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复习用“空提纲

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复习用“空提纲

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复习用“空提纲
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复习用“空提纲

附录: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复习用“空提纲”

1、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什么物理量把宏观量和微观量联系起来?

3、什么现象证明物体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人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布朗运动是谁的运动?在什么情况下布朗运动加剧?布朗运动给人们什么启示?

5、分子力有哪些特点?

6、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7、一个分子固定,另一个分子从远处无初速释放,它怎样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怎样变化?

8、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两条途径?△U、W、Q三者的关系怎样?

10、哪些现象证明光有波动性哪些现象?哪些现象证明光有粒子性?

11、什么是光的干涉?在什么条件下光会发生干涉?

12、在双缝干涉现象中,单缝屏和双缝屏各起什么作用?光在哪个区域发生干涉?在像屏上看见什么样的干涉图样(单色光和白光)?

13、什么是薄膜干涉?在薄膜干涉现象中,是哪两列光波发生干涉?

14、什么是增透膜?它能使什么色光增透?增透膜厚度多大?

15、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什么?当卡尺两脚的距离多大时能够看见衍射条纹?

16、单色光与白色光的单缝衍射条纹有什么不同?其中中央条纹各是怎样的?

17、单色光的衍射条纹与双缝干涉条纹有什么不同?条纹宽度与光的波长有什么关系?

18、光谱的种类有哪些?各是怎样产生的?太阳光谱是什么光谱?其中的暗线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特征谱线?光谱分析用哪种光谱?

19、电磁波谱以波长从小到大怎样排列?频率从高到低怎样排列?分别是如何产生的?

20、什么是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有哪四条规律?光子的能量有多大?与光的波长和频率有什么关系?

2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什么样?逸出功有哪两个表达式?

22、什么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

23、α粒子散射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给人的启发是什么?

24、玻尔理论的三个主要内容是什么?

25、量子数为4的能级一群(个)氢原子可能发射多少种光子?能量各是多大?

26、氢原子吸收光子后发生什么变化?多大能量的光子能使氢原子跃迁?多大能量的光子能使氢原子电离?

27、三种衰变的本质各是怎样的?原子核的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a b X→c d Y 几次α、β衰变?

28、什么叫半衰期? 物理或化学条件改变时,半衰期怎样?

29、匀强磁场中的衰变:轨迹为外切圆时是什么衰变? 轨迹为内切圆是什么衰变?轨迹半径与电量有什么关系?

30、什么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 怎样求核反应中释放的能量?

31、可控裂变反应和不可控裂变反应有什么应用? 什么是热核反应? 热核反应有什么实际应用? 为什么可控核聚变是较理想的能源?

原子物理学期末自测题

1、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 A.10-10cm; B.10-8m C.10-10m D.10-13m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中: A.绝大多数α粒子散射角接近180° B. α粒子只偏差2°~3° C.以小角散射为主也存在大角散射 D.以大角散射为主也存在小角散射 3、进行卢瑟福理论实验验证时发现小角散射与实验不符这说明: A.原子不一定存在核式结构 B.散射物太厚 C.卢瑟福理论是错误的 D.小角散射时一次散射理论不成立 4、用相同能量的α粒子束和质子束分别与金箔正碰,测量金原子核半径的上限.试问用质子束所得结果是用α粒子束所得结果的几倍? A.1/4 B.1/2 C.1 D.2 5、动能E =40keV的α粒子对心接近Pb(z=82)核而产生散射,则最小距离 K 为(m): A.5.9 B.3.0 C.5.9╳10-12 D.5.9╳10-14 6、如果用相同动能的质子和氘核同金箔产生散射,那么用质子作为入射粒子测得的金原子半径上限是用氘核子作为入射粒子测得的金原子半径上限的几倍? A.2 B.1/2 C.1 D .4 7,每10000 现有4个粒子被散射到角度大于5°的围.若金箔的厚度增加到4倍,那么被散 A. 16 B.8 C.4 D.2 8、90°和60°角方向上单位立体角的粒子数之比为: A. 9,, 分布,在散射物不变条件下则必须使: A B C D 10、氢原子光谱莱曼系和巴耳末系的系线限波长分别为: A.R/4 和R/9 B.R 和R/4 C.4/R 和9/R D.1/R 和4/R

11、氢原子基态的电离电势和第一激发电势分别是: A.13.6V和10.2V;B.–13.6V和-10.2V;C.13.6V和3.4V;D.–13.6V和-3.4V 12 A.5.29×10-10m B.0.529×10-10m C. 5.29×10-12m D.529×10-12m 电子的动能为1eV,其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为1.22nm。 13、欲使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发出H 线,则至少需提供多少能量(eV)? α A.13.6 B.12.09 C.10.2 D.3.4 14、用能量为12.7eV的电子去激发基态氢原子时,受激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能出现几条光谱线(不考虑自旋); A.3 B.10 C.1 D.4 15、按照玻尔理论基态氢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线速度约为光速的: A.1/10倍 B.1/100倍 C .1/137倍 D.1/237倍 16、已知一对正负电子绕其共同的质心转动会暂时形成类似于氢原子的结构的“正电子素”那么该“正电子素”由第一激发态跃迁时发射光谱线的波长应为: A. 17 A.-3.4eV B.+3.4eV C.+6.8eV D.-6.8eV +的第一轨道半径是: 18、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氦离子H e A. +处于第一激发态(n=2)时电子的轨道半径为: 19、一次电离的氦离子H e -10m-10-10-10m +离子中基态电子的电离能能是: 20、在H e A.27.2eV B.54.4eV C.19.77eV D.24.17eV 21、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结果表明: A电子自旋的存在B原子能量量子化C原子具有磁性D原子角动量量子化 22、为使电子的德布罗意假设波长为100nm,应加多大的加速电压: A.6V; B.24.4V;5V; D.15.1V 23、如果一个原子处于某能态的时间为10-7S,原子这个能态能量的最小不确定数量级为(以焦耳为单位):

光学 原子物理

光学原子物理 一、基本概念 (一)光的干涉 条件:频率相同, 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现象:两个相干光源发出的光在相遇的空间相互叠加时,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1.双缝干涉相干光源的获取:采用“分光”的透射法。 当这两列光源到达某点的路程差: Δγ=kλ(k=0,1,2……)出现亮条纹 Δγ=(2k+1)λ/2 (k=0,1,2……)暗条纹 条纹间距Δx=(L/d) λ(明纹和暗纹间距) ·用单色光作光源,产生的干涉条纹是等间距; ·用白光作光源,产生彩色干涉条纹,中央为白色条纹; 2.薄膜干涉:相干光源的获取,采用“分光”的反射法 由薄膜的前后两个表面反射后产生的两列相干光波叠加形成的干涉现象: ·入射光为单色光,可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入射光是白光,可形成彩色干涉条纹。 3.光的干涉在技术上的应用 (1)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等间距的平行线) (2)透镜和棱镜表面的增透膜,增透膜的厚度等于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 (二)光的衍射 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阴影里的现象为称光的衍射现象。

*产生明显衍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光波波长或和光波波长差不多。 *现象:(1)泊松亮斑(2)单缝衍射 ·单色光通过单缝时,形成中间宽且亮的条纹,两侧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且条纹宽度比中间窄; ·白光通过单缝时,形成中间宽的白色条纹,两侧是窄且暗的彩色条纹。 (三)光的电磁说 1.电磁波谱 a.将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按频率由小到大(或波长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起来,组成电磁波谱; b.·无线电波是LC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周期性运动产生 ·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后产生; ·伦琴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 ·γ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 2.光谱与光谱分析 光 谱 *由于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明线光谱或吸收光谱都含有这些特征谱线,故可根据明线光谱或吸收光谱分析,鉴别物质或确定它的化学组成。

原子物理学试题汇编

临沂师范学院物理系 原子物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论述题25分,每小题5分) 1.夫朗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和结论。 1.原理:加速电子与处于基态的汞原子发生碰撞非弹性碰撞,使汞原子吸收电子转移的的能量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处第一激发态的汞原子返回基态时,发射2500埃的紫外光。(3分) 结论:证明汞原子能量是量子化的,即证明玻尔理论是正确的。(2分) 2.泡利不相容原理。 2.在费密子体系中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费密子处于同一个量子态。(5分) 3.X射线标识谱是如何产生的 3.内壳层电子填充空位产生标识谱。(5分) 4.什么是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举例说明之。 4.原子核自发地的发射 射线的现象称放射性衰变,(4分)例子(略)(1分) 5.为什么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能放出巨大能量 5.因为中等质量数的原子核的核子的平均结合能约为大于轻核或重核的核子的平均结合能,故轻核聚变及重核裂变时能放出巨大能

量。(5分) 二、(20分)写出钠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和原子态。如果价电子被激发到4s态,问向基态跃迁时可能会发出几条光谱线试画出能级跃迁图,并说明之。 二、(20分)(1)钠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1s22s22p63s;原子基态为2S1/2。(5分) (2)价电子被激发到4s态向基态跃迁时可发出4条谱线。(6分)(3)依据跃迁选择定则1 0, j 1,± = ? ± ?= l(3分)能级跃迁图为(6分) 三、(15 耦合时,(1)写出所有 可能的光谱项符号;(2)若置于磁场中,这一电子组态一共分裂出多少个能级(3)这些能级之间有多少可能的偶极辐射跃迁 三、(15分)(1)可能的原子态为 1P 1,1D 2, 1F 3; 3P 2,1,0, 3D 3,2,1, 3F 4,3,2。 (7分) (2)一共条60条能级。(5分) (3)同一电子组态形成的原子态之间没有电偶极辐射跃迁。(3分)

5052高一物理光学原子物理测试题

《光学、原子物理》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某介质的折射率为2,一束光从介质射向空气,入射角为60°,如图1所示的哪个光路图是正确的? 图1 2.如图2所示是光电管使用的原理图.当频率为v 0的可见光照射到阴极K上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则() 图2 (A)若将滑动触头P移到A端时,电流表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 (B)若将滑动触头P逐渐由图示位置移向B端时,电流表示数一定增大 (C)若用紫外线照射阴极K时,电流表中一定有电流通过 (D)若用红外线照射阴极K时,电流表中一定有电流通过 3、物体从位于凸透镜前3f处逐渐沿主轴向透镜靠近到1.5f处的过程中,像和物体的距离将(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变小; (D)先逐渐变小后逐渐变大. 4.由中国提供永磁体的阿尔法磁谱仪如图3所示,它曾由 航天飞机携带升空,将来安装在阿尔法国际空间站中,主要使 命之一是探索宇宙中的反物质.所谓的反物质即质量与正粒子 相等,带电量与正粒子相等但相反,例如反质子即为,假 若使一束质子、反质子、α粒子和反α粒子组成的射线,通过 OO'进入匀强磁场B2而形成的4条径迹,则( ) 图3

(A)1、2是反粒子径迹 (B)3、4为反粒子径迹 (C)2为反α粒子径迹 (D)4为反α粒子径迹 5、某原子核A 先进行一次β衰变变成原子核B ,再进行一次α衰变变成原子核C ,则: (A)核C 的质子数比核A 的质子数少2 (B)核A 的质量数减核C 的质量数等于3 (C)核A 的中子数减核C 的中子数等于3 (D)核A 的中子数减核C 的中子数等于5 6、在玻尔的原子模型中,比较氢原子所处的量子数n =1及n =2的两个状态,若用E 表示氢原子的能量,r 表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半径,则: (A) E 2>E 1,r 2>r 1 (B) E 2>E 1,r 2r 1 (D) E 2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

光学 一、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2.光在介质中的光速: 3.光射向界面时,并不是全部光都发生折射,一定会有一部分光发生反射。 4.真空/空气的n等于1,其它介质的n都大于1。 5.真空/空气中光速恒定,为,不受光的颜色、参考系影响。光从真空/空气中进入介质中时速度一定变小。 6.光线比较时,偏折程度大(折射前后的两条光线方向偏差大)的光折射率n大。 二、光的全反射 1.全反射条件:光由光密(n大的)介质射向光疏(n小的)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C,其求法为。 2.全反射产生原因:由光密(n大的)介质,以临界角C射向空气时,根据折射定律,空气中的sin角将等于1,即折射角为90°;若再增大入射角,“sin空气角”将大于1,即产生全反射。 3.全反射反映的是折射性质,折射倾向越强越容易全反射。即n越大,临界角C越小,越容易发生全反射。 4.全反射有关的现象与应用:水、玻璃中明亮的气泡;水中光源照亮水面某一范围;光导纤维(n大的内芯,n小的外套,光在内外层界面上全反射) 三、光的本质与色散 1.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其真空中的波长、频率、光速满足(频率也可能用表示),来源于机械波中的公式。 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频率不变,光速与波长同时变大或变小。 3.将混色光分为单色光的现象成为光的色散。不同颜色的光,其本质是频率不同,或真空中的波长不同。同时,不同颜色的光,其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也不同。 4.色散的现象有:棱镜色散、彩虹。

5.红光和紫光的不同属性汇总如下: 频率f(或ν) 真空中里的 波长λ 折射率n 同一介质中 的光速 偏折程度临界角C 红光大大大紫光大大大 原因 n越大偏折 越厉害 发生全反射光子能量发生光电效应 双缝干涉时的 条纹间距Δx 发生明显衍 射 红光大容易紫光容易大容易 原因临界角越小 越容易发生 全反射 波长越大越 有可能发生 明显衍射 四、光的干涉 1.只有频率相同的两个光源才能发生干涉。 2.光的干涉原理(同波的干涉原理): 真空中某点到两相干光源的距离差即光程差Δs。 当时,即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由于两光源对此点的作用总是步调相反,叠加后使此点振动减弱; 当时,即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半波长的偶数倍时,由于两光源对此点的作用总是步调一致,叠加后使此点振动加强。 3.杨氏双缝干涉:单色光源经过双缝形成相干光,在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等间距条纹。双缝间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L、光的波长λ、条纹间距Δx的关系为。 4.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指的是两条相邻的明条纹中心的距离。其它条件相同时,光的波长越大,条纹间距越大,明、暗条纹本身也越粗。 5.若使用白光做双缝干涉实验,会得到彩色的条纹,中央明纹为白色。 6.薄膜干涉:光射向薄膜时,在膜的外、内表面各反射一次,两束反射光在外表面相遇发生干涉。若叠加后振动加强,则会使反射光增强,透射光减弱;若叠加后振动减弱,则会使反射光减弱,透射光增强。 7.薄膜干涉的现象与应用:彩色肥皂泡、彩色油膜;增透膜、增反膜、检查工件平整度。 五、光的衍射

光学、原子物理知识总结

光学、原子物理知识总结

光学 一、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发现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表达式:r i n sin sin = 2、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折射率: 物理意义:反应介质的光学特性,折射率大,说明光从真空射入到该介质时,偏折大。 (1)r i n sin sin = 为比值定义。由介质本身的光学性质和光的频率决定。 (2)v c n =,任何介质的折射率总大于1。 (3)r i n sin sin =中i 总是真空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4、几个典型的折射光路 (1)平行玻璃砖的光路 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平行,且光线发生了侧移。 (2)球形玻璃砖的光路 (3)平行玻璃砖的光的侧移距离 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O 2A 为偏移距离Δx ,有:Δx =d cos r ·sin(i -r ) n =sin i sin r 若为同一单色光,即n 值相同.当i 增大时,r 也增大,但i 比r 增大得快, sin(i -r )>0且增大,d cos r >0且增大。 若入射角相同,则:Δx =d sin i (1-cos i n 2-sin 2i )即当n 增大,Δx 也增大 结论: (1)同种单色光的侧移距离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不同种单色光的折射率大的侧移距离大 二、全反射 1、条件:① 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② 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 2、临界角:n C 1 sin = ,C 为折射角为900时的入射角。 B A i 30° 120° r ′ O A E B C D O ′ 60° M

原子物理学总复习大纲第一章

第一章 原子模型 1.原子的大小和质量 原子的线度r 约在10-10米数量级. 原子的质量使用原子质量单位u,1u 为1个碳原子12C 质量的1/12, 1u=1.6605402×10-27千克. 2.卢瑟福核式结构 几种结构模型:汤姆逊枣糕模型(西瓜模型)、长冈半太郎土星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荷Ze ,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在核的库存仑场中绕核运动.与实验结果符合最好。 原子核的线度r 为10-14~10-15米的数量级. 3.α粒子散射理论(验证模型的理论) 偏转角与瞄准距离的关系: 22θcot a b = 或 ctg θ/2=4πεоMv 2/(2Ze 2)b 卢瑟福散射公式: 原子核半径大小的估算公式: )2(12θcsc +=a r m 或 )21(1241 220θπεsi n +=Mv Ze r m 第二章玻尔模型 纲 要 1.里德伯(J.R.Rydberg)方程: (1)氢、类氢离子的里德伯方程的波数表示形式 ??????-=≡22111n m R H λν~ ??????-=≡22111n m R Z A λν~ (2)里德伯方程的光谱项表示形式 ν~=T (m)-T (n), (3)氢、类氢离子里德伯方程的能量表示形式 []2211n m hcR Z c h h A -==λν 2n Rhc Z E n -= eV Rhc 613.= 2 1)441()(4 22 210θπεθσsin E e Z Z c =

2. 里德伯公式对应的轨道跃迁、能级跃迁两种形象表示 3.其他一些相关量 (1)氢、类氢原子的里德伯常量 M m R R A +=∞11 (2)能级间跃迁两能级能量差E 和波长、波数的关系 E nmKeV 241.=λ nmKeV E 2411.~==λν (3)氢原子、类氢原子轨道半径公式 n a r n 1= a 1=0.053nm (4)氢原子电子速度公式 n c V n α= α=1/137 4.一些相关思想 (1) 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实验,引入了能量交换量子化的假说:E =h ν:普朗克常量h 的物理意义是:h 是能量量子化的量度,即能量分立性的量度。 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的假说,引入了光量子的概念,以解释光电效应。他提出光子的能量E =h ν(在1917年,又提出光子的动量p =hν/c),从而把表征粒子特性的量(能量和动量)与表征波性的量(波长或频率)联系起来,其间的桥梁是普朗克常量。 (2) 19世纪末,物理学家开始敲开原子的大门,他们发现了电子的电荷e 和质量m e ,但是,单靠这两个常量既不能决定原子体系的线度,也不能决定它的能量;线度与能量,总是表征物理结构任一层次的两个基本特征量,还缺少一个常量,它正是普朗克常量。 尼尔斯.玻尔把h 与e 和m e 结合起来,导出了表征原子体系的线度: 线度 nm e m r e 0.0529422 01== πε 能量 eV c m E e 13.6)(212==α 注意:乘积 02 4πεαe c =,并不不包含c ,c 在这里只是非本质地出现。

11高考光学原子物理专题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①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②极少数α粒子则发生了较大的偏转甚至返回.注意,核式结构并没有指出原子核的组成. 二、波尔原子模型 玻尔理论的主要内容: 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定态假设实际上只是给经典的电磁理论限制了适用范围:原子中的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受该理论的制约. 2.“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吸收)电磁波(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hν=E m -E n . 3.“能量量子化假设”和“轨道量子化假设”:由于能量状态的不连续,因此电子绕核转动的轨道半径也不能任意取值. 三、原子核的衰变及三种射线的性质 1.α衰变与β衰变方程 α衰变:X A Z →42Y A Z --+42He β衰变:X A Z →1Y A Z ++01e - 2.α和β衰变次数的确定方法 先由质量数确定α衰变的次数,再由核电荷数守恒确定β衰变的次数. 3.半衰期(T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4.特征:只由核本身的因素所决定,而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 5.规律:N =N 01()2 t T . 6.三种射线 射线 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物质微粒 氦核 42He 电子01e - 光子γ 带电情况 带正电(2e ) 带负电(-e ) 不带电 速度 约为110 c 接近c c 贯穿本领 小(空气中飞行几厘米) 中(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 大(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 电离作用 强 次 弱 四、核能 1.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mc 2. 2.核能的计算 (1)若Δm 以千克为单位,则: ΔE =Δmc 2. (2)若Δm 以原子的质量单位u 为单位,则: ΔE =Δm ×931.5 MeV . 3.核能的获取途径 (1)重核裂变:例如 235 92U +10n →13654Xe +9038Sr +1010n (2)轻核聚变:例如 2 1H +31H →42He +10n 聚变的条件:物质应达到超高温(几百万度以上)状态,故聚变反应亦称热核反应. 二、考查衰变、裂变、聚变以及人工转变概念 ●例2 现有三个核反应: ①24 11Na →2412Mg +____; ②23592U +10n →14156Ba +9236Kr +____;③21H +31H →42He +____. 完成上述核反应方程,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

原子物理光学知识点.doc

重要概念和规律 1.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卢瑟福) 实验基础α粒子散射实验——用放射源发出的α粒子穿过金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按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极少数发失大角度偏转。个别被弹回.基本内容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核(半径约10-15~10-14m),集中了几乎全部原子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原子半径约10-10m)。困难问题按经典理论,电子绕核旋转将辐射电磁波,能量会逐渐减小,电子运行的轨道半径不断变小,大量原子发出的光谱应该是连续光谱。 2.玻尔理论(玻尔)实验基础氢光谱规律的研究。基本内容(三点假设)(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的能量状态(定态),其总能量En(包括动能和电势能)与基态总能量量的关系为En=E1/n2(n=1、2、3……)。(2)原子在两个定态之间跃迁时,将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时光子;光子的能量为hν=E初-E终。(3)电子绕核运行的可能轨道是不连续的。各可能轨道的半径rn=n2r1基态轨道半径r1。(n=1、2、3……)。困难问题无法解释复杂原子的光谱. 3. 放射现象(贝克勒尔) 三种射线(1)α射线氦原子核流。v≈c/10。贯穿本领很小。电离作用很强。 (2)β射线高速电子流。v≈c。贯穿本领强,电离作用弱。 (3)γ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v=c。贯穿本领很强,电离作用很弱。 衰变规律遵循电量、质量(和能量)守恒。 α衰变、β衰变、γ衰变(γ衰变是伴随着α衰变或β衰变同时发生的)。 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读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由核内部本身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公式 4.原子核的组成 实验基础 (1)质子发现(1919年,卢瑟福) 147N + 24He → 817O + 11H (2)中子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 49Be + He → 612C + 01n 基本内容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组成.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各核子间依靠强大的核力来集在核内。 5.放射性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具有放射性的原子。 实验基础用α粒子盖击铝核首先实现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出性同位素磷(1934年,约里奥?

原子物理学复习总结提纲

第一章 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一、学习要点 1、原子的质量和大小R ~10-10 m , N A =6.022?1023mol -1,1u=1.6605655?10-27 kg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孙原子模型 (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结果、分析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α粒子散射理论: 库仑散射理论公式:2212122 00cot cot cot 12422242 C Z Z e Z Z e a b E m v θθθπεπε===?'? 卢瑟福散射公式:2 221244 01 ()4416sin sin 22Z Z e a d d dN N nAt ntN E A θθπεΩΩ'== 2sin d d πθθΩ= 实验验证:1 422sin ,,Z , ,2A dN t E n N d θρμ --'??∝= ?Ω??,μ靶原子的摩尔质量 微分散射面的物理意义、总截面 24()216sin 2a d d b db σθπθ Ω == ()02 2212244()114416sin 22 Z Z e d a d E Sin σθσθθθπε??≡== ?Ω?? (5)原子核大小的估计: α粒子正入射(0 180θ=)::2 120Z Z 14m c e r a E πε=≡ ,m r ~10-15-10-14m

第一章自测题 1. 选择题 (1)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 A .10-10cm; B.10-8m C. 10-10m D.10-13m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中: A.绝大多数α粒子散射角接近180? B.α粒子只偏2?~3? C.以小角散射为主也存在大角散射 D.以大角散射为主也存在小角散射 (3)进行卢瑟福理论实验验证时发现小角散射与实验不符这说明: A.原子不一定存在核式结构 B.散射物太厚 C.卢瑟福理论是错误的 D.小角散射时一次散射理论不成立 (4)用相同能量的α粒子束和质子束分别与金箔正碰,测量金原子核半径的上限. 问用质子束所得结果是用α粒子束所得结果的几倍? A. 1/4 B . 1/2 C . 1 D. 2 (5)动能E K =40keV 的α粒子对心接近Pb(z=82)核而产生散射,则最小距离为(m ): A.5.91010-? B.3.01210-? C.5.9?10-12 D.5.9?10-14 (6)如果用相同动能的质子和氘核同金箔产生散射,那么用质子作为入射粒子测得的金原子半径上限是用氘核子作为入射粒子测得的金原子半径上限的几倍? A.2 B.1/2 C.1 D .4 (7)在金箔引起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每10000个对准金箔的α粒子中发现有4个粒子被散射到角度大于5°的范围内.若金箔的厚度增加到4倍,那么被散射的α粒子会有多少? A. 16 B.8 C.4 D.2 (8)在同一α粒子源和散射靶的条件下观察到α粒子被散射在90°和60°角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粒子数之比为: A .4:1 B.2:2 C.1:4 D.1:8 (9)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若把α粒子换成质子,要想得到α粒子相同的角分布,在散射物不变条件下则必须使: A .质子的速度与α粒子的相同; B .质子的能量与α粒子的相同; C .质子的速度是α粒子的一半; D .质子的能量是α粒子的一半 2. 填空题 (1)α粒子大角散射的结果证明原子结构为 核式结构 . (2)爱因斯坦质能关系为 2 E mc = . (3)1原子质量单位(u )= 931.5 MeV/c 2. (4) 2 4e πε= 1.44 fm.MeV. 3.计算题 习题1-2、习题1-3、习题1-5、习题1-6.

原子物理习题

基本练习: 1.选择题: (1)在正常塞曼效应中,沿磁场方向观察时将看到几条谱线:C A .0; B.1; C.2; D.3 (2)正常塞曼效应总是对应三条谱线,是因为:C A .每个能级在外磁场中劈裂成三个; B.不同能级的郎德因子g 大小不同; C .每个能级在外场中劈裂后的间隔相同; D.因为只有三种跃迁 (3)B 原子态2 P 1/2对应的有效磁矩(g =2/3)是 A A. B μ33; B. B μ3 2 ; C. B μ32 ; D. B μ22. (4)在强外磁场中原子的附加能量E ?除正比于B 之外,同原子状态有关的因子有:D A.朗德因子和玻尔磁子 B.磁量子数、朗德因子 C.朗德因子、磁量子数M L 和M J D.磁量子数M L 和M S (5)塞曼效应中观测到的π和σ成分,分别对应的选择定则为:A A ;)(0);(1πσ±=?J M B. )(1);(1σπ+-=?J M ;0=?J M 时不出现; C. )(0σ=?J M ,)(1π±=?J M ; D. )(0);(1πσ=?±=?S L M M (6)原子在6 G 3/2状态,其有效磁矩为:B A . B μ315; B. 0; C. B μ25; D. B μ2 15- (7)若原子处于1 D 2和2 S 1/2态,试求它们的朗德因子g 值:D A .1和2/3; B.2和2/3; C.1和4/3; D.1和2 (8)由朗德因子公式当L=S,J ≠0时,可得g 值:C A .2; B.1; C.3/2; D.3/4 (9)由朗德因子公式当L=0但S ≠0时,可得g 值:D A .1; B.1/2; C.3; D.2 (10)如果原子处于2 P 1/2态,它的朗德因子g 值:A A.2/3; B.1/3; C.2; D.1/2 (11)某原子处于4 D 1/2态,若将其放于弱磁场中,则能级分裂为:C A .2个; B.9个; C.不分裂; D.4个 (12)判断处在弱磁场中,下列原子态的子能级数那一个是正确的:B A.4D 3/2分裂为2个; B.1P 1分裂为3个; C.2F 5/2分裂为7个; D.1 D 2分裂为4个 (13)如果原子处于2 P 3/2态,将它置于弱外磁场中时,它对应能级应分裂为:D A.3个 B.2个 C.4个 D.5个 (14)态1 D 2的能级在磁感应强度B 的弱磁场中分裂多少子能级?B A.3个 B.5个 C.2个 D.4个 (15)钠黄光D 2线对应着32P 3/2→32 S 1/2态的跃迁,把钠光源置于弱磁场中谱线将如何分裂:B A.3条 B.6条 C.4条 D.8条 (16)碱金属原子漫线系的第一条精细结构光谱线(2D 3/2→2 P 3/2)在磁场中发生塞曼效应,光

第四节 光学、原子物理

第四节光学、原子物理 一、知识结构 (一)光学 1. 2. 3.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了解全反射的条件及临界角的计算,理解棱镜的作用原 4.明确透镜的成像原理和成像规律,能熟练应用三条特殊光线的作用和物像的对应关系 5. 6.掌握光的电磁学说的内容;明确不同电磁波产生的机理和各种射线的特点和作用。理 7.掌握光电效应规律,理解光电效应四个实验的结论,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含义。 (二) 1. 2. 3.掌握α、β、γ 4. 例1 下列成像中,能满足物像位置互换(即在成像处换上物体,则在原物体处一定成像)的是( ) A.平面镜成像 B. C.置于空气中的玻璃凸透镜成实像 D.置于空气中的玻璃凸透镜成虚像 【解析】由光路可逆原理,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例2 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已画好玻璃砖界面两直线aa′与bb′后,不小心误将玻璃砖向上稍平移了一点,如下图左所示,若其它操作正确,则测得的折射率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 【解析】要解决本题,一是需要对测折射率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二是要善于画光路图。 设P1、P2、P3、P4是正确操作所得到的四枚大头针的位置,画出光路图后可知,即使玻璃砖向上平移一些,如上图右所示,实际的入射角没有改变。实际的折射光线是O1O′1,而

现在误把O 2O ′2作为折射光线,由于O 1O ′1平行于O 2O ′2,所以折射角没有改变,因此折射率不变。 例3 如右图所示,折射率为n =2的液面上有一点光源S , 发出一条光线,垂直地射到水平放置于液体中且距液面高度为h 的平面镜M 的O 点上,当平面镜绕垂直于纸面的轴O 以角速度ω 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时,液面上的观察者跟踪观察,发现液面上 有一光斑掠过,且光斑到P (1) (2)光斑在P 【解析】光线垂直于液面入射,平面镜水平放置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平面镜绕O 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经平面镜的反射,光开始逆时针转动,液面上的观察者能得到由液面折射出去的光线,则看到液面上的光斑,从P 处向左再也看不到光斑,说明从平面镜反射P 点的光线在液面产生全反射,根据在P 处产生全反射条件得: ?90sin sin θ=n 1=2 1 sin θ=2 2,θ=45° (1)因为θ=45°,PA =OA =h ,t =ω8π=ω 8π -V =ω 8πh =π h ω8 (2)光斑转到P 位置的速度是由光线的伸长速度和光线的绕O 转动的线速度合成的,光 斑在P 位置的线速度为22ωh v =v 线/cos45°=22ωh/cos45°=4ωh 。 例4 如右图为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示意图,其中 ①为 ,② ,核反应方程 为 【解析】有关原子物理的题目每年高考都有题,但以选 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要求我们复习时注意有关的理论提出都是依据实验结果的,因此要注意 每个理论的实验依据 答案:中子流 质子流 94Be+ 42He 126C+ 10n (一)

原子物理学平时测验题

原子物理平时测试题(20分) 1、 简述α粒子散射实验。 答:α粒子轰击Au 箔,在金箔的周围以R 为半径做一个圆形轨道,装上可以绕以金箔为圆心滑动的望远镜,物镜上涂上ZnS 薄层【α粒子碰撞到ZnS 上会有荧光】.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孙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这证明了金箔上有能使α粒子完全反弹的一个正电荷组成的核心——这是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模型的重要实验依据。 2、 写出氢原子光谱的前面五个线系的波数表达式,简述氢原子光谱的特点。 赖曼系 巴尔末系 帕邢系 布喇开系: 普丰特系: 光谱特点: (1)光谱的线状的。 (2)谱线间有一定的关系,谱线构成一个个的谱线系,不同的线系也有共同的光谱项。 (3)每一条谱线的波数都可以表达为二光谱项之差。 3、 简述经典理论在解释原子核核式结构模型时遇到的困难。 答:按照经典电动力学,当带电粒子有加速度时,就会辐射;而发出来的电磁波的频率等于辐射体运动的频率。 (1)原子稳定结构的困难。卢瑟福将行星模型用于原子世界,虽然都受平方反比有心力支配,但电子带-e 电荷,轨道加速运动会向外辐射电磁能,这样电子将会在10-9s 时间内连续缩小,落入核内,正负电荷中和,原子宣告崩溃(塌缩)。原子的半径按照这种理论应该为10-15米,而不是10-10米。 但现实世界原子是稳定的。 (2)原子线状光谱的困难。按照经典电动力学,原子所发出来的光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电子运动的频率。那么如果电子轨道连续缩小,其运动的频率就会连续增大,那么所发光的频率就是连续变化的,原子的光谱应该是连续光谱。但实验发 ,3,2),111(~22=-=n n R H ν ,5,4),131(~2 2=-=n n R H ν ,6,5),141(~22=-=n n R H ν ,7,6),151(~22=-=n n R H ν,...5,4,3121~2 2=??????-=n n R H ν

原子物理学期末考试试卷(E)参考答案

《原子物理学》期末考试试卷(E)参考答案 (共10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7.16?10-3 ----(3分) 2.(1s2s)3S1(前面的组态可以不写)(1分); ?S=0(或?L=±1,或∑ i i l=奇?∑ i i l=偶)(1分); 亚稳(1分)。 ----(3分) 3.4;1;0,1,2 ;4;1,0;2,1。 ----(3分) 4.0.013nm (2分) , 8.8?106m?s-1(3分)。 ----(3分) 5.密立根(2分);电荷(1分)。 ----(3分) 6.氦核 2 4He;高速的电子;光子(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各1分) ----(3分) 7.R aE =α32 ----(3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有27分) 1.D ----(3分) 2.C ----(3分) 3.D ----(3分) 4.C ----(3分) 5.A ----(3分) 6.D 提示: 钠原子589.0nm谱线在弱磁场下发生反常塞曼效应,其谱线不分裂为等间距的三条谱线,故这只可能是在强磁场中的帕邢—巴克效应。 ----(3分) 7.C ----(3分) 8.B ----(3分) 9.D ----(3分)

三.计算题(共5题, 共52分 ) 1.解: 氢原子处在基态时的朗德因子g =2,氢原子在不均匀磁场中受力为 z B z B z B Mg Z B f Z d d d d 221d d d d B B B μμμμ±=?±=-== (3分) 由 f =ma 得 a m B Z =±?μB d d 故原子束离开磁场时两束分量间的间隔为 s at m B Z d v =?=??? ? ? ?212 22 μB d d (2分) 式中的v 以氢原子在400K 时的最可几速率代之 m kT v 3= )m (56.010400 1038.131010927.03d d 3d d 232 232B 2 B =??????=?=??= --kT d z B kT md z B m s μμ (3分) 由于l =0, 所以氢原子的磁矩就是电子的自旋磁矩(核磁矩很小,在此可忽略), 故基态氢原子在不均匀磁场中发生偏转正好说明电子自旋磁矩的存在。 (2分) ----(10分) 2.解:由瞄准距离公式:b = 22a ctg θ及a = 2 1204z z e E πε得: b = 20012*79 **30246e ctg MeV πε= 3.284*10-5nm. (5分) 22 22 ()()(cot )22 (60)cot 30 3:1(90)cot 45 a N Nnt Nnt b Nnt N N θ σθπθπ?=?==?==? (5分) 3.对于Al 原子基态是2P 1/2:L= 1,S = 1/2,J = 1/2 (1分) 它的轨道角动量大小: L = = (3分) 它的自旋角动量大小: S = = 2 (3分) 它的总角动量大小: J = = 2 (3分) 4.(1)铍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是2s2s ,按L -S 耦合可形成的原子态: 对于 2s2s 态,根据泡利原理,1l = 0,2l = 0,S = 0 则J = 0形成的原子态:10S ; (3分) (2)当电子组态为2s2p 时:1l = 0,2l = 1,S = 0,1 S = 0, 则J = 1,原子组态为:11P ; S = 1, 则J = 0,1,2,原子组态为:30P ,31P ,32P ; (3分) (3)当电子组态为2s3s 时,1l = 0,2l = 0,S = 0,1 则J = 0,1,原子组态为:10S ,31S 。 (3分) 从这些原子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可以产生5条光谱线。 (3分)

最新光学原子物理

光学原子物理

智慧点亮人生——走过高三的体悟 学生在温馨、舒适、亲切、向上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力求让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和教师在愉悦的环境中最大的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学生生活在敌视中,他便会好斗;如果学生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学生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学生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里,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学生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里。”是我的教育理念. “赏识学生,严格管理”,是我的工作思路。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思考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是能最大发挥教育功效的,对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我有深刻的体会;利用班会我和学生沟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合作的前提是——互相欣赏;我在进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一直挖掘学生的优点,但不回避缺点。例如,班级的刘勤谭在我接受班级时,他错误不断,并和老师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在和他进行过几次交流后,效果很不好;我经过思考后,在很多情况下,谈到刘勤谭,是个聪明的孩子,在班集体劳动中很积极;他发现老师是欣赏他的,在遇到问题时老师在对他严格管理时,他也能欣然接受,并做的很好,有时让老师很感动。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学生。作为班主任,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合作型的关系,引导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做社会的人。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正确对待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尊重、爱护、关心和引导学生。班主任的工作方式不仅诉诸于行为,而更多地诉诸情感与心理。 师生、生生间的真情是建设良好班级的前提条件。通过谈心与学生真情交流,共同探讨班级问题,一个人出了问题,其他同学都会伸出援手,帮助解决,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成为真正的一家人;同学们有了主人翁意识,愿意为这个班付出. 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这不仅仅指学习文化知识,还应该包括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今后再学习、再发展的本领;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应是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舞台,而班主任则应是这舞台的顾问、向导。在班级管理方式上,我把班主任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又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坚持班主任把握方向的前提下,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为了将学生推向舞台,我与学生一起设定众多的岗位,例如,在进入高三后,班级根据需要设立“综合素质管理员”,根据大家的推荐和自我推荐,宋

光学原子物理

光学原子物理 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光的直线传播,本影和半影。 ? 2.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法。* ? 3.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 ? 4.光导纤维。 ? 5.棱镜、光的色散。 光的直线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宏观上沿直线传播(不考虑光的衍射)。 ? 本影---光线完全照射不到的区域。 ? 半影---部分光线照射不到的区域。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的时候,总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象。 ?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传播方向一定变化,传播速度一定不变)。 ?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法---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虚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为对称。 光的折射 ?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通常发生改变的现象(垂直入射除外) ? 折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度。 斜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 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射入介质中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叫这种介质的折射率。 ? 计算:介质 真空 λλ= ==v c r i n sin sin 全反射 ? 全反射---光从光密质(n 大的)射入光疏质(n 小的)时,光全部反射(没有折射)的现象。 ? 条件---(1)光从密质进入疏质;(2)入射角 i 大于临界角C 。 ? 临界角---刚好发生全反射时的入射角,此时折射角等于90度。 ? 计算---真空 介质λλarcsin arcsin n 1arcsin C ===c v ? 应用---蜃景、光导纤维。 光的色散 ? 全反射棱镜---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 ? 光的色散---原因棱镜材料对不同色光的的折射率不同。对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偏折较少; 对紫光的折射率最大---偏折较多。 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频率越来越大。 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