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差距的统计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差距的统计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差距的统计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差距的统计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差距的统计分析

【摘要】:本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理论指导,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计算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在对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消费、产业结构两个角度来研究了我国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通过对负效应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经济的合理的政策和建议。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而且从短时间来看,并没有缩小的迹象。本文在这一部分对我国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明确了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预期的创新。第二部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对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目前人们的研究重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二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和实证分析。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但是目前还缺乏一个计算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方法。第三部分,合理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在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要计算出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必须从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着手。通过分析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找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因素的合理数值,从而计算出在我国现行经济条件下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方法上的创新,希望能够对我国合理的城

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第四部分,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了分析失衡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从消费、产业结构角度测算了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所带来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的负面效应。通过对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和进一步对失衡的城乡收入差距负效应的分析,我们可得出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可以促进我国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的结论。因此,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能为我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二元对比系数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产业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126.2;F224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第一部分研究背景12-151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12-142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性143本文的预期目标和创新14-153.1预期目标143.2本文的主要创新14-15第二部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15-18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15-172对现有研究的评价17-18第三部分合理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18-301本文研究合理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路方法181.1被解释变量的选

取181.2合理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方法设计182对解释变量的分析18-212.1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18-202.2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出20-213对于我国合理城乡收入差距的测算21-283.1合理的二元对比系数21-243.2合理的财政支农政策24-273.3算术平均法计算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27-284对测算结果的说明28-304.1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分析284.2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偏差分析28-30第四部分失衡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的影响30-341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消费的影响30-321.1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301.2使有效需求不足,引起供求总量的失衡30-311.3对消费结构的影响31-322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32-34第五部分政策建议34-36参考文献36-39致谢39-4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0-411发表的论文402获奖情况40-4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2人口统计分析基本问题17页

Chapter 2 人口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2.1人口统计分析基本了解 2.1.1性质 主要指对人口数量的分析,通过对人口统计资料的整理、分类和技术处理,发现人口运动规律性,描述人口因素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诸因素的关系,找出产生某一人口事件或达到某一人口状态的原因,最终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1.2目的 描述人口现状和变动规律,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对策。 1、某些人口指标水平及其表现的状态或阶段 2、不同时期人口状况的比较 3、某一特征人口的构成及模式 4、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 2.1.3原理 人口的三种变动: 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婚姻、文化、民族、行业和职业)人口的三个特征: 自然特征、地域特征和社会特征。

2.2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概念 2.2.1生存人年数(number of person-years lived) 生存人年数是一批人的人数和这批人生存的年数的乘积,人年数是时期指标,因它受时期长短变化的影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虽然很少直接遇到,但却贯穿于人口统计分析的全过程,人口统计的重要指标都与生存人年数的概念有关,如出生率、死亡率等。 对于一定规模的人口来说,不可能准确计算每个人以至整个人口的生存人年数,需要从总体上近似计算。 Ex. Life-line for seven individuals who live in a population at any time between Jan.1, 1981 and Dec.31, 1981 Alternative way to calculate the person-years 6 5 4 3 2 4 x 1/4 6 x 1/4 5 x 1/4 4 x 1/4 1 0 Jan-March April-June July-Sept. Oct.-Dec.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lternative way: PY[Jan.1,1981 – Dec.31, 1981] = 4(0.25)+6(0.25)+5(0.25)+4(0.25) = 4.75 It can be expressed as:

《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收入调查报 告》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年末岁初,我有幸被县统计局抽调为“城乡居民收入调查员”期间,为了进一步了解全县城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找出制约我县城镇居民增收的瓶颈因素,找准增加城镇居民增收的切入点,结合统计业务工作,我深入城镇住户现场调查统计,取得了我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发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至目前,全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551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7897元。如此收入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生活质量,为此,我通过调查提出一些探索性思考,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城镇居民收入现状 通过对100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xx年,xx县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可达1644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3%,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551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人均消费性支出789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3%。从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来看,全县城镇居民整体收入还处于中等偏下:家庭总收入不足3万元的20户,占调查户数的20%,其中不足1万元的6户,最低收入为3600元;家庭总收入3—4万元的72户,占调查户数的72%;收入超过4万元的8户,占调查户数的8%,最高收入为4.7万元。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2702元,增长10.7%;转移性收入为1851元,增长35.7%;经营净收入为1550元,增长44.2%;财产性收入

340元,增长56.1%。城镇居民收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调查资料显示,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77.2%。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占据收入构成的主导地位。 (二)财产性收入比重偏小。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占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 2.1%。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渠道为存款利息和出租房屋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保险收益、其它投资收入、知识产权收入、其他财产性收入等均为空白。 (三)经营性收入水平过低。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只占到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9.4%。城镇居民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导致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长期低位徘徊。 (四)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897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36%,较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居民的食品消费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其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而且,居民在衣、住、行和通讯、教育、卫生、旅游、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汽车、电脑、空调、摄像机、液晶电视等高档商品逐步进入城镇居民家庭。 (五)社会保障不断完善。xx年,全县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7564人、基本医疗保险xx9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825人,同比增加245人,增长6.8%。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调查结果显示,xx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

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问题。无论是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问题着力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比河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分析收入差距的成因,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一些探索意见,供领导参考。 一、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1.5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9%,是1980年的3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06.9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5%,是1980年的30倍。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民收入增长 自198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477.6元,

到2009年达到17175元,提高了36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1.3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了27倍;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365.0元,到2009年达到14371.56元,提高了39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60.78元增加到4806.95元,增加了30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从全国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平均不到3年提高1千元,而农村居民则需要9年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之势。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由1980年2.50∶1扩大到2009年的3.33∶1,同期河南由2.57∶1扩大到2.97∶1。 城乡居民收入与收入比变化情况表 单位: 元

城镇概念和统计人口口径相关

(一)中国市镇设置的标准 国务院在1955年公布了第一个确定城镇的标准,采用居民点的人口下限数量和职业构成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办法。规定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即为城镇。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业中心、交通要口、中等以上学校、科学研究机关的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常住人口虽然不足2000人,但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的地区;以及具有疗养条件,每年来疗养或休息的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的疗养区均可列为城镇型居民区。城镇和城镇型居民区以外的地区列为乡村。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如果是重要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确有必要时也可设市。市的近郊区无论它的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大小,一律视为城镇区。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以及聚居2000人以上的城镇可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标准从宽。 为了应付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困难,1963年底国务院对上述标准作了较大的修改:①设镇的下限标准提高到居住人口3 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达2500~3 000人,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②缩小了市的郊区围,规定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应超过20%;③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列入市的城镇人口,市区和郊区的农业人口不再作为城镇人口而列入乡村人口。 一次新的变动发生在1984年,这一年人民公社被撤销并恢复了乡作为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单位。同时规定在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居民点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①在2000人以上可以设镇。20000人以上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也可以设镇。简单地说,镇应该至少有2000以上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聚居。实际上,现在有很多镇的非农业人口规模低于法定标准。 1986年设市标准也作了较大调整:①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市。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虽不足以上标准,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市。 ②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本文将研究上述问题,通过模型分析以期得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模型途径 RESEARCH ON THE IN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ine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But there is a big problem, that is,the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re not the sam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Nowadays,our country has been one of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nd rural. It has influenced the progress ofsociety with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his model is hoped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solve out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tic model. Keywords: ine inequality; model; way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分析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1.导言 (3)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3) 2.1 可支配收入扩大 (3) 2.2 消费差距扩大 (5) 2.3 储蓄差距扩大 (7) 3. 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7) 3.1 公共产品的涵义及特性 (7) 3.2 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异的表现 (8) 3.2.1 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 (8) 3.2.2 城乡基础设施不平等 (9) 3.2.3 城乡医疗保险不均衡 (10) 3.3 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路径 (10) 3.3.1 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10) 3.3.2 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11) 3.3.3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11) 4. 结论与思考 (11) 4.1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11) 4.2 按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明确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 (12) 4.3 根据效率原则、灵活多样地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12) 参考文献 (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采用历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储蓄等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并从教育、基础设施及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方面来探讨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制定与落实公共产品分配与供给的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的效果。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公共产品供给差异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居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 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初期分别增加了49.0倍和37.6倍;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978 年为209. 8 元, 2009 年扩大为12021.48元①。针对这种状况, 不少专家、学者从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和性质、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的不良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与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城乡收入数据进行分析,从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来探讨其对城乡差距扩大的贡献,并依此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1978 年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的同时, 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 ①上述数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人口统计学题库讲解

8、性别比指总人口中男女人口数间的对比比例关系,表明当女性人口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9、年龄别性别比指相同年龄组的男女人口数之间的对比比例关系,表明某一年龄组女性人口数为10 0时所对应的相同年龄组的男性人口数。 10、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某年出生的婴儿中男婴和女婴的对比比例关系。 11、虚岁年龄一般是出生后当年就算一岁,以后每过一次新年便增加一岁。 12、确切年龄是从出生之日起至计算之日为止所经历的真实日数。 13、周岁年龄(实足年龄)是从出生时起至计算时为止共计经历的整年数。 14、少年人口儿童系数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是指15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15、年龄中位数是描述人口总体年龄构成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是按年龄标志把人口总体划分为对等两半的那个年龄数值。 16、年龄众数指人口总体中最频繁出现的年龄值,即在年龄分布上包含人数最多的那个年龄。 17、平均年龄是综合反映人口年龄构成一般特征的指标,能说明人口年龄的集中趋势。 18、高等教育普及率通常以每万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表示。 19、文盲半文盲率是指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20、就学率是指某一时刻各级学校在学人数与相应年龄人数之百分比。 21、在业人口也称为就业人口,是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那一部分人口。 22、非在业人口指我国城镇中达到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不能取得劳动报酬的那部分人口。 23、劳动适龄人口指人口总体中处在适合于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口。 24、非劳动适龄人口指人口总体中未达到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 25、少年儿童人口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少年儿童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26、老年人口负担系数(老年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27、总负担系数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性检验

SAVE OUTFILE='D:\(研究生论文)\江永\数据录入(修正).sav' /COMPRESSED. T-TEST GROUPS=性别(1 0) /MISSING=ANALYSIS /VARIABLES=组织公平组织认同员工敬业度 /CRITERIA=CI(.95). T-Test Notes Output Created 18-三月-2012 10时09分50秒Comments Input Data D:\(研究生论文)\江永\数据录入(修正).sav Active Dataset DataSet1 Filter Weight Split File N of Rows in Working Data File 278 Missing Value Handling Definition of Missing User defined missing values are treated as missing. Cases Used Statistics for each analysis are based on the cases with no missing or out-of-range data for any variable in the analysis. Syntax T-TEST GROUPS=性别(1 0) /MISSING=ANALYSIS /VARIABLES=组织公平组织认同员工 敬业度 /CRITERIA=CI(.95). Resources Processor Time 00:00:00.000 Elapsed Time 00:00:00.015 [DataSet1] D:\(研究生论文)\江永\数据录入(修正).sav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多元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多元统计分析 08708班 0807524021 杨黎竹 摘要: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课题,居民消费的主要来源是居民收入,而消费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通过多远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找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特点及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不同地区居民家庭收入的差异程度及不合理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促进建设合理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体系,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关键字: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法经济增长生活水平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我国带来的后遗症还在继续影响着居民正常生活,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困扰着老百姓,收入和消费支出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架重要马车,收入又是决定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我国人口基数大,消费群体众多,但由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的降低,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收入分配问题也愈发明显。因此,鉴于篇幅限制,本文就只针对城镇居民的收入进行分析。 下面通过统计数据对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总体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了解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情况。 1.聚类分析方法概述: 聚类分析方法是仅次于回归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中对样本进行分类叫 做Q型聚类,对变量进行分类叫做R型聚类,本文用的是Q型聚类。聚类分析的核心思想是从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中,定义能度量样本间相似 成都的统计量,在此基础上求出各个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的度量值,按相似程度的大小,将样本逐一归类,关系密切的聚集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集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知道所有的样品都聚集完毕,把不同类型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亲疏关系谱系图,用以直观地显示分类对象的差异和联系。 2.搜集数据材料及确定指标: 按居民收入类别分为总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记为:X1、X2、X3、X4、X5、X6(如图1):(图1)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1978-2012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 (1978-2012 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 12.5%,经营净收入增15.3%,财产性收入增长8.9%,转移性收入增长11.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1986元,同比名义增长15.0%。 按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4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1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9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814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1456元。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6.3%,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9.7%,财产性收入增长9.0%,转移性收入增长2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019元,名义增长13.3%。 按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316元,

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纯收入480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纯收 入704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0142元,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9009元。 全年农民工总量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 其中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长5.4%;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 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2290元,比上年增长11.8%。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 (1978-2011)年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 农民纯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亚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需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180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这段表述充分说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发展将始终存在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相对较低者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减退,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否,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改善,极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可预见的后果都迫切要求政府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升。相较于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综观图1,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6 977.3元,增幅明显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扩大为3.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既有制度上的如国家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有非制度上的比如人力资本的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收入差距农村制度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 39,1984年为1. 76,六年间收入差距倍数缩小了26. 37,平均每年缩小4. 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村长期以来被抑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1985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镇的逐步展开,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1985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 72,1995年扩大至2. 47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2. 9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等隐形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按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 6,只有二个国家超过2,中国是其中之一。我国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在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的国家(李实,2004)。即使按照货币收入比较,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更大的国家只有南非和津巴布韦两个国家(Knight and Song,1999)。但是,如果把实物性收入和补贴都算入个人收入部分,那么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许可居世界第一。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新特点 ①城乡居民的显性收入差距低于实际收入差距 从前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都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作比较,这样得到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并不能客观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其原因在于,两者在统计口径、城乡体制以及统计范围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实际是上低估了城乡差距。

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实证分析 指导教师:李南成教授 作者(以学号排序)及分工 2004级金融工程2班邓志强40421066 文献综述 2004级金融工程2班孙瑞琪40421080 论文撰写 2004级金融工程2班吴雍40421086 数据收集 2004级金融工程2班肖玲40421087 模型建立与求解

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样本数据,建立了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得出了:现阶段我国人口数量继续增加的趋势明显,应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人口数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城乡人口结构对人口数量也有较大影响,且农村人口比例的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增加具有正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数量 计划生育 增长趋势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截止2006年度,我国人口总量已由1982年末的10.3亿增加到130756万人[1] ,同时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口统计中,瞒报率可能高于1.81%[2],中国实际人口数量可能已达到13.5亿,人口膨胀问题严重。 有效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人口模型,作出精确的预报,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然而国内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限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 1982年9月1日,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经过二十几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我国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到5.89%, 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同时我国老龄化水平已由1983年末的4.441%上升到了9.050%,在这种情况下,应否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社会各届分歧日益增大。 本文采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20余年的样本数据,以求建立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决定机制,探讨现阶段我国是否应该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二、文献综述 对于人口问题的研究,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马尔萨斯(Malthus ,1766-1843)调查了英国一百多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得出了人口增长率不变的假设,并据此建立了著名的人口指数增长模型[3];同时,马尔萨斯首次把经济因素对生育率与死亡率的影响视为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提出了古典的动态人口经济增长模型,基于上述成果,马尔萨斯成为了人口理论的奠基人,在这一模型中, 马尔萨斯忽略了相对价格的作用, 假定父母对子女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常规”递增函数。马尔萨斯预见, 各国经 [1] 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 [2] 1.81%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事后抽样调查所得出的漏报率 [3] 记t 时刻的人口为()x t ,假设人口增长率为常数r ,将()x t 视为连续、可微函数, 记初始时刻(t =0)的人口为0x ,则0()rt x t x e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

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36596340.html, 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探讨 作者:杨争军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6期 摘要:由于我国城镇的实体地域范围是在不断变化的,对其范围内的人口进行统计缺乏 可操作性,因此中国城镇人口统计主要依托城镇行政建制和户籍统计。所以城镇设置,户籍政策,城镇地域范围的变化,都会影响城镇人口的统计数量。本文就此问题做出以下论述。 关键词:人口普查;城镇人口统计;探讨 一、中国城镇人口数据的统计口径 由于市镇设置与市镇统计相脱节,市镇设置单兵突进,没有与有关部门共同解决城乡划分等统计问题,所以我国市镇统计极为多变、混乱。仅《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城乡分类口径就有七八种之多。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统计工作。 (一)人口普查资料分城镇人口、市人口、镇人口。其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而且有丰富的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规模分布的统计数据,有利于分析城镇化的地区差异、城市化规模结构变化。但应注意五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有差别的,某些指标并不具有衔接性。 (二)城市规划统计主要按建成区、边缘区、郊区、农村将人口从地域上分成几部分,它主要是为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人口基础数据,由城市建设部门进行统计,目前还缺乏通行的划定标准,尤其是城市边缘区的范围还处于理论界的探讨阶段,而且镇一般都没有城市规划统计数据,大中城市的统计资料多见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缺乏全国的统一资料。 (三)行政管理统计主要以行政区划的城市建制为依据对城镇人口进行统计,分市镇总人口、市区人口、镇人口。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将行政区域的城镇人口称作城市地区人口。建国初期,因统计资料的缺失,多用这一指标表示城镇人口,后随着城镇行政建制的变化,这一指标逐渐偏离了城镇人口的本质含义,尤其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乡改镇、县改市(区)、市管县”的推行,使1982年以后的建制城镇人口已完全失去了人口城市化的指示意义。 二、影响城镇人口数据统计准确性的几个因素 (一)城镇建制标准的变化 不论人口普查,还是行政管理,城镇人口的统计都是以建制城镇作为基本统计单元,因此城镇行政建制的变化对城镇人口统计数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一共颁布过五次城镇建制标准,每一次都对城镇人口统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调查与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衢州、丽水、宁波、绍兴等地的调研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在对衢州、丽水、宁波、绍兴的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spss13.0对3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访问所得信息,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以及居民对收入差距的感受。我们结合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字:禁塑令效果经济学分析 一、引言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的形式,运用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四地的城乡居民进行了实地调查,试图了解浙江省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情况,并进行相关比较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数据。其中选取浙江省的衢州、丽水、宁波、绍兴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份,有效回收28份,有效率为70%。样本的部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变量部分描述性统计结果(单位:%)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据调查,在问及平均月收入的问题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城镇居民平均月收入为3881.5元,而农村居民月收入只有2241.2元,两者相差近1.73倍。 (二)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差距明显

数据表明,在对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测算当中,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为0.664,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高达0.806,两者相差近14个百分点。我们知道,边际消费倾向往往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而我们的调查证明了这点。 三、城乡居民对收入差距的认知 (一)超过六成居民认为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二)城乡居民在客观看待收入差距的临界值方面达成一致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问及“您认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最大不能超过农村居民收入几倍”的问题中,城镇居民认为是2.259倍,而农村居民认为是2.447倍,两者基本持平。 (三)超过六成居民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

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达到3.23倍 2011-12-08 16:22:38 来源: 法制晚报(北京) 有662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5) 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从1980年的2.5倍上升到2010年的3.23倍,只有少数几年反复,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今天上午,记者在中国社科院举行的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发布会上了解到上述信息。 蓝皮书指出,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只有少数年份是有所反复的,如1980-1983年是城乡收入差距急剧缩小的几年,1994-1997年是收入差距小幅缩小的阶段,其他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比如1984-1994年和1997-2009年,基本上呈现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的趋势。尤其是从2002年以来,收入差距上升到3倍以上。 蓝皮书指出,这一差距达到了国际公认的结构失衡的程度。 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1.5倍左右,发展中国家略高一些,为2倍左右,该倍数为基本平衡的程度。超过3倍以上,则收入差距过大,结构失衡。 据了解,中央正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上第一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 2004-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并一直提出以“城乡统筹”的精神为建设农业农村的总方略或总要求,但事实是这7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居高不下,而且总体上仍呈现逐年拉大的趋势。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差距较小,而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另外,与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我国城镇人口不到50%,社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都投给了城镇,占87%,尤其是把资金投向大都市。”魏后凯说。 相关新闻超过一半农民希望国家征地 蓝皮书中对全国160个乡镇184个村庄的1913户农户的调查指出,绝大多数农民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而且越是大城市对于农民越有吸引力,只有极少数农民愿意自己的下一代仍生活在农村。

居民收入分析报告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及其不平等状况研究
杨宜勇 池振合? 摘 要: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本文考察了 2010 年中国收入增长 和收入分配状况。总的来说,2010 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国总体收入不平等水平下 降。经济增长是 2010 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中国总体收入不平等水平的下降 则是农民工工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高涨的通货膨胀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关键词:收入分配 收入增长 收入不平等
一、居民收入增长状况
(一)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农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见图 1) 。截至 2010 年,中国农民名义人 均纯收入达到 5919.01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2.94%。按照 1985 年农村价格水平计算,2010 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 1466.92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0.88%。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收 入增长速度提速。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 年农民实际纯收入增长速度仅有 4.27%,是 2002 年以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最慢的时期。 2003 年开始, 从 农民实际纯收入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到 2007 年达到 9.51%。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2008 和 2009 年农民实际纯收入 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然而,2010 年农民实际纯收入增速再次加快,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增长速度要高 0.58 个百分点。
图 1 2002-2010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 计数据库,http://219.235.129.58/indicatorYearQuery.do。
农民纯收入增长加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按照收入来源划分, 农民纯收入主 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所以农民纯收入增长速 度由不同来源纯收入增长速度共同决定。2010 年中国农民不同来源纯收入增速变化各不相 同(见表 1) 。在不同收入来源中,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加快的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 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最快。2009 年中国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实
?
杨宜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人事科学发 展研究院院长;池振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 数据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