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文明之光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文明之光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文明之光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文明之光第1课时教案

第1课文明之光

(第一课时)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

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

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课时一:彩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

2.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

3.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价值审美趣味。

4.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5.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6.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

媒体运用:

彩陶纹盆;船形网纹瓶第1 页

思考练习:

1.说一说人面纹盆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2.据学者考证人面鱼纹盆是一个小孩葬具的盖。据此你能推断人面鱼纹的用意吗?

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彩陶纹样有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1.辨识具象纹样表现的内容。

2.分析抽象纹样表现的内容(鱼纹、鸟纹)。

3.归纳:从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都有哪些改变?鱼纹、鸟纹的变化都有哪些共同规律?

4.感受:谈谈具象与抽象的彩陶装饰纹样给你的不同视觉感受。

尝试: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的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的蛙纹图形。

总结:

通过学习活动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彩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用品的造型

装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古代工艺美术继续深入的了解,我们还会有更多新的发

现。

课后作业:

建议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题材收集、归类整理彩陶纹样。

媒体运用: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彩陶装饰;

鱼纹具象、抽象变化;鸟纹具象、抽象变化。

板书设计

第一课:《文明之光》

1、彩陶的联想

2、思考练习:

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总结:作业安排。

2019八年级美术下册 第1课文明之光教案2 湘美版练习

2019八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文明之光》教案2 湘美版练习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联系原始人的生活了解原始彩陶的历史源流,了解原始彩陶的用途和制作工艺。 探讨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样,概括原始彩陶的艺术特点。 合作设计一个具有原始彩陶艺术特点的彩陶平面图。 方法与过程: 探讨原始彩陶的历史源流,培养想象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想象、归纳的方法共同分析原始彩陶,培养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 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一般特征:八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能对学习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初始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一些现代彩陶,对彩陶的用途、造型和纹样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信息素养:这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未知的事物喜欢研究探讨,但因为年龄还偏小,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教师很好的引导和创设良好的情境。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1 / 6.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约3分钟) 1、展示一件制陶工具,引起好奇心,吸引注意力。 你们知道这是做什么的工具吗? 看看老师还带了什么来?展示一个陶罐,这个罐子是什么材质的?像这样表面有纹样的陶器叫什么? 2、彩陶出现在什么时期? 是发明彩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彩陶的发明就像一把火,点亮了人类的文明之光,让我们得以了解远古时期的人类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引出课题——《文明之光——彩陶》 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问题。 实物展示:陶泥、陶罐 通过教师现场制作彩陶这一情境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提问点出本课学习内容。 活动2【活动】教学过程 二、设置问题,分组探究。(约5分钟) 1、请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关于彩陶的资料,说说对彩陶的了解。

1.文明之光

1.《文明之光》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瓷器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够大致说出瓷器的种类以及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2、学习欣赏瓷器艺术的基本方法,能够从器形、袖色以及装饰等方面进行赏析和描述。 情感与态度目标: 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青铜器,瓷器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课时三:瓷器 一.导入: 同学们收集了许多关于瓷器的资料,下面请两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两个有关瓷器的基本知识: 1.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瓷器和陶器有什么不同? 2.瓷器有哪些种类?它们分别产生于什么时代? 举例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

价和补充。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国瓷器,感受瓷器的美,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新授课: 1.中国瓷器发展历史 媒体运用:图片欣赏欣赏、分析与总结归纳 ·青轴弦纹瓷尊商代瓷器出现的时代;瓷器与陶器的区别;原始瓷给你的印象和感受。·青瓷: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袖烧制而成。引导学生从器形、装饰、袖色等方面进行描述。·长沙窑执壶唐代 釉下彩瓷的发源; 贴近百姓生活的功用和装饰; 商业出口,吸收外域文化。 宋代的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 l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元代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果,纹带盖梅瓶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明代,青花五彩云龙纹盖罐明代。 ·斗彩、五彩在青花的基础上发展丰富。斗彩指袖下青花和轴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工艺。五彩是瓷器袖上彩的一种。五彩瓷在明清两代逐渐发展、兴盛,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钻的钻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袖,经高温一次烧成。钻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三.动手操作

八年级下册美术第一课《文明之光》说课稿

《文明之光》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文明之光》,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本节课的内容在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有所了解,领会彩陶、青铜、瓷器等工艺美术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对世界人类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提高审美趣味。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产生的原因,了解工艺美术 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2.方法与过程:围绕问题触发学生去思考,对器物由表及里地进行

探究,不求答案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提高学生对工艺美术审美的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 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彩陶、青铜器和瓷器艺术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为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 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本课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采用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学生参与度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能保证教学目标。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反馈应用。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视频)课件、教材、课本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 六、教学学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古代工艺美术作品,通过小组讨论,在体会感悟中赏析、品评作品,学生经历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八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文明之光教案

《文明之光》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青铜器,瓷器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先民在数千年不绝的窑火中,烧造了粗朴的彩陶,发明了晶莹光洁的瓷器;而熊熊的炉火也曾铸造出庄严的青铜器。这些精美的器物,既是日用器具,也是古代中国的礼器。它们的形制丰富多样,制作的技艺十分高超,装饰精美多变,凝聚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气度。 板书课题《文明之光》。 二、知识点解析 1、彩陶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彩陶所绘纹饰是当时各氏族或部落特定的氏族标志。如西安半坡彩陶主要绘人面纹、鱼纹、变形鸟纹;马家窑彩陶主要绘旋涡纹、神人纹、网络纹;辛店彩陶主要绘双钩纹,太阳纹、鹿文、鸟纹;大汶口彩陶主要绘八角纹、变形花卉纹。 (1)、欣赏彩陶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彩绘龙纹陶盆》、《彩陶旋纹尖底瓶》、《彩陶罐》等器皿,提问:这三件彩陶器皿的造型有什么差异颜色有什么异同 (2)、学习活动 仔细观察课本第三页三件“鱼纹彩陶盆”,比较这几件器皿纹络的变化区别,并仔细观察,说一说“人面鱼纹彩陶盆”中的纹络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2、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现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1)、欣赏青铜器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后母戎方鼎》、《四羊方尊》等器皿,提问:这两件青铜器皿的造型有什么差异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用的 《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司母戊”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2)、学习活动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青铜器图例,简要的说一说商代、西周、春秋和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在形状和纹饰上有什么不同。 3、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1)、欣赏瓷器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青瓷莲花尊》、《钧窑三足洗》、等瓷器,提问:这些瓷器有什么差异(种类、造型、作用……)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用的 《青瓷莲花尊》——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钧窑三足洗》——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蓝色釉,青中泛白;外为玫瑰紫色釉,蓝中泛紫,绚丽夺目。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八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文明之光第1课时教案

第1课文明之光 (第一课时)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 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 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课时一:彩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 2.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 3.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价值审美趣味。 4.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5.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6.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 媒体运用: 彩陶纹盆;船形网纹瓶第1 页 思考练习: 1.说一说人面纹盆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2.据学者考证人面鱼纹盆是一个小孩葬具的盖。据此你能推断人面鱼纹的用意吗? 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彩陶纹样有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1.辨识具象纹样表现的内容。 2.分析抽象纹样表现的内容(鱼纹、鸟纹)。 3.归纳:从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都有哪些改变?鱼纹、鸟纹的变化都有哪些共同规律? 4.感受:谈谈具象与抽象的彩陶装饰纹样给你的不同视觉感受。 尝试: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的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的蛙纹图形。 总结: 通过学习活动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彩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用品的造型 装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古代工艺美术继续深入的了解,我们还会有更多新的发 现。 课后作业: 建议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题材收集、归类整理彩陶纹样。 媒体运用: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彩陶装饰; 鱼纹具象、抽象变化;鸟纹具象、抽象变化。 板书设计 第一课:《文明之光》 1、彩陶的联想 2、思考练习: 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总结:作业安排。

文明之光教案

第1课《文明之光》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课时一:彩陶 导入: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 (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 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价值和审美趣味。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说说他们的舞蹈具有什么意义:舞蹈纹盆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这个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底部10厘米,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由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人三组,每组两边用内向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的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物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约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

文明之光

文明之光 边城高级中学吴安明 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课时一:彩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 2.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 3.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精

神价值审美趣味。 4.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5.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6.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 媒体运用: 彩陶纹盆;船形网纹瓶 思考练习: 1.说一说人面纹盆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2.据学者考证人面鱼纹盆是一个小孩葬具的盖。据此你能推断人面鱼纹的用意吗? 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彩陶纹样有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1.辨识具象纹样表现的内容。 2.分析抽象纹样表现的内容(鱼纹、鸟纹)。 3.归纳:从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都有哪些改变? 鱼纹、鸟纹的变化都有哪些共同规律? 4.感受:谈谈具象与抽象的彩陶装饰纹样给你的不同视觉感受。 尝试: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的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的蛙纹图形。

八年级下册美术第一课《文明之光》试讲稿

文明之光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王洁(自我介绍,自由发挥)。 今天我抽到的试讲课题是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文明之光》,在备课时,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彩陶、青铜器和瓷器艺术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教学难点为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有所了解,领会彩陶、青铜、瓷器等工艺美术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提高审美趣味。现在开始讲课。 人类从远古走来,在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中历练成长。我们的祖先从打磨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步履艰难地走出漫漫长夜,迎来人类文明的曙光。 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价格和审美趣味。同学们,请翻开教材第二页。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罐、龙纹陶盆、旋纹尖底瓶,它们美丽的多方连续图案,均衡对称,活泼生动。同学们,请你们根据这三件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讨论下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境。 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都非常精彩。老师来为大家作一下总结:早期,原始陶器艺术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时期时,出现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陶器,并采用了彩纹、纹饰等装饰手段。进入第三个时期后,陶器变得种类繁多,造型更加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逐渐出现。 教材中展示的几个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其造型分析生活功能,无足的旋纹尖底瓶主要用于汲水,当瓶空时,重心靠上。汲水时,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内,使重心下移,瓶自动竖起,使用方便。这是仰韶文化遗存中特有的产品,距今约6000年,设计美观,实用性很强,体现了当时仰韶人的智慧。一足陶器的出现,是实用与装饰的完美统一;三足陶器的出现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和意义,后来发展为鼎。 作一个小练习。我们来看看教材第三页展示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仔细观察,说一说人面鱼纹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停顿一下)。 这两位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做下总结:人面鱼纹是由抽象化的脸孔、鱼和部分线条构成。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老师准备的ppt课件:陶制艺术-秦始皇兵马俑。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先秦青铜器艺术。 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制作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高峰。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到了战国晚期,青铜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秦汉呈现出一段美丽的余晖后,青铜时

湘教版_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_第1课_文明之光_备课教案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备课人:金锦达 课题1、文明之光授课时间第周课型欣赏·评述课时总共3课时授课班级 教学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 力目标 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 程目标 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情感与态 度目标 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 史知识。 本课难点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第1课时(彩陶)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媒体运用 一、导入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 2.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 3.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 精神价值审美趣味。 4.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 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5.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6.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 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 媒体运用:彩陶纹 盆;船形网纹瓶 二、思考练习:1.说一说人面纹盆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2.据学者考证人面鱼纹盆是一个小孩葬具的盖。据此你能 推断人面鱼纹的用意吗? 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彩陶纹样有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着紧 密的联系 媒体运用:具象纹 样与抽象纹样的彩 陶装饰;鱼纹具象、 抽象变化;鸟纹具 象、抽象变化。

文明之光美术教案

文明之光美术教案 篇一:湘教版_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_第1课_ 文明之光_备课教案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备课人:金锦达备课时间 2015年月日 课题 1、文明之光 授课时间 第二周 课型 欣赏?评述 课时 总共3课时 授课班级 教学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 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 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难点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第1课时(彩陶)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一、导入 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 2.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 3.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价值审美趣味。 4.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 为什么跳舞。 5.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6.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 媒体运用:彩陶纹盆;船形网纹瓶 二、思考练习: 1.说一说人面纹盆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2.据学者考证人面鱼纹盆是一个小孩葬具的盖。据此你能推断人面鱼纹的用意吗? 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彩陶纹样有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1.辨识具象纹样表现的内容。 2.分析抽象纹样表现的内容(鱼纹、鸟纹)。 3.归纳:从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都有哪些改变?鱼纹、鸟纹的变化都有哪些共同规律? 4.感受:谈谈具象与抽象的彩陶装饰纹样给你的不同视觉感受。 媒体运用: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彩陶装饰;鱼纹具象、抽象变化;鸟纹具象、抽象变化。 三、尝试 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的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的蛙纹图形。 四、总结 通过学习活动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彩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用品的造型装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古代工艺美术继续深入的了解,我们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作业与课堂评价 建议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题材收集、归类整理彩陶纹样。 板书设计 第一课:《文明之光》 彩陶的联想 思考练习 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