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化对于中国电影弊大于利 四辩稿

商业化对于中国电影弊大于利 四辩稿

商业化对于中国电影弊大于利 四辩稿

问候在座各位。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争论,在座各位也许有些混乱,那么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

对方辩友今天给出了我们商业化的利弊。商业化能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的种种利处我们都认可。而弊端,例如明星效应,新闻炒作,甚至是市场的趋利性影响影片的内容选择等等这些弊端是商业性所决定的,我们最多只能千方百计的减少其影响,但不可避免。用我方给出的利弊比较标准,商业化确实是如对方辩友所论证的利大于弊,但是,我方再次不厌其烦的强调,今天的辩题是商业化存在于中国电影的特定土壤中的,欧美商业电影市场即便再完美论证了商业化理论的有利方面,也不足以让我们忽视这样一个现实:“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我们说商业电影因其商业性对于利益的追求,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内容,这一点无论商业化放在哪发展都是肯定会存在的。但人们的需求是多样的,所以在完全自由的商业市场中影片的内容种类仍是繁多的。但在中国,就是因为会出现多样性的电影市场,所以电影审批制度带着纯净市场的“光荣使命”驻扎在电影市场门口。色情暴力被挡在了门外,但像《活着》《鬼子来了》等一系列反思社会现状的影片也因话题敏感而被禁止于院线之外,我们损失的是一大部分精神食粮。当然今天我们不是来讨论电影审批制度的,但是我们要看清楚商业化因为行政所产生的阻力同时也是中国式商业化的最大弊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副枷锁。冯小刚曾言辞激烈的指出:“在这种背景下,关照现实的作品纷纷回避,为了审查的安全,一窝蜂地去拍历史题材。作为一个导演,近些年来没有能够拍出几部记录这个时代的深刻变革的作品,我们是有愧于心的。”冯小刚身为主流电影人代表钱是赚够了,却有愧于电影人的身份,这是他身处于商业选择与行政桎梏的夹缝中的无奈和辛酸。

当然,也有努力拍出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兼具的小众电影人,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人都是代表。被商业片垄断的市场只留下20%的市场给他们,贾樟柯之类的代表人是幸运儿,他们脱颖而出,在中国电影市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浮华表象上努力绽放着思想之花。然而,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投拍的526部电影中,有80%因为不能上院线处于亏损状态。那些因为商业电影垄断而无法上映的电影该何去何从?

另外,人都有荣誉感,说难听些就是虚荣,对于爱面子的中国人来说,这点尤甚。张艺谋把《英雄》推向了国际,开启了中国式商业大片时代以后,那些大导演纷纷把野心瞄准国际各大奖项,这就导致中国的一些导演或多或少地去考虑西方人的思想,把电影拍得中不中,西不西。到头来两边都不讨好。商业化在中国施行的有些过于急功近利,我们甚至没有时间仔细考虑,我们的电影究竟是拍给谁看的?观众还是国际大奖的评委?获不获奖到底是不是评价一部电影的真实标准?这里提一下《卧虎藏龙》,有很多人心里觉得不好看嘴巴上要说好,那是因为有奥斯卡的头衔压着,你不说好别人觉得你不懂。但是心里,有多少人觉得非常好看的?一个混搭的不伦不类的电影,取悦不了审美纯粹的观众。

就如陈凯歌在一个采访里所说的:“面对一个时代的问题,我无能为力。”单凭几个电影人的力量无法对抗一个时代,几部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兼具的纯粹电影也无法动摇一个时代,观众的审美疲劳和批评也不足以改变一个时代。在这个中国式的商业电影时代,有一批人他们让急功近利的心态蒙蔽了艺术追求,有一个力量一方面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又在一方面给中国电影市场带上镣铐,这个时代需要这一批人和一个力量的觉醒,需要我们放慢盲目追赶欧美的脚步,商业化才能踏踏实实的在中国电影市场扎稳脚跟,商业化的利处才能得以凸显,中国电影才能内外兼修的走出国门。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有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高增长、衍生品以及营销等方面,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电影的市场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市场现状问题 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算起,中国电影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尝试、探索时期,中国电影是从市场开始的,这也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礼乐”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时常被扩大和突出,而它首先应该有的娱乐功能却时常被降低,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全面否定。直到改革开放后期,电影体制改革深化,电影的产业性质得到确认,也逐渐移步于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才开始形成,中国电影也总体性的向常态社会回归。 电影市场是指从事影片版权交易活动以及提供电影放映活动的领域和场所。按照营销环节划分,分为电影发行市场和电影放映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我国文化服务市场中一度占据着“龙头”地位。1981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达到275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9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发行收入达到11亿元,均创咋了中国电影市场史上的最高纪录。到了90年代,随着娱乐、电视、网络和旅游市场的崛起和繁荣,电影市场曾受到巨大冲击并且逐渐陷入萎缩的境地。近年来,在我国的电影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电影凭借着“大、光、声”的技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获得了新的生机,改善城市影院设施环境也开始激活我国的电影市场。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2)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总数不断增长

香港的电影分级制度

香港的电影分级制度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直到1988年11月10日,第一部真正有关电影分级制度的法例,《1988年电影检查条例草案》才正式生效。香港也从这一天起实行“三级制”。之后,香港电检尺度开始宽松,虽然由此导致大批渲染暴力和色情的影片泛滥成灾,不过,在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人亦获得了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同期拍出的突破题材禁忌的佳作不断,因此,1989至1995年堪称香港电影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到了1995年,香港电检处将“三级制”中的二级又细分出A、B两级,即是后来所称的“四级制”,此后在香港上映的影片皆依据“四级制”接受电检,直至今日。 香港电影的审查机构与制度 负责香港的电影审查的部门是隶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影视及娱乐管理处的娱乐事务管理科。对电影进行分级的是娱乐事务管理科下属的电影检查分部(简称电检处)。电影的评级决定,可由电影检查处的审核委员会(电影检查)覆审。委员会是法定机构,根据《电影检查条例》成立,有九名由行政长官委任的非官方委员,工商及科技局局长则为当然委员。委员会将覆审了电影检查员的决定。电检处设有三个独立的检查机构,包括电影检查监督、检查员小组及顾问小组。 检查员小组职责范围是:检查准备公映的影片,将影片评级;检查获豁免评级的电影;检查限制级影片录影带和镭射碟的外包装,以及限制级影片的宣传资料;核实公开发行的经评级影片录影带和镭射碟的内容,并确保其与检定版本相符;巡查电影院,执行对限制级影片观众的年龄限制;巡查影视店及各零售点,对以录影带和镭射碟形式发行的影片加以监管;协助电影检查顾问小组执行职务,使市民可参与影片评级的工作。 为使电影分级标准更能切合社会尺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会定期进行民意调查,并征询由大约250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法定顾问小组的意见。顾问小组则只是负责对电影的评级并提供意见,其成员包括普通市民、电影专业人士、法律工作者等等。顾问小组由监督不时委任的人组成,委任时由监督发给书面通知。

关于中国动画商业化的思考(二)

关于中国动画商业化的思考(二)作者:Gunnm想大幅度地提高动画片的产量,如果仍按过去那样把动画片仅仅看作一种福利性的事业,由国有资金给予扶持,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要大幅度增加产量,这样大量的无偿的投入,是国有资金所难以承担的。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市场经济的方法,不论是国有资金、集体资金和个人资金都可。但是,目前国内绝少有人敢于投资动画,因为市场很不成熟,很不规范。就以电视动画片为例,其成本的回收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向电视台出卖播出权或版权,二是利用卡通形象制作周边产品。动画片的制作投资一般为每分钟1~2万元,如果投资一部52集动画系列片,至少也要2000万人民币,而目前电视台支付的播出版权费实在太少,每分钟动画片多则几百元,少则10元,与它的成本是不成比例的。即使在上百家电视台播出,再加上周边产品的收入,也很难收回成本。一方面没有良好的市场机制,难以生产出需求量相当的好作品;另一方面没有足够多过硬的国产动画产品,很难形成规范市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国外动画公司则趁虚而入,将片子放到中国制作,重金收买人才,使我们的动画人才成为外国动画片的创作骨干。日本、韩国的大量动画片都是在中国制作的,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动画片完成后,再以附加广告、文化倾销政策,低价卖给各电视台,抢占了中国市场,使中国动画业的发展更艰难。据某市场研究公司对京、沪、穗三市的两千多名青少年进行了有关卡通(动画和漫画的总称)和卡通消费的访问研究发现,在14~17岁和18~23岁两个年龄层中,喜爱卡通的比例分别达到89%和84%,而在14~17岁年龄层中有47%的人更是经常收视和阅读卡通作品,18~23岁年龄层的这一比例也达到39%,所以卡通在青少年形成世界观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现在,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大部分都是日美卡通,在无形中接受了日美文化意识和价值观的熏陶,这已经对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冲击。青少年最喜爱的卡通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日本和美国的,而中国原创卡通几乎毫无影响力。据统计,在青少年最喜爱的卡通作品中,日本卡通占60 %,欧美卡通占29%,而中国原创卡通,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所有14~17岁的三地青少年中,有56%在过去半年内为自己喜欢的卡通或卡通形象购买过书、杂志、影碟等卡通作品和玩具、服装、饰品等卡通相关产品,对所有买过产品的青少年,其一月的平均购买金额是54元。对18~23岁和24~30岁两个年龄层的青少年来说,虽然其卡通消费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平均购买金额却明显上升。以上述金额为据,仅京、沪、穗三大城市,其每年由14~30岁的城市青少年所完成的卡通相关消费总额即可超过13亿元,与日用品中销量较大的洗发水大致相当,极为可观。在谈及为哪些卡通或卡通形象进行相关消费时发现,比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诺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和机器猫。而所有相关消费的卡通和卡通形象中出自中国内地地区的总计不足10%,而日美卡通和卡通形象比例超过80%,其余份额被港台地区、欧洲国家等占据,这些数据折射出我们在卡通产业开发方面同样是惊人的落后——中国的动画极其相关市场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的钱却流入了日美和不法盗版商的口袋。过去,动画的生产和发行完全由国家承包,动画商品市场的萎缩也导致电影商品性能的退化。如果以今天市场经济的角度去审视过去成就的话,那么,当时中国动画片走向世界,还仅仅是在艺术和学术的领域之内,或者称为“艺术沙龙”。它并没有在文化币场上去占领阵地,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动画片还没有能够深入到世界广大观众之中,从而获得大量的票房价值。这里,我们也必须充分肯定地认为,在艺术上的成功和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用今天话说就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十分重要的,只是我们没有利用这种成功所带来的世界影响,再去进行市场运作,从而达到商业上的成功。当然,根据我们当时的体制和认识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无须去责备和后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发展,缺乏能够正常运作的商业市场,成为了制约中国动画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动画面临市场的挑战,时代呼唤动画文化市场加速发育、成熟与完善。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中国社会对动画的观念是影响中国动画市场形成的首要因素。一直以来,中国的动画创作主要都是针对低龄的少

国内外影视分级对比

美国的分级制度 美国的分级制度会比日本更细,大致如下: G级:大众级,任何人都可以观看。如《玩具总动员》、《狮子王》。 PG级:辅导级,建议学龄后儿童观看。如《怪物史莱克》、《功夫熊猫》。 PG-13级:特别辅导级,建议13岁后儿童观看。如《蜘蛛侠》、《古墓丽影》 R级:限制级,建议17岁以后观看。如《范海辛》、《角斗士》。 NC-17级:17岁以下(包括17岁)禁止观看。如《色戒》、《德州电锯杀人狂》。 特殊分级:包括M/X/P级(禁止在大院线放映的电影)和NR/U级(未指定级别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外宽内严”比日本更为过分。美国动画恶搞普京都没有问题,俄罗斯电视台甚至对该动画做了删节处理;但是你如果觉得美国动画的尺度很大那就错了。美国引进《海贼王》TV版的时候,甚至把山治手里的香烟换成了棒棒糖。 日本的分级制度 我们目前看到的分级制度就是这种拉锯战的结果。日本的分级制度是按年龄来划分的,详情如下: 普通级(全年龄):所有年龄段都可以观赏的影片,影片中虽依剧情可有轻微性、暴力描写等镜头,但需尽量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PG-12(幼童保护级):有性、暴力、残酷、毒品等描写,未满12岁的儿童不可单独观赏。或需在家长或保护者陪伴下陪同观看。 限制级(R-15):未满15岁少年,一律禁止其入场与收看(有虐待描写)。 禁止级(R-18):未满18岁一律禁止入场与收看(有强烈的性、暴力、反社会行为;或美化吸毒之描写)。

不过日本的这个分级制度并不是他们的独创,熟悉影片分级制度的人都喜欢把日本这一划分方式称为“日本动画的美式分级法”,没错,他们的分级制度受美国影响很深。 所以我们未尝不可进行对外的学习,将动画进行分级,从而引导受众,而不是单方面从上至下的进行强制限制与禁播。我们不可否认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于动漫的优秀之处我们也应该进行适当的学习,而其中的糟粕部分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分级制度将其尽可能的缩小化呢?比如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判断标注,那么对于动漫他们有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却不是被动漫中的思想和价值观“牵着鼻子走”。 再者来说,国外的动漫产业已经全面形成,拥有着其自己的体系,受到法律的制约。而反观我国,动漫产业之不完善人尽皆知。我们从官方的媒体接受到的似乎是一成不变的某羊,某熊。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国内的动漫发展了呢?国产动画的春天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到来?我们不缺人才,不缺创意,不缺历史,不缺技术,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呢?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5届毕业论文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院、部: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圈圈 指导教师:WWW 职称讲师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摘要 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展,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的同时也使人们对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愈发提高。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对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更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本论文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电影产业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简要的阐述。其次是在研究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电影强国如美,韩,日,法,印等国的电影产业的经验借鉴。通过收集这些国家的电影业发展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影响电影产业发展的具体因素,并对我国电影产业中存在的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研究了解自身存在的影响发展的问题之后,要着重分析其他电影强国的优势对我国电影产业的经验借鉴,并对此总结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对策。中国应该针对自身优势所在,及时调整关于电影产业的政策措施,提高产业影响力,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属于自己的电影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material life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consumption demand in the spiritual aspect has also increased. As a core compon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film industry has not only affected the cultural field, but also provided a huge impetu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film industry also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This paper has first of all briefly illustrat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lm industry.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global film industry above the film focuses on Experiences power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Japan, France, 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 of the film industry. By collecting data in these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i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China's film industry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In the study understand the issue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existence after the analysis should focus on the advantages of other movies powers Experience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and this summ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film industry. China should make use of its advantages, timely adjust the trade strategies related to the film industry, increas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create a film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hinese film industry;situ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于全球经济均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均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于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于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于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且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于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均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均频频出当下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壹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于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均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壹般均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09年的1,509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09年的1687和4723. ——电影产业的市场渗透潜力巨大: 尽管增长迅速,但跟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等较成熟的市场比,中国的电影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也主要靠票房拉动,非院线渠道发展仍比较落后。但我们相信这壹块产业的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电影娱乐的市场渗透也将持续增加。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壹直均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和者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最新韩国电影分级制度

近年来,韩国电影异军突起,不仅在各大电影节上几乎不会空手而归,而且在国内票房上将好莱坞大片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在中国也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谁能想到,仅仅在6年之前,韩国电影市场的格局还严重失调美国好莱坞分取了韩国70%—80%的市场。 为了振兴本国的电影市场,韩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最为突出的是,取消电影剪阅制度,实行电影分级制度。这一任务由具有民间性质的影像物登记委员会承担。该委员会将韩国电影划分为5个等级全民皆宜、适合12岁以上观众观看、适合15岁以上观众观看、适合18岁以上观众观看和限制放映。实行这一制度后,韩国不仅没有出现低劣影片一哄而上的局面,反而促进了本土电影的竞争。现在,韩国拥有1170多家电影公司,一年只有70多部影片拍摄完成,与观众见面,竞争非常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帮助韩国电影实现了优胜劣汰。 民间机构电影振兴委员会也为韩国电影的振兴做出了贡献。电影振兴委员会是韩国非官方性质的电影最高主管机构,其主要资金来源含电影票税收及政府预算,每年约有4200万美元的预算。在上世纪90年代初,该委员会以协调政府和电影人之间的矛盾而威望大增,韩国独立导演金东园、赵成丰因为放映电影《红色》被捕,正是委员会出面协调才得以出狱。该委员会也掌控着电影辅助金的发放。该项资金的主要发放对象是进行独立制作的导演和电影学院的学生,用以实验短片、记录片和独立影片的制作,最高可申请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70万元)或制作费40%的辅助金。资金无须归还,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电影导演的梯队建设。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韩国电影人的集体努力下,当初金大中总统定下的“韩国国产电影市场占有率达到40%”的目标,如今早已实现。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上半年,韩国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已上升至63%。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中国电影商业化的进程

中国电影商业化的进程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同时也是一种商品,它通过流通渠道,以一定的票房价值来换取观众的参与,从而体现自己作为艺术的本性。电影的商业性是与生俱来的自身特性,是电影的本体属性之一。建国以来,我国的电影业被安置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意管理下,是电影的投资、制作、发行与放映都被一并纳入国家体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家统一机构。制片、发行、放映被分割成各自独立的单位,产品则由国家统购包销;电影制片厂是国家事业单位,整个电影体制是行政化合非市场化的。这种一包到底的经营方式使电影业在形式上完全失去了灵活性,投资于盈利跟电影创作者严重脱节,制片方只是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基本无须烤炉影片是否受观众的欢迎。与此同时,中国特定的政治环境也极大的限制了影片的内容。“十七年”中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统一标准,令电影背负上了沉重的意识形态包袱。由于畸形的强化了宣传教育工具的功能,而娱乐、审美功能却因被忽略而日渐萎缩,又有统购包销的计划性电影体制为其正常运营提供绝对的保障,因此,电影的商业性特质越来越模糊以致于几乎被完全遮蔽。应该说,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的中国电影体制、电影观念和创作方式基本是非商业化的。 “文革”结束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兴起,崭新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了。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商品经济的有序推进,也由此引发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文化消费群体的渐成规模。中国电影商业化是大众文化转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是指1979年以来中国电影在整个社会现代化背景下的一种转型趋向,在电影体制方面表现为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方面表现为逐步被想也电影的成规所渗透,娱乐片逐渐成为电影生产的主体。 纵观中国新时期电影商业化的进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79年-1984年事第一时期。1980年前后,《白莲花》《红牡丹》和《神秘的大佛》问世,1984年《武当》《武林志》等武打片相继上映。这些影片的出现显示着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萌生的一种新的电影文化要求,即开启了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的大门。但是由于在国家垄断、统购包销的旧电影工业体制下,这种不过强调电影商业化属性的影片既没有获得电影体制的大力扶持,又缺乏相应的电影理论准备,因此力量和影响都过于弱小,远远不足以解构当时的电影文化体系。但是,其实出现的观众主体的欢迎,已经预示了一种新的电影文化转型的到来。 1984年—1989年事第二时期。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电影企业化的举措使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在体制、观念和创作都发生了商业化的转变。随着一体化的电影文化体系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下的瓦解,主旋律、商业娱乐片和艺术片三足鼎立的电影文化格局开始形成。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虽然商业片已逐步成为电影生产的主体之一,理论界却非但没有给于应有的肯定和赞扬,反而以冷落蔑视的态度处之,甚至是横加讽刺和嘲笑。这不但是因为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市场经济的观念并未十分明确,人们对商业文化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也是因为当时的商业片本身质量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并且它们所造成世俗神话大多数不仅疏离了主流话语,也疏离了社会转型期间观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总的来说,电影体制改革裹足不前,山野电影自身在观念、体制、创作诸多方面的不成熟,都阻碍了商业电影创作的迅猛发展。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以下我们将从中影集团的发展概况,发展过程中所贯彻的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来展示中影集团的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发展概况: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导致唯有及时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势必要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同时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当务之急。中影集团通过发行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并在2008年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影集团成立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2011年5月13日,入选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电影市场现状分析

一.当前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喜爱和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提高文化软实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使得本土电影再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不断提高。虽然电影产业呈现出向上发展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影藏在其背后的一些问题,中国电影虽然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较以往有所上升,但是依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的状态,本土影片的海外竞争力依旧偏弱,这种情况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从近年来中式大片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本土电影在创作上已经摸索出一条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种互相渗透的电影美学道路,尤其是在电影主旋律应当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达成了共识。从在观众中的社会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蕴藉民族主流或核心价值理念的美学传统,这对中国电影产业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电影产业的营销观念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产品策略 对于制作好的影片,要充分挖掘影片的“整体概念”,特别是要加强对电影周边产品开发。相关资料表明,欧美电影产业的总收益,20%来自于银幕营销,80%来自于非银幕营销。比如:好莱坞的电影营销采用的是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齐头并进、互为支持的连锁式营销的方式,具体表现为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这“五位一体”的营销构架。电影营销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影片本身,一部电影的商业运作是可以通过一个产业链做营销的。电影产品如果是强势品牌,很容易拉动商家趋之若鹜,例如《星球大战》系列的周边产品的销售收入早已经超过了50亿美元;如《七剑》开发了包括七八千万人民币的网络游戏以及动漫,徐克导演亲自设计的七把剑也被制成了礼品盒等等,同时,在电影品牌之下,特许经营、联合促销、植入性广告等,都将是很有赢利潜力和空间的。 2.渠道和价格策略 在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分层分步地进行,如可以是对首映权进行拍卖,拍卖独家放映权是一种方式,全面铺开且赠送放大镜用于满地找牙也是一种方式;再如价格,根据渠道策略确定不同的价格策略,可以同步上映,可以逐步拓展市场,可以采取分期的价格策略,可以统一定价。 3.传播策略 对电影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工具;而电影之所以存在或存在得好不好的支点,完全视它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否顺畅良好,因而必须将营销传播进行整合运用,如宣传,媒体、海报是宣传,演员与观众见面,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研讨也是宣传,如路演、如首映仪式和晚会等等,当然,还可以利用短信、网络等手段进行快速传播。因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盗版异常猖獗,基于电影的生命周期短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在上市时就要快速跟进,更多地追求速度和力量,快速制胜。 当前本土电影营销现在仍处于一种以银幕营销为目的,以公关传播为主要手段的营销状态。现在我们的困境是票房营销不尽如人意,非票房营销后劲不足。现阶段的中国电影营销已经走出了单一的票房营销模式,但远远还没有和国际接轨,在跨世纪的新时代,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品牌营销、分众营销、竞合营销、文化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应运而生,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我国电影产业要实现营销方式的变革。应该借鉴一些新的营销理论并结合自身产业的特点开拓更多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现在的营销模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把创意作为营销的全部内容,而没有把营销建立在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电影营销策划不只是一个技巧、一个招数,而是一门科学。再好的点子,只有与整体营销策划相适应才会奏效。”就算运作比较成功的电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