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

黄河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

黄河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
黄河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

*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

徐海亮

黄河的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归根结底是一个地质环境问题。本文在历史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河床形态、堆积形态及黄土与环境的研究,采用历史学、地理学、水利学方法,并吸取灰色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的历史事实,以及河道变迁的历史事实,认为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曾经有过数个躁动期,有多次的水沙剧烈振动(两汉、宋金、元明、明清),相应地,中下游河道进入躁动期。来水来沙的突出变异,下游河道河床变形的加剧,导致河道迁徙、改道事件频频发生。唐宋以来环境恶化及这一相关变化趋势加强,明清尤剧。从历史长河看,环境演变对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研究

今人对于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做过各种研究,影响较大的诸如对决口改道的各种研究。近年在本课题中,对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各阶段的具体变迁,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考证。从这些研究中,特别是通过对决溢、变迁,河床堆积形态的探讨,认为应从黄河水沙变化与河床变形的意义来认识黄河变迁,记载中的1500多次决溢事件以及人类重大的治河活动,可以从更为深刻的含义上去理解。从而在各种历史年表和笔者自己研究的河患事件中,筛选出38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黄河下游重大河患与变迁事件。筛选的根本原则是:这些事件正处于黄河历史变迁时间序列的转折点上,或者处于变迁的高发阶段,它们客观地又非常突出地反映出河道变迁中一系列重大的控制性变异,或反映出阶段性变异的某种后效;其中包括黄河来水来沙的变化,在下游河道的上段所显示出的沿程淤积效应,同时也考虑到河口段的变化和溯源反馈。这些事件以自然变迁为主,同时也涉及人类参与下的河床变形。这样,客观地显示出流域自然环境变迁、水沙变化的总趋势,以及在人类参与下的河床变形和河道变迁的结果。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变迁的重大事件,从宏观现象上披露了黄河河床堆积与河道游荡性加强的实质。钱宁根据北方多沙河流的水沙资料,提出游荡性指标表达式1:Θ=(ΔQ/0.5TQπ)×(Q max–Q min/Q max+ Q min)0.6 (J/D35) 0.6 (B/h) 0.45 (W/B) 0.3

其中第三因式显示了河床物质的相对可变动性,隐含了河流来沙状况和冲淤变化的幅度,第二因式突出了径流变幅对河流游荡性的影响。总课题里其他子项目的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水沙变化与河床变形的关联2。本文的指导思想和下面筛选出的重大河患年表,都遵从这一数理表达的基本思路。认为河患——特别是重大河患、变迁事件,是河床变形的一个结果,实质上都反映出河流来水来沙的急剧变化,研究将这些经过特意筛选的河患事件,作为来水来沙变异、变化的某种象征点;以河床变异(而非水文)来探讨水沙变化的规律,

*“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课题子项目报告,辑入《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三),地质出版社,1992

1钱宁等,1987年,《河床演变学》P196,科学出版社。

2钱意颖1991;王玲等1991年见总课题论文集(一) 地质出版社,1991年。

以及与河道变迁的关联。

二、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某些信息

有关地质时期(特别是全新世)气候变迁、河流沉积环境变迁的许多研究,显示出古代河流水沙与沉积环境的周期振荡,提出了不少时间序列,这也是认识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分析水沙变化信息的总背景。

笔者在明清黄河的径流变化、中下游水情、水沙组合、水沙周期与河床堆积等方面作出探讨,进一步认为明清来水呈周期变化,在丰水阶段中,平均年径流距平为正20~100×108m3,增幅4~20%,特丰年距平可达200~245×108m3,增幅50%;枯水阶段平均年径流距平为负20~115×108m3,减幅4~23.5%,特枯年距平为负242×108m3,减幅50%。

而长达2000年的超长序列,最基本的水沙变化信息,仍是河患决溢史料。利用《黄河水利史述要》[1]的年表,分别统计每10年河患发生频次,进行滑动平均处理,初步划分出以下河患频繁的阶段;⑴前132至公元11年;⑵268~302年;⑶478至575年,⑷692~838年,⑸924~1028年;⑹1040~1121年;⑺1166~1194年;⑻1285至1366年;⑼1381~1462年;⑽1552~1637年;⑾1650~1709年;⑿1721至1761年;⒀1780~1820年;⒁1841~1855年,⒂1871~1938年。但是,河患的每一样本,并不简单地是反映单一的场次性洪水径流的物理量,而应当是蕴含多元灰色关联的子集合的复杂系统,记为河患集合B = {W、G、D、R、H、T、……}

这里W为径流子集合,含径流过程、水量、流量、变率、水位等,G为泥沙子集合,含来沙状况、过程、输沙率,颗粒组成等灰元素,D为河床边界条件,如河床物质构成等等,R为河床形态,如河型、纵横剖面等,H为人文背景因素,含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社会组织,动乱与战乱等等灰元素;T为构造因素子集合,如中游新构造运动,华北平原地形变化、海平面变化以及地球自转率变化等等灰元素。本报告集中讨论W与G的变异,忽略D、R、T与H的复杂因素。当然,忽视任一子集合因素,都会导致系统认识的某些偏斜。不论如何,河患集合首先反映了水沙条件急剧变异的模糊信息。因而,上述历史上河患决溢频次较高且集中的阶段,也同时是下游来水来沙条件急剧变化的时段。决溢在下游,特别是河南境游荡性河段高发,反映出下游河道纵向调整的异常强化,这一调整,首先反映出来的是下游上段的沿程淤积。从统计角度看,明清河患的频次高于前代,延续时间较长,说明来水来沙条件变异幅度甚于历代。而且附表所示的重大事件,绝大部分处于河患频发段中,说明水沙变化、河床变形,河道变迁的密切关联。

古人对黄河泥沙有定性和半定量的表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2]黄河多沙,在西周就被认识到,战国称其为“浊河”。西汉末张戎提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支流泾水也有石水“其泥数斗”之说[3]。张瑞瑾估计其含沙量可达700kg/m3。北宋任伯雨云“河流混浊,泥沙相半”,[4]沈立在《河防通议》中也说“河水一石而其泥数斗”。明代潘季驯多次引张戎言,论及河以四分之水挟载六分之沙,“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载八升之沙。”[5] 即便通常以为水患较少、侵蚀较缓的唐代,孟郊与罗隐也有“流出混沌河”与“莫把阿胶向此倾”的诗句。汉代、宋代和明清的黄河来沙,在量级上特受当局关注,可能当时存在明显的来沙剧增。

下游河道在堤防维持下迅猛淤积抬升和河口延伸,也是水沙变化最宝贵的信息。西汉末河南浚滑河段,入汛“河高出民屋”,“计出地上五尺所”。[3]渤海湾第三道贝壳堤以东平原的堆积主要也反映了前2世纪中叶以后淤泥质泥沙来源增强,直至公元11年河流改道,海岸线推进约20km。世说“安流八百年”的汉唐河道,在王景治河后,虽有湖泽淀淤泥沙,但漯水受阻、沙沟出流、尾闾不畅,说明新道已发展为地上河。西汉末沉积颗粒明显细化,王莽河沉积物自中砂向细砂过渡,其间沉积环境急剧变化。”[6]浚滑段西汉至北宋累积约3~4m,汉唐故道山东段,一般河床相厚3~5m。北宋时河床急剧抬升,1034年形成的横陇河道,仅行水10年,“又自下流先淤”,[5]遂有商胡决河。商胡北流后经20年,“渐淤积,则河行地上”,[5]二股河东流,30余年河床巳“高仰出于屋之上”。[5]小吴北流,计有22

个年头过水,从地层剖面计淤厚3~5m。1100年苏村决口北流,次年巳淤1m多。[5] 汴河引黄,有20年不浚,汴梁以下“河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7]典型的滑澶河段,宋金200余年河床堆积厚约 4.5m。金末到明初,对来沙状况虽无过多描述,但以金故道河线演化形成的贾鲁大河,断续行水约300余年,商丘虞城河床相厚约7~10m。明清黄河有大量的档案、专著记载,故道也完整存在。从万历间相对固定到咸丰改道,东坝头至云梯关,淤厚8~12m;若从桃花峪剖面看,明初以来的淤积厚竟占西汉以来积厚的一半,而且主要发生在景泰至道光年间,西汉末下游河床颗粒呈中砂——细砂过渡,宋金呈细——极细砂转化,明清时进一步向粉砂转化,说明此个阶段沉积环境急剧变化,来沙量相对增多。”[8]从以上回顾看出:前2世纪至公元1、2世纪,10世纪末——12世纪末,13世纪中至15世纪初,15世纪中至19世纪中,黄河下游来沙相对增多,河床加积,沉积物颗粒明显细化。来水来沙有过几次间歇性的波动、起伏,总趋势是变化加剧,来沙量是增多的。

这一变化,也在中游反映出来。河出龙门,进入黄,汾、渭河谷地区,小北干流紧接河口——龙门河段,对于黄土高原环境变异反应最敏锐。粗砂来源区的水沙变化,最先在这一出口河段反映出来。小北干流在唐宋以前尚非游荡河道,唐中叶到宋元时,河道横向变化增加,不稳定性上升,明清时游荡性加剧,河道横向摆幅竟达5~10km,最宽达19km,滩槽冲淤变化甚剧,延及现代。从三国以来该段河道年均淤厚1.8cm,沉积0.2133×108m3,明代以来年均淤厚3.69cm,沉积0.417×108m3。[9]明清淤积最甚的如蒲州,竞达16m,汇入小北干流的支流洓水,汾河,乃至汾河支津潇河,大致都在宋金时水沙开始变化,河患加多、来沙渐增,明代出现重大转折,来沙急增,变迁加剧。《水经注》时代汾河中游湖泊也在唐宋时一一淤淀消失。孟津至桃花峪河段历史上曾是稳定的,隋唐以前尚无明显游荡。但宋金时期,自铁谢至桃花峪游荡加剧,河床渐宽,流路散乱,河势变化以南侵为主,河道展宽40~140%。北宋中位于桃花峪冲积扇顶点处的广武山频频被冲;元末,相对稳定已达15个世纪的河阴滩地被大溜所冲,广武、敖山大规模地塌蚀,河势南移。可见唐宋以后,河道的躁动不安也不仅仅限于传统认识中的下游,而是全流域性的。明清两代正处于这一躁动的颠峰状态。

若将中、下游历史时期水沙变异的这些信息与下游河道变迁联系起来,黄河的变化就不是偶然的了。

三、黄河流域环境~水沙振荡与河道变迁

来水来沙的振动,有宏大的环境背景。黄土与环境的研究,认为第四纪“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次交替,与之相应的草原和森林草原、环境以及干冷和温湿气候的多次演变,是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地质事件的主要特征”。”[10] 数百万年的地质背景,对于历史时期说尺度太大,但都显示了自然演化的规律。天体、地球的结构、演化,是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环境与黄土的变化波动,既有20万、10万年的旋回,又蕴含有数万年、数千年的次级与更次级的旋回。近1万年中势必存在再次级的、子属的冷暖周期变化,存在黄土堆积一侵蚀的子属周期振荡脉动。郑洪汉发现晚全新世存在三期黑垆土成土时期,[11]研究尺度巳缩微到历史时期,实际上环境与黄土的波动,可能更为复杂,即黄土与黑垆土的形成,是有渐进、拉锯的。黄土是冰期干冷环境下的风成沉积,而气候旋回中的小冰期,寒冷期的大气环流,与冰期类同,小冰期显示了间冰期向冰期过渡的征象。近现代的降尘、尘暴是地质时期黄土堆积的继续、返化与重演。中游粗砂区正处于沙源区与堆积区的过渡地带,在堆积区的北缘。近现代中游的侵蚀产沙,是地质时期黄土堆积及其在全新世衍伸的反映。对近现代尘暴与大气活动的研究说明:中高纬度冷高压活动、东亚温带气旋活动、中亚内陆干旱地带与黄土高原上空西风带活动、季风活动的强弱,直接地影响到近代的新黄土沉积。历史时期雨土频发与低发的交替出现,“这一自然现象实际上是现代黄土堆积过程”。”[11]、[12]地质时期黄土建造,固然是侵蚀产沙的基本来源,其产沙的量级、变幅与地貌及气候波动相关,但历史上侵蚀产沙,

也受到近代风沙活动——新黄土沉积、侵蚀、搬运和人类活动的冲击,这种冲击的后效非常活跃,在地质建造的侵蚀基础上,这种地质环境的振动最为敏感,从而最易导致来水来沙的剧烈变异。

张德二指出公元1000年以来雨土频发期为1060~1090、1160—1270、1470—1560,1610~1700、1820—1890年,”[13]也指出了降尘的气候背景。以雨土频数时间序列点绘曲线并进行处理,与黄河下游河患频次序列对比,同时作出灰色关联分析。认为张氏雨土频发期与下游河患频发有一定的关联,似雨土频发超前河患频发数十年,宋元的两次频发,与河患有较好的对应关联,元初的雨土频发,似与13世纪末叶后的河患有前后关联。公元前2世纪以来,原始记载每10年频次,河患决溢与雨土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80,经50年滑动平均处理,取10世纪以来二者的灰色关联,在雨土序列滞延20~30年时取得最大值0.816。灰色关联关系很好。

据雨土年表及雨土~河患决溢关联,前2世纪中叶后、公元5世纪末叶后、7世纪末叶后,还可能存在三期雨土频发,图中用“?”标识。总趋势看,11世纪以来干冷趋势更强烈,寒冷期加长,程度更甚,雨土频次加大,相应地河患频次增大,频发期加长,河道糜烂化程度加大。说明风沙的近代补源性振荡、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振动与河患激化,具有一致的趋势。而沙漠的演化也透露了降尘高发时段的沙源扩展背景。黄河上中游的古城变迁与沙漠化相关联。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沙化,是近千年中形成的,伊克昭盟沙漠,曾出现秦~南北朝、宋~元、清~现代三大干旱期,其中公元前1、2世纪,2~3世纪,5、11、13世纪,16世纪以来,处于干旱峰期。5、11~12,13~14,16~18、19~20世纪,出现大风霾的峰期。[14]沙漠演化与风尘对中游产沙环境意义重大。总的来看,中游主要产沙区(特别是粗沙)接受现代新黄土粉尘沉积,干支河道水沙变化,在历史上有过数次强化时期,唐宋以来,则向着沉积~侵蚀强化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这一趋势更为严重。从以上标志出的中游异动、躁动的时间看,与下游来水来沙的急剧变化、河床变形、河道变徙加剧,几乎完全同步。可见下游河道变迁,存在全流域全系统躁动的宏观背景。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生物圈的植被与人类活动子系统如何关联?、中游水沙的剧烈变化以及发展趋势,是和人类在中游的活动密切关联的。恰恰是在某些环境条件下,黄土高原天然植被的生长与恢复特别不利,人类的掠夺性破坏也愈更严重。每一次在适宜的社会、自然条件下农牧界线的北进,都引起了高原腹地(如鄂尔多斯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变,而在下一个特征性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阶段来临时,地表干燥度加大,土地沙化,农牧界线时空变动,社会动荡,都造成了侵蚀条件的强化。在某些时段中,人类活动加速侵蚀,就与新黄土堆积——侵蚀造成的冲击一样,往往是水沙变异在量级上、变幅上被激化的关键触媒。由于封建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局限,人们不可能科学地认识到这些,去主动地应对万变的环境巨系统,结果自然侵蚀振荡加强,人类加速侵蚀与之共振。鉴于历史的教训,研究认为在气候适宜阶段,应充分利用较好的环境条件,处理好生态链中农林发展的一环,扩大生态型的治沙减沙效益,同时利用较有利的时机,统筹作些长效益的工程。建国以来40多年的环境条件,可能正是处于这么一种阶段。大自然曾经给了中国人一个能动地调整黄河巨系统中部分子系统的契机;而从历史来看,这可能是上百年、数百年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堆积与侵蚀的高潮时期,人类也不能在威严无情的自然力前面无所作为,而是要尽力能动地去削弱地质环境作用的侵蚀高峰,尽可减轻一些自然的惩罚,更不能顺应自然侵蚀去加速破坏。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认识到高原侵蚀与华北平原加积与再建造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人类在扼制破坏性侵蚀、加速侵蚀的同时,还应该从把倾泻到下游的巨量泥沙当作大自然赐予的资源角度,寻求新的治黄、国土开发途径。

景可、陈永宗(1983)推测出黄土高原在中全新世侵蚀量达9.75×108t/a.,隋唐时达11.6×108t/a.,19世纪达13.3×108t/a.,1949年达到16×108t/a.。认为唐以前的侵蚀仍以自然侵

蚀为主,比全新世中期增加了7.9%。1494~1855年侵蚀加强了14.6%,其中自然加速侵蚀占7.9%,人类活动加速侵蚀占6.7%。唐克丽计算出自1194~1855年,年增加侵蚀量为1194年之前3000年的8.03倍,即是人为加速侵蚀与自然侵蚀速率的比值。[15]由此可见人类活动的巨大作用。不过严格地说来,1194年以后,考虑到自然侵蚀也有振荡,加强,它并不在隋唐以前的水准上。这些计算,从趋势上看与本文涉及的产沙来沙变化;是完全一致的。

研究在下游故道河床取样颗分,认为粒径自两汉、宋金到明清是逐步细化的。有关研究也认为古今河流来沙中悬移质成份逐渐增加。从冲积河流的沉积韵律看,总是有一个从粗到细的总趋势,每一沉积旋回,也遵从这一规律。另一方面,从黄河中游人类活动与森林消减的时空关系研究看,[16]似乎在隋唐以前人类活动的扰动,对陕北与鄂尔多斯——也即粗沙的主要产区,影响要大一些,宋金、元明清,扰动向泾洛渭及洮河等细沙主要产沙区与无定河以南扩大。特别是明清的垦殖活动,大大地加速了土壤侵蚀,也讲一步增加了细颗粒侵蚀的机遇。可能在封建社会初期,细沙的侵蚀产沙所占比率确实要小一些,随着天然与次生林木的消减,细沙产地的侵蚀比重加大。而且总的说来,河流的水文要素随气候的进一步干燥化在变化,而来沙总负载不断加强,细颗粒落淤的比重也逐步加大。水沙组合也愈更不利于下游河床的冲淤,河流的挟沙力在一次又一次的侵蚀高潮的冲击下,不断下降。

黄河流域,是一个上联天地,下入海洋的巨型开放系统。这是构成所谓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在地质时期建造的黄土高原子系统里,虽有全新世早、中期气候振动导致的产水产沙变化波动,但和地质环境的大尺度相比,它显得很渺小。因为这种侵蚀涨落起伏的幅度较小,同时华北平原有得以消受承纳的空间。目前推估的全新世中期黄河下游堆积量,不过9.75×108t/a.,在这种通常所说的自然侵蚀的量级上,系统的侵蚀与下游的堆积,还处于一个相对的准平衡状态,即统计物理学中的平衡、近平衡,而非冲积河流狭义的冲淤平衡。这种准平衡的失稳,是宏观环境变化(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迫使与驱动黄河系统越出近平衡线性区,到远离平衡态区域中去的结果。诚然,全新世早中期也曾出现某种系统失衡,但是自晚期以来,整个系统出现了极为有意义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自然环境条件恶化,总趋势是气候变得干冷(其间出现过多次冷暖波动),中游环境变迁导致的水沙变化,变得越来越不利于维持系统在早、中期的某种线性平衡。这里也包括了中下游河湖水域关系的演化。另一个问题是,人类活动的作用,已足以引起巨系统的某种振荡,如中游的农垦与其它活动,下游河道的整治,社会发展、变化、振动,而2400年来堤防的逐步系统化,使衡定态与非衡定态的系统侵蚀~堆积激化中,同时又面临了水沙承纳空间这一子系统的环境巨变,后果必然是河床迅急抬升,河患增加、河口延伸、改道加剧。宏观环境与子系统的驱动,造成了自然演变,文明进化中的突变。突变尚无明确具体的平衡失稳的临界点,但系统的倾斜化正在秦汉一统堤防工程后开始出现,人类在中游的垦殖活动,足以造成部分地理单元的侵蚀加速。唐宋以后人类活动加剧,延及整个黄土高原,更使得这一子系统出现全面的振动。而同时加强的自然环境演变的恶性冲击,使系统进一步倾斜失衡。从耗散结构的理论来看,人类活动的影响,人文、自然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气候变迁,大陆化的加强,降水“受激”、暴雨进一步集中,洪峰、洪量受激被复制加大,侵蚀与输移动力的加大,沙漠化发展,经向环流加强——大气冷暖梯度加大,风尘,雨土~新黄土沉积的现代冲击一次次加强,这一系列的正反馈,使子系统,或者热力学系统分支失稳,即是说,它们都是向着促使中游侵蚀产沙加大、水沙变化加剧,向着促使下游河床变形、河道变迁加剧,在迅猛发展的。

诸子系统的各种物理指标,在历史时期的各个时段也是有起伏与偏离的,若从地质尺度看,这些涨落似乎微不足道,而且有时可能相互抵消,所以一些子系统的偏离并不一定就导致黄河巨系统失稳。但在历史时期的某些特征性阶段,由于阶段性的环境作用的有序化,也由于系统内部另一些子系统的正反馈作用,可能出现无法耗散、抵销的起伏,涨落。这种偏

离,在历史时期——如已阐述过也可以联想的那样,它们往往被辗转复制、放大,形成了一种联锁性的群反馈,从而导致系统的宏观变化。准平衡态的无序就变成了失衡的有序。这种有序就是当今说的“侵蚀加速”和“河患越演越烈”。这是2000年来的总趋势。而2000年中各个阶段的环境~水沙~河道变迁演化的振荡,则是次一级的有序化过程。系统在螺旋变化中总有序地发展。[17]

这就是对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发展过程,可以作出的耗散结构观念的解释。

四、结语

1历史上黄河水沙多次剧烈变动,与其相应地,中、下游干支河道河床变形激化,河患加剧,河道迁徙改道等重大事件频频发生。

2.筛选出38次重大河患及变迁事件,划分15个河患频发阶段。重大河患事件绝大多数发生在河患频发阶段中。中游水沙变化的某些信息,与下游河患高发的灰色关联很好。

3,存在西汉、宋金、元明、明清水沙剧烈变动、河道变迁频发的系统躁动时期。

4.黄河系统的躁动、黄河的水沙变化是一个地质环境问题。近1000年来环境恶化,水沙振荡加强,明清时期处于其颠峰状态。环境演变和振动对黄河水沙变化起到决定的作用。

5.应充分认识人类在黄河,在自然环境中的位置。在历史上某些环境的特定阶段,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系统的冲击作用往往与其它子系统波动形成共振,激化了水沙变异,从而也促进了下游河道的演化。人类作用,是和其它自然子系统交互,共同对黄河巨系统发挥作用的。

6.耗散结构理论可借以解释全新世中期以来黄河中游侵蚀及系统性振荡的黄河演化灰色巨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内部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黄河水利史述要》,1985年,水利电力出版社.

[2] 《左传》襄公八年

[3] 《汉书·沟洫志》

[4] 《宋史·河渠志》.

[5] 《河防一览·河议辨惑》,1936年,水利珍本丛书

[6] 徐海亮,1990年,历史上豫北黄河的变徒和堆积形态的一些问题,水利史研究会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

[7]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杂志二.

[8]徐海亮,1990年,黄河下游的堆积历史和发展趋势,水利学报,第7期.

[9] 叶青超等,1991年,黄河中游龙门至三门峡河道的冲淤特性与环境演化关系,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一集),地质出版社

[10] 刘东生等,1985年,《黄土与环境》P109,科学出版社.

[11] 郑洪汉,1984年,黄河中游全新世黄土.地球化学,第3期.

[12] 杨怀仁,1985年,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二集),地质出版社.

[13] 张德二,1982年,历史时期雨土现象剖析,科学通报,第5期.1984年;我国历史时期以来降尘的天气气候学初步分析,中国科学B辑,第3期.

[14] 戴英生,1990年,《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P96,地质出版社.

[15]唐克丽等,1991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过程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一集),地质出版社.

[16] 史念海,1981年,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河山集)第二集,三联书店.

[17] 沈小锋等,1987年,《耗散结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

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了

黄河水污染状况及治理

黄河水污染状况及治理 07应化本2班宋波71013015 摘要:本文介绍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现状,评价了干、支流12500km河长的水污染状况,分析了水污染原因和危害,指出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的严重性。为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本文提出了采取健全法规和机构、综合防治等措施以改善水环境。 关键词:水污染治理生态恢复防治措施 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北方缺水地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随着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尽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在督促厂矿企业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未能控制水污染迅速加剧的趋势。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三定”方案,虽明确了水利部是国务院负责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的职能部门,但因部门间的职责不清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为控制水污染,有效保护水资源,就必须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分清职责,建立健全法规、条例,确保水利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保护。此外,尽管黄河流域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治污措施,但目前黄河仍面临着工业污染治理举步艰难,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污染加重的状况,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污染状况主要表现在: (1)苦水”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基本丧失水体功能 120多万市民只能饮用苦水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水污染主要是氮、磷指标超标,表现为:①除了工业无机物质污染外,农业有机物质污染日益加剧,污染水体中Cd、Hg、Cr、As、Pb等工业重金属浓度参考]2[微乎其微,而氮、磷浓度超标,形成污染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3[。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乌梁素海总排干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通向黄河的一条主要排污渠道。记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概要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摘要:水污染一般是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排水未经处理而大量排入水体所造成的污染。目前各国由水污染造成的水危机已日益严重,它不仅对农业、渔业、工业有危害,也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应切实行动起来,加强水污染治理与防范,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关键词:水污染水污染原因水污染危害水污染治理措施 一、水污染现状 1、世界水污染现状 世界每天有200万吨垃圾被倒进江河湖泊,每1L废水正在污染着8L淡水,目前几乎所有流经城市的亚洲河流都已被污染,即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业已有40%的淡水资源所在地被污染(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等。欧洲55条大河中这剩下5条河水目前还没有被污染。 在水资源紧缺的同时,人类却在加剧水体的污染,人类每天约有200万吨排泄物,其中只有少量(5%经过处理,其余绝大部分直接排到城市附近的河道或沿海,全球每年工业用水超过600立方千米,而灌溉农田用水高达3000~4000立方千米,它们受各种有毒化学物质,化肥和杀虫剂污染后,被派入了附近的水域或土壤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亿吨污水排入自然水域,使5500亿吨水体遭污染,占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2、中国水污染现状 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转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四大水问题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影响未来中国发展和安全的多重水危机,其中水污染的威胁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生活饮用水的污染尤为突出。据《2000年中国的环境》、《现代中国经济大事典》等提供的资料分析,水资源紧缺将成为我国突出的重大环境问题。据报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一节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 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 黄河在历史上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历史时期黄河变迁较复杂,特别是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更加复杂。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平均2年1次决口,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六大徙,加上战国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徙,洪水在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60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王景治河,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形成东汉大河。 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大约600多年,到7世纪以后改道才频繁起来。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 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徙。 5、金章宗明昌五年到明弘治初河道 6、明弘治中至清咸丰的河道 7、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

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是为第六次大徙。至光绪元年(1875)在全线筑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二、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 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广大平原上,湖泊众多。《尔雅·释地》所谓的“十薮”中除云梦在长江流域外,其余都在黄河中下游。到了6世纪,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黄河下游的湖泊,仍有130多个。大的周围数百里,小的也有方圆几里。 弦蒲薮:一名疆蒲。在今陕西陇县之西。 阳华薮:地址不可确考。 焦获薮:一作“焦护”。据说在今陕西泾阳北。 昭余祁:为汾水流域比较著名的湖泊,位于今山西祁县西南,介休东北,方圆数百里,为古代晋中盆地最大的泽薮。 黄河下游的古湖泊主要有: 大陆泽:又名巨鹿泽、广阿泽。位于河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河流冲积扇与黄河故道的交接洼地,今河北任县、平乡、隆尧、巨鹿之间。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位于今山东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所汇,称“兖州薮”。 荷泽;在今山东定陶县东。 孟诸泽:位于今河南商丘市东北。 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

2021年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 分析目前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治理水污染的措施,以改善我国目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 一、水污染的定义 水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造成水质恶化,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二、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废水 在工业生产中,热交换、产品输送、产品清洗、选矿、除渣、生产反应等过程均会产生大量废水。产生工业废水的主要企业有初级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开矿、冶炼、化学工业等。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新鲜的城市污水渐渐陈腐和腐化使溶解氧含量下降,出现厌氧降解反应,产生硫化氢、硫醇、吲哚和粪臭素,使水具有恶臭。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另外还有各种洗涤剂和微量金属;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大肠菌群。另外生活污水中氮的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 3、医院污水 一般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结核病院等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致病原虫、肠道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血吸虫卵、钩虫、蛔虫卵等。这些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往往可生存较长时间。因此,医院污水污染水或土壤后,能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饮水或食物途径传播疾病。此外,水体中贝类具有浓缩病菌和病毒的能力,故水体污染后,生食水中贝类有很大的危险。 4、农田水的径流和渗透 我国广大农村,习惯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尿液浇灌菜地和农田。过几十年来,化肥、农药的用量在迅速增加,土壤经施肥或使用农药后,通过雨水或灌溉用水的冲刷及土壤的渗透作用,可使残存的肥料及农药通过农田的径流,而进入地面水和地下水。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有病原体、悬浮物、化肥、农药及分解产物。农药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故毒性大小也不相同,有的农药无毒或基

黄河发展变化_作文素材

黄河发展变化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黄河发展变化,感谢您的阅读! 黄河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极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⑥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⑦河道沿岸工厂污水排放过多。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战国筑堤以前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 [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 [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 [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 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 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 [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参考答案:铜瓦厢 [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参考答案:李固渡 [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寒冷 [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温暖 [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参考答案: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摘要: 分析目前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治理水污染的措施,以改善我国目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 一、水污染的定义 水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造成水质恶化,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二、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废水 在工业生产中,热交换、产品输送、产品清洗、选矿、除渣、生产反应等过程均会产生大量废水。产生工业废水的主要企业有初级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开矿、冶炼、化学工业等。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新鲜

的城市污水渐渐陈腐和腐化使溶解氧含量下降,出现厌氧降解反应,产生硫化氢、硫醇、吲哚和粪臭素,使水具有恶臭。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另外还有各种洗涤剂和微量金属;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大肠菌群。另外生活污水中氮的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 3、医院污水 一般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结核病院等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致病原虫、肠道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血吸虫卵、钩虫、蛔虫卵等。这些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往往可生存较长时间。因此,医院污水污染水或土壤后,能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饮水或食物途径传播疾病。此外,水体中贝类具有浓缩病菌和病毒的能力,故水体污染后,生食水中贝类有很大的危险。 4、农田水的径流和渗透 我国广大农村,习惯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尿液浇灌菜地和农田。过几十年来,化肥、农药的用量在迅速增加,土壤经施肥或使用农药后,通过雨水或灌溉用水的冲刷及土壤的渗透作用,可使残存的肥料及农药通过农田的径流,而进入地面水和地下水。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有病原体、悬浮物、化肥、农药及分解产物。农药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故毒性大小也不相同,有的农药无毒或基本无毒,有的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有的可能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有的对生殖和免疫机能有不良影响。

最新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1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2 水是分布最广泛的而又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他孕育和滋养了地球上的一切3 生物,并从各个方面为人类社会服务。地球上的水约为13亿8600万立方千米,4 其中96.5%分布在海洋,淡水只有3500万立方千米左右。若扣除无法取用的冰5 川和高山顶上的冰冠,以及分布在盐碱湖和内海的水量,陆地上淡水湖和河流的6 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 1% 。 7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8 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9 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10 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11 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 12 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13 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主要包含河流污染、湖泊污14 染、地下水污染、海洋水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水等。(1)河流污染:河流15 污染主要是由于重金属、化学农药的原因造成的,这些污染物的主要特点是化学16 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不易排出,通过食物链不断加强,从而影响人17 类的生活。(2)湖泊污染: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18 化问题十分突出。多数湖泊的水体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19 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在几大湖泊中,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尤以20 太湖、巢湖和滇池污染最为严重。(3)地下水污染: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21 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有逐年加重趋22 势。地下水超采与污染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4)海洋水污染:全国近岸海23 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 24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差。 1

历史地理填空

目录 填空题 (2) 名词解释 (2) 简答题 (3) 中国历史地理从传统历史地理到现代历史地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代表著作。 (3) 2. 简答温暖气候对唐代农业的影响。 (3) 3.简答京杭大运河沿线地理概况 (4) 4. 试举例(最少2例)谈谈黄河流域有哪些古战场及著名战役。 (4) 5.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简况。 (4) 论述题 (5) 1.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的影响 (5)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原因及影响 (5) ] (5)

填空题 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 ) 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 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 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 6《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 7《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 8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 9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 10.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 11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 12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 )族建立的政权. 13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 ~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 14.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 15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16灵渠(兴安运河) 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17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18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 19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20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21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22“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23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24 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25 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1.我国学术界工人的六大古都是(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2.《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吉甫)。 3.在郡和县的设置中,县比郡(小),且地位要比郡(高)。 4.“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沙”,指的是(明)朝长江三角洲一带棉织业发达的盛景。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 郦道元: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

全球水污染现状以及中国水污染现状

全球水污染现状以及中国水污染现状 1.全球水污染现状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m3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m3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第四届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数百万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L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勉强能用。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清洁水,每年约有2500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水,全世界平均每天5000名儿童死于饮用不洁水,约1.7亿人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3亿城市居民面临水污染。在肝癌高发区流行病的调查表明,饮用藻茵类毒素污染的水是肝癌的主要原因。 世界各地水污染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工业和农业发展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所使用的三废处理系统的数量和效率。近年3月21日的世界水日,联合国发布的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今天世界上将有1200万人死于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如果人类改变目前的消费方式,到2025年全球将有50亿人生活在用水难以完全满足的地区,其中25亿人将面临用水短缺。由于人们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这正是人得病,甚至传染的主要起因之一。据有关报道,发展中国家中估计有半数人,不是由于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直接受感染,就是由于带菌生物(带病煤)如水中孳生的蚊子间接感染,而罹患与水和食品关联的疾病。这些疾病中最普遍且对人类健康状况造成影响最大的疾病是腹泻病、疟疾、血吸虫病、登革热、肠内寄生虫感染和河盲病(盘尾丝虫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大约80%的类疾病是由质量低劣的饮用水造成的。今天“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读的声明说,全球每6人中有1人在生活中无法固定获得干净的水源。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仅仅饮用了不安全的水以及缺乏卫生用水而得的疾病,每年死亡的总人数在500万人以上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亚洲人口的寿命缩短的年数约有42%是由于水源污染和卫生条件差引起的。 由于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印度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所含各项化学物质指标严重超标,其中,铅含量比废水处理较好的工业化国家高20倍。此外,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程度。流经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恒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当地居民饮用和在烹饪时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已经导致了许多健康问题,例如腹泻、肝炎、伤害和霍乱等。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条件的家庭都给自家的自来水设施安装了净水器,桶装纯净水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地下水污染严重,目前在印度市场上销售的12种软饮料,有害残留物含量超标。有些软饮料中杀虫剂残留物含量超过欧洲标准10倍至70倍。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污染和资源危机:每年有300万~400万人死于和水污染有关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0%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初步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约有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血吸虫病地区约11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 统计显示,每年全世界有12亿人因饮用污染水而患病,15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不洁水引发的疾病,而每年死于霍乱、痢疾和疟疾等因水污染引发的疾病的人数超过500万。 全球每天有多达6000名少年儿童因饮用水卫生状况恶劣而死亡。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6000万人死于腹泻,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在19世纪20世纪曾发生好多起严重事件。如1832~1886年英国太晤士河因水质为病菌污染,使伦敦流行过4次大霍乱,1849年一次死亡在14000人以上,1892年德国汉堡饮水受传染病菌污染,使16000人生病,7500人死亡。1965年春天,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小镇,因饮水受病菌污染,发生18000多人患病,5人死亡的流行病。 2.中国水污染现状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绪论: 一、填空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 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 )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 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 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 (A )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 三、名词解释 1.尽全是空 2.人地互动 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 一、填空 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秦时期的()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 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李吉甫所著的《》 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 二、选择 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章学诚 C、顾祖禹 D、黄宗羲 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 A、《华阳国志》 B、《元和郡县志》 C、《汉书地理志》 D、《国语》 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 A.《山海经》B。《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 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元丰九域志》 B.《太平寰宇记》 C.《舆地纪胜》 D.《方舆胜览》 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舆地广记》 B.《舆地纪胜》 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 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 A.裴秀 B.裴矩 C.贾耽 D.许敬宗 三、名词解释 《元和郡县图志》 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填空 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 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 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魏文帝迁都都洛阳。 4.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关系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 ()和()共同创造了人类。()是猿从攀树转为地面说的主要原因,()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动力。 5.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称(),又称()。 6. 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被称为(),又称() 二、选择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可是如今,地球生态遭受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性尤为突出。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废物、生活废物、畜禽养殖排放废物和农村面源污染等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其中水体污染在农村环境污染中显得尤为突出,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对粮食造成减产,而且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水污染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治理措施 一、农村水污染现状 (一)农村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被联合国称为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己被联合国列为13个水资源最为贫乏的国家之一。2005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 151 m3,约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干旱缺水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水污染加剧了我国人均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水质下降造成的 水质性缺水,己经对我国人民生活用水构成威胁。据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河流 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农村约有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 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 济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我国人群患病的88%、死亡的33%都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 相关。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 和稳定。 (二)农村水环境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总称。2005年国家环境监测网对长江、黄河、珠江、松 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7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 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5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 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Ⅲ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1%;Ⅳ类水质的湖库3个, 占11%;Ⅴ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劣Ⅴ类水质湖库12个,占43%。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质均为劣类,主要是总氮和总磷超标。 二、农村水污染源分析 (一)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 农村乡镇企业数量多,布局散、规模小、经营粗放。其中很多是污染严重的 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等企业,污染物通常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周围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水是分布最广泛的而又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他孕育和滋养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并从各个方面为人类社会服务。地球上的水约为13亿8600万立方千米,其中96.5%分布在海洋,淡水只有3500万立方千米左右。若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冠,以及分布在盐碱湖和内海的水量,陆地上淡水湖和河流的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1%。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 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主要包含河流污染、湖泊污染、地下水污染、海洋水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水等。(1)河流污染:河流污染主要是由于重金属、化学农药的原因造成的,这些污染物的主要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不易排出,通过食物链不断加强,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活。(2)湖泊污染: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多数湖泊的水体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在几大湖泊中,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尤以太湖、巢湖和滇池污染最为严重。(3)地下水污染: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有逐年加重趋势。地下水超采与污染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4)海洋水污染: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差。海洋水污染情况对我国海上渔业有很大影响。1997年10月至1998年4月发生 在珠江口和香港海面范围达数千平方公里大赤潮,给海上渔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也是数以亿计。(5)工业污染:工业生产所排放的污水是水环境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其排放量要比生活污水少,但是其危害要比生活污水大得多,如果这些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到自然水体中,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工业污染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 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据统计,自公元前602 年至1938 年的2 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 590 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大的改道,说法不一。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自大禹到明代,黄河共发生 5 次大的改道;刘鹗在《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的黄河变迁图里绘出了6 次大的改道。《邓子恢文集》中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3 000 多年中发生重要改道26 次,其中大的改道9 次。叶青超(1990) 提出,黄河下游共发生7 次大的改道。 1.1河道变迁的原因 在历史时期,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各流路的年限长短不一。对于这一现象,以徐福龄( 1996)提出的5 次大改道为基本脉络(图1) ,主要从地质学角度来分析黄河下游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摘要: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水少沙多,河道的泥沙淤积比较严重,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悬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威胁着25万平方公里地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防治黄河洪水,人们利用工程,在黄河下游修建了大量防洪工程,对黄河下游洪水的防治起到了巨大作用,“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做好黄河下游的防洪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黄河;洪水;防洪;工程措施 1 黄河下游河道概况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坡度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高村以上河宽5-20km,艾山以下河宽仅为0.5-4km。黄河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逐年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一般河床滩面高出背河地面3-5m。近十年来,黄河来水量明显减少,河道不断淤积抬高,防洪形势日趋严峻。[1] 2 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性 黄河泥沙之多,含沙量之高举世闻名。黄河自中游的尾端出峡谷之后,河道展宽,比降变缓,流速降低,水流挟带的泥沙沿程沉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地上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于两岸地面以上,无论是洪水期还是枯水期,水位都远高于两岸地面,再加上在持续降雨和高水位的作用,造成堤防决口的可能性极大。黄河决堤后,水沙俱下,洪水流经之处,将给沿黄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于黄河洪水泥沙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床仍将继续抬高,悬河形势会更加严重,中常洪水黄河下游堤防仍有冲决和溃决的可能性。因此,黄河洪水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加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3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概况 1.1黄河下游介绍及防洪工程综述 黄河下游流经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市)区、43个县,两岸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沿黄主要城市有郑州、开封、新乡、濮阳、荷泽、济南、滨州、东营等,并有胜利和中原两大油田,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重要地区。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间(简称三花间)。这三个区间产生的洪水是构成下游洪水的主体。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包括干流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和支流陆浑、故县水库,黄河左、右岸大堤,以及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等。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涉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五省的12万km2土地。黄河下游堤防一旦溃决,将成为民族的灾难。[3] 1.2黄河下游防洪的近代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害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仅因洪水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升高,排洪能力降低。长期以来,堤防一直是黄河下游防洪的主体工程。[4]经过历代治河专家们的不断努力,对黄河洪水泥沙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刻,治河技术措施不断改进,但其治河思想大都着眼于在下游排洪排沙的范畴,主要措施是依靠堤防排泄入海,治理活动也多限于下游。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后兴建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黄河下游防洪创造了有利的条件。[5]但是,曾一度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洪水即可基本解决;同时根据永定河官厅水库修建后下游河道治理的经验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认为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下泄清水后,下游河道将会出现强烈冲刷,河势摆动,河床下切,给防洪、灌溉引水带来困难。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运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摘要:由于对保护水资源认识不足,执法不严及有关水的法制不健全等原因,我国水污染情况相当严重。应从调控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点源污染、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加大对水污染治理投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进行水环境质量规划、推行清洁生产、倡导节水型产业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水污染;排污总量控制;水环境质量规划;清洁生产;节水型产业 0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1997 年联合国水会议向世界发出“水不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危机”的警告,时至今日水资源危机已经日益显露出来,其中以水污染最为严重。在我国,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农村有70%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水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1我国水污染现状 水污染的根源来自工业排放的废水、污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化肥、农药流失等。据统计,从1998 年起,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放量,大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中,增加了水污染。又由于农业方面的化肥、农药的低效利用,使大量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更加重了水体污染。 1.1工业排污及废弃物引起水污染 工业废水是我国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近20 年来,虽然我国污水的处理率在不断提高,但污水的年排放量仍在大幅度增加。1999 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01亿吨,比1998年增加 6 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7亿吨,比上年减少4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204 亿吨,比上年增加10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2 亿吨,占工业排放总量的14.5%。由于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处理率、处理达标率和符标率等3项指标很低,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而且使江湖面积缩小,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固体废物中所含有害成分经雨水淋洗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造成农、渔类产品污染。 1.2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污染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湖泊库富营养化的主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