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词赏析论文

宋词赏析论文

宋词赏析论文
宋词赏析论文

悼亡诗林的明珠

犹记得两年前,高中语文老师曾在寸时寸金的高二,抛开一切与应试有关的了无趣味的知识点,带我们真正触摸到中华文字的优美,领略或宏伟或婉约或澎湃或撼人心灵的篇章:从玲珑字字精华的诗歌到动辄几十万字的长篇巨著;从五千年前的开天辟地到当代文坛的风起云涌。这样的真正的语文给我们带来益处是无法量化的,直至今天我依然很感激能有一位如此开明、腹有诗书、充满灵气与才气的老师领我走过两年的时光。其中,悼亡诗部分让我印象尤其深刻,感慨颇多。一向钟爱古诗词的我愿以此论文,向所有崇尚不以应试为标杆,愿意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才情的教育者们致以最深切的敬意。

说起悼亡诗,必然无法避免谈到“中国古代四大悼亡诗”。其中,排在最首的自是那首家喻户晓的《江城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一首读过一遍就倍感哀叹悲惋中透着荡气回肠的悼念亡妻的词。在妻子去世后的这十年里,作者经历了种种宦海沉浮,愈坎坷的经历愈使他怀想从前妻子尚在世时的美好时光。我想,大概是因为不管会遇到怎样的阻碍与困境,只有身边有妻子陪伴,再艰难的日子都可以携手挺过。这种爱超脱了浪漫,演化成无可替代的亲情。“茫茫”、“不思量”、“千里孤坟”、“话凄凉”、“如霜”、“泪千行”、“年年断肠处”这些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沧桑的无力感。茫茫世界上,最珍惜的人已离去了,就算世界再大,仿佛也寻不到家的感觉了,唯有一声声重重的叹息。它的亮点是五小句梦的描写,场景清晰,思念、不舍、哀愁全部化成泪千行的梦境。全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自然中透着浓郁的深情。读罢,令人心生万千感慨,似乎真的能感受到作者断肠般的痛苦。因此,此词被立为悼亡诗的最经典之作。

悼亡诗三首(其一)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他的诗以情真、语真、意真,油然善入,千百年来叩动人们的心弦,并使悼亡成为专指悼念亡妻的诗歌门类,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

潘岳是个美男子,自古就有“貌比潘安”来形容男子的英俊倜傥;潘岳是个才子,才名在文学史上卓然;最难得的是,潘岳是第一个将对亡妻的怀恋之情抒发地淋漓尽致的人。他的妻子真是个极幸运的人。妻子已去世一年了,作者即将去洛阳赴任,仍无法摆脱厚重的哀思,仿佛要永恒地沉溺其中。她的音容笑貌还宛在眼前,所有的往事,历历在目。物在人去,帏屏之后,已无昔日持家妻子的身影,见其墨迹犹存,而属于她的气味也还散布在屋内,但伊人却早已香消玉殒。此物、此情,也只能成为追忆。诗人也曾希望自己能仿效先贤庄子那样达观,但哀愁缭绕在心间,永远拂拭不去。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与妻子赵氏感情真挚深厚,他们比翼双飞到苏州,然而赵氏却中途病故了。曾经双栖双飞,如今阴阳悬隔;卧听窗外雨声滴沥,床头却再无挑灯补衣人的亲切呵护。有一种说法我亦是很赞同的,“谁复挑灯夜补衣”一句过于自私,有把妻子当“女仆”的嫌疑。但是作者提出的“梧桐”、“清霜”、“鸳鸯”“失伴飞”的意象还是很典型,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此,不可否认此词也是一篇佳作。

离思(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这两句用来比喻他失去了妻子韦氏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爱情了。后两句则以拟人的手法,用花丛来指代女人。而最让人潸然泪下的则是后两句。“我即时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看,其中的原因一半是因为我要修道,另一半原因就是失去了心爱的你啊。”悲妻、念妻、爱妻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元稹之后又紧接着纳妾、续娶,让人很难接受做出如此动人悼亡诗的作者娶新人的速度竟然这么快。恐怕是元稹之“用情很深”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针对每个他所喜欢的人的。元稹的感情是很丰富的,但感情丰富就容易泛滥,一不留神,风流顿成下流,博爱就成了滥情。

有一种说法是:宋朝之后无好词,直至出了纳兰性德。纵然容若的悼亡词未入所谓的“四大悼亡诗”,但他的盛名是众所周知的。几潘岳开悼亡之先河,而容若则在末世将悼亡诗推到了一个顶峰。曾有人言:“观纳兰之悼亡词,不记‘曾经沧海难为水’亦忘‘十年生死两茫茫’”。语虽夸张,然足可见纳兰之情深,感人肺腑。这么多作过悼亡诗的人中,我首推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字容若,大学士明珠之长子,康熙皇帝的御前近臣。妻子的早逝成就了他天下第一的哀词,当年市坊皆唱《金缕曲》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九年,为纳兰妻卢氏三年忌日之时。康熙十六年,纳兰二十岁,娶卢兴祖之女,是年卢氏年方十八。卢氏“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叶舒崇《卢氏墓志铭》)。成婚后,夫妻二人十分恩爱,感情笃深。但好景不长,仅此三年,卢氏便因产后受寒而先纳兰而去。此后天人永隔,纳兰便于康熙十九年写下这首词以表对卢氏深沉之爱。

这是容若悼亡名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即使我十分欣赏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东坡,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与容若的“好知他,年来喜乐,与谁相倚”,前者怜的是己,后者念的是她,情之深浅跃然纸上。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那是心灵最深的凄婉,或许梦中还能“执子之手”,还能“赌书消得泼茶香”。而醒却是理智的折磨,醒时知伊人已逝。痴语至此,只叹为沉痛之极,情深至极。纳兰此时思绪驰骋,料想卢氏将“钗钿约,竟抛弃”是因“人间无味”。好一句“人间无味”!仅此四字,便将纳兰心境表露无遗。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虽“冷清清”却可以将忧愁埋葬,总比醒着的痛好。

下阕中容若深信爱妻的灵魂仍在,仍能感他所感,爱他所爱。因此才有了“重泉若有双鱼寄”。“双鱼”出自《文选?古乐府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此后诗词中多用“双鱼”或“双鲤”代指书信。生前纳兰与卢氏是神仙眷侣的生活。因此纳兰不禁要为卢氏重泉下是否过得好,是

苦还是乐,有谁相倚而担心。对妻子深入骨髓的爱才会发出如此关切之语,才会情挚至痴。“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此处纳兰无处排遣,便想重理湘弦聊以自慰,却不料睹物思人。“待结个,他生知己”,希望与卢氏在生命的轮回中相知相爱,再续前缘。美好的愿望只灵光一闪,便被现实搅碎,“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命运难测,人世无常,无人能料及未来之事。若再次轮回却仍一如往昔,岂不是终究好梦难留。任多么的情伤肠断,这超越了时空的血泪交织的内心独白终是抵不过命运的摧残。感情是层层递进的,一步步地在等着蓄势并发。最终“清泪尽”,泪尽为亡妻,从此欲哭无泪,乃最通彻心扉的心祭。无法忘却的深情与无法抗拒的命运是如此的纠缠着,撕心裂肺的苦痛酿出一生的痴苦莫名难解,萦绕于心际。“纸灰起”乃万念俱灰。全词情真意切,虚实相间,将一腔深情倾诉,真可谓字字含泪,句句泣血。情痴如纳兰,世间几人欤?

“疗心灵之伤,时间是最好的良药。随着韶华流逝,一切哀痛叹惋都会渐次淡化,以至云高风轻地飘散了。可对于容若,这条放之四海的规律似乎并没起到多大的作用。在卢氏离世三年后的忌日,他心头涌起的愁绪依旧那样汹涌澎湃,继续着他一段痴情缠裹、血泪交迸的超越时空的内心独白。这其中毫无雕琢勾勒,他只是将一颗哀恸追怀、无尽依恋的心活泼泼地吐露到了纸上,故全用白描的口语来结撰。诸如‘冷清清、一片埋愁地’、‘清泪尽,纸灰起’这样的句子,如此寻常,却包含着异样的艺术魅力,令我们数百年之后仍感觉到裂岸崩云般的震撼。

顾贞观曰:‘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陈维崧曰:‘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前贤认为,卢氏之死,是性德词风转变的关键,从这首词也可见一斑。此词的风格特点正在于哀感顽艳。词从空阶雨滴,淫雨葬花写来,这自然界的景物既令人产生伤春之感,也令词人勾起悼亡之思;以夜台幽远,书信难达,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其感情之真挚,悼念之沉痛,均以艺术的力量表达出来。全词虚实相间,有实景,有虚拟,看到的和想到的糅合为一,真实的往事及对幽冥生活的设想密合无间,而联系这一切的是夫妇深沉的爱情。全词语言,多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较少雕琢,虽质朴自然,却不够洗练,不够含蓄,故全词有篇而无句。”(王步高《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作者依然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中,更雪上加霜的是无法找到倾泄的对象,最后只有转向自己,后悔当初未珍惜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种痛苦更深了一层。这种自怨、自悔,由自己承担起一切痛楚的内心情感,唯有一颗挚爱的心灵才会体验到。在这无法排解的痛苦中,作者开始寻求解脱的办法。“凭仗丹青重省识”,想通过为妻子画像和她重新相会;然而“一片伤心画不成”一切努力都落空了,诗人的任何一种作法都只能使思念之情更深、更切。既然思念之苦、伤心之情无法排遣,索性就沉浸其中。然后,作者不再寻求解脱,而是一任感情倾泄,在心中回味妻子临别的话语,在梦中追寻妻子的身影。每当午夜更深,这对有如鹣鹣鸟的恩爱夫妻能从各自的梦中醒来,相聚在一起。那相对垂泪的痛泣声,伴和着整夜的风雨声、檐铃声,无止无休。这首词的情感缠绵悱恻,凄楚动人。词人似乎忘却了自我,将整个生命投入到对死者的怀念之中。其中所透露出的悲哀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丧失后的悲哀,读之催人泪下。

浣溪沙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秋风萧瑟,天气肃杀。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纳兰夫妇伉俪情深,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容若此时触景生情,又怎能不悲从中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作者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容若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名家评容若曰: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遣。(陈维崧《词评》);顾贞观曰:容若天资超逸,超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后而喜悦。(《通志堂词序》);周之琦曰:或言: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能及。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晶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箧中词》)况周颐曰: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亭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织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於沈著浑至何难矣。(《蕙风词话》);王国维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

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

我想以元好问的那首《摸鱼儿》来结束论文,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永远值得歌颂,愿世人都能遇到最美的情感。

摸鱼儿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参考文献:

[1]纳兰性德《饮水词》

[2]霍旭东《历代辞赋鉴赏辞典》

[3]王步高《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4]张燕瑾《唐宋词选析》

[5]陈维崧《词评》

[6]顾贞观《通志堂词序》

[7]周之琦《箧中词》

[8]况周颐《蕙风词话》

[9]王国维《人间词话》

11级金融2班

宋晓彤

0111123045

宋词精选鉴赏论文

从词风看词人及时代背景 自隋唐五代开始各种风格的词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到了宋代,更是把词文化推向了顶峰,而通过词风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古代词人的的内心思想抱负以及时代背景,进而帮助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词的长短句形式,音乐性,婉约中甚至带着浮艳性,让词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与诗同源,有的说源自隋唐,也有说始于六朝。各种事物的产生必定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气息,因此,确定词的源头对词风的演化也有一定意义。 关于词的起源细分至某朝代,某文化现象,我觉得没什么必要。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一个延续五千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文化继承也包含在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中。词本身,其押韵,朗朗上口,优美,音乐性本身就是文化的支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韵味是整个文化的精髓,只是终于在隋唐汇聚成流并在宋代汹涌澎湃起来。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正统王朝的恢弘大治年代,其诗深刻表现出时代背景的发达博大。而词,作为一种新生文学形式开始发展,其词风与唐诗中的山水田园派有点类似。像对江南美景及平静生活的向往的那种词气则反映了白居易刘禹锡等词人对美好恬静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看出二人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期待。与此同时这种词风反映了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尽管国力下降却仍大国气度犹存。因为只有大国或者盛世年代才会有这样的风气。还有以韦庄为代表的词风对游子思乡的尽情嘱托一方面反映这类词人对回归的渴望,当时的时代已经有了没落的迹象,又或许反映朝代本身对先朝盛世的渴望复兴。而到了晚唐五代之际乃至整个五代十国(下面会说到)词风已经变成了浮艳之词。反映的时代是堕落了。 五代十国在文学上的成就以江南政权为主,而十国是历史上少有的缺少英雄的战乱年代,当时的词风充满萎靡浮艳气息,从宫廷开始,对文采,艳丽,繁华的追求深刻表现在词风上,其中又以南唐为代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个社会弥漫着婉约的爱好。词风的演化在南唐中主李璟时代尚属和平之词——而实际是藩镇割据年代。从《摊破浣溪沙》中的闺怨词还有对物逝人离的伤感俨然带着对国式日衰的忧愁开始,到后主李煜对风花雪月的深刻描述,已经表明了词风到了女人式的柔弱了。尽管词本身开始就是这种风格的,然而,这种演化已经表明了时代背景中在奢靡风气上的更深发展。而国主的词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体会到了对江山社稷的忧虑,反映了社会中在重文的主流之中还有点尚武的风气。而到了后主李煜,其词作在文学上的成就接近十国的巅峰,然而其内容却是胭脂歌舞。当满天下的文采喜好都堆积在这“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时,这时代注定了被灭亡的命运。 重点要谈的是宋朝时期。北宋时期盛行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婉约派的特质可以说继承且发展了五代十国时的词风。前宋是尤其真宗年间,其词风一如中唐时期的平静,有山水之情的诉说,闺怨的描述,甚至出现了对边疆景色描写以及思乡之情的诉说,大有令人心旷神怡视野宽广的意味。这反映了整个朝代积极向上,深有盛唐的气息,如反映了范仲淹、寇准等词人的心怀壮志自信豪迈且心静的情操。于此同时,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也在民间集市大放异彩。其代表的词风在文学成就上更甚南唐。其脂粉味为历史词作之最。这些都说明北宋文化的极度发展,盛世繁荣。同时,社会弥漫的这种词风也在暗示这个民族步入重文轻武的时期。南唐的危机也许会在日后再现。不同的是,北宋并行着豪放派的词风。并且出现不少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文学名家对婉约派中低俗的批评,王安石甚至批评宰相晏殊的词作,这说明时代的高级知识份子对国家和文化的风气有深刻认识,。当两种词风同时绽放的时候说明这个时代到了盛世,与南唐相比,这种文学代表的朝代气息不同,一个是在沉迷中灭亡,一个是在开放与自信中洒脱。而历史也已公认,真宗时期是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盛世发展的顶峰时期。这其中又反映了柳永风流多情,王安石锐利坚强,苏轼自信豁达,欧阳修平静淡薄的心志…… 靖康之难后,豪放派的词作逐渐占上风,像李清照的对故事故人的怀念又带着“做鬼亦英雄”的气魄,更别提岳飞辛弃疾的“怒发冲冠”慷慨激昂了。这种词风又反映了北宋的落败即便是丢失半壁江山却实力犹存的状况,不像南唐李后主只能写出悔恨之意,反映的是南唐气数已尽的地步。对于李清照的词风,从前期欢快无忧到后来诉说对故国的思念,婉约到后来的豪放,作为封建时期最有名的才女,展现给世人及历史的李清照是一个思想先进,文采卓绝的女性。而岳飞和辛弃疾的词风则是体现大丈夫当在国难当头之

唐诗宋词手抄报欣赏

唐诗宋词手抄报欣赏 导读:导读:唐诗宋词手抄报一个能抒发情感,使人受到熏陶,受益终生,使人的心灵世界更加丰富的是什么?是诗歌。那诗歌又是什么呢?诗歌是心... 唐诗宋词手抄报 一个能抒发情感,使人受到熏陶,受益终生,使人的心灵世界更加丰富的是什么?是诗歌。那诗歌又是什么呢?诗歌是心灵迸发的火花,是文学的灵魂,诗歌是最能鲜明地表现作者个性的`,它能温暖别人的心,能发挥人的主动性的自由阅读,能陶冶一个人的性情,是值得广大观众阅读的。 自从我阅读了《云上的绿叶》这本诗集后,便爱不释手了。掩卷沉思,这些优美的语句,亲切般的话语深深地让人陶醉,读之朗朗上口,有气势、有节奏、有韵味,满含意境美、意向美、意趣美。在作者的笔下,使我感到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抒发了诗人的真挚情感,使读者感到人间万物都充满了勃勃生机,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冰心奶奶的《别踩了这朵花》,让我们感受到她对大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是啊,小草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更应该加倍地保护它,公园的草坪上、花园里……随处可见那一块块醒目的告示牌“小草青青,踏之何忍。”作为新一代的小主人,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是我们

的职责。小草和我们一样,同样有生命,它是那么的勇敢,那么的顽强,往往我们的一脚,将断送了一个小生命,你们又怎么忍心呢?【唐诗宋词手抄报欣赏】 1.唐诗宋词手抄报的资料 2.唐诗宋词元曲的手抄报 3.唐诗宋词手抄报内容:关于李白的生平 4.汉字手抄报欣赏 5.黑白手抄报欣赏 6.精彩读书手抄报欣赏 7.夏季手抄报欣赏 8.冬季手抄报欣赏 上文是关于唐诗宋词手抄报欣赏,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诗词鉴赏论文

浅谈诗词之美 论文序号:80 姓名:陈恩燃 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 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恢宏的气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宋词欣赏论文

宋词欣赏结课论文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辛弃疾词之比较 姓名:马春燕 学号:2094021590 班级:09级土木工程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辛弃疾词之比较 摘要:王国维《人间词话》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虽然两人说法不一,我想这都是有道理依据的,但我更倾向于前者。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注重“放”。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同列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但辛词和苏词的特色还是有不同。本文从他们的词作入手剖析他们各自词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风格 正文: 从小开始,受老师朋友的影响熏陶,我开始对宋词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当时也只是捧着书朗诵,因为朗朗上口而愈发着迷,却是不知其中深意。但读至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内心都会激荡起汹涌的感慨。东坡和稼轩无异是宋词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豪放派词人。在分析他们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平。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唐诗宋词赏析”教学大纲

《唐诗宋词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唐诗宋词赏析 教学课时:32 适用专业:文、理、工科学生 学分:2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人生百味,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读懂古代诗词,也即是了解一门以历史文化为根柢,以人生体验为精髓的生命科学。因此,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接受审美熏陶,学会审美操作,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使现实人生与艺术人生相结合,达到生活的审美境界。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要求了解什么是现实人生,什么是诗化人生,亦即艺术人生。了解存在的四种形式。懂得创造、审美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我们不但要发现世界,也要创造世界,创造美,创造生活,要珍惜生命,关怀生存,热爱生活。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运用他们的生存智慧在做这样一个课题,他们通过文学创作这样一种审美操作方式来超越生存,把握生命。尽量使自己不被生存所沉埋,不迷失生命,迷失美。他们以美质自珍,以贤人自比,从而超越生存,超越不幸,走出困境,进而释放自我,拯救自我,实现自我。在实现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享受了生活的美好。 了解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功用的认识,如兴、观、群、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等。 了解诗歌的特质,诗缘情而绮靡。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的源流。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 第二章初唐诗 1、初唐四杰作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 昂扬开朗,启盛唐之音。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以孤篇压倒全唐。 惜春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无人理解的悲愤。 三立意识:立德、立功、立言。 第三章盛唐诗 1、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诗 《山居秋暝》《竹里馆》《鸟鸣涧》《鹿柴》 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而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也的确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能够涤污去浊,平息烦恼,使人忘却尘世纷扰,产生忘情山水而甘于淡泊的情怀。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 ——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 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人称"易安体"。 下面就赏析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 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的整体把握】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

唐宋词鉴赏13到16

十三 1. 《江城子》(密州出猎)借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从军报国的壮志和抗击敌人的坚强决心。 2. 豪放词的第一首是苏轼(填作者)的《江城子》(填词牌名)(密州出猎),把原本只有在诗中表达的题材写进了词。 3. 《江城子》(密州出猎)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多选题 (1 满分) 4. 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说法正确的是(ABCD_____ ) A. 词人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B. 下片进一步抒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C. 词人以汉文帝时冯唐自比,在此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D. 这首词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行程豪放风格,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文字填空题 (2 满分)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_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多选题 (1 满分) 6. “把酒问青天”的“问”字关合的句子有(AB ) A. 明月几时有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文字填空题 (5 满分) 7.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_ 、_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8.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用了鼎足对。 9.“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绕”读上声。 10.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多选题 (1 满分) 11. 关于《蝶恋花》(花褪残红)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_____ ) A. 词的上片说的是一片春夏之交的光景,春天的花团锦簇渐渐的为夏天的青草葱葱所代替。 B.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C.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D. 苏轼的这首词也是言志,表达了他对自己满腔抱负,忧国忧民,一心想为朝廷效力,却屡遭迫害的悲惨命运的自嘲。 单选题 (1 满分) 12下列哪一句表达了苏轼“进”与“退”之间的徘徊与矛盾A A.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文字填空题 (2 满分)

唐宋词论文

唐宋词 一.宋词中“婉约”和“豪放”两派代表作家和作品 1.婉约派:“诗庄词媚”,不仅指词在题材上以抒写男女恋情为主,更主要指词的风格。婉约是词的正宗。 (1)柳永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急浆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2)秦观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清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人断肠。 (3)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周邦彦 (5)姜夔 2.豪放派: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风格。 (1)苏轼蝶恋花 花退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春秋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2)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唐宋词的发展脉络 词是唐时兴起,宋代繁荣的一种新兴歌诗,最初称“曲子词”或“曲子”。词体虽句式参差,但“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唐代“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唐时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是词中小令的杰作。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 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周邦彦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他的词精于词法,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开了长调咏物的风气。周邦彦精于音律,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典雅、含蓄,受到文坛词人的推崇。 词到南宋发展到了高峰。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此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爱国情感,气势壮大,对于豪放刚健的新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

宋词鉴赏 期末论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期末论文宋词鉴赏 宋词中的浪漫爱情 作者: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正文 (3) 一.少女.怀春 (4) 二.情殇.离别 (5) 三.爱恨.相思 (6) 四.生死.执念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8)

摘要: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可以是少女怀春的美好青涩,可以是情殇离别的悲凄伤感,可以是爱恨相思的缠缠绵绵,可以是生死执念的坚贞不渝······种种爱情都可以在宋词中找到对应,种种恋人都可以在宋词中体味深情。 关键词: 宋词,爱情。 引言: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而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棵常青树,当仁不让地在宋词中绽放出别样的风采。本文将就“爱情”这一主题,以李之仪,柳永,苏轼和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优秀诗篇为代表对宋词”进行探究。 宋词中的浪漫爱情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现代社会纷纷扰扰,匆匆忙忙,每当白天的忙碌沉入夜晚的宁静,我常会想起那些在青葱岁月里读过的宋词,那些温婉美好的爱情之词总会如一眼淙淙的清泉流入我的心田。都说“唐诗重情,宋词重理”,其实宋词中的情未尝不丰富,就比如这些宋词中的种种爱情就是这么多

样而细腻。 一.少女·怀春 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加上一段青涩美好的爱情无疑是最牵动人们内心的。对已然老去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最值得追忆的岁月;对于正值年少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现在最宝贵的财富。文学作品中不乏此类作品,而宋代词人李清照之作无疑是最出挑的。 李清照,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虽然晚年遭遇坎坷,情感不顺,但她曾经豆蔻年华时的少女情怀经其之笔写出却是那么得如梦如幻。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多着笔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点绛唇》一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词中“慵整”“袜刬”“金钗溜”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特别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句。“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这种少女怀春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赏析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 在眼前。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大全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鉴赏论文终审稿)

诗词鉴赏论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诗词之美 论文序号:80 姓名:陈恩燃 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 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唐诗宋词阅读论文

唐诗宋词阅读论文作业题 采用抽签取题:每人抽一题。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加封面。 1.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对唐诗有何影响? 2.中唐时期有哪些主要诗派?各诗派有哪些重要诗人? 3.以禅法入诗,对丰富唐诗艺术有什么积极作用? 4.谈谈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及其得失。 5.为什么说李白和杜甫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6.初唐四杰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7.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诗论发展史上有什么贡献?他所标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8.试述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 9.前人评高适边塞诗“尚质主理”,岑参则“尚巧主景”,试就此举例予以剖析。 10.道教的盛行为什么能激发唐代诗人的艺术想象力? 1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2.试论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13.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14.试结合作品阐述你对“诗庄词媚”一语的理解。

15.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16.试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的特点。 17.盂浩然的《临洞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作,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18.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19.试以孟浩然、王维为例,分析陶渊明对盛唐田园诗的影响。 20.结合作品,分析王维田园诗的特色。 21.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22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2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24.·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诗词的艺术特征。 25.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26.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7.唐代的咏物诗具有哪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8.结合作品。分析优秀的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实现“不粘不脱”的? 29、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在咏物中寄托情志的?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在狱咏蝉骆宾王P39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首联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已经白发满头,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P66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古典诗词鉴赏 ——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 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其文

唐宋词赏析论文

浅谈李清照其人其词 通过本学期对《唐宋词赏析》课程的学习,对李清照的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每个词人的每首词通过多次学习和思考,总能体会到更多更有深意的不同以往的感觉,也就越发接近词人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情绪和思想。 李清照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女词人,其词风理所应当地以婉约为主,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虽然她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很多消极、感伤的感情基调,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她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词人。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她不慕权贵,敢于大胆发表政见。她早年不避风险,上诗救父;对公公赵挺之升为宰相,不但不表示祝贺反而写诗嘲讽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早在青年时代,她就以唐玄宗荒淫误国、招致安史之乱的历史 教训,劝宋徽宗:“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后,两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两人经常不得已两地分居,因此此时李清照的词多以思念为主。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剪梅》:“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但是,他们互敬互爱的美满生活,很快便被金人入侵的铁蹄踏破了。李清照的高风亮节不仅表现在她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她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铁蹄下的人民。她不甘屈辱投降,和丈夫一起流亡江南,耳闻目睹南宋小朝廷只求偏安、不思抗敌的现实,忧国伤时,悲愤交加,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 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此歌颂项羽宁肯一死以谢江 东父老的英雄豪气,谴责赵构苟且偷安的可耻行为。 在兵慌马乱之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赴任途中不幸得病去世。李清照惊闻噩耗,悲痛欲绝。在颠沛流离中失去了丈夫,这无疑是天大的打击,这也使李清照的词开始变得凄冷悲怆。在如此巨大的悲痛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字里行间,让人深深体会到当时她内心的痛苦。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离异入狱的波折,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日益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 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 的情怀。她忍受着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的巨大痛苦,写下了充满伤感和悲愤的词章,并在颠沛流漓之中,带病坚持整理、编著了《金石录》,为世人留下了珍贵文物。 在七十多岁时,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一代女词人落得如此结局,不能不让人叹惋。但是李清照对宋词的巨大贡献必定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宋词苏轼论文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 ——浅谈苏轼在唐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苏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赏析 院系:国际商学院 年级:2011级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9班 姓名:韩欣蚊

学号: 摘要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而《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创作于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苏轼用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深刻的体现了苏轼词“诗言志,歌咏言”,“文以意为主”的词风。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豪放派文学地位

前言 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也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旷达襟怀。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 (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床:有五种说法。 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 静夜思 诗意图》。 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 字。《说文》释 韩 为 井垣也 ,即井墙之意。 床 即 窗 的通假字。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 交床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然是 胡床 (即马扎, 一种坐具)。 ( )疑:怀疑,以为。 ( )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 床前明月光 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直到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年的 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静夜思》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 静夜思 》(《文史知识》 年第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