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农业生态学题库

一、填空题

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

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

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

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

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

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二、选择题

1、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包括: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

理。

2、A型:凸型的存活线,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升高。人类属于或接近这种类型。

B型:对角型的存活曲线。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都是相等的。

C型: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属于这类型的有鱼类、两栖4类、海产无脊椎动物和寄生虫等。

年龄(平均寿命)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4植物光饱和点较高,光呼吸消耗很小。

B、与C3和CAM植物相比,生产力水平高的植物往往是C4植物。

C、水稻属于C4作物。

D、CAM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介入C3和C4植物之间。

4、下列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B、肉食动物的净生长率高于草食动物。

C、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统称次级生产者。

D、太阳辐射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工信息包括人类模仿自然、用于控制生物的信息和人类采集并供人类分析判断的信

息。

B、信息量量度的单位为比特(bit),这是二进制的基本单位,log22=1比特。

C、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系统通过与外界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会出现一种自组织

现象,各组分产生协同作用,系统从无序变有序,系统熵不断提高。

D、可用熵值、多样性、有序性等来量度农业生态系统的进化程度。

6、根据农业的垂直结构理论,适宜在低热层的丘陵、低山地带种植的经济林木是:

A、柑橘

B、蚕桑

C、烤烟

D、铁杉

7、根据农业的垂直结构理论,适宜在高寒层地带(大于3000米)种植的经济林木是:

A、柑橘

B、蚕桑

C、烤烟

D、铁杉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而言,营养级数目并非越长越好,因为在食物链中,后一级营养级只能利用前一营养级约10%的能量,即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

B、在鱼的分层放养中,为充分利用饲料资源,充分发挥不同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促进鱼类的生长,在同一水层一般选择两种以上的鱼类进行混养。

C、将不同株高、不同根深和不同营养特性的作物相搭配,实行合理的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水分和养分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减轻病虫害。

D、桐粮间作其理论基础是桐粮根系吸收土壤营养深度上的差异;间作能改善小气候、降低风速、减轻干旱;泡桐展叶晚、叶冠稀疏、不会影响小麦等夏收作物的光照需求。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的能量转换是“双向”的,而物质的循环行为是闭合的循环系统。

B、能量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但能量即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

C、任何一种能量的转换,总有一些能量损失掉,一种形式的能绝不会全部转换成另一种

形式的能。

D、地球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

三、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生命表:又称寿命表或死亡率表,它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个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还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竞争:是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分为直接干涉型竞争和资源利用型竞争。

捕食:是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偏害作用:是指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拟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如植物化感作用和微生物拮抗作用。

偏利作用:又称单惠共生,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对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互利共生:是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态型:即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

生态位:即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初级生产者:又称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kg/m2)。以鲜重(fresh weight, FW)或干重(dry weight,DW)表示。

次级生产:是指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产物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过程。

信息流:以物理形态、化学形态及生物形态出现的自然信息以及以图像、数据、文字、语言等形式出现的人工信息都有一个产生、传输、接收的过程,这样的信息传输转化过程称为信息流。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食物链的浓缩作用(生物学放大作用):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处在高营养级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在适宜的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物流的联系。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食物链结构,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

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带中,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

农林系统:是指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畜牧业生产同时或交替地结合起来,使得土地总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系统。

食物链:是指生物成员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主要通道。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也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精确农业:指的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域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衡量节水农业的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其品质,用水的利用率及其生产率。节水农业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

生态重建:即是指当生态平衡失调时,为了防止系统的逆向演变,人们根据生态失调的特征,通过相应的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使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并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以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生态补偿:即是指人们从利用资源所得到的经济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并以物质和能量的方式归还生态系统,以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即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土壤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土壤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

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水平下,经过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水量之和。

农艺节水技术:是通过采取各种耕作栽培措施和化学制剂调控农田水分状况,目的是减少无效蒸发,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气候资源:指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观赏游览价值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的总体。

四、简答题

1、简述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所包括的类型?

答: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其中,正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偏害作用;负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2、什么叫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原理)?

答:是指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具有相似要求的种群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各方都力求拟制对方,种间竞争的结果,一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到拟制甚至被消灭;二是:两个物种占据不同的空间、吃不同的食物或其他生态习性上的分隔,这些统称生态分离,两个无中国都可存在,形成一种共存的平衡局面。两个种群间的需求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

3、简述农业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农业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4、农业生态系统中辅助能的使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和使用优良农业生物品种,提高产量与品质等;

2、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3、使用农机具,投高劳动生产率;

4、使用化肥、农药等,创造有利于农业生物生长的内外环境;

5、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技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5、简述高辅助能投入“石油农业”带来了哪些困境?

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依赖化石染料。

2、食品安全问题。

3、大气污染。

4、水质恶化。

5、土壤退化。

6、农区生物多样性较少,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削弱。

6、简述初级生产力的常用测定方法?

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收获法;

2、黑白瓶法;

3、二氧化碳测定法;

4、同位素标记法;

5、叶绿素测定法;

6、原料消耗测定法;

7、作物生产力的估算模型及其应用?

答:作物生产力的估算可以提供作物的理论产量,定量地表达在一定气候、土壤及农业技术水平下作物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预测农业发展前景,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还有助于揭示作物生育规律、产量形成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定量分析资源利用程度、生产潜力、产量限制因素等的有效手段。

8、简述农业次级生产的主要作用?

答:主要作用包括:

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2、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4、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

9、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

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1)生态系统始终伴随着能量的流动与转化;

2)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具有单向性;

3)能量的质量在能流过程中不断提高。

10、简述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答:宇宙中任何物体都辐射电磁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能够相当强烈地吸收地面以红外辐射为主的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11、简述提高农田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

答:主要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大力推广包括生物固氮的耕作制度

2、推广应用环境友好的新型氮肥肥料

3、改进氮肥施用方法

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利用

12、简述农业生产中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具体措施?

答:具体措施包括:

1、推广应用新型高效的磷肥肥料;

2、采用磷肥高效施用的技术与方法;

3、选育与推广应用磷高效利用的作物品种;

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磷素循环。

13、简述提高钾利用效率的方法?

答:1、尽量将作物秸秆还田寄施用草木灰,以保持土壤中钾素平衡和供应作物钾素营养需要;2、施用有机肥(如人畜粪肥)、种养绿肥(如菊科、十字花科、苋科等富钾绿肥植物);

3、因地制宜,改变钾肥的施用方法,合理施用化学钾肥和矿物钾肥;

4、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建设,合理灌溉,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

14、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

答: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则;

2、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

3、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

4、注意社会经济因素。

15、什么是大农业及其发展模式?

答:大农业定义是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等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的整体性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大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一体化。

16、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理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

答:垂直结构又称为立体结构,是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即在一定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域区域)上,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征、特性,在垂直方向上建立由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等生态系统。

垂直种植结构有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增进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物质产量,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7、简述农林业系统的优点?

答:优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综合生产途径;

2、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自然环境条件;

3、有助于减缓人们对珍稀自然资源的破坏速度。

18、简述在我国,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

答:1、确保食物安全,消除饥饿。食物安全包括数量上的安全和质量上的保证。

2、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

3、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19、简述农业生态系统评价步骤?

1)系统分析待评农业生态系统现状

2)确定评价项目、评价目标与方案

3)调研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

4)选择评价指标与方法

5)综合分析与评判

6)实施--反馈--再评价

五、论述题

1、论述耐性定律的基本含义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答:农业环境因子对农业生物的作用服从耐性定律,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耐性定律所包含如下具体的内容: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会缩小。

5)同一生物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2、论述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

答:1. 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

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地球表面1/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3。

2. 陆地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

陆地生态系统:由热带雨林向常绿林、落叶林、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依次减少。初级生产量:从热带至亚热带、经温带到寒带逐渐降低。

3. 海洋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

4. 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垂直变化。

森林:乔木层>灌木层>草被层

海洋:表面低,一定深度最高,随着下降。

5.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早期植物生物量很低,初级生产量不高;随演替进行,生物量逐渐增加,生产量也提高;系统到达顶极时,生物量接近最大,但净生产量反而降低。

3、论述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具体策略?

答:要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退化,改善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

系。

3、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4、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4、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

答: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生产体系,增加饲料来源,开发草山草坡,发展氨化秸秆养畜。全面使用配合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

2)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畜禽渔品种,不断提高良种推广率,全面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

3)适度集约养殖,加强畜禽渔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能和其他消耗。

4)推广畜禽渔结合、种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

5、论述地球碳循环的过程?

答:碳循环包括两个方面:

一、碳的生物小循环过程:是指碳从大气的二氧化碳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和作用,把

碳固定,生成碳水化合物,构成全球的初级生产。通过食物链,碳水化合物经过动物的消化和吸收转化为动物的次级生产。动物和植物同化的碳,一部分通过其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之中,另一部分通过动物排泄物或以动植物残体的形式回到环境中。环境中的这部分碳最终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成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状态。

二、地质大循环过程:一部分生物残体在地层中形成碳酸盐,沉积于海底,形成新的岩

石,使这一部分碳较长时间储存在地层中,暂时退出碳循环。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碳酸盐矿物中的一部分碳又重新返回到大气层,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再循环。

总之,碳在地球大循环中各个组分的含量一般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6、论述温室效应对农业的影响?

7、论述氮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2)农作物品质与硝酸盐超标问题

3)温室效应问题

4)大气氮沉降与酸雨问题

5)臭氧层破坏问题

6)降低土壤质量问题

8、论述地球水循环的过程?

答:水循环三个基本环节:降水(P)、蒸发(E)、径流(R)。水在生物圈的循环从水域开始,再回到水域。

1)水域中的水受太阳辐射而蒸发(E)进入大气

2)大气中的水汽随气压变化而流动,并聚集为云

3)云以雨、雪、雾、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

4)到达地表面的水,一部分直接形成地表面径流进入江河,汇入海洋。一部分渗入土壤内部:大部分通过地下径流而进入海洋,接近土壤部分为植物吸收。

5)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腾散失到大气中,只有小部分为光合作用同化形成有机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最终被生物分解并返回环境。

9、论述食物链加环的作用和加环遵循的原则?

答:食物链加环的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

(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遵循的原则:

1、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关键是要尽早从链中获取更多的产品。根据十分之一法则,

链条越长,营养级层次越多,沿食物链耗损的能量也就越多,而且太长、太复杂的食物链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许多技术与经济方面的问题。

2、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不同食物链类型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方面表

现不同。例如,目的在于净化环境的食物链,可能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效益,但经济效益却不一定高。因此。加环应当结合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

10、论述什么是生态农业及其特点?

答: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也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特点:

(1)强凋以提高第一性生产力作为活化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为此不但不排斥,而且积极应用新技术(包括常规增产技术)和合理投入;

(2)强凋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生态规划与生态技术实现扬长避短和系统优化、“接口”强化,而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单一作物产量或单一产业;

(3)部分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一方面充分挖掘系统内部资源潜力,另一方面高效利用购买性农业投入;

(4)通过改善各种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入结构),在不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5)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效益,降低成本,为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维护农民积极性;

(6)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等。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4、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5、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6、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7、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8、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9、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10、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 11、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12、三基点温度: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13、总积温或有效积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14、生物种: 形态相似的个体集合 15、种的性状:基因型和表型 16、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17、表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18、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19、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生活史格局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研究种群动态、特征及其生态规律的科学。 20、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中的实有的个体数 21、相对密度: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22、构件生物:指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 23、种群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 24、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25、生长:生物物质增加、细胞数量增加。 26、发育:伴随生长,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至成体的转变过程。 27、绝对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个体的增长量。 28、相对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增长量。 29、繁殖: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总称 30、扩散:有机体扩展种群空间的一种行为。分为主动扩散与被动扩散。 31、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 32、繁殖价值(RV):是指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 33、亲本投资:有机体在产生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农业生态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农业生态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生物群落: 2、农业生态系统: 3、食物网: 4、现存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 ) A、4-5级 B、6-7级 C、7-8级 D、9级 2、以下哪些就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 ) A、猪 B、牛 C、羊 D、水稻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就是( )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平原多于山地 D、都就是 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就是( )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就是( ) A、氮 B、氢 C、水 D、钾 6、草食动物牛、羊属于(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C,生产者D、分解者

7、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就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 A、负相互作用B、正相互作用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8、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种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9、森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B) A、厄尔尼塔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赤潮 10、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就是生物种间的(C)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就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A) A、浓缩 B、降低 C、平衡 D、毒害 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就是因为其中包括(A) A、生物组分 B、环境组分 C、太阳辐射 D、水 13我国现有耕地约为(A) A、15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14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就是(A)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15、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水平较高就是因为增加了(B) 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其她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 一、是非题(15分) 1、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 分。() 2、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寄生虫并为该动物提供报警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 3、学生和椅子就组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 统。() 4、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的支 配。()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污染基本上是由工业造成的。() 6、科技发展是农业生态学近30年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的直接调控。() 8、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 质。() 10、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 替。() 11、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2、同一生境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 13、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充分满足子孙后代的其需求能力。() 14、自然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大,社会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小。() 15、稻草→牛→蚯蚓→鸡→猪→鱼属于混合食物链类型。() 二、单项选择(15分) 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2、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 A、0.01% B、0.4% C、0.2% D、0.1% 3、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 A、同等重要性 B、有主次之分 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D、可替代性 4、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 6、农业生态系统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7、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A、人 B、生物群落 C、大气 D、太阳辐射 8、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9、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10、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生态农业公司简介范文3篇(完整版)

生态农业公司简介范文3篇 生态农业公司简介范文3篇 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下面是生态农业公司简介范文,欢迎参阅。 生态农业公司简介范文1 湖南精为天粮油有限公司,成立于201X年3月,是一家集粮油面收购、储备、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国家粮食局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点扶持企业。公司办事处设在柳叶湖旅游开发区常德大道东方美景花园,下辖鼎城桃源两个生产基地共5个大米油脂面条生产厂、常德长沙两个营销部、一个容量为 9.6万吨的仓储中心和三个粮食收储库;市区拥有10家放心粮油便民店。 生态农业公司简介范文2 飞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属私营股份制企业,它坐落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郴州市工业大道,毗邻龙女温泉,距市区仅5公里,乘坐 3路、4路车可直达本公司。公司总占地面积约100余亩。在园区建设方面公司始终坚持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以健康、环保为目标,倾力为福城人民打造原生态休息度假环境。公司四周青山环绕,流水潺潺,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你心灵停泊休憩的理想港湾。 生态农业公司简介范文3

粟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X年,是屯留县唯一一家创品牌打造有机食品的新型企业。公司立足于名、优、特农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以生产和加工姚家岭小米、上莲核桃、黑家口柴鸡蛋为主,纵深开发了家香系列精品杂粮和手工三和面,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公司在紧握传统销售渠道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销售模式,与省内外几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成多项合作,均为公司努力打造上党四宝 走出长治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粟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秉承粒粒精品,颗颗诚心的企业宗旨,致力于提供各类健康、放心的有机食品,耕耘于朝阳的有机食品产业,为国人的健康努力! 公司紧紧围绕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争创新品牌,实现新跨越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创造大市场,实施公司加农户,建设健康食谱的三大战略;着力打造新型现代农业和环保生态农业两个基地建设,纵深推进有机食品走进千家万户,食出健康的新理念。 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力争将屯留的有机食品打造的更精细、更丰富、更具有代表性。 看过生态农业公司简介范文的人还 1.农业种植公司简介范文3篇 农业公司简介范文3篇 3.农业发展公司简介范文3篇 4.农业开发公司简介范文3篇 5.农产品公司简介范文3篇

(完整版)四川农业大学考研真题之农业知识综合一

四川农业大学 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总分:150分)适用专业: 095100农业推广硕士(植物类)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需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本试题随同答题纸交回! 植物生理部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的字母填在括号内。每题 1分,共10分) ()1. 植物细胞中所含有的单糖主要是: A.六碳糖 B.五碳糖 C.四碳糖 D.七碳糖 ()2. 成熟细胞的水势组成可等于: A.渗透势 B.压力势 C.衬质势 D.渗透势+压力势 ()3.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共有 A.16种 B.9种 C.11种 D.7种 ()4. 准确地说,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A.根尖 B.伸长区 C.根毛区 D.分生区 ()5. 植物感受光周期最敏感的部位是 A.叶 B.根 C.茎尖 D.花蕾 ()6. 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糖酵解过程进行的部位是 A.线粒体 B.叶绿体 C.细胞质 D.类囊体 ()7.光合作用中可以在夜间固定二氧化碳的植物是 A.碳三植物 B.碳四植物 C.景天科酸代谢植物 D.光呼吸植物 ()8.植物受到逆境胁迫时,下列哪种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A.生长素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9.能够诱导长日植物多开雌花的日照是 A.长日照 B.短日照 C.中日照 D.零界日照 ()10.长日植物从北方引种到南方,其开花期 A.延长甚至不能开花 B.提前 C.不变 D.与引种的纬度无关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误的在括号内划“×”。每题1分,共10分) ()1. 当植物处于低温条件下,戊糖磷酸途径在呼吸作用中所占的比例会上升。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2. 环境 3. 环境因子 4. 生态因子 5. 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6. 种群 7. 种群生态学 8. 密度 9. 生态密度 10. 出生率 11 .死亡率 12 .最大出生率 13 .最低死亡率 14 .实际死亡率 15.实际出生率 16. 捕食 17. 草食 18. 寄生 19. 宿生

20. 寄主 21. 偏利共生 22. 互利共生 23. 群落 24. 群落生态学 25. 优势种 26. 伴生种 27. 生物多样性 28. 群落演替 29. 原生演替 30. 次生演替 31. 生态系统 32. 系统 32. 绿带(光合层) 33. 营养结构 34. 食物链 35. 食物网 36. 营养级 37. 草木食物链 38. 腐生食物链 39. 生态金字塔 40. 生产量

41. 总生产量 42. 初级生产力 43. 次级生产力 44. 生物放大作用 45. 农业生态系统 46. 生态型 47. 人工辅助能 48. 群落的抗变能力 二、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A、虎 B、真菌 C、细菌 D、森林 2.物质循环中的还原者是()。 A、作物 B、家畜 C、细菌 D、昆虫 3.能量传递的1/10定律是由()提出的。 A、奥得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海克尔 4.在表达不同营养级上生物最合理的科学方法为()。 A、生物量金字塔 B、生物数量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 D、经济产量金字塔 5.种群的正相互作用为()。 A、偏利作用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6.陆生植物一般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9-23 09:18:39 一、单选题 1. (5分)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 A. 燕麦 ? B. 油菜 ? C. 小麦 ? D. 玉米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相同,以下哪类生物属于K对策生物?() ? A. 杂草 ? B. 细菌 ? C. 昆虫 ? D. 大型食肉动物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问题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 粮食危机 ? B. 资源危机 ? C. 能源危机 ? D. 人口危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展开解析 4. (5分) 根据生态位原理,()有利于系统稳定。 ? A. 生物品种单一 ? B. 生物数量少且生态位空缺 ? C. 生态位丰富且生态位饱和 ? D. 生物的生态位重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 A. 天然障碍 ? B. 动物及人为活动 ? C. 微域差异 ? D. 繁殖特性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 A.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 B.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 C.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 D.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包括()。 ? A.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 ? B. 生态因子具有部分补偿性因此具有完全替代性 ? C. 生态因子的作用或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具有阶段性 ? D. 生态因子的耦合(综合)作用特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4. (5分) 资源转换系统的某一必要资源的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开始时系统的输出量增加很快,当输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增加的速度逐步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这种现象称之为()。

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考试题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和平衡发展规。 3.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 4.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5.生态效率: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内部的定量关系。 6.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7.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8.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集合体。 9.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10.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1.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12.原生演替: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13.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14.群落的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15.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16.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17.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18.生态环境: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生存环境。 19.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2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21.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22.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23.生态位宽度:是被一个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24.竞争排斥:在自然界常常见到对环境要求很相似的两个物种大都不能长期共存,因食物或生活资源而竞争迟早会导致竞争力弱的物种部分灭亡或被取代。 25.生态适应性:指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相吻合的程度。 26.趋同效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相似的现象。 27.趋异效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生存差异。 28.生态幅:生物耐受生态因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之为生态幅。 29.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30.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光能并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体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 31.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积累的能量。 32.次级生产: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 33.净初级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绿色植物真实积累下来的能量或干物质量。 34.生物量金字塔:指某一时刻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生物的重量关系。 35群落净生产力:在生长季节或一年的研究期间,未被异养

农业生态学完整版

农业生态学完整版

《农业生态学》结课论文 黑龙江省密山市农业生态经济

2009年农学双学位 滕雅雯 【摘要】对黑龙江省密山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密山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带动经济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欠发达,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处于不够协调的状态,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善。 【关键词】密山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

一、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土地总面积为4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9%,全省耕地面积11.7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耕面积的9%,居全国第1位,年日照时数为2621.4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在25.498~28.006J/㎡,年均降雨量370~670mm之间,农业总产值915.4亿元,农林牧渔从业人员798.7万人。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响应国家的政策,达到生产千亿斤粮食的目标,同时又要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黑龙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则尤为重要。 密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隶属于鸡西市,西与鸡东县为邻,北与宝清县、七台河市相接,东与虎林市毗连,南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

长265公里,其中水界235公里,全市总面积7843平方公里。 密山地域辽阔,幅员7843平方公里,属三江平原第二区,北部为完达山脉,南部为长白山脉,中部为穆棱河冲积平原,地貌特征为“三山二水五分田”。乌苏里江一级支流--穆棱河贯穿全市。境内有全省最大的人工水库--青年水库和全国最大的国界湖--兴凯湖。秀山碧水的青年水库与博大神奇的兴凯湖一南一北相映成趣,各展神姿,是理想的旅游胜地。兴凯湖的大白鱼和美丽秀虾更是闻名遐迩。 二、生态环境与资源 密山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肥沃,水源丰沛,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耕地面积达20.1万公顷(其中农管局系统9.4万公顷),湖、河、库、泡、泽星罗棋布,有3亿多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盛产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烤烟、甜菜、白瓜等经济作物,是国家产粮大县、商品粮基地县。森林总蓄积量439万立方米。山产品达300多种,其中山野菜年蕴藏量1500吨,食用真菌类300吨,植物药类约2500吨。 密山矿产资源富饶。煤炭、石墨、钾长石、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一、填空题 1、根据食性不同,食物链可分为__ _、、和。 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可分为三类,即、、。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和。 4、竞争排斥原理又叫。 二、选择题 1.不属于环境因子的是: () A 空气 B 水 C 阳光 D 湿度 2.生产力最低的生态系统为: () A农田生态系统 B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 沙漠生态系统 D 草原生态系统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螳螂属于:()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 4.腐生食物链的是: () A虱子→人 B草→羊→狼 C玉米→蝗虫→青蛙 D稻草培育蘑菇 5.属于K对策生物的是: () A 大象 B 蚊子 C 蝴蝶 D 苍蝇 三、判断题 1.稻田养鸭可以减少杂草属于生物的化感作用。() 2.顶级群落不是恒定不变的。()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如果螳螂所在营养级的能量为1个单位,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为100个单位。() 4. 活树上生出蘑菇属于腐生食物链。() 5. 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时间长。() 四、名词解释 1、能量的十分之一定理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限制因子原理

4、种群 5、生态型 6、趋异适应 7、人工直接调控 8、生境 9、生态平衡 10、化感作用 五、简答题 1、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农田施入氮肥后,氮肥的去向?如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B(专升本) 一、填空题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方面。 2、生态系统具有、和三大功能。 3、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因为能量总是从趋向,这个过程。 二、选择题 1、属于原始合作: () A狐狸与老虎B 地衣与大树C犀牛与犀牛鸟D 蝴蝶与蝴蝶兰 2、不能体现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 () A 动物冬眠 B 秋雁南飞 C 菊花9月开花D竹子60年一开花 3、一般在在生态系统中,如果生产者的能量为10000个单位,那么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为:() A 10 B 100 C 1000 D 500 4、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会出现什么结果:() A 都死亡 B 和谐共存 C竞争能力强的生存,弱的消失D 不确定 5、生态系统由哪两个生态系统复合而成:()

最新园艺学概论课程练习题(完整版)

绪论 一、填空 1. 园艺植物一般是指果树植物、蔬菜植物和观赏植物; 2. 园艺植物从生长周期来分有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 3. 我国园艺生产发展历史很悠久,素有‘园林之母’之称。 4.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是我国葡萄和瓜的栽培最早的地方。 5. 园艺学主要分为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和园林工程等学科。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园艺学? 园艺学-------是指研究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品种选育、生长发育、栽培环境的管理、采后产品的贮藏利用、流通和经营的技术学科。 2. 园艺生产的作用和意义有那些? 作用:(1)人类必需营养物质的来源 (2)园艺产品的营养医疗保健功能 (3)花卉及园艺植物的美化环境的功能 (4)园艺活动可陶冶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 意义:园艺是农业种植业中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园艺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园艺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第一章园艺植物的分类 一、填空 1.蔷薇科的果树有苹果、新疆野生苹果海棠果、白梨、桃、等 2.枣属于鼠李科。无花果属于桑科。草莓属于蔷薇科。 3.仁果类果树有:苹果、梨、海棠果、山楂、榲桲等 4. 核果类果树有:桃、杏、李、梅、樱桃等 5. 坚果类果树有:核桃、栗、榛、阿月浑子、扁桃、银杏等 6. 浆果类果树有:葡萄、草莓、无花果、石榴等 7. 果树按照叶的生长期可分为落叶果树和常绿果树。 8. 果树按照生态学分类可分为温带果树、亚热带果树、热带果树和寒带果树 9. 果树按照生长习性分类可分为乔木果树、灌木果树、藤本果树和多年生草本果树 10.十字花科蔬菜有白菜、甘蓝、萝卜、芥菜、油菜、辣根等 11.茄科有番茄、辣椒、马铃薯、茄子。 12. 葫芦科有西葫芦、黄瓜、丝瓜、南瓜、佛手瓜、葫芦、金瓜等 13. 伞形科有芹菜、胡萝卜、芫荽、等 14. .百合科有大葱、洋葱、韭菜、大蒜、百合、金针菜等 15. 蔬菜按食用部分的分类根、茎、叶、花、果。

农业生态学题库

农业生态学题库 一、填空题 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 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 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 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 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 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二、选择题 1、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包括: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 理。 2、A型:凸型的存活线,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升高。人类属于或接近这种类型。 B型:对角型的存活曲线。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都是相等的。 C型: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属于这类型的有

农业生态学的试题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子。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食物连;在生态系统中,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个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 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就是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种群共生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的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而建立的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逆行演替;逆行演替就是指原来的群落在外界因素,如采伐、火烧、开垦、放牧、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等的作用下,群落由比较复杂、相对稳定的阶段向着简单和稳定性差的阶段退化。逆行演替是群落次生演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外界作用力的强弱及持续时间,当作用力强或持续时间长时,原有群落可能一直要退化到次生裸地。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农业资源;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微生物等)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上、空间上配置和能量、物质在各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共50分)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答:1.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主要依靠太阳辐射能以外,还需要人类提供辅助能源(如机械、化肥、农药、排灌、收获、运输、贮藏、加工等)。 2.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农业生态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 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 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 B.生态系统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 B.动物学 C.微生物学 D.生态学 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四、简答题 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生态农业园自评报告(完整版)

生态农业园自评报告 生态农业园自评报告 北京郑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所经营的郑佳生态农业园座落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崔家楼村南,毗邻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600亩,园区内光照充足,水质纯净,土壤肥沃,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布局规整,是通州区仅有两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有机大樱桃示范园之一。 北京郑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郑利民曾十年留学日本攻读营养学,他归国后成立并经营的郑佳生态农业园是一个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园,园内主要种植果树是大樱桃,以及桃、杏、梨、苹果、葡萄、李子、枣等,品种达数十种,绝大部分也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郑先生还特地聘请著名果树专家为技术指导,十数年始终坚持生态,健康,环保的理念,坚持有机化种植方法,坚持精耕细作的管理方式,力求获得果品最天然和最上乘的品质。因此,郑佳生态农业园出品的有机大樱桃以个大,美艳,甜度高,肉厚多汁、果味纯正、安全无公害而享誉京城,其它品种的有机水果也皆是自然出品,果香浓郁,从而吸引了大批热衷亲近和回归大自然的休闲采摘客人,园内独具日式风格的凉亭及长廊,为游客提供了休息、纳凉、品茶、娱乐的场地,果树和私家菜地认养更是满足了越来越多对食品安全担忧的人们的需求,年接待人次可达一万多人。 北京郑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总体定位是:

依托现有精品果树资源,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产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农耕管理技术,以纯天然、高品质为宗旨,打造集果品和蔬菜种植、加工、展示、研发,畜禽的养殖与销售,以及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精品生态农业示范园。 郑佳生态农业园业态标准自我评定: 一、种植特色: 1、占地规模600亩,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 2、园区景观以樱桃采摘为主,非常具有观赏性。 3、可供观赏、采摘的果品有樱桃、桃、杏、李、梨、枣、苹果、柿子等数十个品种。 二、科普解说及展示: 1、园内设有可供陈列展示的小型展室。 2、解说牌示系统正在制作完善中。 3、樱桃新品种高科技示范区在建设。 4、依托中国农科院果林所著名果树专家魏钦平博士及其研究生团队做技术后盾和支持,园内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讲解指导。 三、采摘活动与服务: 1、有奖采摘、果树认养、角色游戏采摘活动等。 2、分区域采摘,通过寻宝、接力、营救等竞技游戏,增加采摘活动的娱乐趣味性。 3、为游客提供采摘用工具,如手提桶、剪刀、草帽、鞋套、安全梯等,并有技术工人现场指导和辅助采摘。

农业生态学试卷A及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农业生态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生物群落: 2. 农业生态系统: 3. 食物网: 4. 现存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 A. 4-5级 B. 6-7级 C. 7-8级 D. 9级 2.以下哪些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 A.猪 B.牛 C.羊 D.水稻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平原多于山地 D.都是 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5. 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 A.氮 B.氢 C.水 D.钾 6.草食动物牛、羊属于()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生产者 D.分解者 7.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 A.负相互作用 B.正相互作用 C. 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8.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种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9.森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B) A.厄尔尼塔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赤潮 10.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C)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11.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A) A.浓缩 B.降低 C.平衡 D.毒害 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是因为其中包括(A) A.生物组分 B.环境组分 C.太阳辐射 D.水 13我国现有耕地约为(A) A.15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14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A)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15.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水平较高是因为增加了(B)

园艺学概论课程练习题(完整版)

园艺学概论课程练习题(完整版)

绪论 一、填空 1. 园艺植物一般是指果树植物、蔬菜植物和观赏植物; 2. 园艺植物从生长周期来分有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 3. 我国园艺生产发展历史很悠久,素有‘园林之母’之称。 4.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是我国葡萄和瓜的栽培最早的地方。 5. 园艺学主要分为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和园林工程等学科。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园艺学? 园艺学-------是指研究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品种选育、生长发育、栽培环境的管理、采后产品的贮藏利用、流通和经营的技术学科。 2. 园艺生产的作用和意义有那些? 作用:(1)人类必需营养物质的来源 (2)园艺产品的营养医疗保健功能 (3)花卉及园艺植物的美化环境的功能

(4)园艺活动可陶冶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意义:园艺是农业种植业中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园艺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园艺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第一章园艺植物的分类 一、填空 1.蔷薇科的果树有苹果、新疆野生苹果海棠果、白梨、桃、等 2.枣属于鼠李科。无花果属于桑科。草莓属于蔷薇科。 3. 仁果类果树有:苹果、梨、海棠果、山楂、榲桲等 4. 核果类果树有:桃、杏、李、梅、樱桃等 5. 坚果类果树有:核桃、栗、榛、阿月浑子、扁桃、银杏等 6. 浆果类果树有:葡萄、草莓、无花果、石榴等 7. 果树按照叶的生长期可分为落叶果树和常绿果树。 8. 果树按照生态学分类可分为温带果树、亚热带果树、热带果树和寒带果树

9. 果树按照生长习性分类可分为乔木果树、灌木果树、藤本果树和多年生草本果树 10.十字花科蔬菜有白菜、甘蓝、 萝卜、芥菜、油菜、 辣根等 11. 茄科有番茄、辣椒、马铃薯 、茄子。 12. 葫芦科有西葫芦、黄瓜、丝瓜 、南瓜、佛手瓜、葫芦、金瓜等 13. 伞形科有芹菜、胡萝卜、芫荽 、等 14. .百合科有大葱、洋葱、韭菜 、大蒜、百合、金针菜 等 15. 蔬菜按食用部分的分类根、茎、叶、花、果。 16.根莱类有萝卜、胡萝卜、大头蒜、 根芥菜、 17. 茎菜类有葱、大蒜、马铃薯、慈菇、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3、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4、温室效应: 5、生态效率: 6、生态金字塔: 7、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 8、生态效益: 9、农业资源: 10、生态入侵: 11、农业效益: 12、能量转移: 13、次级生产: 二. 选择题 1、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主要是(): A、农作物 B、农业环境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业气候 2、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在那一年中第一次提出的(): A、1966 B、1910 C、1809 D、1866 3、生物生命活动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相互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称为(): A、生物学过程 B、生态过程 C、技术过程 D、经济过程 4、农业生态学的基础性体现在(): A、农业生态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上研究农业 B、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农业生物包括了农作物、蔬菜、果树、家禽、水产类和森林等多种多样生物种群 C、运用生态学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农业生产 D、农业生态学在强调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得以实现农业高产为中心 5、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6、、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A、初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 C、热量 D、净生产量 7、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8、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 A、有机农业 B、生物农业 C、石油农业 D、自然农业 9、金属矿产资源属于(): A、可更新资源 B、不可更新资源 C、社会资源 D、工业产品资源 10、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11、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12、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三、简答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基本功能? 答:1)基本组分: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2)基本功能: 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除输入太阳能外,还输入人工辅助能。物质流: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