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学原理复习归纳

税收学原理复习归纳

税收学原理复习归纳
税收学原理复习归纳

1、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都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

2、税收产生的原因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二是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三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四是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3、税收产生的四个阶段

①自由贡献时期。在奴隶时期,国家的赋税主要来自诸侯、藩属自由贡献的物品和劳力。从税收的法制观点看,这种以国家征税权和纳贡者自由纳贡相结合的方式所取得的税收,只是一种没有统一标准的自愿捐赠,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税收,只是税收的雏形阶段。

②请求援助时期。随着国家的发展、君权的扩大,财政开支和王室费用都随之增加。单靠自由纳贡已难以维持,于是封建君主设法增加新税。特别是遇有战争等特别需要,封建君主更需要开征临时税以应急需。当时,由于领地经济仍处主导也位,王权有一定的限制,课征新税或开征临时税,需要得到由封建贵族、教士及上层市民组成的民会组织的承诺。

③专制课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封建国家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常备军制度。君权扩张和政费膨胀,使得国君不得不实行专制课征。一方面笼络贵族和教士,尊重其免税特权,以减少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另一方面则废除往日的民会承诺制度,不受约束地任意增加税收。税收的专制色彩日益增强。

④立宪协赞时期。取消专制君主的课税特权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神权统治,实行资产民主制和选举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采取君主立宪制,还是采取议会共和制,一般都要制定宪法和法律,实行法治,国家征收任何税收,都必须经过立法程序,依据法律手续,经过由选举产生的议会制定。君主、国家元首或行政首脑不得擅自决定征税,人人都有纳税义务,税收的普遍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公众有了必须依照法定标准评定课征的观念。

4.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现代社会政府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政府征税依托的是公共权力并借助法律形式来进行

5.税收的职能

(1)财政收入职能。

(2)实现社会公平职能。

(3)调节经济运行职能,宏观上保持经济稳定,微观上促进资源的配置

6.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

⑤平等原则:指国民应按其在国家保护下所获收入的多少来确定纳税的数额。“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点评:斯密的税收公平思想倾向于受益原则,但倾向于按收入而不是按财产来确定税收。

⑥确定原则:国民应纳税额及缴纳方式(时间、地点、手续等),都应清楚明确,不要轻易变动。“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明确的,不得随意变更。完纳的日期、完纳的方法、完纳的数额,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

⑦便利原则:指政府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从简,让纳税人感到便利。“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

⑧最少征收费用原则:指税务部门征税时所消耗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最小。“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得的收入”。

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自由发展,作为“守夜人”的政府不干预或尽可能少干预经济的客观要求。

7.瓦格纳的“四端九项”税收原则:

(一)财政政策原则(财政收入原则):

①收入充分原则——税收收入应能充分满足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需要。

②收入弹性原则——即税收收入要有弹性,要能够随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并随财政支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国民经济原则:

①慎选税源原则——税源的选择应有助于保护资本,不应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主张以国民所得为税源,而不能以资本所得和财产所得为税源。

② 慎选税种原则——税种的选择应考虑税负转嫁问题,尽量选择难于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即税种最好选择不易转嫁的所得税,使税收负担归于应该负担税收的人。

(三)社会正义原则:

① 普遍原则——税负应遍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人人有纳税义务。(对一切有收入的国民,都要普遍征税。) ② 平等原则——应根据纳税能力的大小征税,通过累进税、免税等措施,达到社会正义目标

(四)税务行政原则:

① 确实原则——税收法令确定无疑,且不得任意变更,并明确告知纳税人。(纳税的时间、方式和数量等应预先规定清楚)

② 便利原则——征税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尽量简便,应从方便纳税人的角度出发

③ 省费原则——即征收管理的费用应力求节省

8、税收的财政原则

① 充裕原则:是指税收应当能够为政府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

充裕原则实践要求:

通过税收获得的财政收入应当能够充分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需要。

政府要选择税基宽广、税源充沛、收入确实的税种作为主体税种。

税率应适当,过高的税率有时非但不能增加税收收入,反而有可能减少税收收入。

严格税收征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税收减免。

充分原则并不意味着税收收入越多越好,应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标准,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角度来评判税收收入的规模。

②弹性原则:是指税收收入应当能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私产品组合效率的要求。 税收弹性系数: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Y

Y T T E T //??= 税收弹性系数的大小,具体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税收收入对经济变化的灵敏程度:

当ET >1时,表明税收富有弹性,不仅税收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当ET =1时,表明税收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当0<ET <l 时,表明税收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当ET=0时,表明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没有反应

优良的税制应当使税收收入富有弹性,以便无需通过经常调整税基、变动税率或者开征新的税种,就可以使得财政收入能与国民收入同步或更快地增长,从而保证不断增长的财政支出需要。

9.税收的公平原则。政府征税要使不同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泡保持平衡。

①受益原则:指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中享受利益的多少而相应地纳税。

①受益原则的分类

一般受益原则:每个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应当与他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相一致。

特定受益原则:要求对政府服务的特定使用者课征税收或收取费用。

间接替代征收原则:直接衡量纳税人从某种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得到多少利益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所以在许多场合下,以间接替代的方式来实现受益原则。如,征收汽油税、汽车税作为对公路使用的间接替代征收。

②受益原则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受益原则在现实中的应用,受到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固有的共同消费性的限制。

受益原则无法解释政府的转移性支出。

税收负担按受益原则进行分配在总体上是行不通的,按受益原则征税只能解决税收公平的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②支付能力原则原则之客观说三种税基(收入、财产、消费支出)各自的利弊

①收入之利:收入体现了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权,它决定了纳税人在特定时期内增添财富或增加消费能力,所以收入通常被认为是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最好标准。

收入之弊:第一,纳税人的收入一般是以货币收入来计算的,而许多纳税人除了货币收入外,还有一些实物收入。实物收入的取得,也意味着纳税人实际支付能力的提升。对实物收入不征税,显然是不公平的。然而在具体的征税活动中,又缺乏一个度量不同形式实物收入的客观标准;第二,纳税人取得收入的渠道有多种,既有勤劳所得,也有不劳而获的意外所得或其他所得,如若对不同来源渠道的收入不加区别来征税,也有失公平;第三,纳税人支付能力的确定,还收其他一些情况的影响,如对个人收入征税,一个单身汉的支付能力与一个有着同等收入但需要抚养子女的人的支付能力明显是有差别的。

②财产之利:财产代表着纳税人一种独立的支付能力。一方面,纳税人可以利用既有的财产来获得收入;另一方面,纳税人通过遗产的继承或财产的获赠而增加的财富拥有量,同样可以增加其支付能力。

财产之弊:第一,数额相等的财产未必会给纳税人带来相同的收益,如果仅按财产的数量来征税,显然是不公平的;第二,拥有财产的纳税人各自的情况也不同,有的纳税人在拥有财产的同时还有负债,有的纳税人却没有负债,有的纳税人拥有财产中不动产多占的份额大,有的纳税人却是动产所占的份额大,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度量财产;第三,现实生活中财产的种类繁多,难以准确查实评估,这也限制了以财产作为标准进行税收负担公平分配的广泛应用。

③消费支出之利:以消费支出作为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标准来征税,不会使纳税人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选择产生扭曲,也有利于储蓄和经济增长。

消费支出之弊:第一,由于不同纳税人的消费倾向是各不相同的,假如都以消费支出来确定支付能力的话,也会产生不公平,因为部分高收入者总会因为某种原因而不消费或消费不多;第二,在消费支出标准下,只有在纳税人进行消费后,政府才能征税,如果纳税人不消费或者延迟消费,这就有可能使得政府难以及时筹集到足额的税收收入。

10.税收超额负担或税收额外损失,指的是政府征税导致纳税人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所取得的税收收入的部分,具体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净损失来衡量。

11、一种税之所以会产生超额负担,根本原因就在于替代效应。

12、税收超额负担图解

在上图中,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产品的需求曲线D 和供给曲线S 相交于点A,决定了政府征税前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0 和Q 0,税前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别为P 0AP 和P 0AO 。现假定政府对生产者征收税率为t 的从价税,产品的供给曲线就会由原来的S 向左上方移动至S',它与供给曲线D 相交决定了税后供求均衡点为B ,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1+t)P 0和Q 1。政府征税使得消费者剩余由P 0AP 变为(1+t)P 0BP ,消费者剩余减少了(1+t)P 0BAP 0,其中(1+t)P 0BCP 0为政府税收收入,CBA 为消费者剩余的净损失。由于税后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为(1-t)P 0,政府征税使得生产者剩余由P 0AO 变为(1-t)P 0DO ,减少了(1-t)P 0DAP 0,其中(1-t)P 0DCP 0为政府的税收收入,CAD 为生产者剩余的净损失。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净损失总和为ABD ,也就是政府征税所带来的超额负担。

13、税收收入效应:纳税人由于纳税而使可支配的实际收入随之减少,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14、税收的替代效应:纳税人因为政府的征税而改变在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

15、税收的中性原则:(税收中性:不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通过征收税收,不会改变人们的经济决策,不干扰市场的正常调节。

(1)从理论上说,政府征税除了使纳税人因纳税而损失部分资金外,最好不要再导致其他的经济损失,不产生额外负担。

(2)在税收实践中,税收保持中立性,要求避免影响或干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储蓄倾向以及消费选择,政府征税不能伤害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16、宏观税收负担:是从整个社会或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衡量的税收负担水平,具体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纳税人或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具有总体性质的纳税人所承担税收负担的总和。

17、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府职能范围、税收制度、税收征管因素。

18、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税收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公式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T/GDP)=%100 国内生产总值

税收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收税负担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本国国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国境内提供的全部产品和劳务所承受税收负担的状况。

19、小口径的宏观税收:指的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20、中口径的宏观税收: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指预算内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变卖公产收入以及规费收入等)

21、大口径的宏观税收: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费收入以及没有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

22、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才全面反映了我国政府从微观经济主体取得收入的状况,并真实地体现了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

23、税式支出:指的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而对某些负有纳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所给予的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的优惠待遇而形成的以放弃政府财政收入的形式进行的财政支出,它主要有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和延期纳税式等四种形式。

24.税式支出的测算方法

收入放弃法(revenue foregone method),即计算政府在每一年度内由于实施税收优惠而减少的税收收入,或者是国家放弃某一征税权力,而给予纳税人的退税额。也就是纳税人获得政府税收优惠之后少缴纳的税款。这是对于某种税收优惠成本的事后测量。利用收入放弃法来估算税式支出规模,适用于所有的税式支出项目。它以包含有关税收优惠条款的实际税制与没有包含税收优惠条款的标准税制之间的比较为基础,估算由于税收优惠的存在而减少了多少税收收入。

收入放弃法的数据来源比较方便简单,只要知道实际税制与标准税制的差异就可以估算出由于税式支出而放弃的收入总额。

收入收益法(revenue gains method),即计算政府由于取消税收优惠而增加的税收收入,这是假定取消减免、收入预期增加的一种事先测量。但收入获得法不同于收入放弃法, 要考虑税收优惠的取消对纳税人行为和税收结构的影响。即必须熟知纳税人的行为以及有关弹性标准的资料。

由于取消一项税收优惠应该考虑的效应很多,有纳税人的行为效应、反馈效应、各税种间的相互影响等。因此,在实践中,对纳税行为变化的预测较为困难,数据来源较少,因此运用收入获得法来估算税式支出并不是一件易事,许多国家要应用此法也要忽略由于税收优惠项目的取消而引致的各种效应。

支出等量法(outlay equivalent method),即计算政府如果以相应的直接财政支出取代一项税式支出,需要多少政府的直接支出才能达到相同的受益或者效果。如此估算的直接支出额即为税式支出的成本。这种方法是假定纳税人行为不改变,测量通过财政直接支出提供与税式支出同样经济效益的成本。此方法有利于与相应的直接财政支出相比较。

25、最低税负制:指的是使那些因享受较多税收优惠而只承担较低税负甚至完全不用缴税的高收入者或高利润企业,缴纳最基本税款的一中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让有纳税能力的经济活动主体对政府财政保持基本的贡献度,以维护税收公平,同时也确保政府的税收收入。

最低税负制的实施,也起到了对税收负担分配进行局部调整的作用。

从性质上看,最低税负制是作为税收优惠过多、过滥应对手段而出台的。

26、税负转嫁:纳税人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把由自己缴纳的税款通过提高价格或压低价格等途径,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行为。

27、税负前转(顺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出售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

税收负担向前转嫁,是税负转嫁的最典型而且也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8、税负后转(逆转):指纳税人在有关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买价格的方法将由其缴纳的税款向后转嫁商品或劳务的销售者承担。

?税收负担向后转嫁,在国内市场上主要出现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但它在国际贸易中却比较常见,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尤盛。

?税收转嫁之所以表现为后转,一般是因为市场供求条件不允许纳税人以提高商品售价的办法,向前转移税收负担。

29、税收资本化(税收折入资本、税收还原):是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要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进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式,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承担的税负转嫁形式。税收资本化是税负后转的特殊形式,是将累次应纳税款作一次性转嫁。

30、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只要税收的转嫁过程结束,税负总要落到最终负税人身上,不再转嫁,这便是税负归宿。

31、法定归宿:根据税法应该负有纳税义务的承担者,它说明的是谁在法律上负责纳税。

32、经济归宿:税收负担的最后承担者,它说明的是到底谁真正负担了税收。

33、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

1)税负转嫁与税收负担的分担

2)供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程度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生产者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把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就越困难。

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大,生产者就越容易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承担。

3)市场结构对税负转嫁程度的影响

4)市场期限对税负转嫁程度的影响

5)其他

34、税收楔子:税收楔子是指政府税收在供求关系曲线之间打入一个“楔子”使得供应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偏移导致无谓的社会总收益减少。

35、几种情况下商品供需弹性对税负转嫁程度的影响P126

①在商品的需求完全无弹性的情况下,作为纳税人的生产者可以将税收负担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

②在商品的需求完全有弹性的情况下,作为纳税人的生产者无法将税收负担向前转嫁,只能由自己承担全部的

税收负担。

③在商品的供给完全无弹性的情况下,作为纳税人的生产者无法将税收负担向前转嫁,只能由自己承担全部的

税收负担。

在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的情况下,作为纳税人的生产者可以将税收负担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

供需双方都有一定弹性的情形下,政府对生产者征税,一部分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负担,另一部分税收负则由商品或生产产要素的供给者自己承担。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供需双方各自承担的税负份额与供需弹性成反比关系。

36、税制的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其中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为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

37、累进税率:指按课税对象某一标志数量的大小,划分若干个等级,不同等级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标志的数量越大,税率定得就越高。基本特点是税率等级与课税对象的数额同方向变动,相对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从宏观上看,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波动,具有稳定经济运行的功效。主要适用于对所得和财产的征税。P162

38、累退税率:指按课税对象某一标志数量的大小,划分若干个等级,不同等级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标志的数量越大,税率定得就越低。几乎没有国家采用,但作为一种分析税收调节公平效果的工具,还是被广泛采用。

39、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分别用来衡量纳税人的名义税收负担和实际税收负担。名义税率指税法规定的适用税率;实际税率则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的税额占其计税依据的比例。

40、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边际税率(MTR)指在课税对象的一定数量水平上,课税对象的增加导致的应纳税额的增量与课税对象的增量之间的比例。平均税率(ATR)指全部税额与课税对象总量之比。

41、平均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收收入效应的强弱,平均税率越高,税收的收入效应也就越强,反之越弱。边际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收替代效应的强弱。

42、税收优惠

1)税基式优惠:通过直接缩小税基的方式实现的免除或减轻税收负担,包括起征点、免征额或税收扣除、亏损递补、

跨期结转等。应用最广泛。

2)税率式优惠:只对特定的纳税人或特定的经济活动,采用较正常税率低的税率征税的方式,来实现免除或减轻税收负担,包括减按低税率征税、实行零税率。

3)税额式优惠:指通过直接减少应纳税额的方式实现的免除或减少税收负担,包括税收抵免、优惠退税、减免税等。4)税收递延式优惠:又称延期纳税呢,指政府准许纳税人推迟缴纳应纳税款或分期缴纳应纳税款,从而减轻其当期税收负担。加速折旧是其一种表现形式。

43、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政府政策目标的选择

③税收征管水平

④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44、衡量税收累进程度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说,随着收入增加,平均税率上升的越多,税制的累进性越强。

0 10

1

1

Y Y Y

T Y

T

-

-

第二种可能的方法是说,如果一种税制的税收收入弹性越大,则这种税制比另外一种税制的累进性更强。 即税收收入变化除以应税收入的百分比变化.

100

1Y Y Y t t t -- 1Y 与0Y 表示两种不同的收入水平,且0Y <1Y ,0t 和1t 表示不同收入时缴纳的税款。

45、商品税的特点 商品税收入的稳定性。与所得税相比,商品税的税收收入较为稳定。这是因为,商品税是只要有市场交易行为就要课税,而不受或较少受生产经营成本的影响;但所得税只有在市场交易行为发生以后有净收入才能课税,一旦亏损,就不用纳税。因此,从政府角度来看,商品税能及时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主体税种为商品税的主要原因。

课税对象的灵活性。商品税的课税对象是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因此,在具体税制设计时,可以选择所有商品和服务进行征税,也可以选择部分商品和服务进行征税;可以选择商品流通的所有环节进行征税,也可以选择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征税;可以选择商品或劳务流转总额进行征税,也可以选择课税对象的增值额进行征税等等。这种灵活性,有利于国家或政府通过商品税对经济进行有效调节。

税收征收的隐蔽性。商品税属于间接税。由于税负转嫁的存在,商品税的纳税人经常与负税人分离。因此,其税负的承担者往往并不能直接感受自己是税收的实际缴纳者,而纳税人只不过是整个税收活动的中介者而已。同时,负税人对于税负增减的感受程度,也相对弱于所得税的负税人。增加商品税所受到的反对程度相对较少。

税收负担的累退性。商品税一般具有累退性质,较难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商品税一般按比例税率征收,因此负税人的税负随消费的增加而下降。这样,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相应的税负就会下降。因此,商品税征收的结果是穷人用自己较大份额的收入承担了这类税收的负担,而富人只用了其收入的较少份额。从这个意义上说,穷人的税收负担率更高。因而,当社会对公平问题予以较多关注时,必须降低此类税收在税制结构中的地位。

税收征管的相对简便性。商品税主要对有生产经营的企业课征,相对于个人征税而言,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大,税源集中,征收管理比较方便。商品税的计算相对于所得税来说,较为简单方便。

46、怎么理解商品税在税收负担上具有累退性?

商品税之所以在税收负担上具有累退性,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商品税大多采用比例税率。直观上看,对商品课税,消费数量多,则承担的税收负担也就重一些,反之,则承担的税收负担也轻一些,这似乎符合公平课税的原则。但是,个人的基本消费总是有限度的,个人消费品数量的多寡与个人收入并不完全成比例。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所以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重必然下降。越是富有的阶层,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越小,越是贫穷的阶层,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越大。同样税率的商品税,穷人要用自己较多份额的收入去承担税负,而富人只需用其收入的较少份额就足以支付税收的课征。从阿这个意义上说,穷人的税负重;

第二,由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征收商品税引起的价格上涨往往是生活必需品最快、日用品次之、奢侈品最慢。而商品税的课征范围由偏重于生活资料,因此商品税的税收负担总是更多的落在低收入者的身上;

第三,任何国家的富裕阶层总是少数,相对贫穷的阶层总是多数。不管是富有阶层还是贫困阶层,都要消费商品和服务,并承担一定的商品税。就总体而言,商品税的税收负担主要由居多数的贫困阶层承担。

47、三种类型的增值税的比较: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同。生产型增值税的税基最大,消费型增值税的税基最小。

对投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同。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彻底消除重复征税问题,起到鼓励投资、加速设备更新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对出口退税的影响不同。消费型增值税体现的是终点征税原则,出口退税较为彻底,有利于增强出口产品的对外竞争力。

48、收入型增值税下的法定增值额,最接近于理论上的经济增值额,应当说是最为理想和规范的增值税类型,但实际操作上比较复杂,也不便于采用发票抵扣的方法进行管理,所以采用的国家不多。

49、增值税的经济效应(了解)

增值税比周转税更加符合税收中性原则。值税只对各个环节的增值额课税,虽道道课税,但税不重征,相同商品的税收负担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对企业组织形态选择的负面影响。

增值税有利于经济增长。

增值税在税收公平目标的实现方面的积极意义非常弱。

50、消费税的效应

配合相关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实现。

获取财政收入。尽管只限于对特定消费品征税,但这些消费品大都具有生产集中、产销量大、税源集中和征收便利等特征,因而聚财方便,且数量非常可观。

51、所得税的特点

所得税的税源广泛、课征普遍

所得税的税收负担具有直接性和累进性

所得税符合税收中性原则的要求

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较复杂,征收阻力相对较大

52、生计费用扣除额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

①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②其他税种的负担

③财政收入

④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

53、税收指数化:指在一个或多个侧面通过某一指数来反映个人所得税制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其目的是消除通货膨胀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影响。

54、负所得税:是政府对于低收入者,按照其实际收入与维持一定社会生活水平需要的差额,运用税收手段,依率计算给予的补助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先由政府制定出贫困者的基本收入保障额,如果纳税人的所得超过了这一标准,就要课征所得税,所得越高,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越多;如果纳税人的所得低于这一标准,就采用负所得税。通过负所得税对那些低于保障标准的人提供补助,即相当于政府的转移性支付。

55、第十章最优税收详见课本,分析题。三大法则。

56、最优税收理论的积极意义

57、拉姆齐法则:如果商品课税是最优的或者说要使政府征税带来的超额负担最小化,那么税率的定制应当使各种商品在需求量上按相同的比例减少。

58、逆弹性法则:指为了实现最优商品课税,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关系。

59、科利特-黑格尔法则:指为了纠正商品课税对工作—闲暇关系的干扰,有必要在设计及商品课税的税率结构时采取一种补偿性措施,即对与闲暇互补的商品课征较高的税率,而对与闲暇互替的商品或者说与劳动互补的商品课征较低的税率。

60、拉弗曲线,供给学派经济学家阿瑟B拉弗提出的,用一个简单的图形形象的揭示了税率、经济增长及政府税收收入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它对定制合理的税收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拉弗曲线结论的意义:

1.该曲线说明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的停滞或下降;高税率还往往存在过多的减免或扣除优惠,造成税制不公平。

2该曲线还说明,基于上面同样的理由,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适度的低税率,从当前看可能减少收入,但从长远看却可以促进生产,扩大税基,反而有利于收入的增长。

3税率、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税务硕士(MT)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科目《433税务专业基础》税收学原理-一节至四节

第一部分税收学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权利中作为国家征税依据的是()。[中央财经大学2019研] A.管理权力 B.政治权力 C.社会权力 D.财产权力 【答案】B 【解析】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获取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关系。 2.下列说法中,规定具体征税范围、体现征税广度的是()。[中央财经大学2019研] A.税率 B.纳税环节 C.税目 D.纳税对象 【答案】C 【解析】税目是在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项目,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

是对课税对象质的界定,体现了征税的广度。 3.我国现行税制中,下列属于中央税的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9研改编] A.资源税 B.车辆购置税 C.个人所得税 D.企业所得税 【答案】B 【解析】我国的中央税具体包括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税种。A项,属于地方税;CD两项,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4.税收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四川大学2016、2015研] A.事权的划分 B.财权的划分 C.收入的划分 D.税权的划分 【答案】D 【解析】税收管理体制是在各级国家机构之间划分税权的制度,故其核心是税权的划分。正确地确定税收管理体制,划分税收收入,对于恰当分配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

的财权和财力,调动各级政府管理税收的积极性,正确贯彻执行税收政策和税收法规等具有重要意义。 5.我国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及与全国统一实行的地方税的立法权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9研] A.中央 B.地方 C.中央或地方 D.中央和地方 【答案】A 【解析】税收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税种的开征与停征权力集中在中央,地方没有税收立法权。 6.德国财政学家瓦格纳指出,税种的选择应考虑税负转嫁问题,尽量选择难于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研] A.财政收入原则 B.国民经济原则 C.社会正义原则 D.税务行政原则 【答案】B 【解析】A项,财政收入原则包括充分原则和弹性原则,即税收的最基本的职能是筹集财政收入。B项,国民经济原则包括两项:①慎选税源原则,是指税源的选择应有助于保护

自考财政与税务复习题汇总(附答案)

自考财政与税务复习题汇总(附答案) 1#自考财政与税务复习题汇总 第一章财政概论 单项选择题 1. 市场方式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调节生产和需求。 2. 在西方财政学中,被人们奉为资本主义财政第一职能的是。 3. 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多项选择题 1. 财政的本质特征包括 a强制性b补偿性c无偿性d非盈利性 2. 财政的基本职能包括a配置资源职能b公平收入职能e稳定经济职能 3. 市场方式稳定经济的盲目性表现在:a市场竞争的不完全和不公平b市场调节过程中出现的偏差c市场经济目标在实现过程中与社会目标的矛盾和冲突d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要 填空题 1. 主张财政是以国家为主题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财政是国家集中性分配的是。 2. 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3. 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名词解释 1. 财政:财政就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的经济行为。 2. 资源配置:是指人的知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在不同用途和不同受益者之间的分配和组合,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等,以取得最佳效率。 简答题 1. 如何理解财政的概念? 3-4 理解财政的概念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1)财政分配活动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总产品。 3)财政分配的依据是国家拥有的政治权力。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 2. 什么是财政?财政有何基本特征?3、4、5 财政就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的经济行为。其本质特征如下: 1)强制性。是指国家在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组织财政收入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和法律手段强制实施的。

(完整版)会计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会计学原理知识整理-第一讲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及其生产与发展 一.会计的含义与特点 1.从会计的工作来看,会计可以被认为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确认, 归集,分析,计量,分类,记录,汇总和报告,并进行控制(反映)与监督,预测与决策的一种管理方法 (1)会计是一种管理工具 (2)会计是一种提供信息的技艺 (3)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4)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2.现代会计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实物量和劳动量通常是会计货币量度的辅助量度) 2)以凭证为基本依据 3)以一套完整的专门技术方法为手段(包括核算方法和监督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基本) 4)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会计的发展 1.会计作为一门学科,是基于人类管理生活,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关系和经济管理活动的日 趋复杂而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会计的只能与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1.会计职能包括核算(反映),监督(控制),预测和参与经济决策等方面 1)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 2)控制职能(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3)预测和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 二.会计的目标(也是财务的目标) 1.会计的目标可分为两层: 1)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2)反应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第四节会计基本假设与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重点) 1.会计主体假设(是对空间的限定,概念详见书17页) 1)注意:法律主体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能成为法律主体 2)会计主体可以由一个法律主体,几个法律主体,几个法律主体组成的企业集团构成

税收学原理复习归纳

1、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都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 2、税收产生的原因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二是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三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四是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3、税收产生的四个阶段 ①自由贡献时期。在奴隶时期,国家的赋税主要来自诸侯、藩属自由贡献的物品和劳力。从税收的法制观点看,这种以国家征税权和纳贡者自由纳贡相结合的方式所取得的税收,只是一种没有统一标准的自愿捐赠,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税收,只是税收的雏形阶段。 ②请求援助时期。随着国家的发展、君权的扩大,财政开支和王室费用都随之增加。单靠自由纳贡已难以维持,于是封建君主设法增加新税。特别是遇有战争等特别需要,封建君主更需要开征临时税以应急需。当时,由于领地经济仍处主导也位,王权有一定的限制,课征新税或开征临时税,需要得到由封建贵族、教士及上层市民组成的民会组织的承诺。 ③专制课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封建国家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常备军制度。君权扩张和政费膨胀,使得国君不得不实行专制课征。一方面笼络贵族和教士,尊重其免税特权,以减少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另一方面则废除往日的民会承诺制度,不受约束地任意增加税收。税收的专制色彩日益增强。 ④立宪协赞时期。取消专制君主的课税特权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神权统治,实行资产民主制和选举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采取君主立宪制,还是采取议会共和制,一般都要制定宪法和法律,实行法治,国家征收任何税收,都必须经过立法程序,依据法律手续,经过由选举产生的议会制定。君主、国家元首或行政首脑不得擅自决定征税,人人都有纳税义务,税收的普遍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公众有了必须依照法定标准评定课征的观念。 4.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现代社会政府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政府征税依托的是公共权力并借助法律形式来进行

税收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

税收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即税法上规定的 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亦称纳税主体。 2、税率:是税法上对征税对象或税目从价或从量规 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 3、起征点:即征税对象数额达到开始征税的起点, 亦称起税点。 免征额:即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4、社会契约论:主张国家是通过人民或者是人民同 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而建立起来的。 5、租庸调:是以田、户、身为课税对象,以人工为 本的一种课税制度。 6、摊丁入地: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 7、公需说: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 福利,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税收来提供物质资源,故此,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在于公共需要或公共福利的存在。 8、义务说:国家是人类组织的最高形式,个人依存 于国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就应有征税权,人民纳税是应尽的义务,任何人不得例外。 9、牺牲说:税收对于国家是一种强制征收,对于人

民是一种牺牲。 10、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强加于市场之外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效益。 11、受益原则: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 12、能力原则:是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13、税收弹性:在财政需要增加支出或是税收以外的 收入减少时,税收应当能基于法律增加或自动增收。 14、税收收入弹性:是指税收收入变化率与经济变化率之间的比率,反应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的灵敏度。用公式表示:Er=(T/T)/(Y/Y) 15、税收影响点:马斯格雷夫在研究税收布局时,将微观经济主体分为家庭和企业,市场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整个经济视为收入和支出环流的运动,税收可分布在各收入和支出环节上,称为税收影响点。 16、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应。 17、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改变纳税人的经济决

2014年江苏自考27309税收学试卷及答案

2014年10月省自学考试 27309税收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1.属于对流动额课税的税种是() A.房产税B.营业税C.资源税D.印花税 2.根据课税对象确定的具体征收项目是() A.征税对象B.税目C.税率D.纳税期限3.以税收的计税依据为标准,可以将税收分为() A.直接税与间接税B.从价税与从量税 C.中央税与地方税D.价税与价税 4.在税制构成要素中,作为区别一种税与另一种税的重要标志是() A.纳税人义务B.征税对象C.税目D.税率 5.属于中央税的是() A.个人所得税B.企业所得税C.关税D.房产税6.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是() A.平等、确实、便利和最小征收费用原则 B.财政政策、国民经济、社会公平和税务行政原则 C.效率、公平、稳定和发展原则 D.财政、效率、公平和法制原则 7.不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增值税属于() A.生产型B.收入型C.消费型D.混合型8.按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业务是() A.汽车修理业务B.建筑安装业务 C.装卸搬运业务D.饮食服务业务 9.能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是() A.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 B.非企业性单位 C.个人 D.不经常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的企业 10.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一般纳税人支付运输费用计算抵扣进项税的扣除率为() A.7%B.10%C.13%D.17%11.属于从价征收消费税的项目是() A.白酒B.化妆品C.啤酒D.汽油 12.某服装厂将自产的服装作为福利发给本厂职工,该批产品制造成本共计10万元,利润率为10%,按当月同类产品的平均售价计算为18万元,计算增值税的销售额为()A.10万元B.10.9万元C.11万元D.18万元13.在资源税中,煤炭的征收围包括() A.洗煤B.选煤C.煤炭制品D.原煤 14.计算税额时享受加征一定比例个人所得税的是() A.稿酬所得B.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C.偶然所得D.劳务报酬所得 15.纳税人如果以房产余值计算缴纳,适用的房产税税率为()

会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总结

复式簿记的诞生是近代会计发展史的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854年世界第一个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公会 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发展成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 被广泛使用的会计信息通常分为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 现代会计的方法体系包括会计预测决策方法,会计控制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分析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和基础,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的目标: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的会计信息满足不同需求者的需要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会计信息质量追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会计的对象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会计核算的具体对象是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会计基础是指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是会计处理业务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明确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反之不成立),持续经营(反映会计核算工作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为核算和监督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会计是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基础有两种:应计基础,即权责发生制;另一种叫现金收付基础,收付实现制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收入,费用,利润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 经济业务: 能客观的用货币计量,并足以引起会计要素有关项目发生增减变化的事项,也称会计事项。按所涉及的范围和关系分为外部经济业务(企业与国家,外部单位或个人之

税收学原理税收学原理思考题参考答案

《税收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 1.税收有那些主要特征? 答案提示: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确定性、均一性4个基本特征 2.税收包括那些基本要素? 答案提示:按照税收概念,税收涉及征收主体、纳税主体、征收客体、征收程度等内容,相应地其基本要素包括税收管辖权、纳税人、税基和税率等。 3.税收有那些主要类别? 答案提示: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税收可分为3大类,一是流转税类(turnover taxes),二是所得税类(income taxes),三是财产税类(property taxes)。 4.为什么说“在法制社会中,强调税收的法律强制性不会导致征纳关系的紧张,反而有利于征纳关系的协调和民众纳税意识的培养”? 答案提示:因为征税方按税法规定的行为准则行事,纳税方就有安全感,产生被迫感、重负感的只是不按税法办事的偷漏抗税者。在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下,否定税收的强制性、过分宣传自愿纳税只会使偷漏抗税更加严重。为了使征税成本降低,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愿报税、纳税,但西方国家的税务管理实践证明,自愿报税的前提是对偷漏抗税的严厉惩处,是法律威慑和强制的结果,基于法治文化;也基于将偷漏税视为偷盗公共利益,将诚信纳税视为美德的信任文化。要做到纳税人自愿上门报税,还必须建立公平明确的税法体系,形成严格执行税法的执法、司法及中介代理组织,构造疏而不漏的税收信息系统,推行普遍的源泉控制办法,使纳税人的一切经营、收入情况都处于征收机关控制之下,同时征收机关的一切行为、政府对税款使用行为也在人民代表机构及法律、行政监督机关监督之下。这就是说自愿报税的税收文化环境的形成仍然有赖于强制性。强制性是税收的固有特征。5.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这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不正确。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公共产品无法定价,政府以税款建立行政机关、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公共需要到底给每一个纳税人提供多少利益无从计量,等价交换因而无从谈起。如果每个人从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中获得的利益可以计量,那么就完全可按商品市场通行的做法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没有必要建立这么复杂的财政税收制度。正是因为在公共产品领域无法进行等价交换才需要税收这一财政收入形式。否定无偿性、强调利益等价交换,对征税实践也会带来危害。如果贯彻等价交换原则,那么征税

江苏省2015.4税收学自考试卷及答案

1 2015年1月份《税收学》自考试卷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 1、在税制构成要素中,作为区别一种税与另一种税的重要标志是( B) A.纳税义务人 B.课税对象 C.税科 D.税率 2、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首要因素是( C ) A.经济结构 B.经济政策 C.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职能范围 3、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中享受到利益的多少而相应的纳税原则 ( B ) A.纳税能力原则 B.利益原则 C.机会原则 D.合理 负担原则 4、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是(A) A.税收负担 B.税收成本 C.超税负担 D.税收效率 5、我国从2009年1月1日期实行的增值税类型是( C) A.生产型 B.收入型 C.消费型 D.混合型 6、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C ) A.利润 B.规费 C.税收 D.公债 7、“营改增”之后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是( C ) A.装饰工程 B.销售建筑物 C.交通运输业 D.转让土地使用权 8、不属于资源税应税产品的是(B) A.铁矿石 B.进口原油 C.井矿盐 D.原盐 9、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是(D)

A.将委托加工的货物无偿赠送给他人 B.将自产的货物作为 投资 C.将货物交给他人代销 D.将外购的货物用于集 体福利\ 10、根据“营改增”的最新规定,一般纳税人提供交通运输业务劳务的增值税税率为( B) A.7% B.11% C.13% D.17% 11、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发生下列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不得扣除的 ( D) A.财产保险费用 B.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 C.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利息费用 D.企业支付的罚金 12、下列个人所得税使用20%的比例税率是( B) A.工资薪金所得 B.财产转让所得 C.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D.个体工商户的生经营所得 13、某服装厂将自产的服装作为福利发给本厂职工,该批产品制造成本是10万元,利润是 10%,按当月同类产品的平均售价计税为18万元,计征增值税的销售额是( D) A.10万元 B.10.9万元 C.11万元 D.18万元 14、“营改增”在上海试点的时间开始于( D ) A.2009年1月1日 B.2010年1月1日 C.2011年1月1日 D.2012年1月1日 15、纳税人如果以房产余值做计算缴纳,适用的税率是( A ) A.1.2% B.12% C.10% D.15% 16、某油田某月开采原油12.5吨,其中已销售10万吨,自用0.5吨,尚待销售2万吨,该油田用的单位税额是每吨12元,当月应纳的资源税为( B) A.120万元 B.126万元 C.144万元

《会计学原理》随堂练习答案(华南理工2017)

《会计学原理》随堂练习答案第1章会计学概述 1. 会计所使用的主要计量尺度是() A、实物量度 B、劳动量度 C、货币量度 D、实物量度和货币量度 参考答案:C 2.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A、核算和管理 B、控制和监督 C、核算和监督 D、核算和分析 参考答案:C 3. 将企业资产和负债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前提是()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参考答案:B 4. 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 A、时间范围 B、空间范围 C、期间费用范围 D、成本开支范围 参考答案:B 5. 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 A、企业债权人 B、企业管理者 C、企业投资人 D、税务局 参考答案:ACD 6. 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 A、会计主体假设 B、持续经营假设 C、会计分期假设 D、货币计量假设 参考答案:ABCD 7. 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有() A、资产 B、收入 C、费用 D、利润 E、所有者权益 参考答案:BCD 8. 下列各项属于静态会计要素的是() A、资产 B、收入 C、费用 D、负债 E、所有者权益 参考答案:ADE 9. 会计要素中既有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也有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V) 10. 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负债的增加和所有者权益的 减少,会计基本等式的平衡关系不受其影响。(V) 11. 近代会计产生的标志是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公会的立。(X) 12. 借贷复式记账法是由英国传教士总结提出的。(X) 13. 子公司是会计主体,同时也是法人(V) 1.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A、明晰性原则 B、可比性原则 C、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D、相关性原则 答案:C 2.2010年9月20日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50000元,12 月25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按收付实现制核算时,该项 收入应属于_D_ o A、2010 年9 月 B、2010 年10 月 C、2010 年11 月 D、2010 年12 月 3. 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主要是体现会计原则的— A、配比原则 B、收付实现制 C、谨慎性原则 D、及时性原则 参考答案:C 4. 下列各项是以会计恒等式为理论依据的有___________ A、复式记账 B、成本计算 C、编制资产负债表 D、试算平衡 E、财产清查 参考答案:ACD

2012年10月自学考试27309税收学真题

2012年10月自学考试27309税收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A.利润 B.规费 C.税收 D.公款 2.持客观标准说耳朵人认为,测定纳税人纳税能力的依据不包括() A.个人收入B.个人支出C.个人职业D.个人财产 3.在我国现行的流转税制种,采取价外税的是() A.增值税B.消费税C.营业税D.关税 4.在特定的商品交易中,买主将购入后各年度所须支付的税额,在进价中一次性扣除,这种转嫁方式称为() A.前传B.后转C.混转D.税收资本化 5.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是指() A.最终负担税收的单位和个人 B.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C.代扣代缴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D.受托代征的单位和个人 6.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其纳税环节为() A.消费环节 B.生产环节 C.移送使用环 节 D.加工环节 7.根据我国现行消费税的规定,应当缴纳消费税的是() A.商店零售化妆品 B.酒厂非独立核算门市部销售白酒 C.个人销售使用过的电动自行车 D.生产电动汽车 8.将自产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哪种项目,其进项税额准予抵扣() A.用于修仓库 B.用于发放奖金 C.无偿赠送给客户 D.作为发放职工的福利 9.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某一纳税期内销售钢材一批,开具的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00万元,销售农用机两台,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6万元,从小规模纳税人处收购农产品一批,买价为60万元,则该纳税人当期应纳的增值税税额为() A.8.88万元 B.11.28万元 C.19.08万 元 D.19.72万元 10.应征营业税的经营行为是( ) A.非金融机构买卖外汇业务 B.单位或个人从事修理修配业务 C-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业务 D.广告业务 11.应按规定征收营业税的业务是( ) A.服装加工业务 B.车船修理业务 C.房屋修缮业务 D.单位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雇主提供的劳务 12.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 A. 100% B.50% C.20% D.l0% 13.我国现行的土地增值税采用的是四级( ) A.超率累进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比例税率 D.定额税率

《会计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基础会计学 第一章总论 我国最早记载会计活动得典籍就是《周礼》。 宋代“四柱清册”: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1494年,卢卡·巴其阿勒,《算数、几何、比及比例概要》,阐述复式薄记得基本原理。 最初,会计就是一门艺术。1966年,美国会计界提出,会计就是一个“信息系统”。 我国会计界认为: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 西方会计界认为:艺术论、信息系统论。 会计定义:旨在提高企业与各单位活动得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得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得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对企业得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得核算与监督。 会计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会计基本假设: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依存得客观环境中与会计相关得因素进行抽象与概括。就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与发展得基本前提与制约条件。 会计基本假设分四种: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目标:(一)谁就是会计得使用者(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得会计信息(三)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我国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充分披露与重要性、谨慎(稳健)性、及时性原则。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 会计对象就是价值增值运动,就是在市场经济下,在每一个会计主体范围内能够反映与控制得经济事务与经济行为、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利得、损失。 资产:企业过去得交易或事项形成得、已拥有或控制得、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得资源。 资产确认:(一)与其有关得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其成本与价值能可靠计量 负债:企业过去得交易或事项中形成得、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得现时义务。 负债确认:(一)与其有关得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出企业(二)流出金额能可靠计量、 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得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投入资本+利得或损失+留存收益 收入: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得,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得,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得经济利益总流入。 费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得,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得,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得经济利益总流出。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得经营成果。

税收学原理学习题及答案(1)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 税收 2.征税对象 3.纳税人 4.税率 5.超额累进税率 6.减税、免税 7.起征点与免征额 8.税收体系 1. 税收: 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 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3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 税率: 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二、判断题 1?在税收的“三性”中,强制性是税收的第一性。(X )无偿性是第一性 2. 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基本标志,是鉴别 一种分配方式(主要指财政收入)是不是税的基本尺度或标志。(V )税收的重要意义 3. 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模式下,依据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 筹资。公债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X )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 资,公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4. 税目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X )征税对象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5. 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V )起征点规定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6. 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X )纳税人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收负担 的人 7?当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即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流转税额时,如果没有现成的含税价格,就需要组 成计税价格。其基本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税率)。(X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 (1-税率) 8.在实纳税额与应纳税额相等,征税对象全部数额与计税依据的数额相等时,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相等;否则,则不相等。(V ) 三、选择题 1. 税收的形式特征,就是()。 A. 强制性 B.随意性 C.无偿性 D.规定性 2. 一般说来,税率形式有()。 A. 从价固定税率(比例税率) B.从量固定税率(定额税率) C.累进税率 D.定量税率 3. 一般说来,从价固定税率的形式有()。 A. 产品从价固定税率 B.行业从价固定税率 C.地区从价固定税率 D.幅度从价固定税率 4. 减税、免税具体包括()。 A. 减税 B.免税 C.起征点 D.免征额 5. 对于一个税种来说,按一种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被确定的纳税环节的多少,课征制度可以分为 ()。 A. —次课征制 B.两次课征制 C.多次课征制 D.每次课征制 四、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常说的税收概念是什么?怎样理解税收的概念? 2. 什么是税收的“三性”特征?认识税收“三性”特征的重要意义何在?

税收学试卷

成人高等教育期末试卷 课程名称税收学 (A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请用黑色水笔答题,不可用其他颜色或者铅笔,圆珠笔答题 2.请在装订线以内答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1.决定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投资报酬率 B.投资能力 C.消费 D.储蓄 2.税收对投资风险的影响取决于( )。 A.税收对投资资金来源的影响 B. 税收对亏损的处理方式 C.税收对企业贷款的影响 D. 税收对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影响 3.从社会投资角度考虑,如果个人和企业边际投资倾向小于政府边际投资倾向,征税将( )。 A.有利于增加社会投资 B.不利于增加社会投资 C.对社会投资无影响 D.不能确定对社会投资的影响 4.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是在于税收制度设计时,采取( )的所得税方式。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累退税率 D.定额税率 5.根据税负能否转嫁,可以将整个税收分为( ) A.价内税和价外税 B.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C.直接税和间接税 D.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6、下列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是。 A 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 B.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 C.在国务院批准的地区设立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金融机构 D.在经济特区内设立的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 7、下列各项中,属于个人所得税居民纳税人的是。 A.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 B.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不居住的个人 C.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超过6个月不满1年的个人 D.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6个月的个人 8、下列各项应纳消费税的有。 A.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受托方已代收代缴消费税),委托方收回后直接销售的 B.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 C.有出口经营权的生产性企业生产的应税消费品直接出口的 D.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用于生产非应税消费品的 9、根据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有。 A.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 B.购置、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 C.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而发生的租赁费 D.以融资性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而发生的租赁费 10、对个人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时,以每次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的有。 A.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B.稿酬所得 C.财产转让所得 D.工薪所得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在确定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时,下列项目中应当剔除的为( )。 A.用于免税货物的进项税额 B.发生非常损失货物的进项税额 C.简易办法征税货物的进项税额 D.用于非应税项目货物的进项税额 2、消费税不同应税产品的纳税环节包括。 A.批发环节 B.进口环节 C.零售环节 D.生产销售环节 3、下列项目应缴纳营业税的有。 A.银行将资金贷给其他企业使用的 B.单位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的 C.单位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的 D.非金融机构买卖有价证券的 4、下列各项中,应由纳税人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营业税的是。 A.销售不动产 B.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承包工程 C.经营运输业务 D.转让土地使用权 5、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 A.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B. 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 C.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中资企业的所得 D.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的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某修缮装饰工程公司在承榄装修工程之外,还销售部分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但该公司一直未能分别核算装修工程收入与销售上述二类材料的收入。依据税法有关规定,对该公司的全部营业收入应征增值税,不征营业税。 ()2、企业受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如果没有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可按委托加工合同上注明的材料成本与加工费之和为组成计税价格,计算代收代缴消费税。 ()3、建筑公司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其计算缴纳营业税的营业额,不包括由经营对方提供的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 1

学习会计学原理的心得体会

学习会计学原理的心得体会 我作为会计专业的一名学生,《基础会计》是我们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总的来说,基础会计的基础一定要打牢,这样,后面的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建立和实施会计制度规范了单位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真实完整会计信息,规范有序的会计环境和有效的会计制度对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会计部门是企业的信息中心,为了规范单位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每个独立生产经营与核算的企业,都必须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基础和准绳进行会计核算,并结合各单位所处的会计环境,设计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满足会计规范管理需要,适应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能够指导具体业务操作的具有内部约束力的会计制度,从而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 二、基础会计作为会计的入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我从理论上对会计有了基本认识。 通过对基础会计的逐步系统学习,使自己了解了会计要素,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致划分,产生了会计科目,了解了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会计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出现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和产物,进行会计核算从根本上说是为相关人员的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日常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对日常的经济业务和事项,按一定的要求和方法进行分类,从而产生了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一种粗线条的大的类别划分,因此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地划分,出现了会计科目。而会计科目中的数字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样还需要会计核算程序,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归类入科,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然后对会计凭证逐条登记到会计账簿,再由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最终生成决策有用的信息,也从而完成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职能。 基础会计中的会计业务的核算是以工业企业为主的,而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就是供→产→销,即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三个环节,以上三个环节即为一个营业周期,资金循环一次。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比较全面,了解了工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流程,对其他行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也能触类旁通,有利于会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三、基础会计的学习是以后会计课程学习的基础。

税收学自考真题模拟及答案

税收学自考真题及答案

2014年10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7309税收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属于对流动额课税的税种是() A.房产税B.营业税C.资源税D.印花税 2.根据课税对象确定的具体征收项目是() A.征税对象B.税目C.税率D.纳税期限 3.以税收的计税依据为标准,能够将税收分为() A.直接税与间接税B.从价税与从量税 C.中央税与地方税D.价内税与价内税 4.在税制构成要素中,作为区别一种税与另一种税的重要标志是() A.纳税人义务B.征税对象C.税目D.税率 5.属于中央税的是() A.个人所得税B.企业所得税C.关税D.房产税 6.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是() A.平等、确实、便利和最小征收费用原则 B.财政政策、国民经济、社会公平和税务行政原则 C.效率、公平、稳定和发展原则 D.财政、效率、公平和法制原则 7.不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增值税属于() A.生产型B.收入型C.消费型D.混合型 8.按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业务是() A.汽车修理业务B.建筑安装业务 C.装卸搬运业务D.饮食服务业务 9.能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是() A.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B.非企业性单位 C.个人 D.不经常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的企业 10.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一般纳税人支付运输费用计算抵扣进项税的扣除率为() A.7%B.10%C.13%D.17% 11.属于从价征收消费税的项目是() A.白酒B.化妆品C.啤酒D.汽油 12.某服装厂将自产的服装作为福利发给本厂职工,该批产品制造成本共计10万元,利润率为10%,按当月同类产品的平均售价计算为18万元,计算增值税的销售额为()A.10万元B.10.9万元C.11万元D.18万元 13.在资源税中,煤炭的征收范围包括() A.洗煤B.选煤C.煤炭制品D.原煤 14.计算税额时享受加征一定比例个人所得税的是() A.稿酬所得B.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会计学原理实验小结

会计学原理实验小结 根据学院课程改革精神,经本专业老师的推荐,将《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改革的重点课程,拟在09级新生中实施,现将情况做如下小结 一制定了课程标准。 二制定了考核大纲。 三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 四制定了课程改革组织方案。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制定的文件 文件一会计专业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学院和系部课程改革精神,会计专业初步定为《会计学原理》为核心改革课程,对此初步拟定本门课程的考核改革方案。 一、课程总体情况说明 《会计学原理》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步骤等内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考核设计思想说明 1、考核改革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 2、考核原则 突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即过程考核主要侧重考核学生会计操作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期末考试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课程考核总体方案 (一)过程考核(50%),由以下三种考核形式组成 1、会计模拟实验(30%) 实验目的:主要加强学生会计操作能力。 实验要求:学生要按照要求根据相应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教师要监督并指导学生实验的全过程,最后上交所有的资料,并填写实训报告。 2、课程实践(10%)。

税收学原理复习材料

第一部分 1.为什么说税收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①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②最早期的财政中没有税收因素 ③国家是税收产生的政治前提 ④私有财产制度是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 ⑤税收是凭借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的分配 2.你身边有哪些社会经济现象属于税收范畴? 当你的工资收入超出一定标准,要交个人所得税;如果你买车,要交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如果你买房、卖房,要交相关的契税、印花税,也可能交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如果你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的税就更多,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与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可以说,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角落,税收无处不在。 3.“私有财产制度是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这是否说明只有在私有财产制度下才需要税收这一财政收入的形式?怎样理解国家对国有企业征税的合理性?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来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国家和企业之间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4.就确立方式而言,税收的演进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

有什么不同? (1)自由贡献阶段 ①征税原因:在人类从氏族社会步入奴隶社会后时期内,国王因公产收入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支出需求,便开始依赖于社会成员和被征服部落自由贡献的劳力和物品。 ②君臣关系:一种由下敬上的关系,社会成员贡献何物、贡献多少以及何时贡献,都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并不十分严格 ③意义:自由贡献阶段的税收,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严格说来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税收。 (2)请求援助阶段 ①征税原因:随着奴隶制国家王室费用和军事费用的急剧增加,仅靠公产收入和社会成员的自由贡纳已难以满足支出需要。 ②君臣关系:此时的税收不再是完全自发的由下敬上,而是先由上对下提出请求,再由下对上给予援助;下对上援助什么、援助多少以及何时援助,也不再是完全随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③意义:请求援助阶段的税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了税收的一些性质,但还不是很完备。 (3)专制课征阶段 ①征税原因:到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各国陆续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常备军制度,王权得到极度扩张,军费不断膨胀。 ②君臣关系:专制课征的税收是单纯的由上取下的关系。至于取什么、取多少和何时取,完全取决于至高无上的专制权。 ③意义:进入专制课征阶段,是税收开始从不成熟形态走向成熟形态的标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