家长等熟悉的群体中炫耀,让孩子体验着成功与骄傲。当他的表现出现反复时,及时拿出照片让其讲述当时的情景,并鼓励说:“看!你那一天吃的多好,嘴巴张

危机干预技术,危机干预六步法

第二章危机干预技术 第一节危机干预六步骤模型 一、确定问题 二、保证求助者安全 三、给予支持 四、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五、制定计划 六、得到承诺 一、确定问题: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如果工作人员认为的危机并非当事人认同的,那么所有的干预策略会会失去重点,为帮助确定危机问题。(如家暴。安全感自我保护,从家暴中摆脱出来。同样的事件,对不同的人,受文化、价值观、个性影响)推荐在干预开始时使用积极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及尊重,既注意求助者的言语信息,也注意其非言语信息。 二、保证求助者安全:保证求助者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低到最小可能性,这是危机干预全过程的首要目标。虽然放在第二步,但在危机干预中应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如家暴、地震、强奸,可能需要相关人员的配合) 三、提供支持:全方位的,心理上的支持很重要,陪伴。强调与求助者沟通与交流,使用求助者相信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关心和帮助的人。工作人员不要去评价求助者的经历或感受是否值得称赞,而是应该提供这样一种机会,让求助者相信“这里有一个人确实很关心你”。工作人员必须无条件地以积极的方式接纳所有的求助者,不在乎报答。能够在危机中真正给予求助者以支持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接纳和肯定那些无人愿意接纳的人,表扬那些无人会表扬的人。除技术稳定安全性外,人格特质建立关系的能力,人格传递出来的可以帮助他们,有熟练的技术和成熟的人格特质,才是当事人需要的陪伴和支持。 四、提出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能会感到无能为力,但有机会。把隐藏在内心的资源激发出来,工作者要帮助求助者认识到,有许多可供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思考变通方式的途径:(1)环境支持,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能关心求助者行为或心理上的支持和陪伴,比如妈妈关心、陪伴,让回家来;经济上朋友给的帮助。(2)应付机制,求助者有哪些行动、行为或环境资源可以帮助自己战胜危机如否定,升华。有消极的也有建设性的,需要和当事人来讨论。(3)强化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来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减轻应激与焦虑水平。工作者帮助求助者探索他自己可以利用的替代解决方法,促使求助者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以利用的应付方式、发掘积极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够从这三个方面客观地评价各种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危机干预工作者就能够给感到绝望和走投无路的求助者以极大的支持。虽然可以考虑有许多可变通的方式来应对求助者的危机,但只需要与求助者讨论其中的几种,因为处于危机中的求助者不需要太多的选择,他们需要的是能实现处理其境遇的适当选择 五、制订计划:帮助求助者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确定求助者理解的、自有的行动步骤。强调可操作性。即将变通的应对方式以可行性的时间表和行动步骤的形式列出来,必须确保计划制订过程中求助者的参与和自主性。计划的制订应该与求助者合作,让其感觉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这点很重要。制订计划的关键

行为治疗技术——惩罚(罚时出局技术)

行为治疗技术(七)——惩罚(罚时出局技术) 罚时出局是在短时间内(<10分),由于出现了靶行为之后,我们才采取这个技术,这个行为最根本的是要让来访者或当事人离开或失去接近正强化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在上课捣乱,老师让他到教室最后面站上5分钟,这就是罚时出局,实际上他捣乱是为了得到同学们的关注,那他罚时出局,他的同学们都在看前面,也就不会关注他了,他也就离开了这样一个情 景。罚时出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当事人离开这个空间的,比如请某个同学到教室外面去,这就是排除性的,让他离开这个空间。另一类就是让他到教室的最后或教室的某个地方去站,他还在教室这个空间里的,只是离开了上课活动。 罚时出局在执行时要注意的是:(1)一定是先跟当事人说明哪些行为出现了之后,就要接受哪些惩罚,怎样的惩罚,然后再去执行。比如说这个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光捣乱,那这样我们就明确告诉他,下次在吃饭时,再出现这样的行为,那他就要到旁边的卧室里待上5分钟。那他再吃饭时又出现了这样的行为,我们就告诉他因为在吃饭时,你拿馒头乱扔,影响别人吃饭,所以你需要受到惩罚,到卧室里待上5分钟,马上把他弄到卧室里待上5分钟吧。先说明白再执行,执行时需要一边说明原因一边执行。(2)有关时间的把握。一般3岁以下的孩子,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4-6岁的孩子,控制在10分钟之内。

也可以用一般年龄=时长,四舍五入即可。(3)孩子会有一些常见的反应,比如哭、闹、骂、求。等都是正常的,告诉孩子的家长,问孩子会出现什么的反应,但家长要坚决执行。 罚时出局需要考虑以下的一些因素。(1)行为功能的评估要到位,比如这个孩子平时就经常发呆,这样的罚到另外的屋子多长时间也没有意义,因为他本来就在那发呆。(2)可行性,体力比较,一般罚时出局我们只用在6岁以下的孩子,在大的孩子体力大了,他不听,你也没办法把他弄到屋子里去的。那孩子坚决抵抗,闹着不去时,做罚时出局,可以用身体引导,强行执行。适合的空间啊。(厨房、卫生间、房间里有很多玩具啊都不合适。)(3)要注意安全性,保持观察,房间注意不能从里面反锁。(4)逃脱的可能,对孩子,要求家长,在进行罚时出局时要注意:非常平静地指导,还进不去,可以用身体引导的办法。(5)周围人的态度很关键,实施者要平静的态度,不用去跟当事人讲理,或和他讨论爱不爱他。家里其他人的态度要安静,不参与。(6)执行者的接受性和执行性,决定这个技术做到什么程度,要和来访者讨论。

行为治疗的常用方法

行为治疗的常用方法 行为治疗家在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之上,经实验与临床实践,创立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甚至许多非行为治疗学派的咨询者亦采用了个别的行为治疗技术。本节将选择其中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介绍,从中可领会到行为治疗的治疗要领与方法。 一、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relaxation response),又称松弛疗法,是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其核心的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生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生理改变是一种对抗方量。放松可阻断焦虑,副交感支配可以阻断交感支配。因此,各种放松技术的共同目标都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 (一)放松训练的主要类型 (1)渐进性肌肉放松; (2)自生训练; (3)自我催眠; (4)静默; (5)生物反馈辅助下的放松。 (二)实施放松训练的基本条件 (1)精神专一:要求自己集中注意于身体感觉、思想或想象。默默地或出声地重复一个音、词、句子或想象,以促进逻辑的继发性过程性思维转变为较少现实依据的原发性过程性思维; (2)被动态度:当思维或想象发生分心时,教导自己不理睬无关刺激而重新集中注意力于精神专一; (3)减低肌肉能力:处于一种舒适的姿势,减低肌肉紧张; (4)安静的环境:闭目以减少外来的分心,宁静的环境可以减少外来刺激的传入; (5)有规律地进行训练。 (三)渐进性肌肉放松的技术 1.环境要求 治疗室要求安静整洁,陈设简单,光线柔和,周围没有噪音和干扰。 2.声音要求 治疗者在训练时,说话声音要低沉、轻柔、安详、愉快、坚定,吐字要清楚,发音要准确。可以低声播放轻松、缓慢、柔和的音乐,音乐节拍以每分钟约60拍为宜。 3.准备工作 患者在治疗前可少量进食,排空大、小便,宽松衣袋、鞋带和颈部衣扣,坐在舒适的沙发或椅子上,头向后靠,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腿上,整个身体保持舒适、自然的姿势。

认知行为疗法理论与技术

认知疗法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一、认知疗法概述 (一)什么是认知疗法 1、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对自己和对环境的看法及信念系统。认知类型:客观和主观;积极和消极;理性和非理性。 2、什么是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 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与当事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当事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当事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3、认知疗法的特点 原理明了,容易掌握;操作性强;短程,适应范围广;主动、定式、限时,强调此时此地治疗目标清楚,达到目标的过程有良好定义;接受实验评估;平等协作的医患关系;家庭作业的大量采用。 4、常用方法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二)认知疗法一般治疗原理及过程 1、认知疗法一般治疗原理 第一: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 第二: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负性认知和情感、行为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一个关键。 第三: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曲解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曲解得到识别和矫正,患者的情绪障碍必将获得迅速改善。 2、认知疗法一般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 (2)适应不良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三)认知疗法的适应症

行为治疗主要有哪些种类

行为治疗是整个心理治疗系统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许多规范的和成套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如下七种。 (1)系统脱敏法)。这一方法于本世纪50年代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所创。它是整个行为疗法中最早被系统应用的方法之一。最初,沃尔帕是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此法的。他把一只猫置于笼子里,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的进食反应时,即施以强烈电击。多次重复后,猫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反应,拒绝进食。最后发展到对笼子和实验室内的整个环境都产生恐惧反应。即形成了所谓“实验性恐怖症”。然后,沃尔帕用系统脱敏法对猫进行矫治,逐渐使猫消除恐惧反应,只要不再有电击,最终回到笼中就食也不再产生恐惧。此后,沃尔帕便把系统脱敏疗法广泛运用于人类的临床实践。实施这种疗法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然后教会患者一种与焦虑、恐惧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而解除焦虑;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松弛反应去抑制那些较弱的焦虑反应,然后抑制那些较强的焦虑反应)。这样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即学习)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即我们所要治疗的靶行为)也予以消除(即脱敏)。异常行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种习惯于接触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它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以及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 (2)厌恶疗法。是一种帮助人们(包括患者)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这一疗法也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泛地被应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多用于戒除吸烟、吸毒、酗酒、各种性行为异常和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也可以用于治疗某些强迫症。 厌恶刺激可采用疼痛刺激(如橡皮圈弹痛刺激和电刺激)、催吐剂(如阿朴吗啡)和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声响刺激等,也可以采取食物剥夺或社会交往剥夺措施等,还可以通过想象作用使人在头脑中出现极端憎厌或无法接受的想象场面,从而达到厌恶刺激强化的目的。例如,要戒除酗酒的不良行为,可以在酗酒者个人生活习惯中最喜欢喝酒的时刻进行,使用催吐吗啡或电击等惩罚性刺激,造成对酒的厌恶反应,从而阻止并消除原来酗酒的不良行为。又如,戒烟,可以采用“戒烟糖”、“戒烟漱口水”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使吸烟者在吸烟时感觉到一种难受的气味,而对吸烟产生厌恶感,以至最终放弃吸烟的不良行为。 (3)行为塑造法(shaping)。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 "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问题行为的概念及其几种分类方法,明确了问题行为的定义及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常用的三种问题行为干预方法:行为干预法、认知干预法和感觉统合训练法。并对它们在实际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论文关键词:问题行为;行为干预;认知干预;感觉统合训练 1问题行为的概念 2问题行为的分类 由于研究者们对问题行为的内涵理解有分歧,在问题行为的分类上也就存在着差异。综合看来,目前国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是二分法,例如有的根据行为的性质,将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和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有的根据行为的表现倾向分为外向性的即攻击型的问题行为和内向性的即退缩型的问题行为。二是四分法,例如有的研究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认知活动问题行为、品德活动问题行为、情感活动问题行为、社会活动问题行为;有的从教育的角度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品行障碍、焦虑退缩行为、幼稚行为、社会性违法行为;还有的研究认为问题行为可分为以下七类:社会行为问题(如说谎、破坏等);学习问题(如注意分散、活动过度等);精神问题(如儿童恐惧症、忧郁症等)以及儿童多动症等特殊问题。问题行为按严重性可划分出犯法行为、虞犯行为(有可能犯

法的行为)、问题行为征兆群(缺课、不愿学习、作弊、反抗等)、不适应性格特征(攻击性、非社会性、冲动性、不安感、自卑感等)。这4个等级之间有内在关系,轻微等级不一定最终发展为严重等级,但轻微等级是严重等级出现的前兆。因此,早期发现就是以第4个等级(不适应性格特征群)为基础,尽量做到早期发现这种不适应性格特征,以做到预测犯法行为和问题行为症候群。" 3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 儿童的问题行为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学校教师和儿童家长更应把纠正儿童的问题行为作为己任,不要消极地等待儿童问题行为自动消失,而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儿童,了解儿童,深刻地分析产生问题行为的种种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儿童的问题行为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方法,使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就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断地减少、弱化,最终不再发生。常用的干预办法主要有: 2.1行为干预法 行为干预技术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主义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证据基础上的不良行为矫正技术,其目的就是要消除或者显著地减少某些经常出现的不受欢迎的行为。它的原理是人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后天习得的,而行为从偶然发生到最终形成的重要条件,是行为结果得到强化的结果,如果某个行为发生后得到了奖励性的刺激,那么这一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如果在这种行为发生后得到一个惩罚性刺激,那么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就会降低,甚至消失。

目标人群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技巧.

目标人群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技巧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规定,目标人群是指要进行“行为干预”的特定人群,如:控烟项目中的吸烟者;娱乐场所应使用安全套的高危人群;对结核病、糖尿病、肥胖病人、高血压等进行行为干预的病人、高危人群。 对所有的目标人群进行行为干预都需要运用有效的人际交流技巧,这是干预的基础。由于与目标人群的交流不同于一般的交谈和劝告,而且几乎总要涉及敏感问题,所以交流的成败与交流技巧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关系极大。交流技巧的运用可以保证双方都能正确理解各自表达的信息、看法和情感,有利于做出恰当的和有积极意义的反应;有利于干预信息的传递及目标人群对干预信息的接受和技巧的掌握。此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现针对“娱乐场所应使用安全套的高危人群”,介绍如下几种行为干预交流技巧: 一、接触高危场所女性的方法: 1、关键人物引见法 (1)是指通过熟人介绍或直接找到娱乐场所的老板、经理或领班(即直接管理高危场所女性者)接触高危场所女性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直接表明身份不能接触到高危场所女性的情况,或者已经与娱乐场所的关键人物建立了关系。进入场所后,找到关键人物,表明身份,取得其信任,说明来意,强调提供的干预是保密的、自愿的,对其经营活动及高危场所女性不会有不良影响,可能会有一定的好处。然后向其详细说明需要高危场所女性的人数,预计占用时间的长短等。最后由老板、经理或领班介绍高危场所女性与干预人员接触。

(2)此种方法成败的关键在于取得老板信任,一旦取得其信任,工作开展就会很顺利,可以一次接触到多个高危场所女性或进行小组访谈及讨论。 2、表明身份法 (1)是指直接向高危场所女性表明干预人员的身份来接触高危场所女性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有一定的性病艾滋病干预工作基础的地区,干预对象对项目已有所了解。理论上此方法适用于接触所有高危场所女性。 (2)具体做法是:先接近高危场所女性,然后表明身份,从一般性话题(问题)入手,逐渐取得信任,再说明来意,特别要说明提供的干预(服务)是保密的、自愿的,对其安全和身体健康不会有影响,可能会有一定的好处。然后再进入正题。此种方法有利于与高危场所女性构建长期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了解真实与深层次的信息,有利于传递完整的干预信息。 3、对高危场所女性进行干预的必要性 (1)高危场所女性有多性伴;较低的安全套使用率、不正确的安全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求医行为;以及部分人中的静脉注射吸毒等危险行为。同时在我国嫖娼卖淫是非法的,性交易往往处于隐蔽状态,高危场所女性不能很好地获得和利用国家所提供的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因此,高危场所女性是我国性病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与核心人群,很有必要对高危场所女性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 (2)现在主要的高危场所有:宾馆、旅店、酒廊、迪吧、舞厅、卡拉OK厅、桑拿、洗浴中心、保健按摩中心、美容美发店等。

健康生活行为习惯干预方案

**小学 2016年健康生活行为干预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善,对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能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熬夜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不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已成为人类最大的“杀手”。作为培养小学生的学校,努力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行为习惯,为成长打下坚实身体健康条件尤为重要。为此,为了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生活行为习惯和创造更好的健康生活行为教育环境,特制本干预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健康生活行为干预的实施,提高我校学生、教职工对外以及学生家长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目标人群行为改变,进一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的目标。 二、预期目标 通过干预项目实施,使目标人群健康生活行为形成率提高3%以上,行为状况有所改善。 三、干预目标人群 在校教职工、全体学生、学生家长 四、干预措施 1.开展健康生活行为专题讲座,聘请健康教育专家给全

校师生做健康教育,同时要求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培训讲座让教师懂得从自身健康生活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可以教育学生改正不健康的生活行为;学生可以学习到健康知识,自我改进健康行为;让学生家长也懂得健康行为知识,可以更好督促学生的成长进步。 2.采用倡议书的方式宣传健康生活行为,一方面利用班会让老师带领学生们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带倡议书交至学生家长,并取回签收回执。 3.开展“文明寝室”评比活动,有政教处牵头开展,值周老师和领导具体实施每周评比,对于卫生环境较差以及健康行为较差的寝室,责令和督促及时改进。 4.开展“健康生活行为”检查活动,有政教处组织,各班主任参加,定期多学生的个人卫生情况、勤剪指甲情况、正确用眼以及做眼保健操等情况进行检查,对于行为较差或态度不端正学生,需进行批评并要求及时改正,促使养成更好的健康生活习惯。 5.制定管理制度,对于抽烟或酗酒的学生进行严厉的处罚措施,一方面达到教育本人作用,另一方面给全体人员做警示作用。

几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技术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目前都归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畴,但它们确实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心理学操作技术。当然,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许多心理咨询门诊实际上也在进行心理治疗的工作,心理咨询似乎与心理治疗同义。在国外,虽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不同名称,帮助者与求助者也有不同称谓,但人们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有无不同,仍有争议。一些人不赞成对二者进行区分。他们把咨询与心理治疗当作同义词来看待。另一些人则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又在二者究竟有何不同上意见分歧。美国人哈恩(M. E. Hahn)的一段话经常被人们引用:“据我所知,极少有咨询工作者和心理治疗专家对已有的在咨询与治疗之间的明确区分感到满意……意见最一致的几点是:(1)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不能完全区别开的;(2)咨询者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3)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又被咨询者看作是咨询;(4)尽管如此,咨询和心理治疗还是不同的。” 为了说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必然先给心理治疗下定义。按照给各类事物下定义的科学原则,心理治疗的定义只有一句话:“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心理咨询的定义也是如此:“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从定义的内涵来看,两者并无相同之处。一个是“协助”,即协商和协同地进行帮助,另一个则是“矫治”,即有强制性的矫正和按治疗师的方法进行调治。这显然是性质不同的操作。尽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操作本质上不同,但由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交互使用,有时也被混为一谈。例如,在咨询过程中,为了使求助者情绪相对平静,心平气和,以便进行心理交流,有时不得不对求助者实施放松治疗,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又如,在心理治疗时,若遇阻抗,无法切实地执行治疗计划时,往往要转向心理咨询,使用咨询技巧,改善求助者心态,以便使其配合治疗。两种方法交互使用的情况比比皆是,由此便容易使人误解两者就是一回事,无法区分开来。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专家钱铭依教授认为,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北京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当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扰,准备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走入咨询室时,应选择具有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等相关教育背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咨询师。 尽管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常结合在一起,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其一、心理治疗的对象是病人,无论是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生理疾病还是社会疾病;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不是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状态基本健康,而心理上存在冲突的亚健康状态的人。 其二、心理治疗的目的着重是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治疗程序进行;心理咨询的目的着重是帮助咨客发现问题,靠挖掘咨客自身的能力来解除心理困扰。 其三、心理治疗师与求助者的关系又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病人必须听取医生的劝告、建议并服从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关系又是平等的关系。在咨询过程中,是一个相互讨论和研究问题,各抒己见而互相沟通的过程。 其四、心理治疗师需要获得的信息较单纯,可以只根据症状体征来选择并实施治疗方案。心理咨询师则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需要了解求助者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情况,才能帮助他开发自身的能力。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 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 击性行为。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努力找到 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 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 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儿童的自我控制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讲废话”、“随便走动”、“小动作”等就是自我控制差的表现。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面对的是很多个学生,教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因此,学生的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一般有自我控制力的儿童,愿意延缓

第十章 行为治疗模式

第十章 行为治疗模式 (一)基本概念与假设 1.行为与行为反应模式:有机体在接受外来刺激后,经过记忆储存室中的学习经验,知觉力以及自我认同的过程,而做出最后的行为决定,最后有机体的行为反应发生; 2.人性观:人是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的反应或有机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人的行为是学习来的。3.基本假设:①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行为是指一般性的行为包括思想情感和身体动作。行为的变化由案主的成熟,学习和中枢神经的变化而来。②行为可分为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③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④重视与问题相关的当前行为,直接以案主的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对象。 (二)基本方法与技术 1.收集基础资料:案主当前面临问题有关资料,为以后的治疗以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和记录;在观察时,工作者有几种方法可以选择:①固定时段观察。工作者选择与案主行为相关的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时段察。②随机时段观察。工作者随机抽取某一时间,对案主的行为进行观察。③联合时段观察。即工作者采取固定时段观察与随机时段观察相结合的办法。记录是指工作者将观察到的案

主的行为情况以文字、图像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的次数或频率,行为出现的时间,行为的强度等内容。 2.设计评估方案:是治疗前所必不可少的步骤,评估方案的设计有利于:检验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工作的开展;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客观性。设计评估方案可分为三种: (1)A-B设计(又称前——后设计) :A代表治疗实施前的观察记录,B 代表治疗后案主的行为记录。但是即使B的情况和A相比有明显的改善,也不表明改善是由于治疗引起的,因为还可能有一些治疗外的因素引起了案主行为的改变。所以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可信度不高。 (2)A-B-A-B设计(又称逆转设计) :就是在第一个A-B阶段完成后再加入第二个A-B部分。如果由于治疗的介入而导致了案主行为的改善,而当治疗撤除后,行为又回复到原来的情况,表明治疗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原因。在治疗的有效性确定后,再继续施行第二个阶段的治疗; (3)多种基础设计:在该设计中,只有其中一种行为或其中一个人的行为先行接受治疗,其他的行为或其他人的行为仍然做基础性的观察和记录。①一个人的几种行为②几个人相同的行为③同样行为在不同时间、地点的表现 3.治疗的方法与技术:行为治疗模式特别注重治疗的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并且力图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特定的程序,这是该方法的优点之

人间布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指南

河南省人间布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指南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或病畜及其污染的肉乳皮毛等而感染,也可通过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气溶胶而感染,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非常罕见。 我省布病流行严重,传染源主要为病羊和病牛,畜牧养殖场、牲畜屠宰场、乳肉皮毛加工厂和回族村镇等地区是布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场所,畜牧养殖、牲畜交易和屠宰、乳肉皮毛加工等从业人员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人员是布病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人间布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手段。 为规范开展布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培养公众的健康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卫生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2〕54号)、《卫生部农业部关于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合作机制》(卫疾控发〔2005〕383号),结合河南实际,制定本指南。 一、目标 覆盖全社会,突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采用各种有效形式,广泛普及布病防治知识,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加强重点人群行为干预的宣传教育,提高健康行为形成率,构建群防群控的防治局面,降低布病发病率。 二、具体目标 (一)社会公众 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传播手段,使广大群众了解布病是一种典型的人

畜共患病;了解布病传播方式和防护知识,培养良好的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活工作习惯;了解布病的一般症状、临床特点、危害和预防知识,做到发病后能够早就医、早诊断和早期规范治疗。 (二)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 明确布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责任,建立健康教育制度,落实健康教育工作,促使重点人群了解布病传播知识、掌握防护方法、培养形成防病意识和生活作业方式,降低发病率。 (三)布病病人 医疗机构担负着对布病病人的健康教育责任。通过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病人掌握布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慢性化危害和规范药物治疗要求等,主动配合治疗和管理,提高治愈率,降低慢性化率。 三、工作职责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编制布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众传媒、社区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督促指导畜牧养殖场、牲畜屠宰场、乳肉皮毛加工厂和回族村镇等单位或地区,建立完善有效的健康教育制度、职业防护制度,落实畜牧养殖、牲畜交易和屠宰、乳肉皮毛加工等从业人员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人员布病防控措施。 (二)医疗机构 对布病病人和疑似布病病人开具健康教育处方,开展治疗、康复咨询。 (三)乡镇卫生院防保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培训、组织和指导行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辖区内布病防治健康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