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一、介绍一下中国文化西来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三联书店,

2010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补充参考书目:

1.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张光直、徐苹芳等著:《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陈星灿:《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5.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6.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7.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

年第2期。

二、疑古学派是怎么回事情,谈谈你对疑古学派的理解。

1.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补充参考书目:

1.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田旭东:《﹤古史辨﹥及疑古学派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3年第3期。

3.文史哲编辑部:《“疑古”与“走出疑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廖明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原道》第5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年。

5.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尤其是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

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三、如何理解夏商周文明的关系?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2.《史记﹒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3.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傅斯年讲史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

4.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补充参考书目:

蒙文通:《古史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未找到电子书)

四、阅读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有关周人族源与吴泰伯

的章节,谈谈作者提出的新观点,以及你的看法。

1.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2.《史记﹒周本纪》《史记﹒吴太伯世家》,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3.安德生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补充参考书目:

1.王明柯:《游牧者的抉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王明柯:《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王明柯:《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五、如何理解“封建”及“封建社会”?

1.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封建”名实问题讨论文集》,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补充参考书目:

1.马端临:《封建考》,《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

3.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法】马克﹒布洛赫著、张绪山等译:《封建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封建”名实问题讨论文集》,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六、谈谈伍子胥故事的演变。

1.《史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2.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3.项楚:《伍子胥变文》,载《敦煌变文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李寿卿:《说鱄诸伍员吹箫》,《元人杂剧全集》,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5

年。

补充参考书目:

1.单芳:《﹤伍子胥变文﹥与﹤伍员吹箫﹥杂剧比较》,《敦煌研究》,2008年第

5期。

2.黄亚平:《伍子胥故事的演变——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

对比》,《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3.姚海英:《论伍子胥故事的现代演变》,《语文学刊》,2005年第11期。

4.高云萍:《伍子胥故事的历史演变》,《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

5.高云萍:《伍子胥故事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七、你最喜欢哪个赵氏孤儿的文本(故事)?

1.《史记﹒赵世家》,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2.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7年。

3.伏尔泰:《中国孤儿》

4.陈凯歌指导电影《赵氏孤儿》,2010年。

补充参考书目:

1.《左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新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

4.可参考范希衡著:《﹤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

5.李志远著:《伏尔泰与﹤中国孤儿﹥》,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

6.金海曙:《赵氏孤儿》,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

7.姚尧:《赵氏孤儿》,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

8.还有京剧、潮剧、秦腔、豫剧、越剧版本可供参考

八、谈谈士人在战国前后的演变,以及你对士人阶层的看法。

1.刘泽华:士人与社会(先秦卷). 刘泽华:《战国时期的士》,《历史研究》

1987年第4期)

2.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补充参考书目:

1.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2.顾颉刚:《秦汉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北京:

学林出版社,1997年。

九、谈谈战争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演变的关系。

1.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式》,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

有限公司,1990年。

2.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9年。

3.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补充参考书目:

1.童书业著,童教英校订:《春秋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顾德融,朱顺龙著:《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年。

4.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年。

5.徐中舒:《先秦史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十、比较周秦兴起的异同,谈谈你对“先进”“落后”这对概念的看法。

1.《史记﹒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2.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 2001年。

3.林剑鸣:《秦国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

4.郑良树著:《商鞅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补充参考书目:

1.李学勤主编:《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年。

2.李峰著,吴敏娜等译:《西周的政体》,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3.晁福林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王蘧常撰:《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蒋禮鸿撰:《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7.顾颉刚著:《秦始皇传》,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年。

十一、阅读《史记·刺客列传》,谈谈你对刺客的看法。

1.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戈春源:《刺客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3.汪涌豪:《中国游侠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补充参考书目:

1.汪涌豪,陈广宏:《侠的人格与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十二、请比较一下荐举制与科举制的利弊优劣。

1.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2.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

3.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补充参考书目:

1.刘海峰等著:《中国考试发展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吴铮强:《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2008年。

3.赵子富:《明代学校与科举制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4.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十三、为什么皇帝的辅政机构一直在演变,皇帝需要宰相吗?

1.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

补充参考书目: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周良霄:《皇帝与皇权》(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4.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附论古代的人治与

法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5.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十四、你觉得当代的中国需要复兴儒家文化吗?

1.胡适等:《大师说儒》,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年。

2.蔡德贵:《五大家说儒》,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3.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5.郑永年:《全球文明竞争视野中的儒学复兴》,《文化纵横》,2010年第2期。

6.张志伟:《“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7.王家范:《如何看待“回归中国”与儒学复兴》,《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

11期。

8.汤一介:《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

第4期。

补充参考书目

1.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2.胡适等:《大师说儒》,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年。

十五、介绍一下李贽的童心说并你谈谈你的看法。

1.李贽:《童心说》原文(可参考李贽著、张建业译注:《焚书》、《续焚书》,

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2.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张建业:《李贽评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4.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第三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补充参考书目: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2.容肇祖:《李卓吾评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十六、比较文法吏政治与士大夫政治的优劣利弊。

1.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陶希圣《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

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4.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补充参考书目:

1.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2.阎步克:《乐师与史官》,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3.阎步克:《波峰与波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十七、门阀士族与乡绅阶层有何异同

1.田余庆:《东晋门阀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陈寅恪:《唐代政治述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3.张仲礼:《中国绅士: 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4.费孝通著、惠海鸣译:《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补充参考书目:

1.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包伟民:《精英们“地方化”了吗?——试论韩明士〈政治家绅士〉与“地

方史”研究方法》,载《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53-672页

3.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十八、儒、释、道三家,哪家的观念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

1.黄河等选编:《儒家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2.黄河等选编:《佛家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3.黄河等选编:《道家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补充参考书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其他有关儒释道三家解读之书皆可。

十九、如何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

1. 岑大利,刘悦斌:《中国农民战争史论辩》,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2. 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3. 谢天佑、王家范:《中国封建社会的再生产与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学术月刊》,1982年第4期。

4. 邓京力:《重新评价农民战争的历史价值》,《河北学刊》,2002年第4期。补充参考书目:

1.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编:《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二、三、四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983年、1985年。

2.朱绍侯:《关于历史发展动力和农民战争作用问题》,《河南师大学报》,1980

年第1期。

3.吕振羽:《关于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史学集刊》,1982年第1期。

4.茅家琦:《农民战争与社会发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

5期。

二十、北方部族成功统治中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部族入主中原对中华帝国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1.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2.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姚大力:《北方民族十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补充参考书目: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4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狄宇宙:《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作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二十一、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谈谈对项羽和刘邦的看法。

1.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 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8年。

3. 孙家洲:《刘邦与汉初三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4. 【日】司马辽太郎著,赵德远译:《项羽与刘邦》(上下卷),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年。

补充参考书目:

1. 黄中业:《汉高祖刘邦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常万生:《项羽》(又名:《西楚霸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3. 安平秋:《项羽》,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 王明珂:《楚乡悲歌:项羽传》,柳州: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二十二、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2.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3. 孟宪实:《孟宪实讲唐史: 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 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补充参考书目:

1. 黄永年:《唐史十二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 黄中业:《唐太宗李世民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3. 牛致功:《唐太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二十三、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六镇起义有何关系?

1.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 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肖黎:《魏孝文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 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

4.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补充参考书目:

1.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谷川道雄著、李沧济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二十四、宋朝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这是不是说明宋代士大夫的政治地位相比其他朝代都要优越,与“王与马,共天下”有何异同?

1.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3.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册),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补充参考书目:

1.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 【日】平田茂树著,林松涛、朱刚译:《宋代政治结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二十五、有人认为宋朝积贫积弱,有人认为宋朝政治、经济与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高峰,谈谈你的看法。

1.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刘俊文主编、黄约瑟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 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刘俊文主编、黄约瑟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3. 邓小南等:《宋代历史的再认识》,《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补充参考书目:

1. 邓广铭:《宋史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 【美】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二十六、阅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谈谈你对万历皇帝的看法。

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2. 樊树志:《张居正与万历皇帝》,北京:中华书局, 2008年。

3. 蔡明伦:《论明万历中后期言官对神宗的批判》,《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

补充参考书目:

1.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第2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年。

2. 樊树志:《万历皇帝传》,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0年。

3. 樊树志:《万历传》,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

4. 高光:《万历王朝之血色帝国》,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年。

二十七、谈谈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

1. 邓恩著,余三乐、石蓉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 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张国刚、吴莉苇著:《中西文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补充参考书目:

1. 马骏骐:《碰撞、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与特点》,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2. 龚缨晏等:《西方人东来之后:地理大发现后的中西关系史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二十八、介绍一下曾国藩的生平、功业、道德文章,谈谈你对曾国藩的评价。

1. 唐浩明:《曾国藩》,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2. 萧一山:《曾国藩传》,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9年。

3. 杨国强:《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曾国藩、李鸿章及其时代》,北京:三联书店, 2008年。

补充参考书目:

1. 曾国藩著、赵焕桢校:《曾国藩家书》,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7年。

2. 曾国藩著、李翰章编撰:《曾文正公全集》,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

3. 赵焰:《晚清有个曾国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二十九、有人认为清末新政导致了清朝的灭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1. 王晓秋:《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 楚双志:《变革中的危机:袁世凯集团与清末新政》,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3. 李刚:《大清帝国最后十年:清末新政始末》,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

4. 雪珥:《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补充参考书目:

1. 桑兵:《庚子勤王和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改革:辛亥革命在两湖》,北京:中华

书局,1982年。

3. 徐爽:《旧王朝与新制度:清末立宪改革(1901-1911)纪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4. 端木赐香:《重读晚清六十年》,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

5. 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三十、谈谈古今中外关系模式的演变,以及你对中美关系的看法。

1.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2.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3.陈廷湘,周鼎:《天下世界国家:近代中国对外观念演变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

补充参考书目:

1. 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及政治》,《中国近代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 熊志勇:《百年中美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3. 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5513189348.html,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 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张靖. [2].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 《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田鹏颖. [3].《中国科学技术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体现. 《广西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王凤祥.安维复. [4].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中国科技论坛》.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 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1期.牛冲槐.杨玲.芮雪琴. [5].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2期.周东娜. [6].中国传统文化对的影响. 《湖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胡艳辉. [7].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基于几组概念内涵的分析. 《湖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9期.王增智. [8].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问题探析. 《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2期.赵跃. [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析论. 《理论导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8期.李华伟.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积淀起来的、传承下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人伦性和传承性,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材料,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建立和建设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主体精神。 第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整体至上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和团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文化倡导的个人位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袭和泛滥起到了批判和抑制作用,也激发了当代中国大学生不断高涨的爱国主义热忱。 第三,传承和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崇尚和谐统一。归纳起来,和谐统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方而有二:其一,和谐统一思想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和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而非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主张用和平手段而非暴力手段来解决争端。这种以一贯之的思想教化,造就了一个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一个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更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主张家庭内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倡导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团体意

识、宽容精神、家庭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传承和发扬“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提倡对人的爱护和尊重,一贯把“仁爱”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首先要有“爱亲”之心,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由己推人,由近及远,达到“泛爱众”的道德境界。通过对“仁爱”的倡导和践行,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仁者爱人”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仟感,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感。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与三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高校的人文知识的科学教育、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庭的良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支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奋工作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结果。 总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短期、短效行为,而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长远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载体,努力营造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在自由民主、活泼开放、和谐创新的环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质高、方向坚定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文系参考书目

中文系专业课 全系必修: 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大出版社 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大出版社 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1234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概论北大出版社 中文工具书北大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没有课本 论语论语译注杨伯峻 孟子孟子译注杨伯峻 中国古代文化吴小如北大出版社 文学原理董学文等北大出版社 文学专业必修: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陈跃红等北大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北大出版社(书名貌似有出入,回去我给你看看)中国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北大出版社(书名貌似有出入,回去我给你看看)西方文学史没有课本 东方文学史没有课本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概论段宝林北大出版社 语言&文献专业必修(部分): 音韵学 文字学 训诂学 汉语史 版本学 目录学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古文献学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 说明 (1)本书目由中文系各教研室提供,经系务会讨论通过,汇编而成。 (2)书目基本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应该拓展学习的专业读物,古今皆有,中外兼备。共282部,分为两类:一类是参考书目,对初学者有指导入门的意义。一类是必读书目。其中划“△”的为一般必读书目,划“○”号的是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著作,不仅要读,还要求写读书笔记。 (2)各教研室可以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参考书目及一般必读书目作调整。 (3) 本阅读书目于2000年5月制定,于2007年9月修订。 中文系 二007年9月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类: △1、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中国哲学史简编冯友兰北大出版社1996 ○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6 5、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北大出版社1989 6、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大学出版社1963 △7、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研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8、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9、中国文学简史林庚北大出版社1995 10、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中华书局1963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主流文化的治国理政价值观这是从政府到基层群众都关心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政府行为、政策导向的根据。怎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里边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是见于《管子》,中国讲的以人为本有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从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就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为本,中国早期历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为本,但从西周开始,从周公封于鲁开始,他的思想就从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西周时期开始有一种思想,说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当时有这样的观点: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没有人的祭祀,神就没法存在。这就是说人世是神世的根本。这种思想在西周得以发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特色。这就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人世的发展、协调、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坚持人世优先,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时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迩就是近的意思。孔子其实也讲了类似的话,“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世上。 为什么要敬鬼神?我想从孔子的角度来谈,他承认神灵的存在,但神灵对人的作用有多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敬神,保留人的一种敬畏感。在一个古老信仰的传承下,虽然我们今天强调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对更高存在的一种崇敬和神圣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积累很多智慧?是因为很早中国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 第二以德为本。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类似。如果说以人为本是跟以神为本在比较中形成的,那么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般都通过理想、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取舍和比较建立起来,一个人的价值偏好、如何选择,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以德为本的对立面就是以刑治国,强调政令、刑罚的作用,忽视道德的作用,这是孔子反对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治国理政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以德为本。 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尚书》中已有“民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国。在《尚书》里边,应该说有不少这样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在一个比较中看出你的价值选择。在孟子以前虽然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君王还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达的政治里面,君为轻。不管是君王也好,还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这样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后是以合为本。以合为本的合,就是强调统一性,在国家的层面就是统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现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强调的价值观,讲中国人的理念,必须也有一个更高的视野。十八大报告里,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非常重要。我们

历史素材: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汉字、中国书法、四大发明、绘画(见教材) 龙凤纹样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 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 凤为百鸟之王,五行属火,是火之精灵,向上飞升的凤凰,仪态万方,气宇轩昂,是火之图腾。传说“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凤也是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自古以来,“凤”与“龙”一样,是中国人民寄寓祝福和希望的传统图腾。凤在中华文明史中留有深深的印记,它所代表的祥瑞与希望,始终伴随着人民的日常生活。 "龙凤配"图案在唐代以后,广为流传。它不但象征帝王和帝后的权威,也可象征人类所有夫妻间的美满结合,而且还可象征一切世间的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可以说,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是美妙的艺术形象。 祥云图案 祥云来自佛教文化,其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 玉石文化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

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而这一切都与和田古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中国结 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 篆刻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考试范围和参考书目

考试范围和参考书目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考研参考书籍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咖啡色书皮)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绿色书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王瑞鸿,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中国社会出版社 437 社会工作实务参考教材 《个案工作》许莉娅,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组工作》刘梦,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区工作》徐永祥,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行政》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关信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学调查方法》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中国社会出版社 考研访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自我介绍: 2017考研(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我本科是二本院校,考研共复习了5个月左右。

统招初试411分+复试292分。总成绩排名为本专业第三。下面分享一下关于择校、复习计划、参考书目和心得。 一、关于择校 在我们开始决定考研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好目标院校和目标专业。那么关于择校,要考虑几点:学校的综合实力,招录比,地点,是否包住宿,奖助学金,个人情愫。毕竟考研你是想向更好的地方前进,那么关于你选择的学校可以优先985或211的,在去学校官网或贴吧,了解想考专业的招录比情况。地点还是推荐去一线城市,发展空间会大点。其他的无非就是结合自身经济情况和人脉原因,总的去衡量出自己的目标学校。 二、复习计划分享 1.英语备考plan(英语二81分) 先是确定好适合自己的英语复习资料,切记同类型的辅导书不要重复买,比如考研单词书买一本就好,就是一本书反反复复背记,坚持到考前。然后你根据辅导书、练习题真题以及自己英语基础,对英语复习做一个大概的规划。人者各异,复习当中懂得适当调整。 参考书目: 视频:朱伟恋词17版、老蒋长难句语法、唐静翻译、考虫陈仲凯阅读、考虫新题型和完型、王江涛作文(我作文听得不多,主要是自己背,默写然后练习)。 用书:恋练有词+考虫1600词、张剑版真题(英语一2005年到2016年+英语二2007年到2016年)、有道词典(柯林斯)、王江涛英语二范文、朱伟小黄书、考虫考研真题大黑(英语二)+三套模拟卷。英语一主要就以近20年的真题复习就好。 大致过程: 考前我也查过大量前辈的经验贴,几乎都说英语最主要用真题来训练的,实践下来觉得完全可行。学英语就是背了忘忘了背,所以同一篇文章研究3遍都不为过。大家也可以多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抓住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要求。 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最大问题就是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树立国家伦理价值共识,保障我国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共产党一直反复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正是从战略高度提升国家伦理价值认同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更是概括了包括“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 个价值理念“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民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效的重要依据,引导

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范畴,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尊道而贵德”的好传统,“道”就是世界上永恒运动着的最根本规律;而“德”则是人类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体现。如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始面对新的“道”和“德”:这个“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德”,狭义说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广义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承载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提高国家伦理认同的“铸魂工程”。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我们概括和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 ?参考书: ?石云涛主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10月 ?绪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 ?一、古今“文化”观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 ?相对于“文治教化”——“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说苑·指武》) ?cultura 拉丁文:耕种、居住、练习、敬神,陶冶性情,培养道德。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Tylor, Edward Burnett)《原始文化》(1871年) ?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是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C·克鲁克洪《文化的概念》,《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特定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这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起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遗址的年代 ?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距今200万年; ?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距今约180万年; 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陕西蓝田人距今约115-110万年 北京周口店猿人距今约46万年; 北京山顶洞人距今约20-1万年 ?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遗址年代 (一)黄河流域文化区 ?仰韶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 (因最早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代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 彩陶文化距今约5000年。 ?仰韶文化 ?黑陶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重要考古遗址及其年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得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得组成部分,即儒道佛三家各自得核心价值观;其二,就是指儒道佛三家共同形成得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得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中国佛教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在处理与其她文化传统之间得关系时,普遍体现出融合会通、与而不同得价值取向。 一、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非常重视仁,将仁视为“生生不已”得“天地之大德”.孔子甚至提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就是,颠沛必于就是。"(《论语·里仁》)表现出强烈得生死以之得志趣与情怀。此德赋之于人,则成为人得本性.率性而行,即成为道。儒学就产生于对此道得传授与修习之中,因此儒学常被说成就是“修己治人之学",其所蕴含得即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修己"、“内圣”云者,就就是说儒家学者应不断充实自己得仁爱之心,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形成圣人得品格与能力;“治人”、“外王”云者,就就是说儒家学者

要当仁不让,仁以为己任,自觉承担起治理国家与服务社会得责任,为天下国家得平治尽心尽力。宋儒张载要求儒家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就是对儒家学者所具有得这种使命感与责任心得最好得 阐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彖》),就就是说儒家君子为了完成自己得使命,负起自己得责任,奋发图强,永不止息;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彖》),则就是说君子应具有宽广得胸怀,能够容纳与善于接受不同意见与建议,不断地丰富自己得内涵.两千多年来,儒家得仁人志士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价值观念得熏陶之下,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谱写了天地间一曲曲波澜壮阔得正气歌,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虽历经艰难险阻而不断奋起得发展态势与善于容纳与接受异质文化得宽广视野。 二、道家:道法自然,逍遥齐物 道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道家最为推崇得范畴“道”得原始意义就是指道路,引申为人应遵守得规则与运动变化得规律,以及那些自觉遵守规则与规律得人所达到得自由境界。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得观点。在道家得始祖老子瞧来,道得运行法则就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着必须任由事物成为它所应就是得样子,绝不能将自己得主观意志掺杂其中,这就就是“无为”;一旦彻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得驱使与强迫,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

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作者:————————————————————————————————日期: ?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