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疗新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疗新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疗新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疗新进展

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

由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程度不同,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出血坏死型临床表现比水肿型严重,常伴有休克及多种并发症。一、症状(一)腹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大多为突然发作,常于饱餐和饮酒后1-2小时发病,疼痛为持续性,有阵发性加剧,呈纯痛、刀割样痛或绞痛,常位于上腹或左上腹,亦有偏右者,可向腰背部放散,仰卧位时加剧,坐位或前屈位时减轻。当有腹膜炎时,疼痛弥漫全腹。少数老年体弱患者可无腹痛或疼痛极轻微。(二)发热大部分患者有中度发热。急性水肿型的发热在3-5天内可自退;出血坏死型呈高热或持续不退,多表示胰腺或腹腔有继发感染。(三)恶心、呕吐与腹胀起病时有恶心、呕吐、有时较频繁,呕吐物为当日所进食物,剧烈者可吐出胆汁或咖啡渣样液,多同时伴有腹胀。出血坏死型伴麻痹性肠梗阻则腹胀显著。(四)黄疸较少见,于发病后第2-3天可出现轻度黄疸,数天后即消退,此系胰头部水肿压迫胆总管引起,亦可因并发胆管结石或感染所致。(五)休克仅见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休克可逐渐发生或突然出现。休克的原因除呕吐使大量的消化液丧失,或麻痹性肠梗阻时大量消化液积于肠腔、腹腔及胰腺后间隙造成低血容量外,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围血管扩张,大量的渗血、出血可使循环血容量更为不足。此外胰腺还可能分泌一种抑制心肌的多肽亦与休克有关。二、体征急性水肿型患者体征较轻,可有腹胀及上腹部压痛,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压痛往往与腹痛程度不相称。出血坏死型患者上腹压痛显著,出现腹膜炎时,压痛可遍及全腹,并有肌紧张及反跳痛;并发肠麻痹时则明显腹胀,肠鸣音减少而弱。胰液渗入腹腔或经腹膜后途径进入胸导管时,可出现胸腹水,呈血性或紫褐色,淀粉酶浓度显著增高。严重病例渗出物透过腹膜后途径渗入腹壁,可见胁腹皮肤呈灰紫斑(Grey—Turner征)或脐周皮肤青紫(Cullen 征)。患者如有低血钙,可引起手足抽搐。低血钙的发生是由于脂肪坏死时分解的脂肪酸与钙形成脂肪酸钙所致,此外胰腺炎可使胰高糖素释放,刺激甲状腺分泌降钙素也有关。三、临床经过取决于病变程度及并发症的有无。水肿型一般一周左右症状可消失,病愈后,胰腺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出血坏死型病情重,常需2-3周症状始消退,部分患者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极少数病例起病急骤,突然进入休克而猝死。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 【编者按】急性胰腺炎发病率呈增高趋势,而该疾病的病死率仍较高;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以进一步规范该疾病的临床诊治。为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拟定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下称《指南》),并分别于2002年12月20日及2003年3月16日在上海和广州召开的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及部分常委会议上就此对指南》作了认真的讨论,于2003年12月13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胰腺疾病学术大会上通过。现予以公开发表,并希望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 急性胰腺炎(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 一、术语和定义 根据国际AP专题研讨会制定的AP分级和分类系统(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和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AP处理指南(2002年,泰国曼谷),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AP术语和定义,旨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 (一)临床使用术语 1.AP: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改变,排除其他疾病者。可有或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2.轻症AP(M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3,或APACHE-Ⅱ评分<8,或CT分级为A、B、c级。 3.重症AP(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3;APACHE Ⅱ评分≥8;CT分级为D、E级。 4.建议:(1)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暴发性胰腺炎(fullnillate pancreafitis),或早期重症AP。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肾功能衰竭(血清肌酐>176.8μmol/L、呼吸衰竭[PaO2≤60 mm Hg(1kPa =7.5mmHg)]、休克(收缩压≤80mmHg,持续15min)、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70%(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5s]、败血症(T>38.5℃、 WBC>16.0)<109/ L、剩余碱≤4mmol/L,持续48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T>38.5℃、WBC>12.0)<109/L、剩余碱≤2.5mmol/L,持续48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2)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3)临床上AP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例如:AP(胆源性、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P(胆源性、轻型)。(4)AP临床分级诊断如仅临床用,可应用Ranson标准或CT分级,临床科研用,须同时满足APACHE-Ⅱ积分和CT 分级。 (二)其他术语

急性胰腺炎病案分析报告(精)

急性胰腺炎病案分析报告(精)

学号:051050343 密级:公开 湖北民族学院 本科生病案综合分析报告 急性胰腺炎综合分析报告 院(系)名称医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 学生姓名谭威 指导教师伍杨 2014年 4 月 25 日

学术诚信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病案综合分析报告《急性胰腺炎综合分析报告》,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均真实可靠。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报告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报告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报告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谭威 日期: 2015年4月25日

目录 一、病例资料 (1) 二、急性胰腺炎的综合分析 (2) (一)急性胰腺炎常见病因 (2) (二)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 (2) (三)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 (3) (四)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3) (五)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室检查 (4) (六)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 (七)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5) (八)急性胰腺炎的预后 (6) 三、参考文献 (7) 四、致谢 (8)

急性胰腺炎综合分析报告 一、病案介绍 (一)基本信息 患者入院前9小时进食早餐后出现全腹持续性绞痛,伴左肩部放射,与体位无关,拒按,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不缓解,排气减少,伴腹胀。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反酸、胃灼热,无头晕、头疼,无心慌气短。门诊以急性胰腺炎收入科。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约10年,最高血压160/100mmHg,自行口服降压药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糖尿病病史8年,最高血糖达16mmol/L,应用胰岛素治疗,监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高脂血症病史约7年,未系统治疗。5年前曾因腹部疼痛,于外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好转。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病史。 (二)入院查体 体温36.6℃,脉搏78次/分(规则),呼吸18次/分(规则),血压125/80mmHg。痛苦面容,神清语明,平车推入病房,查体不能合作,被动体位。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睑结膜无苍白,口唇无发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音纯,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以中上腹为主,肠鸣音3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5.9×10∧9/L,血红蛋白186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5%,血细胞比容55.3%,血小板107×10∧12/L。 血淀粉酶:1146.8U/L,血脂肪酶:2299.3U/L,尿淀粉酶:4648U/L。 尿常规:尿蛋白+,酮体+-,葡萄糖4+。 电解质:钙1.3mmol/L,钠130mmol/L,钾5.95mmol/L,氯99mmol/L。 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740U/L,肌酸激酶CK152U/L及同工酶CK-MB32U/L。 血脂:甘油三酯43.11mmol/L,胆固醇18.46mmol/L。 血糖:23.68mmol/L。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护理查房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护理查房 普外三科——20病室 2014年01月20日一、责任护士吴靖婧作病情报告: 患者宾颂文,女,61岁,患者于2014.01.14因反复右上腹部疼痛2个月,加重1天由急诊科转入我科室,既往因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含激素,具体药物不详)。彩超提示:胆囊多发结(胆囊颈部嵌顿),胆囊积液。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4.1.15上午在局麻下行PTGD,抽吸出约80ml暗黑色胆汁,并予以固定接引流袋,穿刺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当日下午胆囊引流管未见胆汁引出,患者腹痛加剧,心率高达120次/分,于当日在全麻下行TVLC急诊手术,术中探查腹腔见腹腔内无明显积液,胆囊大小约 9CM*4CM*5CM,充血水肿,胆囊说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术后予以禁食、吸氧、心电监护和补液等治疗,腹腔引流管引流通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白蛋白较低,予以补充白蛋白以增强组织愈合能力及机体抗感染能力。痰多予以雾化吸入治疗促排痰。 普外专科情况:右上腹稍隆,全腹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明显腹壁静脉曲张,右上腹饱满,肌紧张,压痛明显,有反跳痛,可扪及肿大胆囊,约5*4CM大小,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阳性,右肝区叩痛存在,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2-3次/分,音调正常。 辅助检查:2014-01-14彩超:胆囊多发结石(颈部嵌顿),胆囊积液。 体格检查:T:36.4 P:80次/分 R:20次/分 BP:150/100mm/Hg.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为扪及肿大,头颅、五官大小形态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外耳道无异常流液,听力正常,鼻中隔居中,无流脓,口唇们发绀,双侧扁桃腺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形态、大小正常,呼吸运动自如,语颤对称,双肺叩诊清音,无干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在第五肋间右锁骨中线内侧约0.5CM处,无震颤,叩诊心脏无扩大。双下肢无浮肿,双膝反射存在,巴彬斯基征说克、布氏征均阴性。 入院诊断:1.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2.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疗计划:⑴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肌酶,血淀粉酶等相关检查。 ⑵予消炎镇痛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⑶彩超引导下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 (4)行TVLC术。 二、预期目标: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疾病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英文名: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 缩写:AOSC 别名:胆源性脓毒症;东方型胆管型肝炎;东方型胆管炎;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症胆管炎;急性重症型胆管炎;原发性胆管炎;acute purulent cholangitis ICD号:K83.0 分类:消化科 概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又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purulent cholangitis,APC),泛指由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我国的急性胆道感染用重症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一词来描述,其意特指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的严重类型,它突出强调了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的病理与临床的严重性,也强调了胆道梗阻在感染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要求。因此,ACST、与APC、AOSC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一旦确立ACST的诊断,临床上即应有足够的认识与重 视,及时有效地帮助病人度过可能面临的威胁、减少死亡的危险是胆管外科临床与科研的首要问题。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败血症、中毒性休 克、胆源性肝脓肿、胆道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这些严重病变的病理改变可由急性胆管炎引起,已不是或不再完全是其病变本身,而是续发病变或损伤的结果。胆管梗阻和感染这两个因素互相作用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若未得到有效的处理或处理不及时、不恰当,就可能导致上述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才是有效降低临床病死率的关键,它涉及多学科、大范围、高难度的研究,需要不间断地探索、积累和总结,从C D D C D D C D D C D D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 总体死亡率为5%?10%。 一、术语和定义 根据国际急性胰腺炎专题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胰腺炎分级分类系统 (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和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2002年,泰国曼谷),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急性胰腺炎术语和定义,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 (一)临床用术语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咼大/等于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无形态改变,排除其它疾病者。可有/无其它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 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 3,或APACHE- n评分< 8,或CT 分级为A、B、C。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 > 3; APACHE- n评分 > 8; CT分级为D、E。建议:(1)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早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ear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ESAP)。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肾功能衰竭(血清Cr > 2.0 mg/dL)、呼吸衰竭(PaO2 < 60 mmHg)、休克(收缩压w 80 mmHg ,持续15 min)、凝血功能障碍(PT < 70%、和/或APTT>45 秒)、败血症(T>38.5 C、WBC > 16.0 X 109/L、BE w 4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T >38.5 C、WBC > 12.0 X 109/L、BE w 2.5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2)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3)临床上急性胰腺炎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例如:急性胰腺炎(胆源性、重型、ARDS),急性胰腺炎(胆源性、轻型);(4)急性胰腺炎临床分级诊断:如仅临床用,可应用Ranson's标准或CT分级;临床科研用,须同时满足APACHE- n积分和CT分级。 (二)其它术语 急性液体积聚(acute fluid collection)发生于病程早期,胰腺内或胰周或胰腺远隔间隙液体积 聚,并缺乏完整包膜。 胰腺坏死(pancreatic necrosis)增强CT检查提示无生命力的胰腺组织或胰周脂肪组织。假性囊肿(pseudocyst)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液体积聚,内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多发生于急性胰腺炎起病4周以后。 腺脓肿(pancreatic abscess)胰腺内或胰周的脓液积聚,外周为纤维囊壁。 二、急性胰腺炎病因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多,且存在地区差异。在确诊急性胰腺炎基础上,应尽可能明确其病因, 并努力去除病因,以防复发。 (一)常见病因 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酒精、高脂血症。 (二)其他病因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影像表现分析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影像表现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5T16:22:45.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作者:娄文科[导读] 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细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 娄文科(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0) 【摘要】探讨急性化脓性胆影像表现,B超检查可发现肝脏增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增粗,直径超过1 cm,常可达2~3 cm以上。胆囊胀大,继发性胆管结石患者,常伴有慢性胆囊炎,胆囊可不胀大。CT判断肝外胆管扩张不如B超,对确定梗阻水平和梗阻原因有一定帮助,可发现胆道积气和肝内脓肿。在怀疑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时,应行CT检查。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B超 CT 【中图分类号】R65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156-02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外科的危急重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主要为胆管结石梗阻和胆道感染所致或两者并存。胆管癌晚期也可引起本病[1]。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细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胆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黄疸、寒战发热三联征。 1 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50例急生化脓性胆管炎,男20例,女30例,年龄21~82岁,平均46岁;就诊2~11天,首次发病者5例,反复发病者45例;前进行了B超、CT等影像学检查。 2 超声诊断 胆管炎的患者多伴有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声像图表现为肝、内胆管及胆总管管壁回声增强,管壁增厚,有时胆管内可见碎屑样回声。若胆总管有结石,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若胆肠吻合后并发感染则胆管扩张不明显。胆管内常可测到呈“串珠”样排列的气体回声,有时气体可以移动,慢性胆管炎可见小胆管壁有钙化。若伴发肝脓肿,可在阻塞胆管的末端测到肝组织回声变低,有低回声区包裹,有时呈无回声的液化。有时十二指肠气体酷似胆总管结石,应注意鉴别。多切面多体位扫查可以区别。因十二指肠的形态常有变化,而强回声的气体位于十二指肠球内。肝内外胆管扩张,以左肝管多见且明显。胆管壁明显增厚,边缘模糊,壁内可出现低回声带。胆管内可见斑点状回声(脓性胆汁)。胆管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结石声影。急性炎症期可有肝脏肿大,回声增强,有时可见肝脓肿表现。 3 CT诊断 CT诊断胆管梗阻的准确性类似于超声检查(>90%),在了解梗阻部位、病因、病变范围和术后随访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CT上通常可见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其密度明显高于胆汁而低于肝脏,胆管壁明显增厚,其特征之一是肝内胆管1、2级分支扩张明显,而周围胆管因炎性纤维化失去扩张能力,故在CT上表现出中央胆管与外周胆管直径比例失调,即中央胆管明显粗于外周胆管,有学者将其称之为“中央箭头征”。肝内胆管扩张的另一特征是左右叶胆管扩张呈不对称性,常以左外叶胆管扩张明显,这是因为左肝管结石不易排出,胆汁引流不畅之故[2]。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外胆管扩张十分常见,扩张程度不一,多由胆管炎性狭窄或结石梗阻所致,扩张的胆管内可见脓性分泌物,密度增高,其CT值低于肝脏但高于胆汁。注射造影剂后强化明显;资料表明约50%~60%的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结石,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充以无定形的柔软凝结物。这种病理改变在超声表现上与肿瘤相似,而CT检查这类结石因含胆红素钙成分,则表现为高密度。在CT平扫上可见左右肝管内多发性或泥沙样结石,特别是肝左叶胆管多见;当胆管炎由产气杆菌感染所致时,胆管内有气体,在CT上极易显示[3]。CT平扫上可见胆管内弥漫性积气,呈长条状或串珠状气泡影,以肝左叶外侧支多见,极少数患者门静脉亦可见积气;胆管炎的患者往往合并肝脓肿或腹腔脓肿。CT可清楚地显示肝脓肿,一般表现为肝实质深部多发性较为均匀的低密度影,内缘较为清楚,有的有细小分隔,增强CT扫描可见脓肿壁轻度强化,周围常见一较低的水肿环,部分脓肿内有气体影;肝段萎缩由于胆管反复感染或炎性阻塞,可使相应肝实质体积缩小或局限性肝段萎缩,以肝左叶多见,这是化脓性胆管炎的晚期表现。 4 讨论 由于胆管内结石的机械性刺激,可使胆管黏膜损伤,发生炎症、溃疡,如有梗阻和继发感染,则胆总管常呈明显扩大,壁增厚,黏膜充血水肿,胆管内压升高,充满脓性胆汁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此病好发于东亚地区,尤其在中国常见,因此又称为东方性胆管炎。单纯性胆管梗阻本身不引起胆管炎,只有当梗阻胆管内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台并细菌感染时才会诱发临床胆管炎。据统计90%以上胆管炎患者,胆汁内可培养出大肠杆菌,约半数患者细菌血培养为阳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常合并胆管炎,创伤性胆管狭窄的患者也几乎合并胆管炎。但肿瘤性胆管梗阻患者,仅有约15%并发胆管炎,可能与胆管炎多发生在原先就有细菌存在的胆管内有关,而肿瘤性胆管梗阻,胆管内一般无细菌存在。 B超检查发现胆管扩张或有结石或蛔虫或肿瘤,手术证实胆道高压及脓性胆汁;Ⅱ型(感染性休克):低血压(排除低血容量性休克);Ⅲ型(肝脓肿):弛张热,白细胞特高,败血症,胆道引流后症状不好转,B超检查发现脓腔,穿刺抽出脓液,或手术证实;Ⅳ型(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BUN进行性增高,尿量及尿比重变化显著;肝功能减退,白蛋白骤降,出现腹水,肝昏迷;DIC;消化道出血或应激性溃疡:内环境失控。AOSC 80%以上有胆道疾病史,绝大多数有胆管扩张。细菌性肝脓肿多不伴有神经系统症状,B超、核素肝扫描和CT可发现病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发病急,出现痛、烧、黄和休克,腹痛多在中上腹部且较剧烈,B超和CT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水肿,小网膜囊积液,腹腔穿刺为血性腹水[3]。消化道穿孔和阑尾炎穿孔引起的腹膜炎均会出现腹痛,发烧和胆红素轻度升高,腹膜炎体征明显和无胆总管扩张可与AOSC鉴别。大约2/3胆管炎继发于胆总管结石或医源性胆管狭窄。参考文献 [1]黄志强.当代胆道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9-220. [2]鲍润贤.体部肿瘤CT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6-293. [3]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35-55.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护理常规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护理常规 (一)定义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由于肝内、外胆管结石、蛔虫、肿瘤或狭窄等原因造成的急性胆道完全梗阻和急性感染的严重病变. (二)临床表现 1、腹痛为突发右上腹顶胀样痛和剑突下阵法性绞痛,剧烈似刀割样。 2、寒战与高热。 3、黄疸。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疼痛与胆管梗阻、胆汁引流不畅、胆道感染有关。 2、体温过高与胆道感染有关。 3、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胆道出血。 (四)观察要点 术前 1、生命体征:病人是否在发病初期即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或更高,有无伴呼吸急促,出冷汗、脉搏细速及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 2、黄疸:病人有无巩膜及皮肤黄染及黄染的程度。 3、神志:有无神志改变的表现,如神志淡漠、谵妄或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4、感染:有无感染、中毒表现,如全身皮肤湿冷、发绀或皮下淤斑。 5、观察皮肤颜色及温度皮肤颜色及温度反映人体体表灌流情况,休克时四肢皮肤苍白、湿冷、发生绀,轻压指甲和口唇时颜色变苍白。 术后

1、生命体征:监测是否平稳。 2、T管及其他引流管:定时检查是否通畅及引流的情况。 3、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4、严密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黄疸、胆漏等。 (五)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同普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抗休克抗感染护理 (1)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2)积极抗休克:遵医嘱准确应用升压药及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血压忽高忽低影响心、脑、肾血液灌流,并观察血压变化。 (3)积极抗感染:有计划正确的应用抗生素,各个时间药量保持一致,静脉输液中注意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3、高热护理 (1)对高热患者,用温水擦浴,头枕冰袋,以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 (2)及时给氧,改善缺氧状况。 (3))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压疮及肺炎。 术后护理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麻醉清醒后血压平稳者取半卧位,如有休克征象取平卧位。 3、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胃管进低脂饮食。 (六)健康教育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护理常规【内容详细】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护理常规 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在急性胆管炎的基础上产生严重梗阻化脓,使胆道内压力进一步升高时大量细菌及内毒素反流入血液中而产生胆源性休克和败血症,进而转变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是胆道感染中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本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复杂和迅速、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本病属中医急黄、厥逆、昏迷等病范畴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急骤,突发剑突下或右上腹顶胀痛,继而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病情发展迅猛,有时在尚未出现黄疸前已发生神志淡漠、嗜睡、昏迷等症状。如未予以有效治疗,继续发展,出现全身发绀,低血压休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在短期内死亡 2.体征:(1)体温常在40℃以上,速达120—140次/分,血压降低,呼吸浅快 (2)剑突下常有压痛和肌紧张,肝脏肿大,肝区叩击痛,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二、护理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及时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2、观察:有无腹痛、发热、黄疸三大症状,注意低血压,神志精神症状、胰腺炎和腹膜炎 3、在危重病人的术前准备中应注意,有感染休克者应做好一切抢救休克的措施,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对有黄疸病人,应同时给维生素K1静脉滴注 术后护理 1.加强监护:包括神志、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定时观察和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注意观察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及重要器官的功能情况,尤其是心、肺、肝和肾功能有无受损 2.特殊观察:黄疸、腹部体征的变化,胃肠减压及腹腔引流的性状和量 3.特殊护理:T型引流管的护理 (1)、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在改变体位时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流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返流 (2)观察和记录胆汁的量和性状 (3)定期更换外接的引流管和引流袋 (4)一般术后12—14天,无特殊情况,可以拔除T管,其指征为:黄疸消退,无腹痛、发热、大便颜色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金黄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就可以考虑拔管。拔前先在饭前管前、饭后各夹管1小时,1—2天后全日夹管,如无腹胀,发热及黄疸等症状,说明胆总管通畅,可予以拔管。拔管前还需要在X线下经T管行胆囊照影管,通常用12.5%碘化钠做照影剂,照影后必须立即接好引流管继续引流引流2——3天,以引流照影剂,减少照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如情况正常,照影后2—3天即可拔管 (5)拔管后局部伤口以凡士林纱布堵塞。1—2日会自行封闭

急性胰腺炎试题

胰腺炎的护理(N0级) 考试日期: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10分) 1.急性胰腺炎 2.急腹症 . 二、单项选择题(45分) 1、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临床表现() A突然发生的腹痛 B腹胀 C低血压 D发热 E恶心呕吐 2、急性胰腺炎病人禁用的药物为() A吗啡B西咪替丁C生长抑素D杜冷丁E阿托品 3、急性胰腺炎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A手术治疗B禁食补液C抗生素D抑肽酶E糖皮质激素 4、急性胰腺炎的预防措施() A治疗胆道疾病,避免暴饮暴食及酗酒 B应用阿托品类药物减少胰腺分泌 C应用硫唑嘌呤减少免疫反应 D服用制酸制剂减少胃酸 E应用抑肽酶制剂 5、急性胰腺炎患者禁食,胃肠减压的主要目的() A防止感染扩散B减少胰腺肿胀C减轻腹痛D减少胃酸分泌E避免胃扩张 6.患者男性,42岁。饱餐后上腹部剧痛6小时,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吐后腹痛更加剧,如刀割样。查体:体温3 7.8℃,脉搏124次/分,血压80/50mmHg,痛苦面容,腹胀,全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上腹部为重,肠鸣音消失,肝浊音区存在,右下腹穿刺得淡红色血性液体,白细胞12×109/L,血淀粉酶320温氏单位,血钙1.5mmol/L,诊断应考虑()

A.溃疡病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B.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C.急性胃炎 D.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7.引起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原因是() A.胰、胆管开口梗阻,胆汁逆流 B.饮酒 C.流行性腮腺炎 D.穿透性消化性溃疡 8.急性胰腺炎形成脓肿的时间为 A 病后1小时 B 病后24小时 C 病后48小时 D 病后2~3天 E 病后2~3周 9. 急性胰腺炎假性囊肿形成时间为 A 病后3~4小时 B 病后24小时 C 病后3~4天 D 病后3~4周 E 病后3~4个月 11.西方国家发生急性胰腺炎,除胆道疾病外的主要原因() A 大量饮酒 B 手术创伤 C 药物诱发 D 暴饮暴食 E 高钙血症 12.重症胰腺炎术后护理哪项错误的() A 观察生命体征 B 吸氧,6小时做一次血气分析 C 6小时测一次尿糖,观察胰腺功能 E 血氧分压低于70mmHg时,应加大吸氧浓度或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休克 B 败血症 C 化脓性腹膜炎 D 胰腺周围性囊肿 E急性肾功能衰竭 14.胆源性胰腺炎出现腹痛常见() A 空腹 B 饱腹 C 普食 D 半流食 E 全流食 15.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禁食与胃肠减压时间为() A.1-2周 B.2-3周 C.3-4周 D 3-5天 E 2个月 三、多项选择题(20分) 1.急性胰腺炎的处理下例正确的是() A 绝对卧床休息 B 禁食水,补充血容量 C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 D 做好胃肠减压护理 E 疼痛时可用吗啡止痛 2.急性出血坏死坏死性胰腺炎的并发症有() A 休克 B 化脓性腹膜炎 C 胰腺良性囊肿 D 慢性胰腺炎 E 慢性胆囊炎 3.急性胰腺炎疼痛的特点() A进食后疼痛缓解 B 向腰背部放射 C 疼痛剧烈而持续 D 疼痛常位于上腹正中E 弓腰屈膝位可减轻疼痛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护理常规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护理 常规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护理常规 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在急性胆管炎的基础上产生严重梗阻化脓,使胆道内压力进一步升高时大量细菌及内毒素反流入血液中而产生胆源性休克和败血症,进而转变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是胆道感染中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本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复杂和迅速、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本病属中医急黄、厥逆、昏迷等病范畴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急骤,突发剑突下或右上腹顶胀痛,继而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病情发展迅猛,有时在尚未出现黄疸前已发生神志淡漠、嗜睡、昏迷等症状。如未予以有效治疗,继续发展,出现全身发绀,低血压休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在短期内死亡 2.体征:(1)体温常在40℃以上,速达120—140次/分,血压降低,呼吸浅快 (2)剑突下常有压痛和肌紧张,肝脏肿大,肝区叩击痛,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二、护理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及时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2、观察:有无腹痛、发热、黄疸三大症状,注意低血压,神志精神症状、胰腺炎和腹膜炎

3、在危重病人的术前准备中应注意,有感染休克者应做好一切抢救休克的措施,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对有黄疸病人,应同时给维生素K1静脉滴注 术后护理 1.加强监护:包括神志、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定时观察和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注意观察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及重要器官的功能情况,尤其是心、肺、肝和肾功能有无受损 2.特殊观察:黄疸、腹部体征的变化,胃肠减压及腹腔引流的性状和量 3.特殊护理:T型引流管的护理 (1)、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在改变体位时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流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返流 (2)观察和记录胆汁的量和性状 (3)定期更换外接的引流管和引流袋 (4)一般术后12—14天,无特殊情况,可以拔除T管,其指征为:黄疸消退,无腹痛、发热、大便颜色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金黄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就可以考虑拔管。拔前先在饭前管前、饭后各夹管1小时,1—2天后全日夹管,如无腹胀,发热及黄疸等症状,说明胆总管通畅,可予以拔管。拔管前还需要在X线下经T管行胆囊照影管,通常用%碘化钠做照影剂,照影后必须立即接好引流管继续引流引流2——3天,以引流照影剂,减少照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如情况正常,照影后2—3天即可拔管 (5)拔管后局部伤口以凡士林纱布堵塞。1—2日会自行封闭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沈阳)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沈阳)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危重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AP 的总体病死率约为5%,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病死率仍较高,已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为规范AP的临床诊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13年颁布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经过6年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国AP的诊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AP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SAP的救治经验不断积累,以内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救治模式逐步得到认可。因此,有必要在原《指南》的基础上加以修订,从而指导我国AP的临床诊治,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本指南采用“建议评估、发展和评价的分级系统(GRADE)”评估临床证据的质量(高、中、低),同时采用推荐等级(强、中、弱)来表示指南制定专家的建议。指南框架采用标准的疾病阐述流程(分类、病因、诊断、治疗),指南的推荐意见采用陈述条目方式表达,并由消化内科、胰腺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放射诊断科及中医科等领域专家投票达成共识,共包含30条陈述。 根据国际AP专题研讨会2012年修订的AP分级和分类系统(美国亚特兰大),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范AP的分类。AP按照临床表现和预后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轻症AP(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不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通常在1~2周内恢复,不需反复的胰腺影像学检查,病死率极低。 2.中度重症AP(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伴有一过性的器官功能衰竭(48 h内可以恢复),或伴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对于有重症倾向的AP 患者,要定期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持续评估。 3.重症AP(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必须伴有持续(>48 h)的器官功能衰竭,如后期合并感染则病死率极高。 危重急性胰腺炎(critical acute pancreatitis,CAP)是由SAP的定义衍生而来,伴有持续的器官功能衰竭和胰腺或全身感染,病死率极高,因此值得临床关注。基于决定因素的分类(determinant-based classification,DBC)方法与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revision of Atlanta classification,RAC)标准同年提出,后续相关研究也提示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可能是决定AP预后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AP应采用三分类还是四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最新的证据表明仅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病死率直接相关的危险因素,但该研究的CAP例数过少,因此四分类原则在AP严重程度判断上尚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健康教育 (一)术前护理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病人是否在发病初期即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或更高,有无伴呼吸急促,出冷汗、脉搏细速及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 2、黄疸:病人有无巩膜及皮肤黄染及黄染的程度。 3、神志:有无神志改变的表现,如神志淡漠、谵妄或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4、感染:有无感染、中毒表现,如全身皮肤湿冷、发绀或皮下淤斑。 5、观察皮肤颜色及温度皮肤颜色及温度反映人体体表灌流情况,休克时四肢皮肤苍白、湿冷、发生绀,轻压指甲和口唇时颜色变苍白。 二、护理措施 1、同普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抗休克抗感染护理 (1)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2)积极抗休克:遵医嘱准确应用升压药及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血压忽高忽低影响心、脑、肾血液灌流,并观察血压变化。 (3)积极抗感染:有计划正确的应用抗生素,各个时间药量保持一致,静脉输液中注意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3、高热护理 (1)对高热患者,用温水擦浴,头枕冰袋,以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 (2)及时给氧,改善缺氧状况。 (3))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压疮及肺炎。 (二)术后护理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是否平稳。 2、T管及其他引流管:定时检查是否通畅及引流的情况。 3、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4、严密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黄疸、胆漏等。 二、术后护理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麻醉清醒后血压平稳者取半卧位,如有休克征象取平卧位。 3、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胃管进低脂饮食。 三、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医护人员应鼓励病人保持愉快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效果。 2、健康指导 (1)嘱患者进低脂、高糖、高蛋白、营养丰富的饮食,例如全麦面包、蛋、乳类、鸡、鱼、虾,水果类可进食橘子、草莓、猕猴桃等 (2)避免举重物或过度活动。 3、出院指导 (1)定期复查,当再次发生腹痛、发热、黄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对带“T”型管回家的病人应教会其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以防脱落。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症状、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以前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表现为进行性非化脓性小胆管炎,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甚至肝衰竭。本文将从PBC的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管理的角度进行综述。 PBC的症状和体征 在PBC患者中,25%的患者是通过血液检查偶然诊断的。PBC的症状包括: 1. 疲劳(65%) 疲劳是大多数患者首个报告的症状。疲劳与一些患者的抑郁和强迫行为有关,但病因未知;此外,在相当大比例的患者中已经鉴定出睡眠异常(尤其是日间过度嗜睡),且其与疲劳程度相关。该症状与肝病阶段、肝酶水平、Mayo模型评分或治疗疗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疲劳的病因尚不清楚,尽管一些证据表明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5-羟色胺的释放减少和促炎细胞因子增加(即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有关。 2. 瘙痒症(55%) 据估计,10%的患者出现严重的瘙痒。该症状的原因是未知的,但是瘙痒似乎与胆汁酸在皮肤中的沉积无关。阿片样物质的增加(即,内源性阿片样肽的产生增加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受体的上调)似乎是主要机制。胆红素的水平与这些肽类的产生成比例相关。 3. 右上腹不适(8%-17%) 实验室检查结果 实验室异常检查结果如下: ?转氨酶水平升高:在大多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可以鉴定出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升高,但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P)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主要是IgM)显著升高通常是最突出的表现; ?脂质水平和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成分)可能升高。后者解释了为什么该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要点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 要点 1 概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i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背景及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异常自身免疫反应有关。PBC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和皮肤瘙痒;其病理特点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最终可发展至肝硬化;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特别是AMA-M2亚型阳性对本病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熊去氧胆酸(UDCA)仍是唯一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值得说明的是,本病如能在早期得到及时诊断且经过UDCA的规范治疗,则大部分患者不一定会发展至肝硬化,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一诊断名词中的”肝硬化”往往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及工作、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困扰。因此,国内外专家联名发表文章建议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更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i biliary cholangitis,PBC),由于目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一名称尚未被正式接受,因此本共识仍采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一名称,但建议今后逐步推广使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这一诊断。

2 流行病学 3 自然病史 PBC的自然病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临床前期、无症状期、症状期、失代偿期。 4 临床表现 PBC早期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无症状好转会在5年内出现症状。 4.1 常见临床表现 4.1.1 乏力 4.1.2 瘙痒 4.1.3 门静脉高压 4.2 胆汁淤积症相关表现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鉴别诊断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鉴别诊断 *导读:这是外科急腹症中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但胆管狭窄和胆管肿瘤等病变有时亦可继发此症。上述疾病造成胆管阻塞,胆汁郁积,以及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菌几乎都来自肠道,经乏特壶腹或经胆肠吻合口的通道逆行进入胆道。细菌亦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通道进入胆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 起病常急骤,突然发生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一般呈持续性。继而发生寒战和弛张型高热,体温可超过40℃。常伴恶心和呕吐。多数病人有黄疸,但黄疸的深浅与病情的严重性可不一致。近半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往往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可超过120次/分,脉搏微弱,剑突下和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如胆囊未切除者,常可扪及肿大和有压痛的胆囊和肮脏,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和右移,可达2~4万/mm3,并可出现毒性颗粒。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值升高,并常有GPT和r-GT值增高等肝功能损害表现。血培养常有细菌生长。 根据临床表现中有典型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的三联症,即夏柯征(Charcot),以及病情发展中又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低血压等临床表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仅在少数病人,例如肝内胆管结石并发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因症状不典型,如无腹痛和黄疸等,有时会延误诊断。此时,可借助于某些特殊检查方法,如B超等作非损伤性检查,常可显示肝内或肝外胆管扩张、肝内多发性小脓肿,以及胆管内结石影,从而推断胆管内有梗阻性病变的存在,再结合临床表现来作出诊断。偶尔也可以通过PTC或ERCP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