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课 第一节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教案

第二课 第一节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教案

第二课 第一节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教案
第二课 第一节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教案

第二课第一节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教学重点

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有关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新上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

大家仔细看屏幕上两幅图片各是什么景观?(学生回答: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城市和乡村地点不同,但都是人类的居住地,这节课我们用一个更专业的词来表示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课件展示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讲授新课:

一、聚落与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78页找出聚落的种类,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讲述: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列举深圳事例。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引导学生根据人们从事的不同生产活动,结合书78页回答乡村聚落分为哪几个种类?课件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这四种乡村聚落类型的景观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

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讲述: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按生产方式乡村聚落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过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然而居住在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活动内容及形式(课件演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片)

结合“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等图片,学生自由讨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填表格。

过渡: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

活动内容及形式

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见到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同为乡村聚落,景观却有一定的差异,之后完成教材79页活动第二题,把图片A、B、C分别与亚洲、欧洲、非洲一一对号入座,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二、聚落与环境

课件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过渡:看屏幕的这张图片,咱们做一个设想: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多选择乙地,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略)。

讲述:甲、乙、丙三地对比甲地是最理想的居住地,大家也都讲出了非常充分的理由,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古代人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呢?

课件展示: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分布图

讲述:这是四大古文明发祥地分布图,早期的世界闻名有四大著名发祥地,其中有三大发祥地在亚洲。

提问: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都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即使是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

课件展示:聚落形成与发展形成因素图

讨论: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 4.19“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自己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教材所没有列举出的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其他环境因素。(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地形、资源、土壤、水温、交通因素外,还有气候、植被等因素,并让学生参照教材上的方法填入图中。

课件展示:世界平原、高山、荒漠景观图片

过渡: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部呢?

讨论: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自然段和图4.20“平原区聚落众多”,并联系已学过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使学生得出结论: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因此,就少又或者没有聚落。

过渡:一个聚落无论怎样简单或复杂,民居是最有特色的代表,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课件展示:热带雨林地区、沙漠地区、内蒙古草原地区、寒带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建筑景观。

活动: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这些民居的外观和大致结构。

2、用语言描述民居外观,如屋顶坡度、墙壁的厚度、所用建筑材料等

3、探讨人们问什么药建造这样的房子,人们在建筑房屋时考虑到哪些因素。

教师小结:影响传统民居的主要因素是气候。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智慧就地取材,建造了自己的居所。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和人们的生产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

2、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

成和发展。

3、聚落的差异以建筑为最具特色的代表。

课堂练习

作业:地理填充图册29—30页前三题;同步训练68—70页

板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农村

1、聚落定义牧村

乡村渔村

2、聚落分类林场

城市

4、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世界聚落的分布

3、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教案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2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保持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 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 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城市图片导入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作业。省教研室统一。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 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 1. 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 (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 B.人口众多 C.矿产资源丰富 D.商品经济较发达 2.《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下题。 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为了繁衍后代 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 3.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 A.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 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 C.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该地理环境影响 D.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4.“逢集”就是我们这里每月5天一逢的集市,也称“古集”,一直沿袭到今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该段文字描述了集市的哪些特点( ) ①自发性②传统性 ③周期性④地域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乡村集市具有的功能有( ) ①引导农业生产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③服务城市居民生活④扩大商品流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阅读下面描述乡村聚落的文字,完成1、2题。 ①上古之土,人民少而禽兽众,……,筑木为巢,以避群害。②黎族同胞……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榔树间。③……,阳光从竹林的顶端照进洞里,……,洞中人家一家挨一家分居在洞身前的两边基本不用顶盖,岩洞就是一个天然遮风挡雨又蔽日的大屋顶。④穿石曲蹬十数里,忽开村落两三家。幽深麝过芳草动,小巷鸡鸣塞日斜。 1.描写巢居时期乡村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文字③描述的村落主要分布在( ) A.平原 B.滨湖 C.山区 D.三角洲 6. 10世纪末期,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领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形成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10世纪欧洲城市的职能逐渐演变为城市() A.政治 B.军事 C.宗教 D.工商业 2.10世纪欧洲的城市( ) A.形成大城市带 B.有标志着自治的市民广场 C.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D.城内用地按功能区分 7.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 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 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2)城市与乡村相比,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原因有( ) ①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②通信便捷③城市面积广大④管理水平较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发展速度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 ②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较快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B.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C.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贵州农村有些房顶上盖的不是瓦而是板岩,主要反映了该地区的 A.气候环境B.地质环境C.水文环境D.土壤环境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咸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据上所述完成4~6题。 4.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5.最初的乡村聚落形成于 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 C.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 6.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③城市是由集村逐步演变而成的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图回答7~8题。

7.乔家大院建筑特色与设计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A.院门向东——日落方向B.正房高大——尊卑有序 C.屋檐倾斜——冬季防风D.高墙深院——遮挡阳光 8.在乔家大院众多传统题材的木雕中出现了现代火车(如图),说明 A.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B.传统文化容易被破坏 C.铁路最早出现在山西省D.建造者的想象力丰富 9.下图是我国两地区乡村民居景观图,造成两地民居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A.降水B.光照C.地形D.水源 10.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 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城市与乡村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溇港圩田系统(溇、港指小河,圩即堤)是古代太湖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拕土为溇,垒土成圩”“旱则溉之,水则泄焉”。历史上太湖流域溇港众多。下图示意太湖流域某溇港圩田系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乡村和城镇”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一章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4.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5.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生记笔记 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1.农业用地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山地_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郭晓东

收稿时间:2012-04-28;修回时间:2012-08-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6)作者简介:郭晓东(1971—),男,甘肃通渭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区域发展等。E-mail:gxd@https://www.doczj.com/doc/515118791.html, 。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指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即村落。中国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目前仍有7.13亿农村人口以及上百万个村落与集镇,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高达53.4%,农村聚落依然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1]。然而受重城轻乡思想的影响,中国乡村聚落研究远远滞后于城市聚落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建 房占地与聚落空废化现象并存、村镇发展无序、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乡村聚落研究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从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国外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起步较早。19世纪,法国地 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 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郭晓东1,张启媛1,马利邦2 (1.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甘肃兰州 730000;2.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 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 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000—1500m 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麦积区中图分类号:K90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10-0114-07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in Transition-region between Mountain and Hilly GUO Xiao -dong 1,ZHANG Qi -yuan 1,MA Li -bang 2 (1.School of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Gansu ,China ;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Gansu ,China ) Abstract:Take Maiji district in TianShui that across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east Gansu province and west Qinling Mountains as a case,using G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calcu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Landscape indices,scale level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The research shows that:(a)the area of rural settlements plaques differ greatly ,and the plaques numbe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 obviously higher than other types;(b)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shows the pattern of "thick in the north and sparse in the south",and the directive property of the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of rivers and roads is very apparent;(c)elevation and slop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the range of elevation about 1000~1500m and slope 5°~15°is the intensive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rea,settlements present a significant normal distribution along with the elevation and slope;(d)the forming,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s influenced by many combined factors.The Natural factor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while the humanities social factor i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s;spatial distribution;influence factors;Maiji District 第32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2,No.10 2012年10月ECONOMIC GEOGRAPHY Oct.,2012 DOI:10.15957/https://www.doczj.com/doc/515118791.html,ki.jjdl.2012.10.018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1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一、聚落的含义与分类 1.含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并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分类:聚落的主要类型为乡村和城市。 二、乡村聚落 1.含义: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表现 (1)分布与形态: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表现(举例) ①乡村聚落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乡村聚落的形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平原地区的村落密集,多呈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一般沿山谷呈带状分布。

③房屋建筑: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图见课本P10) (3)生产生活方式 ①成因(关系):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②举例:平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傍水而居的乡村,人们有的主要从事渔业;山区的乡村,人们有的从事林业;高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牧业。(图见课本P10) 三、城市聚落 1.形成 (1)基础: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乡村 聚落――→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 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 聚落 2.城市景观的特征(或:与乡村景观的区别) 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楼房高而密集(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交通发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密集呈网状),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人口密集),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 3.城市功能 (1)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特色不同:①有的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以政治活动为主,如北京;②有的城市工商业发达,偏重于经济活动,如上海;③有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文化艺术方面富有特色,如法国巴黎;等等。 (2)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例如,有的城市不仅拥有高科技园区,而且还有商业区和大面积的生活小区。如北京有高科技园区(中关村地区)、商业区(王府井,从事商业活动为主)、生活区(方庄小区,居住为主)。(图见课本P12) 4.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特色 (1)生产: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2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以珠三角顺德逢简水乡为例 【设计思路和理念】 以典型聚落岭南水乡“顺德逢简”为案例,通过课前的搜索资料、走访、调查、观察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中进行汇报、合作、探究、释疑,探讨“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保护”等问题和规律。本课例以“人地关系”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线索,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乡土案例和主题升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规律”,学会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材主要是通过部分图片和文字呈现主体内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干旱区”、“水稻区”等的乡村聚落),教材“活动”部分,通过两张图片(“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和“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单户型聚落”)设计问题(聚落的分布形态特征?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整体来说,教材缺乏具体的生动的案例一例贯之,使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缺乏从时空角度进行整体、综合思考,使学生体验度、参与度大为降低。本课例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案例一例贯之,来开展教学,既弥补教材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及高二以来的学习,高二学生对重要的地理思想(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等)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具备较好的分析、探究、推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课程目标和素养要求】 1.结合研学小组的汇报及提供的研学资料,探究“早期人类选址在逢简水乡的优越区位条件”、“清末逢简水乡发展壮大成为丝织业市镇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时空,提升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多要素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2.结合顺德逢简新时期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之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构建思维导图”等方式,为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献计献策,渗透和领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前走访、调查、考察以及课后对家乡古村落的研学线路设计、撰写研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行动能力,培养和落地“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和保护;新时期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乡土案例)、合作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分为“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三大部分。

专题1.2 乡村与城市(教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

第二课乡村和城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保持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时重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 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时重点 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 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城市图片导入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作业。省教研室统一。 第三学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身边实例,列举出不同区域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联系。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第二框城市聚落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第二框城市聚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所在地。这表明北京是我国的( ) A.文化中心 B.交通中心 C.经济中心 D.政治中心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其主要差异是() A.生产方式B.人均收入C.房屋数量D.人口数量3.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土壤肥沃B.水源不足 C.地形平坦D.交通便利 4.下列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 B.城市聚落的特色与功能整齐单一 C.出现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 D.城市聚落有着完善的生产设施和生活文化设施 5.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平坦的甲聚落呈团块状 B.丙聚落的人们一般从事捕鱼等生产活动 C.丁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乡村和城市的聚落规模没有差别 6.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乡村聚落人口集中,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B.城市聚落相对规模较小,较分散 C.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D.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城市,后有乡村 7.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乡村居民主要从事渔业 B.乡村里有很多商场、学校、医院,道路纵横交错 C.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D.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二、非选择题 8.读图,回答问题。 (1)A表示聚落,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为;B表示聚落,主要从事的工作为。 (2)从出现的时间来看,聚落早于聚落。 (3)A聚落比B聚落交通条件要 (好、差),人口密度要 (大、小)。 (4)环境质量比较好的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是。 (5)将下列字母填写在表中适当位置。 a.农田b.商业街c.果园d.养鱼塘e.大型超市f.人民医院g.养牛场h.立交桥i.林场j.公园k.高等院校

第1单元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2)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2) 基础达标 1.爸爸拨通了电话问:“你好,天龙旅行社吗?请问七月份到海南旅游的团队还有吗?”小叶知道,这是() A. 物产联系 B.人才联系 C. 技术联系 D. 信息联系 2.下列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文化联系的是( ) A. 杭州的西湖藕粉销往海外 B. 教师通过教学网站下载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 C. 浙江温州的居民到四川投资办厂 D. 内地的青少年代表到香港进行文艺演出 3.下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信息联系的是( ) A. 玉环的文旦销往北京 B. 浙江的教师到四川支援教育 C. 海南人到浙江卖椰子 D. 北京某大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深圳人才市场的信息 4.青藏铁路通车以后,不少武汉人坐火车到拉萨开办小商品市场。这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的( ) A. 文化联系 B. 技术联系 C. 人才联系 D. 经济联系 5.城乡交流为乡村带来的好处有( ) ①为农产品提供充足的消费市场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工业原料,如棉花等④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下列关于不同区域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互不联系 B. 有时联系,有时不联系 C. 联系松散

D. 相互交织 拓展提高 7.小梅的妈妈在社区里开了一家小店,货架上摆满了产自全国各地的商品,每种商品下面都贴上了标签,写上了产地。可是小梅的妈妈一不小心把标签贴错了。 (1)请你帮小梅分析一下,把贴错的标签改正过来。 货名西湖藕粉花生油椰子汁葡萄干茅台酒 产地贵州杭州新疆山东海南改正: 货名西湖藕粉花生油椰子汁葡萄干茅台酒 产地 (2)小梅妈妈的小店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这说明了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张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村子里,谁家来了远方的客人,大家都会带上自家的美食前来看望,邻里之间如同兄弟姐妹,走动得很勤。茶叶和山核桃是我们这里的特产。乡亲们最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茶叶和山核桃丰收的季节。由于质量好,它们大都销往大城市,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材料二:上海市的南京路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它在旧社会被称为“十里洋场”,深受殖民文化的影响。如今,南京路上商店鳞次栉比,既有综合性的大商场,也有名特商品的专卖店。在这里,人们可以采购到全国各地的特产。大街上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些人中有很多来自乡村,他们在这里购物、休闲、娱乐、学习,感受着大都市特有的气息。 (1)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特色上来说分别反映了哪一类型的社区?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学习目标】感受乡村聚落的景观以及不同乡村聚落居民生活的差异。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聚落的基本形态,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 【学习难点】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课时安排】1课时 【基础部分】 (学习程序:自读课文三遍和 助学资料,独立完成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 时间约为15分钟。组长根据任务完成度打好预习分。课堂组内进行对学纠正,仍有疑难举手示意, 时间大约为10分钟。) 1、每个社区都处于一定的区域(聚落)中,我们一般把这些区域(聚落)分成两大类, 它们分别是 和 。 2、乡村聚落简称 ,是人们 、 和 的场所。 3 城市聚落 4、有的村落建在高地上,有的村落建在河湖旁,这是为什么? 【要点部分】 (学习程序:详读课文,课内对要点部分组内对学、群学10分钟,然后进行大展示15 分钟,即将题目分到组内每位同学,逐一解决,每组展示完请其他小组点评和补充,时 间总共5分钟。) 1、观察P9图1-17和1-18,请选择: 你认为平原的村落呈( )特点,山谷的村落又呈( )特点 A 、条带状; B 、组团状 这说明村落的 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观察P10图1-21中四幅都是乡村情景,小明做了一个村落类型与相关活动搭配的总 结,你认为正确的是,请选择:( ) A 、 农村——放牧; B 、渔村——捕鱼; C 、林场——耕作; D 、牧村——伐木; 这说明同属乡村聚落,人们从事的 和 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

的差异决定的。 3、阅读P11正文第二段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识,完成P13页“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表格。 4、(1)阅读P11最后一段内容,并观察图1-22和1-23思考: 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它的功能是以为主; 作为荷兰的港口城市的鹿特丹,它的功能偏重于; 作为中国古城的西安,它在方面富有特色。 (2)阅读P12图文思考: 北京的中关村是属于功能区; 北京的王府井是属于功能区; 北京的方庄小区是属于功能区; 作为一个城市的北京有这么多功能区,这说明了什么? 【拓展部分】 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课堂小结】 (学习程序:先对照学习目标认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独立完成课堂小结,再小组内群学交流,时间5分钟。) 【当堂检测】 完成作业本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中图版选修4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中图版选修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大势及影响因素;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地理绘图、地理图像观察思考、地理材料分析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分析和运用,使学生受到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教学重点: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一)课前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班级6人一组分成8个学习小组(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推选组长一名); ③学生课前复习必修Ⅰ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二)教学方法选用 (1)案例分析法: (2)问题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云南哈尼村落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我国各地的民居形式多姿多彩,村落形态也丰富多样。晋中大院高墙深宅、深邃富丽,皖南民居则清雅朴素、空灵俊秀。也有临河依水、粉墙照影的浙江民居,随势而筑、雄浑壮美的西藏碉房…… 水上村落 问题:村落的形态受何因素影响? 提示:受自然及社会因素影响。 三点剖析 一、影响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 (1)水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在对乡村聚落选址的时候,既要考虑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水,又要防止灾害的发生。因此在河、湖、泉附近向阳的高地,往往是乡村聚落的首选场所。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因此自然条件优良的地方形成了更多的乡村聚落。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等。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3.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学校所在地区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4.结合实例,理解合理规划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1.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材料:诸葛村视频、诸葛村内外平面示意图 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诸葛村空间结构 师: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其村落布局宛如八卦图。村落的中心为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钟池周围分布有八条巷道,多数民居沿着巷道分布。诸葛村是聚落的一种表现形式,村中民居和祠堂等建筑如何分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讲授新课】 (板书)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师: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聚落有哪两种形式?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城镇。 出示视频:乡村和城镇聚落 师:对比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图,思考二者的差异。 出示表格:乡村与城镇的区别 师:请从聚落规模、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方式的角度比较乡村和城镇的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小,交通不便,人口稀疏,建筑多为低层建筑;城镇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大,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建筑密集且高…… 出示图片: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 师:诸葛村属于乡村聚落,请大家观察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思考 1.诸葛村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中图版选修4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大势及影响因素;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地理绘图、地理图像观察思考、地理材料分析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分析和运用,使学生受到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教学重点: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一)课前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班级6人一组分成8个学习小组(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推选组长一名); ③学生课前复习必修Ⅰ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二)教学方法选用 (1)案例分析法: (2)问题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云南哈尼村落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我国各地的民居形式多姿多彩,村落形态也丰富多样。晋中大院高墙深宅、深邃富丽,皖南民居则清雅朴素、空灵俊秀。也有临河依水、粉墙照影的浙江民居,随势而筑、雄浑壮美的西藏碉房…… 水上村落 问题:村落的形态受何因素影响? 提示:受自然及社会因素影响。 三点剖析 一、影响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 (1)水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在对乡村聚落选址的时候,既要考虑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水,又要防止灾害的发生。因此在河、湖、泉附近向阳的高地,往往是乡村聚落的首选场所。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因此自然条件优良的地方形成了更多的乡村聚落。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两次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广西大圩古镇”图,导入。 [新课教学]: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例如:在我国川西平原部分地区,田地紧密围绕在村落住宅的周边(图2.2)。 (2)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图23)。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图24)。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如,居住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只是商店用地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已。 (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图为我国浙江杭州某居住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图为美国纽约的中央商务区——曼哈顿。 (3)工业区是工业集聚的区域,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图为我国江苏南京化学工业园。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如,香港的商业中心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图2.5)。又如沈阳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则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 思考 香港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这在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城镇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镇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某地地租高低是人们对该地土地利用的选择,以及市场竞争

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分布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1)练习新人教版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1.中国南方村落多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潮湿 B.平原面积小 C.文化背景 D.沿河流伸展 2.下列乡村地区,以散居最为方便的是 A.美国东北部地区 B.法国巴黎盆地 C.中国南方丘陵地区水田农耕区 D.中国北方平原地区旱地农耕区 3.下列有关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在我国的表现,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没有院落 B.北方多大型村落,密度较小 C.南方以团状聚落为主 D.西部地区没有固定聚落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开始进入乡村聚落阶段 B.工业革命是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C.散漫型村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 D.自然条件决定了乡村聚落的区位 5.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河流交汇处的高亢平坦之地,原因是( ) ①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 ②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 ③用水和交通比较便利 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程集古镇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据程氏家谱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程姓富户在此地临水处辟建石级码头,开店设铺,形成集市,始称程家集,至今有800余年历史。(《古老而神秘的程集古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程集具有怎样的分布特征( ) A.分布在人口较多的地方 B.靠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C.靠近地方政府驻地 D.与民俗风情有关 2.程集古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临近水源B.地形平坦

C.交通干道交会处 D.靠近集市 7.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 A.聚落就是人们居住的场所 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 C.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逐渐发展形成固定的聚居形式 D.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8.下表是我国陕西省三大地区村落情况对比表,完成下列问题。 (1)A、B、________,其差异主要是受________因素影响。 (2)A地区城镇一般沿________分布,其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3)B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型。 9.下列关于聚落的分布,描述错误的是( ) A.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聚落的分布比较密集 B.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越来越少了 C.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2.答案: C 解析: 3.答案: B 4.答案: C 5.答案: C 解析:乡村聚落的选址要尽可能接近水源地,但也要防止洪水侵袭。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土壤肥沃,农耕发达,交通便利,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