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推进,时代赋予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以新的意义和新的内涵,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基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总结其时代特点和典型经验,进而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多次颁布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文件,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等,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将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为教育教学活动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改变了多年来政治思想教育“你说我听”的模式,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庚ixng,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从最初的一种“学生活动”逐步演变发展为各级各类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从局限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扩展到多个学科领域并取得共识。不论是在其理论内涵、形式、类型、特点等方面都已日趋成熟。特别是它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展开研究,探讨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

首先,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为个体的主动性发挥提供现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功能。与其计划有组织且规范化的课堂教学相比,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感性、更实在、更具体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不仅书本上的理论和知识得到了验证,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从不同方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社会实践被称为“第二课堂”。任何活动都是主体的活动,反映着主体的愿望、需要、兴趣所在。而人的主体性正是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正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逐渐确立了自我学习的主体性,进而为终生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无疑在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终生学习理念,加快其社会化进程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对不断改进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效果虽然在高校和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由于在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同,环境不同,特色不同,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在领导机制、组织结构、教育理念、制度建设以及方式途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项研究为了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笔者先后从国内17所高校进行了调研,并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具有特色又有良好效果的方法,是研究更具借鉴意义,为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研究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的人员,其研究的重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研究。国内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军事训练、交流参观、毕业实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必要实践环节等。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依据各高校开始实践活动的宗旨不同,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文艺演出和勤工助学等。针对社会实践内容的研究,国内很多研究者就某一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实践效果并进行推广。第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的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实行统分结合的实践形式,国内研究者认为高校组织统一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规模较大、组织结构较全面、接触社会面较广泛、活动内容较多、学生能力锻炼比较充分,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高校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参与人数有限,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因此高校对校内各种社团活动进行监控,把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权分散到各个社团,社团成员本着自愿的原则参与其中,因此开展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比较适合学生们的需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独立操作性较强。第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这类研究具有时间上的局限性,只能针对某一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相应的对策。国内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策略性建议。

国外研究现状

在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国外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十分重视实践在树立个人道德情操上的作用。一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国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国外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量的积累。国外各高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注重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国外研又在解决究者认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落脚点应该在于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方面,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把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在研究某一领域的实践活动时,主张要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又会丰富和发展专业知识,促进专业知识的更新。从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看,国外十分重视开展导向学习,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国外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实际开展方面的研究上对我国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有利于我们在立足国情、立足实际的前提下,借鉴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中好的形式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及策略研究-艾雷)

研究背景

社会实践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国的历代思想家对于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做了诸多的阐述。理学家朱熹提出“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这句话反映了“知不先行不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明朝大儒王守仁的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清代魏源提出的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关系,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作了不同的论述。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具有不同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学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2012 年1月10 日,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中指出,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在此背景下,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大性,提出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向与思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现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和创新性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由于在新时期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特点,本研究将选取近十年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作综述,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笔者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根据期刊数据库主要来源之一的CNK(I中国知网),搜索了近十年(2000——2011)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著有 6 部左右,硕士学位论文近三十篇。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篇名、精确匹配进行搜索,得到标题含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术论文有471 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学者们以及大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笔者围绕研究的主题,分别将从以下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现状做综述。

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新的情况和新的特征。

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认识论的认识。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目前,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理论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总结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人力资本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人口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的人力价值。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研究,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人力资本的理论研究。

现实意义

目前,对如何在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和新变化的条件下有效的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研究较少,本论文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社会实践面临的新情况、呈现的新特征、出现的新探索的研究,一方面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有力的参考,另一方面对高校在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和新变化的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具有借鉴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及策略研究-李杰)

研究的背景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5.1%的大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给予高度认可。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的最大意义在于将社会、课堂紧密地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了国情、社情和民情,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动手能力,增长了才干,促进自身成长,因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社会实践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上而言,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相关理论,同时可以进一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理论的发展。从实践层面而言,通过研究并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环境、评价体系,可以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而开展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更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综上,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有助于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的指导,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对于推进创新

人才培养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宋林霞

研究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国家人才的整体素质

和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策划、组织和管理上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有待

增强。本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路径、新方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在多元化的西方思潮、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

的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无法被个性、独立的大学生所接受。社会实践的灵活性、互动性使其成为最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因而,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策略,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

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外研究动态

西方的教育思想自文艺复兴时期,受到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对学生在

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新重视起来,继而以反对灌注教育、重视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成为主流,并对后世的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以行求知,体验中学”的观点,他强调要保

持儿童的自然天性,将教育融入到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使学生在体验社会的过程

中获取知识和生活经验。?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Learningby doing),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等教育思想,对当代西方教育的改革与发

展具有重要的影响。②杜威的生活教育理念是对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对而言更具实用性和操作性。他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实践,人们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不断领悟和践行优良的道德品质。

美国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思想,为美国的实践教育奠定了理论

基础。通识教育是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人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鼓励学生学好每一门学科,主张实施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理性思维

和综合能力,以实现人性的自由和解放。③美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十分注

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且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直接联系起来。美国的大学生顺利毕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必须在业余时间完成定量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

总的来说,国外高校普遍注重将道德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提高

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综合素质,紧密结合专业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国外的实践教育有明确的教育方法、内容和形式,课程化的设计强化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

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社会

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但是,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是90

年代才逐渐兴起的。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后,大学生社会

实践作为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更是逐渐趋于日常化,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实

践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2005年,冯艾、范冰编著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以及王小云、王辉编著

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分析了各种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劣势,并从

活动设计、实施过程、实施方法、组织管理、评估考核等方面为高校社会实践的运行出谋划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为大学生

社会实践带来新的挑战和要求,这也促使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不断探索大学

生社会实践的新途径、新方法。2009年,张国栋所著《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系

统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研究,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

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角度探讨对策。?2010年,教育部重大课题“高

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丛“高校辅导员

工作专业化研究”的最终理论成果——“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丛书面世。由胡树祥、吴满意主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也是该课题研究成果之一,本书

从大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以及校外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结合

国外社会实践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提供方法和建议。④

笔者近期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检索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搜索

出20余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30余篇硕、博士学位论文,主要从大

学生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内涵、功能等基本概念、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多以文本和理论研究为主。研究背景

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世界的全部活动。人们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辩证过程中,才能获取真理知识,逐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继而创造

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并越来越重视社会

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增进民族创新能力所具有的实际效用。国家最新发布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发展

的重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

实践能力”。?显然,大学生的实践教育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直接关

系着未来社会主义由什么样的人来接班。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的渗透,西方

思潮不加蹄选地向青年学生袭来;同时国内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迅猛发

展的同时,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社会道德体系遭到前所

未有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这样复杂浮躁的大环境下,对

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真相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通过亲身体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现

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最乐于接受

的教育形式。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文明的进

步,恰恰验证了高等教育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才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

的成绩。这其中,离不开社会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并未充分发

挥其主体能动性,实践的社会效应也未能得到充分的转化。同时,时代的变化发展

也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

状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具体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便及时对症下药,不断改进和

创新社会实践的路径和方法,全面提升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常海亮

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

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①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5年2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 3号)更是明确提出“要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

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

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012年1月,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

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④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组织时间最长、最集中,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

的实践活动,从中发[2004]16号文件发布以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研宄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情况,对提升大学生

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完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现状的实证调查研究,详细了解

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通过结构方程分析得出了大学生暑期社会

实践育人功能的六个维度及育人功能测量指标体系,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实践育人的理论

研究,有助于促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分析等方

法,得出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六个维度及各维度指标体系的权重,对丰富

实践育人理论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情况展开研究,通过问卷

调查、访谈,分析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影响暑期社会实践育人

功能发挥的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本研宄对于人才培养改革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

提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

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西方国家,都大学生社

会实践的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日趋成熟和完善,形成了较多的研究理论和成果。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经费支持等方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服务学习、社会服务项目”

社区服务实践体系。美国政府通过颁布《全美及各州服务条例》要求高校、社区要认真组织服务学习活动,从小学到大学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参与社区服务学习。通过服务学习项目,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美国还积极的

展志愿服务活动,由政府牵头签署《国家和社会服务行动》议案、《国家和社会真诚

服务行动》议案等相关法律条文,对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提供相关的基金支持,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在美国,约1/3的高校开设服务相关的课程,9%的高校提供服务学习课程,超过1/3的公立高校提供服务学习机会。在国外

的研究性大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也将实践教育作为办学理念,并通过实践教育计划、学生科

研计划等贯穿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促进学生实践教育发展,如斯坦福大学大学、哈佛

大学等。?

Brondani, Mario A (2012)认为社区服务学习有利于博士生社会贵任感的养成及发挥。Yorio,PL; Ye,FF(2012)认为服务学习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方法和李习,并使用Meta分析技术,通过实证研宄发现服务学习对了解社会问题、个人见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正面的效果。Ross,MET(20〗2)认为服务学习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手段,可以同时满足教育学生和服务社区的需要,并建议考虑将教育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作为一项战略。Seider,SC; GiIlmor,S; Rabinowicz,S (2012)认为服务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慈善奉献承诺及社会责任感。Seider,SC et al (2011)认为服务学习可以提升贫困学生对贫困的正确理解和对社会政策的支持。

曰本实践育人最典型的活动是“体验式就业”,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体会到生活

的乐趣,还能寻找到人生的真谏。日本从1997年开始推行体验式就业,由文部等三省联

合发表《关于推进体验式就业的基本思考》,阐述了“体验式就业”的目的和含义,一

是为学生更好的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职业发展提供就业体验和服务,参与的主要

对象是理工科学生。二是学生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以就业为目标到企业、政府进行就业体验实习。整体来说,“体验式就业”就是就业实习作为大学的一个教学环节,企业

提供岗位和指导,接纳一些大学生进行就业实习的一种体验。在日本,体验式就业形成

了比较完整的多元主体实施体系,包含各级政府、经济团体、社会团体和学校等组织机构,每个组织机构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政府部分负责制定法律法规及整体策划,提供

相应的经费和人力保障等,相关规划的宣传、实施由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来负责。?

通过美国的“服务学习和社区服务项目”及日本的“体验式就业”可以看出国外发

达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形成了政府、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环境和制度化、社会化、长期化的实践育人特点。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等数据库中对国内文献数据进行相关检索。收集到有关

暑期社会实践的材料有:核心学术论文216篇,硕士论文有89篇,2000年以后关于“大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专著有29部,其中2008年以后占12部。

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302篇,核心期刊10篇,硕士论文6篇。为

全面了解学者研究情况,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学术论文1086篇, 核心期刊论文216篇,硕士论文89篇。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涵与特点研究。

实践是指人靠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指出“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及最终目的。实践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主要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客观世界的

活动,二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活动。?

社会实践的涵义并不等于“社会”加“实践”。实际上,由于实践具有社会性,任

何实践活动总是脱离不了社会,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和社会实践其实是一个概念。

只不过在哲学领域中,一般表述为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表述为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树样,吴满意等(2010)认为

广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据己有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的

实践活动;是在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活动;是

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改造主客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是走向社会前

深入人民群众,参与生产劳动,承担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的活动。^

薛翠翠(2011)、刘兰兰(2011)、赵秀丽(2011)等学者认为狭义的大学生社会

实践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到社会中进行

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其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锻炼才干,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胡树祥,吴满意(2009)等学者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具有的阶段性、全面性、

创造性和预演性特征,相互关联,内在结合,共同作用,呈现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鲜

明的特殊性,同时还具有生活性、传承性、时代性等特点。大学生的学习性、成长性和

社会化实践是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质规定的抽象和概括,虽然并不一一对应某

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本质。

第二、大学生署期社会实践的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研宄。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每个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均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

践模式,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实践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首先,从实践内容及功能进行划分的实践模式。根据实践的内容及功能不同,不同

的学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不同的实践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王丽萍,张明志(2011)提出的“六个一”社会实践模式,孙楚航(2011)提出的“三进三同”社会实

践新模式,杨聪敏(2009)提出的“岗位体验”模式,赵侠(2007)提出的主题式+模

块式实践模式,其中赵侠提出的主题式+模块式实践模式是现在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

践中运用最多的模式。

其次,从实践主体进行划分的实践模式。根据实践主体不同,不同的学者又构建了

不同的实践模式,崔建霞(2011)构建的“教师一学生双主体”实践模式,王革(2008)

构建的博士+硕士+本科的最佳学生搭配模式,专业老师+大一+大二本科生的最佳师生搭

配模式,另外还有学生兼任村主任、社区主任助理的模式。

最后,从实践组织运行等方面进行划分的实践模式。范冰(2007)、王苑,刘翔等(2007)、刘瑞明(2007)、何二毛(2008)、胡艳芳(2011)等学者从社会实践管理

模式和运行模式方面进行了研宄,在组织运行方面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三区联动”模式

和“四三制”模式。

二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宄。

方静雨(2007)、赵振华(2007)、焦满金(2007)、任江林(2009)、袁伟菊(2010)、

廖曰文(2011)、杨俊峰,李明(2011)、林松涛,马昆等(2012)等很多的学者对大

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宄。综合学者的研宄,当前高校大学生暑期社

会实践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三点:一是学校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不足、缺少科学

的规划和指导、实践基地不够稳定、经费投入不足、偏重宣传效应、考评不够科学等问题;二是学生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目标过于宏大、稚嫩的双肩难以承受、考察不够

深入、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部分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态度不端

正、实效性不高等问题;三是社会参与度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

对策,主要是创新理念、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加强基地建设、坚持项目化管理、拓宽

实践视野、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全面动员、精心组织、加强培训、严格考核, 政府加强主导与政策引导、法制引导等。

第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一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功能研宄。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功能研究方面的文

章较多,胡树祥,吴满意等(2010)等学者认为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的基本功能有: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的功能;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大学生人格、

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功能;推动大学生社会服务的功能,有效推动大学生走向社

会、适应社会需求、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生存、磨练心智等功能。

在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暑期社会实践的载体功能。赵侠(2007)、方文明(2010)、赵军霞(2010)、袁

金祥(2010)、薄爱敬(2011)、神彦飞(2011)等学者认为暑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

教育的载体、素质教育的平台、社会化的加速器;暑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价

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舞台,满足了大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个性化发展及全面发展的需

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内在品格,实现知行合一的功能;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运用

知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主要平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节,是全面推

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修养、培养创新能力、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暑期社会实践的导向功能。高惠娟(2010)、王丽萍与张明志(2011)、顾国盛(2012)

等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

等教育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推动大学生能

力提升具有基础作用、对促进大学生道德完善具有指向作用、对增强大学生价值判断具

有引领作用。

暑期社会实践的教育培养功能。燕录音(2009)、陈静(2007)、李晓明等(2010)

认为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的功能主要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参与红色活动,

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奉献服务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通过深入社会,

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适应社会生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功能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从参与实践动机、培训指导、素

质提升、知识运用、社会化等维度进行了相关研究。江耀峰(2006)、曾克强(2009)、

高馨(2009)、窦停停(2009)、朱飞(2010)、刘同国(2010)等学者编制的有关大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问卷基本都采用李克特(Likert scale)量表法,大致从八个维度进

行了调查研宄,分别是知识运用与创新、综合素质提升、社会思想道德规范、适应社会

生活、学习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劳动技能的社会化、自我完善与提高。

二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的机制研究。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的机制研究

方面,乔辉与乔彩燕(2006)、赵跃宇(2007)等学者认为要加强领导,建章立制,认

识到位,经费到位,组织到位,强化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

作用,形成充分发挥师生主体意识的运行机制。

三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研究。随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

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发展研宄,其中盛连喜(2007)、

李織(2008)、李同果(2009)、龙妮娜,谢丽丽(2010)、刘有升(2010)等学者从

整体上探讨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他们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首先是理念上创新,将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氛围育人等其他育人方式相

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环境;其次是内容上创新,更加的体现专业性、实践

性、服务性、科学性、实效性;再次是方法上创新,逐步向基地化、项目化、课程化、

制度化、特色化发展;四是社会化趋势,体现为服务机构社会化、实践对象社会化、经

费来源社会化;五是是评价多元化趋势,体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

价方式多元化趋势。

在发展趋势研究中,学者进行深入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化研宄。周权锁,全思懋等(2008)、辛立章,周

国桥等(2010)、胡丹(2012)、王务均(2012)等学者主要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

目化管理的理念、运行机制、运作过程、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针对社会

实践项目的五个运作阶段(策划申报阶段、申请立项阶段、计划编写阶段、实施控制阶

段、验收评估阶段)及项目化管理关键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其次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研究。刘红英(2007)、陈曦,石新明等(2008)、

姜建成(2011)等学者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关系和作用、课程分类、组织方式、评价方式和要求、课程建设及部分高校开课

经验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证与介绍。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是形成大学生暑期

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和有效途径。

最后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社会化研宄。林志强,祁琳(2010)、盛友兴,洪黎

(2012)、胡树祥,吴满意等(2010)、欧阳慧(2010)等学者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

践社会化是实践主题社会化、参与对象社会化、教育过程社会化林志强,祁琳(2010)

认为政府要强化主导作用,创建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加大社会支持,完善社会化体系、

校企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和项目化运作;盛友兴,洪黎(2012)、胡树祥,吴满意等(2010)

等学者从大学生本身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表征的社会性归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社会力量的缺位、社会资源的缺是造成当代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最大障碍。

研究目的,意义,必要性

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必要性 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才成长、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基本保证。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是比较好的,他们朝气蓬勃、富于理想,情感丰富、乐于交往,积极向上、热衷于探索人生的真谛。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只是整体上的,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他们源于各种外界,家庭,自身的原因存在着重大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最令人感到恐惧的是,他就像一颗炸弹一旦爆发很可能会彻底毁灭一个学生的一生。当代大学生的非理性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问题。犯法,参与黄赌毒,自杀,等等已经屡见不鲜了。不仅如此,这种非理性行为还有进一步范围扩大化,情节严重加深的趋势。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关系着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延续,国家的兴衰。 大学生非理性为的出现和扩大并不是必然现象,那么既然产生了,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非理性行为的成因必定是大学生在成长或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而导致。针对这种情况在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可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各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作用发挥不大。原因毋庸置疑的只有一点就是不能“对症下药”。既然如此,那么正确的诊断与分析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 研究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找出“病”之根本然后“对症下药”彻底根除。而大学生非理性行为出现的背后是大学生的观念存在着非理性。 一般人常见的十二种非理性行为观念: 1. 需要被赞赏: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绝对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赞许。 2. 过高的自我期许:人在各方面都必须能力十足,完美无缺。 3. 责备:有些人很坏、邪恶、卑鄙,应该受到责备惩罚。 4. 面临灾难:当事情不能尽如己愿时,一定是可怕的灾祸。 5. 不必负责:不愉快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个人一定无法加以控制。 6. 忧虑: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或可怕的事物,必须要常记挂在心里。 7. 逃避问题:逃避某种困难或责任,总一定比面对问题还来的容易。 8. 无助感:过去的经验与事件,是现在行为的决定者,过去的影响一定是无法磨蚀。 9. 完美主义:每个问题一定有一个正确或完美的解决方法,而且必须找到,否则将会有大灾难。 10. 依赖:一个人必须依赖他人,并应找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去依靠。 11. 过分关切:一个人应该为别人的难题或困扰而烦恼。 12. 惰性:个人的自我陶醉或不必积极参与活动,也必能带来极大的喜悦。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以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与决策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决策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教育科研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本身的本质属性 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各种应用技术。教育科学也属第一生产力的范畴,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第一生产力”的位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教育科研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中小学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中小学校要改革,就必须研究。把中小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并形成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局面,是新世纪中小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对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起了较大作用,研究成果为学校各学科的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则有待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科研兴校”。中小学校教育既应坚持“常规体系”高效率地运行,又要构建未来教育的框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不仅对学校今天的整体教育水平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学校明确未来的教育思路(学校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终身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幅度。 重不重视课题研究,是衡量一个校长是不是具备科学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由于缺少教育科研,办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蠢事。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视教育科研、非抓课题研究不可的时候了。真抓实干,至少应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认识正确是前提,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二是领导到位。领导重视是关键,要实施“一把手工程”。

智能小车研究目的和意义

智能小车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大学及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投入人力、财力研制开发针对特殊条件下的安全监测系统。其中包括研究使用远程、无人的方法来进行实现,如机器人、远程监控等。无线传输的发展使得测量变得相对简单而且使得处理数据的速度变得很快甚至可以达到实时处理”。 该智能小车可以作为机器人的典型代表。它可以分为三大组成部分:传感器检 测部分、驱动部分、CPU。机器人要实现自动避障功能,还可以扩展循迹等功能,感知导引线和障碍物。可以实现小车自动识别路线,选择正确的行进路线,并检测到障碍物自动躲避。 通过构建智能小车系统,培养设计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熟悉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芯片,设计小车的检测、驱动和显示等外围电路,采用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小车的智能循迹。灵活应用机电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电路设计的具体实现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控制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关于汽车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人关注。全国电子大赛和省内电子大赛几乎每次都有智能小车这方面的题目,全国各高校也都很重视该题目的研究。可见其研究意义很大。本设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本题目是结合科研项目而确定的设计类课题。本设计就采用了比较先进的 C51 为控制核心, C51 采用 CHOMS 工艺,功耗很低。该设计具有实际意义,可以应用于考古、机器人、医疗器械等许多方面。尤其是在足球机器人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考古方面也应用到了超声波传感器进行检测。所以本设计与实际相结合,现实意义很强。智能小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在智能微型车领域进行了很多研究,己经应用于各个领域,在 4探测和军事领域使用特别多。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以满足不同用途的需要。 世界各国开发、研制星球探测车系统己经有了多年的历史。美国和前苏联是从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开始进行月球表面探测任务的。美国曾在1966-1968 年间,向月球成功发射了两次无人巡游探测器。1997 年,由美国JPL全称 JetPropulsion Laboratory,美国太空总署喷气推进实验室研制的 Sojourner 号探测车登上了火星。它验证了小型火星车的性能,并完成了一系列技术试验。2004 年 1 月,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再度登陆火星。前苏联在1959-1976 年间,总共成功发射了两个月球探测车。 单片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生活,生产上,单片机无处不在。ATMEL 公司的 STC89C52 单片机可以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外部设备、工业实时控制、仪器仪表、通讯设备、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STC89C52 可以说是单片机领域的主流产品,其应用如此广泛,所以有必要去学习和应用该单片机,以满足实际产品开发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智能化、自动化的趋势。 通过构建智能小车系统,培养设计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熟悉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芯片,设计小车的检测、驱动和显示等外围电路,采用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小车的智能循迹。灵活应用机电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电路设计的具体实现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控制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现状也亟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关系到教育效能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鉴于学校“行动研究法”的课题研究,物理教研组拟启动“物理自主性学习实施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这一课题在各年级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认识和发现,尝试探索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自主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目的在于唤醒、发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期待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步认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以及在自主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些可操作的实践原则、方式及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在“物理自主性学习实施研究”的课题研究平台上,思考和认识如何理性地对待教与学的过程中的问题,如何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推动已经实施的初中新课程标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四个方面) (一)、认识和研究采集的教学实践的案例,发现、形成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基本特征及至一般模式。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性原则 1.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确定阶段性物理学习的目标、如何达成目标的保障措施或手段、达成目标的过程评价; 2.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各种学习、思考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有效地显现和提升; 4.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5.采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案,认识、探索学生学习方式差异、学习目标达成差异和学生心理、行为方式差异的相关性,提出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的方式和原则。 (三)、如何建立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 1.如何建立促进性的互动的学习小组; 2.如何形成稳定的学习小组; 3.如何引导小组成员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小组环境。 (四)、开展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过程控制。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实施的主要操作过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认知过程的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发现以及经验形成的教学情景和教学互动环境氛围,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性作用。 通过个人和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相关教材,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总结反思等系列化、多样化的个案研讨,达成有助于实现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形式、基本特征及至一般模式的基本认识。 2.关于“形成多样化的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性原则”的研究方法,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差异选择个例 (1)引导学生确定适当的阶段性学习的目标、达成目标的保障措施或手段,选择适当的达成目标的过程评价方式; (2)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各种学习、思考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显现和提升; (4)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3.通过建立一个或几个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具有明确共同任务的合作学习活动。 通过小组成员在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既有个人责任的、又有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引导小组成员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积极评估,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4.利用课本知识及研究性活动,组织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得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与物理相关的科技信息,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进行学习探究; 开展学习探究,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与方法,应用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过程,提出认识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策略性方法、手段和经验,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敢于提出、善于发现这些策略、手段和经验,而不苛求这些策

开题报告目的和写法

开题报告目的和写法 一、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开题报告的目的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2.开题报告的内容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3.开题报告的时间和步骤 脱产研究生在第2学期末,在职研究生在第3学期末进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阶段。可先由教研部提供选题指南,在研究生提交选题意向后,由教研部批准。为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开题报告会应在脱产研究生的第2学期结束前、在职研究生的第3学期结束前举行。 4.评审小组的组成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研究生导师和秘书组成。评审小组的组长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 5.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的成员在听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研究生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在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申请,导师批准并重新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6.开题报告材料的备案和管理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后,评审小组秘书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经评审小组组长签字后交研究生部备案。《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目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有何区别

4月4日 研究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有何区别? 刚接触课题研究的老师通常会搞不清楚研究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之间的区别,这很常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多搞几次就自然明白了。 一般研究的目的就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即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意义与理由。 研究目标就是你想通过研究建构怎样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之类的东东,是一种可以推广的经验,因此可以理解是一种知识产品。 研究内容则是与研究目标对应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一个个研究点。 看一个例子: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数学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研究宝山区虎林路小学吴珏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带给人类大量信息的同时也 带来了时空新变化,为我们建立了不断延伸的动态交互学习系统,为学生认知创设了良好的动态发展的学习环境。 个性化自主学习,即富有个性特点的自我控制性学习。“个性化”即个人在学习中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优势特色,如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充分体现个人的特色和特长。“自主”即做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体现学习的自我控制性。如果从教的角度来讲,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因材施教”;如果从学的角度来讲,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要求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主体性”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各自所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由于传统教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和练”的班级授课制,统一教师、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进度、统一测评等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因材施教”无法得到落实,学生的“主体性”也很难得到真正发挥。因而,个性化自主学习是传统教学一直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理想化模式,而网络将以其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为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地融合于网络教学中,构建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因此,我们提出了这一课题研究,力图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实践创新,探索总结出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数学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方式,从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情操上得到同步提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一课题的实施,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推进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都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的基本内涵

调研的意义和目的

调研的意义和目的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一、调研的意义 和谐共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高效低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人类正在追求的目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2007年我国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放缓的形势下,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2010年全国两会3月3日和5日召开。今年政协的“一号提案”关注发展低碳经济。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发改委也表示,中国将采取四项措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并在低碳能源上推出多项措施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先后做出多次批示,要求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着力点和抓手,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先试先行”排头兵作用。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节能减排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面临着碳排放这一严峻的环境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靠改善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切实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积极引导农民过低碳生活。农村能源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能源低碳化是大势所趋。所以进一步转变农村传统用能方式,开发农村新能源,是支撑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措施和重要任务,也是发展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的新兴产业。 因此,这次三下乡调研活动对农村能源低碳化,积极引导农民过低碳生活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并且很好地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二、调研的目的 1调研配合“三下乡”活动队伍的其他板块,更有针对性、更为具体化地开展调研活动,促进此次活动主题的深化,进而更好地完成此次“三下乡”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2通过调查,了解在农村能源低碳化的贯彻情况。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在贯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提出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为弘扬十七大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能源低碳化出谋献策。 3 在新时期、新阶段下,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研究目的及意义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使得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品牌无论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还是作为一门科学,都已经远远超越其保证品质和服务,象征身价和财富的范畴,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无形力量。一个企业是否成为品牌或其是否拥有知名产品和服务品牌,既表明其经济实力和市场地位,也反映其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一个国家拥有多少著名品牌,既是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映着国家形象和国家竞争力。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真正被世界所认同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国企业在品牌营销策略和品牌管理技术方面与国外优秀企业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国际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的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开拓发展自己的名牌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增强自身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胜,真正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是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中国品牌。 一、外贸企业品牌战略综述 当今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质量、成本、人才的竞争,更是品牌及其知名度的竞争。谁赢得了品牌,谁就能赢得市场;谁赢得了市场,谁就能赢得胜利。经济的全球化促使世界各国企业都在创建自己的名牌,中国的入世意味着一个品牌竞争时代的到来。加入WTO,中国面临拥有资金、人才、管理以及品牌优势的国外大型贸易集团强劲有力的挑战。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说:“要与狼共舞,就必须先成为狼。”要与这些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竞争,就必须创造自己的名牌,在品牌战略上下功夫,以品牌作为外贸企业第二次创业的突破口和新的出口增长点,千方百计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来。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外贸企业新的辉煌。 外贸企业的品牌战略是鉴于外贸企业长期的行业特点和外贸企业为适应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提出的。外贸企业开展品牌战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拥有自己的生产产品,从产品品牌设计、工艺品质、生产包装上拥有控制权;二是对国际市场具备一定开发能力,能够了解国际市场需求,有进入市场的渠道和营销手段;三是上述工作所需的巨额资金,特别是国际市场的促销费用;四是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专门人才。(剩余2522字)

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例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 一、课题选题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1988年,《世界教育年鉴》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教师作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发展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近年来,我们珠海路小学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注重立足学校实际,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涌现出了一批省市级优秀教师,其中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辅导员2人,岛城名师、青岛市特级教师2人,及一批青岛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校打造名师,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创造了条件。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于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与优势,同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内外结合,开展基于校本实际的形式多样的培训与研究活动,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使之在积极参与中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市、地、省乃至全国等不同层次的名优骨干教师,构建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以名师打造名校,探索出基于学校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探索教育的基层组织——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尤其是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构建起适合学校推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研究基本模式,为其它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本研究的探索,也可以为基于学校的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的途径与方式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鲜活的个例和丰富的实践依据,并通过实验论证:学校是促进优秀教师群体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校本研训是名优骨干教师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式,并探索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可行性策略,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理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切入点、重点、难点、主要创新点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探索促进优秀教师群体成长的校本研训途径与方式,使教师由被动参与为主动自觉谋划职业发展,由个体努力为群体努力共同创优; 2.构建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基本模式,壮大学校名优教师队伍,创建名校; .

网络游戏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

网络游戏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 1网络游戏市场背景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11网络游戏市场背景 电脑游戏自1972年由威尔?克劳舍(Will?Crowther)编写的一段简单的FORTRAN程序开始,已经历了数十年风风雨雨了。从最开始避开陷阱的简单地图,到今天即时战略、角色扮演、经营策略、休闲养成等各种类型的游戏;从2D 到3D,游戏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画面上都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突破。它的成长速度是如此之快,出乎任何人的意料。角色扮演网络游戏(Role Playing Games) ,简称RPG,玩家需要扮演游戏中的一位或者多位角色,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冒险,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世界。角色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和统计数据(例如力量、灵敏度、智力、魔法等)具有不同的能力,而这些属性会根据游戏规则在游戏情节中改变。 目前,游戏业已经以每年超越200亿美元的产值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事业,继美国、日本、韩国之后,越来越多国家也开始重视游戏产业的庞大商机,而以国家力量主导发展电子游戏产业。现在,北美的电子游戏产业(包括TV GAME 和PC GAME)的收入已经接近了整个电影产业的收入,这就足以证明游戏行业潜力的巨大。 中国游戏行业起步相对国外较晚。1990年10月,《轩辕剑》的初代在台湾成功发行。1995年,大宇制作了中文武侠游戏《仙剑奇侠传》。这些游戏一经推出便受到玩家大力欢迎,以其浓郁的中国风情与独到设计风格被奉为经典之作。据年会期间发布的《2009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为256.2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39.4%,为相关产业带来的直接收入达555亿元。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6587万,比2008年增加了33.46%,其中付费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3715万,比2008年增加了22.1%。预计2014年网络游戏用户将达到1.23亿,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将达到508亿元。目前,中国游戏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3.2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正是因为形成了如此庞大的产业经济和用户群体,那么对游戏设计行业的规范和合理化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游戏界面设计是美和技术的结合,游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是一种艺术形式,并且称之为所谓的“第五类艺术”。其最明显的特点是游戏开始结合了音乐、绘画、文学这三类艺术形式。早期的游戏设计是以功能第一为指导原则的,完成和实现必要的功能是其终极目标。研究者们更多的是从工程技术和软件开发的角度来研究的,而单从界面设计的角度来研究游戏界面设计的还比较少,因此本课题具有可研究的空间和价值。 著名的游戏开发者比尔?沃尔克(Bill?V olk)曾经对游戏设计写下了一个等式“界面+产品要素=游戏”,强调在游戏设计中界面的重要性。提到界面,人们很容易将软件与之联系在一起,这是狭义概念的界面设计。从广义上讲,界面,又称用户界面(UI),是指人与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在21 世纪进入网络信息化社会后,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的物质生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向精神社会迈进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于是,“心时代”到来了,生活的意义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为生活而设计”,希望通过设计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其本质是要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发掘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条件和因素。建立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活环境。它可以让身在其中的人们有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建立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韵味,体会生活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建立还并不完善,甚至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城市原有的场所精神还在逐渐缺失,使得现代人在较大的生活压力下,找不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系统全面的把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的表达解释清楚,将平时难于言表的情感结合合理的理论和例子阐述出来。同时,基于场所精神的理论基础,分析影响场所精神建立的因素,从中找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建立的优缺点,提出未来城市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建立的方向和构想。另一方面,论文结合环境心理学和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分析人们的体验和心理感受对场所精神建立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依靠这些主体的本质存在结合影响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因素来阐述如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营造场所精神。希望通过论文来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在这个“体验至上”的“心时代”,人们应该更多的注重自己、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表达。提倡保护环境、保护和发扬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等,呼吁人们一起努力来改善城市的环境风貌,热爱生活和生活的这座城市。另外,希望通过论文的阐述,能够引起从事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士的关注。在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发展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创造具有“心”时代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环境,使城市健康发展,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1.2. 1研究的目的(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地景建筑研究西南交大) 就本文而言,具体的研究目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通过论述城市地景建筑的产生背景,建筑形态的发展演变和理论基础,以对地景建筑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和完善。其次,通过对诺伯特?舒尔茨场所理论体系的核心——场所精神的分析,i全释了其场所精神的内涵,并以场所精神为本文的分析模式和评价标尺,并说明了场所精神在当代建筑学科体系中的意义。再次,通过对城市地景建筑场所的丨全释,对城市地景建筑的场所构成、场所价值、场所特征进行系统整理,以期能过把握地景建筑总体上的场所精神。最后,将场所精神应用到城市地景建筑设计中,以城市的宏观角度和以建筑自身微观角度提出了基于场所精神营造目的的地景建筑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战略联盟是有效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新思维,然而因为多种原因,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却相当高。文章从剖析战略联盟失败背后存在的一些障碍性问题入手,对寻求解决办法进行系统性思考,通过清晰认识战略联盟基础性问题,合理完善战略联盟构建全过程,有效实现六个层面的整合,以此明确基本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些相应的具体策略,以找到克服障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今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但企业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战略联盟体现了既竞争又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思想,它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有着深远的意义[1]。然而战略联盟的构建具有极大的风险性,诸多障碍性问题的存在,使其失败率相当之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障碍性问题,成功构建并维持战略联盟,成为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大事。众所周知,任何问题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因素所构成的网络,事物的发展都处在一个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2],因此对解决障碍性问题办法的思考绝不能局限于对几种简单策略的寻求,而必须以系统的思维方法,从整体上对影响战略联盟正常运作的诸多因素进行把握,从而实现战略联盟障碍性问题的有效解决,这也就是该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所在,即以系统性思维模式寻求解决战略联盟障碍性问题的方法,促使战略联盟成功运作,发挥其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大作用。 二、理论研究动态 对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基本属于战略管理范围。 其概念由美国DEC公司前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儿(R.Nigel)最早提出。至今,并没有一个关于战略联盟的明确意义。事实上,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容和形式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目前,在英文文献中,主要使用的概念有:Strategic Alliance, Strategic linkage, Strategic partnering等等[3]。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意见,可以对战略联盟的基本概念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一般把其界定为: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或者互补资源的企业之间,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合作研究与开发,共享资源和增强竞争力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4]。 战略联盟的演进经历了传统战略联盟、现代战略联盟、新兴战略联盟三个发展形态。最早的战略联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工业化初期的卡特尔形式,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早期的联盟主要是指价格联盟,因为工业化初期,产品差异不明显,产品竞争在市场上主要表现为产品价格之间的竞争。但这种联盟,被认为是共谋获取垄断的手段,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一般国家均有立法予以限制。二战后,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商品极大丰富,企业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风险无处不在,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以自身的资源往往无法达到战略目标,选择合作联盟成为必然,此时的战略联盟基本上是以产品为中心,包括合作研究与开发联盟,联合生产联盟,市场开拓与发展联盟三种。而此后出现的新兴的企业战略则是指知识经济到来的知识联盟以及相似的联盟形式。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取代了资本成为最重要且最稀缺的要素,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知识的交流在一种半内部化的状态下完成,解决企业无法高效获得自身稀缺知识资源的状态,并与其他组织合作也可以创造出新的能力。目前知识联盟主要有虚拟企业联盟、动态联盟等形式[5]。 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战略联盟的发展,其具体形式也越来越多,一些学者开始对其设立标准,进行合理界定。Yashino和Rangan(1995)给出了战略联盟三个必要和充分的特征条件[3]:

研究的目的 意义

研究目的: 中央财政环境保护支出政策是加强环境保护投资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支出尚不完善,因优化环境财政预算支出政策对保障环境保护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政府环境保护财政预算支出政策的基础上,明确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环境事权,以环保专项资金、环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与使用、环境保护预算支出保障等财政预算支出政策为重点,以强化政府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和提高财政资金的突出效益为突破口,提高政策优化的重点与对策建议,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研究意义 基于目前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支出政策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为合理划分环境事权奠定基础 环境事权的划分是明确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环境权责的基础,科学合理地建立与财力匹配的环境保护事权划分机制是环境保护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本研究将在借鉴国内外环境事权及其他领域事权划分的基础上,明确环境事权划分的原则,提出环境事权划分的建议,对建立明确的环境事权划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为构建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支出保障体系提供依据 环境保护属于公共产品,政府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政府财政预算支出是环境保护投资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在系统分析政府财政预算支出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环境保护财政预算支出保障的政策机制,对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明确资金投入重点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一方面表现为总量资金不足,难以满足环境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资金表现效率较低,加剧了资金总量不足的问题。就财政资金而言,除了资金保障作用之外,还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改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这一视角,将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加强资金监管等作为重点,提出提高环境保护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政策建议。 (4)为建立环境财政体系提供基础 环境财政是指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向社会和公众提供环境服务,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所发生的政府收入与支出活动,包括与环境相关的公共物品定价。构建环境保护财政制度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开展促进环境保护投资的中央财政预算支出政策优化,构建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支出保障机制是建立环境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

研究生开题报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开题报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学术 2010-04-08 09:58:02 阅读12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确定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 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 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二、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 性工作写好研究方案要了解它的基本结构与写法。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 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 东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 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 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 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 与写法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 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 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许昌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许昌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课题 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 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 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 思想和观点。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 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 过20个字。(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 它有什么价值。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 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 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 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 张丽华王娟苏源德 摘要:阐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如何撰写好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以及步骤。指出了写作文献综述一般常犯的错误,并推荐介绍了文献综述的四个基本步骤:概述(归类),摘要,批判,建议。 文献综述在硕士,博士论文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