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所得税概述及特点.doc

企业所得税概述及特点.doc

企业所得税概述及特点.doc
企业所得税概述及特点.doc

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是规范和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重要形式。

税收制度设计得合理与否,不仅影响企业负担和国家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还关系到企业的竞争条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关系到能否以法制形式规范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企业所得税具有以下特点

1、征税范围广。

从范围上看,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所得;从内容上看于生产经营所得额和其他所得。因此,企业所得税具有征收上的广泛性。

2、税负公平。

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行业和层次,实行统一的比例税率。因此企业所得税能够较好体现公平税负和税收中性的一个良性税种。

3、税基约束力强。

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应纳税所得额,即以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为了保护税基,企业所得税法明确了收入总额、扣除项目金额的确定以及资产的税务处理等内容,使得应税所得额的计算相对独立于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现了税法的强制性与统一性。

4、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

纳税人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一般不易转嫁,而与纳税人自己负担。

《企业所得税法》与原内资企业所得税和涉外企业所得税比较,其主要变化如下

1、确立新的纳税义务人标准

在纳税主体上,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纳税人的身份认定,采用规范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新标准。新《企业所得税法》第2条明确了该新标准的具体判断规则,即企业登记地标准和企业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其中,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居民企业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就其于境内外的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则区分为在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和未设立机构、场所两种类型,二者虽都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但前者除就于境内的所得纳税外,还需要对发生于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纳税,而后者只就于境内的所得纳税。这意味着在企业所得税的管辖权上,我国实行了和个人所得税一样的双重管辖权标准,强调地域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结合,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税收利益。

2、统一税率

企业所得税思路打算

2015年所得税创新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加强业务培训是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缴工作水平的根本前提,今年我们在全面做好对纳税人开展汇缴业务分类培训的基础上,着重强化以规范、准确填写申报表为重点内容的内部业务培训,邀请知名大企业的税务经理开展实体化申报表填写辅导,注重实战演习,结合申报表的填写进一步梳理相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熟悉企业会计制度,掌握汇缴具体操作要求,为进一步开展汇缴审核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保障。 二、规范政策管理,发挥核心效应。政策管理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政策执行准确与否直接关系企业所得税管理质量和效率。按照兼顾一般、突出重点的原则,我们重点做好企业所得税资产损失和税收优惠事项的审批(备案)事项的管理,明确操作规程和审批(备案)资料的具体需求、后续管理的要求以及相关台账的建立和资料的归档,理顺了工作职责,完善了操作流程。税政科、业务科和集体审议小组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从申报资料合规性、政策依据的充分性、执行的准确性等多方面层层把关,规范管理,确保了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优化审核载体,提高管理效能。汇缴审核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审核的针对性,特别是审核方法的有效性,为避免税收管理员在实际申报管理中因审核头绪多,无从下手,致使汇缴审核针

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的情况,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结合企业会计制度(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相关规定,精心设计汇缴审核工作底稿,逐一列示审核事项及风险指标,提示税收管理人员从基本情况、重点关注财税指标、纳税调整情况等多方面,对汇缴资料的齐全性、内容的完整性、手续的完备性、勾稽关系的合理性、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异常涉税指标的风险性等进行全面审核,及时发现纳税人年度汇缴中存在的涉税异常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加以妥善解决,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综合效能。 四、注重数据分析,深化增值利用。汇缴申报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如何将“死数据”变成“活信息”,发挥其增值利用效能,一直是我们致力研究和探索的管理命题。我们组织精干人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结构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有效分析方法,对汇缴申报数据开展全面的深入的定量和定性的深度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环节、风险领域和风险项目、风险企业,进而将年末“预提费用”、“其他应付款”、税收优惠等涉税项目异常的企业纳入专项调查的范围; 下一步打算从税务机关自身建设和征收管理方面入手 1、加强培训工作,严格规范企业所得税执法。建立县以下基层税务管理人员定期业务培训制度,要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更新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一批企业所得税管理专业人才,提高整体管理素质,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要严格按照法定权

企业会计准则操作指南——所得税-会计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教案资料

一、单选题 1、下列事项中,在确认递延所得税时,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是( C )。 A、因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B、因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税法折旧年限的不一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C、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暂时性变动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D、因企业合并时购买方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A B C D 2、下列关于无形资产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C )。 A、内部研究开发形成无形资产的加计摊销额属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B、内部研究开发形成无形资产的加计摊销额属于非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C、内部研究开发形成无形资产的加计摊销额属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D、内部研究开发形成无形资产的加计摊销额属于非暂时性差异,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A B C D 3、下列各项目,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做纳税调增的是( C )。 A、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加计摊销 B、坏账准备的转回 C、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 D、确认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上升 A B C D 4、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下列资产、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不得确认递延所得税的是( C )。 A、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B、期末按公允价值调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C、因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初始确认的商誉 D、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确认的预计负债

A B C D 5、下列事项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但是不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是( A )。 A 、自行研发无形资产资本化金额按照150%加计摊销 B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小于初始入账成本 C 、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大于初始入账成本 D 、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计提减值准备 A B C D 6、下列各项负债中,计税基础为零的是( C )。 A 、因欠税产生的应交税款滞纳金 B 、因购入存货形成的应付账款 C 、因确认保修费用形成的预计负债 D 、为职工计提的应付养老保险金 A B C D 7、下列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得税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B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不做纳税调整 C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处置时取得价款与初始成本的差额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D 、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应当计入所得税费用 A B C D 8、下列业务中涉及的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是( C )。 A 、企业持有一项固定资产,会计规定按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按8年采用直线法

企业所得税的特点与作用.doc

(一)企业所得税的特点 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为计税基数,与其他税种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征税范围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都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都要依照税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前者通常是指企业从事产品生产、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劳务服务和其他营利事业等取得的所得;后者通常是指提供资金或财产取得的所得,包括利息、股息、红利、租金、转让资产收益和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因此,企业所得税具有征收上的广泛性。 2.税负公平。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行业和层次,实行统一的比例税率。在普遍征收的基础上,能使各类企业税负较为公平。由于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的经营净收入亦称为经营所得征收的,所以企业一般都具有所得税的承受能力,而且企业所得税的负担水平与纳税人所得多少直接关联,即”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元所得的不征”,因此,企业所得税是能够较好体现公平税负和税收中性的一个良性税种。 3.税基约束力强。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应纳税所得额,即纳税人每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之后的余额。其中,准予扣除的项目主要是指成本和费用,包括工资支出、原材料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所得税的计税涉及纳税人财务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与企业会计核算关系密切。

为了保护税基,企业所得税明确了收入总额、扣除项目金额的确定以及资产的税务处理等内容,使应税所得额的计算相对独立于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现了税法的强制性与统一性。 4.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企业所得税属于企业的终端税种,纳税人缴纳的所得税一般不易转嫁,而由纳税人自己负担。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扣除企业所得税后的余额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净利润。 (二)企业所得税的作用 企业所得税在组织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职能作用。企业所得税调节的是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是我国经济分配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处理其他分配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所得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财政收入作用。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第二大主体税种,对组织国家税收收入作用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作为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之一收入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1994年至2007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收入情况见表1-10年度 税收收入总额 内企所得税

新企业所得税法主要特点、影响及对策

新企业所得税法主要特点、影响及对策 新《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以下统称新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新税法统一税法并适用于所有内外资企业、统一并适当降低税率、统一并规范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统一并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统一并规范税收征管要求。这“五个统一”是新税法较之过去的主要变化,又是新税法的精髓所在,必将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走科学发展之路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税法的主要特点 (一)促进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1、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税法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加计扣除50%。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2、支持企业技术转让。新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老税法规定,技术转让所得年净收入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3、支持企业增加教育投资。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老税法规定,职工教育经费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5%计算扣除。新老相比,一是新法在扣除比例上提高,并且允许超过部分结转扣除;二是在扣除基数上更加灵活并提高,新法规定扣除基数是“工资薪金”,老法规定是“计税工资”。 4、支持企业创品牌。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老税法对于内资企业的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严格区分开,广告费的扣除实行分类扣除政策(一般企业为2%,特殊行业为8%),业务宣传费扣除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5‰,比较复杂,对于外资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则据实扣除。新税法提高了广告、宣传费扣除标准,有利于企业加大宣传、争创品牌,对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具有积极意义。 5、支持企业由于技术进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和加速折旧。新税法明确,可以享受这一优惠的固定资产包括: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同时规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老税法规定,需缩短折旧年限和加速折旧的,需逐级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新税法对电子设备的折旧年限,由老税法规定的5年,缩短为3年。这有利于企业加快信息化。 6、支持企业加强管理。考虑到商业招待和个人消费之间难以区分,为加强管理,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老税法规定,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以下的,不超过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5‰;超过1500万元,按3‰的比例加3万元扣除。总体看,新税法对业务招待费开支是从严控制的,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新的扣除标准低于老标准。 (二)促进企业向国家优先发展产业投资。 1、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税法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采取15%的照顾性税率。明确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从企业所得税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

从企业所得税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 异 为确认、量、记录应税税源、税基的税收会计也就应运而生。由于国家规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在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损失时遵守不同的原则,从而导致企业按企业会计制度记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与按税收法规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产生了差异,即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国家税收机关必将运用政权的力量,要求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和结果,按照税法及税收会计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下面就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进行阐述。 财务会计核算的主体是企业,而税收会计核算的主体是征收机关。企业作为纳税人,既要履行合理的纳税义务,又要维护自身的权益;征税机关作为国家的权利机关,则要依法征税,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 第一,财务会计的核算主要是遵循国家的企业会计制度,正确的计量和确认企业的收入、费用及损失,为企业的股东、企业外的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当局提供真实有用的,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使用会计信息以达到各自

的目的。对于企业的股东、潜在投资者、管理当局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则是在将来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决策必要的信息,做到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最终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对于企业的债权人而言,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其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或通过对该企业进行投资来抵免企业债务等经济活动的可行性。 第二,税收会计核算则是按现行税法和缴纳办法计算企业的应纳税额,以征税为目的,准确核定税源、税基,挖掘企业所有的收入,在税收法规内严格限制可扣除的成本、费用,从而实现应税税源和税基的最大化,依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的原则,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上交,达到调节国家经济、公平社会分配的目的。 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上,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达到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税收会计既遵循权责发生制,又遵循收付实现制,或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混合制。财务会计主要是遵循企业会计制度,对于相同的经济内容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可选择不同的方法;而税收会计主要是依据税法对企业的收入、费用及利润进行计量和确认,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带有较浓的强制性和统一性。 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反映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资金运动过程;税收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

关于新会计准则-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关于新会计准则-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并将逐步在其他企业中开始实施。现就《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所得税准则》)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对所得税务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一、采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别: 《所得税准则》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应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 即《企业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只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所得税准则》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二、不同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差别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该方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在这种方法下,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采用递延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但是,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按照原所得税率计算转回;

浅谈我国企业所得税论文.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浅谈我国企业所得税 系别:物流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 12301 学生姓名:黄玲玲 指导老师:张伟侠 2015 年月日

浅谈我国企业所得税 论文 摘要:1994年,我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33%。这个税率对我国大中型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是比较合适的,但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税收负担水平与原实际税负相比有所上升。为了照顾小型企业的实际困难,也参照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小企业采用较低税率征税的优惠照顾办法,税法规定,对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含3万元)的企业,按18%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税所得额超过3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的企业,按27%的税率征税,另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正确理解税收筹划,做到合理避税。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现状缺陷改革建议纳税筹划

目录 摘要2目录 3 1、我国企业所得税概述 5 1.1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5 1.2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5 1.3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6 2、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现状 6 2.1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的一致 6 2.2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的差异 6 2.3我国企业所得税收入情况7 3、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法7 3.1查账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7 3.2核定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8 4、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9 4.1纳税人标准不尽合理9 4.2计税依据缺乏规范、统一10 4.3税率的设置不一致10 4.4税收优惠存在缺陷10 5、论述改革建议11 5.1规范确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 ——所得税》应用指南 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本准则第五条规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产生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 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按照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即其计税基础保持不变,则产生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假定某企业持有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1000万元,期末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如计税基础仍维持1000万元不变,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500万元即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二)负债的计税基础 本准则第六条规定,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通常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在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损益,并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比如,上述企业因某事项在当期确认了100万元负债,计入当期损益。假定按照税法规定,与确认该负债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准予税前扣除,该负债的计税基础为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分析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企业合并等特殊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于购买日比较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按照本准则规定计算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按照暂时性差异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本准则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除外。沿用上述举例,假定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存在

第65讲_所得税会计概述

第十三章所得税 本章考情分析 项目内容 主要变 化 ( 1 )删除“特殊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相关的知 识点表述; ( 2 )删除“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暂时性差 异” 相关的知识点表述; ( 3 )删除“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产生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 税” 相关的知识点表述; ( 4 )删除“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 相关的知识点表述 考试形 式 本章在考试中既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前期差 错更正等结合出题。本章曾在多年考试中以主观题考察, 2017 年、 2018年、 2019年连续涉及综合题考点 目录 第一节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第二节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第三节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基本知识链接 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 税前会计利润 +纳税调整增加额 -纳税调整减少额 【小新点】“所得税费用”与“递延所得税负债” 同增同减,与“递延所得税资产” 增减相反。 基本知识思路引导 【核心思路】将资产看做“收入”,将负债看做“费用”。

第一节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资产的计税基础 三、负债的计税基础 四、暂时性差异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企业会计准则第 18号——所得税》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一般应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所得税核算。企业进行所得税核算时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 1.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提示】确定账面价值时应注意“备抵科目”。 2.按照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提示】税法“计税基础”可能与会计“账面价值”不一致。 【小新点】应补提的 =应有金额 -已提的( >0补提, <0冲减) 【举例】 假设资产负债表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变),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 60万元:10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预期不变为25%(预期不

企业所得税教案.doc

徐州师大教案 _2013___年至_2014___年第10、11、12周 章节名称:第六章企业所得税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掌握企业所得税基本要素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申报方法。 教学重点: 一、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 二、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的计算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和税额的扣除 四、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教学难点: 一、收入的确定 二、准予扣除项目的确定 三、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的计算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企业所得税概述 一、企业所得税的含义 二、企业所得税的特点 三、企业所得税的作用 第二节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和税率 一、纳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包括(1、国有企业2、集体企业3、私营企业4、联营企业5、股份制企业6、外资企业、7、外国企业8、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纳税人分为:居民纳税人非居民纳税人。

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二、征税对象征税范围 1、生产经营所得(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2、其他所得(包括股息、利息、租金转让各类资产、特许权使用费以及营业外收益等所得。)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税率 1、法定税率25% 2、微利企业低税率20% 微利企业标准167页 3、高新技术企业15% 应税所得率 应税所得率表

所得税会计准则比较分析-最新范文

所得税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摘要】会计经历了其重心从资产负债观到收入费用观、再到资产负债观的转换过程。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明确指出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的确认则是关键所在。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暂时性差异也分为两种形式: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按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利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负债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应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准则比较 会计经历了其重心从资产负债观到收入费用观,再到资产负债观的转换过程。200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的报告。该研究报告通过比较后指出:“在制定准则,特别是在确立目标导向的体系时,采用收入费用观是不恰当的。历史的经验表明:资产负债观为经济实质提供了最有力的概念描述,从而成为准则制定过程中最合适的基础”。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上,也经历了从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到目前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样一个核算过程由简单到复杂、计量准确性由低到高的过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1987年发

布的96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就建议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当年和以前年度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所得税纳税影响。1996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也由原来要求企业采用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改为禁止采用递延法,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由此可见,无论从制定准则所依据的基础观念还是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都顺应了所得税会计发展的国际趋势,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一、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的确认是关键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成为新准则体系中实施难度最大的准则之一。该准则明确指出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原来企业适用的《暂行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有较大差别。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分别根据会计准则与税法的不同要求进行计价,简称会计计价基础和税法计价基础。会计计价基础即账面价值,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在账面上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金额。税法计价基础即计税基础,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税法规定为计算应交所得税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也是申报所得税时该资产或负债的计税金额。 二、所得税准则的比较分析 1、所得税差异的分类方法不同 在原准则中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的目的不同,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的确认时间和范围也不同,从而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

企业财务会计所得税的基本程序

第十九章所得税 第一节所得税会计概述 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纳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动身,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关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不应纳税临时性差异与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

债的界定。从资产负债角度考虑。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某项资产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的一定期间内为企业带来以后经济利益的总额,而其计税基础代表的是该期间内按照税法规定就该项资产能够税前扣除的总额。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表明该项资产于以后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税法规定同意税前扣除的金额,产生可抵减以后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因素,减少以后期间以应交所得税的方式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反之,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两者之间的差额会增加企业于以后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及应交所得税,对企业形成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所得税会计的一般程序 采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一般应于

每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所得税的核算。企业合并等专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在确认因交易或事项取得的资产、负债时即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阻碍。企业进行所得税核算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1.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是指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关于计提了减值预备的各项资产,是指其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预备后的金额。例如,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1 000万元,企业对该应收账款计提了50万元的坏账预备,其账面价值为950万元。 2.按照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应予讲明的是,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是会计上的定义,但其确定应当遵循税法的规定进行。 3.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关于两者之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本文要试谈使用應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的企业如何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 标签:新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处理 0 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首次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提前执行,力争在不久的时间内涵盖我国大中型企业。《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时确了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会计处理,这与绝大部分企业和上市公司目前采用的应付税款法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在首次执行日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进行追溯调整,并将影响金额调整留存收益。本文要试谈使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的企业如何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 1 资产负债债务法理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一经确定,即可计算暂时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 1.1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企业取得资产和负债时的金额确定其计税基础,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进行比较,所产生的差异称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税法规定允许抵减以后年度利润的可抵扣亏损,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按照暂时性差异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相应原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该应纳税所得额为未来期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相应增加的应税所得,并应提供相关的证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分别作为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 1.2 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后,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于以后期间转回的,应当调整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

7-1 个人所得税概述

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税法授课时间:××××编号:7-1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课程讲义 第一节个人所得税概述 一、个人所得税的性质 (一)概念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体现了国家与个 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个人所得税除了具有所得税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有 以下四个特点。 1.实行分类课征 2.多种税率形式并用 3.实行不同的费用扣除方式 4.运用源泉课征和申报课征两种征税方法 (三)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1.筹集财政资金 2.调节收入差距 3.增强纳税观念 4.维护国家权益 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为符合税法规定的个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外籍个人、 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等。按照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划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 具体见下表所示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②“居住时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即以居住满1年为时间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的个人即为居民纳税人。 【提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临时离境的,即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的,不扣减日数,仍按照满365日计算居住时间。 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有其具体规定,见下表所示: 中国境内无住所人员,工资薪金所得征税规定

【提示】:我国按照住所和居住时间标准,划分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两个标准是并列关系,有其一即构成居民纳税人。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代扣代缴和个人申报纳税相结合的征收管理制度,凡支付应纳税所得的单位和个人,都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在向纳税人支付各项应纳税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除外)时,必须履行代扣代缴税款的义务。 三、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1)征税对象的形式和范围 ①个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 ②居民纳税人应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全部所得征税;非居民纳税人则只就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部分征税,境外所得部分不属于我国征税范围。 (2)所得来源的确定 ①工资、薪金所得,以纳税人任职、受雇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的所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②生产、经营所得,以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③劳务报酬所得,以纳税人实际提供劳务的地点,作为所得来源地。 ④不动产转让所得,以不动产坐落地为所得来源地;动产转让所得,以实现转让的地点为所得来源地。 ⑤财产租赁所得,以被租赁财产的使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⑥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红利的企业、机构、组织的所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⑦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特许权的使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3)个人所得税的税目 税目即征税对象的具体化,对纳税人的不同所得要区分不同应税项目,以便正确计算应纳税额,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目共有11项,具体见下表所示: 个人所得税税目

《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章所得税会计

《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章所得税会计 本章学习思路,把握一条主线: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比较——临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所得税费用 本章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编写,该准则是一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专门是我国首次采纳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本教材中最难的内容之一,要紧涉及运算分析题。因此,本章内容专门重要。 学习框架: 第一节所得税会计概述 一、所得税的性质 二、所得税会计师的产生与进展 (一)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合二为一的共同进展时期 (二)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逐步分离时期 (三)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进展时期 在1992年会计改革前,我国会计以服务于政府为目标,强调会计要满足国家宏观治理的需求,会计制度缺乏自身的独立性,要服从于税法等法规。 依据所得税准则,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动身,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依据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关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临时性差异与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三、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沿革 (一)应对税款法 (二)以利润表为基础的纳税阻碍会计法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 四、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样程序为: (一)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二)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三)确定临时性差异 (四)运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额或转回额 (五)运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六)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临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 第二节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与临时性差异

中国与美国所得税会计比较

中国与美国所得税会计比较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所得税会计诞生于西方的会计学领域,并经长期研究和实践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美国随着《FASB说明书第96号》的发表,所得税会计已比较规范和完善,而我国所得税会计则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中美所得税会计的比较,以期对理解和规范我国所得税会计有所帮助。一、所得税会计核算内容的对比 (一)对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原因的对比 会计收益是指根据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的程序确认的、在扣减当期所得税费用之前的收益;应税收益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收益。显然,会计收益的计算过程严格地受财务报告须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的限制;而应税收益的计算则受国家税法的约束。对于它们两者产生的具体原因,《国际会计准则12——所得税会计》分为水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种,我国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分法,也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美国Nikolail和Bazley合著的《中级会计》把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原因分为5种:即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营业亏损抵回与抵后、税收减免及期间所得税分配。但美国协会下设的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67年公布的第11号意见书——“所得税会计”,把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不同而造成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发生的、在以后能转回的差异,称为“时间性差异”。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于1987

年公布的替代第11号意见书的《FASB说明书第96号——所得税会计》,则把“时间性差异”这个词扩展为“暂时性差异”。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两国对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原因的分析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论述的详略程度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都认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或暂时性差异)是造成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存在差异的两大基本原因。 (二)两国关于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或暂时性差异)内容的对比 尽管我国在1993年7月1日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使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开始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但目前还不规范,且我国是采纳国际会计惯例的,而美国属于英美法系,美国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与国际会计惯例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或暂时性差异)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1.永久性差异的对比 永久性差异是指由于企业一定时期的应纳税所得与税前会计利润因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后,不能在以后各会计期间转回。美国把永久性差异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有些收入在财务报告上确认为收入,但不要求纳税。如市政债券利息、公司因投保职工死亡而取得的人寿保险所得。(2)有些费用在财务报告上确认为费用,但税法则不允许扣除。如商誉的摊销、高级职员的人寿保险费。(3)有些项目税法规定允许扣除,但按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10.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所得税

10.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所得税 长春市财政局 https://www.doczj.com/doc/5314690374.html, 2011-12-17 来源:会计处信息访问量:997 第一节所得税会计概述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所得税会计是会计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 ●?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二、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 ●?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按照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准则规定的特殊情况

外,分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确定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的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相对比,确定当期应予以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以转销的金额,即递延所得税。 ●?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确认当期应纳所得税,即当期所得税。 ●?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之和(差)。 第二节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纳税利益中可以抵扣的金额。 ●?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一)固定资产 ●?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入账价值基本上是税法认可的,即取得时的账

企业所得税概述及特点.doc

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是规范和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重要形式。 税收制度设计得合理与否,不仅影响企业负担和国家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还关系到企业的竞争条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关系到能否以法制形式规范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企业所得税具有以下特点 1、征税范围广。 从范围上看,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所得;从内容上看于生产经营所得额和其他所得。因此,企业所得税具有征收上的广泛性。 2、税负公平。 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行业和层次,实行统一的比例税率。因此企业所得税能够较好体现公平税负和税收中性的一个良性税种。 3、税基约束力强。 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应纳税所得额,即以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为了保护税基,企业所得税法明确了收入总额、扣除项目金额的确定以及资产的税务处理等内容,使得应税所得额的计算相对独立于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现了税法的强制性与统一性。

4、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 纳税人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一般不易转嫁,而与纳税人自己负担。 《企业所得税法》与原内资企业所得税和涉外企业所得税比较,其主要变化如下 1、确立新的纳税义务人标准 在纳税主体上,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纳税人的身份认定,采用规范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新标准。新《企业所得税法》第2条明确了该新标准的具体判断规则,即企业登记地标准和企业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其中,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居民企业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就其于境内外的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则区分为在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和未设立机构、场所两种类型,二者虽都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但前者除就于境内的所得纳税外,还需要对发生于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纳税,而后者只就于境内的所得纳税。这意味着在企业所得税的管辖权上,我国实行了和个人所得税一样的双重管辖权标准,强调地域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结合,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税收利益。 2、统一税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