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小镇弗莱堡

1860年,随全家移居维也纳

1873-1881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0年,与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

1885年,师从沙可学习催眠术(从这一时期从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

1895年,出版《癔症研究》(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

1904年,出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1905年,出版《多拉的分析》、《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性学三论》1908年,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

1909年,受邀至美国克拉克大学参加校庆,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威廉·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

1913年,出版《图腾与禁忌》

1920年,建立死本能论

1923年,罹患口腔癌

1939年,逝世伦敦,终年83岁

Sigmund Freud (1856-1939)

二、历史与现状

普遍认为,心理动力学治疗是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式的总称,也称动力性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疗法或精神分析疗法。

开端: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在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的治疗方法是宣泄法;

诞生:1900-1905年,弗洛伊德先后出版了《梦的解析》(1900年)、《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1年)、《一个癔症病例》(1905年)、《戏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年)、《性学三论》(1905年),这些著作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诞生。

分裂: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73)和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与弗洛伊德意见不合分裂出去,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

改变:20世纪20年代后,在早期的意识-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发展出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学说。

修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一批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挑战,新弗洛伊德主义强调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新格局: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大量新的疗法的出现,精神分析独霸天下的格局发生变化,当代心理动力学实际上是一个包容着大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小疗法”的集合。

若干当代精神分析疗法

三、心理动力学治疗的特点

(1)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和改变人格;

(2)每种心理动力性设置都有着“自由的空间”,自由联想、行为、愿望及幻想、

梦及其他内容均可成为话题;

(3)对生活事件的回顾与现实结合;

(4)理解治疗的重点在于病人的潜意识动机;

(5)移情过程对治疗过程的意义如下:a.理解并针对内外冲突进行工作;b. 减轻或增强对病人的治疗阻力(阻抗);c.促进治疗工作的进行;

(6)治疗师的行为较灵活,治疗导向的目的性明确;

(7)与病人的移情相关的治疗师自己的感情(反移情)可对治疗起不同程度的帮助作用;

(8)“节制”的治疗师中立态度不再是节制性的“无动于衷”,而是鼓励病人将旧的、新的无助感的情形与恐惧加以控制并战胜之;

(9)正统精神分析一般一个病人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每周四五次治疗,每次50分钟。当代精神分析时间一般在6-18个月,每周至少一次治疗,每次一般为50分钟,但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四、心理动力学中的基本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1、意识-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意思分为三个层面,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指个体能够直接感知到的部分。前意识是指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那部分内容,多是那些不在注意范围之中的事情,但随时可以用意识提取的成分。如:你早上吃了什么饭,再过2个小时就要开会了等等。而潜意识是自己意思不到的、处于内心深处的那部分内容。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部分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潜意识。他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好比冰山露在海洋上的小尖尖,而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那些看不见的巨大部分。

潜意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那些不知何种原因而被遗忘的素材;二是因为害怕产生冲突和焦虑而被压抑和排除在意识范围之外的素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念,潜意识层面通常包括了大量的各种为人类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允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和各种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它是过去经验的大储藏。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一种结构、内容、运作三位一体的人格理论,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心理反映内容和功能,三部分又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中。

(1)本我(id)

本我是精神结构中直接与人的生物机体相联系的部分。从本我的心理内容看,它包含了个体的一切原始的冲动和本能欲望,从作用来看,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因为本我从生物本能中吸取能量,然后推动有机体活动;从活动方式来看,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知道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活的快乐、避免痛苦。

(2)自我(ego)

自我是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管理、控制与调整人格的检查官与执行官,它的职责在于协调本我、超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现实为依据、以超我的

伦理道德为最高原则,满足部分本我的需要,遵循“现实原则”活动。

(3)超我(superego)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而形成的。超我分为良心和自我理想,自我理想是儿童心目中的完人,在儿童看来父母以为完美的人的形象;良心是儿童受惩罚经验的结果,通过惩罚,儿童懂得了什么是不道德的,这些经验内化为良心。超我努力追求完美,而非快乐。它也是传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代表,代表社会规范和要求。超我主要来自父母伦理道德的潜移默化,遵循“道德原则”活动。

3、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感是一切生物的天性,而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的与性有联系。所以性欲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正在青春期后才产生,儿童与生俱来就有性欲。但是,在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欲并不单纯指与生殖活动相联系的欲望,而是指来自身体的任何部位所产生的快感,只是这种快感在性质上带有性的色彩。

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儿童身体上的最集中产生快感的部位发生有规律的转换。弗洛伊德据此把儿童心理性欲的发展非为5个阶段:

固着:是指一种对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断重复的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1、口唇期

口唇期(oral stage)出现在生命的第一年,在这个时期快感主要来自口唇部位的活动。这一时期婴儿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感,避免怀疑感和不信任感。这一时期发展顺利,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有助于形成信任别人、自信而不依赖别人、易与人和谐相处的个性特点。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在初期,孩子的牙还未长出,快感主要来自唇、舌的吸吮和吞咽活动;在后期,体验快感的部位主要是牙齿、牙床和腭部,快感来自咬和吞嚼一类活动。在这一时期发生固着,容易形成口唇期性格。

口欲综合型性格:固着于口唇阶段初期,从事大量口唇活动或与口唇活动有象征联系的活动,比如沉溺于吃喝、抽烟、接吻或者嗜好收集等;

口欲施虐狂性格:固着于口唇阶段晚期,可能表现出嗜爱咬嚼及相关的象征性活

动,比如贪吃、挖苦、嫉妒等。

2、肛门期

肛门期(anal stage)在1-2岁期间,在这个期间儿童生理上的主要快感转移到肛门。在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主感、避免羞耻和怀疑感。肛门期发展顺利可形成独立能力的性格,表现为自我决定行动,无过分羞耻感,心理矛盾较少,容易合作等。如发生肛门期固着,容易形成所谓肛门性格。肛门排放型性格:表现为无条理、浪费、邋遢、放肆凶暴等;

肛门便秘性格:表现为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吝啬、小气、固执、忍耐等。

3、生殖器期

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大约在3-5岁期间,在这一时期儿童已能分辨两性性器官的差别,并从玩弄生殖器得到快感。这一时期的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一是获得性别角色的认同,二是发展超我,即良心道德。第二个方面:发展主动感,避免内疚感。在这一时期儿童会产生俄狄浦斯爱恋,也就是男女儿都会对母亲产生带有性爱色彩的爱,男性通过“阉割焦虑”解决,女性通过“阴茎羡慕”解决,如发生固着,就会形成“俄狄浦斯清洁”。

4、潜伏期

潜伏期(latency period)大约从5、6岁持续到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儿童把性能量潜伏起来,用到学习中去了,是一个相对平静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任务是发展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5、生殖期

生殖期(genital stage)是发展的最后阶段,发生在青春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兴趣转向异性,幼年的性活动开始复活,性生理开始成熟。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另一个很重要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感的建立”实现忠诚的品质。

4、心理障碍的本质

力比多(libido):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退行:退行是指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倒退回早期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性心理障碍发生的原因是力比多在前生殖期没有得到满足,形

成固着,力比多容易退行到发生固着的阶段,以那个阶段儿童性与的表现形式出现。(画图)

5、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与外界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会经常出现矛盾冲突,自我在协调、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方式,这些方式能在不知不觉中使超我、本我各自都得到满足,同时至少在主观上做到与现实相适应。这些方法因具备某种心理保护的功能,所以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及其表现

6、客体关系理论与自我心理学

代表人物:玛勒(M. S. Mahler)、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肯伯格(O. F. Kernberg)、柯哈特(H. Kohut)

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指某个体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共生:这是玛勒从生物学中借来的一个概念,是指婴儿对与母亲处于一种未分化的熔合状态的内在精神体验。

分离:它同时包含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和防御过程双重含义。从正常的心理发展层面来讲,分离意味著婴儿可以借此机制来处理那些对他而言仍显得混乱而不连贯的早期生活体验。从防御的层面来讲,当婴儿尚无力将他对客体的体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客体经验时,分离机制可以帮助他在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中选择性地保留一种情感体验而避免焦虑,从而形成所谓部分客体表象。

客体关系理论和自我心理学都强调:

1、早期经验对于人格形成和心里病理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发展是一个有着内在规律、先后相继的序列

玛勒将儿童期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正常的婴儿自闭阶段、共生阶段、分离/个体化阶段

自闭阶段:在出生后的三、四个星期,婴儿反应的对象是生理紧张,无法区隔自己与母亲。只知觉到部份(胸、脸、嘴、手)而非完整的自我。在此状态下,没有完整的自我,也没有完整的客体;

共生阶段:出生后第三个月至第八个月,婴儿非常依赖母亲,似乎期望着在情绪上和母亲维持高度同步的状态;

分离/个体化阶段:开始于出生后第四或第五个月,幼儿在此阶段体验到与重要亲人的分离,但仍会投向他们以确认此种经验,并寻回舒适的感觉,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感到矛盾。

3、母婴互动和母婴关系形态对儿童早期发展、并由此对后来的人格的形成有这决定性意义

在母婴互动过程中,婴儿逐渐分化出三样东西:“我”、“客体”、以及“我-客体”关系。

4、早期经验会留下永久性的痕迹

分析心理学

创立者: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

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

荣格提出两个理论:第一是集体潜意识理论,第二是心理类型理论。

1、集体无意识理论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

荣格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并非遗传的观念,而是心理显现的本能,是一种形式而非内容。每一个人都潜存着无数的原型,且当我们的经验与原始的潜在意象接近时,原型就会被激发,影响个人的生活。

几个主要的原型:

(1)人格面具是荣格提出的重要原型之一。所谓人格面具,即指一个人公开展

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2)阴影代表着人心中的被压抑而没有显示出的部分,包括人的动物性。阴影是不驯服的、危险的、不受一般道德束缚的,它有极强大的力量、激情和创造力。(3)阿尼玛(anima)荣格认为,所有人心理上是两性的,既有男性的一面,也有女性的一面。阿尼玛是男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阴柔的一面,比如温柔、善良、纯真、美丽等等。

(4)阿妮姆斯(animus)。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阳刚的一面,比如英勇强悍、聪明机智、才华横溢、体格健壮。

(5)智慧老人是原始智慧和直觉智慧的形象化。智慧老人给人的典型印象是强大无比、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智慧老人可以以魔术师、隐士、渔樵、哲人或教师的形象出现在梦中。

(6)自性原型(self)是一个人集体潜意识的中心,仿佛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负责人格的统一、组织和秩序。心理咨询中绘画治疗经常用的曼陀罗就是激发出个体的自性原型。

2、心理类型理论

首先,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

其次,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无需解释和推论。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个体心理学

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人在刚出生时,它只是作为潜能。但从5岁开始,则开始确立优越的目标,以带动心理的发展。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自卑与补偿: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他指出,自卑与补偿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在婴幼儿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处于劣势,需要依赖成年人才能生存,他们由此必然产生自卑和补偿。当然,这种自卑与补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应,可以驱使人们实现自己的潜能。但

是,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补偿,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他认为儿童到5岁左右便形成了生活风格。他提出三种研究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的分析。

第一是出生顺序。他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方式或给予的关注会根据子女的出生顺序而变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常常因要争取父母的爱而相互竞争。因此,长子的性格特征是聪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竞争;次子喜欢竞争、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懒散、难以实现抱负。独生子女的性格类似于长子,因为其竞争对手往往来自学校的同学。

第二是早期记忆。阿德勒根据人的记忆具有主观性、创造性和想象性的特点,认为个体对于自己早年生活的记忆往往为人们了解其独特的个性提供了线索。

第三是梦的分析。阿德勒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梦能够显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指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与他人合作。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植根于每个人的潜能之中,因此,必须先发展起社会兴趣,才能形成有用的生活风格。阿德勒还把社会兴趣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创造性自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遗传积极地建构它。创造性自我能够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社会兴趣正确与否。

参考文献

Hoff.,SO.,施琪嘉. (2000). 什么是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

德国医学, 17(4), 195-198.

陈会昌等. (2010). 人格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高觉敷. (1986). 精神分析引论. 商务印书馆.

关群德. (2010). 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侯菲. (2014). 心理动力学治疗述评. 社会心理科学, 163(29), 3-5.

江光荣. (2005).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 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一婷,游晓. (2015). 心理动力学及其心理诊断简述——基于心理主动性. 社会心理科学, 30(1), 15-17.

童俊. (2011). 心理动力学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有关神经症的理论. 现代实用医学, 1, 4-7.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经典理论口诀汇总

【教育学】 第一章 ?社会属性:社会永历立 ?教育起源: 1.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 2.心里起源说:心理仿梦露(新房美梦) 3.劳动起源说:米凯爱劳动 ?教育内容:三四五六七(三科四学、四书五经、六艺、七艺、七技) ?近代教育的特点:公义世法,系统出轨 ?二十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全民多现身 第二章 ?董仲舒:三个三(对贤良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兴太学以养士; 性三品说;三纲五常) ?朱子读书法:熏熟了,嘘一下切着吃 ?教育学创立阶段:培根首提出,夸美来实现,康德首讲授,赫尔来规范。?洛克:洛克在白板上画了一副绅士的漫画(绅士洛克画白板) ?夸美纽斯:夸的独立搬大泛(夸的独立与大泛,班级百科寻自然) ?卢梭:卢的爱尔很自然 ?赫尔巴特:一二三四 ?杜威:一三四五 ?发展阶段:木有掌握目标,哪能发现结构,高度赞发展,瓦根找范例,全面和谐好斯基,把半世纪最优化

第三章 ?内法论:内人得了四个儿子 ?外铄论:外婆寻找落花生(外出寻找落花生) ?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第四章 ?学生文化的特征:多多非过了不(互补性)可 第五章 ?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论:图图的耳朵(社会恐吓柏拉涂);个人本位论:罗斯福的梭儿(罗嗦一路无人陪;尔泰爱罗嗦)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速个性创两全 第六章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人颁布、鬼执行、丑男女、长期嘘美国 ?义务教育的特点:强普免;义务教育课程的特点:普基发;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强普基 第七章 ?学生的义务:三遵守一学习(三遵守一努力) ?传言(研究者)教(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授(授业解惑)的朋友有事(示范者)儿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魏 钦 (江苏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大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在心理素质上 普遍存在着环境适应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意志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是亟待我们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2-0057-02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世界卫生组织对它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还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理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我们理解的最佳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都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基本具备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取向,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所以在遭遇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适当处理,能够将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但大量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仍有部分同学的心理素质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正常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经常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自信心。遇事如处理不好就很可能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成为精神创伤、产生心理障碍。 经过分析,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造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竞争的日益加剧。多数大学生都能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最容易产生焦虑感,有些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些同学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变得极为脆弱,情绪极不稳定,心理问题顺势而生。 (二)教学存在的疏漏 很多教师在任课过程中,对专业知识都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对心理健康内容的挖掘并不注重。在学生评价上,往往注重学生成绩的好坏、关注最后结果的对错,不了解过程、不掌握动态。对学生的评价容易造成盲目性和不公正性,有时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很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交际面临的困难 目前,独生子女已经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普遍关注。经调查发现,这部分大学生由于是家庭的中心,处处受到别人的关心、照顾,普遍存在自私、独立性差、孤僻等心理方面的弱点。来到大学步入新的环境,面对一个全新的人际关系圈,他们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在交往中唯我独尊,猜疑嫉妒心强。 更危险的是,由于存在交际困难,同面对面的交 *[收稿日期]2011-10-27 [作者简介]魏 钦(1975—),女,江西上饶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助理研 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第15卷·第2期 2012年4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2Apr .2012 57

心理动力学基本概念

心理动力学基本概念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 心理动力学的历史根源源于十九世纪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无意识和本能所决定的,这样的因素贯穿于心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本能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在这里,人的精神健康是可以被了解的,人的行为经常会被无意识的因素控制,童年的成长经验对成年人的性格有深远的影响。 本我:生物成分,人格的原始系统,基于本能,由无意识所决定,遵循快乐原则。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自我:心理成分,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象征的是理想,是一种内化。它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良心,即界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二是自我的理想,即规定什么事应该做的。 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障碍,人格就会失调。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加强自我的功能,使自我独立于超我的严格考虑,增强它处理本我所压抑或隐藏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的能量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来自本能,即人的欲望与冲动。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储藏库。它通过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来释放能量。在本我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遇到自我和超我的阻力,如果本能冲破阻力,自我的理性活动过程便遭受破坏,如果冲破受挫,本我的能量就转化为自我和超我活动的原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恋”状态的过程。正是由于自我对心理能量的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形成新的对象性发泄作用,使人们能够将满足本能之外的能量用来发展人的心理过程,使能量从本我的非理性心理过程转化为理性心理过程。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具有奖励和奖励机制,它把能量投入到对理想的能量发泄作用上。概括地说,心理能量通过求同机制由本我进入自我、再进入超我,心理能量同样遵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它在人格中的不同分布状态决定着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可合称为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就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即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作者:洪恩教育IQ365商城时间:2009-08-11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本文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对于熟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人来说,看看不同的观点,也是一件好事。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本文是这十篇的索引,希望各位看官多提建议、多多支持。 开始翻译的时候,我没想过一下子把10篇都翻译出来。之后有个网友留言,说自己是个孩子的爸爸,希望我能将这个系列进行到底。其实本来上开始在yeeyan上发表翻译是想给自己找个事情做,转移一下注意力。没想到,却真的可能对某些人有帮助。这位爸爸的支持,让我下决心在新年之前把这十篇都翻译出来,也算是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 一、婴儿早期记忆 想想看,如果我们真的记得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亏忘的比记得多得多。本文介绍了一个60年代关于儿童记忆的实验。与我们的common sense有出入,小孩儿很早就能记住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 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一踢脚就有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现任职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心理学各理论流派的比较

心理学各流派的比较 一、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古希腊哲学思想中有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世界的本原,一个是认识论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经历了:泰勒士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学及其关系;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恩培多克勒认为万物是由土、水、火、空气组成的;德谟克利特则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可见,人们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具体的物体发展到无法看到的物质。而随着人们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哲学家开始从注意自然问题转到关心人事问题上来了,尤其是认识和道德问题,而在德谟克利特之前的哲学家大多认为唯有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万物的规律,承认理性的真实性,否认感觉的可靠性,这是理性主义的开始。从德谟克利特之后,普罗泰哥拉是古希腊第一位“智者”,他主张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认为没有不变的、持久的真理,没有神认可的法律,没有永恒的价值法规。事物的尺度不是上帝或抽象的科学真理,而是人类的需要和对幸福的探求,这种观点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重要的。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教育的作用是把知识引出来,并根据此提出了产婆术,苏格拉底的这种观点被柏拉图发展为理念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柏拉图认为世界本体是由理念构成的,世界万物都是理念派生出来的,只有理念是唯一真实可靠的东西。柏拉图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把心理分为理性、意气和情欲。理性是最高级的灵魂,相当于哲学王的灵魂;意气指向赢得荣誉和光荣,位于胸部,相当于武士的灵魂而情欲与肉体的快乐位于腹部,相当于劳动者的灵魂。这是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三分法。他提出理念回忆说,认为学习是为了回忆已有的知识,并提出联想的观点促进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质料和形式构成,质料是具有可能性的原料,必须取得一定的形式,其可能性才能实现,这种质料形式论是唯物论的思想,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是被动的,形式是积极的,这是唯心论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除了认识功能,还具有动求功能。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产生的故乡,是现代心理学形成的源头。这一时期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灵魂是什么,把灵魂及其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围绕这个问题,思想家们引申出心身关系、心理过程等一系列不同问题的争论,同时奠定了中世纪的灵魂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思想受到宗教的影响,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以灵魂的官能心理学为主要特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阿圭那。奥古斯丁认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者是灵魂的主要官能,但他强调意志的作用,三者在经验上形成了统一体。这一思想是官能心理学思想的起源。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从古代讨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编制 2005年11月 指导语: 以下列出了一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自己最近一个月的实际感觉,选择最符合你的一种情况,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涂好。其中“没有”涂1,“偶尔”涂2,“有时”涂3,“经常”涂4,“总是”涂5。 题号题目没有1 偶尔2 有时3 经常4 总是5 1 头痛或头晕 2 浑身软弱无力 3 做事情必须反复检查 4 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 5 为做事达不到预定目标而烦恼 6 不允许出现差错 7 无法控制自己重复做某些事,如:不停地检查门是否关好,不断地洗手或数数等 8 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词盘旋 9 感到手或脚沉重 10 有困难时没人帮助,会无所适从 11 做事不主动 12 担心朋友会不理我 题号题目没有1 偶尔2 有时3 经常4 总是5 13 不得不独立做某事的时候,仍希望有人帮助 14 觉得很多事情自己处理不好 15 没有别人的安排,不知道该做什么 16 如果老师不布置任务,便不知道该干什么 17 怕承担事情的后果 18 明知是小事,还是会发火 19 想占便宜 20 对讨厌的人进行直接的攻击 21 突发奇想地行事 22 忍不住伤害令自己不满的人 23 不顾场合大发雷霆 24 做事情不考虑后果 25 莫名其妙地对别人发脾气 26 怀疑自己有不治之症 27 感到很少有人理解自己 28 对性的向往有罪恶感 29 想骂人 30 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或看到旁人不能看到的东西 题号题目没有1 偶尔2 有时3 经常4 总是5 31 手淫后有悔恨感和负罪感

32 怀疑旁人知道我内心的想法 33 憎恨周围的人 34 容易疲乏 35 感到烦闷、坐立不安 36 过于敏感 37 容易紧张 38 失眠 39 想到坏得说不出口的事 40 对将来感到恐惧 41 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 42 对一些事情感到提心吊胆 43 对他人大发脾气 44 对学习没兴趣 45 想偷懒 46 难以集中精力做事 47 胸闷 48 感到生活空虚、无趣 49 想占便宜 题号题目没有1 偶尔2 有时3 经常4 总是5 50 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51 处于高度警觉状态 52 觉得自己缺乏吸引力 53 猜疑别人会伤害我 54 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55 恶心 56 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 57 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 58 觉得自己总是给他人带来麻烦 59 没有人真正关心我 60 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成功 61 怕别人注意 62 想骂人 63 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 64 参加聚会感到焦虑 65 与权威人士谈话感到紧张 66 有想摔打或破坏东西的冲动 67 参加小组讨论感到紧张 68 与陌生人见面就脸红 题号题目没有1 偶尔2 有时3 经常4 总是5 69 呼吸有困难 70 与他人争论不休 71 沮丧、郁闷 72 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73 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

心灵捕手中威尔的心理动力学分析完整版

心灵捕手中威尔的心理 动力学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内容摘要:美国影片《心灵捕手》讲述的是一位虽然天才却是个问题少年的人物威尔,在心理医生肖恩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的故事。影片以细腻温婉的手法展现了自恋性人格威尔心理疗愈的历程,本文着墨于威尔行为和情感的分析,尝试以心理动力学的思路描述威尔的身份弥散、亲密障碍、命运重复。电影很好的展现了对于缺陷性人格,如何建立他们的意义感、身份感、关联感。 关键词:《心灵捕手》心理动力学威尔分析 美国影片《心灵捕手》讲述的是一位天才般的人物威尔,他才华横溢,却叛逆不羁,愤世嫉俗,常常打架滋事,举止放荡,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电影婉约细腻地着墨于威尔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受创的心灵被揭示和重构的过程。面对桀骜不驯的威尔,心理医生肖恩就像一个机敏的猎手,用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自我揭露,娴熟的咨询技巧,当然,重要的是用爱让威尔打开心扉,找到了威尔心理问题的症结。最终帮助威尔找到自我,走出童年阴影,尝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开启新的生活。本文的着眼点不在于心理咨询的技巧和过程,而是威尔心理动力学的描述。 一.故事简介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系里的公告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的那些杰出的学生可以解答,而事实上无人能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却在下课打扫时轻易解开了这道数学难题。数学教授在找不到解题人后,又出了一道更难的题目,决意要找到这个数学天才。 原来这个可能是下一世纪的爱因斯坦的年轻人叫威尔,聪明绝顶却桀骜不拘,并因为打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了少年监护所。最后经过数学教授的保释并向法官求情,才让他免受牢狱之灾。虽然教授希望威尔能够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安排威尔接受专门的心理辅导。但是威尔并不理会教授的用心良苦,请来的心理咨询专家反被这个毛头小伙子洞悉心理,并遭致羞辱,纷纷宣告威尔已“无药可救”。 数学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同学及好友——肖恩,一位心理咨询师,希望由他来辅导这个前途岌岌可危的年轻人。不同于威尔以前的心理咨询师,肖恩更加平等、尊重人性,也更加坦诚,最终,威尔卸下了防御,找到了真爱。 《心灵捕手》以一种新颖独特的手法,细腻地展现了心理咨询疗愈的过程,男主角病态人格的呈现,心理过程的变化,以及咨询中移情-反移情的对峙,均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心理动力学的界定 心理动力学是指深受精神分析理论与知识所影响的一种取向。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建,强调无意识的心理生命,无意识是一个储存库,包括动力上被潜抑而无法觉察的内容,分析的途径,就是把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1923年,结构理论引入,包括自我、本我、超我,使弗洛伊德理论变得更为复杂。此结构理论带来的是无意识的冲突理论,通常以内在冲突的结果来解释心理现象的理论模型。之后,克莱茵创立的客体关系理论和科胡特创立的自体心理学对经典精神分析进行了整合和补充。他们放弃驱力理论,更加强调关系对自体形成的影响。 心理动力学取向至少包含了四个广泛的精神分析理论框架:1、从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衍生而来的自我心理学;2、从梅兰妮·克莱因与其他英国学派成员(包括费尔贝恩、温尼科特与巴林特)的着作所衍生而来的客体关系理论;3、源于汉斯·科胡特及其后许多贡献者的自体心理学;4、鲍比的依附理论。 三.对威尔心理动力学的分析 威尔是一个略带自恋倾向的人格障碍患者。自体表象呈现出两极化:特殊、理想化与贬低、卑微;冲动的控制力较差,脑子里想到什么,立马就行动;缺乏同理心,亲密关系障碍。防御机制比较原始,包括分裂、投射性认同。 在鲍比的依附理论中,强调亲附对象不仅是在身体上可以靠近,更强调心理的呈现,如情感的可获得性。科胡特的镜映,即由母亲的眼神所传递的内容,以及温尼科特的抱持的环境等概念均暗示环境的影响。由此,精神分析扩展了病理学的范畴,病理性不只是结构内的冲突,也包括系统内的缺失,如自我的缺陷,身份弥散,缺乏客体恒常性,分裂等,也就是说,自我结构的发展已经损坏。对于威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心理学经典书籍(完全免费)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极好)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奥兹本著董秋斯译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诺尔曼?布朗著冯川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2."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

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应用

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应用 ——上海大学社会学研究生班温广救 一、背景: 心理学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涉及最广泛的主题,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中的为人处事,还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懂点心理学。所以说我对心理学可谓是既有兴趣又有些神秘的感觉,可能是过去对心理学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像学了心理学就会知道别人心里面在想什么;心理学像一种魔法一样,但是通过马前锋教授给我们讲授的这几节课之后,我对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而且萌发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如何运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 俗话说的好“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说人的外在行为是比较容易观测和推断的,但人的内在心理就很难把握。的确,与人相处,贵在知心。心理学正是这样一门认识“心”的学问,心理学研究人的各种心理现象,范围很广,如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如人的需要、动机、意志、情感、兴趣、技能等等。一百多年以来,心理学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形成了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就像灯搭一样,指引着我们去探索人心得奥秘。 二、心理学的理论、概念: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2、登门槛效应的理论:在你请求别人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上称之为“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3、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

2021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80题)

2021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 案(共80题) 1、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D) A.能极力满足个人的需要B.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 C.为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极力宜泄自己的情绪D.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下列哪种心理属于健康心理(D) A.抑郁情绪B.不愿与人交往 C.经常感觉自己无能D.遇到困难时,能积极克服困难 3、心理健康在社会交往中可表现为(C) A.经常与素不相识的人十分热情地交谈.表现为十分兴奋的状态B.对同事、好友无缘无故地表现为冷漠、漠不关心 C.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人D.接触异性时经常表现为紧张的情绪4、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夜晚工作效率高,这是指(A) A.人的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B.环境适应力 C.心理自控能力D.社交能力

5、有些人,在很紧张的时候,总会把手指放到嘴里,或者啃指甲,这种反应被称为(B)。 A、逃避 B、退化 C、固着 D、幻想 6、许多同学感到周围缺少真情,缺少亲朋好友,就到网上寻求网友聊天。这种现象说明这些学生主要遇到(A)。 A、人际交往挫折 B、情感挫折 C、人生发展挫折 D、学业挫折 7、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称为(B) A.否认作用B.合理化作用C.投射作用D.幻想作用 8、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是(A) A.我爱我 B.我是我 C.我要我D、我和我 9、由于缺乏准备,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D)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0、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D)。 A、改善交往情境 B、向对方施以恩惠 C、增加交往频率 D、向对方作自我表露

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 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 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 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 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 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 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 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 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 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 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 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 实验6 锥体暗适应实验 Hecht,1921 整个实验在黑暗环境进行。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前,先在明灯环境刺激5分钟,然后关灯,逐级降低暗适应的按钮等级,同时让被试不断报告窗口内是否出现了视标,从而测量其阈限。若用红色视标,由于基本不能被棒体细胞所感知,所以可单独测量锥体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紫色视标,则可以测量棒体细胞的暗适应。 结果: 结论:两种视觉细胞的适应时间和速度有很大差别,锥体适应能力差,但速度快,棒体

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参考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参考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 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社会各界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心理困扰,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参考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摘要: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 群体,社会各界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心理困扰,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学生是高智商、高素质、高能力的代表,社会和公众都 赋予了大学生很高的期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群体中一些恶性事件的出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已经过去了很久的“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让人至今回想起来,心情仍久久不能平息。 还有吉林发生的延边大学在校学生为勒索钱财,绑架杀害一名六年级小学生。除去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每年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除此之外,还有类似“硫酸泼熊”、“残杀虐待流浪动物”的事件在大学生身上发生。而每年各高校休学退学的学生中, 由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引起的已经超过其中的50%。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有超过%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上升。不久前,兰州大学学生处对学生思想、 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想轻生的有24人,占1%以上;UPI总分大于或等于25的多达30人,占%,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做出肯定选择的有218人,占到%。 甘肃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最近的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西北地区大学生的精神行为阳 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在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一、面对压力不知所措 从心理学角度看,大部分的心理障碍是由于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焦虑造成的,而引起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直接因素就是生活中的压力。由于生活速度加快、社会急速转型及竞争日益 激烈,大部分人都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从刚一进校就要面对学 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如果不学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 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抑郁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中国 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大多数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二、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 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 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自 由的“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头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理想和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学生还发觉在新的、相对陌生的集体内,昔日那种“众星捧月”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灌输式的应试教育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

最新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策划

一、活动简介 5·25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至今为止,其成立已经有将近九年时间了。“5·25”与“我爱我”谐音,表明了心理健康节珍爱自我的主题。5月份是青年人的月份,在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突显的今天,选择这样一个日子,是有其特殊意义的。今年“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也即将到来,我们学院也将借此机会在我院开展“5.25心理健康日”活动。 二、活动宗旨 通过开展这次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在丰富师生业余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也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同学们以良好、阳光、理智、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提高同学之间,集体之间的团结凝聚力。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吉马学院团委会 承办单位:院团委学生会学习部 四、活动内容 模块一: 1、游戏规则的熟悉,每对选派一位队长过来对游戏进行体验学习,然后回去教给他们队的成员,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前期) 2、到操场上进行比赛,展示各个队的训练成果。(中期) 3、在比赛时,我们部门会用相机队他们的表现进行拍摄,活动结束后,会把那些照片资料发给他们,作为纪念。也作为宣传展示。(后期) 模块二:同时在校道走廊还会摆设现场心理小测试。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5·25当天在男生宿舍楼底下进行现场签名活动, 活动二、集体游戏竞赛 1、时间:20XX年5月26日星期三

2、地点:院篮球场 3、流程: 各班级12个人为一队,男女各6名,若女生不够6个可请外员。为了确保比赛的秩序,减少工作量,各个队将分为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每个时间段比赛的队数由最终报名队数的多少而定。 游戏一:趣味传球投篮 12名队员站成一纵列,把脚打开,身体前倾,由第一名同学将手中的篮球从胯下往后推递,最后一名同学做好接球的准备,通过大家的协助,使篮球顺利传到最后一名同学的手中。最后一名同学接到球后,迅速带着球跑到最前面的位置,其他同学向后退一个位置。然后重复之前的动作,直到所有的同学都完成一次传球,第一名同学就迅速将球投入篮框中,直到投中,游戏结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所用时间最短的小组为优胜。 游戏二:摆造型 我们将事先把这个任务布置给每个队,让他们回去商量,每一个队各摆出一个造型,可以有主题,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能体现团体精神以及集体力量的。可以适当借助道具。比赛当天每个队把他们想的造型展示出来给大家看,工作人员将他们的造型拍摄下来。最后进行评选。 第二天将公布比赛成绩。 游戏三:人椅 12名队员面朝里,围成一个圈,然后集体向右转,调整成员之间的位置,使每位队员的左脚脚尖顶住前面一位队员的左脚脚跟,注意一定要顶好。慢慢调整好姿势后,队长喊“一二三”,所有队员身体往下坐,刚好可以坐在后一位队员的膝盖上。工作人员开始进行计时,坚持的时间最长的队伍获得胜利。 4、奖项与奖励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队,颁发相应的获奖证书。 活动三、心理小测试 我们将在学校进行摆摊,同学自愿来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的小测试,通过问题测试,能够更多的了解自己,正式自己,从而达到本次活动的宗旨与目的。这个活动也可以给更多的同学机会来参与“5.25心理健康日”这个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