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民道德与法律意识见解

公民道德与法律意识见解

公民道德与法律意识见解
公民道德与法律意识见解

公民道德与法律意识见解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道德:即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一个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好与坏的社会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会涉及到与他人或群众的利益,难免会带来一些冲突和矛盾。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为了维护部落及其成员的正当权益以及协调与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于是便产生了诸多约定俗成的用来调节各成员之间的行为准则的制度和要求。如果按照规定的做就是好的,就会得到人们的称赞,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内心比较的安心和

舒服。相反的,如果不听从安排或者故意捣乱的就是不好的行为,就会被人们讨厌,这样的行为是不被人们接受的,是不好的行为。但是如果你受到别人指责而感到愧疚后,改邪归正,同样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这种舆论所达到的效果与一个人的良知是分不开的,支撑个人的行为规则及其行为的总和,即为道德。因此,人们总所周至的道德的含义,就是指人们的受到一定的约定束成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人们专门用来调整人和人、人和社会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显而易见的,道德就是社会的矛

盾之间的调解者,人们的生活之间的社会行为关系或多或少的会发生一些矛盾,这便需要通过人们的社会舆论、风俗、信念等特有的方式方法,以自己个人的正确的社会标准去评价别人的行为,这样人们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完美和谐。

人们要树立正确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胡社会意义。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有史以来都是非常的重视对人们的道德教育和能力修养的培养,体现我国以德治国的方针政策。《子产.左传》中就曾提到“德,国家之基也”;中国古代

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为政以德”;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说过:我们国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要坚持不懈地坚持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法治建设。因此,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化的现代化的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加强人们的社会道德教育,以便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念和意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已经迈出了新的步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日益深入人心,已经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新主流。然而,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

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告诉我们,我国的道德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和问题。

从国际形势分析,第一,世界多

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国际局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乃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我们要争取一段较长的时期来发展和壮大自己,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第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力量还有新的发展。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强势的超级大国,以强凌弱,称霸全世界,把中国视为他的最大障碍,企图“西化”“分裂”我国,在人权、民族、宗教许多问题上处处刁难我国。第三,科

技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兴起,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这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业务水平,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对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我们每一个干部职工和国民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和任务。

从国内形势分析,我们已经进入了建设小康型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历史新时期。我们面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责任,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何以怎样的姿态和怎样的国家形象迎接美好的未来的问题,我们感到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加强公民道德

建设,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以德治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更加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通常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工具,也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工具。法律的明示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告谁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哪些行为合法的,哪些行为不合法的。违反的人将要会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要实现这一作用主要

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对于法律的预防,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的

大小来实现。法律明示作用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绝对禁止,触犯了法律应该受到的法律制裁,违法后是否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怎样等等。法律的最终目的:是正常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等。

法律是一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保证;道德则是体现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道德可

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持下去的必不可少“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人、不得用欺诈行为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等;第二包括那些可以提高生活品质、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可以上升为法律,可以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推行。而第二类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容易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同法律与道德的内涵,其结果可能会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法律的施行,本来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可以帮助于人们

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因为法律作为一国的制度,对于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性;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是一致的或接近的,所以法律的实施对社会道德形成和普及起了非常重大作用。

道德对于法律的评价标准具很大的推动作用,是法律很好的补充。首先,法律应该包括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法律的基础。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很好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守法者

的法律意识水平、道德观念的逐步加强,对法的实施起了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的作用。有些不能用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无法可依”的,道德调节起到了补充作用。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都免

不了会有缺陷;与此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互相联系的,在功能上互补,都是社会调节的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性。法律与道德因存在差别而产生不可调合的矛盾,同时又因二者的联系使矛盾的协调成

为可能性。在人际关系相当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单纯依靠道德来调节人们

的行为规范,已经不太可能。一个人人都拥有崇高道德、都为他人着想的理想社会,当然是一个相当美好的社会;但问题在于它很脆弱:只要有一至两个人首先打破道德规则,就有可能会发生骨牌反应。大家看到他的行为会为自己带来更大私利而没有想到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就不会有理由不会做出同样的事情;而且这样不但是理性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甚至还是在非常公平正义的:没有道理不让我取回本来就属于我的那一份利益。

而法律的约束则能更为牢靠、有效率,也更能保证公平正义。社会越

发达成熟,法律也会变得越复杂,效率也就更高,对所有人的保障也就会越大。更重要的一点是,道德可能是主观的,不同的人之间道德观念可能会有差异,即使每个人都自觉遵守各自的道德观,还是有可能会发生纠纷;法律却是客观的,只要所有的人都遵守法律,发生纠纷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然而,一个只有法律、却没有道德观念的社会,同样是可怕的。法律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使人类的理性和思维能力没有了用处,法律越是严密越是如此。一切只按照法律办事就可以了的,我们就不再思考自己行为正

确与否:唯一关心的是合不合法。例如,英国有堕胎法律规定,24周以前的胎儿可以进行人工流产,而之后则不行。这样一条法律,很容易造成的后果,大家只考虑的是流产是否符合了法律——胎儿到底还是否满

了24周,而没有考虑太多涉及堕胎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法律是对人类自由意志的束缚。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很复杂的,需要经过详细的思考才能够做出最好的定论;但有了法律,我们却可以只思考一个问题:法律条文上是如何规定的。当然很多时候咨询法律意见能够使事情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详尽土地交易法,能够让买卖房屋的人省去许多时间。但有很多并不合乎道德标准的事情,却可以在“合乎法律”的保护伞之下做出。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部许多州,奴隶制度是合法的,但其是否合乎道德标准就很难说——然而正是因为有法律存在,很多人却可以借故为自己开脱。同样的,一个公司的总裁,在即将离任之际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短期业绩增长,为自己赚得更多的奖厉,这种做法绝对不违法,却并不道德。因为有了法律,人们就可能不会考虑道德范畴的争议。

这可能是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

鼓吹个人道德的提升,而没有完善法律的原因。东方古代的孔子与西方当代的亚里士多德,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作为“君子”的概念——那些追求道德标准更高的人。道德与法律本不应该矛盾,而只是分属不同的领而已。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道德,因为他们都只是从个人的微观角度来为世界寻找改善良药;而法律则是处理宏观的社会关系上,有着极其而有效的作用。个人理所当然应该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但是一整个社会,却只能依靠法律来维系;每个人在处理事情时,应该更多地考虑道德;而在处理与别人关系时,也许就

应该以法律思考为主。所以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的。

道德与法律又存在许多冲突关系,在某些方面两者又存在尴尬,遵守法律但又违背道德,遵守道德却又违反法律。如果你是一个反对战争的和平主义者,却不幸赶上了一个战火纷纷的年代,你被国家招募入伍到前线参战,怎么办呢?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你有守法、服从调配的义务;作为独立的、有着自由意识和崇高道德标准的人,你不愿意加入到人与人之间杀戮当中。如何调和这样的道德与法律的矛盾,确实是难以解决的

那道德和法律存在怎样的冲突呢?

第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的事也是小事”的集体主义原则受到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击。人们开始如何修正原有集体主义过分强调集体利益而忽略个人利益,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主义传统及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强调使得集体主义还是显得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对个人利益的事实显得格格不入。而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样本的近现代西方社会,以对个人权利的重视为特征的个人主义

一直是主流。虽然在思想领域对西方自由主义进行批判的、以“社会本位”为特征的集体主义,他们重视并强社会公共利益,但他们始终认为任何一种对公共利益的强调,都有可能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危险。而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与市场经济要求发展相适应的个体主义为特征的西方

个人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观

念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是因为“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的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的各分子的地位相同,个人不能侵犯集体的权利;另

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主义,只能在这个人们把自己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那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设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没有这样的,因为我们所有的都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第二,人情与法律的冲突。无论是在古代社会的旧中国,还是在现代社会的新中国,作为情理方面的代名词的“人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当今社会而言,从理论上讲,法律应该反映人情、体现人情。因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规范时总要依据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无论是

论道德与法律关系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摘要】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不能把二者划分开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德与法律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通过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不难发现,从法律的产生,再到实现法治就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相互演进的过程。而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儒家的伦理道德对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中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倡导意义。 【关键词】:法律,道德,关系分析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道德和法律的概念: (一)道德的概念: 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借以评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优与劣,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见,诚实与虚伪,野蛮与文明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综合体系。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婚姻家庭道德。① (二)法律的概念:

法是有国家制定的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 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确认, 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② 二: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法律和道德随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规范体系和调控机制,有各自的性质和界定,无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别 (一)产生的条件不同; 纵观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历程,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 氏族公社的大背景下首先产生的是道德规范和神秘的宗教禁忌,随 着历史发展,封建社会下国家机器的产生勾画了法律的雏形,终于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度的产生、确立 而出现。然而道德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同步,由最古老的社会规范逐渐发展完善, 经过历史沉淀来维系整个社会最基本的规范,没有道德的约束,整个社会便没有了存在的依托。法 律的产生以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普遍化为条件,道德的产生则是 以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为条件。 (二) 本质不同; 法律的本质是“他律”道德的本质是“自律”。法律主要表现 在他的外在强制力上,而这一手段的作用形式就是国家机器。而这 些强制手段往往具有一定的暴力色彩,如剥夺财产甚至生命。可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复习要点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1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 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 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大学生怎样才能成为时代新人? 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大学生成为做有理想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究奉献,实干进取; 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3.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4.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5.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总之,人生目的表明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人生态度表示以怎样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判定一个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6.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7.人类社会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8.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关于道德素质与法制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道德素质与法制意识调查报告 刘璐 2011年11月16日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完善,时代的不断变迁,思想的不断发展,人民的道德素质正接受着严峻的考验。继“彭宇案”、“万鑫案”后时代信任危机再次重现;而“小悦悦”事件、“郑老太”事件令人悲恸也发人深省。不知不觉中文明的足迹、爱心的影子,不再随处可见。为广泛、全面、准确地了解大众法制知识、道德意识、对他人以及社会的信任感程度,特设本问卷调查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加强大众维权的法制意识、提高大众的道德意识,为构建文明美好的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经研究决定,由内江师范学院社会调查团携手法律协会主办,针对全校学生展开了此次调查活动。 一、调查目的 增进与兄弟协会间沟通交流的同时共同进步,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化发展;为会员创造一个自我拓展、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丰富会员的课余生活以及提高社团的活动内涵;让广大会员进一步了解如何真实地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学会调查报告的写作;广泛、全面、准确地了解我校学生对道德素质、法制意识的认识及自身态度;让我校在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文新学院2011级2班部分学生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以文新学院2011级2班随机抽查的20名学生为主。作为师院的学生,他们是师院的主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

子,对各类事情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于师院的调查,他们也最具发言权。同时,以抽样调查方式对内江市中心行人、商家进行随机调查。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是在文新学院2011级2班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男女生共20名当场发卷填写进行随机调查,并当场收回的形式。本次活动发出调查问卷总计20份,收回2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时间2012年5月20日 四、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设计了一份总计11个问题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是调查大学生对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认识态度,以及对法律的认识深度。(调查问卷见附表) 五、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本次接受调查的人大部分年龄在17—20岁岁之间,占总人数77%且绝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对于“所处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是否都有加大对提高人民道德素质、法制知识的相关宣传和教育”这一问题,61.1%的调查者都表示认同,32.2%的人表示虽然生活中、学习中学校或政府在此方面进行了宣传和教育,但进行得次数太少。不可否认,宣传次数少、宣传力度小、宣传形式少,或多或少是造成人民大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法制意识较薄弱的原因之一。 对于如果有一个很可怜的无腿中年向您乞讨,您是否会施舍他这

成人高中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案

成人高中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一单元劳动合同签定(5课时) 用5课时完成对合同订立、劳动者权利义务、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终止、法律责任等内容的教学。 学习目标: 1、理解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特别规定以及法律责任 2、学会运用劳动合同法来分析法律案例,保护合法的劳动权益 3、树立劳动合同意识 情景聚焦:案例——没签合同的“工伤” 启示——劳动者一定要及时和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这样万一和老板有了纠纷就不怕说话没根据,处理起来就简单、迅速。 一、知识导航:【劳动合同的订立】 什么是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组织)同劳动者之间确定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标志。 1、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 (1)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必须具有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可不与四类人签合同:已经退休的单位返聘人员;外单位退休、下岗人员;事业单位停薪留职人员;在校实习生等劳动者。 2、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1)订立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 (2)订立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3、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两个程序) (1)用人单位公布招工简章或就业规则,寻找并确定劳动者 (2)用人单位提出劳动合同的草案,与劳动者协商订立劳动合同 4、订立劳动合同的种类 按照劳动合同的期限一般劳动合同分为以下三类: 一、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原劳动法规定的长期合同。 二、已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5、订立劳动合同应具备的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关系

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关 系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道德与法律 一.法律与道德的学理含义 (一)法律的概念: 1.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 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 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 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 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二)道德的内涵: 1.定义: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 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 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 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 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 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 德本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 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三)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产生条件的不同: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 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 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 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 来;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 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3.调整范围不同: (1)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 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 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 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 (2)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 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 德判断。 二.法律与道德联系 (一)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 人们道德的培养。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 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 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浅谈当代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当代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 班级:焊接102 学号:101303215 姓名:董广雷 2011年6月18日

浅谈当代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大学生自觉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的精神建筑活动。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此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引导,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以及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成才道德法律理想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一转眼,来到河南机电高专,成为一名大学生,已经一年了。大学的生活,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丰富和精彩,也带给我不少的迷茫和困惑。而通过系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我终于找到了有关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道德、法律等诸多方面问题的正确答案,更加明确了未来人生的理想和生活努力的方向。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多元、价值取向多元、文化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文化、道德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广泛覆盖,各种信息快速传播,给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和道德修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校园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校园的构建取决于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全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① 要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要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要培养什么样的志趣和生活方式,要如何看待不断发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民生问题,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明确的。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则在此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启发和指导,通过学习,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坚定了自己的认识。 一、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为理想而努力。 理想是行动的指明灯,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只有怀抱崇高理想的人,才会有坚持不懈的动力。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如果没有理想,就会把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 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 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 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

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从社会学角度讲,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为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1]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2]”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会,该社会场景下的市民对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强。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规则)至上,首先是他们习惯于信赖法律规则;更重要的电子商务资料库-62*7’7*%*2*$6+是他们有条件通过法律规则来保障自身权利实现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力控制的具体化。这是因为“法律规则是一种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公共权威,而非人格权威、特权威严及亲情,在调整社会向高层次发展中,能自动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权的侵害,使社会在严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运动中,形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答案(综合版)

思修资料 1、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答: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体现在: 首先,一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答: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因此,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3、理想的作用是什么? 答:理想的作用有:第一,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第二,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是人生的力量源泉。第四,是防腐拒变的思想武器。 4、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 答: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一般可依据三方面标准:一是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方向;二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三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 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 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 目录

绪论 我们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P1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历史方位的关键词。中国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进入了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世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新时代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P3 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务实综合基础素质,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展现新的风貌、新的姿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一)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决定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大学生要保持对理想理念的激情和执着,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内化为担当的自觉,外化为实际的行动,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大学生应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树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奉献祖国、奉献人们、尽心尽力、勇于承担,讲求奉献,实干进取;坚持实践第一,知行合一有为善为 (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做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人的本质是社会一切关系的总和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是促进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法制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律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法律义务的素质、修养的能力,对保障人们崇尚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习礼仪,讲文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教学内容 1.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1)懂得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是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主体,理解珍惜人格、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主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2)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养成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 (3)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 2.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1)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C)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 1、“四有”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下列关于“四有”基本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有文化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C.有理想、有觉悟、有道德、有纪律 D.有道德、有纪律、有信念、有目标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体现了大学生的()优良学风。 A.求实 B.创新 C.勤奋 D.严谨 4、信仰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念是非要去做、去执行的坚决态度。两者的关系是()。 A、信念属于信仰 B、信念等同于信仰 C、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 D、没有必然的关系 5、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 B.集体主义 C.爱国主义 D.自由主义 6、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主体() A.国际组织 B.国家 C.跨国公司 D.经济联盟体 7、维护()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A国家主权B国家地位C民族团结D国家安全 8.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任务,这一任务反映到爱国主义的内容上,就是特定时代条件下爱国主义的主题。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 A.救亡图存B.新民主主义革命C.实现共产主义 D.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些社会关系的 总和决定了( ) A.人生目的 B.人的本质 C.人生道路 D.人生态度 10、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中() A.人生态度的重要内容 B.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 C.人生目的的重要内容 D.人生理想的重要内容 11、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具有的意义,称为()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理想 D、人生价值 12、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评价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第一位的是看他() A.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从社会获得的尊重和满足 C.是否选择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D.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思想动机 13、一个健康的人,是指他的()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姓名:X X 专业:软件技术班级:0902班[摘要]道德法律有时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很多像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法律和道德即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栋房子,那么道德和法律就是支撑起这栋房子的支柱,缺少任何一支柱,这栋房子都将会面临倒塌的遭遇。它们的关系也好比一栋房子各支柱之间的关系一样:共同联系、相依为命,而又相互独立! [关键词]道德、法律、关系、武器。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从书上学到: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和道德是治理国家的两大无形的“武器”!下面就我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浅析下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涵义 1.1依我个人对道德的认识为它做个简单的定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从古至今不断发展而来的,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积累并逐步提高它的作用,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2道德的深层含义 道德在我国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著成了《道德经》,这是一部很出色的著作,这么多年来,仍然受世人的推崇! (1)“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五十一章,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认识到了道德的尊贵,并提出了以德育人的观念。可见道德在我国起源是非常早的,它对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2)马克思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道德的存在,它在社会了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道德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随着这种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道德观念也有着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所谓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补考试卷 1. ( 单选题)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格言说明了同学们应培养的优良学风是()。 (本题4.0分) A、严谨 B、求实 C、勤奋 D、创新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这是唐代思想家韩愈的名言,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得分:4 2. ( 单选题) 创新学习的基础是()。 (本题4.0分) A、标新立异 B、求真务实 C、开拓创新 D、博大精深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得分:4 3. ( 单选题) 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 (本题4.0分) A、实践性 B、预见性 C、层次性 D、科学性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得分:4 4. ( 单选题) 信念的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 (本题4.0分) A、信仰 B、理想 C、志向 D、意志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得分:4 5. ( 单选题) 钱学森被评为“两弹一星”的功臣而受到国家表彰时,他 这样说:“说是表彰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我想在这里‘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对钱老这段话的理解是()。 (本题4.0分) A、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B、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应为全人类服务 C、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联系 D、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得分:4 6. ( 单选题)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 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本题4.0分) A、是否促进个人的发展 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一、什么是道德 一种,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 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 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

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 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二)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答案)

《基础》分章练习题答案要点 绪论 一、单项选择 1.B 2.C 3.B 4.D 5.C 6.D 7.D 二、多项选择 1.BCE 2.ABCD 3.ABCDE 4.ABCDE 三、简答题 1. 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分)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分)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分)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分) ⑤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分) 2.略。书上有。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D 2.D 3.B 4. A 5.D 6.B 7.C 8.A 9.D 10.B 11.A 12.A 13.C 14.B 15.C 16.D 17. B 18.不用看 二、多项选择 1.ADE 2.ABCDE 3.ABCDE 4. ACDE 5.ABCE 6.BCD 7.ABCD 8.ABCE 9.ABCE 三、简答题 1. 简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超越现实而幻想未来;(2分)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是现实的反映,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2分)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幻想和梦想。(2分) 2. 简述理想的概念和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1分)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分析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分析 内容提要: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主题词:法律,道德,关系分析 正文: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法德并举:历史的借鉴 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它标志着奴隶主阶级对法德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觉的意识。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创立者,他意识到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认为善德观念只能以道德教育来引导,仅靠刑罚是不行的。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政》)。秦用严法和酷刑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汉统治者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礼法并重”,继而董仲舒论证了“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无论是“明德慎罚”、“礼法并重”,还是“德主刑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义,是把法律作为手段来配合推行封建的伦理道德。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把伦理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礼与刑融为一体,使僵硬的法律规范借助于道德提升为人们自觉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标准。 西方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也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正义就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主张守法是人的道德责任,法律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德和善。亚氏曾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行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实现正义、美德和幸福的各项原则。西方许多著名法学家都认为,人对社会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过法治体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学派的自然法,它对罗马法和罗马法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然法的核心就是认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自然法构建了自然、理性、正义、平等的价值体系。 17、18世纪以后,自然法思想又被资产阶级法学家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自然法学派最突出特征是认为符合道德的法才有效力,与道德冲突的法则是恶法。在西方传统中,有许多值得我

道德与法治(政治)真题分类解析汇编第期专题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含解析

专题10 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1.(201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2017年12月27日,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为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予以拘役处罚 B.校园欺凌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C.人民法院要公开审理校园欺凌案件,以示警戒 D.学校和家庭都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 【答案】D 2.(山东省威海市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截止2018年2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25部,修改法律127件次,做出法律解释9件。这() ①体现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②体现了法律由国家制定③说明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④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法律的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点。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修改法律,这是国家立法工作,表明法律由国家制定,这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④符合题意;题文材料体现的是立法权,未体现最高决定权,①排除;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③错误。故选A。 3.(山东省威海市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体现出我国法律() A.主要内容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对一切违法行为都实施刑罚处罚 C.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D.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律的作用这个知识点。材料中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说明了我国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合法权益的,故D正确;A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故错误;对犯罪分子才实施刑罚处罚,故B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