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战国)

1、目的:富国强兵。

2、时间:第一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时间:第二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0年

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把全国分为41个县,设县令主持县政,丞为副县令,

尉负责军事。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二个废除:)废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制

(二个奖励:)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二个制度:)什伍制、县制

(二项法律:)连坐、轻罪重罚

(最后全烧了:)焚烧诗书

3、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

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4、评价: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

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施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2、内容: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贵族、官僚和大地

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

3、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引发农民起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迁都洛阳;

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 ------庆历五年(1045年)初

1、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

①中央积贫积弱

②庆历新政,革除弊端(改新除弊)

2、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3、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内容:(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

(四)择长官。

(五)均公田。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十)减徭役。

5、结果:失败。

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

3、改革过于激进。

6、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五、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根源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积弱:原因:(1) 集中军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权,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3)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4)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原因:三冗(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

荫法授官多

2、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指导思想 开源、富国“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4、措施

(一)富国(农业和商业)

农业:A、青苗法(最有矛盾)作用:保证农业生产、免受高利贷盘剥、扩大政府收入。

B、农田水利法(最没有争议)作用:促进农业生产。

C、免役法作用:保障农时,扩大政府的收入、打击官僚地主利益。

D、方田均税法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打击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商业:A、市易法作用:政府调节市场、平衡物价、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

B、均输法作用:政府调节市场、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

(二)强兵

A、保甲法作用:保证兵源、维护基层社会治安。

B、保马法作用:保证军需,节约财政。

C、将兵法(重点)作用:改变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D、设军器监作用:提高武器质量

(三)取士

A、改革科举制(考试内容的改变)

B、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

C、惟才是用

5、评价:

(1)进步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2)局限性: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法以开源为指导思想,利用国家行政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新法

过于急进。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4)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强烈反对;指导思想有误(偏重理财、违背经济规律);宋神宗后期的动摇;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没有触及社会

根本问题(根本原因)。

拓展 1、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比较:

同:(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威胁统治;目的: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2)内容比较全面,以经济措施为核心。

异:(1)梭伦:平民与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2)指导思想:

(3)梭:债务问题;政治经济改革。王:财政问题、经济、军事、教育改革。

(4)性质:梭伦隶主阶级;王:地主阶级。

(5)影响:梭成功(经济和政治,渐进,广泛支持)王失败:急进 大地主、大官僚和农民的反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分调整

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xx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 一、子产改革: 夹在xx之间的xxxx寻找出路 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 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xx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xx变法 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主要内容: 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 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②设立41县(31县)。③重定20级爵位。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xx(名雍)xx: 改xx(穿“西服”) 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 与xx摩擦不断;西边: xx虎视眈眈;东边: 紧邻xx;xx: xx、xx等xx部落,经常掠夺xx。 xx: 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赵军: 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赵武灵王: “传流那玩意儿,已不能适应目前的世界,你们怎么这样不通达?”迫使反对派退却。公元前306年,解决胡族侵扰问题,前305年向中山国开战后,灭之。 但公元前295年,因废太子赵章(后迫其自杀)引发叛乱;前228 年被xx所灭。 2500年后,xx凯未尔改革。 四、xx: xx式的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题含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影响类) 1.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 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 军令。战时组成军队, 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 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 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9 分) 2.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 445 年一前 396 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 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

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 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9 分) 3.材料:霍光的重要历史功绩是废去昌邑王,确定(汉)宣帝继位。这是保证西汉社会继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宣帝地节 二年(公元前 68 年),霍光卒。宣帝始亲政事,“励精为治”, 号为“中兴”君王。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世的继续,实行武帝 末年以来罢兵力农、“思富养民”的政策。宣帝于本始元年 至神爵四年(公元前 73~前 58 年),曾七次下诏征召人材。又 先后诏令安置流民、减免田赋、减低盐价和赈济灾民,还一再 派遣使者或丞相、御史的属官,到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出入人罪的不法官吏,考查地方官治绩。被称为“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宣帝“励精为治”的变革举措。(8 分) (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汉宣帝变革举措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7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考点3) 备考导航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认真总结历次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具有积极的资政、借鉴意义。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新的题型,复习时应注意。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重大改革及其历史影响著名君主的政绩 能力目标 1、重大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历史经验。 2、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的不同。 3、重要历史人物评价 重点、难点、 对重大历史改革和变法的正确认识、对重要历史人物正确评价 计划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概念: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有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2、改革类型 ①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 ②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 ③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 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 ④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 了民族融合。 ⑤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 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3、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 霸业。 ②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加强军事力量就成为改革的显著特点。 ③王莽改制:公元8年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失败,激化了 社会矛盾。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第1讲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的修订 闫璟(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华春勇(陕西师范大学附中,中学一级) 内容纲目: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二、修订后《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内容编排的特点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闫:当我们拿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会发现,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在每一时期下设有若干学习要点,总共是40个学习要点。那么,修订后的课标在古代史整体介绍方面有那些明显变化? 徐:在古代史的导言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第一,学习内容丰富了。第二学习要求降低了。第三,也是我们认为最突出的变化,即,完整地概述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线索,较实验课标相比,更加详细。 比如先秦史,《课标》表述为"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段话,至少有6个信息点: 第一,夏是第一个王朝。夏的主要特点有了。 第二,商朝算信史时代,国际承认,因为有文字记载。 第三,商朝最主要的成就是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四,西周最主要的制度特点是分封制。 第五,春秋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第六,战国是大变革的关键期。农业的铁器牛耕,政治上变法转型,文化上自由开放,百家争鸣。 闫:《课标》的导言概述各个时代最主要的文明成果。之后各朝代都是如此,即高度概括,又能把最基本的历史面貌呈现出来,看过之后,能够形成最基本认识,有所收获。 从学习要点上看,实验《课标》设置了9个专题现在变成了7个,这个变化是怎么能考虑的呢? 徐:在具体内容标准的安排上,修订版《课标》的特点是强调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按照历史上时期把历史内容分为7个阶段,实验版《课标》,则是在时间为主线的基础上把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单列为两个专题。比如把原来的科学技术专题下"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思想文化下的"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放到了夏商周时期"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掌握而是着眼于展示完整的文明成果。同时删除对汉字演变的要求,化繁就简,体现了课程标准追求的基础性特点,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闫:那具体到《课标》设定的各个历史分期的具体内容又有什么变化?大家通过这个

2020高考历史培优人教版练习题:第48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Word版含解析

高考真题考查内容考情解读 2019·全国卷Ⅰ·T45秦朝和曹魏末年 爵位制改革 1.近五年考查的主题内容不拘泥于国家《考试 大纲》的“考试范围”和教科书内容,不是具 体的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而是整个模块的学习 方法指向。 2.从时段看,秦汉、魏晋、隋唐、清代是考查 的重中之重,近五年新课标全国卷关于历史上 重大改革回眸的题目中有7个题均与中国古代 的政治、经济改革相关;从涉及的内容看与选 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 3.突出对“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由 于试题材料选取的依据不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 特定知识,因此题目重点考查的并非对特定陈 述性知识的简单再认、再现能力,而是考查分 析同类问题的方法、能力及规律性认识,也就 是对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素 养的运用能力。 4.从材料呈现方式看,以文字材料为主,较少 采用一手材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 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层次大多 为“补充介绍背景—列举改革措施内容—交代 结果影响”的三段式结构,不在阅读上设置人 为障碍,重点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有效信 息的提取能力。 5.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 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 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 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 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 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 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2018·全国卷Ⅰ·T45 汉武帝年号制改 革 2017·全国卷Ⅲ·T44 隋朝法律制度改 革 2016·全国卷Ⅰ·T45 唐太宗时谱牒改 革 2016·全国卷Ⅲ·T45 孝文帝庙号改革2015·全国卷Ⅰ·T45 唐代币制改革 2015·全国卷Ⅱ·T45 清代养廉银制度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大变革时代铁农具和耕牛的使用

中国古代史大变革时代铁农具和耕牛的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0小题,共200.0分) 1.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牛耕的进一步推广是在() A. 春秋末年 B. 商朝 C. 战国时期 D. 西周 2. 我国人民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农业耕作是在() A. 商朝时期 B. 西周时期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3. 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A. 铁器的使用 B. 牛耕的使用 C. 封建制的确立 D. 水利工程的修建 4. 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 A. 夏商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5.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 水利的兴修 B. 选种和施肥技术的推广 C.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 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6.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 青铜业的发展 B. 很多城市出现的商品交换市场 C. 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D.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7. 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②陶器③石器④铁器。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①④③ 8. 我国至迟到什么时候就已经使用的铁犁() A. 商朝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南北朝时期 9. 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是在()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夏商周时期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10. 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铁器的使用 B. 个体小农的出现 C. 百家争鸣的影响 D.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1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 农民的出现 C. 大量荒地的开垦 D.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12.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的使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1 / 28

中国古代盛世和著名改革变法事件大盘点

中国古代盛世和著名改革变法事件大盘点 盛世 夏朝: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促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促父子,实现了夏朝的中兴。 商朝:武丁盛世 武丁,商朝君主,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指平民百姓)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武丁中兴”。 西周: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时期,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

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称为“成康之治”。 西汉: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中兴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谥号“光武”。他领导舂陵等义军,扫灭新国的王莽军队,延续汉业,成功地实现了东汉的兴盛。在他当政的中、后期乃至明帝时期,出现了一个“马放牧,邑门不闭”、“四夷宾服,家给人足,政教清明”的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刘秀采取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隋朝: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的,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了政府的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同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到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户口才有三百八十万,还不到隋朝极盛时的二分之一。

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众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变法成功者,国家富足,军队强大,成为当时的强国;变法失败者,国家都走向衰微,以致灭亡。无论成败每次改革都有激烈的斗争,这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中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类型 中国古代历史上革新与变法无数,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等。二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三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耶律阿保机改革、清初皇太极改革等。四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五是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改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二、改革或变法成败的规律 一场改革的成败,通常有四个决定性的因素。 (一)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最根本的因素。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要改变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的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的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做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与变法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则,改革虽能藉强力强制颁行,但最终行而不远。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顺应了当时那种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成功的改革之一。但是,历史上的王莽改制却是和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王莽改制以“王田私属,不许买卖”的策略对当时土地兼并剧烈、人民沦为奴婢、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弊开了一剂对症药方,而结局适得其反,即是因为当时的历史事实已雄辩地证明封建土地私有制是能促进封建经济走向初步繁荣、推动当时的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王田制”则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必然为历史的进步所唾弃。 (二)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力量对比 有些改革虽然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由于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而导致夭亡,如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即为典型例子。他采取一系列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因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

【历史05】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春秋: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 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 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废除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③建立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国家统一控制。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新:王莽改制 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内容: 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引发农民起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内容: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迁都洛阳; 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话; 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后周:世宗改革 内容:①减免苛捐杂税,安顿流亡农民; ②严厉惩治贪官污吏; ③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 作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 北宋:庆历新政 背景:北宋中期,各种矛盾的急剧发展。 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并在整个官僚机构改善的基础上,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从而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结果:在新政实施过程中,触犯了保守 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反对 派诬蔑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进行恶意 中伤。“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其改革措 施随着范仲范等改革派被排挤出朝廷而被废 止。 北宋:王安石变法 背景:由于军队的不断扩充和官僚机构 的膨胀,北宋中期出现一系列统治危机: ①军费和官俸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②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赋税负担不断加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经常爆发; ③辽和西夏仍然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负担沉重的"岁币"。106 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大变革时代著名的都江堰(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大变革时代著名的都江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0小题,共200.0分) 1.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 当兵立军功 B. 不隐瞒犯法行为 C. 合理经商致富 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2.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内容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建立县制 C. 奖励耕战 D. 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3.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 统一货币、度量衡 4. 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军功 C. 奖励生产 D. 建立县制 5. 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是() A. 变法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B.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C. 商鞅的智慧与策略 D. 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宗旨 6.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 秦穆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孝公 7. 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这说明变法() A. 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B. 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C. 触犯了旧贵族利益 D. 违背历史发展 8.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 A. 限制商业活动 B. 废除旧贵族的实权 C. 发展农业生产 D. 增强秦国的实力 9. 根据商鞅变法时期的法令,一个勤于耕作,生产出大量粮食和布帛的人可以获得的奖励是() A. 免除徭役 B. 免除兵役 C. 获得官爵 D. 获得土地 10. 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获得爵位的途径是() A. 发奋读书,考取功名 B. 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C. 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D. 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11.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伟业的纪念。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这是因为李冰() A. 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B. 修筑了都江堰,造福于民 C. 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 D. 进行了变法,推动了历史前进 12. 如图是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直到今天仍造福于民。此项工程是() A. 灵渠 B. 长城 C. 都江堰 D. 赵州桥 13. 如图所示的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该工程主要灌溉了() A. 成都平原 B. 华北平原 C. 关中平原 D. 东北平原 14. 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不确切的一项是() A. 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 B. 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 C. 位于四川岷江流域 D. 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 15. 公元前256年,在成都附近岷江上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 A. 孙武 B. 李冰 C. 孟子 D. 李斯 16. 如图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后人赞美主 持修建这一工程的人“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这位“李太守”指的是() A. 李耳 B. 李牧 C. 李 冰 D. 李斯 17.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假如让你给他写简历,一定要写到的重要事迹是() A. 上书秦孝公请求变法 B. 主持修建都江

中国古代十大改革家

中国古代十大改革家 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当国家面临各种危机的时候,都会有少数敢为人先的有识之士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匡正天下、革除积弊、救国安民为己任,锐意改革,兴利除弊,尽管他们的动机不一,结局各异,但是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他们的首创精神也应为后人所永远铭记。笔者特地精选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10位改革家及其改革运动,在此简要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 十:不畏艰险,刚毅务实.——雍正 雍正(1678—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庙号世宗,清朝入关之后第三任皇帝。 他在位期间(1722-1735年),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之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的历史,有利于穷人,也对人口迅猛增长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动官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中央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以此加强皇帝本人的权威;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正是由于他勤政务实的13年统治,才有了延续百年的“康乾盛世”。 几百年来,雍正帝因为反对贵族利益集团,士绅利益集团等各种利益集团而被妖魔化.必须还原了一位伟大的君王,一位杰出的改革家。雍正帝侵犯了贵族利益

集团、士绅利益集团等各种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遭到了这些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然而雍正帝无所畏惧,依旧勇猛向前。历史是公正的,人心自有公道,而且历史越久远才越清晰。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点评:雍正是最用心的皇帝,后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间,“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九:力挽狂澜,功亏一篑——张居正 张居正(1525一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在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 明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土地兼并、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为自救,当权人物选择了改革政治,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在内政方面,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擢选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整顿了邮传和铨政,其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他任用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张居正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加强了边防;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王莽改制 一.相关人物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县东),新朝的建立者。他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幼年丧父失兄,他孝母敬嫂,为当地人所称道。加之他生活俭朴、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结交贤士,因而声名远播。 汉成帝时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后继他的四位伯、叔之后任大司马。汉成帝死后,汉哀帝即位,外戚傅、丁两家辅政,王莽隐居。隐居期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自杀为家奴抵命,深受世人赞誉。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之名临朝称制,任王莽为大司马,拥立汉平帝。此时,王莽开始总揽朝政大权,并开始消灭异己,大封汉宗室、功臣子孙和在朝大臣为侯,以收买人心。 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帝。王莽以摄政为名据天子之位,成为“假皇帝”。 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的禅让称帝,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篡权的手段登上皇帝宝座的人。 公元23年,绿林军攻进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二.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 西汉末年,统治阶级日益腐败,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朝廷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和劳役不断加重。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百姓生活已经艰难到没办法活下去的地步了。贵族、豪强却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对农民的剥削。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一方面是贵族、豪强及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另一方面是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流民数量剧增,社会矛盾已经变得十分尖锐了。 王莽掌握政权以后,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从其自身的思想观念出发,推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王莽的这些改革措施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儒家思想。王莽自由熟读儒家经典,他对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王道乐土”十分向往,他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非常不满,他对穷人抱有发自内心的同情。他认为这种不公平是造成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要想消除社会矛盾,就必须消除社会的不公平及不公平带来的社会罪恶。 三.王莽改制的具体内容 1.实行“王田制” 王莽认为造成“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他非常欣赏古时实行的“井田制”,他认为“井田制”是一种公平的土地分配方式,是国给民富的基础。于是,公元9年,王莽颁行了王田制的诏书,将天下土地都收归国有,称为“王田”,不允许买卖。八口以下男丁的家庭,其拥有的土地不能超过900亩,超出的土地要分给亲属、邻里、乡党。没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可以这么说,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各个时期,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情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或如秦商鞅所说:“当时而立法,因事而治礼”或如北宋王禹偁说“改辙更张,因时立法”,通过不断的改革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中国古代史新教材介绍的重大改革共有12起),认真总结历次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具有积极的资政、借鉴意义。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一、复习目标: 掌握古代重要的改革发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总结出一般规律 二、政治原理: 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 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王莽改制。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 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联系有关时事,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知识梳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1、中国古代变法 (1)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什么? (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作用)。 商鞅变法中使社会性质发生变革的最根本的一项措施是? (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内容、结果)。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作用)。 孝文帝改革中使社会性质发生变革的最根本的一项措施是? 孝文帝改革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5)北周武帝改革 (6)后周——世宗改革(内容、作用)。 (7)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时间、背景、内容、作用、失败原因)。 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在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中心措施是?惟一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的措施是?对大地主触动最大的一项是?最能体现地主阶级属性的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8)金世宗改革:

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战国) 1、目的:富国强兵。 2、时间:第一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时间:第二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0年 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把全国分为41个县,设县令主持县政,丞为副县令, 尉负责军事。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二个废除:)废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制 (二个奖励:)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二个制度:)什伍制、县制 (二项法律:)连坐、轻罪重罚 (最后全烧了:)焚烧诗书 3、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 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4、评价: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 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施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2、内容: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贵族、官僚和大地 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 3、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引发农民起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迁都洛阳; 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 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 ①背景: 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 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内容: 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④瓦解: 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⑤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