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题库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题库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题库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题库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题库

————————————————————————————————作者:————————————————————————————————日期:

?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

一、解释下列术语

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五段教学法:在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基础上,他的门徒将这四个阶段加以改造,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1.预备——唤起学生的原有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2.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3.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5.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教学心理学:研究教学情境中知识与技能习得规律的一门学科,目前已与教育心理学紧密融合在一起。?二、填空

1.我国古代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它提出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都体现了深刻的心理学思想。

2.赫尔巴特提出的四段教学法的四个阶段是(1)、 (2)、(3)系统、(4)方法。

3.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相对应的心理状态是(1)、(2)、(3)探究、(4)行动。

4.实验教育学派产生于,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5.公认的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是国教育心理学家。

6.桑代克于年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7.桑代克早期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是(1)、(2)、(3)。

8.一般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2)、(3)教学和课堂管理心理。

9.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上,奥苏伯尔主张以学生的为主线,把教师的看作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

10.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主张以为主线,教育心理学应研究的全过程。11.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走过的曲折道路可以描述为(1)、(2)、(3)。

12.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分三部分:___,___,___。

13.亚里士多德的____一书可称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著作。

14.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种灵魂分别是(1) ____ (2) ____(3)____。

15.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种灵魂为教育的(1)____(2) ____ (3)____ 三方面提供了哲学心理学依据。

16.赫尔巴特学派的5段教学法是赫尔巴特的4段教学法的发展。5段分别是(1) 预备、(2)呈现、(3)联系、(4)____ (5) ____ 。

17.法国实验教育学派代表人物____和____,他们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

18.在生成学习模型中,学习的4个主要成分是:(1)生成、(2) 动机、(3)____ (4) ____ 。

三、选择

1.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部分是。(1)学习心理学;(2)人格心理学;(3)普通心理学;(4)发展心理学。

2.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1)学生;(2)人和动物;(3)动物;(4)儿童。

3.贯穿本书学习分论部分的理论是。(1)同化论;(2)信息加工理论;(3)知识分类学习论;(4) 反映论。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1)二次大战以后;(2)20世纪50年代;(3)20世纪60年代末;(4)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

5.“教学心理学”这个术语最早由提出。(1)格拉泽;(2)加涅;(3)桑代克;(4)安德森。

6.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最宽泛的定义是。(1)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2)普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3)人类行为之研究与改进;(4)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

7.最早提出“意识阈”和“统觉团”的人是____。(1)冯特;(2)詹姆斯;(3)弗洛伊德;(4)赫尔巴特。

8.学校心理学是一门为____提供服务的应用心理学科。(1)差生;(2)学生和教师;(3)全体学生;(4)学校领导决策。

9.教育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诞生于____。(1)二战以后;(2)20世纪50年代;(3)20世纪60年代;(4)20世纪80年代。

答案:1.⑴2.⑵3.⑶4.⑷5.⑵6.⑴7.⑷8.⑵9.⑶

四、研究与设计

1.找三本以上2000年前后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对这些书的目录与绪论章作如下分析: (1) 它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的看法有何相同与不同?(2) 比较它们的目录,分析各书涉及的内容范畴的异同以及它们与本书的异同。

2.设法找到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中译本《教育心理学概论》(陆志韦译),分析其内容目录并考察它对当代教育心理学体系与内容的影响。

3.仔细阅读本教材新老版前言,找出新老版在体系和内容上的异同。

4.设法找到三种以上不同作者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根据在本章学到的观点,对这些书的体系,内容选择和安排作出适当的评价。

答案(答案略)

五、判断

1.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4.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5.教育心理学在西方也称“学校心理学”。

6.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7.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8.教育社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中较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

答案 : 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正确;7.错误;8.正确

六、问答

1.从课本以外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早已应用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事教育工作。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怎样为德、智、体三育提供哲学心理学依据的。

3.简述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是怎样把教学过程模式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4.简述实验教育学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

5.简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6.简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异同。

7.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心理学的关系。

8.谈谈你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观点的看法。

9.简述教育心理学学科与《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

答案:

1.略

2.为顺应三种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实施三方面的教育。首先,人有植物的灵魂,对人体进行肉体营养和繁殖,它通过体育锻炼后,肉体不断完善起来:其次,人有动物的灵魂,人有感觉、愿望、知识,因智育而达到真理的大门;最后,人有理性的灵魂,它通过德育达到完善的境界。?3.赫尔巴特及其学派在其提出的教学过程模型中,根据其统觉理论,特别强调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主张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唤起和刺激学生的统觉过程。

4.实验教育学派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5.桑代克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

6.二者都研究学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规律,但学习心理学还研究动物的学习,其成果可以用于动物训练、犯人改造、职业培训等,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学习之外,还关心学生的发展与个别差异,教师的教学以及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等内容。?7.二者都围绕学校中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进行研究,目前二者已很难区分开。

8.略?9.教科书的内容来自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但在组织教科书内容时,不同作者可有不同偏好。

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

一、解释下列术语

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分类:奥苏伯尔根据学生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而对学习的一种分类。机械学习指学生不需要理解,只进行机械重复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

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种类型。

二、填空

1.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学习”定义为经过练习产生的变化。

2.认知心理学把“学习”定义为经过练习产生的变化。

3.心理学家一般都同意把学习分成三大领域(1)、(2)、(3)。

4. 加涅将智慧技能学习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五类:(1)、(2)、(3)、(4)、(5)。

5.大脑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沿着一神经元的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轴突和树突相邻并传递神经冲动的部位被称为。

6.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由主编的,该书将学习分为(1)、(2)、(3)、(4)四类。

7.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1)、(2)、(3)、(4)、(5)。

8.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是否有意义把学习分为(1)、(2) ;根据意义习得的方式把学习分为(1)、(2)。

9.奥苏伯尔将有意义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类:(1)、(2)、(3)、(4)、(5)。

10.乔纳森新提出的学习分类包括、、、、等学习类型。

三、选择

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1)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2)望梅止渴;(3)蜘蛛织网;(4)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2.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

生的学习。(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动作技能;(4)态度。

3.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1)言语信息;(2)态度;(3)动作技能;(4)智慧技能。

4.小明两岁半就学会正确使用“你”、“我”、“他”三个代词进行言语交流,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

5.六年级的小芳通过一节几何课学习,学会用圆规画圆,这里的学习结果类型是。(1)动作技能;(2)概念学习;(3)言语信息;(4)辨别学习。

6.小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书”的英语单词“book”。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这里的学习属于。(1)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发现学习。

7.婴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会区分“你”、“我”、“他”,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实质上是。(1)符号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接受学习。

8.未给小学一年级学生讲过句子的成分和结构,他们却能正确判断:“我爱梅花”是句子,而“冬天的梅花”不是句子。这可以用乔纳森学习分类以下来解释。(1)自我知识;(2)心理模型;(3)信息网络;(4)认知成分技能。9.加涅将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三大类,其依据是:(1)认知复杂程度;(2)知识的内在表征方式;(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4)内在的能力和外在的表现

10.将一篇在电脑上打好的文章按一定格式排版所属的学习类型是:(1)动作技能;(2)智慧技能;(3)言语信息;(4)态度。

答案 :

Ⅱ.⑵,⑷。本题考查学习的概念。⑴是人具有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⑶是动物本能;⑵是人在后天学习中形成的条件反射;⑷也是后天环境中经观察而形成的。

2.⑷。小明上幼儿园后,习得了一种对人反应的新的倾向,属于加涅所讲的态度。

3.⑶。两岁的儿童,不可能习得唐诗表达的意境,只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出汉字的音来,这涉及口腔声带等肌肉的运动,属于加涅讲的动作技能。

4.⑵。能正确使用三个人称代词,说明儿童能对三个代词所指称的事物正确归类,即儿童以概念形式掌握了“你我他”,属于加涅的智慧技能的一种。

5.⑵。六年级学生,执行与圆规有关的动作不成问题,现在学会用圆规画圆,是在“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这一规则支配下,通过已掌握的动作技能而表现出的新的能力,是加涅所讲的定义性概念。

6.⑴。书的概念小学生早已习得,而且也在概念与表示概念的符号“书”之间建立了联系,现在只是学习“书”概念的另一种符号,因而属于符号表征学习。

7.⑵。能正确使用三个人称代词,说明儿童能对三个代词所指称的事物正确归类,即儿童以概念形式掌握了“你我他”,属于奥苏伯尔的概念学习。

8.⑵。小学生能正确判断句子,说明他们头脑中形成了句子的结构,将“我”,“爱”,“梅花”三个相关联的言语联系起来,故属于心理模型。

9.⑷。

10.⑵。排版需要一定操作,但这种操作是在头脑中完成的,而使用电脑所涉及的肌肉运动(动作技能)是早已学会的技能。

四、研究与设计

1.比较本书提到的加涅、奥苏伯尔、乔纳森和我国学者提出的学习分类的异同点并对它们的优缺点作出适当评价。

都将学习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是大多数学习分类系统所遵循的分类框架。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只涉及认知领域,冯忠良的分类中的“社会规范”学习相当于加涅的态度学习。两者都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习。乔纳森的分类主要只涉及认知领域。然而在这个大框架下,不同分类系统的差异出现在知识与技能的划分上。加涅划分了三种技能,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一种特殊的对内调控的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奥苏伯尔分类系统中有知识的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但未对知识和技能加以划分。冯忠良的分类系统中的知识类似于奥苏伯尔分类系统中的知识。两者都涉及知识的简单与综合运用。该分类中的心智技能相当于加涅分类系统中的认知策略。

2.举若干实例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脑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略

3.从学习心理学研究发展史考察教育心理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学习分类并简评本书所介绍的4个分类系统的理论依据及其实践意义。

学习现象非常复杂,二战期间心理学家将一种学习的规律用于解释所有学习的规律,在实践中受到了挫折,由此使得心理学家用分类的观点来研究学习。对四个分类系统的分析评论略。

4.阅读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以人物为线索,比较早期学习理论中认知观与行为观的主要分歧。

.略。此题可作为学习这两节的学习方式或教学方法。

五、判断

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2.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3.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4.二年级儿童学会用学具拼搭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这是动作技能学习。

5.六年级儿童在学习圆概念时,学会用圆规画圆,这是智力技能学习。

6.某中学生13岁开始学跳高,当时身高1.6米,跳高成绩为1.7米。两年后身高1.75米,通过训练,跳高成绩达2.00米。他所提高的成绩是通过练习产生的行为变化,所以,可以用学习来解释。

答案 1.错误;2.正确;3.正确;4.错误;5.正确;6.错误

六、问答

1.简述学习定义产生争论的原因。

.学习现象十分复杂,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学习进行研究,因而对学习的看法也不一样。此外,研究者本人所持有的哲学观点(如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也影响对学习的看法。

2.举例说明学习的生物适应与社会意义。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

3.在一个实验中双生子之一T从第48周起每日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另一双生子C不作爬梯训练,从第53周开始训练。结果C在2周后赶上了T的爬梯水平。双子C为什么只用两周训练便能赶上双生子T训练8周的水平?其中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这里双生子C的行为变化应归因于生理上的成熟,并不是学习使然。

4.许多野生动物如长颈鹿出生以后立即试着站立,然后试着走路,而且很快就会走了。新生长颈鹿的这种能力变化属于学习吗?为什么?

.长颈鹿的能力变化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不属于学习。

第三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

一、解释下列术语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结果的性质,学习的分类、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的各种学说。

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认知地图: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

学习的试误说: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境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学习的认知建构理论: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解释认知学习的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学习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两大类;学习总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原有知识结构的性质。

二、填空

1.条件反应的两大范型是(1)、(2)。

2.桑代克提出的效果律是。

3.从后期的观点来看,桑代克早年所做的饿猫学会逃出迷笼实验,实为条件反应学习实验,猫的行为不必用效果律解释,而是可以用原理解释。

4.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中,“强化”指。

5.在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应中,“强化”指。

6.人类联想学习研究的三种基本范型是(1)、(2)、(3)。

7.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1)、(2)两大类。

8.经验主义对人的认识的分析具有四个特点(1)、(2)、(3)、(4)。

9.在心理科学史上第一次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了人类联想规律;首次用动物作被试研究动物联想学习的规律。

10.沃尔福克区分的建构主义三个阵营是(1)、(2)、(3)。

11.不同建构主义观关于学习与知识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2)、(3)。

12.建构主义关于学习与教学的共同点是(1)、(2)、(3)、(4)、(5)。

13.理性主义强调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

14.欣茨曼将学习论流派分为____ 和____两大阵营。

15.学习的S—R联结观强调学习是_______过程。与此相对的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_______过程。

16.托尔曼不赞成学习的 ____ 公式,把学习公式改成 _____ 公式。强调 ____的变化导致行为变化。

三、选择

1.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相一致。(1)动机原理;(2)强化原理;(3)学习的发展准备原理;(4)成熟概念。

2.桑代克后期把练习律看成效果律的附律的原因是。(1)练习只能为奖励提供机会;(2)光有练习而无满意的效果不能导致学习的进步;(3)多练习产生疲劳;(4)缺乏正确指导的练习易形成错误习惯。

3.适合系列学习研究范型的例子是。(1)儿童背诗词;(2)记住中国各省份名称;(3)记电话号码;(4)记数学公式。

4.适合自由回忆学习研究范型的例子是。(1)记住中国各省名与相应省会名;(2)记忆电话号码;(3)记忆外语单词;(4)记忆班级同学名字。

5.外语单词语音和字形联系的识记最适宜于用早期学习研究中的范型来解释。(1)系列学习;(2)配对联想学习;(3)S—R学习;(4)自由回忆学习。

6.苛勒的顿悟学习实验中,能解决此类问题的动物是。(1)人工饲养的黑猩猩;(2)所有野生的黑猩猩;(3)所有灵长类;(4)个别野生黑猩猩。

7.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1)系列学习;(2)配对联想学习;(3)自由回忆学习;(4)S—R学习。

8.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属于。(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2)信息加工理论;(3)皮亚杰理论;(4)激进建构主义观。

9.主张“知识是个人的建构,不存在共同的知识”属于。(1)社会建构主义观;(2)信息加工理论;(3)激进建构主义观;(4)奥苏伯尔的理论。

10.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属于的观点。(1)皮亚杰;(2)信息加工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社会建构主义。

11.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1)条件反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2)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3)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12.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划分的主要依据是。(1)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2)学生是否主动学习;(3)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呈现或由学生发现;(4)学习目的是解决问题或是获得知

答案

1.⑴。

2.⑴。桑代克效果律中导致满意后果和带来烦恼的行为也可看作是练习,练习能否增强联结,取决于练习的后果,这样,练习律的内容就可纳入到效果律中。

3.⑴,⑶,⑷。系列学习要求被试根据材料呈现顺序回忆。背诗词、电话号码和数学公式必须记住顺序,记忆中国各省名称则不必拘泥于顺序。

4.⑷。记住省名和省会名属配对联想学习,记忆电话号码和外语单词属系列学习,记忆同学名字可不限顺序,属自由回忆学习。

5.⑵。单词音形联系涉及在两项学习材料间建立联系,也无顺序要求,不属于系列学习和自由回忆学习。S-R学习为行为主义学习方式,不涉及内在思想观念间的联系,故选⑵。

6.⑷。

7.⑴。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为研究材料,无意义音节由至少三个以上的字母组成,在回忆时又要求按顺序回忆,因而属于系列学习。

8.⑵。9.⑶。教材中的极端建构主义又叫激进建构主义。

10.⑷。 11.⑶。 12.⑴。

四、研究与设计

通过分析影响学习论流派的各种哲学观点的合理成分与不足之处,论述不能以建构主义观作为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唯一哲学基础的理由。

答案

从心理学历史上看,影响学习论流派的哲学观点大致有两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前者主张一切知识来源与感觉经验,在其影响下,心理学中出现了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研究派别,对动物的学习,人类的机械学习作了大量研究,但这种研究忽视了人与动物、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区别而带有很大局限性。理性主义注重人的理性思考,注重人的先天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格式塔学派、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都受理性主义的强烈影响。这些学派对人类的高级学习作了深入研究,突出了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不同的地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哲学观点产生的心理学流派各有长处,但都不全面,难以对人类复杂的学习作出全面描述。学生在学校中,仍有一些基本技能、基本知识需要以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揭示的规律来学习,建构主义对这类学习是排斥和忽视的。总之,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只能解释学生学校学习的一部分,不能解释全部,不能将其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唯一哲学基础。

五、判断

1.记忆电话号码是一种配对联想学习过程。

2.刺激替代是操作条件反应形式。

3.在操作条件反应作用中,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前,并引起反应。

4.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形成在实质上没有区别。

5.认知学习观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习的内部机制或内部过程。

6.早期格式塔的顿悟说没有强调过去经验在顿悟中的作用。

7.尽管早期学习论有许多缺点,但其大部分结论可以用于解释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

答案 1.错误;2.错误;3.错误;4.正确;5.正确;6.正确;7.错误

六、问答

1.举例说明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应的区别。

2.为什么说桑代克所研究的尝试错误学习实质上是操作条件反应?

3.简述学习的试误说与顿悟说各自合理和欠缺的方面。

4.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说有何依据?

5.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学习理论难于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应用?

6.早期学习理论行为派与认知派在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条件的看法上有哪些根本分歧?

答案:

1.经典条件反射是刺激替代,即用条件刺激替代无条件刺激而与反应形成联系。操作条件反应是反应替代,即某一反应逐渐与某一刺激形成联系,从而排斥其他反应与该刺激形成联系。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在反应之前出现,操作条件反应中强化在反应之后出现。

2.桑代克的猫在笼中的行为是自发性的,碰到开关而逃出,是对其行为的强化。可见猫先作出行为而后受到了强化,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一致。

3.试误说适用于解释机械学习,即问题解决者不具备相关的原有知识情况下的解决方式。顿悟说适用于解释理解性的问题,问题解决者具备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这两种理论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现象的解释,二者其实是统一的(见迁移的学习定势说)。他们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将其理论解释泛化成普遍适用的理论。

4.其依据是白鼠迷宫学习实验。

5.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学习理论多是研究动物的学习,或人类在实验室中对机械材料的学习,这些内容与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相差甚远,从中得出的规律也难以应用到学校中。

6.行为派把学习简单地看作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形成,强调多次重复的练习和强化等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知派认为学习是头脑内部的过程,强调学习内容与头脑中原有观念内容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解释下列术语

上位学习:指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命题:指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一个命题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arguments)构成的。关系一般由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表达,有时也用其他关联词如介词表达;论题一般指概念,一般由名词和代词表达。?命题网络: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形式,是由具有共同成分的两个命题彼此联系起来形成的。

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所进行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指个人不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但可以通过其作业表现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是用来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

概念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加涅认为概念学习是学习运用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

并列结合学习: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吻合或对应关系时所进行的学习。

复述策略:一种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

精加工策略:一种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组织策略:一种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

保持的目的。

二、填空

1.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1)、(2)两大类。

2.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由两个成分构成,第一个成分是,第二个成分是。

3.可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全过程分成(1)、 (2)、 (3)三个阶段。

4.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或表征和贮存。

5.人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有序事件可能以的形式表征。

6.“我爱冬天的梅花”这个句子包含两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 ,第二个命题是。

7.奥苏伯尔的符号表征学习指。

8.波兰尼将知识分为____和____。

9.我国教育和心理学辞书中流行的知识定义来源于 ____ 认识论。

10.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____ 。

11.我们从一个人会陈述什么,推测他具有 ____ 知识;从他会做什么推测他具有 ____知识。

12. “命题”一词在逻辑学中指 ____ ,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指 ____ 。

13.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两个命题可以通过____ 彼此联系起来形成命题网络。

14.概念名称学习不同于概念学习,前者指____学习,后者指____。

15.奥苏伯尔把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称为____ 。

三、选择

1.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1)双重编码理论;(2)加工深度说;(3)图式理论;(4)知识分类学习论。

2.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概念在外延上与概念对应。(1)智力;(2)习得的认知能力;(3)习得的认知能力与动作技能;(4)认知技能。

3.我们常说:“学生不但要掌握知识,而且要获得技能。”此处的“知识”概念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大致相对应。(1)书本知识;(2)陈述性知识;(3)言语知识;(4)程序性知识。

4.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表明,在确定知识类型时要考虑。(1)学习的内容;(2)学科特点;(3)测量的条件;(4)学习所处的阶段。

5.儿童在看动画片时,看到上面的情节可推知下面的情节发展。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 这种能力的适当解释是。(1)儿童观察力强;(2)思维的逻辑性;(3)儿童想象能力发展快;(4)儿童头脑中贮存了相关情节的脚本。

6.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中学习外语单词属于。(1)符号表征学习;(2)配对联想学习;(3)事实学习;(4)机械学习。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模式进行教学。(1)上位学习;(2)下位学习;(3)并列学习;(4)发现学习。

8.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1)上位学习;(2)下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4)派生学习。

9.儿童在理解了一首诗歌的意义以后,要背诵它,最合适的记忆策略是。(1)精加工策略;(2)组织策略;(3)朗读策略;(4)复述加试背策略。

10.在学习圆周、圆周率概念后,学习用c和π表示圆周和圆周率。这种学习属于。(1)机械学习;(2)有意义学习;(3)物体名称学习;(4)概念名称学习。

11.知识分类学习论来源于。(1)皮亚杰的图式理论;(2)加涅的学习条件论;(3)安德森的激活论;(4)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12.有位历史老师教中学生记忆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年代,指导学生把1421记成“一事二益”。这种方法是。(1)复述策略;(2)组织策略;(3)精加工策略;(4)自由联想策略。

13.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在一段主题思想不明确的短文之前加上标题与未加标题相比,被试感到加上标题的材料更易于理解且记忆效果好。这一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1)同化论;(2)生成论;(3)联想论;(4)图式理论。

14.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1)精加工策略;(2)组织策略;(3)复述策略;(4)做笔记策略。

15.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1)复述策略;(2)精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4)生成技术。

16.我国的武术动作教学中,不仅有教练员的动作示范,而且每一个基本动作往往有一个形象的名称,如:太极拳中有“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名称对动作技能的促进作用是。(1)便于语言编码;

(2)便于动作形象编码;(3)提高学习兴趣;(4)便于言语和形象双重编码。

答案

1.⑴。

2.⑶。广义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属于习得的认知能力。

3.⑵。这里的知识与技能是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讲的,一个重在说,一个重在做,分别相应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4.⑶,⑷。模型表明,阶段不同,知识类型也不同。学习的第一阶段为陈述性阶段,第二阶段为知识巩固与转化,第三阶段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在第三阶段判断知识类型时,主要看学生用习得的知识干什么。用来回答“是什么”问题,则为陈述性知识;用来回答“怎么办”问题,则为程序性知识,即要考虑测量的条件和要求。

5.⑷。故事一般由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有序部分组成。儿童接触过许多故事后,会形成故事情节的脚本,这使得儿童看到前边的情节时,就可以利用头脑中的脚本推知以后的情节。

6.⑴。学外语单词是学习单词符号表示的意义。

7.⑵。分数的概括、包容范围高于百分数,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新观念是下位观念,进行的是下位学习。

8.⑶。两类知识间不存在上下位关系,但横向上有某种类似,即都对处于其场中的物质产生影响,故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9.⑷。儿童理解了意义,要学习的是表示意义的符号属简单陈述性知识学习(符号表征学习),宜用复述加试背策略。

10.⑷。概念的含义已习得,现在要在概念与表示概念的符号之间建立联系,属于表征学习,学习用符号表示概念。

11.⑵。皮亚杰图式论指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安德森激活论只论述了陈述性知识提取应用的机制,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只提出了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待学习,只有加涅的学习的条件论指出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等知识类型习得的条件和规律。

12.⑶。这是对所记忆的内容添加、补充了意义,属于精加工活动。

13.⑷。加上标题后,被试看到标题就激活了头脑中相应的图式,可以用于理解、记忆短文内容。

14.⑵。课文学习属复杂知识学习,画出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是对材料进行组织的活动,属于心理学的组织策略。15.⑴。电话号码属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而且是暂时使用而不是长期使用,因而使用复述策略最佳。

16.⑷。示范动作是让观察者进行形象编码,告诉动作名称则让学习者进行言语编码,双编码理论认为,两种编码的记忆效果要好。

四、研究与设计

1.根据熟悉的学科,列出需应用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同化模式进行学习的概念或命题,并明确指出各种学习模式在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性质。 (略)。

2.请指出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主要形式和依据。

命题和命题网络,请参阅教材相关研究的介绍。

3.根据你熟悉的学科,举例说明上位和下位同化模式中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略)

五、判断

1.两个命题通过表示关系的箭头联系起来。

2.也可以把图式看成是概念,因为它们都是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

3.奥苏伯尔所说的三类知识的学习(即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与加涅的三类学习(即符号学习、事实学习与有组织的知识学习)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4.下位学习不能用形式逻辑来解释。

5.在下位学习中,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会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6.在上位学习中,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总是导致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发生实质性变化。

7.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符合认知发展的辩证运动规律。

8.精加工需要在要记忆的材料中增加信息。

9.组织策略不需要在记忆的材料中增加信息。

答案 :1.错误。2.错误。3.错误。4.错误。5.错误。6.正确。7.正确。8.正确。9.正确。

六、问答

1.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识概念与反映论的知识概念有何差异?

反映论的知识是从头脑中的内容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来界定的,是头脑内外内容的静态比较。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概念强调知识习得的动态过程,即在与外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2.简析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与“概念”这两个术语含义的异同。

概念只包括本质特征,图式中也包括非本质的特征,如鸟的图式中可包括会飞的特征,但鸟的概念中只有有羽毛这一特征。

3.简评我国流行的知识概念及其不足之处。

.来源于哲学,割裂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脱离知识来谈能力。

4.试比较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命题表征”与奥苏伯尔的“命题学习”两者异同。

二者都重视若干概念间的关系。不同的是,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形式,命题学习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形式,不过命题学习的结果最终要以命题网络形式表征。

5.试比较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命题网络”与奥苏伯尔同化论中的认知结构的异同。

两者都强调概念间的联系,强调概念的层次组织,指的都是头脑内部的观念内容的组织。但奥苏伯尔突出了认知结构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的组织顺序。

6.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说明“笔记”(包括notetaking, note making)有助于学习的理由。

从记笔记活动对学生自己学习过程的调节控制着手进行分析,如笔记有助于指引个人的注意,有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7.为什么说“自问自答”是一种精加工策略?

自己提问,自己回答问题时,对问题做了许多添加和补充,使自己对问题的回答更有意义,更有条理,是一种精加工的活动。

8.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中的mapping策略。

可以举物理、生物、化学等概念教学比较多的学科为例说明。

9.简述知识分类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要点是: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三种,每种知识学习的过程与规律都不同。

第五章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

一、解释下列术语

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条件—行动(condition-action)的规则。

智慧技能层次论:加涅把智慧技能分成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这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

反省认知(元认知):个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意识与监控。

规则:加涅区分的智慧技能的一个亚类,指运用表示若干个概念间的关系对外办事的技能。

二、填空

1.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程序性知识在人脑中以方式表征和贮存。

2.根据一般与特殊维度,可以将程序性知识分为(1)、(2)两类。

3.根据自动与受控维度,可以将程序性知识分为(1)、(2)两类。

4.加涅将智慧技能由低到高分成(1)、(2)、(3)定义性概念、(4)规则、(5)高级规则五类。

5.概念既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也是知识的核心成分。

6.模式识别的先决条件是人们头脑中贮存了。

7.促进知觉辨别的主要技术是(1)、(2)、(3)。

8.可以把概念分解成(1)、(2)、(3)、(4)四个方面。

9.具体概念的学习一般是通过方式进行的。

10.奥苏伯尔认为,定义性概念可以通过(1)、(2)两种方式习得。

11.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可以用同化模式解释。

12.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可以用同化模式解释。

13.在概念学习中需要变式练习。这里的变式指。

14.在规则学习中需要变式练习。这里的变式指。

15.策略性知识是由一类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构成的,其学习一般需要经过(1)命题表征、(2)、(3)三个阶段。16.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看,技能是由 ____ 知识构成的。

17.本书把技能定义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中限制词“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排除了____ 因素。

18.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初期或其前身是 ____知识。

19.信息加工心理学把知觉辨别过程看成 ____ 过程。

三、选择

1.具体概念的最适当学习方法是。(1)下定义;(2)接受学习;(3)发现学习;(4)模仿学习。

2.下列代表概念的词是。(1)天安门;(2)地铁;(3)地球;(4)高尔夫球。

3.下列名称属于城市概念的正例有。(1)苏州;(2)长安街;(3)人民广场;(4)华盛顿。

4.同概念一样,规则也有正例、反例。“效果律”的正例是。(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得寸进尺”;(3)“一日被蛇咬,十日怕井绳”;(4)“吃小亏占大便宜”。

5.儿童遇到熟悉材料时能应用分类记忆策略,而在遇到陌生材料时,却不能应用该策略。这说明儿童的策略应用受制约。(1)思维能力;(2)反省认知;(3)年龄;(4)相关知识。

6.在儿童的学习策略训练中,使策略与动机激励相结合的最有效方法是。(1)使儿童能陈述策略学习的重要性;(2)开展学习竞赛;(3)使儿童知道策略应用的适当条件;(4)使儿童亲身体验到应用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7.学生在参观访问或开展其他户外活动后写作文,尽管教师作了写作指导,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仍然像报流水账。这个现象的最适当解释是儿童缺乏。(1)生活经验;(2)观察力;(3)思维灵活性;(4)写作策略。

8.加涅智慧技能层次论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1)阐明了智慧技能在人脑中的表征方式;(2)把认知策略看成智慧技能的最高形式;(3)提出了智慧技能的发展观;(4)阐明了不同类型智慧技能形成的条件。

9.中学生在学习了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有理数代数运算规则后,学习如(a+b)(a-b)多项式运算规则,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一学习属于。(1)发现学习;(2)接受学习;(3)高级规则学习;(4)认知策略学习。

10.中国人看国产影视片容易分别辨出人物面形,而看外国片则难于分辨。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是。(1)中国人头脑中贮存外国人形象模式相对较少;(2)中国人面形相对易辨认;(3)中国人不熟悉外国片所反映的内容;(4)外国人面形难以辨认。

11.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看,作文构思能力可用个人的 ____来解释。(1)专门领域程序性知识;(2)非专门领域程序性知识;(3)通过练习达到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

12.学前儿童在遇到8+5=?这样的问题时,他记住8然后伸出5个手指,自8以后数起,即从9数到13,从而解决了问题。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该儿童的行为是:(1)策略行为;(2)非策略行为;(3)需要耗费心理资源的行为;(4)不需要耗费心理资源的行为。

13.当小学高年级学生见到8×5×5=?这样的问题时,利用口诀迅速回答了问题。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1)策略行为;(2)非策略行为;(3)相对自动化的智力技能;(4)反省认知行为。

14.下面的词语中表示概念的词语是:(1)Book;(2)地球;(3)西红柿;(4)西安事变。

答案:

1.⑶。具体概念宜于通过对概念例证的归纳而习得,属于奥苏伯尔讲的上位学习,又叫发现学习。

2.⑵,⑷。天安门、地球只代表个别的事物,地铁、高尔夫球代表的是一类事物,可以表示概念。

3.⑴,⑷。长安街与人民广场只是城市的一部分,苏州和华盛顿才是完整的城市。

4.⑵,⑶。效果律指出,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如得寸进尺,得到不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削弱,如⑶。

5.⑷。策略的学习与应用受原有知识背景的影响。材料熟悉,儿童具有较多相关背景知识,材料陌生,说明相关知识缺乏。

6.⑷。策略与动机激励相结合意味着儿童有主动使用策略的动机。根据桑代克的效果律,如果儿童执行策略并得到满意结果(学习效率提高),则以后儿童还倾向于继续采用这一策略,故而让儿童体验到应用策略的后果可以激发其运用策略的动力。

7.⑷。学生进行过参观访问和户外活动,具备了写作的内容,但缺乏将内容围绕中心进行选择并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对头脑中的写作内容进行调控的,属于策略。

8.⑷。智慧技能层次论指出了智慧技能的四个亚类及其层次关系、习得的内外条件。

9.⑶。⑴、⑵属于学习方式而非学习结果。多项式运算需要学生将单项式乘多项式运算规则整合起来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属于加涅讲的高级规则。

10.⑴。辨认人物面形属于知觉辨别,这需要辨别者头脑中储存许多刺激模式。中国人头脑中储存有大量中国人的面形模式,外国人的面形模式则相对较少。

11.⑴。12.⑴,⑶。 13.⑵,⑶。

14.⑴,⑶。“地球”只表示唯一的事物,“西安事变”只表示一件具体的事件,都不属于概念。而⑴和⑶则表示一类事物。

四、研究与设计

1.应用规—例法设计一个规则的教学方案,并确保规则转化为学生的技能。

2.应用概念同化模式设计一个概念教学方案,并确保学生能用该概念做事。

3.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4.设计一个测验情境表明学生对所教策略已经达到反省认知水平。

5.参阅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用从本章及上一章所习得的观点,对该书的知识、技能观作适当分析和评价。

答案:

1.略。2.略。

3.联系:陈述性知识经变式练习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运用程序性知识的得到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条件。区别:表征不同,习得的速度不同(陈述性知识易于习得),检测的方式不一样。

4.略。

5.略。

五、判断

1.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程序性知识包括动作技能。

2.可以认为,定义性概念学习是命题学习的一种形式。

3.在心理学中,传统上被称为技能的东西,在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被称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 e)。

4.加涅的高级规则学习与解决问题不是同质概念。

5.产生式理论中的C—A公式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公式来解释。

6.产生式系统中模式识别能力可以用加涅的辨别和概念来解释。

7.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称弱方法。

8.心理学认为,策略学习的最适当方法是开设专门的策略训练课,进行系统的策略训练。

9.学生学习的一切知识都应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10.在陈述性知识、基本技能和策略性知识学习中,都应注意概念和用概念构成的规律的教学。

11.根据概念的定义,泰山、月球等都是概念。

12.在概念教学后,如果学生能精确陈述概念的科学定义,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教的概念。

13.根据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可以区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4.概念和规则都有变式例子,都可设计变式练习。

15.一般来说,例—规法优于规—例法教学,所以课堂上应尽量避免规—例法教学。

答案:

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5.错误。6.正确。7.正确。8.错误。9.错误。10.正确。11.错误。12.错误。13.错误。14.正确。1

5.错误。

六、问答

1.简述C—A规则与S—R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请用“如果 / 则”的形式写出1/3+1/2的产生式。

3.为什么说“概念”和“规则”既可以归入陈述性知识范畴,也可归入程序性知识范畴。

4.分别设计一个定义性概念和具体概念被学生习得的测验情境。

5.设计一个检验规则是否已经被学生习得的教学情境。

6.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说明“作文构思技能”难以教会的原因。

7.请从策略学习的观点,说明学生能陈述写文章的方法却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

8.简述加涅父女对程序性知识分类的异同。

9.简述促进知觉辨别学习的方法。

10.为什么说定义性概念学习是规则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11.简述策略性知识学习不同于一般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特殊性。

答案:

1.两者都存在条件及在条件满足情况下的行动,但C—A是头脑中的,S—R是头脑外的。

2.如果两个分数相加,且分母不同,则求出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分数相加,且分母不同,且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已知,则将两个分数表示成以最小公倍数为分母的分数。如果两个分数相加,且两个分数都已表示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则分母不变,将分子相加得到结果。

3.能说出概念和规则的含义属于陈述性知识,能用概念规则来做事,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4.略。5.略。

6.作文构思技能属于策略性知识,由于是对内调控的,其规则难以言表,而且策略性知识的习得要达到反省水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反省认知水平,需要大量的变式练习,这就导致构思技能难以教会。

7.策略性知识属程序性知识,是由陈述性知识经变式练习转化来的。学生能陈述写文章的方法,表明他们习得了写作的陈述性知识,但缺乏变式练习,知识不能转化为技能,写不出文章来。

8.二者都注重用分类的观点来看待程序性知识,都注重程序性知识所分类别之间的关系。不同在于,加涅(父)强调智慧技能亚类之间的层次关系,加涅(女)强调程序性知识两个类性之间的连续性关系;加涅(父)从一个维度对程序性知识分类,加涅(女)从两个独立的维度进行分类。

9.刺激与反应接近;反馈;重复;扩大关键特征、对比、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协同作用等。

10.定义性概念涉及若干个概念间的关系,规则也表示若干个概念间的关系。

11.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还要达到反省水平,认识到策略适用的条件。

第六章无

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解释下列术语

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

二、填空

1.加涅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

2.研究连续的动作技能习得时常用的任务是。

3.对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观点。

4.美国心理学家施密特提出的解释动作技能习得与控制的理论是。

5.费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6.心理学家在测量动作技能是否已习得时,常用测验和测验。

7.动作技能练习中的反馈可以分为和两类。

8.动作技能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区别是 ____ 。

9.在动作技能学习中,发现学习与指导学习的效果比较结果是 ____。

10.练习的时间可以作灵活安排。如一项任务需10次练习,若10次练习在一天内完成,则称此类练习为 ____ 练习,若分10天完成,则称此类练习为 ____练习。

11.在一般智力测验出现之前,英国人 ____就编了一套测验测量人的动作能力。

三、选择

1.下列属于动作技能的活动是。(1)摇头;(2)吞咽食物;(3)写毛笔字;(4)系鞋带。

2.下列属于连续动作技能的活动是。(1)打开收音机;(2)草书;(3)实弹射击;(4)开车。

3.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1)言语指导;(2)示范;(3)练习;(4)反馈。

4.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属于。(1)集中练习;(2)区组练习;(3)随机练习;(4)不属于动作技能的练习。

5.练习扔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练习形式是。(1)心理练习;(2)整体练习;(3)区组练习;(4)分配练习。6.请指出下列属于固有反馈的例子。(1)小学生对老师说,他写字时手很酸;(2)教练对运动员说,请告诉我:“你的防护帽是否太紧?”(3)丈夫对妻子说:“你在汤里放的盐太多。”(4)老师告诉学生:“两手侧平举时你的手举得太低。”

7.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1)被试缺乏学习动机;(2)练习过多导致疲劳;(3)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4)缺乏适当的指导。

8.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教师的示范不宜过快。这种现象的最适当解释是。(1)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2)学习应循序渐进;(3)防止过早出现疲劳;(4)先要有准备动作。

9.动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1)发现法;(2)讲解法;(3)示范法;(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方法。

10.动作技能教学一般通过示范与指导相结合进行,而不宜采用发现教学法,较恰当的理由是。(1)学生一般不能发现新的动作技能;(2)学生自己尝试的动作方法往往不够准确;(3)通过发现而出现的错误动作难以纠正;(4)以上三者都是可能的解释。

11.普通人每秒只能对外界刺激的变化进行两次调节,而熟练的钢琴家每秒能弹奏10个以上的音符。最适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解释是。(1)钢琴家有特殊天赋;(2)熟能生巧;(3)人脑中已形成的产生式系统能自动进行;(4)通过练习,注意分配能力增强。

12.根据动作技能能力倾向测验的原理,测量手指的灵活性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下述技能的学习:(1)编织;(2)射箭 ;(3)铅球; (4)画画。

13.下列动作技能不易遗忘的是。(1)打太极拳;(2)骑自行车;(3)游泳;(4)广播操。

14.草书毛笔字主要需要下列运动技能。(1)大肌肉的;(2)小肌肉的;(3)连续的;(4)不连续的。

15.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作技能的早期(即认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能陈述动作技能的规则; (2)体验动作技能学习的有效感;(3)对要完成的动作任务形成目标意象(goal image);(4)既要形成目标意象,又要形成目标期望。

答案:

1.⑶,⑷。本题考查动作技能的性质,以与与生俱来的(吞咽食物)和不涉及精细肌肉协调的动作(摇头)区分开。2.⑵,⑷。打开收音机和实弹射击较少受外部情境控制,动作序列又比较短,属于不连续动作技能。草书与开车的动作序列较长,开车还要根据外部情境进行调节,属于连续的动作技能。

3.⑶。“见”指观察别人执行动作技能,相当于示范。“学”则指观察后的模仿和练习。学者难,强调的是学,即练习的重要性。

4.⑷。动作技能的练习要抱有改进作业的目的,要付出努力。学生被罚之下抄写生字,是迫不得已应付教师,并未抱有改进书写技能的目的,不属于练习。

5.⑵。扔铅球属于不连续动作技能,不宜采用分配练习;这种动作又主要依靠肌肉线索,不宜采用心理练习;这种动作还要快速执行,显然是由一个动作程序支配,宜采用整体练习。由于只练习一种技能,因而与随机和区组练习无关。

6.⑴,⑵。固有反馈是练习者自己可以获得的反馈,据此,⑴,⑵是练习者自己可以提供的,⑶,⑷则属于增补的反馈。7.⑶。反馈是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因素蒙上眼睛练习,被试只得到固有的反馈,但由于得不到外来的、增补的反馈(结果的知识),固有的反馈无法与正确的标准比较对照,导致练习无任何进步。

8.⑴。练习者观察示范后,要对示范的动作进行加工储存,这种工作是在容量有限的短时记忆中完成的。示范过快,可能导致练习者无法正常加工储存,形不成正确的动作意象,故而教师的示范不能过快。

9.⑷。

10.⑷。动作技能难以通过发现习得,即使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不仅费时而且因得不到增补的反馈而难以发现正确的动作。

11.⑶。弹钢琴也属于动作技能,在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看来,动作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系统方式表征的,产生式系统形成后,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一般能自动执行,这是熟练技能的心理机制。

12.⑴。 13.⑵,⑶。14.⑵,⑶。 15.⑷。

四、研究与设计

1.观察一位中学或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的上课情况,并做详细记录(要求教师在课内教学生掌握某项体育动作)。或者收集优秀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分析教师在教学时运用了本章介绍的哪些动作技能学习的原理。

2.观察并比较初入学儿童与熟练的书写者在书写常用汉字时的不同特征。

3.以情境干扰效应为例,说明什么是动作技能的学习以及如何测量这种学习。

4.认知领域中的知识和智慧技能学习的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理解,动作技能学习的第一阶段重点也在于理解。试分析这两个领域的学习在理解阶段学习的目的和条件的差异。

5.试分析练习在智慧技能学习领域和动作技能学习领域中的相同和不同作用。

6.假定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练好毛笔字,你认为本章阐述的哪些原理可指导教师的教学。

7.举例说明熟练动作技能有哪些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

1.略。2.略。

3.根据学习与表现的关系,内在运动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反映在运动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上。区组练习中,在习得阶段,动作表现有了变化,但这种变化难以迁移和保持,学习效果不好。随机练习中,习得阶段的表现变化相对持久地保持到了迁移阶段,表明学习发生了。测量这种学习,要采用保持或迁移测验。情境干扰效应研究中,练习过后的10分钟及10天之后,都进行了保持和迁移测验,以检测学习是否出现。

4.认知领域的理解要形成命题网络,新旧知识要联系起来,可以采用言语讲解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探讨发现的方式。动作领域的理解涉及形成动作的意象,只能通过示范观察的方式进行,不能通过发现的方式进行。

5.练习都是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这两种技能形成的必由之路,但单项的智慧技能练习的情境要富有变化,单项的动作技能的练习则不需要情境的变化,只要在一定情境中达到动作熟练即可。

6.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中,指导和示范相结合的原理;集中和分配练习、随机与区组练习、局部与整体练习的原理以及给学生提供反馈,学生对反馈信息进行加工,觉错能力形成等原理都可以用来指导书写教学。

7.熟练操作的特征见教材。其原因可以用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和习得规律解释,即产生式系统的形成和熟练。

五、判断

1.按加涅的看法,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是两类不同的习得的能力,区分这两类能力的主要依据是作业中是否包含复杂的认知成分。

2.像踢足球这样的体育活动,既需要连续的运动技能,也需要不连续的运动技能。

3.心理学家假定,通过练习,人脑可以贮存完成复杂技能的程序并向肌肉发出一系列执行动作的指令,这一假设可以

解释熟练操作的自动化。

4.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发球的同时发出跺脚声,其作用是增加发球的力量。

5.对运动技能的解释,习惯论优于认知论。

6.任何运动技能的学习,一般都要经历动作认知、动作联系和动作自动化三个阶段。

7.初入学儿童在习字时运用书空形式帮助记忆字形,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练习形式。

8.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看成是一种类型的程序性知识。

9.心理学家认为,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刺激反应连锁形成过程。

10.研究表明,知识学习反应快的人,运动动作反应也快。

11.同智力测验一样,动作技能倾向测验所测得的能力差异主要反映先天因素与影响。

12.研究表明,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自己发现的操作方法一般优于接受指导的方法。

答案:

1.错误。2.正确。3.正确。4.错误。5.错误。6.正确。7.错误。8.正确。9.错误。10.错误。11.正确。1

2.错误。

六、问答

1.为什么说眨眼、握手这样的动作不是动作技能?

2.试用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理论解释动作技能学习的阶段。

3.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为什么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可以一边与人交谈一边开车?

4.请用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解释动作技能学习的一般过程。

5.简述动作技能遗忘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

1.眨眼属于不随意动作,是先天具有的反射;握手只涉及大肌肉的运动,不涉及小肌肉的精细协调。

2.认知阶段相当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陈述性知识阶段,联系形成阶段相当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变式练习阶段,自动化阶段相当于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和熟练。

3.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开车的动作已熟练,只占用极少的工作记忆容量,这样就腾出一些空间用于交谈。

4.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与广义知识学习模型中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比较吻合。动作技能习得的认知阶段,相当于新知识习得阶段;联系形成阶段相当于知识的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相当于应用阶段。

5.动作技能一经学会,便不易遗忘。原因如下:动作技能是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获得的,经过过度学习的任务是不易遗忘的。许多动作技能是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的,连续的任务相对简单,故不易遗忘。动作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它的保持高度依赖小脑和脑低级中枢,而这些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第八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一、解释下列术语

态度: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

态度的构成:一般说来,态度包括以下三个成分:(1)认知成分,与表达情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或命题有关;(2)情感成分,与伴随于概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与行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有关。

认知失调:指个体的观点或信念出现的不一致或不协调。认知失调是态度发生变化的先决条件。

一致性需要:指人类具有的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

价值内化:克拉斯沃尔(Krathwohl.D.K.)和布卢姆认为,外在的价值观被个体接受的程度是可以变化的,他们将接受的程度分为五级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

品德的构成: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构成。

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人物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赞扬而使观察者间接受到的强化。

道德价值观念:是对各种涉及他人利益的行为的价值的概括化。

社会认知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学习的理论,主张人的内在特征、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存在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其中任何两个因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强度和模式,都随行为、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强调通过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习得社会行为和规范。

道德判断能力:指个人按照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的能力。

信念:个人对自己和对外界的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认识。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所发生的学习。

亲历学习:指个体通过采取一定的反应并亲身体验反应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抑制效应: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受到社会谴责而暂时抑制自己的受到谴责的不良(或良好)行为。

去抑制效应: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为重新发作。

示范(modeling):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可译为示范与模仿,有提供榜样和进行模仿之意。

二、填空

1.人的态度一般由(1)、(2)、(3)三个成分构成。

2.心理学家认为,价值内化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需要经历一系列阶段:(1)接受、(2)反应、(3)评价、(4)、(5)。

3.品德与道德不是同一概念。品德是学研究的对象,道德是学研究的对象。

4.班杜拉的“modeling”一词有(1)、(2)双重含义。

5.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阶段、(2)阶段、(3)可逆性阶段、(4)公正阶段。

6.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的三种水平是(1)水平、(2)水平、(3)水平。

7.价值观辨析学派认为,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是一个“赋值过程”。赋值过程包含(1)、(2)、(3)三个阶段。

8.班杜拉认为影响人格或品德的两类学习是(1)、(2)。

9.班杜拉区分的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是(1)、(2)、(3)、(4)。

10.观察学习的五种效应是(1)、(2)、(3)、(4)、(5)。

11.班杜拉区分的三种强化是(1)、(2)、(3)。

12.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的第 ____ 阶段。

13.皮亚杰首创 ____ 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

三、选择

1.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1)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2)他总是烟酒不离;(3)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4)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2.幼儿园小朋友不爱吃肥肉,把偷偷吐在地上的肥肉踢到旁边小朋友桌下,以防老师发现。根据态度和品德的定义这种行为反映的是儿童的。(1)品德;(2)不良品德;(3)不能确定;(4)嫁祸于人。

3.态度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因为从学习结果来看,它是。(1)非认知学习;(2)品德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4)行为习惯的学习。

4.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要改正一个学生作业潦草的态度,适宜的方法是。(1)坚持严格要求;(2)批评作业潦草行为;(3)奖励作业认真行为;(4)使学生认识作业潦草的危害性。

5.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消极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1)认知失调;(2)经典条件反射;(3)效果律;(4)社会学习论。

6.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1)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2)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3)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4)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7.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可能是。(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条件反应;(3)人的悟性;(4)替代惩罚。

8.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好坏判断总是易受老师的影响。儿童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1)这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处于皮亚杰的“权威”阶段;(2)观察学习;(3)害怕老师的批评;(4)儿童有模仿的天性。

9.价值观辨析技术的理论依据是。(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2)人本主义心理学;(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4)认知心理学。

10.某3岁儿童事事要如他的意,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依着他。导致该儿童的耍赖行为的最可能原因是。(1)经典条件反射;(2)耍赖行为受到强化;(3)该儿童天生脾气坏;(4)该儿童有多动症。

答案 :

1.⑶。品德行为要求体现社会道德规范,⑴,⑵,⑷的行为不包含社会道德规范,只有⑶体现了诚实的社会道德规范。

2.⑶。品德是个体表现出的较稳定的特征。幼儿园小朋友的品德正处在形成过程中,不能将偶然一次不良行为定性为不良品德,小朋友的行为是否属于品德范畴,现在确定还为时尚早。

3.⑶。综合考虑加涅和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态度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它相当于布卢姆的情感领域学习。

4.⑷。学生作业潦草,可能抱有“潦草对学习没什么坏处”的信念。要改变这一信念,就需要有与之不协调的另一信念,即学生认识到作业潦草有害处。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信念与态度,获得协调。

5.⑶。学习成功儿童进行了学习,获得了成功(强化),于是便有助于增强学习行为;学习受挫的儿童也进行了学习,但得到了不满意的结果,便倾向于削弱学习行为。显然,这是桑代克效果律的体现。

6.⑷。根据观察学习的抑制效应和去抑制效应,观察到榜样行为受到惩罚,会间接地在观察者身上产生惩罚作用,从而抑制观察者的不良行为。为使榜样发挥教育作用,不仅要让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还要看到榜样行为的后果,即看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7.⑷。“杀一”是指少数人做出了坏行为并受到了惩罚,“儆百”是让观察者看到其行为及其行为的不良后果,而替代性地在自己身上也产生惩罚作用,从而抑制不良行为,这里观察学习的替代效应也叫替代惩罚。

8.⑴。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大致在6-8岁。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指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道德判断处在权威阶段,绝对顺从外在权威,而小学低年级儿童眼中的权威又主要是教师,因而其道德判断易受老师影响。9.⑵。

10.⑵。儿童的耍赖行为可能是在他耍赖时,父母爷爷等人无意中对其行为进行了强化,如无条件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就无形中强化了儿童的耍赖行为。

四、研究与设计

1.一位教师试图使小学儿童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取的方法是提供榜样法,其中的强化是当众表扬。试分析: ?⑴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⑵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⑶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⑷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必要吗?

2.查阅资料,找到皮亚杰或科尔伯格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测量量表。以这些量表测定你所选中的中小学生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状况,利用实践法和言语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水平,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在研究中,试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以及两种方法的一些具体技术的侧重点和使用条件。

答案:

1.⑴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老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

⑵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化。?⑶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提供强化物。?⑷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想认识。另一方面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长期的教育。提供自私的榜样的同时如能提供对该榜样的惩罚并引导儿童思考,则对利他习惯的形成是必要的。如果只提供自私的榜样而缺乏对榜样的惩罚则对利他习惯的形成不利。

2.略。

五、判断

1.一个人的态度很容易从他的行为中推测出来。

2.每种态度都有清晰的认知成分。

3.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促使他陷入认知失调。

4.每个人的品德特质在任何场合下都是一致的。

5.仅仅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还不属于道德的行为。

6.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仅仅处于科尔伯格理论中所描绘的某一发展阶段上。

7.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

8.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辨析理论来自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研究。

9.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改变可以导致人的态度改变。

10.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两人在道德判断研究上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提出的发展年龄阶段先于后者的阶

段。

答案:1.错误。2.错误。3.错误。认知失调仅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4.错误。5.正确。6.错误。7.正确。8.错误。9.错误。10.错误。

六、问答

1.为什么在心理学中人们将品德学习归属于情感或态度领域的学习,而不称之为“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的学习?

2.简析“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3.举例说明如何用提供榜样法来改变青少年的态度。

4.为什么简单地利用奖或惩不能解决儿童的品德不良行为?

5.根据媒体报道,电视剧《还珠格格》上演以后,有小孩模仿小燕子,从楼上往下跳。按班杜拉视为学习论,这种学习属于亲历学习还是观察学习?据班杜拉的替代强化理论,可以消除媒体展示的“榜样”行为(此处是小燕子的行为)的不良影响,你能提出适当建议?

6.小学生在路上拾到一支铅笔,马上交给老师,老师说,“拾物交公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的行为对小学生起何种强化作用?

答案:

1.非智力和非认知是两个外延不明确的概念,将品德归入这一范畴,会与原有知识,动机等因素混淆起来。

2.二者实质上是一个概念,都涉及按一定道德价值标准行事,区别只在于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

3.略。

4.品德的形成涉及内在的道德信念,这需要儿童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思考基础上才能逐渐形成。单纯奖励和惩罚而不注意引导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思考,是难以形成品德的。

5.属于观察学习,通过观察榜样(小燕子)的行为而习得了一定行为。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要消除这一行为,需要电视剧制作者向观众展示小燕子表现出上述行为的后果,如被摔成重伤,痛苦不已等。

6.直接强化。

2020最新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选道德与法治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目录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五章学习基本的理论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第七章不同类型的学习 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第九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第十章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 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 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 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知识传授者,B、团体领导者,C、模范公民 ,D、纪律维护者 ,E、家长代理人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本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A、热情与同情心,B、激励与想像.等。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A、问卷调查,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A、课前,B、课中 ,C、课后 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A、掌握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 ,B、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C、外部支持 .。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 =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 A、新手水平,B、高级新手水平,C、胜任水平,D、熟练水平,E、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 低成就感非人性化情绪衰竭情绪衰竭 12 情境认知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B、心理过程与认知能力;C、认知能力与人格特征;D、认知能力与教学风格。

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角色。A.、家长代理人; B、知识传授者; C、纪律维护者;D.模范公民。 3、A 4、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对这一发现最合理解释是: A.、测量方法不可靠;B、.教师的知识与智力不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C、在教师的知识 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D、研究取样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5、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A.他总是十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 B.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能及时帮助学生; C.他总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仔细记录学生的每一处错误; D.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6、下面哪些做法是与“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差异”的研究相符合的:A.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B.给新教师压担子、多教课;C.让新教师脱产进修,多学习,只有自己“装满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D.组织新教师与老教师一道说课、听课、评课。 7、如果要使心理学课程成为教师职业训练的重要课程,根据当代知识分类理论,高师心理学的改革:A.应加强趣味性,增加大学生心理内容;B.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大学生自 身的事迹;C.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更注意使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应用技能;D.改革心理学理论体系,增加理论的严密性。 8、罗森塔尔关于要是的预期的实验表明:A.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它对学生的态度;B.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的进步越快;C.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胜于其言行;D.只要对学生抱有期望,学生就朝着期望方向发展。 9、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将教师反思过程最适当概括为:A自我提问与思考过程;B.自我完善过程;C.师生相互作用过程;D.问题解决过程。 10、情景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实质上是:A、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B、学习者细心观察专家的示范过程;C、在专家指导下主动实践的过程;D、学习者观察和模仿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行为实践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修改稿)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sychology 学分:4分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学科。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促使教师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形成自己对学习、教学的看法,并升华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技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幻灯、录像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二、发展时期三、成熟时期四、完善时期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6学时)第一节心理发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一般关系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三节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 一、强化说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三、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 第四节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爱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一般概述(6学时)第一节学习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的一般过程三、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四、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学习与脑 一、影响脑发展和机能的因素二、脑的结构与学习 三、学习、行为问题与脑四、脑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第三节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二、布卢姆的学习分类三、奥苏贝尔的分类

2015年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按照考纲提炼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心理学。 1.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最先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桑代克也被成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对象》,被称为“饿罗斯心理学奠基人“。1877年卡普列夫出版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 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 70年代,奥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国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 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一)定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 1.从实践领域中选择课题 2.从理论领域中选择课题 3.从交叉或相邻学科中选择课题 4.从有关文献中选择课题 二、查阅文献 三、提出假设 (一)提出假设的意义(二)提出假设的方法 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一)确定研究的类型与方法(二)确定研究变量(三)选取研究对象(四)制定具体的研究程序(五)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 (一)整理研究结果(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六、撰写总结报告 (一)标题(二)摘要与关键词(三)前言(四)研究方法(五)结果与讨论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体会 谭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对学生的心理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好地促进了自身业务的提高。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一、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二、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这本书告诉我们:1、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3、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 4、让学生更新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学生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方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5、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教案 (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专业、心理专业本科教学用) 华中师大心理学院 2007.2修订 : (2)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 (2) 第二章学习的概述 (4) 第三章学习理论 (6)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20) 第六章知识的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3) 第七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28) 第八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34) 第九章动作技能及其形成 (37) 第十章品德的形成 (40) 第十一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47)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课程代码:81410009 任课教师:刘华山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使用教材: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 教学参考资料: 1.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7月中译版。 4.【美】R.J.斯腾伯格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中译版。 5.吴庆麟等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 教学内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2课时讲授,教材第1章练习)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皮连生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 副主编:王小明(第三版)主编:皮连生庞维国 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颖 目录 第三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部分总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分野 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 第一节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 第二节学习与脑:新近研究的结果

第三节学习的分类 第三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 第一节学习论流派的哲学渊源 第二节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观 第三节强调认知与组织的学习观 第四节90年代后出现的新的建构主义哲学思潮 第二部分学习分论 第四章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的性质 第二节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的学习过程和条件第三节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第五章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第一节技能的性质与分类 第二节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 第三节认知策略的习得过程和条件 第六章解决问题: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解决问题的研究概述 第二节不同类型的知是在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第三节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动作技能的性质 第二节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第三节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第四节动作技能学习的能力倾向测量 第八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第二节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理论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第三部分学习条件论 第九章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迁移的心理实质的理论争论 第三节当代的三种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第十章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 第一节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概述 第二节认知发展的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第三节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及其教学含义 第四节智力的个别差异及其教学含义 第十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概述 第二节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十二章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新版】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个别答案可能不一致,同学们自己核对、相互检校一下) 第一章 一、填空 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知识传授者,B、团体领导者,C、模范公民 ,D、纪律维护者 ,E、家长代理人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本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A、热情与同情心,B、激励与想像.等。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A、问卷调查,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A、课前,B、课中 ,C、课后 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A、掌握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 ,B、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C、外部支持 .。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 =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 A、新手水平,B、高级新手水平,C、胜任水平,D、熟练水平,E、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 低成就感非人性化情绪衰竭情绪衰竭 12 情境认知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B、心理过程与认知能力;C、认知能力与人格特征;D、认知能力与教学风格。

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角色。A.、家长代理人; B、知识传授者; C、纪律维护者;D.模范公民。 3、A 4、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对这一发现最合理解释是: A.、测量方法不可靠;B、.教师的知识与智力不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C、在教师的知识 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D、研究取样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5、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A.他总是十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 B.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能及时帮助学生; C.他总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仔细记录学生的每一处错误; D.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6、下面哪些做法是与“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差异”的研究相符合的:A.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B.给新教师压担子、多教课;C.让新教师脱产进修,多学习,只有自己“装满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D.组织新教师与老教师一道说课、听课、评课。 7、如果要使心理学课程成为教师职业训练的重要课程,根据当代知识分类理论,高师心理学的改革:A.应加强趣味性,增加大学生心理内容;B.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大学生自 身的事迹;C.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更注意使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应用技能;D.改革心理学理论体系,增加理论的严密性。 8、罗森塔尔关于要是的预期的实验表明:A.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它对学生的态度;B.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的进步越快;C.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胜于其言行;D.只要对学生抱有期望,学生就朝着期望方向发展。 9、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将教师反思过程最适当概括为:A自我提问与思考过程;B.自我完善过程;C.师生相互作用过程;D.问题解决过程。 10、A 11、B 第二章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_泛化与分化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的相关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一、提出者 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普洛夫。 二、定义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实质区别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四、实例 泛化:在巴普洛夫的试验中,最初训练狗对1000赫兹的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呈现1100赫兹和1200赫兹的铃声,狗也能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分化:只有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狗逐渐学会了在有1000赫兹铃声的时候,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五、真题回顾及解析 【2016年上半年】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在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 B.泛化 C.焦虑 D.移情 【解析】B。小英对不但对医生这个特定的人物感到害怕,对穿白大褂的人都感到害怕,说明小英分不清楚医生和穿白大褂的人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对相似性事物(白大褂)做出同样的反应(感到害怕),所以是对刺激泛化。 六、练习 以下情境中属于分化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杯弓蛇影 C.能正确叫出双胞胎各自的名字 D.把“中国人民银行”看成“中国人民很行” 【解析】C。能对相似性对事物(双胞胎)做出差异性对反应(叫出各自对名字)。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分不清蛇和井绳,对相似对事物做出了同样对反应;同样,B是分不清墙上挂对弓箭和蛇,所以都感到害怕,仍是泛化;D对相似对汉子“银行”和“很行”分不清楚,所以以上三个选项都属于泛化。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5000字讲课教案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概括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将心理学中的学习论和教学心理学的内容渗透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最大特点是提供了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基础和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的理论范式。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收获。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点认识。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读完这本书收获良多,对我也深有启发。其中颇为深刻的是: 一、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

11省教学与教的心理学(问答题知识点整理)

江苏教育学院学前教育11级函授本科(苏州幼师) 《学与教的心理学》课程试卷 1、举例说明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过程。 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过程如图所示(P9) 首先:教师通过直接观察、查询档案材料和听取其它师生的反映等途径而获得有关学生各方面信息,结合自己过去的经验而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料或预想,形成一定的期望。 再次,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 然后,教师传来的不同期望信息被学生获得后,并进行归因,产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从而对教师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原先的希望。最后,常此以往,循环往复,学生们真的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被教师寄予高期望的学生越来越好,被教师寄予低期望的学生悦来越差。 如: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学生潜力测验(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即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熬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自我应验的语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应验似乎自动地应验了。这种教师期望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也可以取幼儿园,身边熟悉的例子) 2、针对幼师教育模式,说明幼师范生在校期间可以获得哪些教学专长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参考) 知识: (1)基础知识,即物理学、数学、化学、英语等教材内的知识等 (2)专业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等 (3)教学法——内容知识,如美术教学法、社会教学法、语言教学法知识等 (4)教学法知识——一般的,不针对特点科目的课堂组织、课堂管理知识(5)学生及其特点知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等 (6)教育情景的知识——幼师中班级、小组的活动状况等 (7)有关教育宗旨、目的、价值和历史背景的知识——幼师的培养目标,幼师的工作职责、幼师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等知识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动作技能的学习(圣才出品)

第8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8.1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学科,举例说明什么是动作技能以及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的区别; 2.用生活和学习中的例子说明动作技能学习的三个阶段; 3.举例说明动作技能示范的两种类型; 4.用自己的话陈述动作技能练习的几种形式; 5.用自己的话陈述动作技能练习中反馈的含义、类型与作用机制; 6.运用本章有关原理,评析动作技能教学的案例或为动作技能的教学提出建议。 8.2复习笔记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一)动作技能的含义 动作技能是指以流畅、合乎规则和时间上精确为特征的协调肌肉运动的能力。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动作技能包含动作成分。只有当人们利用一组动作去完成一项具体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时,人们的活动能力才被称为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完成一定任务的能力。 它包括两个成分: ①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 ②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

(二)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 动作技能是规则支配下的肌肉运动,智慧技能是概念规则支配下的对外办事的能力。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肌肉运动的成分。流畅精确的肌肉运动是动作技能的必要特征之一;而智慧技能的执行不需要涉及精确流畅的肌肉运动。 (二)动作技能的分类 1.连续的动作技能与离散的动作技能 依据动作技能开始与结束的特征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以下两种:。 (1)连续的动作技能 没有明确的开端和结尾,行为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人为打断为止。在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验室中常见的连续性动作技能是追踪任务,特点是有一条需要个体遵循的路径以及一个工具,个体通过一些肢体运动来让工具沿路径运动; (2)离散的动作技能 有明显的开端和结尾,其精确性可以计数。它可以很快完成,也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2.开放的动作技能与封闭的动作技能 依据动作技能执行过程中环境的稳定性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以下两种: (1)开放的动作技能 环境是一直变化的、不可预测的,操作者不能事先有效地计划整个运动。开放性动作技能的成功取决于个体以其行为成功地适应环境变化的程度; (2)封闭的动作技能 环境可以预测。可预测的环境有两种:一是非常稳定的环境;二是当环境的变化是可预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心得体会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

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一部分概论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1.1学习目标 1.列举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著作; 2.陈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所做的重要贡献; 3.对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体系、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做出适当评价; 4.比较教学实验研究与教学设计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5.根据本章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对提供的若干研究实例做出适当的分类。

1.2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创建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1.中国古代的观点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分为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 (1)孔子:学习心理方面提出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学习阶段的思想。在德育心理方面,“把品质的形成也看成一个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四个阶段。 (2)孟子:主张在学习中要积极思考。“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荀子:《劝学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 (4)《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等。 (5)朱熹: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时习旧闻,而每有所得”等。 2.西方的观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科学心理学诞生前,人的心理被称为灵魂或精神。 (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灵魂论》是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的依据。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灵魂和生命肉体不可分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区分为适合其相应“自然等级”的三种不同水平。如下表所示: (2)欧洲文艺复兴后,自然主义的教育运动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起了推动作用。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 (3)夸美纽斯: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4)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5)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在统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教学原理。 (二)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创建 1.教育心理学的独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原因: (1)学校教育事业的需要; (2)科学心理学本身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 质与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含四个部分① WT情境②已有知识技能③障碍④方法WT解决是指对WT形成一个新的答 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 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 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1?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无目标的幻想不算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或认知系统内进行的,只能通过解题者的行为才能推测它的存在,如用绳打结不算问题解决,只是一种技能; 3?解决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动算,如回忆朋友电话号码太简单也不是; 4.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不是问题可能对另一个人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 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要识别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寻求解答阶段 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式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图,存在一种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试图去解决问题。这种一般的策略可能会导致一个正确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全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精编

学与教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皮连生主编第五版 全册资料重点精编 呕心沥血-值得下载 第一章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学习目标: 教师的认知特征、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及其启发。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启发。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差异的表现及其启发。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与新教师成长的关系。 第一节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 1、(p4)角色是个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心理品质预期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问卷调查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2、(p5)教师应怎样承担以上角色?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团体领导者, 纪律维护人,以及家长的代理人和模范公民。 3、(p6—p7)教师的认知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1)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智力并无显著相关。(2)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3)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4、(p7)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 1.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2.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5、(p7—p8)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成就之间的关系:(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1.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2.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教师心理特征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 阶段特征存在着相互的作用。(2)要深入探索教师的特征怎样影响其事业成就,还应更进一 步从师生相互作用的角度开展广泛研究。 6、(p8)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1)罗森塔尔等人的测验(1968年)“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际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后人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3)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一个有意 识的过程。(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一定能实现自我应验的语言效应。

学与教的心理学知识点

学与教的心理学知识点 基本性常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类,它占据很大一部分的分值,因此给考生的教师资格证笔试复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很容易遗漏一部分知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三山五岳 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2、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4、三姑六婆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5、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6、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婵

7、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班昭(又说上官婉儿)、卓文君、李清照 8、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 9、京剧四大花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10、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11、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2、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13、农业指南:《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 14、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1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四大名楼】山西鹳雀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 16、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 17、四大名湖:杭州西湖、武汉东湖、嘉兴南湖和济宁北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