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马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把握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难点: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安排:2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从标题看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

(二)作者介绍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三)题解

“与……书”,“书”即“书信”,朱元思为人名,则题意为“给朱元思的信”

(此环节应让学生自行思考回答,可参照《答谢中书书》)

(四)字词详解

1.字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夹(jiā)岸轩邈(miǎo)

转(zhuàn)泠泠(líng) 嘤嘤(yīng) 柯(kē)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窥(kuī)

(在此环节中,可用检查预习的方式进行,请学生来朗读这些文字,之后,展示正确读音并纠错,再带领全体同学齐读)

2.词意

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从:顺,随。自:从。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独特皆:全。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甚:胜过。

若:好像。竞:争着。上:向上。

反:通“返”,返回。窥:看。

轩邈;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千转不穷;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

无绝:就是“不绝”。绝:停止。

3.朗读节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奇山异水

分写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

叫无绝)(听觉)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炼字炼句,进一步体悟文章的语言美。

例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2. 从文章内容上看,本文类似于游记散文。

比较与八年级上册的《三峡》的异同点,重点突出作者的志趣美。

(重点解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结合作者写作背景)

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背景: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三)拓展延伸

给你的朋友写一封书信,尝试着在信中用简介优美的语言描写一处美景,并在其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求:文言体

第11课 与朱元思书-课时同步君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解析版)

第三单元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水皆缥.碧(piǎo)急湍.甚箭(tuān) B.互相轩.邈(xüān)泠.泠作响(líng) C.嘤.嘤成韵(yīng)鸢飞戾.天(lì) D.经纶.世务(lún)好.鸟相鸣(hǎo) 【答案】B 【解析】B.互相轩.邈(xuān)。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夸张)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拟人)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对偶) 【答案】D 【解析】D项: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3.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文:(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奔流而下。 C.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译文: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答案】B 【解析】B项: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快马。注意“奔”的翻译。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案】C 【解析】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答案】B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吴均——东晋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唐朝 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范仲淹——宋朝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清朝 【答案】D 【解析】A中应是“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吴均——南北朝”;B中应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宋朝”;C中应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宋朝”。 7.默写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南朝梁文学家。他的诗文自成一家,被称为“________”,开创一代诗风。 本文选自《》。 (2)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答案】(1)吴均吴均体吴均集校注学科#网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解析】本题(1)是文学常识填空,要求学生牢记本课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3)属于理解性默写。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 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 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 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 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 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 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 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 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 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

部编新语文11《与朱元思书》精品导学案(含答案)(有答案)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初步感受富春江美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3、逐层解析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第一课时 一:回顾所学诗文,找出几句写景诗句。 二、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进行背诵,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韵yùn 柯kē飘piāo荡轩 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嘤yīng 缥piǎo 碧横héng 柯kē窥kui 鸢yuān 和hè鸣戾lì天急湍tuān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3、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富春江的山水美景。 理解课文 一、初读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二、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第二课时 逐层解析课文 (一)解析第一部分(第一节)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 写景: 叙事: 抒情: 3、本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二)解析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节) 1、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两种状态描写了富春江水怎样的特点?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2018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第一课:社戏/鲁迅(共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X k B 1 . c o m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

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新课标第一网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_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卷 一、填空题(共1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 (2)负势竞上/横柯上蔽________ (3)天山共色/巧言令色________ (4)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 (5)急湍甚箭/可爱者甚蕃________ (6)好鸟相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7)蝉则千转不穷/人穷志短________ (8)与朱元思书/孤常读书________ 3. 根据课文《与朱元思书》内容填写句子。 (1)驴友们途经富春山,目睹山势之高峻,感受丛林之幽寂,体会到了《与朱元思书》中“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2)《与朱元思书》中以游鱼衬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吴均曾在《与顾章书》中描写“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在《与朱元思书》中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学常识填空。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字叔庠,________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 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________”,开创一代诗风。 5. 照下列画线的句子进行续写。 山虽无言,然非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风烟俱净________ (2)从流飘荡________ (3)猛浪若奔________ (4)皆生寒树________。 7. 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 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 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9. 结合课文《与朱元思书》,品析下列写景句子的妙处。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0. 课文《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11.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 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马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把握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难点: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安排:2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从标题看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 (二)作者介绍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三)题解 “与……书”,“书”即“书信”,朱元思为人名,则题意为“给朱元思的信” (此环节应让学生自行思考回答,可参照《答谢中书书》) (四)字词详解 1.字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夹(jiā)岸轩邈(miǎo) 转(zhuàn)泠泠(líng) 嘤嘤(yīng) 柯(kē)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窥(kuī) (在此环节中,可用检查预习的方式进行,请学生来朗读这些文字,之后,展示正确读音并纠错,再带领全体同学齐读) 2.词意 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从:顺,随。自:从。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独特皆:全。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甚:胜过。 若:好像。竞:争着。上:向上。 反:通“返”,返回。窥:看。 轩邈;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千转不穷;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 无绝:就是“不绝”。绝:停止。 3.朗读节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新人教版

《与朱元思书》 【教材简析】 《与朱元思书》一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风光。读来音节和谐如一篇文笔清丽韵味隽永的小诗。该文描绘的景物特色鲜明,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情景交融,辞章俱佳,自然流畅。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俱以写景见长,在传神贴切的刻画周围景物里,自然融情于景。故《梁书》里称赞“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教学目标】 1、参照注释,熟读课文,理解句意,批注疑处。(课前预习) 2、理解作者笔下山“奇”水“异”的特点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3、参考背景,结合文题,了解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情怀;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简单了解六朝山水小品文骈散相间、简练隽永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 【教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从标题看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二、预习检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与朱元思书》精品试题练习题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 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风烟俱净(都)B.一百许里(许多)C.皆生寒树(都)D.窥谷忘反(返回) 2.下列句中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B.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皆生寒树 D.在昼犹昏有时见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4.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作答),并且重点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进行了描绘。5.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7.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共色:__________________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绝:__________________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__________________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轩:_______________ 邈: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 (lún) 窥(k uī)谷 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一词多义: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 所向披 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 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

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根据这种情况,我觉得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尤为重要。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观景赏物,揽胜探美 3.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写法 2.揽胜探美,探寻作者于写景中寄寓的志趣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与朱元思书》工于写景,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应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品味、鉴赏、联想记忆、积累。 【设计思路】

一、课文导入,披文入境;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入乎其内; 三、观景赏物,揽胜探美——沉乎其中; 四、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出乎其外。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披文入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浙江境内的富春江就是一处人间仙境,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在此流连忘返,吟诗作赋,成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而南朝梁代骈文家吴均所写的美文,更以其独特的视角、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凝练精湛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雄奇秀丽的画卷。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欣赏富春江迷人的景致,去感受这篇模山范水经典作品的非凡魅力。(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入乎其内 投影: 1.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默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质疑释疑。 2.先体会文章情感和内容特点,确定并标注语段内不同句子的情感语调、节奏停顿、语速快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组合,自选方式(如一人演读,男女生两人分读,三人接读,四人齐读)。然后开展小组比赛。 展示: 1.齐读生字词。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

11 与朱元思书 课题与朱元思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 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 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 美情趣。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诗文清新且反映社会现实,其文工于写景,风 格峻拔清丽,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著有《齐春秋》三 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 写作 背景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在《与顾 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想要辞官到石门 山中去隐居。 文体《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骈文写成的书信。骈文,又称“骈体

知识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全篇以偶句为主,讲求 平仄,讲究用典。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 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与朱元思书》具有骈文的音韵美,却无骈文的繁复,全文清新、优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描写山水的 经典之作。 读准字音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 ..(xuān miǎo)泠.泠(línɡ)嘤.嘤(yīnɡ)鸢.飞(yuān)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 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 可能) 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 ..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 能)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文言句式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我的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